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策有4个子女,4个弟弟,为何偏偏选择孙权作为自己的继承人?
小霸王孙策去世的时候,只不过才26岁,他有一儿三女,当时他的儿子孙绍年纪实在是太小。为此孙策不得已将自己的大位传给了弟弟孙权。
当时孙权年纪也不大,只有19岁,不过在老孙家排行第二,已经是最年长的了。当时孙策看不到多少孙权的才能,只不过因为他年纪最长,更适合担任主公之位罢了。
后世说孙策曾经说过孙权治国能力比自己强,这完全就是扯犊子。或者说,是孙权在回忆往事的时候,给自己脸上贴金。
孙策打下来的江山,并不稳固。孙策打下来的江山稳固吗?这是非常现实的一个问题。因为孙策从袁术那边叛离以后,是以武力征服了江东地区。
可是他并没有完全征服所有人,当时江东的各大家族,表面上虽然支持孙策,可是他们自己全都拥有一定的兵马钱粮,完全可以跟老孙家抗衡。
在这种局势不稳的情况下,孙策突然就被人给宰掉了。其实他被杀的事情,也证明了他在江东的地位并不稳固。
那么年幼的孙绍这个时候上台,其实无异于是把大好河山送给他人。孙策打下江山,尚未给地方百姓和土豪们任何恩惠,一直都是以高压政策来对待他们,人家怎么可能会真心辅佐你这个幼小的主公呢?
所以一旦孙策将基业交给孙绍,让周瑜和张昭辅政的话,那么会出现两种情况。一种就是周瑜和张昭完全架空孙绍,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周瑜和张昭镇不住江东地方土豪,从而使得老孙家的江山荡然无存。
曹操和刘表对江东都是虎视眈眈。孙策打下江东以后,公然宣布要跟称帝的袁术决裂。这以后,孙策其实就没有一个盟友了。在北边有强大的曹操,在西边有虎视眈眈的刘表。
这两个人都指望着孙策死了以后,他们好找机会南下夺取江东基业。尤其是荆州的刘表,当年孙坚就是死在了他的手里,他早就对江东垂涎三尺了。
一旦孙绍登基,主少国疑的情况下,刘表必然会出兵东进。而江东这边根本就没有充足的准备,甚至内部会发生叛乱的情况。
内外交困之下,孙家的基业,必然会荡然无存。就算刘表没这个胆子,孙绍也长大了几岁,熬到刘表病死了。
这个时候曹操又要南下了,到时候孙绍的表现,绝对不会比荆州的刘琮要好多少。两个都是孩子,刘琮还相对年长一些。
孙权毕竟是孙家兄弟中年纪最大的人了。孙策其实有4个弟弟,分别是孙权、孙翊、孙匡和孙朗。这4个弟弟在当时来说,其实是看不出谁好谁坏的,毕竟都没什么历练。
这其中,孙权的岁数是最大的,当时已经有19岁了。而三弟孙翊比孙权小两岁,也已经有17岁了。
当时张昭等人甚至向孙策提出建议,让跟孙策比较像的孙翊接任大位,可是这件事被孙策给拒绝了,由此可见孙翊也是个人才。
孙权字仲谋。兄策既定诸郡,时权年十五,以为阳羡长。郡察孝廉,州举茂才,行奉义校尉。汉以策远脩职贡,遣使者刘琬加锡命。琬语人曰“吾观孙氏兄弟虽各才秀明达,然皆禄祚不终,惟中弟孝廉,形貌奇伟,骨体不恒,有大贵之表,年又最寿,尔试识之”---《三国志》
但是孙策眼光独到,偏偏就是选中了孙权。他认为孙权年纪最大,又没有什么特别的缺陷,是非常适合担任这个主公的。
相反,如果长兄死后,老三继位,那么孙权的地位可就比较尴尬了。到时候酿成了孙氏家族内部的斗争,岂不是得不偿失。
孙策真的看得出孙权的能力?只能说是死马当活马医。孙权有能力,这是不可争辩的事实。他在乱世之中,能够保住兄长留下的基业,这已经是很难得的事情了。
可是当年只有19岁的孙权,有什么能力是孙策可以看得上的呢?史书上说孙策看中了孙权选贤任能的本事,这话就有点过分了。
策单骑出,卒与客遇,客击伤策。创甚,请张昭等谓曰“中国方乱,夫以吴、越之众,三江之固,足以观成败。公等善相吾弟”呼权佩以印绶,谓曰“举江东之众,决机於两陈之间,与天下争衡,卿不如我。举贤任能,各尽其心,以保江东,我不知卿”至夜卒,时年二十六。---《三国志》
