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庄皇太后为什么和儿子顺治关系紧张,而和孙子康熙很亲密?
孝庄聪明一世,却在儿子顺治面前折戟沉沙。她能够把皇太极、多尔衮等人杰玩弄于股掌之中,可见驭人之术不一般。但是她遇到自己儿子顺治的时候,是一点办法都没有。
她几乎被儿子给气疯了,最后只能把全部希望都倾注在了自己的孙子身上。在康熙的成长过程中,孝庄其实也在成长,她终于开始理解儿子当初的那些想法,因此她绝不干涉康熙的所思所想,这才成就了康熙。那么孝庄和顺治之间到底有啥隔阂呢?
孝庄总是逼迫顺治搞满蒙和亲。顺治名字叫爱新觉罗福临,这名字起的好,福临就是有福降临。他才6岁就做了大清国的皇帝,还顺带着入关了,这岂不就是福临嘛!
但是做了皇帝的顺治,很多事情自己却做不了主,为什么?因为他上面除了自己的母亲孝庄太后以外,还有个摄政王多尔衮。
这两个人说的话,他必须要听,这是他能够坐稳皇位的大前提。因此在婚姻大事上,顺治也必须要听从孝庄和多尔衮的意思。
按照孝庄和多尔衮的理解,要想坐稳江山,就必须要得到蒙古人的支持,因为满蒙和亲,是最重要的保障。当年努尔哈赤、皇太极都是走了这条老路,现在顺治做了皇帝,自然也不能例外,因此多尔衮和孝庄给顺治找了个蒙古老婆。
孝庄是科尔沁蒙古的女人,她给顺治找来的第一个老婆,也是科尔沁蒙古的女子,而且还是孝庄太后的亲侄女,是孝庄太后的亲哥哥吴克善的女儿博尔济吉特氏。
博尔济吉特氏嫁给了顺治以后,一点也不受宠爱,可以说顺治非常讨厌这个女人,就算她贵为皇后,也是他的表妹,依旧无法得到顺治的欢心。
孝庄夹在中间,自然是要帮着自己的侄女说两句话,结果顺治也就连同孝庄一起讨厌了起来,这事儿就算扯不清了。最后这位博尔济吉特氏皇后居然被顺治给废了。
废了一个不要紧,孝庄太后很有耐心,她又给顺治找来了一个女人,这回是一对姐妹花,还是他们博尔济吉特家族的女人,其中一个就被顺治再次立为了皇后。
这次顺治倒是没有废后,但是他对这个皇后依旧不冷不淡,没什么真感情。他宁可喜欢那些没有封号的女人,也不愿意跟这个女人好。为此再次得罪了孝庄太后。
顺治喜欢谁不好,偏偏喜欢了一个孝庄太后不喜欢的女人,那就是董鄂妃。而且董鄂妃入宫以后,火速攀升,几个月就成了皇贵妃。
董鄂妃给顺治生了个儿子,差点被封为太子,孝庄气得在慈宁宫里直跺脚,可是一点办法都没有。结果董鄂妃的儿子和董鄂妃本人相继去世,孝庄以为事情有缓和的余地,万万没想到,顺治24岁就去世了。
可以说孝庄在顺治的这三段婚姻当中,都充当了恶人,你想让顺治再跟你关系好,那也是不可能的事情了。
孝庄和顺治之间,夹着一个多尔衮。清宫疑案中,最让人津津乐道的一件事,那就是太后下嫁之谜了。孝庄太后到底有没有嫁给多尔衮?如果说有,为什么一丁点明文证据都没有?如果说没有,那么为什么多尔衮从摄政王,逐渐成了皇父摄政王?
