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李定国、孙可望、郑成功精诚合作统一军令,能打败满清吗?
南明历史上,不乏非常优秀的政治领袖和军事统帅,其中比较杰出的三个人就有孙可望、李定国和郑成功。
孙可望和李定国原先是张献忠的义子,张献忠被射杀以后,他们带着大西军自取封号,与南明合作,在名义上投靠了南明永历朝廷,并且深耕云贵地区。
郑成功是隆武帝最希望提拔起来的后起之秀,郑芝龙被清军抓获、隆武帝战死长汀后,郑成功立志要匡扶大明,成为了东南沿海最顽强的抗清力量。
很多人希望这三个人能精诚合作,如果他们能合作,那光复大明肯定是有希望的,至少保住半壁江山没问题。可惜他们仨最终还是分道扬镳了。
孙可望与李定国分道扬镳,实属可惜。大西军南下云南的时候,是以孙可望马首是瞻的。张献忠有四个义子,分别是孙可望、李定国、刘文秀以及艾能奇。
其中孙可望年纪最大,又是饱读诗书的人,所以其他三个都愿意听从孙可望的调遣。到了云南以后,孙可望开执行了各种非常出色的民政治理活动,获得了广大云南百姓们的支持。
在云南休养生息的这几年,孙可望积累了大量的兵马辎重,为以后李定国北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后二年,李定国败于新会,将由安隆入滇。可望患之,促由榔移贵阳就己。由榔故迟行。定国至,遂奉由榔由安南卫走云南,居可望署中,封定国晋王。可望以妻子在滇,未敢动。明年,由榔送其妻子还黔,遂举兵与定国战于三岔。可望将白文选单骑奔定国军。可望败,挈妻子赴长沙大军前降。---《明史》
可是伴随着孙可望野心的膨胀,他也开始做了不少蠢事儿。首先就是在贵州擅自杀掉了不少明朝大学士,其次公然称秦王,这可是当年张献忠的封号。
这个时候的李定国正在和清军鏖战,取得了非常傲人的成绩。他先在桂林逼死了清军的定南王孔有德,又在衡阳杀掉了清军大将敬谨亲王尼堪。
两蹶名王的事迹让李定国的声威达到了巅峰,一时间整个西南地区,包括湖南部分地区,全都落入了南明之手,恢复半壁江山指日可待。
可就在这个时候孙可望眼红了,他吩咐沿途军队阻挡李定国班师,两军交战之后,活生生把李定国给逼回了云南。而孙可望自己坐镇贵州前线。
此后孙可望需要独自面对清军的压力,结果这家伙就有点不争气了,居然公然投降了清军,还把贵州给出卖了,主要就是因为他和李定国之间不和所导致的。
李定国与郑成功,始终尿不到一个壶里。李定国是南明永历政权的头号忠实拥护者,而郑成功则是南明隆武政权的头号拥护者。隆武帝虽然已经死了,可是郑成功始终不忘隆武帝的大恩。
鲁王朱以海本打算从浙江南下投靠郑成功,希望在这里自立为帝,结果被郑成功一口拒绝。理由很简单,因为朱以海当年是隆武帝的政敌,所以他不愿支持朱以海背叛隆武帝。
十五年,谋大举深入,与其将甘辉、余新等率水师号十万,陷乐清,遂破温州,张煌言来会。将入江,次羊山,遇飓,舟败,退泊舟山。桂王使进封为王,成功辞,仍称招讨大将军。十六年五月,成功率辉、新等整军复出,次崇明,煌言来会,取瓜洲,攻镇江,使煌言前驱,溯江上。---《清史稿》
同样的道理,永历皇帝朱由榔称帝以后,郑成功表面上宣布支持永历皇帝,可是内心对他还是比较排斥的,从来没有真正去朝拜过这个遥远的皇帝。
其实郑成功心里是有芥蒂的,因为永历皇帝和隆武帝的弟弟绍武帝朱聿鐭之间,曾经爆发过冲突,朱聿鐭是苏观生等人在隆武帝死后,在广东迎立的南明皇帝。后来绍武帝被清军给偷袭杀掉了。为此永历皇帝其实和隆武帝之间,是有一点政治矛盾的。
再说了,郑成功心里清楚,李定国也是一个狠角色。他能够把孙可望逼走,让刘文秀失去兵权,自己独揽南明大权,肯定不简单。
