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尔衮,清朝入主中原的奠基者,那么多尔衮为何会放弃皇位?

多尔衮在皇太极去世之后,掌控大清实际政权,孝庄是如何实现让多尔衮甘心为摄政王的。

多尔衮其实非常可惜,因为他这辈子至少三次和皇位失之交臂。任何一次把握住了机会,就不会出现顺治对他的清算,将他的牌位挪出宗庙、废除一切职务的情况。

  1. 第一次在努尔哈赤去世以后,他的汗位本来就是留给多尔衮的。因为他把自己的两黄旗中45个牛录,分给了多尔衮三兄弟,此外多尔衮本来还有代善的支持。
  2. 第二次在皇太极去世以后,多尔衮有俩兄弟阿济格和多铎的支持,外加代善的子孙表示支持,对付豪格有很明显的胜算。
  3. 第三次在入主中原以后,多尔衮以皇父摄政王的身份,凌驾于小皇帝顺治之上。权倾朝野,手握军政大权,随时有登基的可能。

可惜这三次机会,多尔衮全都一一错过了,这又是为什么呢?难道真的是因为他对孝庄太后的爱情,使得他放弃了皇位吗?

第一次汗位之争,多尔衮岁数太小,阿巴亥处理失当。

按照阿巴亥的说法,努尔哈赤的确是把汗位传给了多尔衮。而且给了多尔衮三兄弟大量的兵马,只要他们得到了代善的支持,想要坐上汗位,易如反掌。

可是这个时候发生了意外,皇太极、代善、阿敏、莽古尔泰这四大贝勒,合伙逼宫,迫使阿巴亥殉葬。

阿巴亥还没来得及去拉拢代善,毕竟代善和阿巴亥的关系非常好,这就被他们四大贝勒给逼死了。没了母亲的庇佑,年幼的多尔衮,压根就没有实力跟那四大贝勒争夺皇位。

当时的多尔衮才不过14岁,他弟弟多铎也只有12岁,他哥哥阿济格岁数大了点,当时已经18岁了,但是阿济格能力太弱。

所以就算他们三兄弟有了较多的牛录,也无法跟四大贝勒相抗衡。这么一来多尔衮的汗位就这么丢了,在这种情况下,多尔衮只能选择认输,否则就是死路一条。

第二次皇位之争,多尔衮顾全大局。

皇太极成了这次汗位争夺战的最终胜利者,但是他的实力,其实也是四大贝勒里最小的一个。四大贝勒当中,代善实力最强,他跟他儿子都是旗主。

而阿敏是舒尔哈齐的儿子,他没有继承权,所以立谁都无所谓。至于莽古尔泰,他的名声太臭,曾经弑母,所以也没有继承权。

这个时候阿敏和莽古尔泰就比较骄纵了,谁给他们利益多,他们就支持谁。在这种情况下,皇太极只能暂时与他们交好。

可是皇太极非常想要摆脱他们的束缚,因此他必须要提拔新的力量来制衡他们。多尔衮三兄弟显然是最合适的人选。

因此多尔衮得到了皇太极的提拔,逐渐在战场上立下各种战功,成为了赫赫有名的大功臣,风头也逐渐盖过了阿敏和莽古尔泰。

等到皇太极驾崩的时候,多尔衮已经是说一不二的大人物了。这个时候阿济格和多铎也都手握重兵,此外代善的儿子硕讬、孙子阿达礼也都支持多尔衮登基。

可是这边豪格也不遑多让,他是皇太极的长子,因此两黄旗全都支持豪格。此外豪格自己还是正蓝旗旗主,所以完全有实力跟多尔衮斗一斗法。

当然了综合实力来看,多尔衮占上风,所以如果真的打起来,那么豪格必然不是多尔衮的对手。但是如果真的打起来了,满清还能入关吗?

在这种情况下,多尔衮和豪格为了他们女真人共同的利益,放下了自己的个人利益,这是值得敬佩的。这个皇位大家都不干了,索性就让6岁的福临做了皇帝。

第三次皇位之争,多尔衮放弃皇位的原因才是个谜。

第一次因为岁数太小,第二次因为顾全大局。等到第三次的时候,这些问题似乎都不再是什么大问题了。

因为这个时候的多尔衮已经以摄政王的身份,带领满清八旗入关,而且击败了李自成,完成了北方的大一统工作。

眼看着就要一统天下了,多尔衮的地位也从叔父摄政王,变成了皇叔父摄政王,直到变成了皇父摄政王。那就是顺治皇帝的父亲了。

在这种情况下,多尔衮随时都可以把顺治一脚踢开,自己来当皇帝。毕竟当时他才三十多岁,正是壮年的时候。可是他没有这么做,这是为什么呢?原因说不清,猜测有很多。

  1. 猜测一,多尔衮和孝庄太后,已经成婚了。孝庄用婚姻捆绑住了多尔衮,因此顺治就是多尔衮的儿子了,所以多尔衮没必要再登基了。但是孝庄有没有下嫁多尔衮,没有多少证据。
  2. 猜测二,多尔衮没有儿子,他娶了10个老婆,可是只生下了一个女儿。在没有继承人的情况下,擅自篡位,将来没有人为他善后。
  3. 猜测三,顺治六年,多尔衮的弟弟多铎得天花死了。这对多尔衮的打击很大,因为多铎不仅是他的左右手,是大清入关后战功最大的王爷,而且还是多尔衮理想中的接班人。