而且孝庄死后,不敢跟皇太极合葬,这又是为什么呢?因此唯一可以解释的是,孝庄太后,跟多尔衮之间,应该有不清不楚的关系,但是没有正儿八经地举办过婚礼。
这在那个时候的女真族内部,是很正常的事情。兄终弟及,弟弟不仅可以继承哥哥的江山,连哥哥的媳妇儿弟弟也可以继承。
东北多冷啊,那个时候又没有暖气,吃的东西又少。一大家子就靠男人出去打猎打鱼为生,如果哥哥死了,嫂子铁定要饿死的,不嫁给弟弟那就只有死路一条。所以我们不能拿当时汉人的道德标准,去要求那个时候的女真人。
显然孝庄嫁给多尔衮,也是合情合理合法的事情。但是顺治是入了关的皇帝,他对儒家思想和汉家文化,那是十分精通的。
他可受不了这件事,他甚至会认为,孝庄这么做,其实就是做了对不起自己父皇皇太极的事情,所以他不仅恨多尔衮,更憎恨孝庄。
岂不知,孝庄这么做,更多是为了保住顺治的皇位啊。本来多尔衮完全可以称帝,可是他没儿子,现在孝庄嫁给了他,等于顺治就是他儿子了,那他还要这个皇位干什么呢?
年轻时期的孝庄讨厌汉文化,不过被康熙给感化了。满洲人是在马背上打下了江山,所以大多数满洲人都崇尚武力,不喜欢汉文化。孝庄是蒙古族的姑娘,其实她也十分坚定地相信这一点。
因此孝庄做了太后以后,依旧将这件事当成铁律一般。满洲人要想保住江山,就应该摒弃汉文化,用满洲的文化取代汉文化。
可是顺治皇帝是接触过汉文化的,他对汉文化是崇拜的五体投地。因此两个人对于汉文化的尊重程度,其实也发生了严重分歧。最后孝庄争不过顺治,索性就回去生闷气了。
等到孝庄辅佐孙子康熙的时候,她才意识到,汉文化才是治国的根本所在。只有尊重了汉文化,才能够治理好江山。
她终于明白了儿子当年的良苦用心,所以孝庄不仅不反对康熙发扬汉文化,反而一反常态支持康熙学习汉文化,可惜儿子顺治再也看不到了。
总结:活着是一对冤家,走了才慢慢理解。孝庄和顺治真的是一对母子冤家,顺治活着的时候,总是跟自己的老妈作对,孝庄也是个暴脾气,所以两个人常常吵得不可开交。
不过后来顺治的死,给了孝庄很大的打击。多大点事儿啊?何必跟儿子这么吵呢?好好的天伦之乐不去享,实在是不应该。
因此孝庄将更多的爱,都倾注在了孙子康熙身上。她支持康熙的任何决策,不再掺和康熙执政的理念,因此康熙对自己的祖母,非常尊重,两个人的关系一直都很好。
参考资料:《清史稿》
孝庄皇太后为什么和儿子顺治关系紧张,而和孙子康熙很亲密?
孝庄太后,即历史上的孝庄文皇后,是清朝初年非常杰出的女政治家,她一生培养并辅佐了顺治、康熙两代帝王,为大清王朝在建立之初时期的稳定与发展做出了极为突出的贡献。
然而,孝庄太后与自己的儿子顺治皇帝的关系非常紧张,以至于两人间经常性的爆发激烈的争吵,但是她却与自己的孙子康熙皇帝,保持了非常密切而又亲密的关系。
当然这并不是单纯的“隔辈亲”,之所以会如此状况,除了顺治与康熙对于孝庄本就有着不同的感情与态度外,孝庄在辅佐、教育这两代帝王时所采取的不同方式,也影响着他们彼此之间的相互关系。
三方面原因导致孝庄与自己“叛逆”的儿子顺治皇帝之间的关系极为不和。崇德八年(1643年),皇太极去世,不满6岁的顺治皇帝福临“出人意料”的登上了皇位。但是,此时的顺治仅仅是个“傀儡”皇帝,摄政王多尔衮才是大清王朝的实际统治者,直到顺治七年(1650年)多尔衮去世,顺治皇帝才得以亲政,进而将权力掌握在自己手中。