郑成功如果投靠了永历皇帝,那么他和李定国之间,到底谁听谁的呢?从皇帝那儿来说,肯定是听李定国的,毕竟永历帝对李定国十分信任。那郑成功这一派早晚还是要跟李定国火并,与其如此,倒不如大家各干各的,互不干扰。
所以当李定国一再邀请郑成功联合攻打广州的时候,郑成功三番两次爽约。李定国自此也就心灰意冷了,知道跟郑成功联合是不可能的事情。
这三个人如果联合在一起,南明的确还有希望。李定国手握西南兵权,郑成功掌握东南兵权,孙可望是一个优秀的政治领袖,治国这一块儿是没话说的。
可以说这三个人搭档在一起的话,那是文武兼备,要什么样的人才都有。只要他们将野心往旁边先放一放,合伙先将南明给扶植起来,那清军一点想法都没有。
十六年,郑成功内犯,陷镇江,入攻江宁。延著佐总督郎廷佐缮守备,安辑危城,闾阎不扰。民间时有羊尾党,事发,株连数百人。延著谓廷佐曰:“寇在门,不可兴大狱、摇人心。”狱乃解。当事急,人多疑贰,民间有宿怨,辄诬以通敌。---《清史稿》
李定国在陆路上对清军的打击,那是相当大的。如果没有孙可望的反水,李定国说不定可以打下整个湖南地区。进而可以朝着南京开进。
而郑成功的水军在当时来说是最强大的,他只需要配合李定国在水上袭击清军,那么整个长江以南的地区肯定可以落入他们之手。
孙可望的作用就更大了,前线每打下了一座城池,孙可望都可以去做安抚工作,对这里的百姓施加仁政,从而提高他们的生产积极性,为南明大军筹备足够的粮饷。
总结:野心让这三个人不可能聚在一起。01孙可望是第一个露出野心的人,他希望成为西南地区的老大,完全架空了永历皇帝朱由榔,看着李定国的崛起,他当然是要打压的。
02郑成功是第二个露出野心的人,他不愿和李定国合作,也不愿去觐见永历皇帝,他只想保住郑氏家族的基业,在东南地区称王。
03李定国是第三个露出野心的人,他与孙可望交恶后,夺走了永历皇帝,逼走了孙可望。刘文秀的兵权也被李定国夺走,永历皇帝被他死死地攥在手里。
这三个人都是旷世奇才,可惜不能团结起来,才是南明最大的悲哀。其实任何时候都不缺少人才,缺少的是没有野心的人才。
如果每个人都要做老大的话,那么谁来做小兵呢?所以说南明灭亡的真正原因,不是清军太强大,而是他们内部的斗争太激烈。任何强大的团体,都是从内部开始垮塌的。
参考资料:
《明史》
《清史稿》
《南明史》
如果李定国、孙可望、郑成功精诚合作统一军令,能打败满清吗?
这个问题我来答!如果孙可望、李定国和郑成功精诚合作,统一军令,那么,南明军队是一定能够打败清军,恢复汉室江山的!
设想一下:
孙可望坐镇云南、贵州,派大将白文选、冯双礼攻取湖广,而后北上,收复河南、山东;
刘文秀再入四川,联合夔东十三家反清武装,消灭四川清军,继而攻汉中,取西安;
李定国率部入广西,联合郑成功,一个从西往东打,一个从东往西打,合围汉奸尚可喜、耿继茂的两万多清军之后,占领广东、福建,随后进攻江西、安徽,进而攻取整个江南,以江南的财力物力为支撑,与清廷逐鹿中原。
如此一来,天下必定是义师群起,各地响应;民族大义所在,投降清廷的官兵见大势所趋,必然会纷纷反正,阵前倒戈,回过头去,痛击满清八旗兵的。
南明抗清只所以最终失败,并不是人们想象中的满清八旗兵如何天下无敌,其实南明的兵力始终强于清军;只是因为自南明开始建立,一直没有一个强有力的政治核心,足以号召天下反清武装,统一行动,互相配合作战;所以才导致各地的南明势力各自为战,互不相助,最终被清军各个击破了。
(孙可望剧照)
其实,从孙可望掌控永历朝廷大权、整肃了朝廷内政、统一政令及军令之后,在那短短的一两年时间里,仅仅只是以大西军余部为主的南明军队在1652年发起的大反击,就横扫贵州、四川、湖南、广西,打得清军闻风丧胆,清廷一度有了放弃西南七省的打算。
