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你是乾隆皇帝你会搞文字狱吗?为什么?
什么是文字狱呢?就是写文章犯法。倒不是说写啥都犯法,而是写了跟上头不对付的东西就犯法。那么乾隆皇帝为什么要搞文字狱呢?其实这玩意儿不是乾隆老爷子发明的,而是秦始皇发明的。
当年秦始皇为啥子要坑杀那么多儒生?其实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这帮儒生乱说话。在秦始皇看来,民间的舆论导向已经大于官方了,这是他不能忍受的。所以就把这一小撮喜欢制造舆论的小伙伴,放到一个坑里给埋了。
乾隆老爷子,学的不仅仅是秦始皇,而是他爷爷康熙和他老爹雍正。让我们意外的是,所谓的康乾盛世,其实就是笔杆子不敢乱写的盛世。
因为没有人敢说这不是盛世,所以这就成为了历史上的盛世,你说这神奇不神奇?莫说是我,换任何有点良心的人,都不可能去搞什么文字狱。
清风不识字,何必乱翻书。顾炎武有一个外甥,叫徐乾学,他是清朝大才子,官至刑部侍郎。他有个儿子徐骏,是个少年天才。不过这孩子有一个毛病,那就是反清。
我们都知道顾炎武是个著名的反清分子,或许是受到了他的影响,这位少年天才,张口闭口就是反清言论。
当时清朝刚入关没多久,康熙皇帝南征北战刚刚平定天下,还没工夫去管这帮文人。徐骏便开始了自己一骑绝尘的反清之路。
- 他跟一帮狐朋狗友们喝酒的时候,发现酒杯居然是万历朝的东西。要放到现在,那立马得去有关部门领一面小锦旗吧?徐骏张口就是一句诗:覆杯又见明天子,且把壶儿搁一边。
- 就是别人呼呼大睡的时候,徐骏也没闲着,他听到有老鼠在咬柜子里的衣服,张口就来了一句:毁我衣冠皆鼠辈,捣尔巢穴是明朝。这是在讽刺清朝的剃发易服令。
- 去京城赶考之前,徐骏心血来潮,立刻就唱了一句:明朝期振翮,一举去清都。这就是赤裸裸要灭了大清王朝,恢复大明王朝的意思了。
- 不仅会写诗,他还会画画,而且喜欢在自己画的画上题诗。比如他画了一幅紫牡丹后,就在上面写道:夺朱非正色,异种也称王。这要是被康熙看到了,非宰了他不可。
这么个作死的派头,徐骏还好端端活到了雍正朝,简直就是奇迹。这哥们习以为常地放肆,甚至在上书时将“陛下”写成“狴下”。这难道是在嘲讽雍正爷不识字吗?
结果徐骏果断被雍正给废了,愤愤不平的徐骏压根就不理这件事,继续我行我素,一看就是不想在雍正这儿混饭吃了,所以就写了:明月有情还顾我,清风无意不留人。
冠卿恃才狂放,怨者颇多。雍正初,怨家某以其诗有“明月有情远顾我,清风无意不留人”之句,遂以出首。当刑部审讯时,有与司寇有瓜葛者,欲宽其罪,预告之曰:“实出无心。”及讯,冠卿仰见堂上有司员松江胡宗琳侍立于旁,与其师貌无异,乃大惊悟,供有心诽谤者,胡亦力争,遂画稿定罪。将正法时,所亲犹怪之,冠卿曰:“吾命也。”无他言。---《清稗类钞》
甚至有人说,那句著名的:清风不识字,何必乱翻书也是他的杰作。结果雍正总算是了解他了,索性就把他全家吃饭的家伙都给剁了下来。这就是著名的清风文字狱。
维民所止,不是雍正无头。著名小说家金庸的先祖是清朝著名诗人查慎行,查慎行有一个不安分的弟弟査嗣庭。这哥们是雍正朝的内阁学士兼任礼部侍郎,大小也是副部级的高官了。
可是査嗣庭在出科举考题的时候,出了一个:维民所止的题目。这题目本身也没什么问题,不就是《诗经,玄鸟》里的一句话嘛!原文是:邦畿千里,维民所止。
这意思就是说,京城周围到处都是商住百姓。这本身不仅不是一种犯上的言论,而且是有一点吹捧盛世的意味。
雍正四年,以浙人查嗣庭、汪景祺著书悖逆,既按治,因停浙江乡、会试。未几,以李卫等请,弛其禁。七年,广东连州知州朱振基私祀吕留良,生员陈锡首告,上嘉之。令是科连州应试完场举子,由学政遴取优通者四人赏举人。---《清史稿》
