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战司马家族还有哪些人参与了?
高平陵之变,那是关乎司马家族生死存亡的一场大变。如果赢了,那么司马家族就能得到江山大权,如果输了,那司马家族就从地球上被彻底抹掉了。
既然事关重大,那么司马家族,但凡能扛把刀的男人,就必须要上战场应对这场突变,这是司马家每个男人的责任,谁都推卸不了。
司马懿儿子九人,司马师和司马昭都参与了政变。司马懿是个有福之人,他们家是世家大族,所以不用担心给儿子买房结婚的破事儿。所以司马懿就可以尽情地生孩子,一口气就生了九个儿子。
- 其中原配夫人张春华,就给司马懿生了三个儿子,分别是司马师、司马昭和司马干。这三个儿子里,比较出色的是前面两个,他们俩也是岁数最大的两个,排行老大和老二。
- 高平陵之变的时候,司马师已经42岁,而司马昭也已经39岁了。他们正当是建功立业的大好时候,自然是要帮助老爹夺取政权的。
- 司马懿在政变前夕,其实还有点没底,因为他手里没什么兵马,不知道能不能对付曹爽。这个时候司马师突然就找出了3000人的死士,这些人都是司马师平时养在民间的,关键时刻终于派上了用场。
由此可见司马师这个人城府非常深,早就给他们家安排好了后路。就连司马懿本人都不清楚这件事,看来这次政变的关键,还在司马师身上。
司马懿去世以后,司马师长期大权独揽,曹魏的军政大权都在他一个人手里。后来他出征在外,才把政权交给弟弟司马昭,而他自己依旧牢牢掌握军权。
宣帝之将诛曹爽,深谋秘策,独与帝潜画,文帝弗之知也。将发夕乃告之,既而使人觇之,帝寝如常,而文帝不能安席。晨会兵司马门,镇静内外,置阵甚整。宣帝曰:“此子竟可也。”初,帝阴养死士三千,散在人间,至是一朝而集,众莫知所出也。事平,以功封长平乡侯,食邑千户,寻加卫将军。---《晋书》
司马昭在高平陵之变中的表现,显然是没有他哥司马师那么出色的。司马昭主要的工作就是带领一部分人马,把皇宫内外都包围起来。
名义上是为了保护太后以及曹家的亲眷,实际上是为了操控这帮皇亲国戚,如果事情不成,还可以拿他们作为筹码。
虽然没有冲在最前线,可是司马昭的这份工作显然也很重要。擒贼先擒王自然最好,如果擒不到贼王,擒到贼王的家眷,其实也很重要。
后来司马师在出征的时候,眼珠子爆裂,回来的时候就奄奄一息了,所以他把军政大权都交给了弟弟司马昭。这才有了司马昭的儿子司马炎建立的西晋帝国。
司马懿兄弟八人,人称司马八达,三弟司马孚直接参与政变。司马家族是个大家族,司马懿的父亲司马防本身就是汉朝和魏国的重臣,他也生了足足八个儿子,这八个儿子里,司马懿排行老二。
老大司马朗在军中视察的时候,染上了军中的瘟疫,结果挂了。司马懿也就成为了司马家族里的老大。
及高贵乡公遭害,百官莫敢奔赴,孚枕尸于股,哭之恸,曰:“杀陛下者臣之罪。”奏推主者。会太后令以庶人礼葬,孚与群公上表,乞以王礼葬,从之。孚性至慎。宣帝执政,常自退损。后逢废立之际,未尝预谋。景文二帝以孚属尊,不敢逼。后进封长乐公。---《晋书》
司马懿的众多弟弟中,三弟司马孚,是年纪比较大,而且发生高平陵之变时就在朝中的,所以他是直接参与了这场政变。
司马孚是司马家的一股清流,这哥们饱读诗书,不愿和任何人结怨,算是老好人一个。早年司马孚和曹植关系很好,可惜曹植恃才傲物,不听劝。等到曹丕称帝以后,司马孚便前来辅佐曹丕了。
- 高平陵之变的时候,司马孚和司马师一同屯兵在司马门,为夺取政权做足了准备。可是在司马家族夺取了政权以后,司马孚立刻又换了一个态度,他开始同情曹魏皇室。
- 司马孚本人不希望曹魏灭亡,但是他也不希望司马家族被灭族,所以他才会选择参与高平陵之变。
- 在高平陵之变以后,司马孚再次表现出自己对曹魏的忠诚。后来曹芳被废,曹髦被杀,这些事情司马孚都没有参与。
他甚至拉着曹魏末代皇帝曹奂的手,表示自己一辈子都是老曹家的臣子。从此以后,他虽然身份尊贵,却不再过问朝中大事,而且为人谦卑,足足活了93岁。
