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皇帝在煤山自杀后,他的儿子和女儿都去哪儿了?

明思宗朱由检,年号崇祯,是明朝的亡国之君。他这辈子一共有7个儿子和7个女儿。其中有4个儿子早逝,分别是:怀隐王朱慈烜、悼灵王朱慈焕、悼怀王以及悼良王。

朱由检的7个女儿中,有4个身份不可考,剩余3个中,长公主坤仪公主早逝,昭仁公主被朱由检亲手杀掉,最著名的长平公主,被朱由检砍断一只手臂。

当时李自成攻破了北京城,朱由检把自己唯一活下来的3个儿子,打扮成了平民的样子,悄悄放出了城,这三个儿子分别是:献愍太子朱慈烺、定哀王朱慈炯、永悼王朱慈炤。那么这三个娃后来是什么结果呢?

献愍太子朱慈烺是三个娃里最出名的一个。

朱慈烺是朱由检的嫡长子,老妈是周皇后。崇祯2年出生,崇祯3年就被封为了皇太子,可见深得崇祯皇帝喜爱。

崇祯17年,李自成打进了北京城。这个时候无耻的明朝文官们表示,皇帝要留守京城,但是百官们可以送太子朱慈烺去南京登基。

自成曰:汝家何以失天下?曰:以误用贼臣周延儒等。自成笑曰:汝亦明白。太子问曰:何不速杀我?自成曰:汝无罪,我岂妄杀?太子问曰:如是当听我一言。一不可惊我祖宗陵寝,二速以皇礼葬我父皇母后。三不可杀戮我百姓。又曰:文武百官最无义。---《明季北略》

这就等于是要逼死朱由检,拥戴朱慈烺登基,南京朝廷这边,以史可法为首的文官也是这个意思,希望朱慈烺能够暂避祸乱,等到时机成熟的时候,就南下登基。

很显然大家已经放弃了朱由检这个皇帝,难怪他临死前说群臣误我。李自成的手脚比较快,不等朱慈烺逃跑,就打下了北京城,并且抓到了朱慈烺。

  1. 朱慈烺表示要为国殉难,可是李自成却十分大度,认为朱慈烺没什么罪,不需要殉国。朱慈烺要求李自成朱由检夫妇以皇帝礼节安葬,并且不能滥杀无辜。
  2. 李自成给他二两酒,他就敢上头,居然扬言,投降的这帮明朝官员,都是不忠不义之人,应该全都杀掉。这下子得罪的人可就多了,就算李自成不杀朱慈烺,那些官员也不会放过他。
  3. 朱慈烺被李自成封为宋王以后,吴三桂和多尔衮合作杀败了李自成,李自成匆忙逃到西安,也没去管朱慈烺。

按照吴三桂的意思,要把朱慈烺给接回来,可惜朱慈烺半路就不见了。不出意外是被满清的人给宰了。因为北京已经有了一个顺治皇帝,接朱慈烺回来难道是要登基夺权吗?

南明小朝廷建立起来以后,弘光帝朱由崧以叔叔的名义,追谥朱慈烺为献愍太子。而鲁监国朱以海政权,则追谥朱慈烺为悼皇帝。南明政权的分歧可见一斑。

朱三太子朱慈炯,是传奇故事最多的一个娃。

朱慈炯是朱由检的第三个儿子,他老妈也是周皇后。周皇后给朱由检生了3个儿子和2个女儿,田贵妃给朱由检生了4个儿子。

朱慈炯压根就不是什么太子,他在崇祯16年的时候,被朱由检封为了定王,基本上与继承权是无缘了。

可是战乱时代,朱由检的任何一个儿子,都可以拿来做文章。尤其是明朝灭亡以后,南明朝廷要是有这么一个朱由检的亲儿子在的话,也不至于分崩离析成那个德行。

但既受册封,必具冕服,而《会典》开载,年十二或十五始行冠礼。十龄受封加冠,二礼可并行乎?”于是礼臣历考经传及本朝典故以奏。定于是岁册封,越二年行冠礼。九月封为定王。十一月选新进士为检讨,国子助教等官为待诏,充王讲读官,以两殿中书充侍书。十七年,京师陷,不知所终。---《明史》

朱慈炯排行老三,所以被大家戏称为朱三太子。崇祯17年,李自成打进北京城以后,说巧不巧,朱慈炯也被李自成给抓了,真怀疑崇祯给这几个娃打扮的时候,请了同一个化妆师,这么好认。

老大朱慈烺都没罪,这老三朱慈炯当然也是没罪的,他被李自成封为了定安公。至于他的下场其实也是一个谜。

当时李自成和多尔衮大军大战一场后,战败逃窜,在逃窜的过程中,朱慈炯不知所踪。此后朱慈炯到底有没有真正露面过,其实在历史上是有争论的。

康熙朝出现的朱三太子,一直以反清复明作为自己的口号,他的原型就是朱慈炯本人。一度成为清朝最反感的政治人物。

朱慈炤应该是三个娃里最幸运的一个,活了75岁。

朱慈炤是朱由检的第四个儿子,是田贵妃所生。1644年,明朝灭亡,当时朱慈炤才不过12岁。

崇祯15年,朱慈炤就被封为了永王,因为朱慈炤是朱由检活着的儿子里面,排行第三的皇子,所以后世也有人把他称为朱三太子。

前序:辛亥冬,友人傅君,在新城得一手钞本,纸色黯晦,题曰张先生传,为清初李方进所著。李与明崇祯三子定王为友。王变姓名,自称张姓。案发,李以株连谪戌于新城,乃有此着。张先生者,所以名定王也。独怪是编沉埋于塞外二百余年,至前清命运既尽,亦遂出世。---《鸡林旧闻录云》

朱慈炤算是这三个娃里面,最幸运的一个了。因为他没有被李自成抓到,也没有被多尔衮给宰了,而是逃到了河南地区。

  1. 据说在河南还种了一年地,守护他的毛将军在清军追杀时,不得不独自离开,从此朱慈炤过上了一个人浪迹江湖的日子。
  2. 在凤阳地区遇到了一个姓王的明朝旧臣,得到他的收养后,被这位王姓旧臣改名为王士元,其实反过来就是原是王。
  3. 王姓官员死了以后,朱慈炤又遇上了一个胡姓的前朝旧臣,后来朱慈炤更是成为了他的女婿。打这儿开始,朱慈炤就过上了安稳的生活,一辈子以王士元的身份教书为生。