多铎死了以后,他的儿子多尔博虽然是多尔衮的养子,可是岁数太小,还没顺治大。所以多尔衮没有夺取皇位的理由了。不管是哪种原因,他就是没有自立。

总结:顺治满足了多尔衮做皇帝的梦,随后又给毁了。

顺治七年,多尔衮在狩猎途中去世,年仅38岁。顺治皇帝感念多尔衮对大清对自己的功劳,所以将多尔衮追封为皇帝,庙号清成宗。

这的确是一个实至名归的庙号,没有多尔衮就没有一统江山的大清帝国。可是短短两个月的时间,顺治就变卦了。他不仅剥夺了多尔衮的一切爵位,还把他踢出了宗庙,家里的财产也都给没收了。一直到了乾隆年间,闲着没事儿干的乾隆才想起来给多尔衮平反。可以说多尔衮死后还做了两个月的皇帝。

参考资料:《清史稿》

多尔衮,清朝入主中原的奠基者,那么多尔衮为何会放弃皇位?

如果要选出大清王朝入主中原、一统天下的最大功臣,多尔衮绝对当之无愧,乾隆皇帝更评价其是“奉世祖入都成一统之业,功劳最著”

历史上的多尔衮曾经有过三次机会可以登上最高统治者的宝座,但是每一次他都与之擦肩而过,特别是后两次,多尔衮面对近在咫尺的大清皇位,他都是主动选择了“放弃”,这其中既有实力的因素,同时也有多尔衮的那份顾全大局的责任心。

多尔衮输给皇太极而痛失后金汗位,其中的真相并不是文学影视作品所演绎的那样。

一直以来,不少民间野史以及朝鲜的史料中都有着这样的记载,说努尔哈赤临原本想要将汗位传给多尔衮,只是多尔衮太小,所以由代善摄政。

“九王子(多尔衮)当立而年幼,汝(代善)可摄位,后传于九王。”

只不过,在努尔哈赤去世以后,代善在他两个儿子岳托和萨哈廉的“怂恿”下,背叛了多尔衮,转而拥立皇太极为后金大汗,多尔衮的生母大妃阿巴亥也被“四大贝勒”假借“先汗遗命”,被逼殉葬。

然而, 这样的记载确实是非常不符合当时的实际情况的。

后金天命七年(1622年),努尔哈赤正式确立了“八和硕贝勒共治国政”的制度,同时也提出在他去世之后,新任后金大汗的选举办法。

“继朕而嗣大位者,毋令强梁有力者为也。以若人为君,惧其尚力自恣,获罪于天也。且一人纵有知识,终不及众人之谋。今命尔八子,为八和硕贝勒,同心谋国,庶几无失。尔八和硕贝勒内,择其能受谏而有德者,嗣朕登大位。”

至于这“八和硕贝勒”的人选问题,一直以来是众说纷纭。

“四大贝勒”,即大贝勒代善、二贝勒阿敏、三贝勒莽古尔泰、四贝勒皇太极肯定位列其中,而至于另外的“四小贝勒”,必然也是旗主或者领旗的贝勒,并且还要是有着一定的军功。

从这个角度来看,多尔衮确实很难入选这“八和硕贝勒”的名单,一方面,此时的多尔衮年纪尚小,没有上过战场,毫无军功可言;另一方面,虽然努尔哈赤已经分给阿济格、多尔衮、多铎三兄弟每人15个牛录,但努尔哈赤也明确表示阿济格是镶黄旗旗主,多铎是正黄旗旗主,所以多尔衮也并不是旗主贝勒。相比之下,济尔哈朗、德格类、岳托、杜度、阿济格等人应该更有资格入选“四小贝勒”。

与此同时,还有一点要特别注意,那就是努尔哈赤还曾表示,在他百年后,将自己剩余的20个牛录的亲兵全部划给多铎,这样一来,多铎便成为了努尔哈赤去世之后实力最强、统领牛录数量最多的八旗旗主。如此来看,努尔哈赤应该更加更爱的是多铎,而并非是多尔衮。

后金天命十一年(1626年),努尔哈赤去世。就在努尔哈赤去世的当天,代善的两个儿子岳托和萨哈廉首先找到代善,劝说其力挺皇太极。

“四贝勒才德冠世,深契先帝圣心,众皆悦服,当速继大位。”

代善也随即表示同意。

“无人允协,谁不赞同。”

就这样,在代善家族的支持下,皇太极登上后金汗位,“四大贝勒”中的其他两人,即阿敏与莽古尔泰也表示了认可。

至于阿济格、多尔衮和多铎这三兄弟,在整个皇太极在位期间是南征北战,屡立战功,尽心尽力的辅佐皇太极。而皇太极也给予了兄弟三人极高的地位与尊荣,尤其是多尔衮,更是在皇太极改元称帝后,获封为“和硕睿亲王”,成为“四大亲王”之一,可以说丝毫看不出他们之间有着“杀母之仇”与“夺位之恨”。

