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为什么不自立为王当皇帝?

曾国藩有实力称帝吗?很多人说肯定有,因为曾国藩凭一己之力,打败了坐拥半壁江山的太平天国,实力之强大,已经不是满清朝廷能压得住的了。

那么事实上真的如此吗?我们必须要了解曾国藩当时所处的环境,那么就能理解在条件如此优越的情况下,他为何放弃称帝。

理由一:曾国藩称帝,得不到左宗棠、李鸿章、彭玉麟和胡林翼的支持。

曾国藩所领导的乡勇,看似是一个强大的整体,其实这一整体之所以能够努力杀敌,主要是因为他们得到了足够的利益诱惑。

每打下一座城池,湘军们就可以在这座城里随便烧杀抢掠,抢来的就是自己的,他们当然愿意拼命跟着曾国藩混。

不过时间长了以后,为了暂避锋芒,曾国藩先后让李鸿章、左宗棠、胡林翼、彭玉麟这帮人训练出了一批听从他们调遣的军队。

国藩以江宁久不下,请鸿章来会师,未发,国荃攻益急,克之。江宁平,天子褒功,加太子太傅,封一等毅勇侯,赏双眼翎。开国以来,文臣封侯自是始。朝野称贺,而国藩功成不居,粥粥如畏。穆宗每简督抚,辄密询其人,未敢指缺疏荐,以谓疆臣既专征伐,不当更分黜陟之柄,外重内轻之渐,不可不防。---《清史稿》

这几个人都是人精,都能够独当一面,成为地方诸侯。比如说李鸿章训练出的淮军和左宗棠的楚军只听从他们自己的调遣。

胡林翼在大是大非面前,总算还是分得清的。而彭玉麟本身对曾国藩纵容手下杀戮就极为不满,要是得知他称帝,那还不立马闹翻了。

这几个人如果没有安抚好,光靠他弟弟曾国荃为自己打江山,曾国藩心里根本就没有底气。既然这是一件没有把握的事情,为什么要去做呢?

理由二:南方经济崩塌,需要的不是战火,而是休养生息。

曾国藩所处的南方,在太平天国13年的统治之下,早就已经是断壁残垣。老百姓们吃尽了苦头,在太平军和湘军双重扫荡之下,百姓们能活下来都是一个奇迹。

在这种情况下,南方经济基本上处于崩溃状态,经济不好,就没有钱,没有钱就没有粮食。这些什么都没有,你让曾国藩拿什么去跟满清王朝斗呢?

七年二月,国藩闻父忧,迳归。给三月假治丧,坚请终制,允开侍郎缺。林翼既定湖北,进围九江,破湖口,水师绝数年复合。载福连拔望江、东流,扬风过安庆,克铜陵泥汊,与江南军通。由是湘军水师名天下。林翼以此军创始国藩,杨、彭皆其旧部,请起国藩视师。会九江克复,石达开窜浙江,浸及福建,分股复犯江西,朝旨诏国藩出办浙江军务。---《清史稿》

当时北方依旧是满清牢牢掌握在手里,他们兵强马壮不谈,经济实力绝对比南方好若干倍。所以南北对峙的情况下,太平军北伐不成功,曾国藩要想北伐也不会成功。

这个时候的南方,需要的是休养生息,只要经过十来年的稳定调整,经济一定会复苏。所以说曾国藩到了那个时候才有资本跟满清朝廷叫板。

理由三:曾国藩深受儒家思想的教育,做不出无父无君的事情来。

曾国藩父母病故,他是要回去守孝三年的。在古代,深受儒家思想的教育,孝义是天底下最大的一件事。

同样的道理,在封建时代,忠君和孝道是并驾齐驱的两架道德马车,读书人从小到大就接受着这样的教育。他们对君王的忠心,是很难有人理解的。

这就好像是考公务员必须要考一些政治方面的知识点,尤其是在爱国方面的教育,那是要告诉大家,必须要爱国,才能吃得上官饭。

自西人入中国,交涉事日繁。金陵未下,俄、美、英、法皆请以兵助,国藩婉拒之。及廷议购机轮,置船械,则力赞其成,复建议选学童习艺欧洲。每定约章,辄诏问可许不可许,国藩以为争彼我之虚仪者可许,其夺吾民生计者勿许也。既至直隶,以练兵、饬吏、治河三端为要务,次第兴革,设清讼局、礼贤馆,政教大行。---《清史稿》

