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在白帝城托孤诸葛亮是不是在考验他的忠心?

刘备和诸葛亮号称是千古以来,唯一的君臣典范。他们俩用各自的一生诠释了忠义二字。尤其是白帝城托孤这件事,堪称后世历代帝王最希望达成的托孤愿望。

不过很可惜的是,即使历代帝王一再推崇这种忠义,后世托孤也是各种以失败而告终。比如曹叡托孤司马懿,柴荣托孤赵匡胤等等。

那么白帝城托孤这件事,刘备是怎么考虑的呢?会不会是刘备设下的计谋,以此来试探诸葛亮的忠心呢?

白帝城托孤的先决条件是,蜀汉快亡了。
  • 1、夷陵之战后,蜀汉已经内外交困。

公元221年,刘备在成都建立蜀汉帝国,以此延续被曹丕灭亡的东汉帝国。两年以后,也就是公元223年,刘备在夷陵之战中战败,蜀汉帝国元气大伤。

此时叛乱四起,内外交困之下,刘备不得不将诸葛亮从成都叫到白帝城。也就是说这个时候的蜀汉,其实已经是一个即将灭亡的政权。

如果不是曹丕出手进攻东吴,那么孙权便会一口气吞了整个蜀汉,形成南北划江而治的局面,彻底改变三国历史。

当时蜀汉能够管辖的范围,仅限于成都周围的部分地区,以及汉中郡。南方各郡大片反叛之声,刘备的统治岌岌可危。

在这种情况下,唯一能够拯救蜀汉的,只有诸葛亮。刘备心里清楚这一点,所以他放心大胆地将蜀汉江山交给了诸葛亮。

  • 2、刘备这么托孤不是无私,而是无奈。

刘备带着这么多年积攒下来的兵马,进攻东吴,结果输了个底朝天,再也没有力量恢复元气,所以他驻扎在白帝城,基本等于是放弃了挣扎。

章武三年春,先主於永安病笃,召亮於成都,属以后事,谓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三国志》

这个时候的刘备唯一想到的人,那就是他的丞相诸葛亮。他回到成都肯定是会受到蜀汉臣民们的唾弃,索性他就将诸葛亮召到了白帝城。

刘备希望刘禅能够好好继承自己的皇位,但是这现实吗?刘禅有几斤几两,刘备心里再清楚不过了,所以刘备此时只想保住自己的基业,哪怕换了主人也没关系。将来蜀汉若是一统天下,谁都不会忘记,他们的老祖宗是刘备。

这是非常无奈的选择,却也是最好的选择。交给刘禅,那么这点基业就彻底完蛋了,只有交给能力强悍的诸葛亮,或许还有一点希望。

  • 3、诸葛亮接管以后,需要解决哪些问题?

其实诸葛亮也是非常无奈的,因为当初他并不赞成刘备伐吴,可是事已至此,又不可能当面去指责自己的君王。

为此诸葛亮坦然地接受了这一重任,其实从这个时候开始,诸葛亮就已经做好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准备。

  1. 他首先要解决的,那就是孙权对蜀汉的威胁。毕竟孙权刚刚击败了刘备,再往前走,那蜀汉就完了,好在这一点曹丕已经替他解决了。
  2. 其次要解决的,是蜀汉如何在曹魏和东吴之间生存下去。刘备与曹魏是汉贼不两立,与东吴又结下了仇恨。诸葛亮为此只能与东吴重修于好,不计前嫌。
  3. 再者,诸葛亮需要保证蜀汉内部的稳定。在解决外部问题以后,诸葛亮必须要将蜀汉内部的叛乱给平定了,为此他不惜亲自南征。

所以说诸葛亮所接管的,其实不是一个现成的政权,而是一个残破不堪,即将崩溃的政权。是诸葛亮一手将这个政权给拉了回来。

刘备没有试探诸葛亮的想法。
  • 1、刘备没办法试探诸葛亮。

说个不好听的话,刘备把江山交给诸葛亮以后,他就死了,此后的事情,他又能怎么办呢?不管诸葛亮做什么,刘备都没办法插手,这才是现实。

而且当时诸葛亮一定是非常感动,继而接过了权柄,整个过程中,刘备是没办法设下圈套的。这就是刘备最无奈的地方,他只能寄厚望于诸葛亮了。

先主又为诏敕后主曰“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建兴元年,封亮武乡侯,开府治事。顷之,又领益州牧。政事无巨细,咸决於亮。南中诸郡,并皆叛乱,亮以新遭大丧,故未便加兵,且遣使聘吴,因结和亲,遂为与国。---《三国志》

