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崇祯帝当时所处的情况,换成清朝康熙帝有没有可能扭转局面?

崇祯亡国是因为他不够努力吗?当然不是。他是一个勤政的皇帝,虽然能力上平庸了一些,可是努力程度不输任何皇帝。

可就算这样,他也阻止不了亡国的命运,理由很简单,因为他所面临的问题,那也是非常复杂棘手的,就算是把清朝的康熙皇帝挪过来,他也未必能扭转乾坤。那么崇祯当时到底遇到了哪些麻烦呢?

第一,内外交困,到处都是兵祸。

崇祯自己都没有想到,他能够当上皇帝。因为天启皇帝是他的哥哥,而且正当青春年少,一手木匠活,做得让鲁班都要连连赞叹,可见身体上问题也不是很大。

明年八月,熹宗疾大渐,召王入,受遗命。丁巳,即皇帝位。大赦天下,以明年为崇祯元年。九月甲申,追谥生母贤妃曰孝纯皇后。丁亥,停刑。庚寅,册妃周氏为皇后。冬十月甲午朔,享太庙。癸丑,南京地震。十一月甲子,安置魏忠贤于凤阳。戊辰,撤各边镇守内臣。己巳,魏忠贤缢死。---《明史》

这么一位老兄突然就挂了,把江山就这么交给了崇祯。崇祯心理活动十分复杂,因为他明白,自己接手的不仅是皇位,还是一个烂摊子。

  1. 首先要解决魏忠贤的阉党之祸。有人说魏忠贤能力强,应该重用魏忠贤,这是非常愚蠢的话。谁也不愿意做木偶,天启皇帝那是有个爱好,可以打发时间,崇祯他没有爱好,如果还做魏忠贤的木偶,岂不是要被逼疯了?
  2. 其次要解决东北满洲兵的问题。这个问题从万历皇帝活着的时候,就已经出现了,一直都没能得到解决,而且满洲兵越来越强大。崇祯皇帝先用袁崇焕,又用孙承宗,再用吴三桂,可都没能彻底解决这个问题。
  3. 再者要解决李自成和张献忠的问题。农民起义军在明朝风起云涌,尤其是李自成和张献忠,一个在西北,一个在西南,几乎占据了半壁江山。崇祯皇帝花了不少代价,差点消灭这两股势力,可惜人家死灰复燃,李自成和张献忠本人不死,他们的军队根本就灭不掉。

这么多兵祸,有的在朝内,有的在朝外,有的在关内,有的在关外,都需要崇祯皇帝来解决,他可以说是焦头烂额了。

第二,多地将帅不听从崇祯的调遣,各自为政。

崇祯皇帝手底下有人吗?当然是有的,镇守辽东的有袁崇焕、孙承宗、吴三桂等人,对付李自成、张献忠的有洪承畴、杨嗣昌、卢象升、左良玉等人。

在这些人都还给崇祯打工的时候,崇祯皇帝的局面还算凑合,毕竟人才较多,问题也就能够一点点解决了。

十七年三月,诏封良玉为宁南伯,畀其子梦庚平贼将军印,功成世守武昌。命给事中左懋第便道督战,良玉乃条日月进兵状以闻。疏入,未奉旨,闻京师被陷,诸将汹汹,以江南自立君,请引兵东下。良玉恸哭,誓不许。副将士秀奋曰:“有不奉公令复言东下者,吾击之!”以巨舰置炮断江,众乃定。---《明史》

可是其中一部分被崇祯弃而不用了,比如孙承宗和袁崇焕。一部分战死沙场了,比如卢象升、周遇吉。还有一部分人投降了满清,比如洪承畴、祖大寿。

除此以外,剩下的人,虽然名义上还是明朝的将领,可是他们却不听从崇祯皇帝的调遣。比如说坐镇荆襄的左良玉,雄踞福建的郑芝龙等人。

  1. 李自成兵临城下的时候,崇祯皇帝向天下发出了勤王令,希望各路将领前来勤王。结果没有一个人前来,离北京最近的吴三桂,也是走走停停,活生生等到了崇祯自杀的消息。
  2. 左良玉号称拥兵百万,虎踞荆襄,可是李自成大军杀去北京的时候,左良玉压根就不肯前去救援,已经有了割据称王的想法。
  3. 郑芝龙就更别提了,一来距离太远,二来人家本来就是海盗头子,家大业大。只是寄居在明朝罢了,不会死心塌地为明朝办事。

这些实力强大的封疆大吏,全都没有搭救崇祯的意思,崇祯心里苦啊。如果康熙调动不了手下的大将,那他还玩什么呢?

