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明朝历史上,张居正和万历生母有没有私通?
导语:
万历皇帝朱翊钧的生母李太后,在民间被称为李彩凤。她出生于公元1546年,而张居正出生于公元1525年。
也就是说张居正比李太后大了21岁。公元1572年,10岁的万历皇帝登基,这个时候张居正已经是48岁了,而李太后只有27岁,这两个人的年龄差还是蛮大的了。
民间传说,张居正和李太后之间有着暧昧的关系。如果这件事是真的,那么只可能是张居正威逼李太后,有那么多小鲜肉在,李太后没有理由去喜欢一个糟老头子。
而且万历皇帝抄张居正家的时候,李太后是一声不吭的。如果他们之间真的有感情,李太后就不会看着万历这么做。
李太后一生谨慎,不会做这种事情。明朝的太后基本上都来自民间,这也就是为什么明朝没有外戚乱政的原因。李太后也是民间出身,最初也只是宫女身份。
- 因为给朱载垕生下了万历朱翊钧,所以李太后才从宫女的身份,被提拔为侧妃。当时朱载垕还是裕王,等到朱载垕登基以后,母以子贵的李太后则被提拔为贵妃。
- 同时期还有陈皇后在位,所以等到朱翊钧登基的时候,是两宫皇太后并立的。这里还有一个小插曲,可以体现冯保和张居正的聪明。
- 明朝规定新皇登基以后,嫡母也就是皇后会被尊奉为皇太后,而生母虽然也是皇太后,但是没有徽号,给嫡母加上徽号以示区别。
冯保和张居正为了拍李太后的马屁,所以商定两宫皇太后么有任何区别,都是皇帝的母亲。这么一来变相地提高了李太后的地位。
李太后做事十分谨慎,因为她也没有一个庞大的家族来帮她管理朝政,她唯一的依靠就是自己的儿子朱翊钧。
六年,帝大婚,太后将返慈宁宫,敕居正曰:“吾不能视皇帝朝夕,先生亲受先帝付托,其朝夕纳诲,终先帝凭几之谊。”三月加尊号曰宣文。十年加明肃。十二年同仁圣太后谒山陵。二十九年加贞寿端献。三十四年加恭熹。四十二年二月崩,上尊谥曰孝定贞纯钦仁端肃弼天祚圣皇太后,合葬昭陵,别祀崇先殿。---《明史》
所以她对朱翊钧的管理十分严格,在朱翊钧大婚之前,一直是李太后在管教着他。此后才正式将朱翊钧交托给张居正管理。
她也不愿意插手政务,严格遵守后宫不干政的原则。可以说李太后是一个非常严于律己的太后,我认为以现有的资料来看,她干不出和张居正私通的事情来。
张居正志图高远,没有这方面的爱好。张居正大家就太熟悉了,他是明朝首辅大臣里面最有名的一位。为什么?因为他给大明朝续命60年之久,他的改革深入人心,甚至影响到了后来的清朝。
张居正最初也不是首辅大臣,他早先是跟着徐阶混的,徐阶把严嵩扳倒以后,一不小心也把自己给搞倒了。
此后高拱上台做了内阁首辅,张居正则紧随其后。为了能够完成改革大业,张居正必须要想办法把高拱给赶走。
诚等将至,荆州守令先期录人口,锢其门,子女多遁避空室中。比门启,饿死者十余辈。诚等尽发其诸子兄弟藏,得黄金万两,白金十余万两。其长子礼部主事敬修不胜刑,自诬服寄三十万金于省吾、篆及傅作舟等,寻自缢死。---《明史》
所以张居正就联合冯保,挤走了高拱,自己做了内阁首辅。成为内阁首辅以后,张居正便着手开始了一条鞭法的改革。
在我们说起来改革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其实改革非常困难。如果得不到最高统治者的支持,那么改革肯定会失败。
比如说宋朝范仲淹的庆历新政、王安石变法等等,都是因为皇帝不够坚持,所以最终才会失败。张居正之所以要成为内阁首辅,为了掌握权力是一方面,能够更顺利地实行改革是另一方面。
他一边要忙着改革,一边要忙着教育万历皇帝,所以他根本就没有任何闲暇的功夫,去做其他蝇营狗苟的事情。
名声大了,诽谤自然也就多了。张居正这个人一直都被人诽谤,他死了没几天就有一大波人来骂他了,这是为什么呢?他实行改革的时候,剥夺了很多人的利益。
- 他们捞的好处少了,自然是要找张居正算账的。可是人家是当朝首辅,没人敢动他,所以只有等到张居正死了以后,诽谤他的人才逐渐出现。
- 他们诽谤张居正贪污,可是查抄他全家,一共才搜出十几万两银子,严嵩、徐阶这种动不动家里就有几百万两银子的,又算什么呢?