诸葛亮如果是司马懿那样的人,那也是无法改变的事实。曹叡也希望司马懿是个忠于曹家的人,可是结局却不如人意,曹叡也是没有办法的。

所以说,刘备在临死前,根本不可能给诸葛亮下套,这是一局死棋,刘备除了自我安慰,诸葛亮一定忠诚外,别无他法。

  • 2、刘备若是害了诸葛亮,那就等于是毁了蜀汉。

刘备真切地明白,他死了以后,蜀汉政权基本就分崩离析的。这个政权本身就是军阀政权,刘备在的时候,是军队领袖,大家都听他的。可是刘备走了以后,军队可就未必都听刘禅的了。

刘禅年轻而且资历浅,压根就没办法压制的住这帮将领。况且将领们有的是荆州派,有的是益州派,有的是东州派,刘禅就更加应付不来了。

这件事只能靠诸葛亮来完成,诸葛亮在军中十多年,已经积攒了足够的资历和经验,他完全有能力搞定这些武将。

所以说蜀汉帝国唯一的希望,就是诸葛亮。如果刘备这个时候设局把诸葛亮搞掉了,那么蜀汉天下大乱,眨眼之间就会分崩离析,刘禅能活下来就谢天谢地了。

  • 3、刘备相信诸葛亮有足够的忠诚。

诸葛亮早在27岁的时候,就跟随刘备一起打天下。在刘备穷的叮当响的时候,诸葛亮依旧不离不弃。

当年曹操带兵南下荆州的时候,刘备携民渡江,被曹操打得落花流水。刘备的老婆孩子都被打丢了,两个女儿也被曹纯给抢了,就连徐庶都投靠了曹操。

在这种情况下诸葛亮对刘备,始终不离不弃,一直跟随。与其说是君臣,不如说他们俩是共患难过来的兄弟,和关羽、张飞一样亲密。

关羽、张飞已经不在了,诸葛亮成为了刘备唯一能够依靠的人。所以刘备当然会毫无保留地将大业托付给诸葛亮。

总结:让位的事情,那就是刘备的高明了。

刘备在临死前,曾经想把皇位让给诸葛亮。其实这就有点设计的意思了,因为诸葛亮忠心于汉室,蜀汉群臣都忠于汉室,在这种条件之下,谁敢篡汉自立?

所以说就算刘备让位给诸葛亮,诸葛亮也不敢坐上这个老刘家的皇位,那是要挨千刀的。当然刘备这是为了表明自己的心迹,以此告诉诸葛亮,自己对他到底有多信任。诸葛亮当然是感激涕零,这才促成了这一对千古难见的君臣关系。

参考资料:《三国志》

刘备在白帝城托孤诸葛亮是不是在考验他的忠心?

谢谢邀请。

对于刘备“永安(白帝城)”托孤,历史有不同的评价,有的给予肯定,有的是质疑。

《三国志.诸葛亮传》记载:“(先主)谓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诸葛亮听后,痛哭流涕,答刘备说:“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

这其实是一种充满真情的两人君臣关系的流露。特别是“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这句话却正是呈现出刘备高尚的品质。

《三国志》的作者陈寿首先高度赞扬了刘备与诸葛亮之间的君臣关系。并说刘备说这这话是发自内心的,“而心神无二,诚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轨也”。

当然也有很多很多人觉得,刘备的话是虚伪的,试探诸葛亮的忠心,甚至逼迫诸葛亮表态,永远忠心不二。

这些说法看起来都有道理。但是却忽视了李严的出场。

刘备托孤,诸葛亮为首,李严为副。李严是刘璋的旧属,很多人认为刘备是安排李严来牵制诸葛亮。可是,刘备临终的话,只说给了诸葛亮,李严并没在场听到。

很显然,刘备自从到了益州,成立政权,到夷陵之战用人,他一直在平衡自己内部荆州,与益州官员关系。李严的出场起到了刘备政权内部的平衡。

当然,还是要以诸葛亮为主要的。刘备托孤诸葛亮的话是真诚的,应该还有一层意思,就是防备益州本部势力的背叛,有诸葛亮自取。这一点,在刘备去世后不久,诸葛亮就将李严边缘化,积大权于一身,充分得到了证明。

刘备夷陵之战失败,是他自己没有想到的结果,代价太大,使他一病不起的缘故。

而刘备托孤对诸葛亮所说的“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这句话,无论是否是真心,能说出这样的话,也足以说明刘备的个人魅力,不愧是一代枭雄。

刘备在白帝城托孤诸葛亮是不是在考验他的忠心?