大西军对清军发动大规模反击以来,清军在各地的兵力严重不足。
在四川,吴三桂、李国翰率清军困守保宁孤城,意欲逃往汉中。只是明军主帅刘文秀一心要全歼四川清军,把保宁围了个水泄不通,使得吴三桂只能作困兽之斗。
在广东,汉奸尚可喜、耿继茂两藩兵力只有两万余人。慑于李定国桂林大捷、逼死汉奸孔有德的兵威,尚可喜把广东各地兵力收缩,全部撤入广州。他们一面拼命向清廷求援,一面惶惶不可终日,唯恐李定国前来攻击广州。
在湖广一带,孙可望、白文选横扫清军各部,逼得清廷派出了守卫北京地区的正牌八旗兵,由努尔哈赤的孙子、敬谨亲王尼堪亲自带队,前往湖南支援。
大家也都知道,这个尼堪在衡阳一役被李定国斩杀在战场上了。
而清廷派去经略江南的大汉奸洪承畴,更是可怜。他手下只有投降清廷的明军改编过来的一万多兵力。要应对江南的抗清武装,那真是捉襟见肘,左支右绌啊。洪承畴只能利用过去在明朝时积累的人脉关系,大肆招降纳叛,勉强押住了阵脚。
在当时的天下大势下,只要南明的领军人物孙可望、李定国、郑成功能够精诚合作,团结一心,协同作战,必能痛击清军,打败满清的。
只要孙可望、李定国、郑成功各自率部进军,猛攻清军,把清军主力吸引过去;那么,张煌言、张名振所部、夔东的大顺军余部,以及全国各地的抗清义师,就能减轻压力,乘势进取,抗清斗争势必成燎原之势,致使清廷应顾不暇。
在此形势之下,那些投降清廷而又心有不甘的文臣武将,思想上必然会再起波澜,一遇机会,势必会乘势反正,加入抗清斗争的。
唉,历史不容假设!
众所周知,由于孙可望器小易盈,妒忌李定国的功勋,又野心勃勃,私欲膨胀,一心想取代永历帝,自己当皇帝,导致了南明永历朝廷的一场大内讧,严重削弱了大西南的抗清力量。
再加上郑成功只顾着自己郑氏小集团的利益,一度还想着只要清廷同意他的条件,就投降清军。因此,郑成功对李定国邀约他夹击广东清军的请求,一再虚与委蛇,致使李定国兵败新会,痛失了战机。
一句话,因为孙可望、郑成功的私欲,导致了南明抗清斗争的最后失败,使一代英雄李定国含恨而死。
而孙可望、郑成功也没有得到什么好下场!
孙可望投降清军,在失去了利用价值以后,在清廷举办的一次狩猎活动中,孙可望被乱箭射死。
郑成功冷眼旁观,看着李定国兵败、永历朝廷覆亡之后,忽然发觉清朝把注意力全部转移到了自己身上,不觉又惊又气。惊恐加杂着悔恨,郑成功情绪暴燥,引发精神疾病,终于一病不起,最后气死了。
如果李定国、孙可望、郑成功精诚合作统一军令,能打败满清吗?
突然想起一个关于李定国、郑成功和孙可望的“花边”历史,觉得很有意思。
我猜99.99%的人都不知道李定国、孙可望和郑成功的儿子以及直系后人全部成为清朝八旗里上三旗的汉军旗人。
李定国之子李嗣兴被编入正黄旗汉军、孙可望则被编入正白旗汉军、郑克爽被编入正黄旗汉军(雍正朝改为正红旗)
有意思的一点是,清朝皇帝很欣赏那些对抗自己最久最激烈的投降者的后人,以李定国、孙可望和郑成功三人子孙而论。
郑克爽虽然主动投降,但是清廷待之最薄,虽然名义上封为公爵,但是清廷只给了郑克爽一个佐领的世职,后来更是让郑克爽家族和刘国轩家族共享一个佐领;而洪承畴虽然只是三等轻车都尉,但是却也有一个佐领的世职。
郑成功直系后人从郑克爽开始就一直居住在京师,而且八旗化很厉害,到了郑克爽玄孙这一代,郑成功直系后人已经完全八旗化了,这一代郑家家主居然叫图山。
郑成功后人官运在清代不太好,郑成功直系玄孙郑咸吉在乾隆朝做到了正四品的副参领,已经是郑成功系在清代最高官职了。