一直到康熙47年,当时的朱慈炤已经75岁了,家里有6个儿子3个女儿和1个孙子,算是一个非常大的家庭。

可惜身份最终还是暴露了,因此朱慈炤全家被康熙皇帝所杀,一个不留。为了降低朱慈炤的影响力,康熙甚至将朱慈炤和五皇子慈焕的身份对调,以此混淆视听。因为朱慈焕的确早逝,所以朱慈炤一定也是假的。

总结:长平公主郁郁而终,明朝唯一的希望其实是朱慈炤。

朱由检所有孩子当中,还有一个女儿是比较出名的。那就是后来传言是独臂神尼的长平公主朱媺娖。

李自成打进来之前,朱由检未免女眷遭受凌辱,就让周皇后、袁贵妃全部自杀了,随后他又杀掉了其他女儿,包括长平公主。

不过朱由检只是砍断了长平公主的一只手臂,以为她死了罢了。其实当时长平公主并没有死,5天以后就醒来了。

顺治皇帝入京以后,长平公主要求出家,可惜没有批准,而且将她嫁给了周世显。仅仅隔了一年时间,长平公主就因为忧郁成疾去世了。

其实明朝最后的希望是朱慈炤。只要朱慈炤在弘光政权成立之前赶往南京,那么南方所有明军,就必须要听从朱慈炤的调遣。

这就不会出现南明各路军阀各自为政的状态。这帮人都想要立一个皇帝,结果大家分崩离析,南明才会被清军给一一瓦解。

参考资料:

《明史》

《清史稿》

《鸡林旧闻录云》

《明季北略》

崇祯皇帝在煤山自杀后,他的儿子和女儿都去哪儿了?

明朝末代皇帝崇祯帝朱由检一生共有七子三女,抛去夭折的孩子,在公元1644年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攻入京城时崇祯还有三子两女在世,分别是长子朱慈烺、三子朱慈炯、四子朱慈炤、次女长平公主、三女昭仁公主。

崇祯亲手杀女并感叹:何故生在帝王家!

实际上崇祯一生共有六个女儿,但是有三个女儿出生不久就夭折了,由于这些女儿都是妃嫔所生夭折后也就没有封号,因此后世没把她们计算在崇祯子女之中。

在大明亡国之际,崇祯还有两个女儿还在世,分别是年仅15岁的长平公主和年仅6岁的昭仁公主。

1644年三月十八日这一天清晨,闯王李自成率领的农民起义军对大明首都北京城发起了总攻,这一天崇祯也知道大明将亡,大势已去,但是崇祯自己还抱了一个幻想,那就是他派人将三个儿子分别送出皇宫安置,希望将来大明还能东山再起。

做好安置儿子计划之后,崇祯就带着嫡妻周皇后所生儿子朱慈烺和朱慈炯去与她诀别,崇祯怕京城陷落之后周皇后受辱,于是在命人送走儿子们之后就下旨命周皇后自尽,同时崇祯又让袁贵妃自尽。

周皇后也很烈性,接旨之后就立刻自缢而亡。而袁贵妃也随之自缢,不过由于袁贵妃体型过重把绳子压断了,因此她只是被吊得昏迷过去并没有死,崇祯随即上前在袁贵妃身上乱刺了几剑,也没再关注她是否已经死去就走了。后来袁贵妃命大没死被救了起来,一直活到顺治时期才去世。

之后崇祯又跑到嫂子懿安张皇后的寝宫与其诀别,同样他也希望嫂子张皇后尽快自尽殉国以免受辱。就这样明熹宗天启帝朱由校的嫡妻张皇后也自缢殉国。

随后崇祯就手提利剑向两个女儿长平公主和昭仁公主的居所走去,当时昭仁公主看到父亲来了,她可不知道大祸即将来临,她还很高兴的向父亲崇祯跑去,这一声“父皇”还没喊出来,崇祯提起手中长剑就直刺昭仁公主心窝,于是年仅6岁的昭仁公主前一秒还等着父亲抱抱她,下一秒她就死在了父亲剑下。

亲手杀死自己的女儿时,没有人能知道崇祯当时的心情,但是可以想象崇祯当时心里绝对是万分痛苦,赐死妻子和嫂子,又亲手杀了女儿,崇祯的心情绝对十分痛苦难过。

而当崇祯的另外一个女儿年纪较大的长平公主看到父亲刺死了妹妹,她就知道多年来悬在大明王朝头上的利剑要掉下来了,但是落在她自己头上的剑却是由她的父亲崇祯亲手刺出,她知道自己今天也是难逃一死了,可求生欲还是让她跪在崇祯面前拉着衣襟哭泣。

崇祯看着跪在自己面前痛哭的女儿长平公主,加上他又刚刚杀死了小女儿昭仁公主,他的心应该也碎了,于是他仰天长叹:汝何故生我家!

随后崇祯一狠心又再度挥起利剑砍向长平公主,出于本能的求生意识,长平公主挥起左臂格挡,于是利剑斩断了她的左臂,她尖叫一声昏死过去。

崇祯看着女儿昏死过去,他已经再也硬不起心来继续刺向女儿,再加上当时农民起义军已经攻入京城开始围攻皇城,皇城随时都可能被攻破,崇祯也顾不上再杀女儿了,于是他在心腹太监王承恩的陪伴下踉踉跄跄的跑到了景山上,最后崇祯就和心腹太监王承恩一同吊死了在了景山之上。

长平公主断臂之后一直昏迷了五天五夜,才被一些心地善良的宫女给救活苏醒过来,由于李自成占据京城期间十分短暂就被清朝打跑了,因此李自成都不知道崇祯的女儿长平公主还活着,而清朝入关占据京城并搬进了明朝的皇宫紫禁城之后,为了安抚人心,就开始寻找皇族后裔,袁贵妃和长平公主就是在这时候被清朝搜寻出来。

清朝为拉拢人心,特意公告天下将赡养袁贵妃、长平公主这些明朝皇室女人,因此袁贵妃和长平公主还得以一直留在紫禁城中居住。

在明朝灭亡前夕,崇祯已经为长平公主订下了婚约,其未婚夫就是其母周皇后的本家亲戚周世显,但是由于李自成的起义军一路攻向京城,崇祯没来得及给他们举行婚礼就亡国了,因此长平公主与周世显还没有正式结婚。

