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后期,如果司马家族不反,曹魏政权会不会统一三国?
直接决定西晋王朝,一统天下的,其实有两派人,一派是灭亡蜀汉的人,代表人物是邓艾、钟会。一派是灭亡东吴的人,代表人物是羊祜、王濬以及张华。
所以说如果司马家族不反曹魏,只要看看这两派人马能否在曹魏得到重用,那么就能够得知,曹魏能够一统江山了。
邓艾是司马懿一手提拔,钟会家族深受曹魏大恩。- 邓艾是司马懿的铁粉。
的确是司马家族的铁杆粉丝,为什么呢?因为他是司马懿提拔上来的。过去邓艾只是一个屯田的军官,压根就没什么权力。
他比较好学,尤其是对地理知识,简直到了痴迷的程度。不过就算你是千里马,如果没有遇到伯乐的话,一切也都没有任何价值。
冬十月,艾自阴平道行无人之地七百馀里,凿山通道,造作桥阁。山高谷深,至为艰险,又粮运将匮,频于危殆。艾以毡自裹,推转而下。将士皆攀木缘崖,鱼贯而进。先登至江由,蜀守将马邈降。蜀卫将军诸葛瞻自涪还绵竹,列陈待艾。艾遣子惠唐亭侯忠等出其右,司马师纂等出其左。忠、纂战不利,并退还,曰:“贼未可击。”艾怒曰:“存亡之分,在此一举,何不可之有?”---《三国志》
邓艾是遇到了伯乐,他的伯乐就是司马懿。此前邓艾还在搞屯田的事务,完全看不出有发家致富的可能。
可是他向司马懿提出了一系列主张后,得到了司马懿的信任。首先就是开凿河渠,兴修水利。其次则是在淮北、淮南实行大规模军屯。
司马懿对此非常满意,从此开始重用邓艾,所以说如果司马懿不掌权的话,那么邓艾也就没有出人头地的机会。那么他日后也就无法从阴平小道杀过去,灭亡蜀汉王朝。
- 钟会家族世代都是曹魏臣子。
在讨伐蜀汉的大军之中,主帅并不是邓艾,而是钟会。作为曹魏重臣钟繇的儿子,钟会在曹魏地位也是相当高的。
因为非常聪明,20岁的钟会就出道做官了。等到司马家族夺取了曹魏权力以后,钟会主动投效到了司马昭帐下,成为了他的心腹。
钟会成功帮助司马昭,粉碎了曹髦妄图夺权的计划。由此可见,钟会是个不折不扣的叛徒,此后入蜀的表现也证明了这一点。
如果司马家族没有反叛的话,钟会依旧可以得到提升,以他钻营的表现,加上丰厚的家底,爬上来是早晚的事情。
钟会带着20万大军入蜀,成为了牵制姜维8万人马的重要力量,为邓艾偷袭蜀中做出了不小的贡献。所以即使司马家没有造反,钟会依旧可以这么做。
- 小结:由此可见,一比一打平手,未必能灭蜀。
司马家不夺权,虽然钟会依旧能够成为领军统帅,可是邓艾就没办法被提拔上来了。邓艾要是不从阴平小道偷袭的话,那么灭蜀的计划是很难实现的。所以未必能够灭亡蜀汉。
羊祜是曹魏嫡系,王濬和张华都深受司马炎厚恩。- 羊祜是夏侯霸的女婿。
在灭吴的战役之中,前期所有的工作,都是羊祜一个人在做。他作为荆州都督,对东吴观察研究了十多年时间,为晋武帝灭吴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夏侯家族和曹家一直以来是不分家,因为曹操的老爸曹嵩是夏侯家的孩子,只是过继给了曹腾做养子,所以说曹操既是曹家人,也是夏侯家的人。
夏侯渊是曹操的兄弟,夏侯霸是夏侯渊的儿子,夏侯霸的女儿,嫁给了羊祜。所以说羊祜是夏侯霸的女婿,也就是夏侯渊的孙女婿。
