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检阅年羹尧的军队,下令让士兵吃西瓜,结果皇帝对他起杀心,是真的吗?
年羹尧是康熙朝的川陕总督,雍正朝的抚远大将军。可以说在这两代帝王手里,年羹尧位极人臣,荣宠一时。可惜由于后期年羹尧自恃功高,桀骜不驯,所以被雍正给杀了。
传说有一年夏天,雍正带着大批西瓜到军营去劳军,他让大家都坐下来吃点西瓜,西瓜都分发下去了,可是没有一个士兵敢动的。
雍正有点恼怒,认为他们不听话,所以就把年羹尧喊了过来。年羹尧来了以后说:既然皇上让你们吃,你们就吃吧。结果士兵们全都开始吃起了西瓜。
这件事对雍正的触动非常大,因为他认为在军中大家不认皇帝,只认年羹尧,这还得了?将来年羹尧要是造反了,这帮人一定誓死相随。因此雍正对年羹尧起了杀心。
这个故事是不是真的呢?没有任何官方史料记载过这种事情。倒是现代编剧们常常拿这种案例做电视剧的情节。
你比如说《朱元璋》里面,由于天气太热,朱元璋让蓝玉的手下们把铠甲脱了,结果这帮人也是一动不动,蓝玉过来一声呵斥,他们立刻将铠甲给脱了。
还有就是《雍正王朝》里面,也是类似的情况,天气热,雍正让年羹尧带来的副将们把上衣脱了,结果人家也是一动不动,最终还是年羹尧的话起了作用。
这些个故事,其实都是编剧们为了让老百姓们理解功高盖主的含义,故意编纂出来的,真实性为零。因为任何一个成年人,但凡有点脑子,都做不出这种事情。艺术加工的成分太明显,反倒是显得有些虚假了。
年羹尧是雍正登基的重要保障。雍正是个厉害人物,他的智商非常高,因此能够在九龙夺嫡的惨烈情况下,他才能够脱颖而出,成为康熙的传人。
他既需要赢得康熙的赏识,又需要对付那帮聪明绝顶、拉帮结派的兄弟,雍正的小日子,其实不好过,如果没人帮他的忙,他铁定成功不了。
雍正能够上位,最依赖的便是隆科多和年羹尧。隆科多是九门提督,掌管着紫禁城的防务,有他的支持,雍正在紫禁城内就没有后顾之忧。
而年羹尧的作用也很明显,当时他是川陕总督,掌管四川、陕西、甘肃三省的军事力量。有他在外的大力支持,才使得雍正能够稳坐钓鱼台。
而且当时十四阿哥胤禵,手握十万大军在西北平叛,这是对雍正登基最大的威胁。但是大军要想长期存活,就必须要依靠粮草。
西北的所有粮草,都需要经过川陕总督的手,通过河西走廊运送过去。因此胤禵要想挥师夺位,没有粮草作为供应,根本就办不到。
由此可见年羹尧对雍正来说,是多么重要的人。这个时候还不是年羹尧的巅峰时期,等到雍正登基以后,西北的罗卜藏丹津造反。
这个时候雍正不可能再用胤禵去平叛了,所以力排众议,将汉人出身的年羹尧提拔为抚远大将军,手握20万大军,前往西北平叛。
这需要多大的信任,才能让雍正下这样的决心啊!可见年羹尧跟雍正之间的关系,不是一般的好,而是特别好。雍正等于是把大清国的前程都交给了年羹尧。
年羹尧也不负众望,一年多时间,成功平定了罗卜藏丹津的叛乱,使得大清朝在西北地区暂时安宁了一阵子。因此年羹尧也受到了雍正的格外荣宠,他将年羹尧形容成自己的恩人,大清国的恩人,无形中把年羹尧给带偏了。
年羹尧的结局,其实是必然的。在雍正的一声声夸赞当中,年羹尧逐渐有点飘了。他开始真的觉得自己是大清朝的功臣,整个大清朝离了他就不转了。于是一系列作死的操作开始了。
- 1、年羹尧骄纵跋扈。
年羹尧打赢了仗以后,但凡有赏赐物件给属下官员的,官员们必须要朝着北方叩头谢恩,这是谢皇上还是谢你年羹尧?
