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历皇帝为什么不退守南沙群岛对抗满清?
张献忠被射死以后,大西军乱成了一团。这个时候他的四个义子孙可望、李定国、刘文秀以及艾能奇聚集到一起开会,商量着接下来该怎么干。
孙可望给了一个很明确的答案,认为应该把大西军带去广东,如果情况不对可以乘船出海,去海南,去南沙群岛都可以避难。
可是李定国却坚决表示反对:老孙啊,你想要走绝路我不拦着你。这意思很明白,乘船出海是绝对不可取的。而到了广东则就退无可退了。
为此他们再次商量了一番,这才决定将大军转移到云南。他们在云南灭了沙定洲的叛乱,又与南明永历帝交好,最后投靠了永历皇帝,坚决抗清。
可以说,李定国的这个决定是非常妙的。为什么他们不能去广东呢?因为大西军的航海技术不达标,而且孤悬海外没有供给,如果找不到合适的大陆早晚都是个死。
去云南就不同了,因为云南旁边还有缅甸,还有越南、老挝、柬埔寨等等这些大陆。只要有陆地,那他们就有退路,而且随时可以反攻回来。
同样的道理,吴三桂南下的时候,永历皇帝朱由榔退无可退,也只能从云南改道前往缅甸,他是不可能去海南,去南沙群岛的,去了那里就彻底没有希望了。
永历帝去缅甸的时候,广东广西都已经是清军的地盘了。李定国手里一手好牌,居然被他打了个稀巴烂。本来两蹶名王的威名传播出来以后,李定国就已经是令满清胆寒的人物了。
可是由于跟孙可望之间的内讧,使得南明朝廷先丢了湖南南部,又丢了贵州大部分地区。广西和广东不久之后也被清军攻破,以至于南明军队只能选择退守云南。
十八日至井亘。黔国公沐天波等谋奉由榔走户、猎二河,不果。五月四日,缅复以舟来迎。明日,发井亘,行三日,至阿瓦。阿瓦者,缅酋所居城也。又五日至赭硜。陆行者缅人悉掠为奴,多自杀。惟岷王子八十余人流入暹罗。缅人于赭硜置草屋居由榔,遣兵防之。 十七年,定国、文选与缅战,索其主,连败缅兵,缅终不肯出由榔。---《明史》
李定国打仗的确有一手,可是他的地盘是越来越小,不仅跟孙可望处不好关系,跟刘文秀、白文选这些人也都闹翻了。
最终连永历帝都跟他失散了,他在无奈之下,只好退守到了西双版纳的勐腊地区,而永历帝此时根本无路可逃,除了去缅甸,没有第二条路。
如果想要出海,必须要先去广西或者广东,可惜这俩地方都被满清给占领了。除非想要被活捉,否则根本去不了。
而他们逃亡的方向,本就是朝着西南角去的,为此逃亡到缅甸是最合适的。李定国已经救不了永历帝,这是可以肯定的了。
缅甸是明朝的藩属国,对沐天波有敬畏之心。永历帝带着一帮大学士,以及末代黔国公沐天波前往缅甸。为什么要去缅甸?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缅甸曾经是大明朝的藩属国。
明朝也曾经创造过万国来朝的局面,当年郑和七次下西洋,吸引了无数小国家前来朝贡。作为紧挨着大明朝的缅甸,自然也不会例外,他们早就想要一睹大国风范了。
为此缅甸成为了明朝的藩属国,一直受到云南黔国公沐王府的管辖。这次听说沐天波亲自到了缅甸,吓得缅甸王差点跪下。
沐天波也是仗着自己在西南地区的威信,所以才会大胆地带着永历帝前来缅甸避难。可是他万万没想到,缅甸国王也是个背信弃义的小人。
缅甸国王发现明朝自身难保以后,立刻意识到,这一代黔国公没什么出息了,居然带着皇帝来避难。所以对他们的态度有了一个大转弯。
没多久缅甸国内又发生了叛乱,造反成功的新国王,对永历帝他们就更差了。除了永历帝和十几名随从以外,其他人都被缅甸的新国王给杀了,包括沐天波。
十八年五月,缅酋弟莽猛白代立,绐从官渡河盟。既至,以兵围之,杀沐天波、马吉翔、王维恭、魏豹等四十有二人,详《任国玺传》。存者由榔与其属二十五人。十二月,大兵临缅,白文选自木邦降,定国走景线,缅人以由榔父子送军前。明年四月,死于云南。六月,李定国卒,其子嗣兴等降。---《明史》
缅甸的变故也使得永历帝陷入了窘境,最终吴三桂带着大军前来,缅甸王不得不将永历帝交给了吴三桂。永历帝跟着吴三桂到了昆明后,被他勒死在了昆明。