司马家族家大业大,家族成员、亲信手握重兵。单纯靠这几个司马家族的成员,就算能控制住京城,也没办法彻底将支持曹魏家族的人给制服了,毕竟曹魏江山太大,手握兵权的地方大员又那么多,很不好控制。
所以说司马懿之所以有这个胆量夺权,其实那是因为他们家族的人,在全国各地都是有一定影响力的。
比如说司马懿的第三个儿子司马伷,早年就被封为南安亭侯,担任过宁朔将军,在邺城守卫曹魏的宗室。这个职务也很重要,至少也是手握兵权的人。
琅邪武王伷,字子将,正始初封南安亭侯。早有才望,起家为宁朔将军,监守邺城,有绥怀之称。累迁散骑常侍,进封东武乡侯。---《晋书》
司马懿的第七个儿子司马骏,当时虽然才18岁,可是他8岁的时候,就能给曹芳讲课,此后更是多次带兵,手里也是有兵权的。
司马懿的那几个兄弟,全都是当时的俊杰,他们家族有权有势,自然就有一大帮的人愿意跟随他们。
司马懿本人更是在雍凉带过兵的人,曹魏的不少将领也都愿意甘心给司马家打工,这才是司马懿发动政变的本钱。
总结:司马家族要是人丁凋零,司马懿也不敢这么做。司马家族实在是比较会生孩子,司马防生了八个儿子,司马懿生了九个儿子,可谓是家族人丁兴旺。
正是因为家里人比较多,那么司马懿才有了发动政变的底气。家里这些人在曹魏都是有一定权力的,如果有一个更好的目标让他们一起去完成,他们铁定是愿意为之努力一把的。
不过也正因为他们家的人比较多,直接导致了后来西晋八王乱政的悲惨局面。人多力量大,要看什么时候。
有共同敌人的时候,司马家的人好得跟一个人似的,要共同对付曹爽。可是西晋建立以后,司马家族的亲人们开始逐渐分化,因为他们有各自的目的,也就酿成了八王之乱、五胡乱华的惨剧了。
参考资料:《晋书》
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战司马家族还有哪些人参与了?
司马懿作为曹魏时期的政治家,军事家,一直被后人广为传说。三国中后时期的司马懿,应该说逐渐在曹魏阵营中崭露头角。但是在曹操当权时代,司马懿不论是在地位,资历上都还算不上是举足轻重的大人物,再加上曹操对他的猜忌,更是使得司马懿保持非常低调,甚至在曹操面前扮演韬光养晦的角色。因为最起码司马懿得在曹魏阵营中生存下去。为避免锋芒外露,所以也只好隐忍处之。
曹丕的上位,给司马懿提供了施展才华的广阔空间。也就是从这个时期,司马懿逐渐在曹魏阵营脱颖而出,开始走向曹魏阵营的权利中心。他和曹丕君臣两个应给说感情非常深厚。可惜的是这位曹丕皇帝英年早逝,使得曹魏江山发生变故。
从辅佐曹丕开始,司马懿一直是忠心耿耿,尽心尽力。直到曹睿时期也很受器重。但是在辅佐小皇帝曹芳的时候,却受到了曹室宗亲曹爽的排挤。
当时司马懿受曹睿皇帝之托,成为小皇帝曹芳的托孤大臣。另一托孤大臣为曹室宗亲曹爽。 由于皇帝曹芳年纪尚小,朝中大权基本被曹爽,司马懿和郭太后(曹睿皇后)三方掌握。由于曹爽乃宗亲贵族,权利比较突出一些,随着曹睿皇帝的去世,曹爽的野心也在逐渐膨胀,并在后来强行软禁郭太后,窃取郭太后的权利,进一步独揽大权。我们说,曹爽软禁郭太后的行为应该视为对皇权的侵害,因为郭太后在当时已经成为最高权利的象征,她代表着皇帝曹芳的利益。曹爽窃取郭太后权利之后,先后架空了很多曹魏老臣的权利和利益。使得他们成为了有职无权的闲人。因此,这些曹魏阵营的老臣以及其他曹室宗亲对曹爽的行为也是怀恨在心。
曹爽不仅架空了曹魏诸多朝中老臣权利。并且对司马懿也是处处打压,逼得司马懿被迫以回家养病为借口,采取蛰伏的策略避开与曹爽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转为在后面密切注视曹爽的动向,以保存自己的实力。同时司马懿不断尝试与曹魏老臣以及曹室宗亲进行沟通,包括当时的高柔,王观,蒋济,郭淮等等。分化瓦解曹爽的势力范围。其中曹魏老臣王允和陈泰与司马懿最为要好。