孙可望虽然也是主动投降清朝,但是清廷对待孙可望家族就要比对待郑成功家族稍微好一点,至少清廷给了孙可望两个佐领,而且孙可望之子孙征颢在康熙四十九年还做过一任兵部尚书;这应该是李、孙、郑三家后人里在清廷担任过的最高官职。但是乾隆朝,乾隆帝停了孙可望家族世袭佐领职务,从此孙家就成为普通八旗汉军了。
李定国之子李嗣兴在李定国死后就投降清朝了,清朝对李嗣兴相当不错,把李嗣兴编入正黄旗汉军,而且还是世袭参领(正三品),并且和郑克爽被软禁在京师不同,清廷很大方的把李嗣兴任命为宁夏镇总兵。
李嗣兴的儿子李天志17岁就进宫做侍卫,一直给康熙帝当了24年的侍卫,雍正继位时李天志已经是二等侍卫了。
雍正帝很喜欢身材魁梧的李天志,于是亲自外放李天志浙江温州平阳镇副将,李天志临行前雍正帝还赐予李天志康熙帝用过的小刀、荷包以及素盘,让李天志见物如见康熙帝。李天志的儿子后来是正黄旗汉军佐领,候补员外郎。
李天志叩请圣安毕,雍正喜不自禁,说道:“朕放你平阳副将了。” 李天志辞行时,雍正赏给李天志素珠一盘,小刀一把,荷包一对,动容道:“这是老主子(康熙)的东西,你拿去供着,就如见老主子一样了。”李天志一一跪领,叩头谢恩。———— 《雍正召见武职臣工纪实(四则)》
总的来说,论与清朝皇室亲密程度,那么显然李定国后人和清帝更亲近,毕竟李定国孙子做了康熙帝24年的侍卫。
如果李定国、孙可望、郑成功精诚合作统一军令,能打败满清吗?
怎么合作,两派支持的皇帝就不一样,首先头得统一,假设有个正统的皇帝,两派又统一指挥,三人都不计得失,我觉得希望还是很大的。李定国战力碉堡,郑成功保护长江防线,孙可望管后勤。
如果李定国、孙可望、郑成功精诚合作统一军令,能打败满清吗?
我的观点是,那简直是易如反掌。
李定国独力干掉孔有德之后,建州都准备割让西南7省与南明讲和,若不是洪九爷亲自坐镇湖南,招降了孙可望,那时南明已经可以和建州对峙了。
南明后期反攻的最大问题是李定国和郑成功不能用心配合,李定国是永历系,郑成功是隆武系,最终功败垂成也确实让人扼腕。
如果李定国主攻西南,郑成功海路进攻东南,留云南广西让孙可望种粮,三个人不计较个人得失,一切以大局为重,那么两三年南明就可以退到黄河一线。
如果李定国、孙可望、郑成功精诚合作统一军令,能打败满清吗?
如若李定国、孙可望与郑成功精诚合作统一军令是否可打败满清?我的观点是:败满清无可能,但效仿南宋划江而治概率极大!
一、满清名将辈出,又得北方明朝降军,实力不可同日而语!
清初,宗室岳乐、多铎闻名一时,鳌拜孔武有力,更兼得吴三桂、孔有德、洪承畴等降将,军力盛极一时。因此李定国、孙可望与郑成功等人要击败这种状态下的清军基本不可能!
二、清初军力盛极一时,拥有八旗、蒙古、绿营三支劲旅非轻易可败!
清军入关之前已完善了八旗制度,同时随着蒙古末主的投降,清朝又掌控了强大的蒙古骑兵。待到吴三桂放清军入关,以吴三桂为首的投降明军实力亦不弱。因此想要战胜这样一支清军难度极大!
三、清朝入关后的统治者不昏庸!
清军入关时名义上的皇帝是顺治,但实际掌权者却是多尔衮。多尔衮虽然因发布过剃发令而饱受诟病,但其团结汉族上层的能力却是一流的。这一点能够从他迅速击溃大顺军另山东、河北、河南等原投降李自成的故明旧吏迅速倒向满清,其手段可见一斑。因此对付这样的清政府,南明联军,难!
- 总结分析
综合以上三点,南明联军击败清军恢复明朝江山基本不可能,但做到效仿南宋划江而治还是有很大机会的。李定国本是明末名将,指挥能力不逊于清初任何一名满清将领,同时郑成功的海军力量雄厚,两者若能精诚合作军令统一,将清军驱逐至长江或淮河以北还是极有可能的!至于后续恢复中华,那就要看日后南明能否抓住工业革命的机遇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