明朝灭亡之后,长平公主已经身体残疾,她不想连累周世显,因此她主动向清朝的顺治皇帝请求出家为尼,但是却被顺治的叔叔摄政王多尔衮所拒绝,多尔衮为了表现清朝对明朝皇室的宽厚,特意帮她找到了未婚夫周世显,并以顺治名义下旨让两人尽快完婚,以慰崇祯在天之灵。

长平公主就这样在顺治时期按照崇祯给她定下的婚约嫁给了周世显,婚后不久在清顺治三年(1646年)长平公主就怀了身孕,但是她在怀孕五个月的时候,由于她的身体虚弱染了重病,因此去世,可谓是一尸两命,其丈夫周世显十分悲痛。

后世都十分怜悯这位长平公主,因此很多文学作品以她原型虚构出了很多情节,比如金庸先生在《碧血剑》和《鹿鼎记》中塑造出来的阿九和九难师太,还有梁羽生先生的《江湖三女侠》中的独臂神尼,还有粤剧剧作家唐涤生先生创作的《帝女花》等文学戏曲作品都是以长平公主为原型所虚构出来的。

其实历史上真正的长平公主由于国破家亡使得她心情始终抑郁难解,加之她却是一条手臂后身体虚弱,所以导致她在怀孕期间罹患重病去世,她的命运其实十分悲惨。

崇祯的三个儿子其中一人成了困扰清朝康雍乾三代帝王的噩梦

明朝灭亡时崇祯的三个儿子也就是长子即太子朱慈烺、三子朱慈炯、四子朱慈炤,其中朱慈烺和朱慈炯是亲兄弟,都是周皇后所生,朱慈炤是崇祯的宠妃田贵妃所生。

在李自成的军队攻打京城时,崇祯特意派人将太子朱慈烺送到纯国公朱纯臣府上,希望朱纯臣能护送朱慈烺去南京再建大明,当时接到崇祯勤王命令的南京兵部尚书史可法在途中听闻崇祯殉国的消息悲痛万分,他本想营救出朱慈烺到南京,后来才得知原来朱纯臣向李自成献朝阳门投降,并交出了朱慈烺,无奈之下史可法只得撤回南京。

当时李自成攻入京城又攻入紫禁城,他坐在紫禁城的龙椅上志得意满的接见了朱慈烺,虽然朱慈烺当时年仅16岁,但是他自幼就被崇祯立为太子,一直被悉心培养,因此朱慈烺颇有帝王气度,见到李自成举止应答不卑不亢,面对起义军勒令他向李自成跪下,他也坚决不跪,他小小年纪已经国破家亡还有如此气势,都让李自成对他刮目相看。

李自成为了磨一磨朱慈烺的锐气,他故意问朱慈烺:“你们老朱家为何会失了江山?”

朱慈烺则不卑不亢地回答大明之亡乃奸臣误国,还告诉李自成这些主动投降起义军的大明朝臣都是不忠不义之徒,若李自成真心收留他们,将来李自成就会自取其祸,说完这些之后朱慈烺就要求李自成立刻将自己处死。

李自成却对朱慈烺越发刮目相看,于是告诉朱慈烺身为太子没有罪过,明朝逼得百姓造反与朱慈烺无关,所以也不会将他处死。

于是朱慈烺趁机恳请李自成勿伤京城百姓,不要破坏明朝皇陵,并礼葬崇祯和周皇后。李自成听后则仰天长笑,随即他就告诉朱慈烺自己本就是农民起义,兴义军吊民伐罪,怎能伤害无辜百姓,更不会破坏明朝皇陵,礼葬崇祯也是理所应当。

于是李自成下令以天子之礼厚葬崇祯和周皇后,并加封朱慈烺为宋王。

朱慈炯和朱慈炤则被崇祯送到了周皇后之父老丈人周奎家中,周奎是一个极其吝啬的人,爱财如命,李自成占据北京之后不久就以赞助军饷的名义开始大肆拷掠王公贵族,周奎家产非常富有,他害怕被李自成拷掠,于是主动向李自成交出了外孙朱慈炯和朱慈炤。

周奎本来是想主动交出朱慈炯和朱慈炤能免于被李自成拷掠,不过李自成依旧没放过这个老财迷,最终周奎在交出朱慈炯和朱慈炤之后,其家产还是全部被李自成掠走,周奎为此忧愤而亡。

因此在崇祯自缢之后不久他的三个儿子全都被李自成找到了,幸好李自成并没有立即加害这三兄弟,李自成给他们分别封了王爵,不过朱慈烺很有骨气,他带着两个弟弟拒绝接受李自成册封,并且在为父母出完丧之后,朱慈烺就开始绝食明志,想随父母于九泉之下。

但李自成不许朱慈烺三兄弟绝食自尽,于是命大将刘宗敏将他们分别隔离,然后逐个严加看管,后来李自成亲率大军去攻打驻扎在山海关的明朝宁远总兵吴三桂时也把朱慈烺三兄弟都带在军中,企图用朱慈烺要挟吴三桂投降。

结果吴三桂放清军入关,与清朝军队联军在山海关外一片石大战中击溃了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李自成大败往北京逃跑,随着李自成军队的溃败,刘宗敏也顾不上看管朱慈烺三兄弟,因此朱慈烺三兄弟不约而同的都趁着起义军溃败之际逃亡了。

不过朱慈烺三兄弟却也在乱军之中失散了,先说一说朱慈烺,他在逃跑途中被吴三桂的军队找到,当时清朝的摄政王多尔衮听说吴三桂找到崇祯的太子朱慈烺十分高兴,清朝的王公贵族原本都担心入主中原后汉人太多无法统治,因此多尔衮当时就有了让吴三桂扶持朱慈烺在北方称帝,然后成为清朝的傀儡政权,借此兵不血刃收服南方的明朝势力。

朱慈烺十分机警,他看透了吴三桂是不安好心,于是在行军途中他趁机逃跑了,此后朱慈烺不知所踪。

而南方的明朝势力在史可法没能救回朱慈烺之后,就赶紧商议另立新君以延续大明江山,于是崇祯的堂兄福王朱由崧在南京被拥立为皇帝,也就是开创了南明政权。南明后来得知朱慈烺不知所踪后,担心清朝利用身份不明的人第一时间赶紧站出来公告天下,称朱慈烺已被清军害死,并在南京替朱慈烺发丧,朱由崧追谥其为献慜太子,后来鲁王朱以海监国时期又改追谥为悼皇帝。

在1988年史学界爆出消息,原来是找到了在历史上失踪的崇祯太子朱慈烺的下落,有历史学者认为朱慈烺在乱军中逃跑之后,隐遁到了河南省洛阳市栾川县老君山上的道观中出家当道士。

