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戚继光这样的全才将领,古代还有第二个吗?

作为统帅,不但精通兵法韬略,武艺高强,还懂得制造兵器和改良火器,诗词歌赋的文采也不错。用今天高材生的成绩来形容他,那就是数理化军事文学,样样优秀,还有哪位古代将领能在这方面比得过他?

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这首诗是戚继光在平定倭寇叛乱时写下的诗句,由此我们可以想见,戚继光是一位正儿八经的儒将。

他自幼就饱读诗书,因为家里是做官的,所以没有生活上的负担。长大以后,顺理成章地继承了祖上的职位,担任登州卫指挥佥事。

此后戚继光便投身到了抗倭事业当中,一生都在为平定倭寇而努力,他读的兵书非常多,所以对付倭寇得心应手。像戚继光这样的全才型将领,其实历史上还有好几位。

第一位,三国陆逊。

陆逊的名气实在是太大了,出将入相的典范。他本来就是个读书人,饱读诗书,兵法奇谋也学了很多。

在江东这个人才辈出的地方,像陆逊这样的人,很难有出头之日。终于,周瑜病死了,鲁肃病死了,就连吕蒙也病死了。陆逊终于熬出了头。

当时刘备带着大军东进,打算占领荆州,而孙权也毫不示弱,把都城迁徙到了武昌,表示荆州没了,东吴也就没了。

在这种情况下,陆逊带着东吴将士们,将刘备彻底击溃,保住了荆州,也稳定住了东吴在三国中的地位。

此后陆逊将兵权交还给了孙权,孙权表示非常满意,陆逊是几个大都督里,唯一一个主动交权的人。

为此等到孙权称帝以后,陆逊便成为了东吴的丞相。陆逊不光在战场上有本事,治理国家也很有一套,为此堪称三国时期出将入相第一人。

第二位,战国时期的吴起。

这位老兄可就老牛了,他就是个倔强的富二代。当时他家里很有钱,他也花了不少钱,想要弄个一官半职做做,结果什么都没捞着。

为此不少人嘲笑他,愤怒之下,这家伙居然动手杀了三十多个嘲笑他的人,随后逃了出去,逃出去之前告诉自己的老妈:不当卿相,决不回卫。

在这以后,他便开始学习儒家思想,想要在鲁国谋个职位。鲁国是喜欢儒学的,所以这次吴起算是成功出仕了。当齐国来攻打鲁国的时候,鲁穆公打算启用吴起,但是碍于他媳妇儿是齐国人所以很犹豫,吴起这家伙居然回家就把媳妇儿给杀了从而得到了领军的机会。

这哥们算是一个狠人,但最终还是没能得到鲁穆公的信任,从而不得不逃到魏国。到了魏国吴起才算真正发家致富起来。

当时魏文侯正在实行变法,所以对吴起这样有能力的人很看重。在对付秦国的战争中,魏文侯多次任用吴起为将,取得了很好的战绩。

此后吴起在魏国训练魏武卒,将这一支人马训练成为了战无不胜的特种部队。在吴起的带领下,魏武卒将秦国军队摁在地上碾压都不成问题。

此后吴起又到了楚国,这次他不再担任武将,而是变法的倡导者。在吴起的安排下,楚国实行了变法,落后的楚国由此变得强大了起来。

第三位,宋朝的岳飞。

岳飞就太有名气了,他是民族英雄,即使现在提倡民族大融合,也完全不妨碍岳飞是民族英雄。

早年他只是一个小士兵,在金人南下,北宋灭亡之际,岳飞逐渐起家。他跟随宗泽的大军南征北战,不断建立战功,在最短时间内,成为了南宋中兴名将之一。

西汉而下,若韩、彭、绛、灌之为将,代不乏人,求其文武全器、仁智并施如宋岳飞者,一代岂多见哉。史称关云长通《春秋左氏》学,然未尝见其文章。飞北伐,军至汴梁之朱仙镇,有诏班师,飞自为表答诏,忠义之言,流出肺腑,真有诸葛孔明之风,而卒死于秦桧之手。盖飞与桧势不两立,使飞得志,则金仇可复,宋耻可雪;桧得志,则飞有死而已。---《宋史》