- 万历抄家逼死了老张家十几口人,张居正的下场真正印证了,盛世本是宰相造,不让宰相享盛世的话。
这种谣言在万历活着的时候也不会出现,等到李太后和万历都归天以后,这样的谣言就逐渐浮出水面了。不光李太后的名声受损,其实万历皇帝的名声也很差。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张居正在世的时候,没人说他的不好,可是他刚去世就有人开始骂他,这不就是典型的小人长戚戚么?
总结:张居正长得帅,这也是重要原因。张居正号称大帅哥一枚,长着一张明朝人都爱看的国字脸,浓眉大眼,胡须飘飘然,俨然是一个仙风道骨的大帅哥。
即使年近五旬了,张帅哥的颜值应该也是在的。而当时李太后也才二十来岁,这样的小姑娘,被大帅哥给迷倒了也是情有可原的。
再加上张居正时常出入皇宫,负责教导万历皇帝读书做人,所以张居正和李太后之间有什么关系,似乎也就不奇怪了。
但是我们必须要明白,客观条件上是不允许这件事发生的。李太后身边都是人,此外还有个陈太后在旁边看着,张居正想要做任何事情,都有若干双眼睛盯着。
他们俩也不能公然把所有人都打发走,这样更容易引起别人的怀疑。再加上张居正入宫就是为了教育万历,时间是掐得死死的,而且写皇帝起居录的人,也都时刻在一旁侍奉着,张居正哪里有什么机会开小差,去跟李太后私会呢?
我认为因为这种事情,宣传出去比较惹人眼球,所以民间久而久之就传开了。老百姓天真地以为私会这件事在皇宫像在民间那么容易,所以自然信以为真,其实这就是古代版的标题党,内容不堪一击。
参考资料:《明史》
在明朝历史上,张居正和万历生母有没有私通?
1561年,年仅十五岁的李彩风进入了裕王朱载坖的府中,虽然只是一名普通的宫女,但不知怎么就被朱载坖看对眼了,春风一度后,她的身份就被提升为了侧妃。1563年,李彩风为朱载坖生下了一个儿子,叫做朱翊钧。
朱载坖本来只是一个王爷,是嘉靖皇帝的第三子。但这个人运气很好,排在他前面的老大早夭,老二被立为太子后不久也病逝,所以尽管嘉靖非常不喜欢他,但最后还是让朱载坖继承了皇位,而李彩风也成了贵妃,地位仅次于皇后。六年以后,朱载坖驾崩,朱翊钧即位,是为明神宗,李彩风的地位一跃成为皇太后,这就是接下来我们要细说的李太后了。
张居正出生于1525年,比李太后大21岁,在神宗继位之前,两人有无交集并没有记载,不过张居正在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的时候,曾是裕王府的四大讲官之一,算是朱载坖的老师,经常出入裕王府,也可能那个时候两人就已经认识了,至少应该互相听过对方的名字。
张居正和李太后真正开始“亲密”接触,是在神宗继位之后。当时朱翊钧只有十岁,还不太懂事,所以朝政大权实际上集中到了三个人手里,即内阁首辅张居正、皇太后李彩风、司礼太监冯保。
本该是争权夺利的一场惨烈政治斗争,不知怎么回事三个人就形成了默契。张居正先是帮助冯保拿到了司礼太监这个宫中最高职位,然后联合起来赶走了前任内阁首辅高拱。李太后则聘张居正为万历小皇帝的老师,朝政大权尽付于他。而张居正也投桃报李,上书请求李太后看护明神宗的起居,并迁居乾清宫,一举把正牌皇太后陈太后挤到了边缘位置。
其实,三人之所以合作,并不难理解。张居正和冯保之前一直被高拱压制,自然要寻找机会上位,而李太后虽然皇上的生母,但上面还有一个嫡母皇太后压着,当然也要想办法上位。相信如此聪明的三个人,都不用凑一块讨论,相互交换个眼神就够了。
三人各自实现了目标之后,张居正与李太后的交往就多了起来,而李太后对张居正之“好”很是过分。小万历有一次犯了错,其实也不怎么严重,就是逼着两个宫女唱曲,宫女不从,万历大怒之下要将两人斩首,被劝之后改为削发代替。这事让李太后知道后,竟然跑到奉先殿祭告亡夫,欲作出撤销万历帝位的决定,改让潞王继承。万历吓得半死,跑到李太后跟前长跪不起,请求原谅。李太后说,“能不能留你,要看张先生的态度。”这真的有些过分了……皇帝能不能做,居然要看一个大臣的态度,成何体统呢?