当时孙权手里一丢丢权力都没有,他拿什么体现自己选贤任能的能力呢?当年孙权15岁的时候,的确是做过县令,可是这不能证明他有什么特别的能力。
而且治理一个县和治理整个江东,还是有非常大区别的。为此孙策看到了孙权身上的潜力是真的,但是并不能看那么远。
孙策选择孙权,最大的理由,那是别无他选了。儿子太小,其他弟弟年纪也不大,而且容易酿成内乱,所以选择活着的弟弟中,年纪最大的一个,是最好的选择。
总结:孙权日后没有追封哥哥为皇帝,有点对不起哥哥。说到底,江东基业其实是孙策打下来的。孙坚当年被杀以后,他的集团已经散乱不堪,是孙策一点点把老将们聚集在一起,这才有了创业的资本。
后来孙策平定江东,所以靠的不仅仅是这帮老将,更多是自己发展起来的力量,比如说周瑜、太史慈等人。
权称尊号,追谥策曰长沙桓王,封子绍为吴侯,后改封上虞侯。绍卒,子奉嗣。孙皓时,讹言谓奉当立,诛死。---《三国志》
可是在孙权登基称帝以后,追封父兄的时候,给自己的哥哥孙策只封了个长沙桓王。这不管放在哪儿都是说不过去的。
但是这是必须要做的事情,因为孙策如果是皇帝,那么他的子孙后代就有了继承权,将来也会造成孙氏内乱的局面。虽然对不起哥哥,却是最理智的做法。
参考资料:《三国志》
孙策有4个子女,4个弟弟,为何偏偏选择孙权作为自己的继承人?
我的答案是。孙策选择了弟弟孙权做继承人,主要还是他的儿子当时年纪太小了,根本无法统领江东,这个时候兄终弟及是最佳选择
我给出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儿子尚幼,无法掌控局面。小霸王孙策死于公元200年,享年26岁。堂堂武夫死于无名小辈之手,也是够憋屈。真应了那句话“武功再高,也怕菜刀。”此时孙策和大乔的儿子孙绍也才1岁(生于公元199年),一个在襁褓中的孩子在一个乱世中继承高位,不是什么好事。乱世中类似董卓、何进等豪杰尚且不能自保,一个婴儿能奈若何。孙策的死也证明江东势力余孽并不完全诚服于孙家,将外部强敌和内部敌人留给一个婴儿处理无异于送死。
2、幼儿当权会失去孙氏家族支持。孙坚有五个儿子 分别是:
孙策,孙坚长子;
孙权,孙坚次子;
孙翊,孙坚三子;
孙匡,孙坚四子;
孙朗,庶子。
孙氏家族的统治方式都是靠家族子弟联姻当地大家族,靠和大家族的婚姻来保证当地士族大户的支持。如果孙策幼儿当政,几个叔父是否会支持他?答案是否定的。具体可参考朱元璋死后建文帝几个叔父的做法。如果册立幼儿那么孙氏家族在江东就只有大乔家族一族支持了,也就是乔国老家族。乔国老家族是否支持还要看另外一个女婿周瑜的周氏家族是什么态度?失去了几乎全部江东士族大户的支持,一个孤儿寡母不管在军队、朝堂、外交都没有任何势力和支持,让别人屈膝臣服。凭什么?这好像有点理想主义。即便传位于孙权,孙策的后裔还是在孙子辈被孙权的后裔屠灭了,因为他们活着就有可能影响孙权后裔帝王的位置。历史上的所有会影响帝王位置的人,要么自己当帝王要么被灭门,从来没有第三种选择。
3、江东其他势力权利过大 孙策没想到自己会死,至少没想到会那么早死。孙氏家族的权利核心是孙策、孙策兄弟、孙氏家族姻亲构成的(周瑜也算是姻亲,他算是孙策连襟。),如果孙策要选立自己儿子做继承人,他必须培养自己儿子的势力,同时压制自己兄弟的势力和其他比较大的势力,保持一个平衡。因为儿子尚幼,孙策一直在培养自己亲兄弟的势力作为自己的辅佐,例如孙翊、孙匡等人均是管理一郡。这种策略可能在他儿子长大以前都不会变。他自己的儿子是一点势力也没有,原本属于他的势力再他死后有很大的可能不会效忠于他儿子。
后记:孙策不失为一个明智之人,权衡再三选择了最优的方案。至少保证了他儿子这辈人能平安长大,至少保证了江东还在孙氏手中。长期来说这是最受益的选择。这也给我们启示,平常处事多考虑各方的利益。只有平衡了各方的利益,才能达成一致。遇事多思考,不要只站在自己短期利益最大化的前提下,长远考虑方为上策
孙策有4个子女,4个弟弟,为何偏偏选择孙权作为自己的继承人?