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顺治皇帝与孝庄太后之间的关系变得愈发紧张,甚至已经到了一见面就要激烈争吵的地步。
而之所以会有这种“母子隔阂”的局面,其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
首先,顺治与孝庄的母子关系受到了多尔衮的干涉与影响。
多尔衮刚刚成为辅政王的时候,为了进一步巩固自己的权势和地位,避免“两宫太后”,即孝端文皇后哲哲以及孝庄参与执政,因而确立了严格的“后宫不得干政”的制度。与此同时,多尔衮为了继续强化对于顺治皇帝的控制,于是又将孝庄与顺治进行了“隔离”,这也使得这对母子长时间不能相见。
此时的顺治皇帝年龄非常的小,而他却从小无法感受到母爱,久而久之,顺治与孝庄之间的母子关系也就变得疏远起来。
其次,顺治与孝庄在对待汉族文化以及汉族官员的态度上有着截然不同的看法。
历史上的孝庄太后,并不是像许多影视作品中的那样,极力推崇汉族文化,并且积极鼓励重用汉族官员的,相反,他对于汉族传统文化以及汉族官员是非常的排斥和抵触。关于这一点,有史料记载称:
“闻其太后甚厌汉语,或有儿辈习汉俗者,则以为汉俗盛则胡运衰,辄加禁抑云矣。”
可顺治皇帝在亲政后,开始逐渐接受了汉族文化,同时他也受到了自己老师的影响,对于汉族官员也非常的信任。因而在这一点上,母子二人的意见完全相反,并且顺治皇帝一再坚持己见,这也让他们两人之间就此冲突不断。
再次,也是最为关键的一点,就是孝庄太后与顺治就后宫废立之事上的矛盾持续激化。
顺治八年(1651年),顺治皇帝在孝庄太后的主持下,遵守了由多尔衮为其订立的婚约,迎娶了蒙古科尔沁部卓礼克图亲王吴克善之女,同时也是孝庄亲侄女的博尔济吉特·孟古青为皇后。然而,顺治与孟古青之间的关系极为不和,以至于顺治十年(1653)的时候,顺治将孟古青废为静妃,并将其彻底打入冷宫。
为了继续维护科尔沁蒙古在朝堂上的地位,在孝庄太后的极力要求下,顺治皇帝又迎娶了年仅13岁的蒙古科尔沁镇国公绰尔济之女,同时也是孝庄的侄孙女的博尔济吉特氏为皇后。可此后不久,顺治皇帝最为宠爱董鄂妃入宫,顺治便开始“独宠鄂妃”,甚至还险些再度废掉皇后,最终在孝庄太后的一再坚持下,顺治才只得作罢。
除此之外,在孝庄太后的安排下,顺治后宫中地位较高并且接受过正式册封的后妃,基本全部来自于蒙古部落,而孝庄也希望这些蒙古后妃能够诞育出一位具有蒙古血统的皇子,从而将来由其继承皇位。可顺治皇帝却非常“叛逆”的对这些蒙古后妃采取了极为冷漠的态度,这其中也包括他的两位出身于蒙古科尔沁部落的皇后,而这也使得终顺治一生,都没有能够诞育一位具有蒙古血统的皇子。
就这样,在顺治皇帝的婚姻与后宫问题上,孝庄与顺治的矛盾愈演愈烈,并且导致了母子二人之间的关系也在不断恶化。
顺治十八年(1661年),顺治皇帝去世。在其去世后,朝廷对外公布了一份顺治皇帝的“罪己诏”,然而据说这份“罪己诏”中的许多内容,就是孝庄太后亲自表述的。其中,关于“渐习汉俗,于淳朴旧制日有更张”以及“独宠鄂妃”等相关内容,无疑也是孝庄太后对于顺治皇帝极度不满的一种宣泄。
对于康熙,孝庄更加注重的是培养和帮助,而不是直接干涉。其实在最初的时候,康熙并不受孝庄的疼爱。
