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各国货币相同吗?如果有汇率的话怎么算?
东汉末年,天下的货币还是相通的,最重要的基础钱币,那就是汉武帝时期发明的五铢钱。这种钱的重量和它的价值相当,所以十分受到百姓们的青睐。
问题是董卓乱政以后,天下局势发生了巨大的动荡。董卓为了大肆敛财,开始不断铸造劣质,也就是重量大小比五铢钱差的多,可是购买力却能跟五铢钱相类似。
这么一来朝廷所发的钱,就能够大量搜刮百姓手里的五铢钱。他们将五铢钱搜刮过去以后,熔掉继续铸造劣质钱币,一个良币可以铸造三四个劣质钱币,那百姓可就真的是被剥削惨了。
01曹丕所在魏国,索性开启了以物易物的局面。曹操在位的时候,北方一边是连年的征战,一边是物价飞涨的时代。可以说老百姓能吃上一口饱饭,这就证明你家是真的土豪。
这毫不夸张,因为董卓给东汉带来的,不仅仅是政治上的动荡,还有经济上的崩溃。百姓手里的钱,完全不值钱了。
法令苛酷,爱憎淫刑,更相被诬,冤死者千数。百姓嗷嗷,道路以目。悉椎破铜人、钟虡,及坏五铢钱。更铸为小钱,大五分,无文章,肉好无轮郭,不磨鑢。于是货轻而物贵,谷一斛至数十万。自是后钱货不行。---《三国志》
过去一个五铢钱可以买仨馒头。可是现在一百个五铢钱,才能买一个馒头。为什么?因为市面上有大量劣质的钱币出现,他们取代了五铢钱的地位。
曹操在位期间并没有根本性地解决这个问题,他认为市场就让市场自己去调控,总归只要他不再铸造劣质钱币,时间会搞定一切。
到了曹丕时代,这种情况依旧在蔓延。曹丕坚持使用五铢钱作为官方货币,以此平息民心,坚决不铸造劣币来剥削老百姓。
所以民间出现了两种情况,一种是继续用五铢钱购买商品,但是由于曹丕不铸钱了,导致市场货币不够用,粮食的价格根本就卖不上去。
还有一种情况,百姓们索性回到了原始时代,开启了以物易物的方式。这种方式是最简单明了的,他们不再相信朝廷的任何货币政策,感觉还是拿东西换东西实在点。
因此民间逐渐出现了等价交换的局面,比如说一头牛可以换三只羊,一只羊可以换十只鸡等等。虽然这里面会存在一些小矛盾,但是都可以调和,谁家都有吃亏和沾光的时候,也就不存在什么大矛盾了。
02刘备到了蜀中,铸造以一当百的直百五铢。刘备本来就是泥腿子出身,所以他的经济基础很差。又不能像曹操、孙权那样,靠挖汉朝先祖们的祖坟来捞钱,所以刘备必须要想办法挣钱才能维持集团的运转。
- 当刘备打下益州以后,实在是没钱了,这个时候他遇到了人生中最重要的一个人,那就是刘巴。刘巴是个天才的剥削者,美其名曰三国蜀汉经济学家。
- 他告诉刘备,可以铸造一种面值庞大的货币,以此换取老百姓手里的五铢钱。再用换来的五铢钱,继续大量铸造面值庞大的货币,这么一来老百姓手里的五铢钱,岂不就都到了刘备的手里?