因为崇祯在位时期经常派人到栾川开采银矿,朱慈烺作为太子也曾来到过这里,所以他对栾川一带比较熟悉,加上明朝自嘉靖皇帝朱厚熜之后大多崇信道教,崇祯的爷爷明神宗万历皇帝朱翊钧就曾下旨在栾川老君山敕建金顶太清观,因此朱慈烺就跑到老君山出家当了道士企图借机恢复明朝。

后来朱慈烺发现复国无望,于是就只能在老君山当道士终老,朱慈烺在隐居老君山期间,也吸引了一批明朝遗臣,他们暗中在老君山奉朱慈烺为皇帝,此后朱慈烺一直活到康熙十八年(1679年)去世,享年51岁。现今老君山附近还流传着有关朱慈烺的传说,老君山下还有太子墓和太子碑。

崇祯的第三子朱慈炯可谓在历史上赫赫有名,他可是在后来整整困扰了清朝康熙、雍正、乾隆三代帝王的传奇人物。从康熙时期,一直到乾隆初期,只要民间爆发起义,大多数都会打出朱慈炯的名号,因此朱慈炯在明朝虽非太子却在后来被民间称为朱三太子。

仅康熙一朝就爆发了大概十多起以朱慈炯的名义反叛,其中影响最大的就是康熙十二年(1673年)三藩之乱爆发时,趁机在京城发动叛乱想攻占紫禁城的朱三太子起义,但是由于事情败露,这场起义很快就被清廷扑灭,主谋朱三太子一直潜逃。

直到康熙十九年(1680年)潜逃多年的朱三太子在西安被抓获,后来康熙特意找了前明的大臣和宫廷老太监来辨认,结果才知道这个人根本就不是朱慈炯,这个人是一个京城无业游民杨起隆。

由于杨起隆自幼在北京长大,他与一些前明宫廷太监比较熟悉,听老太监们描述宫廷生活和崇祯皇子们的喜好,杨起隆才萌生出冒充朱慈炯趁乱起义的想法,后来杨起隆被康熙以谋反罪诛杀。而杨起隆起义事件还被二月河先生所采纳,创作进了其原著小说《康熙王朝》中并被改成电视剧播放。

除了杨起隆之外,康熙时期爆发的起义如福建漳州蔡演起义、江苏太仓张念一起义、江南金和尚起义、浙江四明山起义、台湾朱一贵起义等等,很多起义都是打着朱慈炯名号,都称自己找到了流落民间的朱慈炯,要帮助他反清复明,结果这些起义被先后平定,康熙是平定一个起义就杀掉一个朱慈炯。

但是这些朱慈炯全是冒牌货,真正的朱慈炯却始终没有被清朝找到,所以朱慈炯这个名字让康熙十分头疼,不止康熙痛苦,连他的儿子雍正也跟着脑袋疼,雍正时期爆发的反清复明起义也大多是打着朱慈炯的名号,雍正为此也是不胜其烦。

雍正后来为了平复民间反清复明的想法,他特意找到一个名叫朱之琏的知府,公告天下称其为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三子代王朱桂的后代,并对外称明朝皇室嫡系后裔已经死光,找不到后人了,于是奉朱桂的后人朱之琏为朱氏正统后裔,册封朱之琏为一等延恩侯,并允许世袭罔替,还让朱之琏及其后人负责每年对明皇陵春秋二祭。

至此明朝皇室朱氏后人一直世袭清朝的延恩侯爵位到清朝灭亡,不过后世关于朱之琏的身份其实颇为怀疑,朱之琏是否为朱元璋后裔都有待考证,因为朱之琏的名字没有按照明朝皇室的字辈和五行偏旁部首来起名字,因此朱之琏很可能并非朱元璋的直系后代,而是朱元璋的侄子朱文正的后人,属于明朝皇室旁支后裔。清朝灭亡后末代延恩侯朱煜勋生活贫困,在民国时期居然靠盗挖明十三陵生活,这也从侧面说明雍正册立的延恩侯很可能并非朱元璋的嫡系后裔。

雍正之所以封朱之琏为延恩侯,就是被各种朱三太子起义逼出来的无奈之举,雍正只能随便找了一个朱氏后人封爵恩赏以安人心。

朱慈炯的名号一直到乾隆初期还有人打出来造反,不过到了乾隆中期之后,即便真的朱慈炯还活着也都已经100多岁了,不太可能在世了,所以朱慈炯的名号才逐渐被人淡忘。

其实真正的朱慈炯下落如何至今都成谜,很可能他隐姓埋名隐居起来,也很可能被清朝杀掉的那么多自称朱慈炯的人中就有他,真真假假,假假真真,毕竟后来清朝已经懒得去计较朱慈炯的真假了。

虽然真的朱慈炯下落不明,但是他的弟弟朱慈炤可就受他连累了,康熙当初被打着朱慈炯名号反清复明的事整得也很烦躁,于是康熙就想出了一个办法,康熙在祭拜完了明太祖朱元璋的明孝陵之后,下旨公告天下寻找朱元璋的嫡系后人入朝封爵,使得这些朱氏子孙能被朝廷监视起来,同时康熙也是希冀能找出真正的朱慈炯,如果真的朱慈炯出现,那么康熙就会认定他是冒充,然后以冒充明朝皇室为罪名将其名正言顺诛杀。

但是康熙这一招还是没找到几个真正的明朝皇室后裔,于是康熙又加大力度命官府在民间排查朱慈炯,其实康熙主要是想找到朱慈炯杀掉以绝后患。

在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浙江余姚的地方官排查时,发现了一个名叫王士元的75岁老人很可能就是传闻已久的朱三太子朱慈炯。

其实这个王士元不是别人正是崇祯第四子朱慈炤,原来朱慈炤在逃亡途中被一位明朝的王姓官员所救,这名官员担心朱慈炤的身份被泄露,于是让他改姓为王,成为自己的养子,并给他取名为王士元,其含义就是原是王的谐音。

此后朱慈炤就一直以王士元的身份跟随这名王姓官员回到了浙江余姚老家生活下来,并以教书先生的职业一直隐藏于民间五十余年。朱慈炤虽然改名王士元,但他不肯背弃朱元璋定下的宗谱,他给子女起名依旧按照朱元璋给朱棣家族制定的字辈的“高瞻祁见祐,厚载翊常由,慈和怡伯仲,简靖迪先猷”字辈中他的下一辈第二个字为“和”字辈和第三个字的“土”字偏旁部首起名字,只不过改姓为王而已。