第三,朝廷没钱,没人肯卖命。

明朝当时面临的困难太多了,所以花钱的地方也特别多。比如说应付关外的满洲兵,每天花掉的钱不计其数。崇祯皇帝的心一直在滴血,因为钱花掉了,可是事情却没有办好。

此外,对付李自成、张献忠都需要花费大量的钱财。崇祯皇帝真的是有些捉襟见肘了。不得不选择加大税收力度。

乙巳,贼犯京师,京营兵溃。丙午,日晡,外城陷。是夕,皇后周氏崩。丁未,昧爽,内城陷。帝崩于万岁山,王承恩从死。御书衣襟曰:“朕凉德藐躬,上干天咎,然皆诸臣误朕。朕死无面目见祖宗,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无伤百姓一人。”自大学士范景文而下死者数十人。---《明史》

我们都知道,李自成的口号是:打开城门迎闯王,闯王来了不纳粮。造反的就不需要交税了,不造反的反而要受到严重剥削,这事儿换成谁都想不通,倒不如造反算了。

所以说你的税越重,那么造反的人就越多,那你投入镇压造反的代价就越大,这是一个死循环,到最后玩死的,只有大明王朝。

崇祯最穷的时候,曾经组织过一场募捐活动,希望朝中官员们行行好,可怜可怜他这个皇帝,赏两个大子儿。

结果第二天,朝臣们一个个就都穿着打补丁的朝服上朝了,就差扶根拐棍提溜着一个破碗了。崇祯心里再次发苦了,跟朝臣要钱是不可能的了。

多日以后,李自成进入北京城,从这帮贪官污吏身上,搜刮出了8000万两银子。当时哪怕他们拿出800万两,或许就能解决崇祯的燃眉之急了。

第四,小冰河期,天下百姓饿死的居多。

这个就是气象范畴的事情了,早在万历末年,小冰河时期就已经出现了。一直到崇祯亡国的时候,这一段时间都没能过去。

当时全球的气温都迅速转冷,粮食严重减产。在北方,老老实实在家种地的百姓,基本全都饿死了。所以说与其饿死,倒不如跟着李自成他们造反了,至少可以抢点吃的。

气候变冷,粮食减产,导致崇祯皇帝的税收也严重减少,大明王朝遭逢了数百年难遇的气候浩劫。

反观满清就不一样了,他们靠打猎为生,而且习惯了寒冷。天气冷了,南方的人马战斗力下降,他们反倒是沾光了。

再说了他们的粮食主要是以肉食为主,粮食减产,对他们的影响,要比对大明朝的影响,轻得多。所以说满清得天下,有老天爷的功劳。

总结:康熙来了能解决这些问题吗?

康熙是雄才大略的君主,平定四方,使得大清朝归于一统。可是他要是遇到这么多问题的话,我觉得也是捉襟见肘。

当年吴三桂北伐时,康熙一度想要退回关外,可见他没有把握完全战胜吴三桂。所以当他遇到内忧外患,经济崩塌,气候变冷等等问题的时候,也不会有什么好办法了。

参考资料:《明史》

明朝崇祯帝当时所处的情况,换成清朝康熙帝有没有可能扭转局面?

可能性很小。

明朝的灭亡,崇祯有些不可推卸的责任!很多人都说,崇祯不是亡国之君。

但其实,正是他的无能、多疑、刻薄、反复无常,一步一步把明朝推向灭亡的深渊,也把华夏文明推向亡国灭种的危险边缘。

崇祯上台的时候,确实接了一个烂摊子。但是,他接手的大明朝,关内13省基本完整,西北饥民起义只是星星之火,完全是一盘散沙乌合之众。

形势虽差,并没有到不可收拾的地步。只要策略得当,举贤任能,雷厉风行,完全可以重整山河,中兴天下!

崇祯所面临的形势,比历朝历代开国皇帝所面临的严峻形势,不知道要简单多少倍!

看看他老祖宗明洪武皇帝朱元璋,那面对的是多么复杂艰险的局面!面对的是多么强悍的敌人!

事在人为。

崇祯从公元1627年到1644年,当了十七年皇帝。老天爷给了他足够的时间。不是没给他机会!结果他呢,急躁轻佻、昏招迭出、宠信奸佞,把袁崇焕、卢象升、孙传庭等仅有的几个能臣贤良,杀死、逼死、害死,搞的天怒人怨,人心尽失!治国无术,害人有方,真是祸国殃民、贻害无穷。

崇祯无能,康熙就能行吗?扯淡!