祜卒二岁而吴平,群臣上寿,帝执爵流涕曰:“此羊太傅之功也。”因以克定之功,策告祜庙,仍依萧何故事,封其夫人。策曰:“皇帝使谒者杜宏告故侍中、太傅钜平成侯祜:昔吴为不恭,负险称号,郊境不辟,多历年所。祜受任南夏,思静其难,外扬王化,内经庙略,著德推诚,江汉归心,举有成资,谋有全策。昊天不吊,所志不卒,朕用悼恨于厥心。”---《晋书》
有这么一层关系在里面,那么我们就能知道羊祜对司马家族最初是什么态度了。当司马懿和曹爽争权的时候,羊祜是两不相帮,不愿出山。
司马昭掌权以后,羊祜也是拒绝了他的提拔,在家留守了十多年时间。一直等到司马炎上台以后,羊祜才是真正开始发力了。
他被司马炎任命为荆州都督,总领荆州地区的军务。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羊祜开始研究起了灭吴的计划。
以羊祜和夏侯家族的关系,再加上他本人的才华。如果司马家族没有反叛,其实他也是有机会成为荆州都督的,曹魏灭吴也是有希望的。
- 王濬和张华,没有司马家的提携,可上不来。
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这里所讲的就是王濬带着大军顺着长江攻打东吴的场景,由此可见,攻打东吴的主力,其实就是王濬从益州带来的这支水军。
在曹魏政权还在的时候,王濬的地位并不高,一直处于混日子的状态。可是司马家取代曹魏以后,王濬逐渐开始发力。
先被任命为巴郡太守,后来又被提拔为广汉太守,晋武帝时期,王濬平叛有功,被封为有实权的益州刺史,那可是真正的封疆大吏了。
在晋武帝的支持下,王濬在益州拼命建造大船,以此作为灭亡东吴最好的工具。此后王濬成为了攻打东吴最重要的一支力量。所以司马家不篡曹魏,王濬估计也没什么希望被提拔上来。
张华是支持晋武帝伐吴的重要大臣,也为晋武帝伐吴提供了很多建议。在伐吴的过程中,张华主要负责后勤粮草的供应。
及将大举,以华为度支尚书,乃量计运漕,决定庙算。众军既进,而未有克获,贾充等奏诛华以谢天下。帝曰:“此是吾意,华但与吾同耳。”时大臣皆以为未可轻进,华独坚执,以为必克。---《晋书》
张华本身是没有做官的,在朋友的推荐下,他才得到了司马昭的重用,担任了中书郎的职位。司马炎称帝以后,张华的春天总算来了。
他被司马炎封为了黄门侍郎,关内侯。因为他超强的记忆力,成为了晋武帝的得力帮手。此后甚至被封为中书令,成为了名副其实的西晋丞相。
如果没有司马昭的话,可能就没有张华的未来。张华要是没上台,那么支持晋武帝伐吴的就会再少一个人,伐吴的机会就更渺茫了。
- 小结:羊祜对王濬和张华,一比二的关系。
这三个人对伐吴的成败,同样都很重要,缺一不可。所以司马家如果不篡曹魏的话,那伐吴成功的希望十分渺茫。
总结:司马家一统天下,是有优势的。司马懿提拔了邓艾,司马昭提拔了王濬和张华,这三个人在一统天下的大业上,做出了非常大的贡献。
所以如果司马家不掌权,我们很难得知,是否会有相应的其他人才,被挖掘出来,来帮助曹魏一统天下。或许江山一统的时间,会再往后拖延吧。
参考资料:
《晋书》
《三国志》
三国后期,如果司马家族不反,曹魏政权会不会统一三国?