孙策去世时虽有四个子女,可儿子只有一个,即孙绍,另外三个是女儿。所以,继承人只能在孙绍,及孙策的四个弟弟,孙权、孙翊、孙匡和孙朗之间选择。
第一个被淘汰的就是孙朗,他是孙策的庶弟,时年约12岁,既没有嫡子身份,又过于年幼,两项指标都“不合格”。
孙朗时年不超过15岁,孙权18岁,孙翊16岁,孙匡年龄不详,上限15岁。这四人各有优势:
- 孙朗是孙策唯一的儿子,父死子继,他占有“法理优势”;
- 孙权年龄最长,假如兄终弟及,他也占了“半个法理优势”;
- 孙翊跟孙策就像“克隆体”,性格特长一模一样,占有“遗传优势”;
- 孙匡虽然年龄小,但是他却最得孙策喜爱,父亲死后,孙策将本该属于他的侯爵,转给了孙匡,占有“感情优势”。
四位候选人,最终胜出的,为何是只占了“半个”法理优势的孙权呢?
年龄,是客观环境下首要考虑的问题孙策去世时,江东集团占据了扬州刺史部的几个郡,包括庐江、九江、会稽、豫章、吴郡,算是初步具备了割据一方的雏形。
可是这个规模,相对于袁绍、曹操等寡头势力来说,太微不足道,况且这些地盘刚刚纳入孙氏集团,反对势力还很猛。孙权即位不久,就连连遭遇反叛,其中包括孙氏旁系子弟。
所以,江东集团立足未稳,在这种状况下,人们自然会想到一个词——国赖长君。成年的继承人,有能力自己掌权,而不是靠别人辅政,甚至代政,避免了领导核心的空心化,可能带来的内乱。
孙权18岁,也只比侄子和弟弟们大2—4岁,似乎优势也不大嘛。对成年人来说,这点年龄差距没有任何意义,可是对青少年来说,差距就很大。事实上,孙权就是因为年龄略长,获得了四年的“社会实践”经验。
孙权14岁出任阳羡县长,后被举孝廉、举茂才,出任代理奉义校尉,后来又跟随孙策征讨刘勋、黄祖,文武两方面都得到过锤炼。其他三位,只有孙翊曾经有过短暂的实践,相比于孙权差了很多。
还有一个例证证明,当时江东集团对候选人年龄的重视程度。孙权的母亲吴夫人,曾经召来张昭、董袭等人,请他们仔细分析形势,这些小疙瘩豆,到底能不能守住江东。
因此,当时的实际情况很可能是,法理上的第一顺位候选人孙绍,由于年幼,根本没有进入备选方案。
才能,孙权切合了江东发展的要求前面说过孙权比另外三位候选人,有社会实践的实际才能,再说说客观历史条件下,对于继承人才干的具体要求,看看孙权是否有优势。
孙策在临终前,拉着孙权的手说:
“举江东之众,决机於两陈之间,与天下争衡,卿不如我;举贤任能,各尽其心,以保江东,我不知卿。”
这段话可以看出,孙策对未来工作的关注重心:保!他认为,如今江东集团已经有了雏形,在争霸天下和立足江东上,保守基业更重要。
对孙策这种“霸王型”人才,说出这种话非常难得。这个既定方针,应该是孙策临终前,与江东集团讨论后,形成的方案。应该说这是一个务实的方案,孙氏没有袁氏豪门士族的根基,巩固基业,远比争霸更现实,否则很容易熊瞎子掰苞米。