去南沙群岛的计划,并不实际。南沙群岛真的是一个好去处吗?去旅游还算不错,毕竟那边风光无限。可是带着千军万马前去南沙群岛,这是很难办的一件事。
为什么呢?因为南沙群岛的陆地面积,实在是太小了。每一座岛屿面积都不大,如果分开把守的话,那么军心涣散就成了常态了。
大军无法集中起来,也不利于命令上传下达。为此要想反攻满清,基本上会成为泡影,可能过几年这些人都得跑了。
海岛上过一两天可以,但是千军万马在海岛上过几年的功夫,这些人根本吃不消。没有正常的饮食、医疗,死亡率是非常高的。
最大的痛点当然就是航海技术的问题,为什么南宋亡国的时候,他们都上了船,偏偏不敢出海?因为海航技术不过关。
明朝虽然在郑和时期有了很高超的航海技术,可是这些技术伴随着海禁发布以后,基本上都失传了,就算流传下来,那也是掌握在满清手里,永历帝手里的资源太少。
由此可见,把大军迁徙到南沙群岛,是一件非常不靠谱的事情。当年李定国觉得不靠谱,后来的永历帝自然也会觉得不靠谱。
总结:实力强大,去哪里都没人瞧不起你。永历帝最失败的地方,那就是手里实在是没有一支拿得出手的兵马。李定国跟他失散以后,他手里就无兵可调了。
到了缅甸以后,人家一看你势单力薄,当然不把你放在眼里。你看吴三桂过去的时候多豪横?为什么?因为人家手里有一支强大的军队。
所以说不管是逃到南沙还是缅甸,如果自身不够强大,逃到哪里都是要受欺负的。只有自身强大了,走到哪里都会受到尊重。当然了,真正强大了的话,永历帝也不用逃亡到缅甸了。
参考资料:《明史》、《南明史》
永历皇帝为什么不退守南沙群岛对抗满清?
南沙群岛距广州数千里,且风高浪急,以当时永历政权的航海技术,很难到达,况且永历政权的船只皆为河船,没有海船。当然,可以购买远洋商人的商船来运送。
但是,南沙群岛的岛礁太小,最大的太平岛只有0.43平方公里,无法承载大量人口。
倒是南沙群岛的南边有个纳土纳群岛,两千平方公里,当时无人居住,适合永历政权前往避难,然后徐图加里曼丹岛。
历史上,明朝末年,张杰绪在广东沿海抗清失败,率众退到西沙群岛,由于西沙群岛太小,张杰绪等人又来到纳土纳群岛,并建立政权。1870年,其政权被荷兰殖民者消灭。
永历皇帝为什么不退守南沙群岛对抗满清?
生平:来自命运的三连击
永历皇帝名字叫:朱由榔,是南明最后一个皇帝,也是命运最为坎坷、最为悲惨的一位皇帝。朱由榔命运三连击分别为:
- 1.幼年四处漂泊,好不容易混出头当了皇帝,却又被孙可望捡漏,傀儡一样的被呼来唤去,可谓尊严尽失,你好歹是个皇帝,怎么感觉就是孙可望的一件商品。
- 2.在被李定国救回昆明后,还没过多久安生日子,就遇到了孙可望带兵来夺永历帝的商品使用权。孙可望武力值差点,没攻下昆明,就卑躬屈膝邀来清军,自己充当向导,一举攻陷了昆明,朱由榔被迫逃到缅甸曼德勒,开始屈辱生活。
- 3.缅甸也很不待见朱由榔,忘记了自己是藩属国的地位,只给朱由榔扔了几间茅草屋当作皇宫,李定国等人几番前来营救,却被朱由榔身边亲信阻挠(哈哈,朱由榔由孙可望的商品变成了亲信的商品,就问你可不可悲?在这些人眼中一切全是生意,毫无抗清大局可言)。而后来吴三桂攻入缅甸,缅王又把朱由榔像商品一样交给吴三桂来换取缅甸的苟活(这点嘛,从缅甸的国家立场来说也算合情),1662年6月朱由榔迎来了命运的终结,他在昆明被绞死,享年40岁。
其实明朝的官宣历史是自明太祖起到明思宗(朱由检)止,崇祯以后的多个流亡政权的被后人合称为南明。
- 南明只算是后人给予明朝最后尊严的一个称号,但是它没有固定的统治区域、政权更替也飞快、存在时间昙花一现,因此未能享有与南宋一样的政治待遇,最终的南明没有被列入正史。
- 我想这是南明的自身因素造成的,因为南明政权的存在不到20年时间中,无数内斗、内讧,无数人把皇权只当作自己的平步青云的幌子,什么反清、光复都只是一块满足某些人私欲的遮羞布,李定国、史可法等等忠义烈士还不是被马士英之辈玩弄股掌,吴三桂、尚可喜都拿南明作为上供清朝的最后一份贺礼,一切摇尾乞怜之人横行于世。
南明如果想去南沙群岛建立政权,则必然需要强大的海军作为支撑,南明有这样的海军力量吗?