年羹尧本身也是总督衔,可是因为他做了抚远大将军,在发文书给总督、将军的时候,居然用令谕的名义发布。把这些个平级的总督、将军都当成了自己的属下。
蒙古的扎萨克郡王额附阿宝,算起来也是皇亲国戚,可是见了年羹尧也必须要下跪,否则他在当地可就不好混了。
雍正派来的御前侍卫,那是皇帝才能调用的人,可是年羹尧却让这帮人牵马坠镫,当成了自己的奴仆来使用。
不管什么级别的官员,皇帝的圣旨到了都需要三跪九叩迎接,可是雍正的诏书下达到西宁时,有两次年羹尧直接拿了看,也不让来人宣读圣旨。
- 2、结党营私。
这是清朝皇帝最讨厌的地方,因为他们认为明朝之所以灭亡,不是因为军队不够厉害,而是因为党争太严重。阉党和东林党之间的斗争,活活把明朝给毁了。
年羹尧打赢了胜仗以后,保举了一大堆有功之臣,这也就算了。后来但凡是年羹尧保举的人,全部都是优先录取,形成了年选的特色。
他在清廷已经逐渐建立了一个以他为首的集团,跟他出生入死的那些人,都成了集团里的骨干,也都成了朝廷中的重臣,手握实权。
最要命的是,年羹尧居然跟隆科多搞在了一起,这是雍正不能忍受的。因为隆科多属于内臣,而年羹尧属于外臣,他们俩勾结在一起,可就太危险了。
- 3、贪婪无度。
当了官,要是不拿几个黑钱,人家会说你不合时宜。年羹尧可就太过分了,他贪污的财产多达数百万两之多。
房产、土地这些固定资产也是数不胜数。通过他的关系升职做官的人,都会给年羹尧送大量的钱财,逐渐让他堕落了下去。
雍正是个嫉恶如仇的皇帝,他最讨厌的就是贪污,当时正在整顿吏治,你说雍正怎么可能放过这个大贪官吗?
总结:汉人不能执掌兵权,这是雍正家的祖训。满人集团人口太少了,想要靠几十万满人统治一亿人的汉人,这的确是一件困难的事情。所以在清初,就算有大量汉将投靠清军,可是清廷永远都会派满人作为这些汉将的领导。
比如说吴三桂的上头有阿济格,李成栋上面有佟养甲。现在你年羹尧成了一家独大之人,没人镇得住你,这哪成呢?
参考资料:《清史稿》
雍正检阅年羹尧的军队,下令让士兵吃西瓜,结果皇帝对他起杀心,是真的吗?
说到年羹尧,可能大家都不陌生,他是清朝赫赫有名的大将。作为一位汉人,他在满族人中能够做到镶黄旗,成为大清朝抚远大将军。他凭借着自己卓越的军事才能,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为大清朝平定反贼,留下赫赫战功。 不仅如此,年羹尧在雍正皇帝的心中是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年羹尧曾经在平定青海战乱的一次战斗当中立下奇功,让雍正为之叹服。年羹尧有一天晚上突然传令三军,让军中所有的将士在第二天出行之时,每个人的手中都必须要带着一束稻草和一块木板。
这样的举措让全军上下都不明白,摸不着头脑。第二天,当大军行至一个淤泥深坑前,年羹尧令士兵把手中稻草投入坑内。然后在淤泥深坑上面铺盖木板,这样看似简单实则有效的措施,可以使清军畅行于青海境内的淤泥沼泽。
而叛军根本就没有意识到清军能破此天险,在淤泥沼泽处并没有设防,被年羹尧打了个措手不及。这次青海平乱之后,年羹尧在雍正心中的地位已经达到了顶峰。雍正以后关于大臣任用基本上都要问一下年羹尧。而年羹尧所推荐的人在吏部和兵部运用也极为广泛。 年羹尧在被封为封疆大吏之后,雍正收到福建送来的荔枝,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将荔枝送给在外守边的年羹尧。而且为了保鲜,雍正还下令让人骑马从驿站奔跑到西安,再送往年羹尧所驻扎的地方,在这途中仅仅只用了六天。可谓一记“红尘羹尧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呀。
年羹尧不仅为雍正平了许多叛乱,而且还在雍正夺嫡当中出一份力。可就是这样一位近乎已经达到了雍正身边最红人的年羹尧为什么最后却死在了雍正的手中呢?