四个中兴名将中,唯有岳飞是在北宋灭亡后,从小兵一路爬上来的,可见他是真的很有本事。岳飞做大做强以后,成为了金人最大的敌人。

金人常说撼山易撼岳家军难,说的就是岳飞带领的这支部队,他们的战斗力让金人感到胆寒。

除了战斗力强,岳飞的文采也是可圈可点的。他的《满江红》至今读来,都能够让人热血沸腾,此外还有他的书法,也是当时一绝,以行书、草书为长。

岳飞活着的时候,南宋稍微有了一点脸面,在对抗金人的时候,颇有胆色。可惜岳飞去世以后,南宋完全处于投降的局面,实在是难以启齿。

第四位,清朝的左宗棠。

左宗棠是和李鸿章齐名的清末名将,但是他要比李鸿章更值得后人纪念,为什么呢?因为我国三分之一的领土新疆,就是左宗棠保住的。

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渡玉关。

早先左宗棠读书就很厉害,总是考第一名,20岁便考中了举人,可惜后来连续考了3次进士都没能考上,便在乡间教书为生。

没想到洪秀全在广西闹出来的太平天国,逐渐做大。这给了左宗棠发家的机会,湖南巡抚张亮基邀请他作为自己的师爷,左宗棠凭借这个机会,成功挡住了太平军对长沙的进攻,保住了湖南的主要地盘。

左宗棠和曾国藩、李鸿章合作,共同灭了太平天国后,南下打算兴办洋务。福建船政本来已经快要办好了,这个时候西北叛乱再起,左宗棠不得不临危受命。

他前往西北平定了捻军叛乱和地方民族叛乱后,并没有急着离开。因为他想起了当年和林则徐的一番交谈。

林则徐虎门销烟后被贬谪到了新疆,他在这里发现新疆真的是一块宝地,也是我中国的重要边防地区,保住了新疆才能保住西北,进而才能保住中华。

为此左宗棠上书清廷,表示要平定新疆的叛乱。他带着几万人便杀向了新疆,平定了阿古柏集团,保证了中华领土的完整。

这样一位老帅,在晚年还在想着为设立新疆行省、台湾省而奔波,最终他的计划相继得到了实施。在领土问题上,左宗棠堪称中华伟人。

参考资料:《史记》、《宋史》、《三国志》、《清史稿》

像戚继光这样的全才将领,古代还有第二个吗?

像戚继光一样的全才将领还有一个俞大遒,被遗忘的民族英雄。

俞大遒 ,明代抗倭名将,军事家,诗人,民族英雄!

俞大猷生于1504年,卒于1580年。明代著名抗倭将领,字志辅,福建晋江(今泉州市)人。

其一生与倭寇对抗,保护沿海人们,战功显赫,他的“俞家军”纵横沿海一带,与戚继光同为明朝嘉靖时期的抗倭英雄,二人齐名被称为“俞龙戚虎”。

明朝嘉靖年间,日本人跨海越洋到明朝沿海一带强抢明夺,给沿海的人们造成伤害,他们在沿海四处乱串,杀人放火,在东南沿海一带屡屡进犯不停,已经成为当地一大隐患。俞大遒奉命带领“俞家军”,屡次平叛“倭患”,战功卓著,

军事家 武术家 抗倭英雄—俞大遒

俞大遒一生仕途跌宕起伏,极尽英雄色彩,他的性格耿直,不喜欢卖功自夸,冷静务实.是铮铮铁骨的热血男儿。

早年间,俞大遒立下志向,报效国家,从青年时他熟读易经兵法,利用自律方式,推演兵法布阵。

嘉靖十四年,俞大遒参加武举考试,中得武举人,被授千户,守御金门。在此期间,他上书请求清剿倭寇,这时候的日本人在沿海非常猖獗,百姓叫苦连天。

然而俞大遒的上书不仅没有得到上司的重视,还被无缘无故的罢免。当时有北方蒙古人进犯山西,俞大遒毛遂自荐,请求出兵塞外,他懂得兵法谋略,多次打败蒙古人的进犯。

俞大遒在管理方面也极具智慧,嘉靖二十八年,海南琼州五指山一带有人叛乱,俞大遒被授为崖州参将,出兵镇压,取得了胜利。然后俞大遒只身前往少数民族的黎族区域,据理力争说服黎族首领,归属明朝,用汉族方法管理黎民,使海南一地始终处于明朝属地之中,此一举就可以千古流芳。

俞大遒如此战功累累,却遭到亵渎职责的地方官员猜忌弹劾,甚至是被人冒领功劳,他非常低调,一律不计较得失,只是全力为大明排忧解难。

明朝嘉靖时期,倭寇最猖狂,俞大遒全心全力地抗击倭寇,与抗倭英雄戚继光并肩战斗。

在倭寇侵扰东南沿海时,经王抒推荐担任抗倭都指挥,转战江,浙,闽,粤一带,与戚继光同为明朝嘉靖时期的抗倭英雄,二人齐名并称抗倭名将。

俞大遒曾改造过明军边防防御,征调和修建大批战船,招募和训练熟悉水性的民工作为水军骨干,还修造大量内河战船,装备标枪,火药,铅弹等,引倭寇入内河加以围歼。

与倭寇对抗中俞大遒发现,倭寇虽然从海上过来,却擅长陆地战,凶狠勇猛,短小锋利的倭刀的身灵刀法敏熟,近身俞家军的枪战很吃亏,枪头很容易被削断,而且大铳近战不灵活。俞大遒便训练一支水军,利用己方大船,以大铳打倭寇的小铳,与戚继光的陆军相互配合,对倭寇以沉重的打击。