顺治十二年(1655年),不满两岁的康熙得了天花,于是他被安排在西华门外的一所普通寺庙中的“避痘”,在此期间,顺治和孝庄都没有前去探望过,只有孝庄的贴身侍女苏麻喇姑对康熙进行了照顾。
对于孝庄来说,康熙由庶妃佟佳氏所生,并不是她所看重的蒙古后妃所生,再加上这个时候的顺治正值壮年,因而孝庄对于康熙的如此态度也说明此时的她已经做好的最坏的打算了。
只不过康熙是“福大命大”,最终在苏麻喇姑的悉心照料下得以痊愈,而孝庄也因此对康熙的态度转变了许多,再加上康熙从小天资聪慧、聪明伶俐,进而让孝庄对其是愈发的喜欢。
就这样,在顺治十八年(1661年),顺治皇帝去世后,康熙在孝庄太后以及深得顺治信任的外国传教士汤若望的支持下,最终顺利登上皇位。
除此之外,还有两件事情,让康熙对于孝庄太后是感念终身。
第一件事情,就是在孝庄太后让康熙迎娶索尼的孙女赫舍里氏为皇后。
顺治临终前,安排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四人为辅政大臣,共同辅佐年幼的康熙皇帝,其中索尼为首辅大臣。起初,这四人尚且能够“遵循誓言,和衷共济”,可随着鳌拜势力的不断崛起,“四大臣辅政”的局面逐渐演变为了“鳌拜专政”,并对康熙皇帝的皇权统治根基形成了挑战。
为了能够扳倒鳌拜集团,在孝庄太后的主持下,在康熙四年(1665年)的时候,康熙正式迎娶了索尼的孙女赫舍里氏为皇后,就此实现了与赫舍里氏家族的利益绑定。康熙八年(1669年),康熙也正是在索尼之子索额图的全力协助下,利用一群布库少年完成了“智擒鳌拜”的“壮举”,就此将大权彻底收归到自己手中。
可以说,孝庄太后让康熙迎娶赫舍里氏为皇后,进而与整个赫舍里氏家族“结盟”,堪称康熙能够“智擒鳌拜”的关键所在。
第二件事情发生在“三藩之乱”期间,这次孝庄为康熙招募了一支特殊的军队。
康熙十二年(1673年),吴三桂在云南起兵造反,“三藩之乱”就此爆发。
然而,就在清军纷纷被抽调南下,京畿地区防御极度空虚的时候,蒙古察哈尔部首领布尔尼与罗布藏也发动了叛乱,并率兵直扑北京而来,其前锋距离京城更是不到四百里。
就在这生死存亡的时刻,孝庄太后积极联络,帮助康熙招募一支由八旗贵族家丁组成的军队。康熙皇帝随即将这支三千多人的“杂牌军”交给了多罗信郡王鄂扎和图海统领,并最终成功平定了察哈尔的叛乱,成功挽救了京城危机。
而在这之后,孝庄太后经常对康熙进行耐心细致的劝导,并且为其积极出谋划策,可以说“三藩之乱”的最终平定,与孝庄太后的努力帮扶密不可分。
康熙二十六年(1688年),孝庄太后去世,康熙皇帝悲痛欲绝。
“忆自弱龄,早失怙恃,趋承祖母膝下三十余年,鞠养教诲,以致有成。设无祖母太皇太后,断不能有今日成立。”
而从康熙皇帝对于孝庄太后的这段悼词中我们不难发现,不同于此前对待顺治皇帝时的那种过度“干涉”,孝庄太后对于康熙皇帝,更多的采取的是教育培养和积极帮助的方式,给了康熙以很大的自主空间,再加上康熙本就是至仁至孝,因而这对祖孙之间的关系极为融洽和亲密,这便和顺治与孝庄之间紧张的母子关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孝庄皇太后为什么和儿子顺治关系紧张,而和孙子康熙很亲密?