其中主要的原因还是因为年羹尧在仕途顺畅平步青云之后,不知收敛。不明白功高盖主对于人臣来说是会是多么可悲的结局。
话说有一天雍正来到年羹尧的营帐当中,检阅年羹尧训练的部队。当时正值酷暑,天气十分炎热。但这些士兵们却整齐着装,站立在太阳底下。雍正为了表示自己对士兵的亲爱,于是就走到队列中去慰问他们。 雍正知道这种天气炎热,看到士兵们一个个汗流浃背,想必他们肯定十分口渴。于是雍正下令让手下人去运一大批西瓜过来,为士兵们解渴。在一大袋西瓜运来之后,雍正本以为士兵们士兵们会高呼“皇上万岁”,然后磕头去吃西瓜。
然而他没想到这些士兵根本不理睬他的命令,仍然庄重严肃的站在太阳底下。雍正不明白是怎么回事,于是就问身边的年羹尧。年羹尧没想到他自己简单的一句话却断送了自己的生命。
年羹尧非常满意的对雍正说:“陛下不知,平时这些士兵都是由我训练的,所以他们只服从我的命令。”说完年羹尧并下令让这些士兵去吃西瓜,这些士兵就真的一个个的去吃西瓜。 此情此景让雍正深感大惊,在年羹尧的手中掌握了清朝将近一半的军权,几乎一半以上的兵力都是在年羹尧组织训练的。如果他堂堂一个皇上都无法命令士兵,而他们只听见年羹尧的命令的话,将来后果不堪设想。
在这件事情之后,雍正便知道年羹尧留不得,他开始收拾年羹尧。群臣知道雍正有收拾年羹尧的意思,便开始上章弹劾年羹尧,共列僭越、谋叛等大罪九十二条。将年羹尧抄家产,撤销职务,打入大牢。
雍正念及到他是赫赫有名的大将,毕竟为大清立下赫赫战功,于是让他在狱中自尽,了却一生。曾经叱咤风云的清朝大将军,在狱中草草的结束了自己的一生。
就像雍正曾经写给年羹尧的一封信: 凡人臣图功易,成功难;成功易,守功难;守功易,终功难。若倚功造过,必致反恩为仇,此从来人情常有者。悲也!
雍正检阅年羹尧的军队,下令让士兵吃西瓜,结果皇帝对他起杀心,是真的吗?
其实这是个传说,可以把它看成是一个故事,《清史稿》没有记载,其实也不可能记载,试想雍正怎么因为士兵“吃西瓜的问题”而杀年羹尧呢?
年羹尧被杀是因为功高盖主,不知进退。皇帝要立威专权,年羹尧应该急流勇退,老百姓常说的一句话“见好就收”,汉朝张良的功绩不在其下,为什么张良能全身而退呢?还不是个人因素造成的吗?年羹尧不识时务,雍正搬开他也是正常的事。
▲雍正
这个故事是这样的:康熙六十一年(1722)十一月十三日,康熙帝驾崩,45岁的雍正继位。康熙寿命太长,培养了一批文臣武将,为雍正留下了强大的班底。
其实这种情况有利有弊,朝中能人多应该是好事,雍正不是省心吗?这些文臣武将都是康熙提拨的,康熙活着看在老爷子面上,对雍正还恭敬些,康熙一死,这些文臣武将就会居功自傲,不把雍正放在眼里,年羹尧就是其中典型一个。
年羹尧带兵打仗的确厉害,战绩也是有目共睹。比如有一次在攻打青海时,青海叛军认为那里有沼泽地挡着,估计年羹尧的大军不可能长翅膀飞过来,于是放心大胆的在营中喝酒行乐。
年羹尧从来不打无把握的仗,在之前他就仔细察看了地图,知道有沼泽地存在,所以提前命令士兵每人带一捆干草,外加一块木板。士兵不解,年羹尧说到时就明白了。
▲年羹尧
等到大军来到沼泽地前,年羹尧命令士兵把干草扔在地上,接着在上面铺上木板,这样大军畅行无阻走过了沼泽地,这时士兵才恍然大悟,原来是防止陷入沼泽地。
叛军本想要倚仗沼泽地为天险,不料年羹尧的大军如天降一般,叛军手忙脚乱迎敌,被打的溃不成军,年羹尧遂捣毁了青海叛军的巢穴了。
年羹尧得胜回师,雍正亲自迎接,雍正带着一班随从,没通知年羹尧,想顺便视察一下年羹尧的军队。
当时天气很热,士兵们都躲到阴凉地休息。雍正皇帝一看,心想,我收买人心的机会来了,于是就招招手说,大家辛苦了,咱们一起来吃西瓜吧?