由此可见,多尔衮无缘后金汗位,完全不能算作为“痛失好局”,或者说遭到了皇太极的“篡位”,因为此时的多尔衮确实没有争夺汗位的资格与实力。

争夺大清皇位实力,多尔衮输在了实力上。

清崇德八年(1643年),皇太极去世, 多尔衮与豪格之间随即展开了一场激烈的皇位争夺战。

皇太极长子、肃亲王豪格统领着正蓝旗,并且有着皇太极亲领的两黄旗的支持;而多尔衮这面,也得到了他的两位同父同母的兄弟阿济格和多铎的支持,以及两白旗的全力拥护。从“纸面”实力上来看,双方可谓是势均力敌。

就在双方僵持不下的时候,“四大亲王”中的另外两位,即统领正红旗与镶红旗的礼亲王代善,与统领镶蓝旗的郑亲王济尔哈朗,先后表示应该由豪格继承皇位,这就使得豪格瞬间在这场皇位争夺战之中占据了绝对的主动。

然而,在看似已然稳操胜券的情况下,豪格却大言不惭的说出了那句让他后悔终生的话:

“我福小德薄,焉能堪当此任。”

于是乎,多尔衮兄弟便借此对豪格展开了反攻,双方重新对峙了起来,不仅如此,宫外的两黄旗和两白旗都在暗中布置,隐隐有了火并的迹象。

于是,在如此危急的时刻,郑亲王济尔哈朗主动提议,让皇太极的第九子福临继承皇位,豪格和多尔衮对此也均无异议。

就这样,年仅5岁的福临登上了皇位,这便是历史上的顺治皇帝。与此同时,经由在场的全体宗室王公推举,由济尔哈朗和多尔衮担任辅政王,共同辅佐年幼的顺治。

多尔衮在这个时候放弃皇位,其实也是有着他的充分考量的。

首先,多尔衮确实在实力上完全没有优势可言。

皇太极登上后金汗位的初期,多尔衮三兄弟统领的两白旗共有65个牛录,远超皇太极手中两黄旗的40个牛录。然而,伴随着皇太极不断加强中央集权,大力壮大自身的势力,在其去世之前,皇太极统领的两黄旗以及豪格统领的正蓝旗已经坐拥了117个牛录,超过了两白旗的98个牛录,况且代善与济尔哈朗手中也有96个牛录,他们已经明确表示支持皇太极的儿子继承皇位,这就使得多尔衮在实力上明显处于劣势地位。

其次,多尔衮这是从顾全大局角度上做出的一种妥协和退让。

在此之前,明清之间刚刚经历了“松锦大战”,明朝的势力被彻底驱逐出了关外地区,与此同时,关内风起云涌的农民起义更加使得大明王朝处在风雨飘摇之中,这对于清朝来说是一个千载难逢历史机遇。如果因为皇位争夺而引发清朝内讧,无疑会葬送此前努尔哈赤和皇太极这两代帝王的努力与积累。

所以,出于对整个大清王朝的发展与扩张壮大的这份责任心,也使得多尔衮没有选择继续为了皇位争得个你死我活,而是就此扶保顺治登基。

再次,就是多尔衮对于未来长远的规划。

顺治皇帝年纪太小了,根本没有办法主持局面,而他可以凭借自己的身份和地位,不断扩张自己的实力,打压其他政敌,这样一来,反而是在用“退”的方式,实现自己“进”的目标。从后来历史发展的事实来看,多尔衮也确实是这么做的。

也正是基于以上几点原因,多尔衮最终放弃了皇位的争夺,选择接受郑亲王济尔哈朗的建议,拥立顺治皇帝登基,而他也成为了辅政王。

没有废黜顺治皇帝以自立为帝,多尔衮也有着自己的“苦衷”。

多尔衮自他成为辅政王的第一天起,就在不断排除异己,扩大自己的实力与影响力。

一来,多尔衮极力排挤郑亲王济尔哈朗,最终成功将其踢出辅政王之列,而他自己也开始进行专权摄政。

二来,多尔衮又在不断扶持两白旗的发展,打压其他几个旗,特别是曾经支持过豪格的两黄旗高级将领,多尔衮对其进行了分化瓦解、残酷迫害,索尼、鳌拜等人皆是险些丧命,两黄旗的实力也就此遭受到了巨大的打击。

三来,多尔衮利用一切机会打压豪格,并且在顺治五年(1648年)的时候,将豪格折磨致死,进而吞并了他的正蓝旗。

与此同时,多尔衮还强迫顺治皇帝先后册封自己为“叔父摄政王”、“皇叔父摄政王”以及“皇父摄政王”,其权势与地位已然凌驾于顺治之上。

此时的多尔衮到底有没有废黜顺治皇帝而自立为帝的想法,我们已经不得而知了,即便是他真的有这样的想法和念头,也伴随着顺治六年(1649年)多尔衮的弟弟多铎的去世,而就此彻底打消了。

众所周知,多尔衮一生并没有诞育儿子,只有一个女儿,所以他将所有的期望全部寄托在了从小便与自己关系极为密切的弟弟多铎身上,并且将其视为自己的接班人。然而,多铎因为天花去世,使得多尔衮此前的希望全部落空。

尽管多尔衮还有一个养子,即多铎的儿子多尔博,但是他年龄比顺治还要小,并且在朝堂上没有任何的政治基础,如果选他来做自己的接班人,完全无法应对朝中的变局,更加无法对抗济尔哈朗等人,其结局也是可想而知的。

至于多尔衮的哥哥阿济格,多尔衮自始至终都没有考虑过他,甚至是阿济格此前几次提出要做“叔辅政王”的要求,都遭到了多尔衮的严正拒绝,因为在多尔衮看来,阿济格就是一介赳赳武夫,由他治理国家,只能将整个大清王朝带向覆亡。

