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汉武帝对霍去病的宠信似乎超过了所有的大臣,汉武帝有多喜欢霍去病?
汉武帝对霍去病的喜爱,的确超过了所有大臣。就连当年深受器重的卫青,都相形见绌了。可以说汉武帝始终都把霍去病当成儿子一样培养,所以感情才会如此深厚。
汉武帝喜欢男宠,这是公开的秘密,毕竟从刘邦开始,他们老刘家的人都喜欢男宠。有历史资料表明卫青最早就是汉武帝的男宠。那么霍去病会不会也是呢?这一点目前没有考证。
霍去病从小就被放在宫中抚养长大,所以一直深受汉武帝的教诲。因此长大以后,汉武帝才会如此重用霍去病。
霍去病家族关系复杂,背景超一流一水平。霍去病和卫青什么关系?卫青是他的亲舅舅,卫青的姐姐卫少儿便是霍去病的生母。卫少儿早年是平阳公主的奴仆,她和霍仲孺私通,这才生下了霍去病。
当时霍仲孺只是平阳县的一个小吏,他是趁着在平阳侯府做事的档口,才跟卫少儿搞在一起的。等到卫少儿怀上了霍去病的时候,霍仲孺已经回到了平阳县,与卫少儿失去了联系。
因此霍去病从小就没有父亲,甚至于他不知道自己的父亲是谁。霍去病出生一年以后,卫子夫被汉武帝宠幸,从此老卫家平步青云。
卫少儿这个时候再次与人私通,这次私通的对象是汉朝开国元勋陈平的曾孙陈掌。由于这个时候卫少儿已经不再是奴仆,因此便和陈掌结婚了,霍去病作为史上最牛拖油瓶,也就跟着母亲到了老陈家。
这么一来霍去病可就成了皇亲贵胄了。汉武帝发现年幼的霍去病骑射能力很不错,身体很棒,所以就把他弄到宫里自己抚养长大。
这一大家子全都因为卫子夫一个人火了起来,卫青成了带兵将领,陈掌成了汉武帝的近臣,霍去病更是成了汉武帝最宠爱的孩子。
所以说霍去病的少年时光,都是在汉武帝的陪伴下度过的,这种人长大以后,自然可以受到汉武帝的器重。
霍去病等于是汉武帝的亲传弟子。如果说卫青只是得到了汉武帝的点拨,那么霍去病绝对是汉武帝的亲传弟子。汉武帝对战争有一种天分,他似乎就是为了战争而生的。
因此他在战略战术方面的成就是很高的,大汉朝对付匈奴的大战略,基本都是汉武帝本人亲自敲定的,这可不简单。
汉武帝如此有天赋,那么从小就跟在汉武帝身边的霍去病,自然也是受益匪浅。我想汉武帝下班以后,肯定常常和霍去病讨论一些战术问题。
久而久之,霍去病就得到了汉武帝的真传,也成为了军事天才。汉武帝曾经想着亲自教授霍去病《孙子兵法》,这一点不知道有没有实施。
不过我认为在两人多年的言传身教之下,其实那些战略、战术构想,早就已经在霍去病的脑子里融会贯通了。
有些小孩儿从小学习琴棋书画,所以长大了成了艺术家。而霍去病从小就学习军事策略,所以长大了自然成了一代名将。
自己的亲传弟子上战场,那就等于是自己上了战场。汉武帝对霍去病的偏爱,自然是可以想见的了。霍去病每次打了胜仗,就跟汉武帝自己打了胜仗一样,这和其他将领是完全不同的,这相当于汉武帝多年的心血,终于有了回报。
霍去病是汉武帝用来遏制卫青的一颗棋子。别说舅甥之间的关系了,就连父子之间,在遇到了权力的时候,也能够大打出手。比如说赵武灵王和他的儿子们,梁武帝和他的儿子们,李渊和他的儿子们等等。
因此霍去病虽然是卫氏家族中强大的一员,但是他也可以独树一帜,建立属于自己的霍氏家族,显然他也是朝着这个目标出发的。