与孙权对应的是孙翊,因为处处像孙策,他被张昭提名,结果被孙策毫不犹豫地否决了。这也侧面印证了江东集团,对未来的战略考量。
孙权的才华,正是体现在治才上。孙权常年跟在孙策身边参与决策,他的很多见解,连孙策也自叹不如。而且孙权还有一个特长,他极其善于交际,身边追随者甚众,已经表现出领袖的恢弘气度。
孙策曾经在一次宴会上,指着部众对孙权说,这些人以后都是你的部下,可见孙策早就认可了孙权的领导才能。
另外两位候选人,孙绍和孙匡,根本没有提及才能的问题。可见要么是因为年龄太小,看不出来,要么就是很平庸,不值一提。
拥趸,孙权有政治大佬们的鼎力支持孙权能够上位,除了他已经培养了个人的政治势力外,还跟周瑜、程普和张昭的支持有关,尤其是周瑜的力挺。
周瑜与孙策同庚,二人名为主仆,实为兄弟。最被后人津津乐道的一件事,是建安四年,孙坚攻破皖城,虏得桥公二女,哥俩平分,孙策娶了大桥,周瑜娶了小桥。
孙策临终前,把孙权托付给了周瑜、程普和张昭。周瑜做了一个举动,表明了他对孙权坚定的拥护:对孙权执君臣大礼!
当时江东集团虽然割据一方,但是名义上依然是汉臣,打出的旗号还是“匡扶汉室”,孙权本人的职务,是汉献帝授予的“讨虏将军”。因此,大家拜见孙权,只是行上下级的礼节。周瑜却以他的行动,把孙权捧上了至高无上的君主地位。
张昭虽然曾经提名孙翊,但是被孙策否决后,他公开表态,在孙权的领导下,江东可以站住脚。
我们虽然无法做假设,假如其他三位候选人当选,会不会获得政治核心大佬们的支持,但孙权获得了他们的支持,却是不争的事实。
异象,是孙权上位的外部推动力据《三国志》记载,吴夫人当初怀孙策时,曾经梦到月亮入怀,怀孙权时,梦见太阳入怀。孙坚为此高兴地说:日月乃是阴阳的精华,大富贵的象征。其实孙坚没敢说透,这何止大富贵,古代老妈梦日入怀的,哪个不是生了龙种?
孙权确实是天生异象,他身材高大,四四方方的大额头,阔嘴唇,紫色的胡须。从相术的角度,说这种长相异于常人,是福寿双全的表征。有资料说,后世的司马懿和桓温,神似孙权。
关于孙权的异象,还有一个故事。孙策被授予会稽太守、讨逆将军时,汉献帝派大臣刘琬来颁布诏书。因为这个缘故,刘琬见到了孙家哥五个。结果,刘琬见到孙权后,大吃一惊:
“吾观孙氏兄弟虽各才秀明达,然皆禄祚不终,惟中弟孝廉,形貌奇伟,骨体不恒,有大贵之表,年又最寿,尔试识之。”
老孙家兄弟几个虽然都是才俊,但是都寿数不长,只有孙权异象,有大富贵,还长寿,不信走着瞧。
刘琬一语中的,孙家兄弟除了孙权,剩下哥几个都是霹雳火,脾气暴躁,勇武有力,结果刚猛易催。孙策终年25岁,孙翊终年20岁,孙匡终年20岁,孙朗终年约30岁。唯独孙权,不光称帝,而且活到了70岁。
当然,这种似是而非的事情,也不可全信。不过古人信呐,信道骨髓啊,几位候选人往那儿一站,孙权充满传奇色彩的异象,恁谁也要高看一眼。
所以,“神”也助攻了孙权!
孙策有4个子女,4个弟弟,为何偏偏选择孙权作为自己的继承人?