先介绍下南沙群岛:位于南海的最南端,岛礁最多、群岛散布最广,是重要的海上交通要道。
而后介绍下南明的海军:几乎是零。
只有台湾的郑成功,还算是有些海上资本,但是郑成功忠于隆武皇帝朱聿键,而不忠于朱由榔。
- 原因:在隆武帝死后,南明出现了两个政权,分别是朱聿鐭建立的绍武政权、朱由榔建立的永历政权。然而这两家明朝遗脉不但不团结抗清,反而彼此之间大打出手,完全没有国家民族的大义。这些应该让郑成功看透了南明政权是个什么样的存在,所以他一直都未曾向朱由榔表达过忠心,南明的部分官员也不信任郑成功。
- 所以,南明如果去了南沙,也守不住南沙。更何况南沙群岛岛礁众多、岛群星罗棋布,如果固守一岛,那无疑是给清军建立了一个活靶子,只要久困就能取胜。而如果把力量分散到各个岛屿,大家各自为政,那么结果有3种可能:1.南明实力本来就弱,再分散几乎无兵能守,很容易被各个击破。2.以南明的内讧史,保不齐没几年就又冒出了永历帝第二、永历帝第三等等无数小政权,没等清军来大家就自己打得不亦乐乎。3.明末的海盗还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时不时给你的补给船来那么一下,够明军吃一壶的,外加上当时的荷兰虎视眈眈,永历帝跑那么远,孤悬海外,难免会动歪主意,把永历帝当作傀儡政权也有可能。
那么去南沙群岛方案是不靠谱的。
最后的稻草这一段没有史料依据,大家可以忽略不看。如果南明真想延续下去,那么入四川倒是个不错的主意,当时也有大臣提出了“幸蜀”。虽然路途有点坎坷,但是云南入四川不算那么遥远。再者中原的有志之士众多,只要进入四川,类似刘备入川,或许还有一丝翻盘的希望,当然前提是大家不再内讧、齐心抗清。
永历皇帝为什么不退守南沙群岛对抗满清?
我认为毫无意义!因为南沙群岛面积狭小,甚至各种资源也是跟大陆没有可比性,退守的话只会越来越落后甚至被吞噬的可能!
首先来说一下,永历皇帝应该算是明朝的最后一个皇帝,是明昭宗朱由榔的称号,是崇祯年下桂王朱常瀛长子!
在当时的情况下,退守南沙群岛已经毫无意义,南沙群岛虽说名字上看着岛屿比较多,实际上陆地面积太小,而且领土也比较少,承载的人口也难以与满清进行对抗,更别说再卷土重来!
并且当时天下已经纷乱,各地狼烟四起,满清已经攻破紫禁城,再加上李自成农民军后期的不作为,联合局面也越来越不利,吴三桂等人的叛变逼迫,国内已无立足之处!
只能迫不得已退居缅甸地界,如果换作我是永历帝的话我也会退出大陆,以图找个安居之处,等待东山再起,并且也要找个各方面地理位置和环境都可以的地方!
总结:相比而言,南沙群岛不被采纳和退守是在情理之中!永历帝的做法也是很正确的!我是皇城super ,很高兴来回答这个问题,感谢朋友们的支持,也感谢@头条历史 @每日历史频道
永历皇帝为什么不退守南沙群岛对抗满清?