还有一次,张居正的学生刘台上书弹劾他,搞得张居正不得不上书请求辞职,万历多次挽留,张居正坚决要辞。为此,李太后亲自将张居正召进宫中,当着他的面对万历皇帝说,“一定是你在处理这件事情上做的不好,惹得张先生生气了,还不赶快向张先生跪下赔罪。”虽然万历不会真的跪张居正,但即使如此也太……自古以来,哪里有皇帝向大臣赔礼道歉的呢?
总而言之,李太后对张居正的一切执政理念、决策都无条件支持,包括对万历皇帝的教育问题上,总是向着张居正说话。甚至当万历十八岁想要亲政的时候,李太后直接告诉他,三十岁之前想都不要想,都要听张先生的。
这样看起来,两人之间确实有些“暧昧”,而且万历登基的时候,李太后只有26岁,张居正也不过47岁而已。李太后风姿卓越,张居正的相貌奇伟,这样两个人走到一起,不发生点儿事,可能吗?
我不是说没有根据的猜测肯定没有道理,但做出这种猜测的人忘了一件事情,那就是张居正和李太后都是政客,他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目的服务的。李太后显然是为了确保儿子的皇位和自己的太后地位,张居正则是为了抓住权力,确保推行万历新政,实现变法强国的理想。
况且,两人都是位高权重之人,上上下下不知道有多少双眼睛盯着他们的一举一动,在这种情况下要发展“私情”几乎没有可能。官方史料中对此没有任何一点蛛丝马迹,可以佐证两人之间应该没有跨越道德底线。
所以说,张居正和李太后志同道合、惺惺相惜或有可能,但“私情”真的没有。万历十年,张居正去世,万历随即对张居正展开了疯狂报复,而李太后对此不闻不问,并未干涉,显然死人在李太后的眼里是没有“政治价值”的。
在明朝历史上,张居正和万历生母有没有私通?
李太后和张居正的关系,就跟孝庄太后和多尔衮的关系一样,表面暧昧,其实分得清着哩。
万历皇帝时期,让人记住的不仅有万历皇帝,还有一个大明首辅张居正。
张居正在位期间可以说是风头无二,在政治上做出改革,全国上下实行新政,在军事上任用戚继光、李成梁两人镇守北方。
当时由于万历皇帝年幼,可以说张居正的权力已经大过了万历,这权力的背后主要是有一个人的支持,万历的母亲——李太后。
张居正就是在李太后的支持下辅佐十岁登基的万历,说张居正是万历的半个爹,一点都不过分。
也正是由于李太后的无条件支持,民间也多了许多野史:张居正和李太后有一腿。一个权力滔天样貌堂堂,一个风华绝貌二八年华,说两人之间没点故事,恐怕谁都不信。
但事实就是这样,两人还真就没一腿,这里面牵扯的就比较多了:
你贪我权力我图你能力这都要从李太后说起了,李太后本是裕王府的一个小宫女,由于裕王的一夜风流,小宫女有了身孕,就顺势变成了侧妃。
伴随着裕王朱载坖的登基,李太后就从侧妃变成了贵妃,更巧的是李太后的儿子朱翊钧登基,李太后就成为了太后。
不巧的是此时的朱翊钧只有十岁,别说治理天下了,恐怕朝廷内部的人全部认清都需要一段时间,李太后这时候需要一个有能力的人来协助她。
再来聊聊张居正,张居正在入仕这条路上可以说是顺风顺水,年纪轻轻就做了吏部尚书,但如果没有机遇的话,恐怕他就一辈子坐在这个位置上了。
这时候他就需要一个能给自己带来权力的人,于是李太后和张居正就这样王八看绿豆,看对眼了。
虽然用词比较粗俗,但就是这么一个道理,两人在对方身上都看到了自己所需要的东西,李太后可以给张居正权力,张居正可以辅佐万历让李太后位置坐稳。
所以说站在这一点就可以看出两人更多的是合作关系,在表面相互合作,在私底下可能还会谁都看不起谁。
明朝管得严可能会有人觉得两人经过那么长时间的合作,怎么可能不会暗生情愫呢?其实两人赌不起。
在明朝,其法律是很严格的,对于这一方面有严格的规定,一旦被发现,那结果是两人都不愿意看到的。
首先是张居正,当时张居正正在实施新政,如果这时候传出作风问题,对方还是太后,这改革也就宣布结束了。
再说李太后,明朝的文官集团是非常强大的,其力量完全可以导致万历被废除,如果被发现,别说万历能不能抬起头,就连皇位能不能保住都不一定。
你要说秘密发展,在皇宫那个地方,每天都是进进出出的人,谁能做到万花丛中过,片叶不缠身?