顺治很像唐朝的废太子李承乾,被青春期的叛逆“带坏”了,事事跟母亲顶着来。康熙则是个“苦孩子”,自幼缺少母爱,而这个缺少的爱,由奶奶孝庄太后补充了。
叛逆少年顺治帝顺治年仅五周岁就登上了皇位,看似被馅饼砸中,但实际上他悲惨的命运也因此开始。顺治帝一辈子不幸福,在朝政上,多尔衮执政,年幼的顺治只是个傀儡。
顺治的皇位得来,有多尔衮的功劳,所以多尔衮也没把顺治放在眼里。随着战功的累积,多尔衮权势熏天,几乎可以为所欲为。用着皇帝的仪仗,接受群臣的朝拜,就连象征皇权的玉玺,都被多尔衮直接搬回王府,顺治连橡皮图章都做不成,还得称多尔衮为皇父摄政王。
顺治天资聪慧,非常有主见,虽然年幼但天生不是做傀儡的料,不到十岁的他,对多尔衮专权非常反感,多次发生不愉快。尤其是多尔衮不顾他的反对,处死了郑亲王济尔哈朗。其他忠于皇室的大臣,如鳌拜、索尼等人,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多尔衮的打压。
胸中的郁结,导致顺治变得性情暴戾急躁。他对多尔衮表现出来不满情绪,被母亲孝庄看在眼里急在心里。顺治不顾环境,视多尔衮为仇敌,孝庄深知儿子的行为无疑是取死之道。以多尔衮的权势,小心伺候都不敢保证他不会行废立之事,何况小顺治无事生非地刺挠他。
孝庄能做的是,一面竭力维护和多尔衮的关系,一面想方设法压制儿子蠢蠢欲动的心。顺治在母亲的挤压下,虽然没有做出极端行为,但与母亲的关系渐行渐远。
想想看,一个本不该承担国家重任的孩子,早早地失去了童年的快乐,在政治斗争的恶劣环境里被催熟,他会形成一个什么样的性格?
顺治被催生出来叛逆,不光表现在政治上,甚至延伸到了个人生活层面,母子俩几乎成了一对仇人。到了顺治大婚的年龄,孝庄出于政治需要,给顺治选定了娘家侄女为皇后。顺治却不喜欢这姑娘,几番斗争,终于废黜了皇后,还没等顺治笑出声,孝庄又将另一个侄女送入坤宁宫。
而顺治最喜欢的董鄂妃,被孝庄忽视,坚决不同意她被立为后。这让顺治与母亲的关系走向崩溃的边缘。后来董鄂妃去世,顺治竟然将怨恨转嫁到孝庄头上,连她生病都不去探望。母子俩的关系走到冰点。
顺治的叛逆固然不值得称道,但其实他也是个悲剧人物。在这个环境的反复蹂躏下,顺治开始有心皈依佛教。这种离经叛道的做法,当然再次引起母亲的反对,虽然在孝庄的干预下,顺治出家的愿望没有实现,但他的精神世界彻底垮塌了,不久年仅23周岁的顺治就驾崩了。
祖母填补了母爱的乖孩子玄烨康熙帝玄烨是顺治帝的第三子。跟顺治从小生活在母亲身边不同,康熙自幼母爱不足。他因为没有出过痘,为了避免传染天花,被送出宫外抚养。康熙后来回忆这段经历说“无一日承欢父母膝下”,给他带来感情弥补的就是孝庄。
那段时间,孝庄让自己的贴身侍女苏麻喇姑,专门负责照顾年幼的康熙,包括生活和学习。康熙与孝庄及苏麻喇姑的深厚感情,就是那段时间建立起来的。
康熙九岁时,生母佟佳氏去世了,年幼的康熙与祖母相依为命。想想孝庄也真不容易,抚养了两代幼主。
大概正是由于母爱的缺失,康熙非常珍惜与祖母的感情,加之康熙本人酷爱学习,达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康熙的仁孝与爱学习,让孝庄非常欣慰。大概有了与儿子的那段不成功经历,孝庄在抚养孙子上有经验可循了,她对康熙的教育非常成功。
在朝政上,孝庄也日趋成熟,她巧妙地运用自己的影响力,拉拢维护朝中各大势力,使他们安心效命于小皇帝,客观上为康熙起到了保驾护航的作用。
少年皇帝康熙,在政治上也表现出了跟父亲不一样的风格,他更善于变通,而不是逆势而为。这种风格,对一个政治经验还不够丰富,需要保驾护航的少年天子来说,他已经赢得了环境上的支持。这些都跟孝庄的谆谆诱导有很大关系。
康熙帝曾经这样评价他与祖母的关系:“忆自弱龄,早失怙恃,趋承祖母膝下三十余年,鞠养教诲,以致有成。设无祖母太皇太后,断不能有今日成立。”
孝庄太后,一辈子抚养一儿一孙,儿子不幸在恶劣的环境里,被催熟成叛逆子,处处跟母亲顶着来。孙子却因为母爱的缺失,对祖母感情深厚,并且在祖母的帮助下,变成大清王朝的明君圣主。如果孝庄能看到孙儿对她的评价,也该弥补了与儿子关系不良的遗憾了吧。
孝庄皇太后为什么和儿子顺治关系紧张,而和孙子康熙很亲密?