曾国藩深受儒家思想的教育,一直以来都将忠君爱国放在人生的第一位上。所以即使他拥有了湘军这一支强大的军队,他也不会轻易就自立为王。

他迈不过自己内心的那道坎,道德上过不去,其实就无法完成这件事,曾国藩是这样,李鸿章、左宗棠也都是这样的人。

做法:曾国藩主动解散湘军,培养起了李鸿章和左宗棠。

曾国藩打下了南京城以后,做了一件非常聪明的事情,那就是解散湘军。这件事很多人都不是很理解,尤其是李鸿章。

当时李鸿章奉劝曾国藩,一定要牢牢掌握军权,因为军权才是仕途的保证。可是曾国藩似乎已经看透了一切,什么仕途都是虚无的东西。

在这种思想的左右下,曾国藩解散湘军,也因此得到了慈禧太后的信任。如果曾国藩手握兵权,那么慈禧太后下一个要对付的肯定就是曾国藩了。

所以兵权在当时来说,对曾国藩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东西。为了在跟太平军斗争的过程中,消除朝廷的猜忌,曾国藩还顺带着培养了李鸿章等人。

李鸿章、左宗棠他们都直接听命于朝廷,慈禧也刻意提拔他们,希望他们能够跟曾国藩并驾齐驱。毕竟一家独大的事情,是十分可怕的。

结果:曾国藩安享晚年,曾家世代荣耀。

曾国藩放弃了称帝的机会,却为自己换来了一个安享晚年的机会。他解散湘军的那一刻,其实就已经等于是下岗了。

不过没关系,他下岗了,他家里人却依旧在岗。比如说他的弟弟曾国荃,一路高升,一直都是封疆大吏。曾国藩的儿子曾纪泽,也成为了晚清著名的外交家。

曾国藩本人,到了晚年更是乐得做一些闲散的工作。虽然没有过去那样大权在握了,可是他心里反而更加安稳。

参考资料:《清史稿》

曾国藩为什么不自立为王当皇帝?

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后,清政府发现曾经倚仗的八旗和绿营兵早已难堪大用,不得已重用汉族官僚阶层,让其编练地方武装协助镇压起义。曾国藩的湘军因此应运而生,并迅逐渐成为作战主力,在攻破太平天国首都南京后,曾国藩更是升任两江总督,节制江苏、浙江、安徽、江西等四省军政大权,一时风头无俩。

眼见曾国藩位高权重,手握重兵,在汉族官员中又有很强的号召力。包括胡林翼、曾国荃、左宗棠等很多地方大员都力主曾国藩自立为王,驱除鞑虏,兴复汉家天下,但曾国藩考虑再三还是拒绝了。曾国藩有什么顾虑呢?下面,让我们一起来进行分析。

一、清廷对曾国藩湘军早有防备

清朝自开国以来对汉族官员就很警惕,即便处于内忧外患的局面,对曾国藩的戒备也从来没有停止。一是管控湘军经费开支。早在曾国藩募集乡勇时,清庭就明确让汉族官员自谋军费,国家财政不予拨款,一旦和地方关系搞不好,粮草将随时后继无缘,偌大的湘军很可能军事哗变。二是加紧重建由满人统领的江南、江北大营。在对太平天国保持高压打击的同时,暗中限制湘军势力向长江以北发展。三是调僧格林沁的骑兵驻守北京。僧格林沁统领的满洲八旗和蒙古八旗组成的骑兵,可以说是清政府最后一支王牌军,在北方平原上作战,对湘军具有绝对优势,防止曾国藩有朝一日挥师北上。

二、汉族高官内部离心离德

除了曾国藩的湘军,在太平天国运动中崛起的还有左宗棠的楚军、李鸿章的淮军,势力同样不可小觑。他们一个是曾国藩的密友,一个是一手提拔的学生,但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后期,产生了利益分配矛盾。