说罢,雍正就命随从去拿西瓜,可谁也没想到,切开西瓜后,众士兵都不吃,这是咋了?
原来是这些士兵没有年大将军的命令不敢乱吃东西,雍正皇帝看到这里,心里还是很高兴,过了一会,年羹尧来面见皇上,雍正让他下令让士兵们吃西瓜,士兵这才开始吃西瓜。
但是当雍正看到士兵们在那里吃的很香甜时,突然心里一咯噔,“现在这些士兵吃西瓜,是在感谢我还是感谢年大将军呢?”
雍正不想还是罢了,一想之下真是细思极恐,要是年羹尧叛乱,下面这些士兵不一定认我雍正这个皇帝,这就好比年羹尧训练了一帮死士,到时我未必能调动军队!
雍正想到这里,心里对年羹尧生出警惕之心,以后雍正逐渐疏远了年羹尧,到后来,雍正收集了一些年羹尧谋反罪证,就把年羹尧抓了起来,可怜年羹尧当初位高权重,最终还是落得凄惨的下场,年羹尧被杀并灭三族。
▲年羹尧获罪被捕
故事讲完了,亲们是不是觉得雍正不会因为这点小事而杀年羹尧吧?实在是年羹尧不知进退,居功自傲,违规提拔任用官职,凌驾架空雍正,但凡年羹尧推荐的官员,雍正必须同意任命。
讲到此,我想起了汉朝汉文帝检阅细柳营周亚夫的军队,没有周亚夫的命令,汉文帝就进不了兵营。而周亚夫来了,只是在马上施礼,“我是盔甲在身的将士,不能跪拜,请允许我以军礼参见(皇上)。”汉文帝不但没有见怪,反而心中佩服,心中暗道,“这才是军人的样子。”其他的兵营简直就是儿戏,没有军威怎能打胜仗”!
雍正和汉文帝相比,是不是显得雍正小肚鸡肠呢?汉文帝怎么就没雍正这样的顾虑呢?其实内情就是,汉文帝能控制周亚夫,控制住周亚夫等于控制住了军队,想想看,周亚夫听皇上的,军队听周亚夫的,不是等于汉文帝控住住了军队了吗?
而雍正控制不住年羹尧,所以他控住不住军队,不是吃西瓜的问题,而是人的问题。换言之,周亚夫比年羹尧识时务。你觉得呢?
撰文/秉烛读春秋
雍正检阅年羹尧的军队,下令让士兵吃西瓜,结果皇帝对他起杀心,是真的吗?
雍正皇帝下令叫士兵吃西瓜,不动,年羹尧下令喊吃,一扫而光。
那是"将在外,才君令有所不受"哩,現本皇帝就在眼前,你年羹尧是朕的臣下,居然功高盖主,权居然大于君,士兵目中无皇帝只听你的,把朕置于何地?
倘若你此时喊士兵杀了本皇帝,一声令下,他们可能都敢,这太可怕了!
- 雍正心想,这年羹尧权大于朕,有谋反野心,不得不杀!
雍正检阅年羹尧的军队,下令让士兵吃西瓜,结果皇帝对他起杀心,是真的吗?