前言
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四月,独霸冮东的一代枭雄孙策在打猎过程中遭到刺客袭击,身负重伤,生命垂危。
(小霸王孙策)
于是,孙策的继承人问题突兀而来,立刻就摆到了小霸王孙策和东吴军政重臣们的面前。
孙策临终前的最后抉择孙策在弥留之际,对守在病榻前的重臣张昭等人说:“中国方乱,夫以吴、越之众,三江之固,足以观成败。公等善相吾弟!”
随后,孙策把十九岁的二弟孙权叫到自己的面前,将会稽太守、讨逆将军、吴侯印绶交予孙权,嘱咐他说:“举江东之众,决机于两阵之间,与天下争霸,卿不如我;举贤任能,各尽其心,以保江东,我不如卿。”
交代完后事,孙策就在当天晚上与世长辞了。
于是,孙权就此登场,坐领江东,继承并巩固扩大了父兄的基业,成就了孙吴政权的一方霸业;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重重的一笔。
历史事实证明:孙策的临终抉择是英明之举!
孙权被选为接班人的原因孙策选择孙权继位的决定,事先就连重臣张昭、周瑜都不知道。
当时,孙策有儿子孙绍,不过年纪幼小;孙策还有三个弟弟:其中四弟孙匤最受孙策的喜爱,孙策曾经把父亲孙坚的爵位让给了孙匤;而三弟孙翊,在性情上与孙策最为脾性相投。
因此,孙策临终前,心理上一定经过了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拈量轻重,左右为难。
选择孙权,应该是孙策在生命之火即将完全熄灭之际才作出的抉择。
(孙吴政权的重臣张昭)
据《三国志.孙翊传》记载:
“策临卒,张昭等谓策当以兵属俨(即孙翊),而策呼权,佩以印绶。”这就是说,在此刻之前,谜底尚未揭开,以致张昭等重臣都产生了误判。
那么,孙策为什么会最终选择了孙权呢?
原因其实很简单,就是面相!
也可以说是封建迷信!但是,在当时的社会里,就是对人物德行、仪表等方面的品评鉴定。
这种鉴定,是一门非常玄妙高深的学问。其中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许邵对曹操的评定:“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这十个字,简直可以总结曹操的一生,成为历史的定论,也成了品评人物的千古绝唱。
而孙权恰恰就胜在这一方面!
孙权面相奇特,被风评人物视为异人。
据说,孙权出生时的面相是“方颐大口,目有精光”,他的父亲孙坚一看,就认为这是贵相。
长大以后,孙权的相貌就更为奇特了:紫髯;长上短下。
也就是说,孙权长着紫红色的胡须,上半身比下半身还要长。
这在当时的社会中,属于奇特的大富大贵之相。
(孙权剧照)
当时出使东吴的东汉朝廷特使刘琬,就以相面识人而闻名。他从东吴回来后,曾经对人品评孙策弟兄:
吾观孙氏兄弟虽各才秀明达,然皆禄祚不终。惟中弟孝廉(即孙权),形象奇伟,骨体不恒,有大贵之表,年又最寿。尔试识之。由此可知,在这样的社会风评舆论中,孙权是具有绝对优势的。
而且,孙权的奇特面貌后来还令英雄刘备极为震惊和惶恐,以至不敢再与孙权见面。
这来自于《三国志.先主传》。赤壁之战以后,刘备到京口去见孙权,商议相借荆州之事。双方亲切会面之后,刘备回到住处,对跟随的赵云等人说:
孙车骑长上短下,其难为下,吾不可以再见之。于是,在赵云等人的护送下,刘备昼夜兼程,急速离开了东吴的地盘。
这也侧面说明孙权面相奇伟,有威严之气势。
奇伟的相貌,风评之中的“大贵”之表;是孙策经过仔细权衡之后,最终选择孙权来作继承人的主要原因。
结语:说是封建迷信也好,玄学奇论也罢,总之,孙策根据社会上流行的人物风评品鉴,作出了由二弟孙权来继承自己的事业的抉择。
而历史事实证明:孙策的抉择是正确的。孙策选对了接班人,使孙吴政权得到了巩固和发展。在孙权的领导下,东吴成为与曹魏、蜀汉相抗衡的一方强大势力,使中国进入了魏、蜀、吴三足鼎立的局面。
孙策有4个子女,4个弟弟,为何偏偏选择孙权作为自己的继承人?