白帝城托孤,刘备和诸葛亮肝胆相照,完成了人生最后的交接。

刘备虽然大半生坎坷,但慧眼识人还是高人一筹的,他最初结义的关张都是义薄云天之将,三顾茅庐请出的诸葛亮,也是赤诚忠贤之士。因此,弥留之际,全托付于诸葛亮,是哪样的平静:"倘如愚子不堪扶持,你当可自决"。

诸葛亮闻之,伏地而泣:"亮蒙主公三顾茅庐,当要竭诚辅佐少帝,以报主公知遇之恩。肝脑涂地,万死不辞!"

刘备明君,诸葛亮贤臣,君臣两人演绎了白帝城托孤大剧,传颂千古,

诸葛亮为了匡扶汉室,精兵简政,安定后方,遂上"出师表",六伐中原,最后魂丧五丈原。诸葛亮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武侯祠香火千年不衰,更是进入了十大武宗之列。

刘备武有关张,文有诸葛亮,都能拥有忠义美名扬青史,是

足以瞑目了!

刘备在白帝城托孤诸葛亮是不是在考验他的忠心?

托孤。

白帝城托孤,折射刘备警告诸葛亮,我死后,你决不能篡位。

篡位,名不正,言不顺。

刘备在白帝城托孤诸葛亮是不是在考验他的忠心?

刘备白帝城托孤当然是真心,因为这个时候他已经别无选择。

刘备在夷陵被陆逊击败,退至白帝城以后就一病不起。挨到章武三年(公元223年)二月,刘备的病一直没有什么起色,反而日渐沉重。刘备直到自己已经时日无多,于是让丞相诸葛亮来到永安,将太子刘禅托付给他。

而刘备在托孤时,曾经对诸葛亮说:“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诸葛亮则流泪说自己当“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全力辅佐刘禅。

现在网上不少人认为刘备不可能把大好江山拱手相让,因此这句话只是在试探而已,如果诸葛亮回答错误,流露出想取而代之的意思,那么刘备肯定会痛下杀手,处死刘备。不过这个想法未免有些幼稚。

首先,这种试探并没有什么实际意思。

一般来说,能被君主托孤委以重任的人,肯定都是才智过人之士。显然这种人在面对刘备这句话的时候,即使是曹操、司马懿这种野心勃勃的人,不可能回答错误。因此这种试探根本没法发现对方的真心,反而会让对方明白君主其实对自己不放心,增加双方的猜忌。

刘备在乱世中拼搏了这么久,能打下一番基业,自然不是愚笨之人,肯定也懂这个道理。而刘备、诸葛亮共事那么久,自然也明白以诸葛亮的智商不会回答错误,不会去做这种无用功。

其次,刘备对诸葛亮也极为信任,不需要试探。

刘备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以后,就对他极为倚重。比如说刘备亲自带兵和曹操在汉中交战时,就让诸葛亮坐镇成都,总揽政务。

刘备称帝以后,诸葛亮又被任命为丞相录尚书事,张飞遇刺身亡以后,诸葛亮又兼任了司隶校尉。丞相是朝中官员之首,司隶校尉则有可以监察京师附近的所有官员,都是极为重要的职务。

而刘备伐吴时,诸葛亮再次以丞相身份留守成都,处理蜀中大小事务。

所以我们不难看到,刘备对于诸葛亮一直是非常信任的,屡次委以重任,根本没必要多此一举再次进行试探。

第三,此时刘备也不可能有比诸葛亮更好的选择。

刘备托孤诸葛亮之时,是蜀汉集团最衰弱的时候。

此时的蜀汉经了历荆州失守、夷陵惨败两次大败仗,损失惨重。不仅丢了荆州三郡和上庸,还有关羽、冯习、张南、马良、傅肜等人战死,糜芳、潘浚、郝普、黄权等人投降了东吴或者曹魏,张飞遇刺身亡,而马超、黄忠、法正、许靖、糜竺等人也在此期间陆续病逝。

刘备因为起家较晚,手下的人才储备原本就不充裕,此时他可以选择的范围更小,真正能让刘备放心的,只有诸葛亮、赵云两人。

而在这些人之中,赵云虽然忠诚没有问题,但是毕竟只是一个武将,不能把政务交给他。因此能辅佐刘禅的,也只有诸葛亮一人。

结语

所以我们不难看到,刘备对诸葛亮非常信任,加上没得选择,更何况这么低级的试探也没有意义。因此他托孤时所说的话应该是出于一片真心,并没有什么其他想法。

而事实上诸葛亮也没有让他失望,尽心尽力辅佐刘禅,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刘备在白帝城托孤诸葛亮是不是在考验他的忠心?