如果是在康熙朝,他一点事儿都没有,甚至会得到嘉奖。可是他偏偏生在了雍正朝,雍正皇帝的年号就是雍正。而维民所止中的维和止就是雍正二字少了个头。
这不就是在诅咒雍正皇帝没脑袋,要被拉去砍头吗?为此査嗣庭全家都被雍正拖出去宰了,连78岁的查慎行老先生都被拖到北京去问罪了一段时间才放回来。
由此可见,在雍正朝的文字狱到底有多么可怕。雍正为啥要搞这么严重的文字狱呢?其实人家是为了改革吏治,搞士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结果得罪了天下读书人。
过去士绅是不用给国家交税和服役的,这是历代封建统治者为了笼络读书人的一个好办法,可是雍正偏偏不答应,认为人人应该平等,凭什么你多读几年狗屁文章,就能白吃白喝白拿呢?
得罪天下读书人,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为此各种辱骂雍正的文章层出不穷,有人说他是篡位,有人说他天天躲在后宫嗑药,还有人说他根本就不是康熙亲生的。
总之,雍正的名声门算是被这帮家伙给彻底玷污了,就算是这样,雍正对改革的决心依旧没有减弱,他正式向文人宣战,文字狱就此爆发。
乾隆时代的文字狱是最多的。乾隆时期一共发生了130多次文字狱,是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当中文字狱最多的一个时代。很多官员以文字狱作为升官的筹码,所以各种寻找同僚们的文字问题。
这种风气一旦产生,各种捕风捉影的事情也就诞生了。乾隆刚上台的时候,并不想跟文人把关系搞差了,因为他们有笔杆子,而乾隆是一个要名声的人。
为此乾隆开始各种给前朝文字狱案的人翻案,甚至将汪景祺给安葬了。果然这是有效果的,文人们立刻给乾隆吹牛:乾隆钱,万万年。而雍正时期的牛是这么吹的:雍正钱,穷半年。这画风完全不一样。
可是不是所有文人都买乾隆的账,他们因为家风或者师传的原因,对明朝情有独钟,自然还是要跟清朝对着干的。
比如说民间孙嘉淦的案子、王锡侯《字贯》案等就开启了乾隆时期的文字狱。此后更是一发不可收拾,各种反诗被提交了上来,地方官员们热衷于做这种事情,以此表示向乾隆效忠的意思。
总结:让人说话,不是一件坏事。有位哲学家曾经说过,如果这世上只剩下一种声音,那么这种声音一定是谎言。不同的声音,未必就是坏事,为什么乾隆不准不同的声音出现呢?
如果朝中只剩下了一种声音,那么肯定全都是溜须拍马的声音。人无完人,更何况是堂堂朝廷呢?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参考资料:
《清稗类钞》
《清史稿》
假如你是乾隆皇帝你会搞文字狱吗?为什么?
实行文字狱是禁锢思想,为了加强中央统治,从思想上防止反叛的发生。
文字狱在历朝历代都有记载,影响最深远的必然就是秦始皇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导致
而最后的清朝也是一个大兴文字狱的政权,这更多是由于清政权的自卑和不自信,当初大清是以打倒李自成,为明朝复仇的名义入关,后来乘机夺了天下,满清的皇帝们担心中原知识分子为从文化上,文章里做思想,所以为了压制汉族人的反抗意识,为了树立清朝统治的权威,加强中央专制集权统治。清初的统治者们对知识分子施行了残酷的文化专制,制造了很多骇人听闻的文字狱。
所以不论那个皇帝是康熙,雍正,乾隆,都实行了这一个政策,大兴文字狱,目的就是巩固满清的统治,所以无论是谁,坐在那个位置上,都会实行这一政策。
最好的办法当然是以德服人,但这需要一个长久的过程,需要一段时间,所以统治者们都选择了文字狱这一残忍但快捷的办法。
假如你是乾隆皇帝你会搞文字狱吗?为什么?
