康熙为什么不听孝庄的话等吴三桂老死,而是急于削藩?
吴三桂表面上是云南一个省的平西王,其实他掌管着云贵川三个省的军政大权。这玩意儿要不除掉,康熙根本就睡不着觉。
吴三桂在地方上拥有绝对的自治权,这是相当可怕的。云贵川的军权、政权、财权都在吴三桂手里,那也就算了,后来连选拔人才的权力,也落在了吴三桂手里。
也就是说康熙所在的清廷可以举办科举考试,他吴三桂也可以举办科举考试,因为他可以凭借自己的喜爱来选拔官员,号称西选。跟国家抢钱、抢权、抢地盘,现在又来抢人才,你吴三桂想干嘛?
康熙辗转反侧,心里想着的,就是如何把西南地区的所有权力都收归己有。可是很难实现,因为朝廷派去的巡抚总督,就跟摆设一样,没有吴三桂点头,这些人就是个傀儡,啥事情都办不成,云南巡抚朱国治就是活生生的例子。
况且,吴三桂在自己地盘上收取的税赋,绝大多数不用上交,可是他的所有兵马,却全都要朝廷来供养,你说谁吃得消?
退一万步讲,就算吴三桂不谋反,如果等到吴三桂自己老死,那清廷需要花费多少钱来供养吴三桂和他的人马呢?天下大事都是一笔买卖,算清楚了你就明白为什么康熙一定要削藩了。
早点削藩,可以节省大量开支。很多事情就是坏在了一个拖字上,康熙不是个喜欢拖沓的人。他一眼就看出了,大清国如果继续这么供养着吴三桂,那么他的江山很可能会亡在吴三桂死之前。
在消灭永历帝朱由榔以后,其实吴三桂在云南的作用,已经不大了。飞鸟尽良弓藏,这是千古不变的道理。给你个平西王做做,是让你享受几年。
这个时候人家要收回这些待遇了,你就不要哭闹了,出尔反尔可不是他们的专利。再说了,历史上哪有开国功臣长期手握如此庞大的兵权坐镇一方的呢?
就算你要坐镇,也必须要受到朝廷的节制才对。比如说明朝的沐王府,其实沐王府的传人和云南巡抚是共存的,有事情大家坐下来商量着办。
可是吴三桂一家独大,完全不把朝廷的巡抚放在眼里。而且不交给给朝廷,自己每年都在哭穷,你这让康熙很难办啊。
不是康熙要削藩,是吴三桂的种种行为,逼着康熙削藩。削藩,只是落个鸟尽弓藏的骂名,而不削藩,则很有可能会亡国。
不仅要削藩,而且要加快速度削藩。在最短的时间里把这件事摆到台面上来谈。因为时间越短,成本就越小。
治国和做生意,没什么两样。把钱通过赋税的方式收上来,再用在全国各个方面,剩下的就是利润。吴三桂这件事显然已经让康熙连年亏本了,亏本的买卖你愿意做吗?而且还一做这么多年。
吴三桂还真的未必想要造反。吴三桂是什么人?一个放清军入关的人,一个杀掉了前明皇帝的人,一个双手沾满了同胞鲜血的人,这样的人就算打起了反清复明的旗号,又有几个有识之士愿意跟随他呢?
很显然,吴三桂当年诛杀朱由榔的时候,就是为了向清廷表忠心,并且告诉天下人,他已经没有退路了,只有效忠清朝这一条路。
为此康熙的四大辅政大臣,才会如此放心地加封他为亲王,并且将贵州交给他代管。永镇云南也就成为了现实。
所以从动机角度来说,吴三桂主动造反的可能性基本为零。他没有任何退路,出卖了所有的同胞,现在再想要得到大家的谅解,哪里对得起那么多被他残害的亡灵呢?