康熙的水平,顶多全是一瓶不满半瓶晃荡。却被不少无耻之徒,吹嘘成了千古一帝。岂止无耻,简直无耻。

康熙面对的都是些什么货色,区区一个老迈年高的吴三桂,就把康熙的打的精神恍惚、胆战心惊。更不要说准噶尔汗国,差点没把康熙整死。清朝初年国力强盛,康熙还常常被人打成狗。

如果换成明末的烂摊子,康熙能打过谁?恐怕比崇祯也强不了多少。

收拾明末的烂摊子,还得是朱元璋这样的开国皇帝狠角色。能笼络天下英才为己所用,能发展生产保护百姓建立统治的根基,能审时度势纵横捭阖,能选练精兵横行天下。只有这样,才能在乱世里争天下。

明朝崇祯帝当时所处的情况,换成清朝康熙帝有没有可能扭转局面?

挽救是不可能的,延缓灭亡的时间倒是有可能。毕竟康熙治世才能毋庸置疑,但崇祯的才能平庸只是明朝灭亡原因的其中之一。明朝灭亡更重要是政治腐败、宦官之祸,天灾,农民起义人心涣散等原因。我觉得最根本的原因是中央集权制度封建制度的腐朽性,每个朝代都无法避免这样的历史潮流,从开始走向鼎盛,然后由盛转衰,最后走向灭亡。

明朝崇祯帝当时所处的情况,换成清朝康熙帝有没有可能扭转局面?

历史潮流浩浩荡荡,岂会凭一人之力改变!

盛世明君未必都明,末代皇帝未必都是昏君。

崇祯时期,二十万宗室吃垮财政,且占有大片良田,还不用交税。小冰河天灾,致农作物大量减产,政府无力救灾,于是,民变峰起。鼠疫与蝗灾肆虐北方。魏忠贤死后,东林党坐大,不允许收商税与矿税,崇祯只能在自耕农身上想办法,导致自耕农纷纷破产,加入起义军。

康熙是雄才大略的君主,平定四方,使得大清朝归于一统。可是他要是遇到这么多问题的话,我觉得也是捉襟见肘。

康熙若能早日迁都南京,放弃北方,以黄河为界,让满清与李自成去争夺北京,或可延长明朝的寿命。

明朝崇祯帝当时所处的情况,换成清朝康熙帝有没有可能扭转局面?

就当时情况,只要有魄力,就可以扭转局面!

上天没有给朱由检好的环境,但给了他足够的时间!他完全有机会扭转乾坤,但他自己在疑心之中摇摆徘徊,把足够的时间化作乌有。

崇祯朱由检,优点是勤政聪明,失败的根本原因是疑心太重,而且不能下决心对权贵下狠手,而实行变法。

一、他接到手的是烂摊子,但不是历史上最烂的摊子。

例如,当年秦国,实力远远落后于其他六国,而且年年被动挨打。形式远远比朱由检继位是的明朝危险。秦孝公为了增强实力,引进人才,信任人才,变法图强。商鞅变法六年就见成效,两次打败曾经常常欺负自己的魏国。

再看明代,张居正新政十年,“十年内海寓(内)肃清,四夷詟服,太仓粟可支数年,冏寺积金至四百余万”(张居正执政10年之内,力挽狂澜,天下太平,边关奇迹般地化干戈为玉帛,粮食丰盈,国库充足,够用好几年。清代雍正就是延续了张居正新政,从而出现康乾盛世)。

其实,崇祯朱由检,也意识到了变法的重要性。

朱由检在位第一年,70岁的邹元标第一个提出给张居正平反。邹元标当年曾经因反对张居正而挨了八十廷杖,晚年的邹元标怀念张居正时代的勃勃生机,认识到张居正给国家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而上书。朱由检也给张居正平了反。

只可惜,朱由检没有敢动皇亲国戚利益的魄力,没有启动张居正当年的新政策略。

二、明朝亡国原因,只有一个,就是差钱。

明朝灭亡后,军队依然是清军的四倍,主要是在前线浴血奋战的将士难以领到军饷,而家里的妻儿老小还要遭到官府强行收税。

自朱由检继位起,天下灾难不断。旱灾,赤地千里,寸草不生:水涝,民舍全没:飞蝗蔽天;“南北俱大荒……死人弃孩,盈河塞路。”;瘟疫爆发区,导致“十室九空;鼠疫,“排门逐户,无一保全。”……

连连天灾之后,就是流民盗匪四起,各地民变起义不断。

与农民军、清军两线作战,每年需两千万白银的开支。由于国库空虚,就只要不断征收苛捐杂税。如此一来,陷入恶性循环,前线将士、后方百姓都怨声载道,军队战斗力与积极性也就越来越差,故而屡战屡败。

明朝国库空虚,民不聊生,天下财产都在哪里呢?