假如我是乾隆皇帝,我不会搞文字狱,因为这只能取得一时的成效,长此以往必定会招致强烈反抗。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革命先驱孙中山,他在组建同盟会时提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口号。以现在的观点来看,这当然是非常狭隘的一种民族观,但至少证明了清朝的高压政策并没有折损汉人的民族气节。当然我们民族是非常大度的,在清王朝覆灭后,也依然对溥仪等人礼遇有加。
有人将清朝的文字狱和秦始皇的“焚书坑儒”作比较,然而清朝文字狱不管是在时间跨度上,还是在恶劣程度上都远超秦始皇的“焚书坑儒”。
秦始皇“焚书坑儒”,没有你想象的那么严重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乱世,乱世不利于统治,却利于言论的盛行,所以才会出现“百家争鸣”的现象。秦始皇一举结束了乱世局面,但文人尤其是儒生还没有从乱世中调整过来,依然在信马由缰的表达自己观点。用李斯的话说就是:“入则心非, 出则巷议,夸主以为名,异取以为高,率群下以造谤”,也就是说书生们在朝廷之上口是心非,出了朝廷就在街头巷尾妄议时政,凭借批评皇帝的得自失来树立自己的威名,凭借标新立异的言论来借以表现自己的学识高深,这样一来,就容易让天下的百姓效仿,就会生出许多诽谤之言。
为加强中央集权,秦始皇决定“焚诗书”、“坑术士”。对于秦始皇到底毁掉多少书籍,现在已无定论,对于“坑儒”这件事却有很多人提出质疑,有些人认为秦始皇坑杀的并非儒生,而是方士。但不管怎么说“秦二世而亡”,仅存在了14年,因此秦朝“焚书坑儒”的时间也不会超过这个数。
清朝文字狱,比“焚书坑儒”有过之而无不及那么清朝文字狱持续了多久呢?清朝文字狱始于顺治时期,到乾隆时期达到顶峰,持续了100多年之久。据说秦始皇坑杀了460余名儒生,而清朝在迫害文人方面也不遑多让,共掀起了80多起文字狱,仅因为“明史案”就有2000多人下狱,70多人被杀。
清朝在毁书方面也毫不逊色于秦始皇,许多书籍内容被篡改,导致后人在研究这些古书时常常不知所云。清朝还打着编修《四库全书》的名义网罗天下书籍,然后借机毁掉,最知名的要属《天工开物》。
《天工开物》是明朝科学家宋应星创作的一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综合性著作,被西方学者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如此有分量的一本书籍,却因为书中的“北虏”、“东北夷”等字眼,被视为“反清”,遭到清王朝的禁毁。
幸运的是《天工开物》传到朝鲜和日本后,受到了当地的欢迎。日本实学派学者佐藤信渊依据《天工开物》中的思想,提出富国强民的“开物之学”,在他的思想指引下,日本从此走向富强。
明末虽然国家衰弱,但在科技方面却一度复兴。清王朝为加强统治,大兴文字狱,也让中国的科技事业“一夜回到解放前”。由此观之,清朝文字狱要比秦始皇的“焚书坑儒”性质更恶劣。假如你是乾隆皇帝你会搞文字狱吗?为什么?
我来回答一下这个问题吧,如果是我我也会去搞文字狱的。因为这是有非常复杂的社会背景和深厚的思想文化根源的政治现状决定!