为此康熙如果不是步步紧逼的话,吴三桂不会主动造反。但是这两者之间的矛盾,是不可调和的。
因为康熙想要拥有云贵地区的控制权,而吴三桂始终不愿意将这些权力交出来。他知道,现在手里有钱有兵说话就硬气,一旦这些东西没了,再说话就没有人愿意搭理你了。
这是真知灼见,在任何时期都是这样。成功者放个屁都是至理名言,而默默无闻者就算你是个真正的吹哨人,也会被人当成造谣者拘留。
吴三桂认清了这样的事实,所以即使他没有造反的想法,也必须要保住自己的实力。我个人认为,其实他的终极目标就是世代能够镇守云贵而已。
孝庄只能提提建议,不可能参与如此重大的决策。都认为孝庄太后和慈禧一样,是个垂帘听政的太后。其实完全不是这么回事,其实孝庄压根就不愿意管事情。
为什么?因为孝庄被她儿子伤透了心。当年顺治年纪还小的时候,孝庄的确掺和一些朝政,可是顺治岁数大了以后,孝庄发现自己的所有政见,几乎都不受顺治待见。
为此顺治和孝庄天天吵架,两个人为了国家方针,不知道吵了多少回,结果导致母子感情失和。比如说顺治很喜欢汉文化,而孝庄却认为蒙古文化和满文化更加出色。
结果就是顺治26岁就死了,临死都没有和母亲达成和解。这可把孝庄伤透了,所以她压根不敢管孙子康熙的军政大事。康熙亲政以后,她就在后宫里浇花养鸟过日子了。
对于削藩这件事,我认为孝庄是没有发表任何看法的。电视剧是过度渲染了这个人的人物形象,所以才说她坚持反对削藩。
削藩是康熙十二年的事情。这个时候康熙已经20岁了,当年他16岁就能智擒鳌拜,现在当然可以独立处理军国大事。
为此孝庄根本就不用向康熙提任何意见,也不愿意提意见,毕竟对于吴三桂这个人,其实孝庄也不熟。他们甚至都没有见过面,哪有电视里演的那么玄乎呢!
总结:吴三桂输在了年纪大方面。吴三桂起兵反清的时候,已经62岁了。看看当时他周围那些名人的寿命,你就会觉得吴三桂很不容易。
皇太极活了50岁,多尔衮活了39岁,多铎活了37岁,努尔哈赤够长,活了68岁。顺治只活了26岁,你说吴三桂62岁起兵反清容易不容易?
而康熙这一年才20岁,有足够的精力和耐心跟这个年迈的吴三桂斗下去。结果我们都知道,吴三桂年迈志短,在衡阳匆匆继位后便去世了,也没有想着北伐一统天下,或者打下南京得个半壁江山。
参考资料:《清史稿》
康熙为什么不听孝庄的话等吴三桂老死,而是急于削藩?
孝庄太后可以说是清朝历史上最厉害的女人了,没有之一,因为孝庄太后为清朝的建设辅佐了先后三位皇帝,分别是皇太极,顺治以及康熙,虽然说皇太极时期,孝庄仅仅是皇太极的妃子,但是孝庄在很多大事上,还是给了皇太极不错的建议。
到了顺治以及康熙时期,孝庄就毫无疑问成为他们幕后的女人,帮助顺治以及康熙处理很多事情,造就了很多历史佳话,让后人为之动容,尤其是孝庄与康熙之间的祖孙感情,更是值得后人羡慕,孝庄帮助康熙处理了很多大事,康熙也对孝庄十分尊敬和顺从,唯一在有一件事情上,两人表现出了不同的意见,那就是关于吴三桂等人的削藩问题,为何两人会产生分歧呢?