孝庄和儿子顺治关系不好而和孙子康熙好,主要由两个因素造成,一个是环境因素,一个是性格因素。但最根本的原因是价值观的异同。孝庄是一个政治家,她希望子孙是有作为的好皇帝,显然顺治不符合孝庄的标准,而康熙比较符合。
顺治六岁登基,多尔衮为摄政王,为了培养顺治,不让顺治与孝庄经常见面,这导致了母子感情的疏离,以及儿子对母亲忌恨。一个几岁的孩子对妈妈怀抱的渴望那是可想而知的,妈妈在,却不能见,在顺治幼小的心里,妈妈太狠心,妈妈不爱他。顺治从登上皇位起就从心理上与孝庄拉开了距离。顺治缺少爱的滋润也造成他懦弱的性格。
顺治是清兵入关后的第一位皇帝,他接受的是满汉两种文化教育,受汉文化影响很深,君臣尊卑思想很重,因此对多尔衮的行为极其不满。孝庄为了保住顺治的皇位积极与多尔衮拉近关系,有说她下嫁多尔衮。顺治不理解孝庄的苦心,认为她与自己恨的人关系好,因此对孝庄的行为也极其不满。
以上是环境因素的影响,性格上对母子关系影响更大,顺治懦弱任性导致母子关系更加恶化。
顺治成年后,孝庄为他选了皇后,所选的是孝庄娘家蒙古科尔沁部落的女孩,这是政治婚姻,对顺治坐稳皇位有帮助,顺治任性非要废后,让孝庄很生气。更让孝庄生气的是,顺治夺了他异母弟的妻子董鄂氏,把董鄂氏封为妃子,爱得死去活来。董鄂妃得了天花,顺治不顾被传染的危险天天去照顾。董鄂妃死了,他觉得生活失去了意义,于是要出家当和尚。顺治爱美人不爱江山,这那里是一个好皇帝应该做的。孝庄当然看不上顺治的行为。矛盾都是对立的,你看不上我,我也看不上你。母子关系紧张成了必然结果。
康熙和顺治所处的环境完全两样。康熙是由孝庄养大的,而且康熙继位后两个月生母就离世了,按照大清祖制,小皇帝不能随便见生母,但是见祖母没有问题。所以康熙深受孝庄爱的滋润,他的爱在孝庄哪里是有寄托的。
性格上康熙坚强而且志向远大。为了康熙能够顺利亲政,孝庄为他选了皇后赫舍里氏,这也是政治婚姻,康熙不但愉快接受,还把夫妻关系搞得非常好。康熙和孝庄目标一致,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孝庄成了康熙的坚强后盾。
志同道合的人才能走到一起,亲人也一样,孝庄与康熙是志同道合的人,孝庄与顺治不是,这才是他们关系一好一坏的底层逻辑。
我是豫有得,欢迎加关注互动讨论!