所以说两人都赌不起,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你是张居正或者是李太后,你愿意为了爱情放手一搏吗?其代价可能不仅是被公示,还要一辈子背负骂名,你愿意吗?
反正我肯定不乐意。
感谢阅读,如果觉得文章不错,给文青点个关注鼓励吧,感谢~
(网络配图,侵权删除)
在明朝历史上,张居正和万历生母有没有私通?
好的,我来回答!
首先我要更正一个古装戏里常常传递的一个误区:太后都比较老。其实,史上二十岁左右做了太后的女人屡见不鲜,比如霍光的外孙女上官氏,本为汉昭帝之后,昭帝崩刘贺继位,15岁的上官氏便上位为太后。那位各种戏剧中常上演的宋太祖的皇后宋氏,太祖死时也不过才24岁,却在戏里老态龙钟。清朝康熙登基时,当时的皇太后——孝惠章皇后也只有22岁。
而大名鼎鼎的慈禧,做太后时也才不过二十五六岁。
所以,常常有大臣私通太后之事发生。
比如秦始皇的生母赵太后,与假太监嫪毐私通,并为其生下两个儿子,令嫪毐一时炙手可热。可最后始皇帝没有对这个母亲的情人手下留”情”,把他处以极刑,车裂而死。
所以,太后有风险,私通须谨慎!
既然私通皇后有杀头的风险,甚至还可能诛灭九族,为什么还会有人铤而走险呢?
这是因为做为继任皇帝的生母,首先她的相貌自然十分美丽,并且手中还掌握着至高无上的权力,私通太后,不就权力与美色兼得了吗?
比如前凉的一位皇帝张祚,未即位前私通小皇帝(张祚侄)的祖母马太皇太后,她是张祚父亲张骏的妃子,张祚自己的庶母。靠与庶母马氏的私通,以强烈的枕边风让马氏废掉了小皇帝,后来张祚成功上位。
还有大家熟知的孝庄太后与多尔衮,一个为了巩固儿子的帝位,一个垂涎皇嫂的美色,两人你情我愿,上演了一出“慈宁宫里烂盈门”的叔嫂之恋。多尔衮最终虽未登基称帝,但也得到了“皇父摄政王”的殊荣。
那么,一代名相张居正,与万历的生母有没有私通呢?
一,首先介绍一下“明朝唯一的政治家”(梁启超语)张居正
张居正出生时,他的曾祖梦见一轮圆月落在水瓮里,照得回周一片光明,然后一只白龟从水中慢慢浮起。曾祖父认定,这只白龟就是自己的曾孙子,于是为他取名白圭,希望他将来光宗耀祖。
要问大明王朝一共出了几位天才,还真不好说,但张居正是最无争议的一个:2岁便识字,5岁会写诗,10岁即写一手好文章,12中秀才,16中举,23考中了进士。
其实张天才I3岁时即可中举,只是因为他人生的第一个“贵人”从中作梗——贵人还会作梗吗?
是的,这个贵人是湖北巡抚(相当于省长)顾麟!第一见到才刚刚13岁的张居正,顾巡抚便惊呼“此子将相才也!”并解下腰间的犀带相赠。
但顾巡抚毕竟在官场摸爬滚打已多年,深知年轻人锐气过盛,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于是故意让他受些磨难,给考官打了个招呼,天才神童就这样落榜了。
这也是另一种舞弊吧?!
得知真相的张居正非但没有恼恨巡抚,倒是非常感激他:老师也是为我好啊,太过顺利,往往容易翻船。
后来步入仕途,张居正牢记恩师教诲,收敛自己的性格,在夏言、严嵩、徐阶、高拱等这些老谋深算的上司手底下沉稳应对,才有了后来的大明“第一首辅”。
那么,这样一位智商、情商都令人羡慕的天才,模样长得如何呢?
说出来该让人嫉妒了!据《明史-张居正传》载:居正为人,颀身秀眉目,须长至腹。不光长成这个样,关键是人家还注重保养和打扮自己,上朝时,他的仪表仪容,令他的政敌都无可挑剔。
如此张居正,万历那位年轻守寡的母亲,会不会喜欢上他呢?