第一:反清思想。
清朝入主中原,从汉族传统观念看,在以儒家文化为正宗的汉族学问分子中间有着相当剧烈的民族敌忾心情。
康熙初年南明王朝覆灭,中国大陆上有组织的抗清武装斗争基本结束后,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随着清朝某些有关政策的改变,满汉地主阶级的进一步合流,以及社会经济逐步发展,到雍正时期,阶级矛盾这时却发展到相当尖锐的程度。
而反清思想通过各种形式的文字作品在民间流传,并与以恢复明朝为目的的反清斗争结合起来,使满族统治不得安宁。
第二:维护皇权。
康雍之际,清皇族中权力斗争空前激化,发生夺嫡之争。雍正帝即位之后,夺位的流言野史很多,雍正为了巩固已得的胜利,除处置夺嫡诸王外,不惜借助文字狱来打击“党附诸王”的势力,和维护即位的正统性。乾隆即位后更加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威,不允许人们有言语上书面上的不满,不允许这些不满对外扩散,所以就用文字狱压制知识分子的行为再次加强!
第三:封建王朝巅峰
清朝是封建的社会主义的末期 ,这样的社会制度经过几个朝代的发展 ,更加成熟了。清朝不仅将所有的封建专制主义继承了 ,而且又再这个基础上继续发展和改进 ,所以创建了专制制度的新高度。
历史上达到最高境界的文字狱就是清朝文字狱,并且跟统治的稳固成正比,统治的基础越是稳定文字狱越是兴盛,尤其是乾隆时期,中国的文化也曾因此发生质变。为了加强满洲贵族的封建专治制度,控制文人思想,为君权服务,所以清朝统治越稳固文字狱越兴起!
而到了道光之后,白莲教兴起,西方进入,政局不稳,正是需要用人的时候,所以文字狱就不是很严就是这个道理!
假如你是乾隆皇帝你会搞文字狱吗?为什么?
实际上并不是乾隆在搞文字狱,而是那些地方官员找个由头相互打击而已。对于皇帝而言,那么P 大点事都要亲自过问迟早累死。下面的人相互找茬,乾隆只是顺手推舟而已。乾隆作为皇帝,重要的是平衡个个势力让他们之间相互制衡而已。真要什么都乱管,破坏了平衡,乾隆也不过糟老头子而已下面的人分分钟换了他。所以即使自己是乾隆很多事并不能随心所欲,如果一些人到了非杀不可的地步,乾隆也保不住。
假如你是乾隆皇帝你会搞文字狱吗?为什么?
其实乾隆刚上任的时候并不想大兴文字狱的,个人观点如下:
据《清代文字狱简表》统计,乾隆在位60年,退休后仍不舍得弃权,又管4年,共计64年,制造的大规模、中规模和小规模的文字案共计130多起,整个清朝文字狱大案160多起,占80%,可以说五个月就要对文人“刀斧伺候”一次。
其中47案的案犯被处以死刑,意味着生者凌迟、死者戮尸、男性亲族15岁以上者连坐立斩。而由牵强附会、望文生义、捕风捉影造出的文字狱,如脱缰野马不可控制。甚至一些疯子胡乱涂抹也被定为“逆案”,凌迟处死,荒唐到极点。
乾隆帝刚即位时,为笼络人心,首先下令刑部将悬挂在菜市口枭示的汪景祺头骨取下“制竿掩埋”,接着又降旨赦免了被发配的汪景祺及查嗣庭的亲属。这两人都是雍正在位时文字狱的受害者。
为避免再发生以文字罪人的冤狱,乾隆帝暂时听从山东道御史曹一士“请宽妖言禁诬告折”,批准刑部的建议:今后凡告发旁人诗文书札等悖逆讥刺的,如审无迹,一律照诬告反坐;如果承审的法官率行比附成狱的,以“故入人罪”论。
当时文人高兴万分,纷纷上表称颂乾隆“上下无隐情”、“为政以宽缓”,并大施感情代理权编造民谣:“乾隆宝,增寿考;乾隆钱,万万年。”