当时官府加大排查力度,就是通过王士元的子女异于常人的起名方式引起了官府注意,因此官府抱着宁可错杀一千不可放过一个的想法将王士元当朱慈炯抓捕起来,被抓后的王士元很痛快,他直接交代自己就是崇祯第四子朱慈炤。

按照康熙的圣旨,朱慈炤理应被接进京城封为王爵,但是一个朱慈炯就够让康熙头疼了,这又出个朱慈炤,这还能让康熙安心,因此康熙和朝臣们玩起了偷梁换柱的把戏。

原来朱慈炤有一位同母弟弟即崇祯第五子朱慈焕,不过朱慈焕在崇祯十四年(1641年)时夭折去世,康熙就把朱慈焕的事迹搬到了朱慈炤身上,《清实录》中记载为:朱三供伊系崇祯第四子。查崇祯第四子,已于崇祯十四年身故。

康熙就这样坚持对外称朱慈炤已于崇祯十四年时去世了,所谓的王士元自称是朱慈炤完全是信口开河,于是康熙以冒充明朝皇室为罪名将75岁的朱慈炤及其子孙满门全部诛杀。

写在最后

因此崇祯自缢后,女儿长平公主侥幸活了下来,但是命运也很不好,虽然被清廷赡养,实际上是清廷为了对外安抚汉族人心故意表现出的手段,长平公主虽然活了下来却还是在16岁时英年早逝,和她国破家亡有很大关系。

而崇祯的三个儿子最后是一个隐居避世,一个真正的下落不明,另一个则是暴露身份被康熙满门诛杀。

从朱慈炯的一个名号就困扰了康雍乾三代帝王就能看出来崇祯的儿子们影响力确实很大,如果朱慈烺、朱慈炯、朱慈炤三个人有一个人能被史可法救走,以他们崇祯之子的正统身份绝对更比南明的那些皇帝如朱由崧、朱由榔等人更具有凝聚力,也许都会改变历史进程。

崇祯皇帝在煤山自杀后,他的儿子和女儿都去哪儿了?

崇祯帝殉国之前,在世的儿子有太子朱慈烺、定王朱慈炯、永王朱慈炤三人,女儿有昭仁公主、长平公主两人。崇祯十七年(1644),李自成军攻陷北京,崇祯帝在自缢前也对这五个儿女做了特殊安排:三个儿子化妆农家子弟逃出皇宫,这是要为大明老朱家留个种;为了避免两个女儿遭到农民军的凌辱,崇祯帝亲手砍杀了6岁的昭仁公主,长平公主则用手臂挡住崇祯帝的剑,当场断臂婚死,后在“送葬途中”苏醒过来,算是保住一命!这个传奇经历也被后世多次用于影视创作,如《鹿鼎记》里韦小宝的师傅“独臂神尼”。

三个皇子的结局
  • 道士太子

上面说到崇祯帝上吊前是想遣散诸皇子,可当时农民军将北京城围的水泄不通,乔装出城并非易事。太子朱慈烺就没能逃出皇宫,好在被李自成俘虏后,并未加害于他,而且历史资料中记载了李自成与朱慈烺的一段对话。大体意思就是李自成很嘲讽的问朱慈烺,你老朱家为何失了天下,朱慈烺很清楚农民军一路杀戮大明藩王的手段,估计也是抱了必死之心,不下跪不作答,将亡国之责算在百官头上。

李自成见屈服不了朱慈烺,反而觉得此人颇有骨气,于是说“汝无罪”,决定留他一命。后李自成与吴三桂作战失败,朱慈烺被吴三桂寻到救出,但在随后的战乱中失踪,再无记载,所以历史上著名的“南北太子案”由此产生。此案主要就是对朱慈烺的去处产生了争议,一是说吴三桂想拥朱慈烺为明帝,被多尔衮拒绝,因此朱慈烺不再是政治筹码,所以吴三桂西征途中将朱慈烺杀害。

(吴三桂剧照)

但在南太子“现身”后,史可法在一件给弘光帝的奏疏中说提到了“传言太子为贼所害”,这个贼指的是李自成。陈洪范则说过“臣遍访北来诸人,佥谓流贼闻清兵将至,先杀皇太子,挟二王马上偕行迎战。永平失利,二王亦受害”,同样将杀害朱慈烺的罪名算在李自成头上。反正不管南北太子身份真伪如何,政客手中的两位太子最终都是被杀。其中“北太子”被记载为假太子自投罗网,据《弘光实录钞》记载,顺治元年(1644)农历十一月,有“太子”投靠皇亲周奎,摄政王多尔衮闻后彻查,最终结果是此人“伪称太子”,遂被处死。

(多尔衮剧照)

但如史学家分析,大明太子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下意义非凡,无论是李自成、吴三桂、还是南明、清军都会如视珍宝,这张政治牌捏在手中不香吗?为何非要杀掉?所以洛阳栾川老君山下的太子墓更令人相信,大明太子朱慈烺并未落入任何势力手中,而是伪装成道人。老君山下太子墓有碑文四篇,其中“即存一二孑遗,悉保残息于他方”、“万仞宫墙有门难进”、“住世者奉祭扫于冥宸”等字眼令人无限遐想。且据1934年盗墓案经历者回忆,太子墓有玉带、印玺、龙凤剑等物品被盗,何等道士敢拥此物?

(老君山太子洞)

朱慈烺逃至老君山也不无缘由,据《卢氏县志》记载,万历年间,朝廷派太监至栾川开挖银矿,这里的地理环境由监工太监传回京师,宗室无人不知此地。且万历皇帝信道,于万历二十三年(1595)建老君山庙宇,算得上皇家道教圣地,太子逃亡此处完全可以理解。据《明史》、《平寇志》、《甲申传信录》等史料记载,崇祯帝自缢前,对太子五次重托,主要意思是“国家重务,悉委太子”,可见太子朱慈烺带着父亲重托,复明大业逃遁的,所以前往老君山化身道人实属谋划未来之计。只不过复国不成,当了30多年道士的朱慈烺最后郁郁而终。