二,母以子贵的李彩凤
李彩凤来自民间,因生活贫困而被卖到裕王(后来的明穆宗)府中做了丫鬟,时年15岁。裕王是明朝著名的色鬼,偏巧李彩凤又有几分姿色,在一次服侍裕王时便被他拉到了床上。
这一次的临幸,让李氏获益终生——15岁的她竟怀上了儿子,并在第二年生下了龙孙朱翊钧。一夜间,李彩凤的命运发生了彻底的转变:由婢女升为主子。
由于过度纵欲,穆宗被掏空了身子,当了不到六年皇帝便匆匆离世了,由李彩凤的儿子朱翊钧即皇帝位。这样一来,27岁的李彩凤成了寡妇,也由于儿子的即位变成了太后。
李彩凤能成为太后,张居正功不可没。
其实按照常理,神宗即位后,应尊嫡母为皇太后。也就是说,穆宗的皇后陈氏尚在,理应尊为太后。如生母有称太后的,则为嫡母上徽号,生母不加,以示嫡庶之别。但张居正(此时已是首辅)以皇帝年幼、尚需生母照料为由,请求李彩凤迁居乾清宫,看护皇帝起居。同时,他还交付廷臣商议,尊原皇后陈氏为仁圣皇太后,李氏为慈圣皇太后,两人遂没有区别。
是不是有点象清朝时期,咸丰死后同治即位时的慈禧与慈安那两个太后:一个母后皇太后,一个圣母皇太后?
于是李太后对张居正感激万分。
李太后是史上著名的“虎妈”,对儿子极尽严苛,动辄责罚。一次,神宗因内侍不为他唱曲,怒而挥剑欲杀之,左右相劝,他割去一绺内侍头发。李太后听说了,把张居正叫来,让他代皇帝起“罪己诏”,并将神宗召来罚跪,一一列举他过错,直到神宗哭着请求以后改过才做罢。
后来清朝历代皇帝每年春祭时,率群臣食用白水猪肉,就是为了纪念前朝的这位李太后。
三,张居正与李太后有私,是真是假呢?
这个话题就有点八卦了,一个是朝廷的高富帅,一个是掌握最高权力的孀居熟女,两人频繁接触,若不发生点什么,好像就对不起观众了!
有这样一个流传甚广的段子:
一个名叫艾自修的学子,进士落榜后,对刚刚中第的张居正大发牢骚。张居正出对奚落:
艾自修,自修没自修,白面书生背虎榜;
艾自修听后,心中很不是滋味。
张居正位居宰辅后,艾自修有天路过张府,便想找他叙旧,听佣人说张大人在后花园赏花,便前往寻找。
刚进花园,便见张居正身影在假山附近一晃便不见了,艾自修急忙追赶,跟着张居正的脚步,竟然有条地道直通皇宫李太后的卧室。
于是艾自修做出下联讥讽张居正:
张居正,居正不居正,黑心宰相卧龙床。
对于张太后训教儿子“再不听话,我让张居正把你废了”这句话,许多人解读为:张居正分明就是太上皇啊,能废掉皇帝,这不是和太后成了夫妻了吗!
类似这样的传说还有很多,”精彩”之余,颇多荒诞成份。甚至在张居正死后被万历清算曝尸一事,也有人说是为了发泄对张居正和李太后私通的不满。
但我个人觉得,张居正与李太后不可能存什私情。
明朝时君权已高度集中,后宫不仅不能干政,而且皇后的族人也不能大封,否则会被言官们闹得朝堂不安。皇后、太后身边宫女侍卫寸步不离,她的一举一动,都要有人陪同,根本没有任私密空间。
而李太后是位极有分寸、取舍有度的女人,史上评价极高,她不可能不知道,一旦与外臣私通,事情败露不仅身败名裂,甚至儿子的帝位都会不保。这样的代价,是享受短暂的男女之欢所无法补偿的。
张居正是位有抱负的政治家,这是史上公认的。他经过多年的摸爬滚打和卧薪尝胆才爬到了首辅的位置,身旁无时不有多双眼睛盯着他,挑剔他的一言一行,他也不会冒着身死族灭的巨大风险去私通李太后的。
所以我可以相信,张房正与李太后之间或许可能有不可告人的政治秘密,但绝不可能有男女私情。
后记
张居正是位出色的政治家,也是一位个性复杂的臣子。他一方面力劝万历皇帝节俭,一方面自己又坐64人抬的超豪华轿子。在对万历压抑的同时,自己却生活奢侈,擅权僭越,终招致万历的忌恨,死后被清算。
但瑕不掩瑜,张居正仍不失一位优秀的政治家,也是明代最出色的内阁首辅。蒋介石非常崇拜他,曾这样评价道:“王安石以后最大的政治家,就是张居正。”
至于和李太后“私通”一事,姑妄听之,听完也就呵呵吧!