- 一语点醒梦中人,这就是直百五铢的来源。刘备所铸造的直百五铢,其实就是一枚和五铢钱重量、大小类似的钱币,但是它在面额上却是五铢钱的100倍。
也就是说一枚直百五铢,可以换取100枚五铢钱。这下子老百姓手里的五铢钱,可就真的被刘备给掏空了。
就算是这样,直百五铢,还是伴随着蜀汉的衰弱而越来越轻薄,刘备这么做的确富了自己,却也穷了百姓。
同时因为这种铸大钱的政策,使得直百五铢根本就走不出蜀地,也只能在蜀汉内部用用,在曹魏和东吴都不承认这种货币的实用性。
03孙权最没良心,大泉五百,大泉当千都冒出来了。孙权看似占据的地盘广大,其实他也很穷的。当时江南地区多处还是蛮荒之地,根本不利于耕种,开垦的良田也不多,人口更是比不上北方中原地区。
- 可是我们都知道,孙权经历了很多次大战,赤壁之战、夷陵之战、对抗曹丕的战争等等,这些都需要花费大量金钱。
- 那么钱从哪里来呢?他开始学习前辈们的生财之道,首先学习的当然是曹操,那就是盗墓的绝活。孙权盗墓挣不了多少钱,为什么?因为汉朝大墓都在北方,分封到南方的诸侯王一般混的都不怎么样。
- 于是孙权又开始向刘备学习铸大钱,刘备的钱是一枚当100枚五铢钱来用,孙权就更没良心了,直接造出了大泉五百,一枚钱当成500枚五铢钱来用,可是它的重量只有12铢。
这还不过瘾,此后孙权为了快速搜刮民间钱财,陆续铸造了大泉当千,大泉两千以及大泉五千这种丧尽天良的货币。
五年春,铸大钱,一当五百。诏使吏民输铜,计铜畀直。设盗铸之科。---《三国志》
这和如今的津巴布韦就有点类似了,疯狂印刷面额巨大的货币,以此降低老百姓们手里钱币的购买力。这么个搞法东吴的经济当然是要崩溃的。
赤乌元年春,铸当千大钱。夏,吕岱讨庐陵贼,毕,还陆口。---《三国志》
为此这种钱币在东吴流行了10年左右,基本上就废止了。倒不是说孙权突然变得有良心了,而是民间的财富已经被他搜刮的差不多了。眼看就要崩盘了,当然不能再玩下去了。
总结:三国之间,货币基本不流通。五铢钱始终是汉朝最重要的基础货币,在民间可谓是广为流传。汉武帝被称为千古一帝的原因有很多,铸造这种等价货币,便是其中之一,因为这实在是太有利于民了。
三国时期五铢钱在市面上是越来越少了,因为都集中到了领袖们的腰包里。刘备用直百五铢搜刮了大量五铢钱,孙权用大泉五百等系列货币,把东吴老百姓口袋里的五铢钱都掏空了。
相比较而言,曹丕的货币政策是最好的,他索性就不铸造新货币了,让大家以物易物也挺好,时间长了自然可以稳定物价,再慢慢发行五铢钱。
由此可见,三国之间货币是无法兑换了,刘备、孙权的大面值货币,到了曹丕那里,简直就是一个没良心的笑话。若是真的有货币流通,那也只能用五铢钱作为流通货币了。
参考资料:《三国志》
三国时期各国货币相同吗?如果有汇率的话怎么算?
虽然没有汇率,但是有重量,有良币和劣币之分啊!所以三国不仅有赤壁之战,夷陵之战,汉中之战,合肥之战,祁山之战这些战役的刀光剑影!还有货币之战的角力!
三国战争的货币战争,始于汉末。东汉末年,天下大乱,造成中原人口大量减少,经济衰退。为了恢复经济,扩充军费,大佬们也是煞费苦心。
1, 董卓,先抢地主,拿到底牌再说
董卓为了解决了前期的军费开支,坏五铢,铸小钱开始,饮鸩止渴,涸泽而渔,后面民怨载道,完全失去了人心。为以后的彻底失败埋下了伏笔。也揭开此后四百年货币大混乱的序幕。董卓成为三国时代第一个打货币战争的人,但是没打好!