俞大遒的抗倭战船

1553年(嘉靖三十二年)率领精兵夜袭普陀山倭寇老营,纵火焚毁敌寨,取得御倭战争史上著名的“普陀山之捷”。1558年又在王江泾(今浙江嘉兴北)歼倭一千九百多名。在《明史》里堆俞大遒的评价高于戚继光:称他为“诸将之首”,从“俞龙戚虎”可以猜出俞大遒在当时无论是名气还是官衔到要高于戚继光。可后人只知道戚继光,鲜少有人知道俞大遒,主要原因是俞大遒一是为人低调,二是功劳显著招人弹劾嫉妒,三是不巴结势力,所以功劳被上司冒领。

1563年—1564年,俞大遒在一年里先后在福建兴化及广东海丰击败倭寇,为平定沿海倭患作出重大贡献

后来俞大遒跟随巡抚李文进,驻守山西大同,大同当时是塞外民族,善于骑射,俞大遒发明一种兵器“独轮战车”,利用独轮战车与骑兵作战,屡创战绩。

他的老上司,谭纶在推荐战功的《特荐大将讲求车战共图安攘疏》中说:

“不知今日破敌之防决非车战不可。而能尽车战之法,实惟俞大猷一人。即臣与戚继光皆自以为不及。而庙议顾不之许,盖缘陛下与在廷诸臣尚未深知俞大猷之为人耳。”

谭纶说:这种战车只有俞大遒能制作,他和戚继光都做不了,可能朝廷诸大臣都不知道俞大遒是谁人。一句话说明俞大遒的低调,此车后来成为有明一代抵抗塞外骑兵的独有兵器。

俞大遒研制的独轮战车

俞大遒确实是全能型人才,不但有出众的军事才能,而且还是诗人。

他的诗作忧国忧民,描写征战沙场,歌颂士兵,抒发爱国情怀。

他的军事著作对后世的贡献非常大,著有《兵法发微》、《洗海近事》、《镇闽议稿》、《广西选锋兵操法》等,并编写了其老师赵本学的著作《韬铃内外篇》,为后世留下了不朽的军事著作。

他的诗作《秋日山行》,《双千里马于甬道试行》,《舟师》,《与展推府》,《杨西洲南征赠以战袍》,还有《咏牡丹诗》,《试剑石》等,诗作豪迈、雄伟、抒情,语言流畅质朴,后人将俞大遒的诗词汇总成《正气堂集》及《剑经》等著作。

被历史遗忘的民族英雄—俞大遒

俞大猷年轻的时候是儒生,文化水平极高,曾经走文士科举路线,当过生员,有文举身份,中过文人进士。

明朝晋江人何乔远,是杰出的方志史学家,他编撰的明朝十三代遗事《名山藏》中记载俞大遒“少好读书”,“为秀才时从师泉中王宣、林福、赵本学,授易”,就是教他的老师。

嘉靖十四年,俞大遒“弃诸生”,弃笔投戎,改走武举道路,改学武艺,武举同样取得会试第五名的好名次,中武举人后,成为千户,奉命守御福建金门等沿海城市

民族英雄——俞大遒影视剧剧照

其谈武论兵,喜用儒学比喻,如言“棍法如士者之读四书,四书既明,六经之理自明 。棍法既明,鎗钯刀牌狼筅诸技之理尽得之矣”(正气堂集.镇闽议稿)记录。

李杜所写《征蛮将军都督虚江俞公功行纪》评价俞大猷曰:

“公,儒者也。……所谓立马读易者,信哉。固守宋儒传注,不为他说所易。闻佛老之论,疾之如仇。”

俞大遒与倭寇的激烈海战

俞大猷在武举会试的论策,对明初编写的《性理大全》烂熟于胸,信手拈来。

嘉靖时期的学士郑旻评价俞大遒;

“虚江公以其用兵者为文,以其为文者用兵,奇正相生,善出不穷。挥戈讲艺,动中肯綮”《正气堂集序》记载。

俞大遒的《正气堂集》

林凤仪在隆庆二年写的《正气堂集后序》中评价俞大猷

“公研穷于六经子史,而取材于秦汉六朝,又贯以宋儒道德性命之说,根极天理人心,煜然盛哉”。

隆庆二年(1568年)戊辰科殿金榜进士,林凤仪为俞大遒的《正气堂集》作序时,评价俞大猷:

“前人有云,观诗者,如辨珠玉,须另具一眼。文亦如此。公文似矿金璞玉,隽永有味,且句法中有声响。此所以折冲樽俎,福及生灵,皆所以养成正气,实事业与文相通之验也。”《正气堂集后序》。

释义就是学问水平和独立思想精神而论,俞大猷是当之无愧的名将,其应试能力强,放弃文举,改走武举之路,出于保家卫国的志向。他的事业与他的文采是经得起考验的。

如今在浙江丽水市有一条大街叫“大遒街”。

在1940年民国时期,日本侵犯丽水的时候,民国政府号召人民以俞大遒精神抗击新倭寇,把原来的男潢街改为“大遒街”。

如今这条“大遒街”街道行人如织,车流不止,非常繁华。

总结,戚继光是全能将领,俞大遒是与戚继光齐名的全能将领,有“俞龙戚虎”之名

欢迎关注评论@飘舞影 祝福大家快乐

像戚继光这样的全才将领,古代还有第二个吗?

在古代史上,像戚继光这样的英雄有很多。

我认为:唐朝的薛仁贵是算是一位。能让史官立传的人物,可以肯定很厉害。

那我们一起看一下薛仁贵的厉害之处吧!一、出身低微

《新唐书》记载:薛仁贵,绛州龙门人。少贫贱,以田为业。

可以看出:薛仁贵出身低微,以种田为生。在古代,如果出身低微,很难做成大将军。最后薛仁贵左骁卫大将军都是军工拼出来的。那我们看一下他有那些军功。

二、出名靠实力

薛仁贵从军时是在张士贵军营当兵,军队到达安地,正赶上唐军郎将刘君卬被敌军围困,薛仁贵飞马斩敌将,将头颅系在马鞍上,慑服敌人,直接就出名了。

三、战功卓著

《新唐书》记载:王师攻安市城,高丽莫离支遣将高延寿等率并二十万拒战,……,仁贵恃骁悍,……持戟,腰鞬两弓,呼而驰,所向披靡,军乘之,贼遂奔溃。

唐太宗亲自加封:游击将军、云泉府果毅、令北门长上。

另外,薛仁贵救高宗、经略辽东、三箭定天山(《新唐书》记载:将军三箭定天山,壮士长歌入汉关。)、战吐蕃、平乌海,败九姓铁勒。所有的军功都是一步一步积累起来的。卒后,赠左骁卫大将军、幽州都督。

所以,像戚继光一样的人物中,薛仁贵算是一个。

像戚继光这样的全才将领,古代还有第二个吗?

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群星璀璨,文武双全之辈也出过不少,但像戚继光这样集训练军队、排兵布阵、选用兵器、亲自功手撰写兵书、整理武功秘籍、带领“戚家军”百战百胜、天下无敌,加上集高超武艺和箭术于一身的军事家,同时又是书法家、诗人,如此之人在历史上很难找到第二人。

1528年11月,戚继光出生于山东登州(今山东蓬莱),世袭登州卫指挥佥事,在山东任职时,他积极备战,使倭寇不敢骚扰山东沿海。后奉调浙江,招义乌矿工、农民组成“戚家军”。“戚家军”在抗倭战争中,百战百胜,从未尝败绩,在剿灭浙江的倭寇后,又帮助剿灭了在福建横行的倭寇。后来,“戚家军”又奉调蓟州,使蒙古骑兵从此不再敢再犯北京。1492年,丰臣秀吉发功侵朝战争,明廷派军队援朝打败了日军,其中三千“戚家军”大显神威,歼敌无数。

像戚继光这样的全才将领,古代还有第二个吗?

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汉族,幼名云,字伯安,别号阳明,浙江余姚人。明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书法家兼军事家、教育家。

弘治十二年(1499年)进士,历任刑部主事、贵州龙场驿丞、庐陵知县、右佥都御史、南赣巡抚、两广总督等职,晚年官至南京兵部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因平定宸濠之乱等军功而封爵新建伯,隆庆时追赠侯爵。

王守仁是明代心学集大成者,明代心学发展的基本历程,可以归结为:陈献章开启,湛若水完善,王阳明集大成。王守仁的学说思想王学(阳明学)的直接源头是陈献章与湛若水的“陈湛心学”,阳明心学和与陈献章的学说堪相一致,已是学界的共识。

万历十二年(1584年),在王守仁逝世后五十四年,王守仁从祀孔庙,他与薛瑄、胡居仁、陈献章一起成为明朝从祀孔庙的四位学者。王守仁的从祀,表明王阳明心学最终得到了官方的认可。王阳明心学后来还传入了日本、朝鲜等国。其弟子极众,世称姚江学派。其文章博大昌达,行墨间有俊爽之气。

像戚继光这样的全才将领,古代还有第二个吗?

岳飞,辛弃疾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