实际上,恰恰是因为司马家族动了谋朝篡位的“小九九”,才导致三国统一的进程滞后了不少。倘若不是“四马分曹”打乱了曹魏王朝的发展轨迹,光凭蜀汉和东吴这两个地方割据政权的势力,根本无法与曹魏并存半个世纪之久。
曹魏国力远胜蜀吴,天下归魏实乃大势所趋;我们常说,三国时期是“魏蜀吴三足鼎立”,其实这就太抬举蜀汉和东吴了。因为,与坐拥中原的曹魏相比,仅得益州一隅的蜀汉和控制东南的东吴,充其量不过是偏安一隅的地方割据政权而已,两者即便凑在一块,其国力也还是逊色于曹魏。
从疆域上来看,在东汉三十州中,仅曹魏一家便独占了九个(司隶、徐州、青州、豫州、冀州、并州、幽州、兖州、凉/雍州)。而实力次于曹魏的东吴,才大致控制扬、梁、荆三州,其中扬、荆两州北部,有部分州郡还是控制在曹魏手中。至于蜀汉则混得更差,仅控制益州一隅之地。从人口规模上来看,曹魏拥有440余万人,东吴拥有250万人,而最弱的蜀汉其人口还不足百万。也就是说,蜀吴两国人口相加,也还是比曹魏人口少了100万左右。
由此可见,曹魏的综合国力对比于蜀吴两国,可是占据着很大的优势。因此,三国时期的格局并非“魏蜀吴三足鼎立”,而应该是“蜀吴联合,以抗强魏”才对。所以,天下归魏其实是必然结果,跟“司马家族反不反”没有必然联系。
然而,司马家族虽并没有改变曹魏统一天下的结果,但却很大程度上延后了其统一天下的进程。因为,曹魏皇族本身并不昏暗,开国的魏文帝曹丕及之后的魏明帝曹睿,都是文韬武略的明君。即便是被司马家族架空后,曹魏皇族也有一位满腔热血的高贵乡公曹髦,他不甘沦为傀儡,有冒死“拨乱反正”的决心和勇气。
倘若司马家族不是从一开始就打着谋夺曹魏江山的算盘,而是尽心辅助曹魏幼主,尽力报效朝廷,曹魏王朝便不必被内部斗争和杀戮所耽误,可以加快消灭蜀吴,统一天下的步伐。
可惜,司马懿不光狼子野心,而且还心狠手辣。他不顾曹操、曹丕、曹睿三代君主的知遇之恩,夺权专政,架空宗室,欺压曹魏幼主。
当初,司马懿在发动高平陵政变时,曾以洛水为誓,承诺只要曹爽服软投降,则只免去他的官职,宽恕其一族及党羽。结果,司马懿事后却背信弃义,以谋反的罪名将曹爽全族诛杀殆尽,还将其党羽何晏、丁谧、邓飏、毕轨、李胜、桓范等一众臣僚,全部斩尽杀绝。
而通过血腥政变夺权的司马懿,之后更加疯狂,开始对曹魏内部反对自己的势力进行疯狂的镇压和杀戮。王凌、令狐愚因不满司马懿专权独断而起兵,司马懿率军讨伐,王凌事败,服毒而死。然而,司马懿并不满足于军事上的胜利,居然还挖开王凌和令狐愚的坟墓,将两人剖棺暴尸三天。一系列所作所为,令人发指!
司马家族在曹魏内部掀起了一系列政治斗争,致使曹魏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深陷内耗漩涡之中,无法将精力和重心放在对蜀吴的攻势上。这无疑使曹魏统一天下的进程被动延后,从而导致三国并存的局面进一步延长!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本文作者:真相只有2222个
三国后期,如果司马家族不反,曹魏政权会不会统一三国?
公元249年,司马懿联合了一批出身士族且受到曹爽排挤的曹魏重臣发动了高平陵政变,屠杀了曹爽及其党羽五千多人,篡夺了曹魏的军政大臣,并且将曹魏的军政大臣世袭给自己的儿子司马师,经过司马师、司马昭、司马炎三代四位司马家族的人,才最终篡夺了魏朝,建立了晋朝。
司马懿的前半生看起来低调,勤恳,忠心,与后期发动高平陵政变狠毒、绝决、果断的司马懿完全不同,为什么司马懿家族要造反?