刘备在白帝城托孤诸葛亮,不是在考验他的忠心,而是要诸葛亮对辅佐刘禅表忠心。

首先,刘备托孤白帝城的背景。

在219年,刘备斩杀曹魏的名将夏侯渊。打败曹操的大军,夺取益州的咽喉汉中。使刘备北伐曹操,有了一个前进的战略要地。

同时,镇守荆州的关羽。发动了襄阳、樊城战伇,水淹七军。斩庞德、降于禁,围困曹仁于襄阳。蜀军在战役上,获得了很大的胜利。

打得曹操几乎要迁都了。形势上对刘备的蜀军特别的有利,使蜀政权在军事上也达到了高峰。再继续“北伐曹操,匡扶汉室”就有了很大的希望。

但由于此时,荆州的防守特别地空虚。在曹操与孙权的联合下,被吕蒙以白衣渡江奇袭荆州的江陵、公安。关羽也败走麦城被吴军杀害。

此时的蜀军遭到了重大的失败,实力也大为地减弱。也无力再对曹操继续用兵,不得已进行了战略上的收缩。

两年后,刘备称帝后又忿而起兵攻打孙吴政权。因刘备小瞧了,孙吴的年轻将军陆逊。最后蜀军的七百里连营,被陆逊用火烧杀。

以致蜀军遭到惨败,刘备也在永安白帝城病倒不起。此时的蜀国,也处在了风雨飘摇的关头。刘备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

其次,刘备在白帝城托孤的情况。

刚遭大败的刘备,又一病卧床不起。自知时日不多,也对后世进行了一些安排。由于刘禅年幼,凭他的才能,肯定无法撑起蜀汉政权的生存与发展。

必须要有,诸葛亮的辅佐才行。而刘备此时的托孤,也不应是在考验诸葛亮的忠心。

因为刘备知道,诸葛亮对他肯定忠心。自从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辅佐自己。到夺取荆州、联吴抗曹,以及后来占据益州建立蜀汉政权。

如果没有诸葛亮的辅佐,这些都不易实现。所以诸葛亮对他的忠心,是“天地可证,日月可鉴”毋庸置疑的。

但刘禅尚幼,才能不足以撑起蜀汉政权。为了维持蜀汉能够生存发展下去,一定离不开诸葛亮的辅佐。

但诸葛亮对刘禅,能否像对待刘备一样忠心。让刘备不得而知,并且也不可能知道。所以,刘备要在道德情感上,对诸葛亮进行一定的约束,是很有必要的。

因为刘备知道,诸葛亮是一位重情重义之人。对刘备的知遇之恩、重用之恩,是诸葛亮一生难忘的。

为此,刘备说出了“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的临终托孤,也是对诸葛亮进行推心置腹的言谈。

诸葛亮在听到这些话时,更会是对刘备感恩涕零。在中国古代都会有,“士为知已者死”的豪情之人。当然,诸葛亮作为性情中人也毫不例外。

为了感激刘备的恩情,诸葛亮也肯定会对刘禅忠心无二的。结果,诸葛亮在后来的表现,也证明了这一点。

最后,诸葛亮为蜀汉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诸葛亮为了化解,曹魏和孙吴同时对蜀汉造成威胁的局面。在刘备去世后,又重新与孙吴交好,避免蜀汉再次被孤立。

对内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生产。促进蜀汉经济的恢复,为出师北伐曹魏积蓄力量。

同时还注重发展军事,使得魏吴两国不敢小觑。修建边防设施,加强临界地区的军事力量,保证蜀汉不被侵犯。

对南部少数民族的叛乱,也是持续用兵。曾经七次擒住孟获,又七次放掉。最后使孟获彻底臣服,南部地区又重新归蜀汉控制。

还把少数民族中,骁勇善战的青羌一万多家迁到四川。编成五部“飞军”,大大地增强了蜀国的兵力,为北伐曹魏做着准备。

经过多年呕心沥血的经营,蜀国逐渐发展壮大起来。在227年,诸葛亮向后主刘禅上书《出师表》,请求统率三军。征讨曹魏,北定中原,恢复汉室。

虽然,诸葛亮六出祁山攻打曹魏,但由于力量悬殊太大。无法收复中原,反而令蜀汉背上了一个大包祔。

在234年,当诸葛亮再次北伐时,终因积劳成疾病故五丈原。为蜀汉真正是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诸葛亮为报答,刘备对他的知遇之恩、重用之恩。最后,也终于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贡献了自己的全部力量,更没有辜负刘备对他的临终托孤。怎奈由于力量的悬殊太大,最终没能打败曹魏北定中原,成为诸葛亮的最大遗憾。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