  • 朱三太子

看过《康熙王朝》的朋友一定对朱三太子映像深刻,因为朱慈炯是崇祯皇帝的嫡三子,所以有三太子之称。甲申之变后,他也一样没能逃出皇宫,但也未被李自成杀害,李自成携太子与二王战吴三桂时,朱慈炯也在其列!所以李自成败退时,朱慈炯跟哥哥一样“失踪了”,洛阳老君山的太子墓碑文也提到了“即存一二孑遗,悉保残息于他方”,现代的学者解释这句话时,就认为是碑文撰写者故意隐晦的点出一子二王同时脱离李自成而逃跑,所以后文就不说朱慈炤了,他也是在此时“跑路”的。因为李自成的大顺军逃跑路线为北京向西,经西安、南商、洛南、灵宝、卢氏、襄阳,太子与二王在这条路线上完全有可能轻松逃至栾川。

(朱三太子剧照)

而坊间传闻最多的是朱慈炯从河南又跑到了凤阳,即朱元璋的老家,明朝的中都,而后更名出家,以掩饰身份。至吴三桂“三藩之乱”爆发后,他被一伙趁乱起兵的草莽之士裹挟,从此陷身于湘中地区。康熙十八年(1679),满清安亲王岳乐的大军,进剿武冈州枫木岭,将他抓获,解送京师。清庭到了康熙时期本就宣布不再追究明朝宗藩室属,但朱慈炯毕竟身陷造反一事,所以清庭对其态度是必杀!所以又制造出一个“伪太子案”,官方说“彼时朱慈炯年甚小,必不能逸出,今安得尚存?大约是假”,因而以“假冒前朝皇子,谋反作乱”的罪名将其处死!

  • 难逃清算的皇子

康熙三十八年(1699),康熙帝在南京拜祭朱元璋陵墓时,为继续收买人心,召谕“访察明室后裔,授以职衔,俾其世守祀事”,朱慈炤就是在此口谕宣布后被清庭抓获的。这个朱慈炤当年脱离李自成后,亦从河南逃至凤阳,化名王士元(猜测为原是王的意思),后至江浙一带当了教书先生,娶了一妻一妾,育有六子三女,小日子过的也算平静。直到康熙四十七年(1708),朱慈炤身份泄露,被清庭抓获,按理说康熙帝承诺不再迫害明朝余宗,可朱慈炤并没有逃脱被清算的劫难。清庭认为“朱慈炤虽未必有反清之行,但未必无反清之心”,于是将朱慈炤千刀万剐,凌迟处死!

除此之外,朱慈炤的一妻一妾、六子三女,外加一个孙子,全家十三口尽数遇害,崇祯帝的血脉,甚至是此前泰昌皇帝、万历皇帝、隆庆皇帝、嘉靖皇帝的全部血脉,至此断绝!当年清朝发动“金印案”,一次处决13名被羁押在北京的明朝藩王时,就公开发布谕旨,即“凡故明宗室……若穷迫降顺,或叛而复归,及被执献者,无少长尽诛之”。意思就是明朝朱氏宗室,如果是迫于无奈才投降,或者反抗过满清却又投降,或者被属下挟制投降的,无分年龄老少,全部斩首。此时的朱慈炤75岁,当了60年顺民被清算,也兑现了清庭当年的谕旨。

皇子的抉择与南明的走向

崇祯帝的这三个皇子都选择了隐姓埋名苟且偷生,当初李自成进攻北京时,大臣建议南迁未成,便有人提出将皇子移至南京主持大局,倘若真是如此,或许南明不会那么混乱。隆武年间,鲁王朱以海割据浙东,自称监国,不听福州的隆武帝朱聿键号令,两相争斗中,浙东轻易丢失于满清,八闽大地无险可守。福州陷落后,隆武帝殉国,唐王朱聿鐭自称绍武帝,桂王朱由榔自称永历帝,两个政权又开始争夺南明皇位,唐桂之争使南明实力进一步损耗,历时一个月便被清军趁虚而入,攻占广东,24名明朝藩王被处决。

以上这些事例都说明当时没有一位能代表正统的皇子,这是南明无法凝聚反清力量的重要原因。这期间最有希望参与领导南明政权的人应该是朱慈炤,但他安安生生的当了顺民,只是在给儿女取名时,依旧按照祖宗家法。即当年朱元璋定下的辈分“高瞻祁见祐,厚载翊常由,慈和怡伯仲,简靖迪先猷”中,取和字辈,以及最后一个用“土”字创造一个字。朱慈炤的这种行为显然就是卑微的维持着祖宗家法,却对老朱家的江山无动于衷。

不过我们也无法一味指责朱慈炤,毕竟那个时期豪杰并起,各股势力皆非善类。很难说李定国是否真心拥保永历皇帝,郑成功被隆武皇帝钦封“国姓爷”,这里又有多少尴尬和苦衷?作为崇祯嫡系子孙,是否真能一呼百应?或是成了挟天子令诸侯的傀儡?与其这样,明哲保身并非不是良策,为崇祯一脉传承香火,留得青山总归是万全之计。可是清庭基本扑灭反清势力后,康熙帝诏喻“诏故明宗室子孙众多,有窜伏山林者,令悉归田里;有改姓埋名者,姓氏皆复旧”。这是清初最险恶的诈骗行为,二王纷纷落网,又纷纷被诛,这完全是清庭的不讲信义,葬送了二王延续龙脉的愿望。

“艰辛避海外,总为几茎发。于今事毕矣,不复采薇蕨。”——朱术桂

康熙二十二年(1683),清克台湾,郑氏政权灭亡。流亡在此的众多明朝远支宗室已非勋贵,在郑氏集团也未染指军政,又因血缘和皇室距离太远,构不成太大威胁,因此侥幸得以活命。他们被清廷收缴谱牒和印信,安置于山东、河南等地,从此务农为业。唯有辽王一系的宁靖王朱术桂,一直作为明朝宗室在郑氏军中的代表,观礼军国大事,不甘剃发易服,做满清顺民,故言“台湾有变,我再无他往,当以身殉”。当清军克澎湖,郑克塽决定投降时,朱术桂效仿崇祯帝,自缢而亡。

以上崇祯三子的下落多为后世推测,主要依据为史料、卷宗整合,以及考古推测,而就《明史》记载,崇祯帝三子在随李自成西撤时失踪。明遗太子、三太子的故事多为文学创作引用,因为这本就无法定论,加之满清迫害明宗室是一个不光彩的事情,所以史料中多有遮掩。如南北太子案,多尔衮所杀之人或许就是太子真身,只不过以伪太子定罪,遮掩满清不仁不义之举,平息社会舆论,降低民怨声势。反而是长平公主,被清庭圈养,顺治帝还亲自为其择选驸马,这种“仁义”之举被记录的相当详细。民间反清势力则非要传言长平公主出家为尼,成为一代宗师,再好比“二王皆被害”的言论也出自南明,说明崇祯后裔的生死问题在当时属于南北对峙的舆论工具,这才使该问题扑朔迷离,吊人胃口!