我是@非非空 ,一家之言,不当之处还清大家指正,感谢您的阅读。
在明朝历史上,张居正和万历生母有没有私通?
先把民间那段香艳的故事讲给大家。
话说有一天早上,新任礼部侍郎艾自修,来到张居正府上汇报工作。张府的人告诉艾大人,相爷在后花园,您可以去哪里找他。
艾自修独自一人来到后花园,在园子里转了几圈,也没看见张居正的影子,正准备起身离开,突然听见假山背后有石板撞击的声音。
艾自修好奇,轻轻走过去,定睛一看:假山后有一个地洞,上面盖了一块青石板,石板压住了一个人的衣服,那人在洞中使劲拽衣服,弄得石板发出响动。
艾自修抽出宝剑,一剑割断被石板卡住了的衣襟,就听洞中有脚步远去的声音。艾自修心中留下个问号,他仔细看看衣襟残片,分明是朝服的一角。他把残片纳入袖中,转身出相府,上朝去了。
结果,艾自修又发现个秘密:那天早朝,首辅张居正大人居然缺席了!
这里头肯定有鬼名堂!艾自修决定搞清楚真相。又有一天,他悄悄潜入张府后花园,掀开青石板,钻了进去,原来这竟然是一条长长的暗道!
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艾自修顺着地道摸索了一里多路,终于到了出口。还没来得及一探究竟,艾自修被洞外的对话惊得一身汗。
原来,这里竟然是皇太后李氏的寝宫!他分明听见张居正正和李太后说话,虽然声音不太清晰,艾自修听得出那里面充满暧昧......
好啊!这个张居正竟然敢私通太后!难怪他官运亨通,太后那么信任他,原来这里面有大猫腻!好你个张居正,你当初侮辱我“不自修”,原来你也“不居正”呐!姓张的,走着瞧!
原来,这位艾自修跟张居正是同科进士。二人一起参加科举时,艾自修自恃才高,殿试就放言要入“龙虎榜”。所谓“龙虎榜”,就是指殿试前三甲,状元、榜眼和探花。等到发榜那天,艾自修傻了:自己竟然只排在末尾第38名,差点落第!
就在艾自修羞愧不已之时,一帮同科进士还拿他的豪言壮语取笑,尤其是志满意得的张居正,竟然即兴出了一副对联:“艾自修,自修没自修,白面书生押虎榜,何必半夜就慌忙?”
众人哄堂大笑,艾自修差点抽烂自己的嘴!
多年过去了,一直想在官场混出人样,找机会报复张居正,可人家比自己更人样,变成了代行皇权的首辅大人,自己还不得不使劲拍马屁。
如今,机会终于来了!艾自修眼珠一转,计上心头。他拿出一块黄绢,得意洋洋地写下了一行字:“张居正,居正不居正,黑心宰相卧龙床,居然白昼乱纲常!”然后,将这块黄绢与割下的朝服残片包在一起,送到万历皇帝的御案前。
当万历皇帝得知真相后,龙颜大怒!正赶上腊月初八“晒袍节”,万历皇帝下令,所有大臣都将朝服送到天坛晾晒。张居正接到圣旨,觉得不妙,赶紧拿出破损的朝服,找来一个裁缝,连夜替他缝补好。
当然,这事瞒不住万历皇帝,裁缝被带上大殿,与张居正来了个激情面对面!于是张居正被革职戴罪在家。
大难之下,张居正急火攻心病倒了。万历皇帝“贴心”地让太医送来大补之药,逼张居正服下。张居正的病本该需要泻火,太医的补药无异于火上浇油。万历还一天几次派人探视张居正,每来一次人,张居正都拖着病体下跪谢恩。如此反复折腾,几天后张居正病逝。
这大概就是民间传闻,张居正与李太后有一腿的出处。可是这个传闻半点都靠不住!
其一、张居正跟艾自修不可能有交集
艾自修历史上是真人,不是杜撰的,他还有一个哥哥叫艾自新,哥俩都是万年间的名儒。不过,他哥俩与张居正年龄相差太大,艾自修的生卒不详,艾自新生于嘉靖四十四年,足足比张居正小四十岁。
也就是说,张居正去世时,艾自新才十七岁,艾自修更小,怎么可能考中进士,并位居礼部侍郎?
