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诸葛亮不坚持北伐,而是等曹操、司马懿内耗,结局会怎样?

得出结论之前,我们必须要知道,诸葛亮为什么要坚持北伐?其实原因比较多:第一个就是为了同仇敌忾,转移社会矛盾,将矛头一致对准曹魏。第二个则是为了妨碍曹魏发展,缩小与曹魏的经济差距。第三个是为了匡扶社稷,完成刘备的遗志,万一成功了呢?第四个是为了将权力掌握在自己手里,减少蜀汉内部的斗争。第五个是为了让天下人还能记住汉王朝。

无论哪一种原因,都注定了诸葛亮必须要北伐。北伐能解决的问题很多,而阻挠北伐唯一的问题,无非就是国力不够。

第一,蜀汉内部党派林立,内部矛盾较多。

蜀汉集团其实就是一个大杂居的集团,内部的派系非常多。主要分成了三大派系:第一大派系,是刘备从荆州带来的荆州人士,他们主宰着蜀汉的军政大权。第二大派系则是刘璋遗留下来的门生故吏,他们属于蜀汉中层领导。第三大派系,则是益州本土崛起的一些豪族,他们在蜀汉根深蒂固。

这三大派系每一个派系,都有各自的利益,诸葛亮要想让他们团结在一起,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情,因为本身这三大派系在蜀汉集团内部,并不平等。

为此只有通过北伐,将即将激化的社会矛盾,赶快转移到战争上去。只要北伐开始,那么这三个集团就必须要同心协力一起应付强敌曹魏。

为什么?因为这有关于他们三者的共同利益,只要战争失败了,那么这三股力量的利益都会蒙受损失。

第二,曹魏发展速度比蜀汉快,只有靠战争拖住他们,缩小差距。

曹魏集团,虽然是三国中的一份子,但是无疑是最有可能一统天下的一方。因为他们占据着全国十分之六七的人口,这是非常可怕的。

曹魏集团的人口是蜀汉的四倍左右,生产力自然也比蜀汉强得多。如果两国和平发展个十几年,那差距自然是越拉越大。

理由很简单,人家的生产力强悍,发展速度就快。速度快了,同时间的情况下,曹魏集团必然比蜀汉集团更加富裕。

有了钱,就有了充足的粮饷,也就有了充足的武器装备。一旦在未来发生了战争,那曹魏便可以瞬间秒杀蜀汉。

为了缩小这样的差距,诸葛亮必须要想办法拖住对手,减缓他们的发展速度。当然同时付出的代价是自己的发展速度也会被减缓。

第三,刘备一辈子为了恢复大汉江山,诸葛亮受到他的知遇之恩。

刘备对诸葛亮是真的好,一个46岁的大叔,将一个27岁的小伙子奉为人生导师。并且不厌其烦地在军中帮助诸葛亮熟悉军务。

可以说这两个人互相亦师亦友,诸葛亮更懂谋划布局,而刘备更懂军事权谋。尤其是在刘备托孤的时候,甚至把江山和儿子都交给了诸葛亮,诸葛亮自然是感激涕零。

章武三年春,先主於永安病笃,召亮於成都,属以后事,谓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先主又为诏敕后主曰“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三国志》

刘备这辈子最大的希望,那就是恢复汉室江山,即使在夷陵之战战败以后,这已经是一个不可能实现的愿望了。

可是诸葛亮为了报答刘备的知遇之恩,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依旧带兵北伐。他也知道很艰难,但是万一成功了呢?万一曹魏防守不备,让他钻了空子呢?

所以说诸葛亮之所以一直北伐,就是为了找到机会,报答刘备对他的知遇之恩,这一对君臣的关系,当真是千古少有。

第四,北伐有利于诸葛亮执掌蜀汉的全部权力。

虽说刘备将蜀汉托付给了诸葛亮,可是他真的能够一直掌握蜀汉政权吗?其实还是比较危险的,因为阴谋家实在是太多。

比方说李严,他也想开府,也想和诸葛亮有同档次的地位,像李严这样的人,蜀汉还有多少呢?诸葛亮心里没数。

初,亮自表后主曰“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馀饶。至於臣在外任,无别调度,随身衣食,悉仰於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馀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及卒,如其所言。---《三国志》