司马昭
从历史上看,司马懿家族的造反既有偶然因素,又是必然因素,所谓的偶然因素就是因为曹爽的专权。魏明帝曹睿去世前,找了司马懿和曹爽共同担任辅政大臣,刚开始两人还能相安无事,互相商量办事,但是到了后期,曹爽开始专权,开始排挤司马懿,而独断专行。
于是就演变成曹爽与司马懿的权力斗争,曹爽在排挤司马懿的同时,还排挤了朝中不少非自己亲信的重臣,这一批人后来成为司马懿高平陵政变的主力,曹爽自以为权力斗争胜利,实际上司马懿在韬光养晦,在等待一个合适的时机给予曹爽致命一击,那就是高平陵政变。
所以司马懿造反的偶然因素就是与曹爽的权力斗争。
高平陵政变
而司马懿造反的必然因素却是因为当时天下大势的发展,士族的崛起,以及曹丕与士族妥协,推出的九品中正制,说得直白点,就是皇族与士族对权力的争夺,哪怕没有曹爽,还是有其他皇族成员出来争权,而司马懿作为当时天下士族的领袖,承担起带领天下士族与皇族争夺权力的责任,士族与皇族争权,必然会发生造反,因为权力的蛋糕就这么大,不够分给所有人,只能有极少一部分拥有,不是皇族就是士族,而且是你死我活的斗争。
士族崛起从东汉末年就已经成为普遍现象了,曹操、刘备、孙权三家政权能够据守一方,这与他们得到部分士族的支持是分不开的,地方上的士族垄断了舆论、做官的途径、知识、地方上的经济以及藏匿了大量的人口,不用向中央交税,俨然一个个独立的小王国,而在朝中做官的绝大部分官员是士族的代表,他们所代表是天下士族的利益,而不是皇帝的利益,皇帝与士族之间迟早会进行一场彻底的斗争,也就不可避免地会发生造反和政变,这也是高平陵政变发生的必然因素。
曹爽
如果司马懿不发动高平陵政变,结局会如何,曹魏会不会统一三国?
如果司马懿没有发动高平陵政变,曹魏肯定统一三国,这是确定会发生的。原因很简单的,因为曹魏的实力最强,比蜀汉和东吴的实力之和还要强,如果蜀汉和东吴没有联合起来向曹魏发动进攻,而是各自休养生息的话,因为曹魏的基本盘最大,实力最强,人口是蜀汉和东吴之和的1.5倍,光是增加人口这一项,每年就比东吴和蜀汉之和多1.5倍。
其他的资源也同样是这样,比如粮食产量也比东吴和蜀汉之和多1.5倍,如果整个天下没有特别的事发生,曹魏的实力永远比东吴和蜀汉之和强1.5倍,就能轻松灭亡其中一个国家,而只要灭亡了其中一个国家,另一个国家也无法生存,所以曹魏就能统一三国。
三国实力对比图
但这里有个前提,就是曹魏的皇帝不能是个昏君,只要是像曹髦这样有点水平的皇帝都能做到,实力到了这个地步,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虽然曹魏内部也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是在对付外敌上,国内的势力还是能够一致对外的,比如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当政期间,魏国淮南地区发生过三次叛乱,但是司马家族掌控的曹魏照样能灭亡了蜀汉。
但是,曹魏即使能统一三国,其内部强大的士族势力也会无孔不入,中国封建社会的皇帝不可能人人是明君,一个朝代就那么几位明君,曹魏也同样如此,当曹魏的皇帝不是明君而是一个昏君的时候,那些时刻在暗中注视这一切的士族力量就会崛起,就会与皇族争夺权力,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一旦士族崛起,在朝中掌控政权的话,短时间内是不会倒台的,而是把皇帝的权力会越架越空,直到最后取代皇帝。
司马懿家族
看看两晋时期的皇帝就会明白,当时的士族已经崛起,已经强大到何种地步,尤其是东晋时期,有句话叫:王与马共天下。王就是琅琊王氏,马就是司马皇族,也就是说当时作为士族领袖的琅琊王氏已经与司马皇族共分权力,说是共分权力,实际上权力还是掌控在琅琊王氏手中。
而越往后发展,皇帝的权力越弱,士族的权力越强,最终还是让士族篡夺了皇位,所以就算司马懿没有发动政变夺取政权,就算曹魏可以在某一位明君的带领下统一三国,但是按照历史发展的规律,曹魏的权力仍然会在之后被士族所取代,这种取代是一种不可逆的操作,曹魏皇帝会眼睁睁看着权力被取代,朝代被更替,没有任何办法。
司马懿夺权
这就是历史发展的潮流,在天下大势的影响下,任何个人的力量都是薄弱的,都是不可阻挡的,以司马懿为首的士族领袖夺取曹魏的江山是不可阻挡的,同样的道理,其他士族以同样的手法照样可以夺取司马家的江山,也是不可阻挡的,历史就是这样。
三国后期,如果司马家族不反,曹魏政权会不会统一三国?