为了防止湘军一家独大,清政府借机支持楚军和淮军发展,对李鸿章、左宗棠委以高官与曾国藩同起同坐。通过分化瓦解来平衡汉族高官之间的力量,达到“以汉制汉”的目的。曾国藩一旦选择自立为王,左宗棠和李鸿章很可能占到清廷一边,成为插在背后的两把尖刀。

三、湘军攻下南京后实力外强中干

参加湘军的大部分是湖南当地农民,参军的目的起初单纯是为了保卫家园,但在长期作战中逐渐养成烧杀抢掠的土匪恶习,进城就是为了“抢钱、抢娘们”,后期军纪已经和清朝的八旗、绿营兵相差无几。

攻破天京后,湘军更是迅速腐化堕落,太平天国多年的财富积累被湘军哄抢一光,城内无辜百姓血流成河,残暴程度令人发指,指望这样的队伍去造反如何会成功。

四、儒家思想对曾国藩的影响

曾国藩出生在书香世家,自幼熟读四书五经,27岁看中进士,一生奉行“程朱理学”,注重修身律己,儒家忠君报国思想根深蒂固。

天京城破后,面对巨大的成就,曾国藩曾写下“倚天照海花无数,流水高山心自知”的诗句,从侧面也反应他内心追求淡泊、平静的真实写照。他的平和、坚忍性格,客观上对其造反也造成了一定思想束缚。

结语

曾国藩没有选择自立为王,既是儒家思想的束缚,更是实力上的不允许。看似强大的湘军造反只会是死路一条。因此,曾国藩只能选择自削军权,去除羽翼,甘心做清朝的一名忠臣!

曾国藩为什么不自立为王当皇帝?

曾国藩之所以没有自立为王当皇帝,原因可能有二。

第一,或许曾国藩本人没有自立为王当皇帝的意愿,即使有过这样的想法,也很快被自己给打消掉了。曾国藩通过科举取士进入仕途,不说顺风顺水,也算一路稳扎稳打。经过多年在满清官场的摸滚打爬,混到了一个不错的位置。其后,借助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机会,回到家乡组建了湘军。同时,由于天平天国内部的分裂、领导者的无能,曾国藩所率领的湘军很快就镇压了天平天国运动,树立了自己忠君为国的形象。

这时,曾国藩本人可以说是名利双收,实现了“学得文武艺,货与帝王家”的儒家政治理想。此时此刻,曾国藩拥兵自重,一跃成为了满清朝廷的实权人物,权势滔天都不足以形容曾国藩携大胜所积赞的威望。加之,满清朝廷内外交困,天平天国运动对满清王朝的打击还历历在目,人心也不在一味向着满清。面对这种局面,曾国藩居然无动于衷。或许,他产生了推翻腐朽满清的想法,但由于各种原因放弃了这种意愿,回归到了“忠君”报效满清的路子上。于是,解甲归田去写他的“家书”去了吧,教导后辈子孙好好珍惜他取来的成果吧!

第二,也有可能认为“天命不在曾国藩”吧!继续“忠君爱国”才是正道。受儒家传统“忠君爱国”思想的影响,即使面对满清内忧外患、官员腐败无能、农民起义如火如荼,等等不利的局面,依然抱着“匡扶满请”的心态。加上满清内部其他势力的崛起,诸如靠镇压太平天国运动起家的淮军李鸿章、左宗棠等人,也在一定程度上牵制住了曾国藩,让他不敢轻举妄动。所以,在自己上位有极大风险、且有可能失败了就会背负千古骂名的情形下,选择了与满清同流合污的道路,并在这条路上越走越远。既保住了自己的利益,又获得了所谓“忠君”的好名声。

总之,曾国藩是一个受传统儒家思想教育的文官,也是一个封建社会“忠君爱国”的典型代表,更是一位不敢冒风险的既得利益者。

曾国藩为什么不自立为王当皇帝?