张居正考中进士,是嘉靖二十六年,十八年后艾自新才出生。艾自修考中进士是万历二十八年,那时候张居正已经去世十八年。
其二、殿试不存在落榜的可能,也不可能只有38人
编故事的人一定不是古代人,因为他根本不懂殿试规则。古代科举分乡试、会试和殿试,乡试就是各省的会考,被录取的生员叫“举人”。会试是全国统考,三年一次,地点在京城,被录取的生员叫“进士”。
会试当年,所有的进士不离京,等待殿试,殿试俗称“御试”,由皇帝钦点状元。殿试只是对所有进士做个排名,分一甲二甲和三甲三档,不存在落第,也没有“龙虎榜”称谓。一般每年的进士录取人数,都在百人以上。
很明显,编这个故事的人,不了解古代科举常识。
其三、从官宅到皇宫,挖地道的工程量相当巨大
明朝皇宫叫紫禁城,紫禁城外圈叫皇城,皇城是皇室贵戚居住的地方,再向外一圈叫内城,才是王公大臣们的居住地。张居正要打地道到太后寝宫,估计没有十几里地下不来,得请专业施工队,才不至于打偏了。
很显然,编故事的人把紫禁城当成了隔壁邻居家的院子,把李太后当成了邻家大嫂!
其它的漏洞比比皆是,哄骗小孩玩还差不多。这个故事一定不是古人编的,而是现代人所为,连“做旧的古董”都算不上!
那么,张居正跟李太后,到底有没有可能有点啥事呢?
其实都是瞎联想,觉得年轻的小寡妇,与一个大才子,怎么也该擦出点火花嘛,要不怎么配合那么默契?
如果让你到皇宫生活几天,才知道明清皇宫里,连只公狗都难进!如果这事在西汉,说不定有可能,那时候连服务员,大多数都是正常男人。东汉以后就逐渐全部采用宦官,不过带“中”字头的官员还是可以进入的。
越到后来,皇宫管理越森严,李太后与张居正见面,应该都是在办公场所,不大可能跑到慈宁宫。
退一万步,就算在私密场所见面,太后也不可能单独在场,身边伺候的人一大帮,这事发展起来太困难,除非俩人能心电交流。
对李太后和张居正来说,政治是他们的生命。
李太后很清楚,她的一举一动对皇帝影响极大,她自己本不是嫡母皇太后,更要小心翼翼,即便有那心思,也绝对不会找张居正这种利益纠缠很深的男人。
张居正更是如此,对他来说要多少个女人都不算事,怎么会抓一个烫手的山芋?
另外,从性格上来讲,张居正一定不会喜欢李太后这种女人。李太后很严苛,非常符合封建礼教,当一个样板,供起来给天下人膜拜正合适,张居正天天跪拜,还没拜够?
都怪电视剧,非要把人物往玩美里塑造,总觉得才子配佳人,搞不出火花太可惜。岂不知火花需要好天气,大明的阴雨天怎么行?不像现在,俩演员一场对手戏下来就噗噗冒火花。
在明朝历史上,张居正和万历生母有没有私通?
传闻而已,不足为信,也无真凭实据。
张居正是明朝万历年间的名相,因主导了著名的万历新政而名垂青史,李太后,万历帝朱翊钧的生身之母。万历时代,张居正深受李太后的赏识与信任重用,成为其在前朝的倚仗,而张居正也正是凭借着李太后的宠信,得以顺利执掌朝政事务,促成了万历年间的改革。
而坊间,一直有张居正与李太后之间有私情关系,类似于赵太后与吕不韦,孝庄太后与多尔衮,当然,这些都只是茶前饭后的闲话传说,并没有真实的证据与正规记载。
而两人之间有情的最早来源,来自一个风闻。
相传张居正有个同窗叫做艾自修,但张居正考上进士那年,艾自修却名落孙山,而张居正也是嘴jian,做了一副对联“艾自修,自修没自修,白面书生背虎榜”,很显然,张居正是在戏谑艾自修。而艾自修自然也心中生恨。
之后艾自修路过张居正家门,便想去找张居正聊聊天,结果在花园中看到张居正身形一晃便突然不见了,艾自修四处寻找,却在花园里发现了一条地道,竟然通向宫廷之中李太后的寝殿。于是,抓到张居正小辫子的艾自修也做了对联:“张居正,居正不居正,黑心宰相卧龙床”。而这件事越传越广,最终就成为了坊间对于张居正与李太后之间有私的说法来源。
不过,这则故事漏洞百出,实在难信。