司马懿不反,曹魏照样能统一三国。
我们研究历史往往陷入一种个人英雄主义之中,过分夸大个人在历史之中的作用,这是《二十四史》所倡导的帝王将相历史一样,走过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历史,思想还在原地踏步。
可以这样反问一下,如果司马懿控制蜀国,能不能统一三国?诸葛亮如果一直活到司马懿掌权时代,三国的历史又会有怎样的发展?诸葛亮掌控蜀国没有办法进军中原,司马懿掌控蜀国也比诸葛亮好不到哪里去!
因此,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司马懿不反,曹魏照样能统一三国,至于统一三国的时间可能短一些、也可能长一些,总归能统一三国。(三国241年形势图,东吴的经济中心处于和曹魏结界地带,其他地区属于半开发地区,蜀汉只有益州一地)
司马懿站在曹操的肩膀上统一三国,没有曹操何来司马懿的成就?在《晋书.宣帝纪》中记载了这样一段故事,而且大家都非常熟悉,也即是“三马同槽”的典故。
魏武(曹操)察帝有雄豪志,闻有狼顾相。欲验之。乃召使前行,令反顾,面正向后而身不动。又尝梦三马同食一槽,甚恶焉。因谓太子丕曰:‘司马懿非人臣也,必预汝家事。
这个典故记载曹操对司马懿不放心,有“狼顾之相”,并且梦到“三马同槽”,嘱咐曹丕要小心司马懿。这一典故中已经点名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历史事实,司马懿最后反叛接手的是曹魏的大盘,只不过处理了一部分反对派官员,曹魏的整体实力并没有多大损失。
如果司马懿没有接手曹魏的大盘,而是接手蜀汉或者吴国的大盘,司马懿能统一天下吗?我看那就是一个笑话了。司马懿首先接手了最有可能统一三国的魏国的实际权力,这是统一三国的根本所在,而司马懿的个人才能在其次,不能本末倒置。(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父子三人剧照,三马同槽典故说明了一个事实,司马懿接受了曹魏的大盘)
三国后期综合实力对比。曹操、曹丕、曹睿三代人奠定了曹魏雄厚的国家实力,这是曹魏统一的根本所在。三国后期魏蜀吴三国综合实力对比如下:
一、权力构成对比。
曹魏是沿袭了东汉中央政府的做法,采取的是中央集权制度。经过一系列的兼并战争,曹操统一北方,基本消除了各地的割据势力,然后统一按照中央集权的做法统治各地,形成稳固的中央统治集团,有大国气象。
蜀汉政权则是有五大股政治军事实力集团组成,故旧集团、荆州集团、益州集团、东州集团和新投降就谈集团。故旧集团以关羽、张飞、赵云、孙乾等组成,荆州集团则是以诸葛亮为首,益州集团则是四川本地集团,以黄权等为首;东州集团则是刘璋的老部下,以李严、法正等为首;新投降集团则是以马超、马岱、姜维等西凉人士为首。
益州集团保守,东州集团分裂,其余三个集团主张北伐,中央集权统治未能贯彻到位,政权内部处于割裂状态,政见不一,后主刘禅后期不思进取也是各个集团角力的结果。