孝庄皇太后为什么和儿子顺治关系紧张,而和孙子康熙很亲密?
孝庄皇太后为什么和儿子顺治关系紧张,而和孙子康熙很亲密?(了解更多古代史,请关注长城说历史)
众所周知,孝庄皇太后曾培育了两个皇帝,第一个便是自己的儿子顺治皇帝,第二个便是自己的孙子康熙皇帝,她是一位非常了不起的女人。但是,这个女人从不干政,一般只会给康熙建议。
对于孝庄皇太后对自己儿子顺治,从早期关系就不太好,到后来孝庄皇太后吸取了儿子的教训,对康熙从小就比较严格,往往一大清朝为主。儿女私情就放在第二位,康熙也是非常有主见的人,一般都会听从祖母的话。
今儿长城君便聊聊,孝庄皇太后为何与儿子顺治关系紧张,而与孙子康熙的关系非常好?
对于孝庄皇太后为何与儿子顺治皇帝关系紧张,长城君具体分析一下。
首先,顺治皇帝从小没有接受过良好的培养。皇太极去世之时,顺治皇帝只有6岁。一个6岁的孩子做皇帝,肯定不能处理朝政。因此,便有了摄政王多尔衮,这样以来顺治皇帝只是个坐龙椅的人,而多尔衮就是掌管朝政的人。说白了,顺治没有实权,这样造成了顺治没有接受良好的培养,就做了皇帝。
虽然顺治皇帝是在孝庄皇太后身边长大,可是,对于处理朝政之事,比较独断,很少听取孝庄皇太后的意见。话说回来,顺治小的时候,皇太极也没有专门的培养他。这样下来,顺治皇帝就与孝庄皇太后产生了矛盾,时间越长其矛盾就越深。
因此,顺治皇帝与孝庄皇太后的关系就紧张起来,长城君认为,早期顺治与孝庄的关系,跟多尔衮有着很大的关系。
其次,顺治沉迷于儿女私情,不以江山为重,而孝庄皇太后以大清朝江山为重,不以儿女私情为重。当时,孝庄皇太后为顺治皇帝选了两个妃子,其实,顺治皇帝都不喜欢。这让孝庄有些不满意,因为皇太极去世后,孝庄皇太后怕后宫干政,所以就选了自己家族的人,作为皇后,这样的话,以便孝庄控制。
可是,顺治年轻不懂孝庄的苦心,反而免去了皇后,且立董鄂妃为皇后,这让孝庄非常不满。对朝政的治理,基本都不怎么过问,这又让孝庄皇太后心寒。
接下来,长城君在分析一下,为何孝庄与孙子康熙皇帝的关系那么融洽?
说起康熙,其经历有点像他父亲顺治。为什么这么说?因为从小父亲去世,从小登基做皇帝。而与孝庄皇太后的关系,是这样的。
其一,从小受孝庄皇太后的培养。自从康熙小时候跟随孝庄以来,对他就极为严厉,从学习、骑马、射箭,以及对朝廷的治理,都非常严格。孝庄皇太后吸取了自己儿子顺治的教训,对康熙在儿女私情上面格外的关注。
所以,在婚事上,孝庄便让康熙娶了辅佐大臣索尼的孙女为妻,这样可以牵制住鳌拜。对于这件事,康熙非常赞同,认为祖母这个建议非常好。
果然,鳌拜受到牵制,进而索尼家族开始与鳌拜进行对抗,后来,鳌拜被解决,康熙掌握实权,这才算是亲政。可见,孝庄皇太后对康熙皇帝的培养非常用心,为清朝培养出了一个千古一帝。
其二,遇事多与孝庄皇太后商量,感情比较深厚。在孝庄皇太后未去世之前,基本遇到大事,都会找孝庄商量,而后做出决断。一般每次微服出巡都会看望孝庄,而后在微服出巡。可见,他们的关系非常好。
每次遇见好事,康熙皇帝都会与祖母分享,祖孙二人的感情,乃是从小就有的。康熙从处理事情,以及从谋略,再到做人,都非常了不起。这都要依仗孝庄皇太后的培养,如果没有孝庄的培育,基本就没有康熙的一生,更没有千古一帝之说。
长城君曰:从孝庄皇太后培养两个皇帝来讲,在清朝历史上也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人物。尤其是对康熙皇帝来说,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从小培养康熙,把他培养成了千古一帝。他的仁慈宽厚,让很多人都跟着学习;他的帝王之术,让众多皇子们跟着学习。
【文:长城说历史,图:来源网络,侵权必删,本文原创首发,请勿转载,侵权必究,了解更多古代史,请关注长城说历史,您的点赞,转发,评论是长城君创作最大的动力;因本人能力有限,如有不妥之处,欢迎批评指正,谢谢。】
孝庄皇太后为什么和儿子顺治关系紧张,而和孙子康熙很亲密?