然而乐极生悲,乾隆十六年(1751年),文字狱又死灰复燃,起于“伪孙嘉淦奏稿”案。
乾隆十六年前后,一份假托工部尚书孙嘉淦名义的奏稿在社会上流传着。奏稿指斥乾隆帝南巡扰民及金川用兵,直书‘五不可解十大过 ’,并遍劾满朝权贵。十六年七月。云贵总督硕色密奏此事后,乾隆帝下令追查,结果在全国十七个内地行省中都发现了伪稿的踪迹,牵连者竟达千人以上。
在《清史纪史本末》对这个案件也有记载。“鲁生遂与时达等伪为嘉淦谏止南巡,疏累万言,指斥乘舆,遍劾阁臣鄂尔泰,张廷玉等,传播远近。……此案文武吏牵连获罪者几及千人,蔓延至于七八省,而嘉淦自是亦不自安,未几以忧卒”。
也即被冒名的孙嘉淦在这个案子爆发后,被活活吓死了,可见乾隆之统治恐怖到什么程度。
从此文字狱波澜壮阔,直到以修四库全书为名义,从而查办禁书、彻底摧毁中华民族精神的千古创举。
江西金溪生员刘震宇著《佐理万世治平新策》一书,阐述“更易衣服制度”的观点,后被乾隆帝发现,认为他大逆不道:“刘震宇自其祖父以来,受本朝教养恩泽已百余年,且身到黉序,尤非无知愚民,乃敢逞其狂诞,妄訾国家定制,居心实为悖逆”。遂将下旨刘震宇即行处斩,书版销毁。
胡中藻官拜内阁学士,写有诗集《坚磨生诗钞》。其中有如“又降一世夏秋冬”、“一把心肠论浊清”、“无非开清泰”、“斯文欲被蛮”、“与一世争在丑夷”、“相见请看都盎背,谁知生色属裘人”、“南斗送我南,北斗送我北。南北斗中间,不能一黍阔”、“虽然北风好,难用可如何”等诗句,乾隆帝亲自批驳:“‘一把心肠论浊清’,加‘浊’字于国号之上,是何肺腑?”认为这些诗句都是讥贬仇视满清,于是将其家属全部监禁,家产全部抄没,胡中藻以凌迟酷刑处死,他死去的老师鄂尔泰,也以“私立朋党”罪名撤出贤良祠。
清代文学家王锡侯,本名王侯,因怕名字犯忌讳遂改名锡侯。因《康熙字典》收字太多,用之不便,花费十七年心血编成一部体例新颖的字典《字贯》,刊行面世。书刊出之后,被人以诬蔑康熙帝的名义告官。乾隆帝大怒:“罪不容赦,应照大逆律问拟。”下令把王锡侯处斩,子孙六人处死,全家二十一人连坐,妻媳及未成年之子为奴;并痛斥海成办事不力,革去职务交刑部治罪,海成的上司两江总督高晋,因为难辞失察之咎,一番痛骂后受到降级留任的处分。
江苏东台的举人徐述夔去世后,其子为纪念亡父而刊印《一柱楼诗集》。集中有诗句“举杯忽见明天子,且把壶儿抛半边”被指用“壶儿”喻“胡儿”,被暗指满清。还有“明朝期振翮,一举去清都”,认为“显有兴明灭清之意”。于是下旨查办,徐述夔及其子已死也开棺枭首示众,两个孙子虽携书自首,仍以收藏逆诗罪处斩。两个族人徐首发和徐成濯,名字连起来是“首发成濯”,根据《孟子》“牛山之木,若波濯濯,草木凋零也”,因此认为嘲笑清剃发之制,以大逆罪处死。
连乾隆帝的宠臣沈德潜因为给徐述夔写过传记,又兼写过《咏黑牡丹》诗句“夺朱非正色,异种也称王”,尽管沈德潜已死去多年,也被“革其职,夺其名,扑其碑,毁其祠,碎其尸”。徐家惨遭灭门不说,当地其他徐姓族人也被翻箱倒柜抄家,有些徐姓人逼迫无奈隐姓改名,把自己的祖宗牌位藏在马桶里以躲追究。
又有道学先生尹嘉铨官至大理寺卿,其父尹会一是道学家。乾隆四十六年,尹嘉铨忽发老来疯,为父请谥并从祀文庙。乾隆帝当即火冒三丈,给尹嘉铨扣上大不敬、假道学、伪君子等等罪名,影响最大的是所谓“古稀罪”:尹嘉铨自称“古稀老人”,但乾隆帝说:我称古稀老人,早已布告天下,他怎么也敢自称古稀老人?杀。