东吴这一政权也是分派系的,孙权是一个外来人的政权,主要依靠江南世家大族的支持才得以稳固。赤壁之战之时,东吴分成鲜明的两派就可见一斑了,主战派和投降派各占半壁江山。赤壁之战胜利后,投降派也没有受到多大的打击,因孙权还要依靠这些本地世家大族支撑局面。
从三国权力构成对比来看,蜀汉政权权利集团小而杂,东吴是两派杂糅,只有曹魏形成了鲜明的中央集权,对于发挥国家综合实力来看,曹魏独占鳌头,有利于统一大业。
二、疆域和经济实力对比。
曹魏占据了淮河流域以北的传统中原地区,有十州之地,包含现在的江苏、安徽、湖北一部,河南、山东、河北、甘肃、宁夏、陕西、山西,内蒙古和东北地区各一部。
蜀汉仅仅有一个益州,包含现在陕西的南部汉中地区,四川、重庆,其他如贵州、云南等地都是虚名,看似占据,但开发程度非常低,没有多少人口和财富收益。
东吴完整占据的是交州,扬州、荆州和曹魏分占,东吴的疆域看似很广阔,其实主要的经济发达地区却是和曹魏分占的荆州和扬州。其他地区广阔,人烟稀少,开发程度非常低。
曹魏占据的地区人口、经济发展都非常充实,反观蜀汉和东吴的人口和经济发达地区也就一两个州的水平,综合对比之下,曹魏比其他两个国加起来还要强不少。
三、人口和军事力量对比。
历史资料有据可查,公元263年,曹魏统治下的户数有663423户,人口总计4432881人;同年蜀汉户数有28万,人口总计940000人,军队总数102000人,官吏4万;280年,东吴户数总计523000户,人口230万,军队总数23万,官吏32000人。(以上数据来自《三国志》记载)
这里面曹魏一方军队人数没有确定,不过按照通行占比总人口10%的数量来分析,曹魏一方的兵力应该在45-50万人左右。
东汉末年之时,全国人口总数56486856人(公元157年统计),到西晋统一三国之时,人口总量不足800万。其中有很多人隐匿山林或者逃亡到偏远的山区生活了,也有很多人成为了奴隶,不在统计人口数量之列。
曹魏(后期为西晋)人口数量、军队总量都是前两者之和还要多,而且,曹魏还拥有三国之中最多的骑兵部队,军事力量强悍。(曹操、曹丕父子剧照)
四、人才力量对比。
三国时期,各种人才大都来源于中原地区,包括诸葛亮等人,曹魏有得天独厚的人才聚集地,人才辈出,非偏远之地的四川、东吴等地可以比拟。曹操乃至之后司马懿手下的能臣、名将大都出自曹魏统治区,如果不是司马懿掌握实权,其他人也可总揽曹魏地区的人才。
诸葛亮北伐之时的主要对手并非是司马懿,而是魏明帝曹睿,他让自己手下的能臣轮番上阵就拖垮了诸葛亮。
只不过司马懿的后人建立了西晋,所以司马懿很多事情被美化了;而诸葛亮也是被后世美化的代表人物,这两个历史人物美化的结果就是弱化了中原地区人才辈出的那些名人们,其实他们在当时是不弱于司马懿、诸葛亮的,这是一个误区。(曹睿剧照,诸葛亮北伐的对手,诸葛亮被完虐)
综合对比之下,司马懿是站在曹魏三世建立的基业之上统一三国,功劳绝大部分在曹氏三代身上,而并非是司马懿。三国后期,如果司马家族不反,曹魏政权会不会统一三国?