后来霍去病将自己同父异母的弟弟霍光带入宫中,陪伴在汉武帝身边,其实就是为了发展自己的霍氏家族。
那么汉武帝为什么要如此重用霍去病呢?因为战场上光有一个卫青,那是绝对不行的。大汉朝的军权,绝对不能单独落在某一个将领手里,就算这个将领再忠诚,那也是极度危险的。
为了分化卫青的力量,汉武帝不得不提拔霍去病。只要给了霍去病足够的权势,那么他自然会从卫氏家族中分离出来,从而独树一帜。
这不,汉武帝在安排卫青为大将军大司马的同时,也安排了霍去病为骠骑将军大司马,和卫青并驾齐驱,身份地位是一样的。
大家都位列三公执掌兵权,谁该听谁的话呢?从亲情上来说,霍去病当然要听舅舅的话。可是从国家权力的角度来说,他们就是两个帮派。
在没有威胁卫氏集团的力量出现以前,他们肯定会发生争斗。就算这两个人不争,他们背后的力量也会争,比如说卫青的媳妇儿平阳公主,其实就很不喜欢霍去病,因为他分走了自己丈夫的权势地位。
岂不知,这就是汉武帝的计划。哪里能让大臣独掌大权呢?这个天下能够独掌大权的只有他汉武帝一个人。
总结:很可惜,汉武帝的如意算盘打错了。按道理,霍去病这么发展下去,势头早晚要超过卫青。才不过24岁,就已经成为了天之骄子。不过汉武帝知道,如果霍去病再这么发展下去,也是需要敲打的。
他不希望卫青和霍去病任何一方有明显的优势,大家齐头并进,这是最合适的管理方式。可惜的是,霍去病在24岁的时候就去世了,这让汉武帝十分诧异。
所有的计划全部被打乱了,多年来的心血也都毁于一旦了。汉武帝十分伤心,不仅为霍去病的死伤心,也为自己的全盘计划伤心,更为自己多年来付出的努力而伤心。
参考资料:《汉书》、《史记》
有人说汉武帝对霍去病的宠信似乎超过了所有的大臣,汉武帝有多喜欢霍去病?
汉武帝在位五十四年,励精图治,发奋图强,其雄才大略,文治武功,将汉朝推向了全盛时期,成为中国封建王朝第一个发展高峰。
在军事上,他胸怀大志,深谋远虑,开疆拓土,敢与争锋,任用卫青、霍去病等,连续发动大规模的反击匈奴的战争,解除了匈奴的威胁,保障了黄河流域广大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
一、霍去病生平简介
霍去病,(前140~前117年)西汉名将。河东平阳(今山西临汾西南)人。官至骠骑将军,封冠军侯,后任大司马。
武帝时期,匈奴攻扰北方诸郡,霍去病于元狩二年(前121年)两次率军击败匈奴,斩获四万余人,控制河西四郡,开辟了通往西域的走廊。元狩四年,霍去病与卫青深入漠北,击败匈奴主力,控制了河套地区。
霍去病一生曾先后六次出击匈奴,制止了匈奴贵族的掠夺。24岁病故。
二、战功赫赫
(一)、一战成名
霍去病18岁时第一次以卫青的票姚校尉出征,就独自率领800精骑斩杀匈奴2000余人,俘获单于的叔叔和相国,拜骠骑将军,封冠军侯。
(二)、威震匈奴
武帝以前各代皇帝均采取“和亲”政策。武帝时由于国力空前强盛,反击匈奴条件成熟了。其中影响较大,带有决定性的是汉朝将军卫青、霍去病领兵攻击匈奴的三次战役。
霍去病参加了两次。
(1)公元前121年,匈奴驱逐大月氏占领河西后(河西郡在今甘肃的武威、张掖、酒泉等地,因位于黄河之西,自古称为河西,是内地至西域的通道),借以西控西域各国,南与羌族联合 ,致使内地与西域的通道被阻断。为了打开通往西域的道路,保卫西部边境安全,汉朝在元狩二年(前121年)三月,命将军霍去病率骑兵万人出征,发动了河西战役。