2, 曹魏,纷纷扰扰不如物物交换
曹魏占据北方,受董卓五铢钱小钱破坏最大,为了稳定经济,消除通货膨胀,曹操一边推出屯田制度,安顿流民,另一方面废除董卓的小钱,恢复汉五铢钱,由于汉五铢钱市面留存率太少,一时间又出现通货紧缩,导致钱贵物贱。估计是看一会膨胀,一会紧缩,麻烦干脆不用钱了,所以黄初二年( 221年)曹丕下令:所有交易一律禁止用钱,百姓买卖货物用粮食布帛当交易中介(历史记载:“罢五铢钱,使百姓以谷帛为市”),经济最先进的曹魏退到了物物交换的时代。但是,曹魏率先解决了货币问题,稳定了经济,也为以后的统一打下了基础。
3, 东吴,聪明反被聪明误,劣币驱良币的受害者
东吴多铜矿,当年汉代初年,七国之乱的吴王就是有铜矿,有制币权,所以敢和中央对着干。所以东吴的钱都是高水准的,公元236年,孙权开始铸造东吴版新钱,一出手就是高起点:大泉五百,一个抵五百个五铢钱,两年后,又铸行了“大泉当千”。懂经济学的人都懂,劣币驱良币,况且你孙权还和蜀汉货币竞赛,不断的货币注水,自然而然,东吴的钱,流通不下去了。据考古发掘的东吴文武大臣的古墓中,有大量蜀汉“直百钱”本国货币反而不太多。皇叔确实有一手啊!
4,蜀汉,宏观调控的好,奈何经济体量太小,经不起风浪
蜀汉国小民稀,经济体量小,却是货币战争中最先获利的一方。刘皇叔当初入川,为了解决军饷问题,接受谋士建议:造币,但是吸取董卓经验,造好币,高质量、够分量,不能丢大汉的脸,但是要直百,就是一个新钱能当一百个五铢钱用。据考古测量,蜀汉“直百五铢”平均重量在 5 克左右,比普通五铢钱重了两三倍,但价值却高了一百倍。靠货币注水,刘皇叔收割了一波韭菜。如果不是东吴跟进注水,估计刘备,诸葛亮可以在吴蜀联盟的幌子下,吸干东吴。哈哈。。。这是后话。以后再聊。但是,蜀汉毕竟国小,而且没有铜矿。而且货币战争的甜头一旦尝到,就难再收手了,所以蜀汉到灭亡都是通货膨胀状态,而且也引火到盟友东吴那边。这么看,魏国的物物交换,真是一个上上之策!
三国时期各国货币相同吗?如果有汇率的话怎么算?
谢聊一点邀请。
自有私有制社会形成后,人类就有了货物交易制,国家形成后就有了商品买卖和货币交易。相传中国很早就有钱庄之类交易场所,春秋战国就巳经很成熟了货币制度。范蠡和吕不韦就是很大的商人。
秦始皇统一中国,更是同文字同度衡。经两汉四百年,中国经济模式早就统一丶定型了。三国时代,三国也会按市场规律随行上市,各自制币保护自己领地。在三国古墓中挖到各国铜板就是例证。
古代一般遵循自行生产丶自行消费的原则,否则就要发动战争,偷袭掠夺财富,这就是古代各国连年征战的原因,或者朝贡丶或者吞并。
三国时期各国货币相同吗?如果有汇率的话怎么算?
我是刀笔传神,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
在汉代,人民的法定货币是以铜为原料制造的“五铢钱”。是由汉武帝刘彻发行并流通下来了,并得到了人民的认可。直到汉亡后三国开始,由于各国综合国力的不同,产生了不同的货币,它们是哪些呢?又是如何互相兑换的呢?什么叫好钱?什么叫好的货币制度?就是钱的成色足,形制统一,不要老变。在魏蜀吴三国中都做的怎么样呢?让咱们来仔细了解一下。
一、魏国:
在货币政策执行的最好的是魏文帝曹丕,他下令恢复使用百姓已经习惯了的五铢钱。但是仅仅过了一年,就因谷价猛涨,客观上造成货币严重贬值,最后涨得五铢钱基本不能用了。曹丕没办法,只得下令废掉五铢钱,让老百姓以谷子和纺织品为货币。但时间长了,开始出现往稻谷里掺水,把纺织品织薄的情况,魏文帝采取了严刑峻法,也制止不了民间的货币“缩水术”。最后他只好召集群臣讨论,决定重铸五铢钱。此后,曹魏就一直稳定的使用五铢钱。由于曹魏的币值稳定,百姓们也安居乐业,国力就蒸蒸日上,成为三国中最强大的国家。