孝庄觉得应该等到吴三桂老死清朝建立初期,实际上也是有着类似于汉朝时期的异姓诸侯的,比如平西王吴三桂,平南王尚可喜以及靖南王耿精忠,他们三人分别控制了云南以及闽粤地区,三个地方的兵力加起来,几乎相当于清朝当时一半的兵力。
一开始的时候,三人还算得上是比较安分守己的,只要清朝统治者号召三人,他们都会出面响应,帮助清朝统治者打了很多胜仗,可是到了后来,三人的实力与日俱增,并且变得有些不太听话起来。
也就是这个时候,清朝的接力棒交到了康熙的手中,康熙在除掉鳌拜这个权臣之后,开始思考三藩的问题,想要解决一下这个大尾巴,防止以后尾大无法去除。就在这种关键时刻,康熙找到孝庄,两人商量要怎么处理三藩问题,结果在这个问题上,两人产生意见分歧,孝庄觉得应该等待吴三桂死去,让时间去解决这个问题,康熙却认为应该及时处理三藩,防止尾大无法处理,两人经过三番五次的讨论,最终康熙没有听从孝庄的建议,而是坚持了自己内心的想法。
为何孝庄会觉得应该等待吴三桂老死,让时间去解决这个问题呢?实际上这一点和孝庄对吴三桂的了解以及孝庄的阅历有关,吴三桂这个人虽然人品不怎么样,可是能力是有目共睹的,不仅奸诈狡猾,而且还有勇有谋,在战场上创下很多辉煌的成绩。
当初和清朝对抗以及投靠清朝之后的所有战争,孝庄都看在眼里,她深刻明白吴三桂可不是一个简单人物,千万不可小觑,再加上当时的清朝刚刚稳定一些,还处于内忧外患的阶段,做事情必须要谨慎方可,一旦出一点意外,就会导致危险来临。
综合以上这些事实,孝庄结合自己的人生阅历,觉得应该等待吴三桂老死,毕竟当时吴三桂年龄也大了,等到他老死再考虑三藩问题,也许就不会有现在这么棘手了。况且退一万步讲,康熙当时才20岁,除了智取鳌拜之外,没有其余更多辉煌的战绩以及战争经验,要是真的和吴三桂硬碰硬,估计不会有什么优势,反而还可能被吴三桂欺负,要是发生这样的事情,大清的江山社稷就完蛋了,这是孝庄坚决不想看到的结局。
不得不说,从一个成熟老练之人的角度来看,孝庄的想法也是没有任何毛病的,在没有十足的把握之前,最好的做法就是不要贸然行动,避免因为自己一个冲动,惹下不可挽回的麻烦,这是很多成年人都会有的顾虑,尤其是中老年人就更加容易有这种稳中求进的思想,我们不能说这种思想有错误,只是在不同的时代以及事情上,也许这种思想会有一定的局限性,比如说三藩问题就是如此,所以康熙最终没有听从孝庄的建议。
康熙为何不听从孝庄的建议康熙绝对算得上是清朝历史上最优秀的皇帝之一了,他在16岁的时候,就能够通过智慧的方法巧妙除掉鳌拜这个权臣,让自己能够实现集权,真正成为实际意义上的皇帝,单纯从这一点来看,康熙就绝对不是一个普通人。
其次康熙一直喜欢研究历史以及各种兵法,所以对军事方面也有一定的见解,关于三藩的问题,康熙虽然年轻,但是早已经进行过深入研究了解了,就是在了解了事情的利弊之后,康熙才会做出那么大胆的决定,并且还始终坚持下去。
为何说康熙是经过深入分析了解了呢?我们可以结合当时的历史来了解一下,在康熙时期,吴三桂以及尚可喜等三人的封地,每年清朝需要发放接近2000万两的白银去养军队,这些银两已经超过了当时清朝总收入的一半,可以说三藩问题已经彻底影响到清朝的财政收入以及支出了,康熙作为最高统治者,当然明白这个问题的严重性。