(赵文博《中国通史》以下简称《中国通史》):霍去病领兵出陇西,经金城(今甘肃兰州西北)、令居(今甘肃永登西)越乌鞘岭,穿过匈奴所属的五个王国,连战连捷,然后越过焉支山,涉千余里,和匈奴军队短兵相搏,大获全胜,杀其卢胡王、折兰王,俘虏浑邪王子及相国、都尉等,歼敌8960余人,缴获休屠王的祭天金人。匈奴浑邪王、休屠王等率败军逃走,汉兵在作战中亦伤亡7000余人。
同年夏天,霍去病再次西征,与合骑侯公孙敖领数万骑兵,从北地(今甘肃庆阳西北)出发,越贺兰山,绕居延泽,在祁连山与合黎山之间的黑河(今弱水上游)流域大破匈奴浑邪王、休屠王的军队,俘虏其王母、单于阏氏、王子59人,相国、将军、当卢、都尉等63人。这次战役沉重地打击了匈奴右部,单于对接连失败的浑邪王、休屠王十分恼恨,要严加惩处,引起内讧。同年秋天,浑邪王杀休屠王,率众4万余人投降汉朝。这次战役的成果:沟通了内地与西域的直接交往,加强了中国与西方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匈奴失去了水草丰美的河西地区,经济上亦受到很大损失。
(2)霍去病第二次率兵参战是公元前119年,匈奴贵族屡次骚扰汉朝边境。元狩三年,匈奴骑兵数万人攻入右北平、定襄杀掠吏民数千人。为了彻底战胜匈奴,汉武帝决定趁其不备,集中优势兵力10万人深入漠北,寻机歼灭匈奴主力。
元狩四年,大将军卫青率前将军李广、左将军公孙贺、右将军赵食其、后将军曹襄等,領骑兵5万出定襄,骠骑将军霍去病率兵5万东出代郡。
卫青部歼敌19000人,缴获大批屯粮,补充军需,尽焚赵信城与余粮而归。
骠骑将军霍去病率票侯赵破奴、昌武侯安稽等领兵5万东出代郡,武帝更看好霍去病,配给他的骑兵都是“敢力战深入之士”。
《中国通史》:北进2000余里 渡过大漠,同匈奴左贤王军队交战,大获全胜。俘屯头王、韩王以下70400余人。左贤王及部将弃军逃走,汉军追至狼居胥山(今蒙古乌兰巴托东)凯旋而归。
漠北之战是汉匈奴战争中规模最大的一役,两路歼灭匈奴9万余人,匈奴力量大为削弱,造成了匈奴一时无力南渡大漠侵扰的局面。
汉武帝击败匈奴后,西汉与匈奴仍维持着“和亲”关系。
三、武帝爱将
(1)一将难求
千军易得一将难求 ,霍去病屡战屡胜,深入无阻,匈奴相戒生畏,不敢攖锋,至焉支、祁连两山被其踏破,声威益盛。霍去病去了武帝的一块心病,因而得到了武帝的赏识。
其实霍去病与武帝还有一种特殊的缘分,霍去病的姨母卫子夫是武帝的皇后,又因为他出生那年,恰恰是武帝登基。可以说是武帝看着他长大的,也是一手培养的,其关系亲密无间,可比父子。
武帝很早就注意到霍去病的军事天赋,想要亲自教授他孙、吴兵法,可是他很有见识的说,行军打仗靠的是因敌因势 ,不要拘泥于古代兵书。
霍去病到十八岁时已是威武健壮,精通骑射刀枪的勇士了。
霍去病横空出世,一战成名 ,让武帝看到了汉军下一代的希望和寄托。他慷慨的封他“冠军侯”,食邑两千五百户。
121年是霍去病第一次参加与匈奴大规模之战,孤军深入,立下大功,武帝又增加其一千七百户的食邑。
(2)偏袒爱将