麻花的故事,今天来聊孙仲谋。
“生子当如孙仲谋”,曹老板的这句话分量够大了吧。同时历史也证实了孙权确实是江东最好的主人,下面麻花就来聊聊孙家的那些事。
孙坚孙坚是吴郡富春人,基业就在江东,黄巾之乱中跟随朱儁建功立业后被汉灵帝册封为乌程候,任豫州刺史。
讨伐董卓时更是展现出其勇武的一面,率领其部先斩华雄后退董卓,在曹老板兵败,袁绍不敢打,其他诸侯在观望的时候,孙坚却像是董卓的催命符,吓的董卓不得不西逃长安,避其锋芒,孙坚绝对是所有诸侯中最靓的那个仔。
之后孙坚在攻打荆州刘表时,被刘表手下大将黄祖暗箭射杀。
孙坚影视剧形象(注: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必删。)
孙策孙坚死后,年仅17岁的孙策扛起了孙家大业的大旗,依附袁术开始了江东统一战争,经过7年的艰苦战争,最终统一了江东诸郡。
素有“江东小霸王”之称的孙伯符,威名远扬,可惜和老爹一样,英雄命短。统一江东后不久,一次上山打猎过程中就被吴郡许贡的门客所伤,没多久也就死了。
孙策影视剧形象(注: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必删。)
孙权回到正题,孙策在死的时候是有子嗣的,那为什么人会是弟弟孙权继承了江东这么大一份基业呢?
其实很简单,孙策死的时候26岁,子嗣能有多大?都是一些小屁孩,江东初定,内部其实并不是铁板一块,各地的士族门阀都在有很多都不服气孙家,这个时候连孙策自己都死在了这些士族门阀的手里,更何况他那些还没长开的小屁孩。
那为什么是孙权而不是其他弟弟呢?更简单,孙权自幼就表现出了其聪慧的一面,喜爱结交有本事的朋友,用今天的话来说从小就展现出了当领导的气质。比他其他的几个兄弟强了不知道多少。而且,孙策死的时候年纪最大的弟弟就是孙权,也不过19岁,其他的兄弟年纪也都还小。
孙权的能力对于当时的江东来说简直就是恰如其分,正是他施展能力的最好的时候,最后硬是把一盘散沙的江东拧成了一块铁板。也可以说孙权的能力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锻炼出来的。
孙权影视剧形象(注: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必删。)
孙权强不强?孙权活着的时候,刘备、曹老板、曹丕对江东都是束手无策。孙权一死,江东自己内部就先出了问题,所以孙策在看人方面还是很有一套的。
孙策在临死时对孙权说了一句话,大概意思就是打江山你不如我,但治理江山我远远不如你,希望你可以带领江东子弟走向富强,不要辜负父亲和我的期望。
曹老板在濡须口和孙权斗智斗勇时说了一句“生子当如孙仲谋”,可见曹老板对孙权的评价有多高。
曹老板影视剧形象(注: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必删。)
结语其实孙策在死的时候可以选择的继承人并不多,孙策作为一方霸主,也不是迂腐之人,一定要选自己子女作为继承人,那样的话他和父亲辛苦打下的基业很可能为别人做了嫁衣。所以为了保住这一份基业,孙策不得不选择孙权作为继承人。
注:以上内容为麻花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
以上仅代表麻花个人的观点,在此感谢各位看官耐心的看完。喜欢和赞成的朋友希望能给麻花点个赞加个关注,以后还有更多的历史话题和大家分享。谢谢。
孙策有4个子女,4个弟弟,为何偏偏选择孙权作为自己的继承人?