然而更加糟糕的问题是,三藩虽然占用了清朝那么多的财政资源,可是却并没有做出其应该做的事情,吴三桂等人在封地上修建豪宅,养了很多私人军队,这些军队距离京城实在遥远,久而久之,几乎已经成为了他们的私人军队,完全不听从朝廷的安排。
按照这样的规律发展下去,时间越久,他们的私人军队就会越强大,一旦他们私人军队的实力严重超过清朝朝廷的实力,毫无疑问,不需要等到康熙动手,他们也会主动挑衅康熙的,康熙熟读史书,对唐朝后期的藩镇割据十分清楚,所以十分忌讳这样的事情,从而对三藩问题更加慎重。
除了以上原因之外,还有一个比较重要的历史背景原因,那就是当时清朝内忧外患,内部问题就是三藩问题,外部问题有沙俄以及蒙古的影响,可以说是十分危险的,一旦沙俄问题以及蒙古问题凸显,三藩又趁机造反,那清朝的统治可能就要结束了,康熙总结了明朝灭亡的经验教训,觉得想要解决本质问题,最好的办法就是先安定内部,解决掉内部问题之后,才能集中火力收拾外部威胁,要不然院内着火,问题就严重多了。
再者说,三藩问题已经如此严重,就算等到吴三桂去世,问题还是没有得到根治,甚至可能因为长时间的积累,三藩实力更加强大,到时候想要解决,就更是难上加难了,也就是有了这样的想法和考虑,康熙最终打算殊死一搏,趁着年少冲动,赌一把也许还有机会。
当然了,康熙这次豪赌是有准备的,并且康熙还有自己的才能所在,比如在三藩之乱中,康熙借助图海等人,充分发挥清军优势,迅速拿下汉中等重要地,阻断了三藩的汇合,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将三藩之乱平定,不得不说康熙是很有军事天赋的。
最终的历史证明,康熙的这次豪赌胜利了,孝庄也无话可说,只是对于清朝而言,这次胜利背后的意义,却是十分不一般的,要是没有康熙的智慧,也许清朝很难继续发展下去了。
结语孝庄是成熟老练的代表人物,而康熙却是年少有为的典型代表,当一个激进派与一个保守派相遇之后,难免是会产生一些分歧的,不过康熙最终能够取得那么多辉煌的成绩,确实足以说明康熙的能力所在,要是换一个皇帝,也许情况就会截然相反,比如崇祯皇帝就是代表!
备注: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必删,欢迎评论留下有趣思想。
康熙为什么不听孝庄的话等吴三桂老死,而是急于削藩?
康熙帝玄烨是清朝历史上极其杰出的帝王,而其祖母孝庄太皇太后,是清朝最杰出的后妃,两人乃是亲祖孙,相当亲厚,但在削藩问题上,二者意见不同。
玄烨血气方刚,认为时不我待,必须要及时撤掉三藩;而孝庄太后老成持重,则主张以静制动等吴三桂自己老死,让时间解决所有问题,至少不急于一时,毕竟当时清朝的实力与三藩也不过伯仲之间,没有绝对的优势,强行撤藩实在太冒险。但最终,向来孝顺祖母的玄烨却并没有听话,而是在康熙12年正式撤藩。
其实,孝庄主张静待时机并非没有道理:首先,吴三桂当时的实力不可小觑
吴三桂出身武将世家,其父亲乃明朝锦州总兵吴襄,舅舅是名将祖大寿,自由习武善于骑射,不到二十岁就考中武举人,27岁成为明朝宁远团练总兵。
虽然后世对于吴三桂的评价多持负面,认为其打开山海关放满洲进入中原,离叛明王朝,勒死永历帝,但这是品德方面的问题,而能力方面,吴三桂的能力是相当强悍的,在清朝建立之后的初期,吴三桂南征北战,为清朝的稳定立下汗马功劳。