在漠北之战中,李广因为没有向导,至半途迷路,所以当他赶到战场之时,战斗早已结束。卫青欲上书向武帝陈明原因,李广却来个一言不发,当长史逼李广去军幕府自述时,李广“不复对刀笔吏” 愤而自杀身亡。
李广的儿子李敢却认为是卫青逼死了父亲,所以暗中袭击卫青。不过卫青只是受了轻伤 ,他理解李敢的心情,采取了息事宁人的态度。
可是霍去病却年轻气盛,竟趁与李敢陪同武帝打猎之机,背后施冷箭将其射杀。武帝偏袒爱将,为霍去病隐瞒了事实,对外宣称李敢是被鹿撞死的。
(3)英年早逝
霍去病是为战而生,在扫除匈奴后,好像就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24岁就暴毙身亡。
汉武帝对霍去病英年早逝,大加悲悼 ,赐谥景桓侯。并在茂陵旁赐葬,特筑高冢,使像祁连山。令其儿子霍嬗承袭了冠军侯爵位。6年后,霍嬗随武帝登泰山封禅,回来不久暴卒。
命运多舛之英雄父子如此短命,令人扼腕叹息!冠军侯的爵位无人继承,自此废除。
结束语:霍去病横扫大漠,席卷千军,杀敌无数,成为让匈奴闻风丧胆之战神,“亡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嫁妇无颜色。”这是霍去病的铁骑带给匈奴人的痛苦呻吟。
霍去病率大军乘胜追杀匈奴残余至狼居胥山(今蒙古境内),兵锋逼至贝加尔湖畔,将匈奴彻底扫出了漠南。汉武帝为了慰劳霍去病,曾为他建筑府邸,他推辞说:“匈奴未灭,无以为家!”这句话字字千钧,振聋发聩,千古流传!
霍去病儿子霍嬗死后,霍去病自此绝嗣,(霍光曾过继给霍去病一个孙子,后也自杀)他用自己家族之命运及无数汉军将士的鲜血生命换来了大汉边疆400多年的稳固安宁!
有人说汉武帝对霍去病的宠信似乎超过了所有的大臣,汉武帝有多喜欢霍去病?
谢邀!汉武帝对霍去病的宠爱确实超过所有大臣!这种宠爱之形成有一个过程,至封狼居胥之极!
平凶奴之功霍去病居功至伟,无他将可及,一扫自汉高祖以来近百年凶奴对大汉的肆意欺凌和掳夺之阴霾!再者霍去病是武汉帝小姨子的私生子即为外甥,从小养在宮中,武艺高强,小小年纪已成为武汉帝的贴身士卫!
可惜天妒英才,二十出头便驾鹤西游了,汉武帝把对霍去病的宠爱转嫁给同父异母弟弟霍光,霍光也不负武帝之托完全使命!
关于霍去病的死因众说纷云,我猜想或许是伤寒急症导致暴亡,在那个时代暴亡者众,人平均寿命也不足四十,三十六岁不是正阳寿吗?因为霍去病是冠军候,英年早逝则有坊间各种传闻!
尽供饭后茶余一乐!
有人说汉武帝对霍去病的宠信似乎超过了所有的大臣,汉武帝有多喜欢霍去病?
汉武帝时代正是名臣武将倍出之时,如卫青,李广被人熟知,还有众多在和异族交战成长起来的英才!
霍去病印象中都知道冠军侯,战神,长胜将军,封狼居胥等等,少有人了解详情。
霍去病出生低微,因卫子夫的缘故被汉武帝刘彻从小收留在身边,汉武帝待之为子侄,少年时在长安也是骄横拔扈之辈,带领一帮少年飞鹰走狗,鸡犬不宁!
汉武帝大家都知道雄才武略,在位其间推行推恩令,填充富人至京城周边,打击山东仕族,平衡各家学说,表儒里法,社会予盾得以很大缓解,再加上对外战争胜利,以卫青,李广利为首,老百性看到战争带来的红利,争相投军以为利,武人阶层得以很大提升!异族也纷纷以为汉人养马为荣!