孙策,字伯符,是江东猛虎孙坚长子,也是江东基业的主要奠基人之一。公元191年,孙坚攻打荆州,被荆州刘表手下大将黄祖所杀,年仅17岁的孙策将其安葬,开启了征战生涯。孙策与周瑜同岁,两人经过数年的征讨,创立了江东一片基业。
然而,公元200年,孙策如曹操手下谋士郭嘉预测的一样,在丹徒山中打猎的时候,被原吴郡太守许贡手下宾客刺杀,不治身亡。
依据相关史料记载,孙策一共有4个子女,4个弟弟,为何偏偏选择孙权作为自己的继承人?下面以不交给自己的四个子女、交给孙权两个方面,分析如下。
不交给自己的四个子女
有人说,孙策没有将自己打下的江东基业交给他的子女,是因为他的四个子女岁数太小。虽然历史上没有记载孙策之子孙绍的岁数,但是孙策死时,年仅26岁,即使他十八岁娶妻生子,他的儿子孙绍最多才七八岁,还是一个乳臭未干的孩子,至于他的三个女儿,除了是孩子外,还是女子,是很难继承权力的。
诚然,一个孩子是很难继承权力的,可是也不是绝对继承不了。两汉皇帝就有很多几岁的小孩子继承皇位的,不足为奇,如汉武帝。大臣也有部分小孩子继承权力的,如东晋时期的桓玄的父亲桓温死的时候,他年仅5岁,却继承了他的父亲南郡公爵位。
现在,孙策没有将自己的权力交给子女,除了他们岁数小,还有其他原因。
当时处于乱世,纷争不断,需要一个成年人来当家。“儿皇帝”不少,在长大之后,这些皇帝也能够将权力掌握在自己手里,有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国家处于大统一的情况。国家统一,皇帝的压力也不大,只要辅政大臣能够按部就班地辅佐皇帝,妥善处理朝政即可。儿皇帝迟早有一天会长大,会掌握权力。如果有人想要对小皇帝不利,也会有无数的忠臣站出来,保护小皇帝。
现在,江东基业只是一个雏形,还有不少反对势力,如孙策就是被不服自己的许贡门客所杀。除了江东之外,当时还有许多敌对势力,如袁绍、袁术、曹操、刘备、刘表等地方实力派。
因此,孙策为了万全,只能将自己及父亲孙坚打下的江山交给一个年长之人,而非一个七八岁的小孩子。
那么,孙策一共有孙权、孙翊、孙匡、孙朗四个兄弟,为何没有将权势交给其他三人,而是交给了弟弟孙权呢?有下面三个原因。
其一,孙策死时,孙权是他最年长的弟弟,刚刚成年。
孙策死于公元200年,这一年,孙权19虚岁,刚刚成年,能够独立思考,处理政事了。而孙策的其他兄弟们岁数都比较小,如孙翊、孙匡、孙朗三个弟弟,最大的孙翊也比孙权小2岁,而孙匡、孙朗岁数更小了。孙朗还是庶出,更没资格继承。
孙坚死时,孙策是17岁,岁数也不大,靠着自己的双手,闯出了一片天地。孙策别无他法,在自己的四个兄弟里面,只能选一个相对年长的,来继承自己打下的一片基业。他选中了孙权。
其二,孙权从小便有不凡的表现,得到孙策的青睐。
孙权为人性度弘朗,崇尚侠义,尤其崇拜自己的父兄,喜欢和有本事的人在一起。建安元年(196年),孙策攻克丹阳、吴、会稽三郡后,任命15岁的孙权为阳羡县长,开始处理政务。
其三,孙策认为和孙权比举贤任能,自愧不如。
孙策遇刺后,伤势日益严重,自知不久于人世,便开始安排后事。他请来张昭等人,托孤后事。孙策是这样对张昭等人托孤的:“现在汉室垂危,中原大乱,咱们江东只要据险坚守,坐山观虎斗即可,不需要征战。你们要好好辅佐我弟弟孙权!”他又叫来孙权,将印绶交给他,说道:
“举江东之众,决机於两陈之间,与天下争衡,卿不如我;举贤任能,各尽其心,以保江东,我不知卿。”
孙策的长处是攻城略地,开疆辟土,而孙权的长处是任人唯贤,守江山。攻城容易守城难,孙权比孙策更适合守江山,也是很合适的人选。
结语
公元200年,孙策遇刺身亡时,再次遇到他父亲遇到过的情况,当时他扛起重任,收拾残军,现在他的子女都很小,中原也不稳定是不可能继承自己的权力的。按照亲疏远近,接下来,孙策只能从四个弟弟中选择一个当自己的继承人。由于以上三个原因,孙策选中了年长、从小聪明的孙权作为自己的继承人。
前往“魁哥说三国”公号,观看更多三国精彩文章。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