于是,此时的多尔衮主动寻求改善与顺治皇帝的关系,并且已经开始将权力交还给顺治,从而也就此彻底放弃了自立为帝的想法。

顺治七年(1650年)十二月初九,多尔衮死于古北口外的喀喇城,顺治皇帝出城五里迎接多尔衮的灵柩,并且追封其为“懋德修道广业定功安民立政诚敬义皇帝”,庙号“清成宗”,还为其举办了隆重的葬礼。

然而仅仅两个月之后,顺治皇帝便对多尔衮展开了清算,对其是“削爵、撤庙享、罢宗室、籍财产入宫”,还将其扒坟掘墓、挫骨扬灰,同时多尔衮的所有党羽也被尽皆清除。直到一百多年后的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多尔衮才得以在乾隆皇帝的主持下被平反昭雪。

综上所述,多尔衮一生共有过三次有机会染指最高统治权的机会,但每一次均以失败告终。

第一次是在努尔哈赤去世后,多尔衮此时实力非常弱小,甚至完全不具备竞争资格,因而失败也就成为了一种必然,只是这段历史被影视文学作品过分的演绎了,真实的历史情况绝非如此。

第二次是在皇太极去世后,多尔衮痛失大清皇位,实际上也是输在了实力不足上,并且他对于大清王朝的这份责任心,也让他最终没有一争到底,而是非常顾全大局的选择了扶保年幼的顺治皇帝登基。

第三次是在顺治登基之后,多尔衮权倾朝野,成为当时大清王朝的实际统治者。如果多尔衮在这个时候真的有废黜顺治、自立为帝的想法,他并不是没有这个能力去实现,只是因为考虑到自己的后继无人,最终也让多尔衮选择了放弃。

多尔衮,清朝入主中原的奠基者,那么多尔衮为何会放弃皇位?

皇太极继承汗位后,为了集中权力,多次打击原有的贵族,比如代善、阿敏等人,但对多尔衮整体比较优待,不断地给他加官晋爵。崇德年间,皇太极以天子之尊君临八旗,却在权力达到顶峰时颁布诏书:

“朕素于诸王、贝勒、贝子、公等一切家事俱不预闻——《清太宗实录》”

即承认八旗诸王贝勒对所属人员拥有相对独立的管辖权,不受皇权干涉。这种妥协,由此也带来一个问题,几位大佬尤其是多尔衮的力量可以制衡皇太极的子孙,这就会在权力交接时产生麻烦。

皇位突然空缺,两虎相争

1643年,皇太极突然去世,由于其生前没有预立接班人,以至留下权力真空,统治集团急需一位新的代理人。各大派系加紧活动,“初选”产生两位大热门,一个是豪格,一个是多尔衮,双方互不相让。

  • 多尔衮的优势

一、皇太极之弟,辈分高于豪格,按照游牧民族传统的兄终弟及制,他很有竞争优势;

二、兄弟支持。多尔衮兄弟三人,掌握两白旗,一共是六十五个牛录。在所有参与皇位继承人讨论的七人中,多尔衮已经拿到三票。

  • 豪格的优势

一、皇太极的长子,如果按照父死子继原则,他优势明显;

二、他有三个旗的“支持”,即两黄加正蓝。

两方争执不下时,诸王及两黄旗大臣各怀鬼胎,最后福临捡了便宜

1643年八月十四日,十九位宗室成员济济一堂,由代善领衔,四理政王紧随其后,然而真正能参与皇位讨论的,仅七人而已。

代善表态支持豪格,他并不是对豪格有好感,而是对多尔衮不满,当年多尔衮参与过对两红旗的打击;

济尔哈朗受皇太极之恩,因而主张立皇子;

阿达礼是代善的孙子,看爷爷表态了,他没发话。

此时的豪格,比多尔衮、多铎、阿济格兄弟三人,牌面上似乎优势。但他表示了一下谦虚,说了几句自己何德何能、才疏学浅之类的话。多铎见状,趁机切入,你豪格既然已经承认才疏学浅,就不应该当皇帝了。

豪格很生气,坐在一旁不说话。这时,鳌拜、索尼等两皇旗将领“设兵护门”,甚至对诸王宗室成员“佩剑而前”,要求“先帝有皇子在,必立其一,他非所知也”,以阻挡多尔衮上位,并扬言道:

“吾食于帝,衣于帝,养育之恩与天同大,若不立帝之子,则宁死从帝于地下而已——《沈阳状启》”

但两黄旗没有明确表示拥戴哪位皇子,留下了回旋的余地。

两黄旗的强硬态度,导致各方剑拔弩张,阿济格、代善相继退场,会议濒临流产。多尔衮在最后关头提出立福临为帝、自己与济尔哈朗辅政的方案。几乎绝望的八旗诸王以及两黄旗将领如释重负,没有就辅政二王问题进行任何讨价还价,就一致通过。

争夺皇位的两位热门人选都有明显劣势,福临的继位是八旗诸王势均力敌的产物

豪格的劣势,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真正的支持者少。代善的支持力度并不十分坚决;济尔哈朗支持皇子,态度暧昧。