战争都是打的经济战,郑氏家族,坐拥大军,水军赫赫生威。盘踞台湾,傲视江南,都不能够充分补给,最后被施琅攻破澎湖,就投降了。
当时的台湾,没有现下这样发达,但有当地土著在岛上狩猎,有沿海移民在平地耕作,甚至荷兰殖民者也瞧上了这块宝地,修了赤嵌堡垒,作为贸易中转站。郑成功在大举进攻南京失败后,厦门、思明所巴掌大点儿地,已经不能支撑起郑氏人马了。
听说台湾比较富庶,可以作为根据地之后,郑成功遂率大军攻破荷兰城堡,占了台湾。但国姓爷很快就发现,台湾并不富庶,很多地方都是蛮荒之地,需要很长时间地开发。因为如此,许多将领并不愿意从内地迁来台湾,直到国姓爷咽气之时,继承人郑经依然赖在厦门。
台湾这个宝岛尚且如此,何况南沙群岛?虽然资源富庶,但远远不够帮助永历帝立足。因此,走向缅甸,比去海外要靠谱得多。何况当时从广西离开之际,孙可望的滇黔根据地,还有相当的实力。而在云南被追击之时,永历朝廷已经失去了出海口,只能仓皇逃入附属国缅甸。
国姓爷郑成功
永历帝朱由榔
永历皇帝为什么不退守南沙群岛对抗满清?
您的这个问题还有人问过为什么永历皇帝没有退守台湾?与其说退守,不如把当时的背景讲一讲:当时的中国经历了诸多磨难,若不是一个人的帮助,满清可能没法顺利入关从而入主中原,而这个人就是吴三桂。说起吴三桂,相信很多人对他没有什么好印象。吴三桂作为一个汉人,不仅投降满清,而且还把明朝皇帝给绞杀了。吴三桂做出这样的事情,当然是会遭到天下人的唾弃。
其实在明末时期,吴三桂也是一员大将,还是非常著名的军事家。他的父亲叫吴襄,曾在锦州当总兵,后来吴三桂继承父亲的官位,之后又被崇祯皇帝重用。崇祯皇帝让吴三桂当辽东总兵,后封他为平西伯并驻守山海关。
因为吴三桂是武将出身,所以军事能力非常突出的。据传,吴三桂当年冒险解救自己父亲时只带领了20多人,便意外突破了敌军4万人的防守,这足以证明他是有超群能力的。
当年李自成带领大顺军攻打北京前夕,吴三桂接到命令去支援京师。但是李自成军队战斗力很强,京师守备力量不足没多久就被李自成攻破,连崇祯皇帝都自杀了。吴三桂得知北京被攻破,便只好退守山海关。其实在之后李自成曾多次劝降吴三桂,让他归顺自己。
李自成为了让吴三桂投降,便把他的爱妻和父亲全部抓走并以此逼迫。然而李自成的行为彻底激怒了吴三桂,吴三桂为了报仇便转而投降清朝,后联合清军打败了李自成。在此之后吴三桂替满清卖力,追杀那些明朝残余势力,因此他获得了满清的封赏。
1657年,吴三桂被派去进攻南明云贵,很快他便攻下这片地区。当时南明永历皇帝得知清军来犯,便早早逃到缅甸。然而满清并没有打算放过永历皇帝,不久便让吴三桂兵发缅甸。而缅甸国王畏惧满清,不假思索就交出永历皇帝。
吴三桂虽然曾是汉臣,然而面对永历皇帝,他真是敢下狠手。吴三桂为了向满清表决心,于是在昆明用弓弦将永历皇帝给无情绞杀了,尽显狠心决绝。所以当时永历皇帝选择了缅甸,因为明朝在历史上给予缅甸一定的帮助!南沙群岛当时毕竟是海岛,永历皇帝恐不能适应!
吴三桂的反清事业最后以失败告终,至于失败的原因也很简单。当年明朝厚待吴三桂,然而吴三桂为了荣华富贵而绞杀永历皇帝,后又假惺惺到永历皇帝墓前痛哭。吴三桂此举已经很难获得人心,兵败可想而知。不知回答是否满意?对于永历皇帝来说,哪里都会难逃一劫!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