崇祯皇帝在煤山自杀后,他的儿子和女儿都去哪儿了?

崇祯帝的子女下场都非常凄惨,只有一位皇子通过“隐姓埋名”活到了75岁。

崇祯帝朱由检是明朝历史上最后一位皇帝,史称明思宗,年号“崇祯”。公元1644年,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攻破北京,崇祯皇帝不愿意受辱,于是在北京城的煤山上吊自杀。

那么,崇祯皇帝的后人下落如何呢?

崇祯帝继位的时候,明朝已经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烂摊子”。明朝的万历帝天启帝都是有名的昏君,在位期间以荒废朝政而闻名,而泰昌帝在位时间太短,也未能扭转危局。天启帝暴毙后,信王朱由检以宗室的身份继承皇位,这就是崇祯帝。

当时,明朝面临众多问题,一是国库严重空虚,二是官僚坍塌式腐败,三是朝廷的对外战事一败涂地。到了崇祯年间,国内还爆发了大规模的农民军起义,而关外的女真(后金)也步步紧逼。崇祯皇帝虽然有心振作朝廷,铲除宦官魏忠贤,但他生性多疑、能力平平,所用的人也多是酒囊饭袋。

公元1644年正月,北京城内没有一点过节的喜庆气氛,百姓家里没有张灯结彩。皇宫的宫门紧闭,鸦雀无声,一改往年过节的热闹气氛。因为崇祯刚刚接到前线战报,反贼李自成已经在西安府称帝,并且正率领20万大军浩浩荡荡地朝北京进发。

同年3月,李自成的军队在城内反贼的里应外合之下,迅速攻破九门、朝皇城内进发。崇祯帝突围不成,眼见身边的太监、侍卫也全部逃走,他只好将自己的后宫妃嫔诛杀殆尽,然后在煤山上吊自尽。此时距离他从天启皇帝手中接过皇位仅仅过了17年,积重难返的明朝便在农民起义中覆灭了。

《明实录》记载崇祯帝有13个子女,最后只有三个皇子和两个公主长大,其余的子女全部在幼年因病夭折。这3个皇子分别是太子朱慈烺、定王朱慈炯、永王朱慈炤;这两个公主分别是坤仪公主(姓名不详)、长平公主朱媺娖。

明朝灭亡之后,太子朱慈烺、定王朱慈炯均被李自成俘虏。谁知道,后来李自成后来兵败于山海关,随军的朱慈烺、朱慈炯也下落不明,据说被清军或吴三桂斩于乱军之中。

永王朱慈炤的运气稍微好点,在吴三桂失败后隐姓埋名,改姓为“王”,躲过了清朝军队的搜捕。不过,朱慈炤在75岁时被人告发,当时已经是康熙后期。但清朝为了斩草除根,依然将朱慈炤凌迟处死。

在李自成攻破北京时,崇祯帝为了避免后宫女眷受辱,于是将自己的妃嫔、公主诛杀殆尽。坤仪公主有可能就因此死在了父亲的剑下,而长平公主朱媺娖则被斩断了一只手臂,虽然留下了性命但却落下了终身的残疾。

清军入关后,多尔衮考虑到长平公主只是一个女流之辈,所以并没有杀害她。长平公主曾向清廷请求出家为尼,但没有得到允许,她在明朝灭亡后的第二年,就因为悲伤过度而去世了。

因此,金庸的武侠小说《碧血剑》、《鹿鼎记》都以历史上的长平公主为原型创造了一个重要人物。比如《碧血剑》中的阿九、《鹿鼎记》中的九难师太就是以历史上崇祯皇帝的二女儿长平公主朱媺娖为原型创造的。

因此,明朝宗室人员虽然庞大,但是崇祯帝的子女全都没能逃到南方生活。在明朝灭亡后,明朝的其他宗室后裔们在南方建立了一系列割据政权,比如永历政权、隆武政权、绍武政权、永历政权,合称为“南明”诸朝。

公元1662年,南明的最后一个皇帝“永历帝”朱由榔被吴三桂杀害于云南昆明,南明彻底灭亡。远在台湾的郑成功、郑经父子为了反清,仍然奉“永历”为正统年号。

崇祯皇帝在煤山自杀后,他的儿子和女儿都去哪儿了?

崇祯皇帝有六个儿子六个女儿:

长子朱慈烺,1644年国变后被李自成抓获,封宋王,山海关大战后走散,我个人认为南明时的“北来太子”就是真的朱慈烺,后与弘光帝朱由崧一起在北京被斩首;

次子朱慈烜,出生后不久就夭折;

三子朱慈炯,1644年国变后被李自成抓获,封定安公,山海关大战红走散,下落不明,怀疑死于乱军之中;

四子朱慈炤,民间流传最深的朱三太子,1644年国变后被人保护,辗转逃出京城,康熙四十七年因莫名其妙的谋反罪被凌迟处死;

五子朱慈焕,四岁夭折;

六子早夭,名字失考,有流传说叫朱慈灿。

长女坤仪公主,早夭;

次女长平公主,《碧血剑》和《鹿鼎记》九难的原型,1644年国变时崇祯皇帝砍下她的左臂,1646年病逝;

三女昭仁公主,1644年国变时被崇祯皇帝杀死;

另有三个女儿,皆早夭,姓名封号已无考。

崇祯皇帝在煤山自杀后,他的儿子和女儿都去哪儿了?