在司马懿发动高平陵政变之前,曹爽基本上已经独揽了曹魏阵营中绝大部分的政治权利,根本不把小皇帝曹芳放在眼里。公然挑衅朝中群臣,大有吞并曹魏政权之野心。 老谋深算的司马懿并没有莽撞行事,而是一直在暗中寻找机会,随时准备除掉曹爽集团的势力。
公园249年正月,曹爽兄弟离开洛阳陪着皇帝曹芳去祭扫先帝曹睿坟墓高平陵。此时的司马懿闻风迅速行动,首先解救被软禁的郭太后(曹睿皇后),请求逮捕废掉曹爽兄弟。得到郭太后的支持后。司马懿以太后名义迅速控制京城,消灭曹爽兄弟在京城的残余势力。然后包围高平陵曹爽兄弟,切断曹爽兄弟与外界的联系。并派出曹魏老臣许允和陈泰劝说曹爽兄弟交出兵权,下马投降,曹爽兄弟为了苟且偷生,不得不交出兵权。后被司马懿定罪,诛灭三族。 就这样,司马懿以郭太后的名义,在众多曹魏老臣的支持下,师出有名的铲除了曹爽集团势力。至此司马懿凭借自己睿智的头脑,丰富的政治斗争经验,基本掌握了曹魏家族的大部分政权。
正所谓上阵父子兵,打仗亲兄弟。司马懿,司马昭,司马师父子三人以及众多亲信大臣,包括著名的三千死士都是在这次高平陵之战的中坚力量。
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战司马家族还有哪些人参与了?
高平陵之变是三国后期最重要的事件,司马懿通过高平陵之变控制了曹魏的军政大权,司马一族最终篡位成功。而在这次政变中司马懿的弟弟司马孚和两个儿子司马师、司马昭参与了此事,其中司马孚和司马师还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在高平陵之变前夕,司马师担任的职务是中护军。中护军是三国时期一个很重要的官职,不仅控制着禁军中的护军营,还能监管低级武官。魏蜀吴三国中担任过这个职务的有赵云、陈到、李严、费祎、周瑜、蒋济、夏侯玄、司马师等人,都是朝中重臣。
当然,对于司马懿来说,在政变中司马师最重要的作用就是手中的护军营。要政变就要有军队,司马懿虽然私养死士三千,但是这毕竟不是正规军,战斗力有限,如何控制洛阳的禁军才是政变成功最重要的环节。
此前因为曹爽排挤,禁军大部都是在曹爽的兄弟中领军曹羲、武卫将军曹训的控制之下。司马懿借着曹爽兄弟几人不在洛阳,前往高平陵的机会请出了曾经执掌禁军多年的蒋济去夺取禁军军权。
蒋济在禁军中任职多年,有很多旧部在禁军中任职,加上司马师的帮助,就可以控制住禁军。正因为如此,所以在司马懿举事前可以瞒着司马昭,防止他沉不住气路出马脚,但是却和司马师商量了行动时的每一个细节。
而司马师也没有让他爹失望,在集结部队时,司马师本人神态镇定,手下士兵阵型整齐,士气高昂。事变时他和蒋济及时控制了禁军,奠定了胜利最重要的一块基石。
而司马孚当时任尚书令,也是朝中重臣。司马孚在政变当天戎装出场,和其他朝中大臣一起稳定朝堂秩序,帮助司马懿控制局势。
相比之下司马昭要弱一点,听到司马懿说要造反后就没睡好觉,因此在政变中主要充当一些辅助角色。
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战司马家族还有哪些人参与了?
司马孚、司马师和司马昭。
司马懿兄弟八人,人称司马八达,三弟司马孚直接参与政变。高平陵之变的时候,司马孚和司马师一同屯兵在司马门,为夺取政权做足了准备。
司马懿儿子司马师和司马昭都参与了政变。
宣帝之将诛曹爽,深谋秘策,独与帝潜画,文帝弗之知也。将发夕乃告之,既而使人觇之,帝寝如常,而文帝不能安席。晨会兵司马门,镇静内外,置阵甚整。宣帝曰:“此子竟可也。”初,帝阴养死士三千,散在人间,至是一朝而集,众莫知所出也。事平,以功封长平乡侯,食邑千户,寻加卫将军。
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战司马家族还有哪些人参与了?
司马昭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