而对于这些,孝庄太后都是看在眼里的,她知道吴三桂的实力到底有多么强悍,并非是轻易能够对付的人,冒然撤藩引起吴三桂反叛,是极其危险的。
再者,皇孙玄烨实在太年轻
康熙帝正式决定撤藩的时候,其实也才20岁,这样的年纪虽然在古代也是个成人了,何况康熙帝14岁就做了父亲,但是在朝堂之上,玄烨还是个新手,他年少登基,大事小情都由孝庄太后与鳌拜、索尼等人打理,撤藩前后距离他亲征也没多久,而他的对手是老谋深算的平西王吴三桂,相差悬殊。
孝庄疼爱孙子,她知道玄烨的能力突出,但朝堂与沙场之上,靠的不仅是才华能力,经验也是非常重要的因素,比之于吴三桂,孝庄太后觉得自己的皇孙实在是太嫩了。
顺治帝英年早逝,驾崩很早,而玄烨继位之时非常年幼,主要事务都由其祖母孝庄太后主持,玄烨也是孝庄太后一手带大,祖孙之间的感情非常深厚,以至于孝庄太后离世,康熙帝将其灵柩停在慈宁宫许久不愿挪宫,结果后来的清朝太后都不敢住。
不过在撤藩的问题上,祖孙俩意见不一致,而最终玄烨还是没有听从祖母的意见,而是按照自己的意思来,直接宣布撤藩,做好了与吴三桂等人硬碰硬的准备。
康熙帝玄烨如此强势,也有一定因由:
第一,玄烨年轻气盛所谓初生牛犊不怕虎,玄烨虽然年轻,但是其16岁的时候就凭借一己之力,直接铲除了权臣鳌拜,将朝权悉数收回,而平定三藩的时候,玄烨也才20岁。
说句有些过的话,那就是无知者无畏,玄烨对于三藩的势力到底有多大,其实也必然进行过深入的了解,但其年轻,终究是阅历尚浅,所以也没有像孝庄太后那般顾虑很多,正因如此才不知道怕,只知向前猛冲,有些事情,属于后怕。
第二,三藩问题愈发凸显三藩势力过头,尾大不掉
平西王吴三桂、平南王尚可喜与靖南王耿精忠,这三人雄踞一方,原本在清朝初期也立下大功,可飞鸟尽良弓藏,清朝定鼎之后,这三藩就成为了一个很大的问题。
三藩在其所镇守的地方上权势极大,远远超过了朝廷委派的人员,直接掌握当地的军队与税赋,形同诸侯,拥兵自重,三藩的势力几及全国之半。
花销巨大,成为累赘
顺治十七年,云南俸饷九百余万,加粤闽两地,一年需要两千万两,如此,使得从当时开始三藩每年就要耗掉朝廷税赋的近乎一半。
三藩通过巨额的财富,逐渐武装到了牙齿,而三王本身,也建造华美的王府,与蒙古西藏等地购买大量的马匹、铁器等等,实际上已经成为了类似于唐朝后期的地方藩镇。
第三,攘外必先安内除了三藩的问题,当时的清王朝其实还有很多的其他问题,于内,三藩的问题尚且还没解决的情况下,还有诸多其他的反清复明的力量不断加强汇聚。
于外,蒙古的噶尔丹虎视眈眈,东南沿海的郑氏也一直在筹谋如何反攻,可以说,康熙前期的清朝是麻烦事一堆,这种情况下,单个解决虽然冒险也非常困难,但总比所有问题一起发生,最后顾头不顾尾要好得多。
其实,孝庄太后也知道,就算等到吴三桂老死,但他还有子孙后嗣,三藩的问题终究还是不会随着吴三桂的死而真正消失,她主张等待,其实也只是无奈之举,毕竟这是一场押上了清朝存亡的行动,一旦失败,后果就难以预料。
孝庄太后虽然辅佐三朝,顺治与康熙两帝年幼时期,孝庄太后的影响力巨大,但其与史上其他听政的太后并不一样,她始终都没正式临朝垂帘,她更多的是辅佐与提意见,最终的决断还是看皇帝自己的意思。
而康熙帝玄烨其实也冥冥之中觉得撤藩有些危险,但当时箭在弦上已不得不发,与祖母商定之下,决定册立出生没多久的胤礽为储君,以防万一。
康熙为什么不听孝庄的话等吴三桂老死,而是急于削藩?