如果这样的人,越来越多的话,那么蜀汉早晚有一天会被这帮人搞玩完了。正如曹操说的,如果没有他,真不知道天下有几人称王几人称帝了。

其实诸葛亮所面临的困境,也是一样的。为了保住刘备留下来的江山社稷,诸葛亮必须要保证自己手里拥有绝对的权力。

而想要达成这一目标,最好的办法就是掌握军权,不断北伐就是将军权牢牢掌握在自己的手里,这是诸葛亮的无奈之举。

第五,北伐让天下人知道,汉朝还没有灭亡。

汉王朝在曹丕篡汉的时候,就已经灭亡了。曹操活着的时候,虽然是名存实亡,但是好歹天下人还都是以汉朝为自己的国度。

可是曹丕篡汉以后,情况就不一样了,他通过一两代人的洗脑,可以将汉朝这个概念,完全从新一代人的脑海里抹杀掉。

平穷难纵横,无有来意,而求以五郡为巴州刺史。去年臣欲西征,欲令平主督汉中,平说司马懿等开府辟召。臣知平鄙情,欲因行之际偪臣取利也,是以表平子丰督主江州,隆崇其遇,以取一时之务。---《三国志》

这对恢复汉朝的基业来说,那是致命的打击。诸葛亮大军不断北伐,就是为了告诉天下人,400年大汉朝还没有灭亡,还在继续努力恢复中原。

只要年轻一代没有忘记汉朝,那么汉朝还有恢复的希望,如果中原的人完全忘记了汉朝,那么以后再想要北伐,一定是阻力重重。

毕竟后来的年轻,会为了保卫自己的祖国曹魏,跟蜀汉死拼到底,他们不知道自己的长辈们曾经是汉臣。

结论:即使等着曹魏内耗,诸葛亮北伐也失去了意义。

有这么多原因支持诸葛亮必须要北伐,所以说当时如果不北伐的话,不等司马懿和曹家内耗起来,蜀汉内部可能就要先出现问题。

北伐是解决内外问题最好的办法,也是诸葛亮实现人生价值的最好途径。至于司马懿和曹家的内耗,其实跟蜀汉没有半毛钱关系。

参考资料:《三国志》

假如诸葛亮不坚持北伐,而是等曹操、司马懿内耗,结局会怎样?

诸葛亮战术有小胜,而不能抵消战略上的愚蠢。

刘备原本有一手好牌,让诸葛亮给糟烬了。

“隆中对”是诸葛亮初出茅庐就给刘备挖的坑儿,使刘备本来的“弱旅”分兵为二,致使关羽人死地失;

随后诸葛亮进谗言,害死刘封;

夷陵之战败在粮草不济,诸葛亮难辞其咎;

曹操平定北方后,必然南下与孙吴一战,刘备正好置身度外而渔翁得利,刘备腾开手进取汉中,得手后,进可得陇西而建立骑兵军团,这是统一天下的基础,而诸葛亮计不出此,实在愚蠢。

十一年后,曹操先得汉中,之后刘备与曹操争锋汉中,虽经惨胜得手,但汉中已被曹操掏空。

取汉中,胜而无利则军弱;

关羽人死地失,蜀断一臂;

夷陵之战,蜀国主力尽失;

害李严、魏延、廖立,内耗蜀国人力资源;

又领益州牧,软禁刘禅,已然篡国。

六出祁山,绝无胜算,举全国之力劳师袭远,耗尽蜀国民心。

结论是,诸葛亮不论北伐与否,蜀国都得亡,只是诸葛亮穷兵黩武,加速了败亡的时间。

假如诸葛亮不坚持北伐,而是等曹操、司马懿内耗,结局会怎样?

诸葛亮假如不坚持北伐,而是等曹操和司马懿内耗,结局不会变多少,蜀国还是难以摆脱被灭的命运。

首先,我们来想个问题:诸葛亮北伐很爽吗?

当然不是了,诸葛亮带着军队出去征战,四处奔波,又何来的舒服可言呢?

那么诸葛亮为什么要坚持北伐呢?