明末清初因时局动荡,这一时期不少的事件或历史人物,无论正史或是野史,其记载如同“百花齐放”般,是既多又杂真假莫辨。以至于,到了后世就成了一桩桩的谜案。

李自成攻陷北京后,崇祯先是下令皇后及嫔妃全部自尽,再亲自提着刀去砍杀两个女儿,年仅六岁的昭仁公主当场被杀。另一女儿长平公主手臂被砍断,虽血溅当场却保住了性命,可两年后仍因病去世。据《明史》记载,死后赐葬广宁门外。

崇祯自杀后,崇祯儿子的下落,一度成了清廷最为“关心”的,而重中之重便是寻找太子朱慈烺。崇祯皇帝共有七个皇子,长大成人的只有三个。即长子朱慈烺、三子朱慈灿及四子朱慈炤。

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三月十八日,眼见李自成军将北京城围得水泄不通,崇祯皇帝命三个儿子换上百姓的服装,由太监护送找机会逃出去。从这时起,三个皇子的下落变得扑朔迷离。

据《国寿录·崇桢太子》、《甲申传信录》记载,太子先是被民间一老太收留,可三个月后老太家实在贫困,太子又辗转找到姥爷周奎。周奎不敢收留,且清廷搜捕太子的命令早已下达,便将其交予大清刑部,最终太子被处死。

这说法虽只提及太子,但至少有两大“硬伤”。一是崇祯儿子化装出逃有太监相陪,钱财自然备足,说老太因为贫困,又将太子打发走显然不合逻辑;

二是周奎交出太子,后太子被处决。周奎作为明朝最后一任当朝国丈,也是太子姥爷,交出太子虽有这可能。可问题是清军攻陷北京后,周奎一家也被捉去顺天府。

不仅妻子、儿媳自溢身亡,长子也被活活打死,关押期间一直饱受刑罚折磨。三个月内太子又折返找他时间对不上,且寻找太子下落是横跨了顺治、康熙两朝。 如果按记载上的说法,太子在北京陷落几个月后便遭处决。

既然杀掉了,为何到了康熙年间还要秘密追查太子的下落?至少说明太子朱慈烺仍是下落不明。那么,这两个记载的可信度就几乎为零。

另据明代李士淳《阴那山志》记载,崇祯年间曾任翰林编修的李士淳,在北京陷落时,被李自成手下刘宗敏关押,后刘宗敏在战斗中负伤,西撤时李士淳趁机逃脱。

李士淳计划逃回老家广东梅州,路上踫巧遇上崇祯太子,便与太子一道同回梅州。后来太子在当地阴那山的灵光寺出家,寺中的奯山和尚被认为是太子朱慈烺,而《阴那山志》里还收录了奯山和尚写下的两首诗。

据说,奯山和尚后来又到了东郊的祥云庵,不久云游越南,回国后圆寂在广州报资寺。由慧日和尚运回其骸骨,葬在祥云庵。《阴那山志》创纂于明朝天启年间,并经历代多次增补,现存的是光绪年间的增订本。

不过,虽有李士淳后人李大中在《二河先生事略》中承认其先祖曾救过崇祯太子,可没有其他史料佐证的情形下,光凭两首“气度不凡”的诗作便认定其就是太子,至少是证据不足,可信度不高。

据《清实录》记载,北京城陷落后,周奎带着崇祯皇三子、四子见李自成。这次相见,太子并未出现。而清代谷应泰撰写的《明史纪事本末》则认为,李自成后来封太子为宋王,在与吴三桂议和时,同意吴三桂提出用归还太子与二王并离开北京城的条件。

《清实录》记载: “太子最后出,不及至成国府,而匿民间。永王、定王并至嘉定府。十九日闯入,求上及皇太子。二十日起晨,嘉定侯周奎以永、定二王入朝。闯令行君臣礼,不从,遂长揖。”

据此,认为崇祯三子最终落入吴三桂手中。而后世又认为三人是被吴三桂杀害。不过,这说法同样没有多少可信度。一是《明史记事本末》仅是个人撰写的纪事本末类史书,这类史料最大的不足,是事与事之间缺乏联系。

二是若吴三桂得到崇祯三子,降清后为表明心迹,必然会将三人交出。况且这可是“奇功”一件,就算是杀害也不会偷偷摸摸。这一点,可参考他攻入云南后,领兵追至缅甸,将南明永历皇帝生擒后押回昆明绞杀便可得知。

无论是《明史》、《清实录》、《明季遗闻》、《明史记事本末》、《甲申传信录》等,对于北京城陷落直至李自成西撤的这段期间,崇祯三个皇子仍然生还并无异议。

也就说,李自成西撤后,三人的行踪及下落才产生争议。 崇祯的三个皇子究竟去了哪里?个人认为,三子朱慈灿早早被杀,康熙年间抓获并处死的“朱三太子”实际上是四子朱慈炤,而真正下落不明无影无踪的仅有皇太子朱慈烺。

在《清实录》、《东华录》、《石匾书后集》、《国寿录·崇祯太子》等都有记载周奎将太子交给清廷,后又作证这并非是太子,清政府也对外作出公布,这人不是太子,但坊间却一直传言此人是真太子。

首先,周奎交出之人必定是三子之一。因周奎为求自保,自不敢随随便便找一个人来冒充;其次,周奎交出此人后,据《清实录》记载,朝廷还特别赏赐财物嘉奖。“摄政和硕睿亲王,赏故明周后父嘉定侯周奎、缎百疋、银百两。”

最后,朝廷对于皇太子一直心存忌惮,并暗中关注其下落及去向。康熙三十八年,康熙帝到南京谒明孝陵后,还专门下了道谕旨,下令访察明代后裔,授以职衔。这道谕旨似乎是要说给太子及皇子朱慈炤二人听。

清朝定都北京后,明朝皇室后裔和遗民相继建立了弘光、隆武、鲁监国、绍武、永历等割据政权。康熙年间,利用“朱三太子”名义起兵反清的事件就多达十次。各地冒出众多的“朱三太子”,仅捉获被杀的就有三个。“朱三太子”,实际上成了反清的一面旗帜。

《清实录》记载,李自成撤离北京后,皇四子朱慈炤被李自成部下一个姓毛的将军带着逃到河南。后清廷查找的风声渐紧,毛姓将军扔下只有十三岁的朱慈炤独自逃命了。

朱慈炤只好沿途乞讨,一直到了安徽凤阳。在这里,他遇到了前明的王姓谏官收留,为避人耳目,改名“王士元”。王谏官去世后,朱慈炤逃到浙江余姚,后被一乡绅看中招为上门女婿,育有六子三女和一个孙女。

康熙四十七年(公元1708年),已届七十五岁的朱慈炤在山东被清廷捕获,全家遭处斩。据《清实录》记载,被抓之人最后确认为崇祯皇四子朱慈炤。

《清实录》记载: “丁未。先是奉差查审大岚山贼吏部侍郎穆丹押解贼犯朱三、即王士元等父子六人至京、下九卿詹事科道会审。至是九卿等覆奏:朱三供伊系崇祯第四子。”

因此,四皇子朱慈炤是在康熙年间被杀,而周奎交出后被杀害的该是皇三子朱慈灿,而皇太子朱慈烺则下落不明。他或许死于逃亡路上,或者在某处隐姓埋名直到老去。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