这次我们真的误会康熙了,其实最想早点斩断大清大尾巴的人不是康熙,而是孝庄,为什么这么说呢?
前言:
自康熙智捉鳌拜事件起,孝庄对康熙已然是刮目相看,康熙敢作敢为,遇强则强的品性被孝庄看在眼中,记在心里。
康熙不是不想等吴三桂老了再削藩,而是箭在弦上,胯在虎背无可奈何,但是这一切的“急功近利”,都是孝庄太后的暗中操作。
且细看一下孝庄给康熙的暗箱操作:
深夜禁宫被太监逼宫,孝庄站在众臣面前,道出削藩之意不在康熙,其实这一切都在她的掌控之中,这是为何?俗话说的好:知子莫若母,知女莫若父,孝庄深知康熙的谋略和胆识,她相信康熙有经世之才,治国之道,所以自康熙智擒鳌拜之后,不间断向康熙康熙灌输皇太极和顺治帝的治国之经略,而康熙也是一个有思想有头脑的圣君,正是如此,康熙才产生了提前削藩的念想。
虽然削藩的起因来自于朱国治的奏折,试问如果康熙没有削藩之意,怎么可能和朱国治一拍即合呢?
可见康熙早有削藩之意,只差星火,便可燃起凶火之势。
那么孝庄又是有哪些助康之策和洗脑之举呢?
孝庄竭力唤醒在康熙心中那头沉睡多年的“狮子”,让在沉睡和恐惧中的睡龙-康熙苏醒。大家有没有想过朱国治为什么突然弹劾平西王 吴三桂?
这个突如其来的弹劾绝对不是朱国治梦中炸醒,也不是其一时心血来潮,相信这道奏折的背后肯定有一只幕后黑手推动着他,或者说逼迫着他公然弹劾与先帝歃血为盟永不相负的汉王吴三桂,
而康熙也被这突如其来的奏折一语惊醒,康熙此时才意识到三藩已成大清的尾大不掉之势,为了“饲养”三藩,大清连年国库几近空虚状态,而匪患不见灭,也不见少,三藩却有养虎为患,纵匪为患之嫌,相信推动朱国治的这支幕后黑手和孝庄有理不清的关系。
康熙通过政治手段,以升职为名,其实是以朱国治为饵,用康熙的话说:
“你朱国治就是一块铁石,你的作用将是敲山震虎”而朱国治却也上了康熙的钩,自以为自己被康熙赏识,升职加薪,实则是一把射向吴三桂的箭,而发射出去利剑往往有两种后果,要么射杀敌人,要么被敌人折断箭支,死无全尸。
康熙的削藩的计划有此来开了序幕。
但是康熙只知奏折和百官口中的吴三桂,其实和他可以说是素未蒙面,不料被吴三桂摆了一道,而此时的康熙却还在沉迷在消香玉陨之中。
康熙在其结发妻子-赫舍里皇后临近待产前,暗中多次私会青楼女子,金屋藏娇。康熙被朱三太子的“义子”黄敬诱惑到一处偏僻之所,与青楼女子(朱三太子的妹妹)幽会,就在康熙醉生梦死的时候,以为万事俱备的时候,一道惊雷,让康熙差点成步了先帝的后尘,想引咎退位。
从这里可以看出康熙的削藩之心不够迫切,而且姜还是老的辣,康熙和吴三桂来比可以说是刚破蛋壳的小雏,未经风雨,不懂人内心的真善美,康熙几乎处于崩溃的边缘。
孝庄安耐不住,组织奇兵,加上“善败将军”周培公的不按常理出牌下,替康熙排除异己,定鼎大清,稳固朝纲。表面上看孝庄集合的一群“乌合之众”,实则不然,试问当代社会能被雇佣为保镖的人会是一个普通人吗?