诸葛亮坚持北伐原因有很多,主要有:

1.完成刘备的一致,想要克复中原

2.证明自己的正统性

3.转移社会的矛盾,让国内的几股势力矛头一致对外,减少内斗。

4.通过北伐来妨碍曹魏的发展,保留能够克复中原的可能性。

证明自己的正统性

刘备被人称作是刘皇叔,他建立了蜀汉政权,并自诩是汉室正统,将自己视为汉朝的合法继承人。

曹魏呢?曹魏的政权是从汉献帝手中夺过来的,诸葛亮通过北伐想要告诉世人:我们的皇帝姓刘,我们蜀汉才是汉室正统。

蜀汉内部矛盾多,诸葛亮北伐要转移社会矛盾

蜀汉集团内部并不团结,不是上下一条心的。

我们知道刘备原先在荆州发展,后来他夺取了西川,再之后,刘备建立了政权。

蜀汉集团内部派系众多,主要分成了三大派:

一派是刘备诸葛亮为首的荆州人士,他们从荆州来,对于西川来说是属于外来人员,但荆州派主宰着蜀汉的大权,是实力最强的一个派系。

一派是刘璋留下来的一些人,西川原先是刘璋治理的,刘璋走后,他手底下的一些人留了下来,这部分人主要是在蜀汉中担任中层的领导。

一派是西川本土的一些豪族。

既然是不同的派系,那么它们的利益就不一样,利益不同,在和平时候就容易发生斗争。

能不能让他们团结起来呢?很难,不同的派系利益不一致,你如何才能够让他们之间达到一个平衡,让他们团结起来呢?

派系斗争如果搞大了,那么在国家治理上可以说是非常不好的。

有没有什么办法能够让不同派系暂时的停止相互争斗?有,那就是北伐。

北伐有什么好处呢?

通过北伐可以将派系斗争、社会矛盾转移到战争上去。三大派系之间的利益还是不一样,但是如果北伐开始,他们就必须要同仇敌忾,一起行动,因为北伐一旦失败,那么无论是哪一方,他们的利益都会受损。

诸葛亮希望通过北伐,通过战争,来达到转移派系斗争和转移社会矛盾的目的。在上个世纪的世界经济危机爆发后,日本和德国选择发动战争,其中原因之一就是要转移社会矛盾。

要等内耗,不容易

诸葛亮想要等曹魏内耗,很难。无论是题目中说的曹操和司马懿内耗,还是曹丕和司马懿内耗,都很难实现。

司马懿是非常怕曹操的,这也是为什么在前期司马懿不敢出仕的原因。曹操是个非常多疑的人,司马懿如果不小心暴露自己的野心的话,恐怕后来就没有司马家族的事情了。

为什么说要等曹魏内耗很难呢?因为无论是曹操在位的时候,还是曹丕在的时候,整个国家是很稳定的,曹家的实力和影响力非常大,司马家族根本没办法比。

并且,曹操和曹丕也非常好的将自己的亲信和宗族的人提拔起来,让他们掌管军政大权。权利在手,何惧司马?

单靠诸葛亮一人的努力,很难改变蜀汉的命运,蜀汉的经济差,国力弱。在乱世之中,没有强大的实力,注定要被吞并。

假如诸葛亮不坚持北伐,而是等曹操、司马懿内耗,结局会怎样?

结局会怎样?

轮不到蜀汉占便宜。

孙吴不是倚长江之险,苦捱那么多年?

结果,曹魏和司马懿内斗,也不忘敲打另两家,时不时腾出手来,还能约一架。

蜀汉实力比江东,如何?

草根刘备奋斗大半生,却没能挣来个优秀的继承人。

诸葛亮独木难支。

即便守成,也不一定能守得成,以攻代守,说不定还能培养出一些人才出来。

总而言之,刘备先天不足,后继无人,坐等和出击,至少出击还有一丝可能。

用今天的话来讲,如果你弱,还指望大佬们出个错拣个便宜?

其实难度约等于守株待兔!

假如诸葛亮不坚持北伐,而是等曹操、司马懿内耗,结局会怎样?

这个题目非常搞笑,诸葛亮北伐时,曹操早就死了,怎么与司马懿内耗呢?