- 第一,张居正当初嘲笑艾自修,使得艾自修心中有恨,那么艾自修路过张居正家门之时,心中又如何会想着去找张居正聊天。
- 第二,按故事中所说,当时的张居正已是内阁首辅如同宰相,别说张居正的府邸,在礼法森严的明朝,花园这样的内宅之地,外人根本不能随便进入,遑论到处找人。
- 第三,李太后原本住在慈宁宫中,后为照顾朱翊钧而搬到了乾清宫的侧殿,张居正的府邸竟然有勾通紫禁城的暗道,这种事实在是滑天下之大稽。
所以很明了,张居正与李太后之间有私情的说法,最初的说法来源就是假的,更何况当时的张居正权倾朝野,李太后乃是皇帝之母,如果这件事真的,被艾自修发现还到处散播,张居正与李太后又怎么会放过艾自修,必然引起轩然大波。
张居正与李太后之间,显然不可能有私情。
由于隆庆帝突然驾崩离世,当年仅有十岁尚且还是孩童的朱翊钧登基为帝,而李贵妃作为皇帝生母成为了太后。从妃妾变成太后,李太后心中自然是喜,然而主少国疑,朝政麻烦一大堆,孤儿寡母的势单力孤,又让李太后忧思神伤。这个时候,张居正与冯保逐渐走到台前,成为了李太后与万历帝母子的重要倚仗。
张居正与李太后之间,的确互有欣赏之情,原本按照规制,李太后虽说是皇帝生母,但毕竟是妃嫔出身,成为皇太后也不能有徽号,而冯保与张居正私下商定之后,尊穆宗正宫陈皇后为仁圣皇太后,而李氏为慈圣皇太后,两宫并尊基本没有区别。
而李太后对张居正,也基本到了言听计从的地步,随着朱翊钧不断长大,也多次提出要亲政的要求,但都被李太后拒绝,朱翊钧成年之际,张居正主动提出归政,又被李太后所拒绝,甚至于李太后对朱翊钧明言“皇帝三十岁之前,勿提亲政之事,一切听从张先生安排”。
这样的态度,张居正在朝中还有李太后心中的地位到底如何实在是非常明显,不过,李太后对张居正的态度,还有张居正平日里的大权独揽,对教导皇帝又非常严苛,也使得朱翊钧内心越发憎恶张居正,这才有了张居正死后,朱翊钧的毫不留情。
张居正生前,李太后对其真的是没话说,而张居正也的确是尽心尽力在辅佐朱翊钧,将其当做亲生儿子来教导,其改革对于明王朝的发展有极大的推动作用。然而,张居正死后,李太后的态度发生了骤变。
张居正身死后未久,张氏被抄家,张居正生前的爵位被悉数削去,张居正的儿子张简也被削爵去位贬为庶民,甚至当年被张居正提拔起用的人,也都受到了牵连。而面对朱翊钧做的这些,李太后并没有任何的表示,张氏一族被株连的时候,李太后正忙着张罗潞王朱翊鏐的婚事,甚至潞王大婚的银两,有不少还都是从张居正家抄出来的。
那么,当时的李太后是因为无力阻止朱翊钧所以没说话么?当然不可能,在朱翊钧册立太子的问题上,也能看得出李太后的分量,在朱翊钧面前,她这个皇太后还是有很强话语权的。
并非是李太后不能保张居正的身后,而是她压根不想保,甚至对儿子的做法还是支持的。
张居正当年的确对明朝江山做出了巨大贡献,也的确是个忠臣,对他们母子俩是有大恩的,然而与此同时,张居正变法也极大损害了明朝皇家的利益,比如张居正大幅缩减皇室开支,让内廷的日子过的紧巴巴的,李太后曾多次向户部提出增加开支银两,却都被张居正拒绝。
而且,张居正在朝多年,就算他死了,依旧在朝野之中留下了一个巨大的张氏一族的集团,张居正的确是忠心不二,可那些依附于他的人,在他死后就未必了,这对于朱翊钧来说可不是什么好事。所以对于儿子黜张的行为,李太后很明白,对张居正是过分了些,但这也是为巩固皇权,为了明朝皇室的利益,不得不这么做。
明朝时期男女大防,士大夫的地位很高,如果张居正与李太后之间真的逾越雷池,那么必然为当时的大势所不容,朱翊钧掌了大权之后,对李太后的态度必然也像当年的嬴政对待赵太后那般,其实自始至终,李太后对张居正的态度,还是为了利益。所以,所谓张居正与李太后之间有私,是不存在也不可能存在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