先直接说答案,无论司马家族反与不反,最终三国都必将走向统一,司马家族篡魏后,加速了统一的进程而已。
下面,掌心先从宏观层面,说说为什么三国必将走向统一,主要是基于两个方面。
一方面证明王朝正统性的需要。在封建社会,一个政权能否长期稳定地存在,证明政权合法正统是最重要的。
曹魏王朝虽然是献帝禅让得来的,程序到位,手续完备,但如果不能真一实现华夏大一统,那个也只是自嗨而已。毕竟还有蜀汉,东吴两个自称为帝的政权存在。
这一点非常像战国时期,虽然七个诸侯国都自称为王,但如果不能统一,那就只能算作诸侯国,所以七国都时刻想着兼并统一,以到达周天子的地位,这才算是真正的王朝。
正如 《三国演义》第一回道:
“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周末七国分争,并入于秦。及秦灭之后,楚、汉分争,又并入于汉。汉朝自高祖斩白蛇而起义,一统天下,后来光武中兴,传至献帝,遂分为三国。”所以无论是曹魏政权,或者是后来的司马政权,甚至蜀汉、东吴,无不是以实现最终统一为目标,因为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确保的皇权的合法正统性,才能确保江山永固。
另一方面是华夏文化的向心力。周代建立了以周王为天子代表政权主权,各诸侯分封建国的王朝体系,封土建国制,经过几百年的兼并和交流,形成了华夏文明的共同认识,这一共同认识就是以后几千来,必然走向统一的核心纽带。
到了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中央高度集权的大一统秦王朝,统一了文字、道路、度量衡,统一实现郡县制,奠定中国两千余年政治制度基本格局
近现代史学先驱柳翼谋道:“始皇时代之法制,实具伟大之精神,以一政府而统制方数千里之中国,是固国家形式之进化,抑亦其时思想之进化也。”大一统的华夏文明是分久必合的内因。
上面是从宏观层面讲了,为了必然会走向统一的内因,下面再具体分析三国最终的必然性。
一是力量对比。曹魏政权代汉后,由于占据中原,得经济、政治、文化,和统治面积、人力资源等各方面的优势,又经过几十年的稳定发展,国力已经非常强盛。
据《三国志》记载,在晋统一三国时,魏蜀吴三国的人口和兵力数,魏国103万户,总兵力约50万;蜀国28万户,兵力10万;吴国52万户,兵力23万。
东吴虽然也得到了发展,但由于蜀汉长期坚持北伐,造成国力严重衰退,三足鼎立的政治平衡格局被打破,这为三国最终统一,创造了重要条件。
人口和军队数永远是一个国家获得战争胜利的根本保障,最终司马政权依靠人口和军队的压倒性优势,取得最后胜利。
二是人心向背。三国自公元220年曹丕称帝建立曹魏,至公元280年西晋灭东吴,统一中国,分裂了60年,这期间三国之间征连连,用兵无数。
甚至上溯到公元184年黄巾之乱起,长期的战乱,民生凋敝。曹操曾在诗中写道,“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就是当时民生的真实写照。
一个统一稳定的王朝已经是人心所向。
换句话说,如果司马家族不反,三国最终也会走向统一,统一三国的也许是曹魏,也许是东吴,也许是蜀汉,只不过是时间长一点而已。
司马家族取代曹魏,建立晋王朝,继承了曹魏的政治, 军事、经济等各方面的优势,同时以司马师、司马昭、司马炎为代表的新势力,其政治统治力显然强于已经走向没落的曹家王朝,更加壮大了统一三国的实力,从而加速了三国的统一进程。
以独特视角品读历史,用淡泊心态谈笑古今,掌心读历史欢迎各位看官继续关注点评!
三国后期,如果司马家族不反,曹魏政权会不会统一三国?
无论司马家族反与不反,最终三国都必将走向统一,司马家族篡魏后,加速了统一的进程而已。
北方地区经济、人口、文明程度、战争资源等都比东吴有明显优势,况且曹魏拿下蜀国后,占据长江上游,对吴战略优势是全方位的,统一只是时间问题。
三国形势,由曹魏政权统一三国,几乎就是定势。除非曹魏政权发生大的变故,由其内部崩盘,从而错失统一的优势。但综合三国魏蜀吴后期,吴蜀在政治经济上的表现更是差强人意,远远赶不上北方。
所以,吴蜀灭亡不过是时间问题!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