第一,诸葛亮北伐时,曹操早就死了

曹操是在公元220年去世,而诸葛亮北伐是在公元228年开始,当时曹操都已经去世八年了,你怎么叫曹操与司马懿内耗呢?不仅是曹操死了,连魏文帝曹丕也死了,曹丕是在公元226年去世,两年后诸葛亮才开始北伐,当时的魏国皇帝,是魏明帝曹睿。

第二,没有诸葛亮的北伐,就没有司马懿的崛起

我想提问题的本意,大概是指曹氏家族与司马懿的内耗吧。如果诸葛亮不北伐,让曹氏与司马氏是内斗,岂非更好吗?然而,这种说法,忽略了以下事实:正是有了诸葛亮的北伐,才有司马懿的崛起。

在此之前,司马懿虽然得到魏文帝曹丕的器重,并指定为魏明帝曹睿的辅政大臣之一,但他实际上并没有指挥作战的经验,更没有兵权。司马懿第一次独立指挥作战,便是平孟达之乱,而孟达之乱与诸葛亮北伐有直接关系。正是在与诸葛亮的长持相持中,司马懿才一步步攫取兵权,成为魏国军政一哥。

第三,无论有没有北伐,蜀国都很难赢

诸葛亮北伐,事实证明徒劳无功。后来姜维北伐次数更多,而且魏国内部也出现曹氏与司马氏的内斗,都不能改变魏强蜀弱的局面。原因很简单,魏国在兵力、经济、土地、人口上都占有绝对优势。那么如果当时诸葛亮不北伐,情况会有所改变吗?我认为不会。诸葛亮之所以坚持北伐,有两个很重要的原因:其一,大汉刚刚被魏国取代,人心尚思汉,此时可以打打恢复汉室这张牌;其二,魏国在凉州的统治基本比较薄弱,蜀汉北伐,凉州军阀总是闻风而动。一旦诸葛亮不北伐,等到魏国的统治基础坚实了,蜀汉更没机会。因此,无论北伐与否,蜀汉都难有机会。

假如诸葛亮不坚持北伐,而是等曹操、司马懿内耗,结局会怎样?

简单分析一下,再下结论:一,刘备的起家史

刘备的起家经过,只要关注三国的,都熟悉。虽说《三国演义》杜撰成分较多,但综合《三国志》等历史资料,刘备的发展经历,大体上是可信的。至少有一点值得重点关注:不论刘备是不是皇室后裔,他起家的大旗始终是“匡扶汉室”,凭借这个师出有名的大旗,再加上他的仁义,由此聚拢了不少英才,逐渐壮大了队伍,奠定了根据地。

二、北伐决策

蜀汉的内外形势,是催动北伐的主要因素。内部:刘备是扛着“匡扶汉室”的大旗招揽四方有识之士,称帝定都以后,不能安于现状,必定要扩大基业,否则会招致猜疑,蜀汉内部会有人认为刘备当年是假借“匡扶汉室”的名义来为自己牟利,给予外人口实,同时,东吴、曹魏等也会借此从政治舆论上攻击蜀汉,可能招致祸端,对蜀汉极为不利!

而曹操总是被人称作曹贼,说他是是奸雄,可能主要是这方面的原因!反观东吴,从不存在“匡扶汉室”一说,也不存在“挟天子以令诸侯”,反而少了一个被动的包袱!

诸葛亮北伐,不论是为了刘备遗愿、还是诸葛亮真的为了自己的宏图大志,通过北伐,巩固了内部团结,强化了蜀汉中央集权,促进了一段时期的内部稳定!

三、不北伐,会怎样

正史上的五出祁山,总体上是失败的,蜀汉的损失极大。通过北伐,验证了蜀国国力是不能与曹魏单独抗衡的,让诸葛亮从北方突破的战略计划彻底失败!

按照题主假设,倘若不北伐,坐山观虎斗,根本不现实的。前面已经阐述,首先蜀汉内部可能生乱,诸葛亮地位不稳。其次,诸葛亮能活多久?,一旦诸葛亮仙逝,蜀汉的擎天柱不复存在!第三,即使曹魏内耗,按曹家与司马家的智慧谋略,最终还是司马家族夺权!后面的发展就不用多说了……

四、结论

笔者认为,诸葛亮北伐,是基于“匡扶汉室”,主要是为了稳定内部。当时的蜀汉国力,以及诸葛亮的年龄,他应该清楚北伐的结局。最终,被这个“匡扶汉室”的旗号所累。但诸葛亮的任劳任怨和忠诚,值得后人推崇!

个人浅见,拜请各位指点!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