乾隆四十七年,生员吴英拦舆献策,则被凌迟处死。
乾隆四十八年,李一《糊涂词》有语“天糊涂,地糊涂,帝王帅相,无非糊涂”。被河南登封人乔廷英告发,经查发现举报人乔廷英的诗稿也有“千秋臣子心,一朝日月天”句,日月二字合为明,你不是谋反又是什么?检举人和被检举人皆凌迟处死,两家子孙均坐斩,妻媳为奴。
乾隆五十三年,湖南老秀才贺世盛,多次参加科举都没及第,写出一部《笃国策》,因为这本书上写了批评捐官制度的意见,这就成了“妄议胡政”,斩立决。
其他涉及“华夷”、“明”、“清”字句的文字狱俯拾皆是。
江西德兴的祝庭诤,为教儿孙读书,自编一本《续三字经》,被人告发。官府查抄发现书中对“于帝王兴废,尤且大加诽谤”,如写元朝有“发披左,衣冠更,难华夏,遍地僧”句,“衣冠更”是指改穿着,“难华夏”是华夏遭难,“遍地僧”是全部光头,认为是影射当朝。于是判祝庭诤开棺戮尸,十六岁以上子孙辈斩立决。
江苏兴化人李驎《虬蜂集》中有“杞人忧转切,翘首待重明”;“日有明兮,自东方兮,照八荒兮,我思孔长兮,夜未央兮”句,被认为故意影射,定为叛逆大罪。
张缙严在给刘正宗诗稿作序中有一句“将明之才”等,皆被定为逆案。
杭州卓长龄著《忆鸣集》,“鸣”与“明”谐音,被指为忆念明朝,图谋不轨,当时涉案等五个主主犯早已过世,仍照大逆凌迟律剁其尸,枭首示众。卓天柱系卓长龄之孙,卓天馥系族人卓慎之子,均依大逆连坐律,斩立决。卓连之收藏逆书不行首缴,斩立决。陈氏、高氏,王氏并卓天馥二岁幼子均解部给发功臣之家为奴。
湖北秀才程明諲为人作祝寿文,内有“绍芳声于湖北,创大业于河南”,“创大业”被曲解为做皇帝,程明諲“语言悖逆”,斩立决。
其他触犯庙讳、御名以及提到皇帝应该换行抬写而没有换行抬写,因此获罪的,不可胜数。有一个河南人刘峨,编印《圣讳实录》一书出售,本来是为了告诉人们应当怎样避讳,所以把应避讳的清代诸帝的名字“各依本字正体写刻”,却被控大不敬,惨遭斩首。
当然,其间也不乏文人失尊拍皇家马屁拍到马腿上,把性命拍丢的主儿。
直隶容城一个走江湖的医生智天豹,编了一部《万年历》,祝颂清朝国运久长,其中说“周朝止有八百年天下,如今大清国运,比周朝更久”,可是这万年历中把乾隆的年数只编到五十七年为止,犯了大忌,被认为是诅咒乾隆帝短命,“罪大恶极,人人发指,非碎磔不足以蔽辜”,结果,将智天豹处死。
这类事情举不胜举,可以说,那时文人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野史上讲到一个刘三元,此人神经有毛病。某日,他疯气一犯,对着衙门大喊:我乃汉室后裔,要众官扶持。此等书面语言大老粗是说不出的,这个刘三元很可能是位落第秀才,因屡试不第,压抑而疯。可惜,乾隆政府并没有因精神的问题赦免他,判他个一刀之刑。
乾隆这位可“十全老人”,咬文嚼字的功夫也的确了得,他不但火眼金睛,还有骨头里面挑刺的癖好。到他这一朝,忌讳的字眼不断扩大,从明显处到隐晦处,从字面义到引申义,层层推敲,让文人们防不胜防,一旦被他揪住小尾巴,他根本不会给你留申辩的余地,一瞬间便能让你体会到啥叫“祸从天降”。
直到嘉庆年间,文字狱的阴影余悸尚存,所以龚自珍有“避席畏闻文字狱,著书都为稻粱谋”,以及“万马齐喑亦可哀”的叹息。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