在这样时代背景下,汉武帝自然恨不能亲自征战沙场,不得己情况下就把霍去病当成自己的象征去亲自调教培养,霍去病在刘彻身边长大,得到悉心培育,再加上自己确实天赋异禀,十七岁从军一战成名,自此一发不可收,直至封狼居胥,汉武帝自然以此为荣!
然而天妒英才,加上朝堂隐在暗处的政治斗争,霍去病英年早逝,让人为之叹息,至今仍是为解之迷,可见幕后黑手力量之大!汉武帝倾尽全力调查始末也没有结果,可见汉武帝之心痛,据说汉武帝因此长泪!
汉武帝亲自授命冠军候,相比李广难封,可见对霍去病的喜爱超出常理,应该是前文说的子侄的感情吧!
有人说汉武帝对霍去病的宠信似乎超过了所有的大臣,汉武帝有多喜欢霍去病?
拓疆扩土,封狠居胥,败匈奴,定河西,纵横大漠,让其叹息“失我祁连山,从此无容颜"。上下几千年,霍去病称第二,没人敢说自己是第一!这样的人汉武帝不宠信再宠信谁?至于超过宠信其他的大巨,这是有原因的。汉朝开国以来,可以说受尽了匈奴的欺负和侮辱。高祖被围白登,元帝以公主和亲,硬的软的计谋都已使尽。匈奴一高兴便立马南下,烧杀抢劫奸淫虏掠,一点面子都不给汉朝。到武帝一朝举国之力抗击匈奴,出了霍去病这么一个天纵之才,杀得匈奴人头滚滚。败的败,降的降,连祭天金人也被夺走。连年征战,老将们败多胜少鲜有战绩。而霍去病正相反,不管带多少人,每战必胜,匈奴无人能敌。一是小伙冲劲十足,二是战术灵活,三是料敌在先。堪称闪击战大纵横包围的先驱开创者。这样一个天才式的英雄,护国竤将,武帝不宠信他宠信谁?武帝不喜欢他再喜欢谁?
有人说汉武帝对霍去病的宠信似乎超过了所有的大臣,汉武帝有多喜欢霍去病?
实际上,汉武帝的一生中,宠信过各种各样的人,包括驰骋疆场的卫青、霍去病等名将,还有执掌财政大权,实行盐铁专卖的桑弘羊,甚至连装神弄鬼、倒卖狗皮膏药的栾大都曾经红极一时,汉武帝将自己最喜爱的卫长公主都许配给了栾大,这样的宠信可以说是无人能及。
当然,栾大的受宠不过是昙花一现,当汉武帝的长生梦破灭之后,便立马识破了他的骗局,迎接他的当然是天子盛怒之下的无情斩杀。
所以,汉武帝对谁谁谁的宠信绝不是空穴来风,你必须要有超乎常人的才智和技能,霍去病所向披靡,荡平漠北匈奴,也不过是汉武帝所需要的一种人才,和他的舅舅卫青一样,是汉武帝打击北方少数民族,为王朝开疆拓土的一把利器。
当霍去病在漠北之战中长途跋涉数千里,斩杀匈奴左贤王,封狼居胥后,他的人生也迎来了巅峰时刻,汉武帝设置大司马职位,让其与卫青同领大司马之位,并且定下法令,骠骑将军与大将军官阶、俸禄相同,在当时的汉朝廷可以说是位极人臣,然而,此时的霍去病才21岁。
有人可能会说,霍去病不过是仗着自己是汉武帝的亲戚,才能够平步青云,一个二十来岁的毛头小子怎么可能有这么大本事。
有这样的想法也实属正常,在当今的社会,哪里不充斥着任人唯亲的现象,霍去病年纪轻轻就能展露头角,确实也离不开汉武帝对他的信任。但是,光凭信任就想获得如此巨大的荣耀,能够流芳百世,汉武帝不傻,后世的历朝历代的华夏子民也不傻。
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如果霍去病的功绩存在造假也定然逃不过历代史学家的眼睛。
刺史就来带大家看看,霍去病的功绩到底有多伟大,配不配得上他得到的荣耀?