答案很肯定,当然不是,所以说古人的护院不能说是武林高手,也有禁宫护卫的功底,虽然平日实战不多,但是毕竟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所以孝庄可以说是不打无准备之仗,而且孝庄深知以全国抵一隅,胜负已定,了然于心。
结语:
这场孝庄,康熙,吴三桂父子,王辅臣以及朱三太子等人的斗智斗勇的圈子中,吴三桂前半辈子叛明,后半辈子反清复明,吴三桂可以说一生中都活在哈哈镜里,就像孝庄花房中的媚儿,半红半白,花儿半红半白是奇珍,但是人如果半红半白则是忠奸不明。
康熙实则为孝庄的拐杖,在帮孝庄做事,与此同时,对康熙也是一种磨练。
王辅臣则是墙头草,想扎根,可惜错了最好的“螃蟹”,没能给自己贴上昂贵的标签。
但是最惨的实属朱三太子了,他则是这场博弈中的炮灰。
我是历史中简堂追溯传奇,一家汽车公司的失效分析师,喜欢的朋友欢迎关注吐槽。
有关汽车,日语,英语,自考等方面的知识也可以互相交流,感谢您的阅读。
文/追溯历史传奇
康熙为什么不听孝庄的话等吴三桂老死,而是急于削藩?
孝庄太皇太后想到的是解决吴三桂的办法,但康熙想的更远。
确实,吴三桂年龄比康熙大的多,时间似乎在满清这一边,两个人熬时间,吴三桂肯定熬不过康熙。
孝庄想到的是怎么样去解决吴三桂,并且以最小的成本解决吴三桂,但是,康熙面临的局势要复杂的多,而且牵一发而动全身,一招不慎大清王朝不仅保不住对中原的控制权,可能连龙兴之地都得丢掉了。
擒拿鳌拜之后,康熙皇帝只是收回了对京师的控制权,实际上,整个天下依然危机四伏。
南方的三藩控制了数个省的面积,他们在这里有强大的军事力量和官员的任免权,名义上这里是大清的土地,实际上就是个独立王国。
除了三藩,还有盘踞台湾的郑氏集团,该集团靠海上贸易起家,他们的存在,北到长江口,南到广东一带都不太平。富庶的东南一带,因为郑氏集团的存在实施常年的海禁政策。
还有西北地区的准噶尔,明末清初崛起之后建立了中亚有史以来最强大的国家,他们从沙俄那里购买了很多枪支,所以不仅骑兵强大,而且火器也不比清朝弱。
就连外东北的龙兴之地也不安全了,16世纪,沙皇俄国派出探险队越过乌拉尔山,开始了对西伯利亚地区的远征,于明末清初之际来到了黑龙江流域。
在这些不稳定因素中,三番的威胁最大,解决其他方向上的对手,随时有可能被三藩抄了后路。
那么,可不可以就这么熬着,等把吴三桂熬没了,再解决那些对手呢?
答案是,不行!表面上看康熙年富力强,有时间,其实时间非常紧迫。
就拿和俄国在外东北地区的战斗来说吧,自从沙皇俄国派出探险队进入到黑龙江流域之后,就开始往这里进行移民和修筑城堡来巩固对周边的统治。雅克萨之战爆发的时候。这一代已经有上千人。的武装力量了,那么如果再往后推迟。
二三十年时间,当地的移民翻倍,武装力量也能翻倍。
在这期间,那些忠于大清王朝的土著居民会被侵略者斩杀殆尽,剩下的后者屈服于沙俄的淫威,或者成长于沙俄的统治之下,对大清也没有什么感情可言了。
到那时,康熙想要收复这里,比登天还难。
所以,必须赶紧解决掉吴三桂等三藩,然后才能在其他方向上动手了。
公元1681年,康熙平定三藩之乱;1683年就收复了台湾;1686年彻底打垮沙俄在黑龙江流域的势力;1689年平定葛尔丹战争爆发。
此时,康熙已经可以集中全国力量在西北开战了!