二、两皇旗的目的不纯。两黄旗与皇权捆绑一起,与其他旗矛盾很大。清朝前期,在具有家族性质的八旗制度中,各旗成员与本主的联系远胜于对皇帝的关系。

一旦其他旗主上位,两黄旗利益势必受损。这就决定了两皇旗大臣不愿立即改变自己的隶属关系,而投入其他旗主。他们支持豪格,实际上是保护自己。但皇太极其他儿子继位,同样可以保护他们的既得利益,他们也愿意接受。

三、军事、政治才干方面,豪格不及多尔衮。豪格之前有皇太极撑腰,路走得比较平坦,大风大浪经历比较少;打仗比较多,但很多战役都是挂名,立大功的还是多尔衮。

豪格一看,自己当不了皇帝,多尔衮也当不了,反正当皇帝的是自己亲弟弟,因此也就同意了。

多尔衮的短板与心机

一、兵力没有绝对优势。多尔衮的兵力只比豪格多几个牛录,即使他打赢了,也会损失惨重,没准最后还会便宜代善和济尔哈朗。

二、以退为进,为自己争取一个摄政王的职位。将来慢慢除掉豪格,再通过建功立业,皇位还可以抢回来。

三、以大局为重。满清如果为了皇位继承人而内讧,占便宜的是明朝,定鼎中原的小目标也会遥不可及。

拥戴福临继位,多尔衮不仅可以提升自己的权势,而且可以维持整个满清的团结,甚至还能巩固满蒙联盟。

秋媚说:福临的皇位,偶然性中带有必然。多尔衮与豪格谁也不服谁,两人鹬蚌相争,才有了福临的继位。也只有福临继位,才能让八旗诸王接受。

多尔衮,清朝入主中原的奠基者,那么多尔衮为何会放弃皇位?

顺治皇帝即位,是几种势力妥协折衷的结果,任何一方都没有压倒性优势。

皇太极死后的第五天,即崇德八年(1643)八月十四日,诸王贝勒决定举行会议,共同议立嗣君。

多尔衮早早就来到三官庙,和内大臣索尼议论谁可作嗣君。索尼明知多尔衮做皇帝心切,但他也知道是皇太极一手提拔了他,他不能辜负先帝厚望。因此,他当着多尔衮的面,明确表示了自己的意见:“先帝有皇子在,必立其一,他非所知也。”多尔衮从索尼的坚决态度看出两黄旗早有准备,索尼的意见决不只是他个人的意见。而当多尔衮来到召开会议的崇政殿时,多尔衮发现,两黄旗的护军已经严密地包围了崇政殿。上图崇政殿

会议一开始,气氛就十分紧张,双方大有剑拔弩张之势。索尼和鳌拜首先迫不及待地提出要立皇子。多尔衮则严厉喝退二人,因为诸王贝勒尚未发言。这时,阿济格和多铎又迫不及待地出来劝多尔衮即位为帝。双方一下子把底牌都亮了出来。

上图多尔衮

多尔衮知道大门外两黄旗护卫正包围着崇政殿,自己稍有不慎,流血格斗场面就会出现。多尔衮犹豫不决,对阿济格和多铎的要求没有立即答应。急不可耐的多铎沉不住气,高声说:“如不同意,应该立我为皇帝,我的名字在太祖的遗诏中已经提到。”多尔衮深知,无论从那方面来说,帝位还轮不到多铎来坐,于是反驳说:“肃亲王的名字也是太祖遗诏中提到的,不只是有你的名字。”言外之意是说你不能以太祖遗诏为条件,肃亲王豪格也不能。实际也表明多尔衮也不同意豪格为帝。多铎于是又提出.“不立我,论长,当立礼亲王(指代善)。”上图代善

多铎抬出代善,目的在于排斥豪格为帝的可能性,因为既然他们兄弟俩不能为帝,那么也不能让豪格即帝位。老成持重的代善一直想回避矛盾。自己已年过花甲,早没有当皇帝这份想头了,何况面对的是这种激烈争夺的气氛,所以一直-言未发。既然多铎点到自己,他不得不表明自己的态度。他说:“睿亲王如应允,当然是国家之福,否则,豪格是帝之长子,当承大统。至于我,年老体衰,难得胜任。

像十七前,他带头拥立皇太极时所起的关键性作用一样,代善的这一态度,又对这次皇位的确定起了决定性作用。代善的第一句话“睿亲王如应允,当然是国家之福”,是想美誉多尔衮一下,给多尔衮一个台阶下,而前提是多尔衮没有应允。第二句话“否则,应立皇子”,是他经过深思熟虑的意见。而第三句则表明他的高姿态。正因为他高姿态,所以说出的话更有份量。上图顺治皇帝

多尔衮一看自己和豪格都不会得到一致拥护,于是,他提出一个折中方案,即立皇太极第九子6岁的福临为帝,由济尔哈朗和他自己辅政,多尔衮这一折中方案既堵住了两黄旗要立皇子的口,和代善的意见也一致。对两黄旗的大臣来说,只要由皇子即位,就可保住两黄旗的优势地位,况且又有支持他们的济尔哈朗辅政,所以是可以接受的。对多尔衮来说,尽管当不了皇帝,但掌握辅政大权,名义是6岁的福临做皇帝,但实际的朝中大权却可掌握在自己手中。多尔衮的折衷方案被通过了,之后几天虽然出现了短暂的混乱,但局势得到了控制。八月二十五日,举行登基典礼,6岁的福临即皇帝位,年号顺治。

多尔衮,清朝入主中原的奠基者,那么多尔衮为何会放弃皇位?