一、一战定河西,打通西域,断匈奴右臂
刺史在之前的文章里曾经提到过关于匈奴对汉王朝的威胁。
西汉建立之初,刘邦和他的媳妇吕后都分别遭受了匈奴带来的奇耻大辱,刘邦白登之围,被匈奴单于冒顿打的丢盔卸甲,只能用金钱和女人去讨好狂热的匈奴侵略者。吕后更是被单于用国书公然调戏,最终忍气吞声,继续与匈奴修好。
汉朝这么低三下气,并不是发扬中华民族谦虚、低调的优秀传统美德,而是当时的实力确实不允许,和匈奴开战可以说丝毫没有胜算。
等到汉武帝继位,汉王朝已经经过了七十年的的休养生息,人口呈指数增长,随之而来的是膨胀的综合国力,再加上政治稳定,皇帝掌握了至高无上的统治权威,向北扩张,一雪当年的耻辱已经势在必行。
然而,在这七十年里,匈奴也实在不断的发展当中,经过冒顿、老上、军臣单于的建设,匈奴已经初步建立了游牧民族特有的封建奴隶制度。特别是骁勇的匈奴骑兵,一直是汉王朝挥之不去的梦魇。
对于当时的汉王朝来说,打破匈奴对中原形成的战略包围,是摆在汉朝君臣面前的一道难题。
元光六年,卫青首先向匈奴发难,一场等待已久的漠南之战,彻底扫清了长期盘踞在河套、阴山地区的匈奴右贤王部,让长期受压迫的汉朝终于松了一口气。
然而,这还远远没有达到汉武帝的预期,对于这位英主来说,他想要的是彻底消除匈奴的威胁,所以,必须联络更多的暴露在匈奴淫威之下的民族一起站起来反抗匈奴的铁血入侵。
河西地区,是中原沟通西域,寻找盟友的重要通道,也是匈奴从西面压迫中原的关键,打通河西走廊、断匈奴右臂成为打败匈奴的制胜法宝。
于是,历史给了霍去病这个天纵奇才一个机会,想要控制河西,必须发挥骑兵远程奔袭的特点,出其不意的消灭匈奴的河西部落。
名将之所以能流芳千古,并不是说他能打败多少敌人,而是他能完成前人无法达到的目标。
河西之战,霍去病已一只数千人的骑兵劲旅长途跋涉数千公里,穿越荒无人烟的西北戈壁,从侧面出现在休屠王、浑邪王背后,一举荡平河西的匈奴右部,从此,中原与西域开始守望相助的峥嵘岁月。
中原能够沟通西域,甚至在后世将西域诸国纳入中国版图,离不开霍去病所立下的功劳。
二、漠北之战,消灭匈奴有生力量,从此漠南无王庭
伟人总有着超乎常人的执念,就像汉武帝,要么不打,要么就要将其打服,绝不给他任何喘息的机会。
漠北之战,就是汉武帝定下的毕其功于一役,彻底消除匈奴威胁的终极之战。
霍去病在这场战役中所立下的战功,也成为了后世历代名将在抵御外族侵略过程中仰望的巅峰,无数的热血男儿无不希望重塑霍去病“封狼居胥”的神话。
在这场战役中,霍去病再一次发挥了自己骑兵大兵团作战的天赋,统帅前所未有的八万骑兵直指匈奴漠北老巢,长途奔袭数千公里到达今天蒙古国肯特山附近,全歼了匈奴左贤王部,为漠北之战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可以说,霍去病是天才,他有着前人未曾有过的卓越领导力和骑兵大兵团指挥能力,汉武帝对他的宠信可以说名符其实。
然而,刺史还要说明的一点是,霍去病的殊荣或许也得益于他的英年早逝,将最美的年华献给了国家和民族,将最美的时刻定格在了他荡平匈奴的漠北之战,让人们永远记住了他所创造的丰功伟绩。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