讲故事就是为了说明道理,雍正检阅年羹尧的部队,时值夏天,气温高,将士汗流浃背,雍正以西瓜慰问将士,让将士休息一下吃西瓜解暑,将士列队不动。当年羹尧下令让将士吃西瓜时,将士才肯吃。这说明,将士心中只有年羹尧没有皇帝,于是雍正起了杀心。
这个故事无非是说雍正是个小心眼,是个弑杀成性者。看看人家汉文帝,当年汉文帝视察周亚夫的军营,没有周亚夫的命令,守营门的卫兵坚决不让进,说我们只听将军的命令,不听皇帝的命令。这话说的得更直白,周亚夫不但没有被杀,反而得到重用。
道理很简单,皇帝管皇帝的人,将军管将军的人,皇帝管士兵那叫不务正业。皇帝管士兵,管不过来,也管不好。将军管士兵才是正道。
士兵眼里只有将军没有皇帝,将军就会造反吗?周亚夫的事例说明两者没有必然联系。
故事就是要体现雍正的弑杀成性。雍正在位期间,民间流传雍正十大罪,其中之一就是弑杀成性。
雍正继位,年羹尧立下了汗马功劳,他有效控制了十四阿哥胤禵,防止其造反,之后不久又带兵平叛,稳定了雍正的皇位。这样的大功臣,就因为这样的小事动了杀心,可见雍正有多么弑杀。贬低雍正就是讲这个故事的意图。
互关互动,互利共赢!
雍正检阅年羹尧的军队,下令让士兵吃西瓜,结果皇帝对他起杀心,是真的吗?
实际上类似这样的故事不少,大意都是雍正帝去慰问年羹尧的部队,但是在慰问的过程中,发生部队官兵只听年羹尧的命令,而不理睬皇帝的旨意的现象,雍正帝虽然表面上没有显露出什么异样,但是内心已经波澜大惊。
雍正帝与年羹尧有很长一段时间的蜜月期,两人不管在国事上,还是私下交往上,都非常的不一般,雍正重用年羹尧,其职位和地位就如火箭一样上升的速度超越了大多数人,而年羹尧也以实实在在的战胜胜利回报着雍正帝,西部边陲治理的井井有条,各种叛乱都被他给消灭,本来可以称得上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君臣关系最终还是败在了权力上面。
最终,1725年,年羹尧被削去爵位,列大罪九十二条,于1726年1月13日赐自尽。后人在总结年羹尧为何失宠被杀的原因时,不外乎三点,一是作威作福,仗着皇帝的宠幸作威作福,目中无人,甚至不把皇帝放在眼里。二是贪敛财富,贪赃受贿,这与雍正帝的反腐清廉格格不入,第三点就是结党营私。
在以上三点中,我认为直接导致雍正帝将年羹尧处死的最根本原因就是结党营私,也就是说年羹尧手中的权力之大已经对中央的皇权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甚至是制约,何况年羹尧一直在边疆统领,他如果是一个不稳定的因素,那怎么能让雍正帝安心。
当时在文武官员的选任上,凡是年羹尧所保举的人吏兵二部一律优先录用,号称“年选”。他还排异异己,任用私人,形成了一个以他为首,以陕甘四川官员为骨干,包括其他地区官员在内的小集团。这实际上是一件非常恐怖的事情,年羹尧对整个大清来说已经成为一个烫手的山芋,他朝堂中有自己的势力,地方大员中有自己的门生,西部边陲自己又全权做主,如果他勾结中央、地方官员一起反叛的话,朝廷将会措手不及,大清政权就无法得以保障。
所以,就如这个故事中所说的,当雍正帝亲自慰问军队的时候,看到士兵们操练有素,气势恢宏,拉出去就能够打胜仗的军队时非常的高兴,有如此勇猛之师,大清江山久已。于是雍正帝非常高兴,下令将自己带来的西瓜分给士兵们吃,当雍正帝下达圣旨之后,年羹尧手下的士兵竟然毫无反应,这让雍正帝很是尴尬,随之而来感觉的就是恐怖了。而随着年羹尧的一声令下,所有士兵都大快朵颐吃起了西瓜。
皇帝作为天子,一国之君,竟然指挥不了自己王朝的队伍,这是一个非常危险的信号,如果年羹尧有反心,雍正帝的命不久矣,所以,表面镇定的雍正杀心顿生,也就有了后来的一系列举动,最终将年羹尧赐死。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