在第二代领导人皇太极的带领下,刚刚建国的大清,就像飞速前行的列车,以势不可挡之势朝着目标努力奋进着。然而,52岁的皇太极的突然驾崩,使得大清这列“列车”不得不来个“急刹车”,爱新觉罗家族的人们,又一次骚动不安起来。

多尔衮不会忘记,父汗驾崩母亲殉葬之时,内心痛苦犹如刀弯,他与幼弟多铎抱头痛哭的情景。那时多尔衮只有15岁,他只是一个少年,他没有能量去阻止长兄们的行为,更无法改变父汗的遗愿。

如今,多尔衮已经32岁了,已经从一位凭靠着父汗和母妃关照着的少年,成长为独当一面,为后金和大清立下汗马功劳的头号功臣,他已经具备了改变自己、整个家族乃至整个中国命运的巨大能量了。

其实,多尔衮这些年能够迅速成长,不得不感谢皇太极对他的关照和栽培。

从哲哲(皇太极的皇后)的关爱有加地抚养,到16岁被赐予“墨尔跟戴青”的美誉,再到天聪五年(1631年),不足20岁就掌管吏部,最后到崇德元年(1636年),24岁被赐封为“和硕睿亲王”,位列八大王之第三,仅次于和硕礼亲王代善和和硕郑亲王济尔哈朗。这一系列的荣誉,见证了多尔衮的功绩,也说明了皇兄皇太极对于自己的肯定。

▲爱新觉罗·皇太极(1592.11.28—1643.09.21),即清太宗

而今皇太极的突然驾崩,并且皇兄生前没有指定继承之人,根据“大贝勒共同议政”的祖制,皇位必定是由各位亲王推选而出,多尔衮盘算着自己的胜算,他不想错过这千载难逢的机会。

众所周知,多尔衮最终没能够如愿以偿的成为皇帝,而是让当时年仅六岁的皇太极第九子福临“捡了个大便宜”,承袭帝位,年号顺治。

关于这次皇位推选的历史事件,在历史大学堂很多的优秀文篇中都有叙述,相信很多读者都有所了解,所以我们换个方式,通过探讨问题的方式和读者朋友们共同回顾一下那段历史,我总结了四个问题,如下:

  1. 多尔衮的优势究竟有多大,是否足够支撑其称帝?

  2. 豪格没有称帝的主要原因在哪里,是其优势不足还是什么原因?

  3. 福临是否真的与皇位“不相干”,仅是靠“捡便宜”或好运气当上的皇帝吗?

  4. 多尔衮为什么提名济尔哈朗与自己一起摄政?

让我们带着以上的问题,来回顾一下那段惊心动魄的历史。

▲爱新觉罗·多尔衮(1612年11月17日—1650年12月31日),清太祖努尔哈赤第十四子

在分析上述问题之前,我要向介绍一下参加选举大会的人员名单,他们是:

  1. 礼亲王代善,太祖努尔哈赤次子,论资历无出其右,但年事已高,无心挣位

  2. 郑亲王济尔哈朗,太祖努尔哈赤之侄,舒尔哈齐第六子,太宗皇太极之嫡系

  3. 睿亲王多尔衮,太祖努尔哈赤第十四子,大清政治新星,皇位有力争夺者

  4. 肃亲王豪格,太宗皇太极长子,并功勋卓著,皇位主要争夺者

  5. 豫亲王多铎,太祖努尔哈赤第十五子,多尔衮同母弟,多尔衮之嫡系

  6. 武英郡王阿济格,太祖努尔哈赤第十二子,多尔衮同母兄,多尔衮支持者

从这份名单来看,多尔衮很有优势,六个人中,算上自己有半数人支持,似乎前景比较乐观,但实际情况是这样吗?

▲八旗蒙古是清朝八旗的三个组成部分之一

我们先来看看多尔衮到底有多大能量。

我们都知道,满清发展到这个阶段,主要的政体制度是“八旗制度”,虽然皇太极已经建立了蒙八旗和汉八旗,但是主要还是以满八旗为主,那么这些满八旗的高级首领们是有兵有权,对于当时的满清政权之影响是不容忽视的。

当时,多尔衮同母所出的两兄弟是他的忠实支持者,他们三兄弟主要领导的是两白旗(正白旗和镶白旗),所以这两旗的兄弟们都力挺多尔衮,那他们力挺多尔衮会有什么好处呢?好处就是一旦多尔衮当上皇帝,两白旗很可能变成“上旗”(被皇帝直接领导的“旗”称为“上旗”),其待遇和地位将有很大提高。

有地位提高的就会有地位下落的,如果现在的两白旗成为“上旗”,那么直接影响的就是现在的两黄旗,那么可想而知,现在两黄旗是极力反对多尔衮。那么两黄旗的选择是什么呢?那就是力挺皇太极儿子,因为皇子是隶属于两黄旗,这样就能保住自己的地位和待遇,所以他们极力支持豪格上位。

实际上两黄旗势力确实在两白旗之上,两黄旗自从太宗皇太极时代就得到了迅速发展,皇太极将很多大功臣都编入了两黄旗阵营,为己所用,这其中就包括索尼、遏必隆和鳌拜等人。这些人现在成了两黄旗的代表人物,这位人立场很坚定——必须由皇子继承。他们甚至敢于以身试法,如果不是皇子继位,他们就要血洗会场。

一场内部政变的危机正在暗流涌动,这一点每一位参加选举的王爷都清楚,所以豪格看似势单,其实他背后的能力极大。而代善正是出于维稳之考虑,已经倾向豪格,而老谋深算的济尔哈朗也已经悄悄地站到了豪格这一边了。

所以,其实多尔衮真的没有绝对优势,最多只能算是略胜一筹。

▲八旗蒙古是清朝八旗的三个组成部分之一

这就引出了第二个问题,豪格为什么没能够称帝?