在皇亲国戚、王公大臣手里!

李自成攻打北京之前,崇祯命官员“助饷”,一个个舍不得,哭穷说“家无余财”。最多的拿出一万两银子,也有的拿几千,而有的人甚至只拿几十两银子。

三四个月后,李自成手下大将刘宗敏,在北京主要做一件事,就是“索饷”。他将八百多位大臣集中关押,严刑拷打,追索钱财。不拿钱的一律大刑伺候,一共逼出来白银七千多万两。

七千多万两白银!够打三四年!

而这些爱财不爱国,爱钱如命的人,无论如何也没有想到,他们只比崇祯多活了几天,就被刘宗敏“索饷”打杀而死,比崇祯死得还惨。

据历史统计,刘宗敏进北京,因严刑拷打“索饷”,杀死王公大臣及家属,达1600多人!

三、疑心太重水至清则无鱼!

崇祯亡国,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他在政治用人方面,走了另一个极端。明朝以前,大多时候重用太监,而他偏重于用文人,没有采用平衡手腕。

随着局势的越来越危机,朱由检疑心越来越严重。他在位十七年,换了19任首辅,七个总督被诛,十一个巡抚被杀。频频换人,导致常常让许多政策计划没有开始实施,就已经换人作废了!相当于政务、军务很多时间处于半瘫痪状态。自然也严重影响军队战斗力与积极性。

故而,明崇祯朱由检失败,真正是败在他的魄力与疑心,而不是天灾人祸!

明朝崇祯帝当时所处的情况,换成清朝康熙帝有没有可能扭转局面?

我是白龙赤子,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

崇祯和康熙,都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帝王,但他们著名的原因有所不同,一个是雄才大略的明君、一个是亡国之君。崇桢皇帝朱由检继位后,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精力治理日趋衰败的明王朝,但是没有多少实质性的进展。1619年发生了决定明清命运的“萨尔浒大战”,努尔哈赤的势力已经成为了东北边疆一支强大的力量,时刻影响着明代国家的走向。要是换了政绩显著的康熙帝,估计也难以改变当时的局面。

明代万历年间发生了出现了张居正、李贵妃、万历和冯保这样的铁搭档组合,堪称历史上最佳改革阵容,掀起了著名的“张居正改革”,一改明朝颓废的局势。但是,万历十年(1582),改革变法的枢纽式人物张居正去世了,变法的各项措施被纷纷被废除。其中的原因各种各样,但最主要的在于“上窃君上之威灵,下侵六曹之职掌”,就是说张居正在变法的过程中过于强势,上对皇帝,下对百官都有过失的行为。之后的内阁首辅张四维申时行等人刚一上台,就废除张居正变法的措施,看来张居正本人和他的变法措施都已经遭到了百官的厌恶,明代中后期著名的“张居正改革”就这样结束了,明王朝面临着更大的危机。

万历皇帝于1620年去世以后,将大明朝这个烂摊子留给了历史上有名的“木匠皇帝”朱由校,他在位期间毫无政绩可言。更严重的是,此时的朝政被大宦官魏忠贤所把控,朝中一片乌烟瘴气。在没进宫以前,魏忠贤就是一个地痞流氓,到处投机取巧,恶贯满盈。得到权力以后,表现出了面目狰狞的一面,使大明朝江山的巩固雪上加霜。也难怪在他死的时候会被割三千多刀,真让人解恨。

崇祯继位的1627年已经是后金实力大到了不可阻挡的时候,虽然此时努尔哈赤已经去世,但是皇太极的政治能力也是一流的。此时的明朝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危机,表现为财政上危机和自然灾害的频发等等。“万历三大征”本身就耗费了国家大量的财政,崇祯十二年(1639),加重对人民的剥削,这一年的田赋税很重,比往年征收的一倍还要多,银两达1670多万两。对封建社会以农为本的人民而言,无疑是巨大的掠夺。

这还不算,此时也是自然灾害频发的阶段,华北、西北地区发生了大规模的旱灾。陕西最为严重,几乎每一年都有灾害发生,诸如旱灾、蝗灾、冰雹灾害等等,国家已经走到了尽头。

结语

康熙帝一生南征北战、东征西讨,立下了不世之功业,但是我认为仍然不能让崇祯时期的大明朝起死回生。在我看来,政治人物可以改变一个国家的走向,同时也要看这个国家的具体状况。像明末这样,经历了对“张居正改革”的废除、“木匠皇帝”的统治、后金的崛起、国家财政的瘫痪和自然灾害的频发后,换成哪位皇帝,都无济于事。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