二、蜀国:
在《三国演义》中刘备显得很仁义,但在执行货币政策时一点也不仁义。刘备攫取财富最主要的方式就是大量发行货币,刘备所发行的每枚直百钱兑换当时流行的五铢钱一百枚。如果再直观的讲,政府随意增发面值一万元的货币,老百姓手里面值一百的钱就变相的贬值了。刘备正是通过这样的方式,通过变相的掠夺老百姓的财富,来筹措自己的军费。这样做的后果无疑饮鸩止渴,后患无穷。
三、吴国:
比起魏的仁义蜀的不仁义,东吴就更加过分了。孙权铸的钱,叫“大泉五百”,一钱顶五百钱!当时铸钱也是铜不够用,孙权就命令民间献铜,酌量付给报酬。后来越搞越厉害,又出了“大泉当千”、“大泉二千”和“大泉五千”,老百姓满手都是大钱,找零都没法找。再说,好好的五铢钱,就换成这些“冤大头”回来,谁干?东吴的百姓尤其是商人反应激烈,坚决抵制,就是不用你这个“大泉”。最后逼得孙权下令收回大钱,不再铸造。
按照三国这种货币政策,他们之间不可能有汇率产生,谁都不是傻子,就算有贸易存在,也可能是以物易物或者用贵金属结算。三国时期各国货币相同吗?如果有汇率的话怎么算?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专门研究过货币的发展史,大致应该如下。虽然世界上不同国家,有不同的货币使用情况,但是总的趋势是贵金属货币为主要。贵金属中金、银为主要的货币,即劳动价值的尺度。然后铜、甚至铁等,曾经成为辅助性货币。因为金在地壳表面分布,如此之均匀,靠自然界的水运、火山、地震等稍为集中一些。金的采集只能是体力劳动,所以金成为最主要的价值尺度。银子既是贵金属,同时也起到金的辅助作用。因为银子开采越来越机械化,所发银子的价值变化较大。《红楼梦》时代,金银对比价值,大至1:10。现在可能一比几十了。铜是称职的辅助货币,它的价值由政府规定。铁因为保管不容易,生锈、损耗、重量大、价值低等因素,很少作为辅助货币。
但中国历史上的宋朝,恰恰在四川把铁作为辅助货币。因为四川乱世在前,治理在后,用铁就可以限制四川发展。1973年,笔者在都江堰聚源公社5大队,宋代导江县衙门旧址。见到农民打沼气池,挖出宋代的铁钱币。共几箩筐上千铊,大致每百个一铊锈成团。真真还没有一块铜或银的钱币。同时因为封建统治阶级愚昧,山西太原最容易叛乱;但很不容易打下来,宋代太原被平毁。四川在中国古代,经济曾经占第二。有“扬一益二”的称呼,即扬州为一,四川为二。四川为了发展方便,创造出世界上第一只纸币——交子。现在的纸币价值由政府确定,当时的纸币价值,由出名的商家决定。因为元蒙之乱,交子这种纸币失传了。现在联合国悬赏,如果谁能找到、交出1张“交子”,奖励1万美元。三国时期各国货币应该都是贵金属,在市场的作用下,其金、银、铜的价值,应该都差不多。最起码金、银、铜在他们之间都是通用,不会有现在的汇率等矛盾。
中华各民族几千年,特别是经过陆地、海上丝绸之路的集中,清代中期时世界70%的金银,都集中在中国。之后世界进入帝国主义时代,主要经过鸦片贸易,中国集中的金子、银子,被搞出去70%!绝对数应该100亿两以上!明代、清代,官家对百姓的税收都是银子。清初大致100~200个铜钱,可以换1两银子。清中期后就要 1000多个铜钱,才能换1两银子。无形之中,群众的负担增加几倍!到了民不聊生的程度。这也中国清代中期后,什么白莲教、太平天国、义和团都闹出来的原因。现在社会出现弱智化倾向,有的文章动辄就说太平天国怎么?如果没有他们浴血奋战!辛亥革命能够那么容易推翻满清王朝?
三国时期各国货币相同吗?如果有汇率的话怎么算?
三国时期各国为了发展经济来提升国家实力,各国又先后印制了各种货币方便百姓交易。至于汇率换算各国有所差异!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