豪格这个人其实能力很一般,当然能征善战自然不在话下,但是文化水平以及处世能力就有所欠缺了,这也是皇太极总觉得自己的长子不是当大哥的料之主要原因。并且豪格干了一件一直被人诟病的事儿,那就是亲手斩杀了自己的妻子。被他斩杀的妻子乃是他的姑姑莽古济之女,也就是他的表妹,原因就是因为莽古济支持莽古尔泰(此二人乃一母所出)造反,豪格为了与此事撇清关系,便亲手斩杀了妻子,其实他的妻子根本没有参与造反之事,至少没有证据。

而皇太极对豪格的这一行为,没有太大的反映,没有公开表彰,也没有当年指责,仅是将从莽古尔泰抄来的财物多分给了豪格一些。这件事还是对豪格影响很大的,不但被族人诟病,而且皇太极的态度让豪格有了很大的心理压力,逐渐失去自信。

这也正是当代善顶着压力首先公开举荐豪格的时候,豪格却说了句:“薄德少福,不堪此任。”这话一出,多铎率先“蹦出来”说:“你还就是薄德少福,你自己都承认了不堪此任,那你正好就别干了,我看你也不行!”这一下子等于给了豪格当头一棒,这让其他想要举荐豪格的人没办法再为豪格说话了。

事后多铎跟豪格说:“郑亲王济尔哈朗本来想推举你继位,但是你的退让和不自信,使你失去了这次机会。”这句话虽有讽刺、挖苦之意,但是事实也确是如此。

所以豪格的失败主要是自己性格上的软弱与个人的能力的欠缺,关键时刻的那一句“薄德少福”正是他不自信自己有能力担此重任的表现,或者说他想学其父皇太极“谦虚退让”一番,只是他没有意识到自己的人气较其皇阿玛相差十万八千里,结果是弄巧成拙。其实话说回来,豪格确实不是担当创业之君的料,他没能够上位恰恰是大清王朝的福气。

▲爱新觉罗·豪格(1609年—1648年),清太宗皇太极之长子

豪格虽然希望渺茫,并不意味着多尔衮就一定能继位,就在双方僵持不下之时,多尔衮率先提出推举皇太极第九子,年仅六岁的福临继位,即顺治皇帝。看似局外之人的小娃娃,怎么就选择了他呢?

由于两黄旗元老们的誓死坚持,加之礼亲王代善和郑亲王济尔哈朗的政治倾向,倘若多尔衮强行继位,这势必完成大清内部的分裂,这样无异于自取灭亡,作为政治家的多尔衮心里是明镜一般。当年太宗皇太极承袭汗位之时,是众贝勒一致同意,女真贵胄一致推举的,尽管皇太极再三推辞,还是被众人“抬”上高位的,显然多尔衮自知自己没有这样的“群众基础”(豪格就没有这样的自知之明)。所以他只能退而求其次,立皇子但不立成年之原则,所以福临就已经成为了候选人之一了。

所以在皇位推选局势僵持的情况下,多尔衮提出:

“既然我当皇帝你们不同意,豪格又说他自己德薄少福不堪此任,如此我推举福临继位,由郑亲王济尔哈朗和我摄政。”

多尔衮的这个提议被一致通过。

应该说,多尔衮的这一做法是十分英明和难得的。英明的是他巧妙地化解了一场内部危机,即满足了两黄旗元老们的愿望,也达到了自己和两白旗掌管大权的目的,所以各方势力都得息事宁人,尊重和执行这个提议。难得的是多尔衮能够以大局为重,主动放弃皇位,要知道这是多尔衮第二次错过“一把手”的机会,这对于一个野心勃勃的政治家而言,确实难为他了。

▲紫禁城

济尔哈朗为什么会被多尔衮提名摄政呢?

这里还有一个人物是必要提一下的,那就是同多尔衮一同摄政的济尔哈朗,依照当时的地位以及多尔衮提名,济尔哈朗位置是在多尔衮之前为第一摄政王,济尔哈朗为什么会被多尔衮提名摄政呢?