并不是隔辈亲。
孝庄皇后布木布泰和儿子顺治的关系紧张,却和孙子康熙的关系亲密,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儿孙的生活环境不同造成的。
1,布木布泰和顺治的关系顺治十七年十二月, 顺治帝福临乳母李佳氏病逝,顺治谕礼部:
○乙巳。谕礼部。乳母李氏、当朕诞毓之年。入宫抚哺。尽心奉侍。进食、必饥饱适宜。尚衣、必寒温应候。啼笑之间、曲意调和。期于中节。言动之际、相机善导。务合规程。诸凡襁褓殷勤、无不周详恳挚。【睿王摄政时、皇太后与朕分宫而居。每经累月、方得一见。以致皇太后萦怀弥切。乳母竭尽心力。多方保护诱掖。皇太后惓念慈衷、赖以宽慰。】即读书明理者、未必过是。此其贤德、今昔罕闻。乃一旦溘然长逝。深堪悯悼。追封恩恤、宜从优厚。尔部即详察典例、确议具奏。(清世祖实录)
通过顺治哀悼乳母李佳氏的话可以知道,顺治自从继位后,就和生母分宫而居,几个月才见一次面,全靠乳母竭尽心力养护。
身为傀儡皇帝的顺治在摄政王的控制下,不说天天提心吊胆,也差不多了,而身为母亲的孝庄对此毫无办法,因此养成了顺治偏激、猜忌的性格。
摄政王死后,顺治亲政,母子才能自由相见,但七年的隔阂疏离,使这对母子并不能做到亲密无间。
顺治八年二月,顺治才尊生母庄妃为昭圣太后,不能说顺治不孝,只是他的性格使然,他们的母子关系注定不可能和睦,特别是之后一系列的事件,立蒙古皇后,废后,再次立蒙古皇后,董鄂妃进宫,顺治差点二次废后,每次事件都让母子关系更差一点。
所以,在顺治死后,孝庄才那么决然的说篡改儿子遗诏就篡改,毫不顾忌是否打儿子的脸。
2,布木布泰和康熙的关系康熙和祖母的关系亲密原因有很多,是祖母指定他做继承人的,生母早逝,自己幼年继位需要监护人,这些都是原因。
据说顺治临死前曾想把皇位传给堂兄岳乐,在孝庄的阻止下才改成皇子,皇子人选中,顺治是无所谓立谁,但是汤若望和孝庄认为老三玄烨出过天花,更健康更保险一点,老二福全还没有出过,所以选择了老三玄烨,康熙这才有机会登上皇位,自然对祖母的保举感激不尽。
康熙生母佟佳氏被尊为太后后,仅仅半年就去世了,年仅二十四岁。小皇帝只能依靠嫡母孝惠和祖母孝庄,那时候孝庄也是后宫第一人了,自然就是小皇帝合法的监护人,小孩子跟着谁长大的自然就和谁亲密无间。
所以,这也是孝庄和康熙关系亲密的原因。
就是这样。
图片选自网络侵删。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