一、受儒家学说的教育和熏陶,曾国藩在为人处世上深暗世事,洞悉人性。然而再精明的人,也有糊涂的时候,有两次出兵打仗时,曾国藩一次差点投河自尽,另一次竟要与敌赴死。

咸丰四年,曾国藩在岳州战事上没有取得胜利,因担心咸帝丰对他不满,就要投河自尽,不是章寿麟及时救他,曾国藩就有可能跳海身亡了。

咸丰五年时,曾国藩的军队,被太平天国的石达开烧毁战船一百余艘,他自己也差点被当了俘虏,幸亏跳船及时,他本人的座船和船上的文卷册牍都被石达开等人俘获了,气得曾国藩一心想要去赴死,最后被人制止,这才所幸避免了一场失误。

曾国藩带兵打仗时有勇有谋、一旦遇到挫折,就立刻脆弱的变成了玻璃心。历史上,哪个当帝王的,没有一颗强大的心呢。像他做事这么冲动,即使当了皇帝,也得被自己的玻璃心给虐死,到时候还怎么带兵打仗,怎么统领朝政呢?

二、曾国藩能文能武,他既然能建立湘军带兵打仗,就有统帅和领导军队的能力,假设他另立山头,肯定也少不了追随他的人。清廷政府在中原根基已有两百多年,皇室的心腹自然不在少数;如果曾国藩想起兵造反,以他的聪明定能想到,若是起兵胜利了,也落得个千古帝王的好名声;一旦失败,则永无翻身之地,因此,不冒险比冒险要更安稳些。

三、曾国藩一生热爱学术与修养,在替清朝平定太平军以后,就着手把精力放在了为国培养人才上。他出身农民家庭,知道穷人家的苦寒,因此,在他新翻修的两座书院里,大都收了穷人家的子弟。

综合以上几点,不难看出,在曾国藩的一生中,最看重的是个人的学识和修养,因此,就把个人的前途与国家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国有难,则出、国安,则闭门修书、搞教育。

曾国藩为什么不自立为王当皇帝?

因为曾国藩深受传统儒家思想影响,固守忠君观念;同时也有不贪图名利、心系天下的知识分子情怀。

曾国藩为什么不自立为王当皇帝?

曾国藩,字伯涵,号涤生,“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一。官至两江总督,武英殿大学士,一等毅勇侯,创立并统领湘军,权倾朝野,又手握重兵,那么问题来了,曾国藩为什么不自立为王当皇帝?

曾国藩不当皇帝,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①还不具备当皇帝的条件。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有名的政治家、战略家,虽然他对清王朝的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方面都有深远的影响,但是当时清朝这样有能力的大臣不止他一个,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这些人的能力并不必他差。

如果曾国藩造反,必然会被所有人联手打击,李鸿章有淮军,左宗棠有楚军,张之洞也曾建立过“自强军”,领平打仗的能力也不差,曾国藩一人对抗这么多人,胜算的可能性不大。

②世家子弟,不能为家族招骂名。

曾国藩是“宗圣”曾子七十世孙,这种历经千年的家族,把名声看的很重要,曾国藩做什么事不能不顾及整个家族的名声。

③认为大清还是有救的。

我们后人知道清朝就要结束了,可那个时代的人认为大清还是可以东山再起的。

曾国藩也想努力的拯救大清于水火之中,并做了以下几点贡献:

1.组建湘军。

2.镇压太平天国。

3.追剿捻军。

4.主办洋务。

曾国藩有能力,是个人才,不过摊上慈禧太后这样的主子,结局已是注定,谁也扭转不过来。

④忠君爱国

我相信曾国藩是真心爱国的,所以他敢直接上书直指咸丰帝的过失,被咸丰帝“怒掷其折于地”,几天后重新翻阅,又心服采纳。

靖港水战中,曾国藩被太平天国的石祥贞击败,愤然投水自尽,幸被幕僚章寿麟救起。胜败乃兵家常事,若非有忠君爱国之心,怎会有这悲愤举动?

⑤曾国藩没有称帝的野心

据传,有人曾劝曾国藩自己做皇帝,被曾国藩拒绝,受儒家思想影响,面对皇权的诱惑,曾国藩并不动心。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