我认为多尔衮提名济尔哈朗主要是利用济尔哈朗的特殊身份,济尔哈朗身份的特殊之处有两点∶

1. 济尔哈朗是皇太极的嫡系,让他摄政可以堵住政敌们的嘴;

2. 济尔哈朗是舒尔哈齐的儿子,努尔哈赤之侄,血统关系济尔哈朗无缘皇位,加之济尔哈朗虽然深居高位,但是根基比起其他亲王还是要浅薄,便于多尔衮将来将其踢开。

事实也就是没过多久,多尔衮便将济尔哈朗排挤掉,甚至一度嫁祸于济尔哈朗,并罢黜亲王爵位而降为郡王,可以说济尔哈朗根本不是多尔衮的对手。

不管怎么说,这场事关大清危机的皇位推选事件,最终以多尔衮的主动让贤而得以和平解决,这就为将来与大明之争并最终问鼎中原而打下了良好基础。

作为大清实际意义上的第三代领导人,多尔衮确实充分展现出过人的领导才能,他智慧过人善于揣摩对手的心态,并且善于把握时机,总是以最小的代价征服对手。

▲山海关旧照

山海关——号称为“天下第一关”,一直以来都是大清军队无法逾越的关口,大明王朝的五万关宁铁骑一直镇守在此,甚至于李自成攻破京都,崇祯皇帝都没肯将其召回保卫畿辅,可见山海关之重要,关宁铁骑之重要。

吴三桂——关宁铁骑的首席指挥官,在其人生重大“十字路口”,选择了对抗李自成,为其父、为崇祯皇帝,更为爱妾陈圆圆“报仇雪耻”。闯王李自成亲率23万大军讨伐吴三桂,显然关宁铁骑无论如何勇猛也难敌23万农民军,无奈之下吴三桂企降于多尔衮。

多尔衮充分利用吴三桂急于为父报仇,一雪夺妻之耻的心态,以关宁铁骑为前锋冲杀农民军,自己则指挥大清军队坐收渔利。就在吴三桂和李自成火拼而僵持之时,多尔衮挥军进关,一举大败李自成。多尔衮于军前责令吴三桂及其铁骑兵削发,并册封吴三桂为平西王。可以说,大清基本上是在不费兵卒突破山海关,这对大清王朝问鼎中原无疑是最为关键的一战,这是大清王朝的又一个里程碑。

兵败如山倒的李自成,仓惶逃到北京,在北京做了简短的称帝登基仪式后,便匆忙地逃离北京城,临走时还不忘给紫禁城放把火,导致紫禁城部分建筑受损。最终在吴三桂以及满清军队的追击下兵败身亡(据说被湖北农民误杀)。

占领北京城的多尔衮,开始着手稳定北京城的混乱局面,主要是笼络汉人,主要是明朝官员们的人心,他主要推行了三项政策:

1. 以大行皇帝规格为崇祯帝发丧,给予死去崇祯皇帝表面上最大的尊重

2. 暂停汉人剃发,“承诺”大明朝官员继续在新朝留任且职务不变

3. 昭告天下,优待朱氏后人,只要朱氏后人能够主动“投诚”,封爵赐钱绝对优待。

▲清太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1559年2月21日—1626年9月30日),清朝的奠基者

了解这段历史的朋友都知道,以上三条承诺,多尔衮实际上只完全履行了第一条;第二条充其量算是履行了一半,因为不剃发别说当官了,脑袋都保不住;至于第三条,那就是赤裸裸的欺骗,多尔衮对付朱氏后人就是赶尽杀绝,他所承诺的封爵赐钱不过是为了引诱朱氏后人而已,多尔衮真正的目的就是将朱氏后人赶尽杀绝。

稳定住北京局势的多尔衮,便着手准备迎接顺治皇帝进京,大清朝定都北京事宜。公元1644年,顺治皇帝从盛京移驾北京,多尔衮统领诸王、贝勒到通州接驾,恭迎顺治皇帝入住紫禁城,大清王朝正式入住中原,定都北京。

从太祖努尔哈赤到太宗皇太极,再到少年顺治皇帝,这只关外白山黑水之间成长起来的少数民族政权,经过三代人的努力,终于得以如愿入主中原。应该说,作为大清王朝的实际意义上的第三代领导人,多尔衮确实是居功至伟。

历史大学堂 出品 文:王金百

多尔衮,清朝入主中原的奠基者,那么多尔衮为何会放弃皇位?

多尔衮作为努尔哈赤宠妃“孝烈武皇后”阿巴亥的儿子,曾经受到努尔哈赤的宠爱,然而努尔哈赤没有确定继承人的状况下驾崩,皇太极在众人拥立之下登上皇位,当时年轻的多尔衮不仅无缘皇位,连生母也被皇太极逼死殉葬。

时移世易,皇太极也是在没有确立继承人的情况下驾崩,可当时多尔衮势力虽大,但也不能够轻易获得皇位,因为还是一个强势的对手——皇太极长子豪格。豪格是皇太极长子,曾经攻打朝鲜与明朝,战功赫赫,不仅在继承的合法性上甚于多尔衮,而且其在朝中的势力也不比多尔衮少。双方僵持不下,最终让年幼的福临捡了个便宜。

然而,福临登基后,太后博尔济吉特氏听政,大权实际掌握在多尔衮手中。当时的多尔衮手中的权力,已经凌驾皇权之上,可多尔衮却一直没有废除顺治帝,自立为帝。

首先,多尔衮当时正当盛年,一直认为时机尚未成熟,觉得自己还有很多时间,结果后来没到四十岁就意外死了。当时的多尔衮,作为“皇叔摄政王”,地位权力都不逊于皇帝,也没必要满天下之大不韪篡位称帝,更何况,多尔衮手中真正控制的也只有正白旗、镶白旗与镶蓝旗,而皇帝嫡系的正黄旗、镶黄旗是绝不会承认多尔衮的,代善等人含糊其辞态度暧昧,对于多尔衮而言,危机不少。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