康熙为什么不听孝庄的话等吴三桂老死,而是急于削藩?
导语:康熙为什么不听孝庄的话等吴三桂老死,而是急于削藩?
康熙和孝庄一个明帝,一个明后、明太后,两个都是非常厉害的人物。他们在削藩吴三桂时意见相左并不奇怪,所站的立场无异,所虑的方面不同而已!
“冲冠一怒为红颜”的吴三桂我们今天就不展开细说了,这人人尽皆知,人皆唾骂!
要削藩时的政治、社会环境在除鳌拜后康熙已完成了权力集中,国家实力日益强盛。而这时候曾为满清立国立下汗马功劳的“三藩”已成尾大不掉之势,不仅耗费国家大量粮响,而且诸藩手握重兵,越来越强势,竟出现选任官员,自为一政的现象,是为“西选”。康熙认为:“藩镇久握重兵,势成尾大,非国家利”
“削藩”或“撤藩”势在必行,这一点是康熙和孝庄的共同点,但缓削或急削是他们的区别。
孝庄为什么主张“缓削”?孝庄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贤后,一生培养、辅佐顺治、康熙两代皇帝,是清初杰出的女政治家。她主张“缓削”甚至等吴三桂老死,自有其正当理由:
一、对吴三桂实力的惧怕和希望
作为皇太极的老婆,从吴三桂降清以后一路冲锋陷阵、攻城略地她是清楚的,她深深知道吴三桂的狡猾和狠毒,手下又有虎狼之师。她怕她和她的孙儿步了永历皇帝的后尘。同时,吴三桂此时已步入老年,她想一动不如一静,静待事情自行解决。
二、对康熙的担忧和期待
平“三藩”时,康熙才20岁。作为一个皇帝,孝庄认为他还“太嫩”,还应该从各方面得到锻炼和加强。况且从人口、地域来说,时间也在康熙这边,她认为康熙不应该去冒这个风险。
康熙为什么要“急削”康熙,可称千古一帝。生前发生的事:除鳌拜、平三藩、雅克萨之战、多伦会盟,准噶尔之战、统一 台湾等无一不彪榜史册。急于 削藩是因为:
一、初生牛犊不怕虎
康熙16岁除鳌拜,揽权力,他对自己的能力还是有自信的。平三藩开始时也才20岁,阅历尚浅,初生牛犊不怕虎。
二、逼不得已,但也做了相应的部署
其实,开始削藩并不是由朝廷提出,只不过康熙顺水推舟了而已,只不过最终玩砸了。康熙也作了相应的战略部署,比如只针对吴三桂,对其他人实行招降等
三、康熙认为,“攘外必先安内,时间不等人”
其实这时候的康熙也是内忧外患,内面三藩强势,多股“反清复明”势力集结。外患未靖,葛尔丹、郑经未平。他最怕内忧外患一并爆发,因此快刀斩乱麻。
四、吴三桂太猖狂,他不再忍
吴三桂要钱、要粮、强军、封官,后为竟杀了朱国治。事情已无法回头。因此,他不再忍。
结论:八年平藩,康熙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最终以吴三桂在衡阳称帝、病逝后再反攻为结束。孝庄的眼光是独到的,康熙有点操之过急了。还好,相对于吴三桂,老天似乎更喜欢他。
【温馨提示:长相思,淡忘忆,相见不如怀念。尊崇原创,不忘初心。自古胡说容易,码字太难;既然有缘与您于此相遇,期待文笔相谈。如您认可“淡忘忆”,请关注赞赏分享,指正雅评留言,不胜感激!】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