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孔子,孙子,诸葛亮是不是都是叛国之徒?

如题

  1. 商鞅是卫国人,战国时期,卫国是魏国的附属国,所以商鞅从名义上来说,也是魏国人。可是他却在秦国实行变法,帮助秦国走向强盛。
  2. 孔子的父亲叔梁纥是宋国人,祖上都是宋国人,为了避祸才来到鲁国为官。孔子在鲁国出生,此后在鲁国为官,56岁开始周游列国,寻找在列国为官传教的机会。
  3. 孙武又被称为孙子,他本是齐国贵族,后来受到伍子胥邀请,从齐国前往吴国,帮助吴王阖闾攻打楚国,建立功勋。

以上这三位,全部都有在其他国家出仕的经历,而且基本都是主动出去寻找机会。唯独诸葛亮不是这样,诸葛亮一直都是汉朝人,也一直在为汉朝服务。那么是不是可以说商鞅、孔子包括孙武都是叛国之人呢?当然不能。

01春秋战国时期,人才可以四处流通。

不同时期,都有不同的生存方式。明朝每个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清朝谁家的老祖宗还没有挂过辫子?所以说不要用同一种道德标准去衡量不同时代的人。

商君者,卫之诸庶孽公子也,名鞅,姓公孙氏,其祖本姬姓也。鞅少好刑名之学,事魏相公叔座为中庶子。公叔座知其贤,未及进。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曰:“公叔病有如不可讳,将柰社稷何?”公叔曰:“座之中庶子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原王举国而听之。”王嘿然。---《史记》

在春秋战国时期,顶着同一个周天子,各路诸侯各自为政,实际上已经形成了大大小小数十个割据势力。

这些割据势力主要以家族形式为主,每一个诸侯国都有一系列贵族家族称王称霸,为了让自己的诸侯国逐渐强大起来,这些贵族集团必须要不断吸纳人才。

  1. 那个时候教育没有普及,有机会认字的,那都是贵族子弟,有才能的可就更少了。为此比较小的诸侯国,国内人才根本就不够用。
  2. 在这种情况下,高价聘请外国高级人才的现象就出现了。有些诸侯国比较强大,人才众多,那些不愿意做凤尾的人才,宁可到小诸侯国做个鸡头。
  3. 这就出现了人才争夺战的场面,不管是军事人才还是治国人才,但凡有一技之长,这些诸侯国都想要将其收入囊中。

尤其是到了战国时期,人才争夺战几乎到了白热化的程度。商鞅、张仪、吴起等人纷纷离开自己的母国,前往异国他乡效力,也正是在这个时候,诸侯国的强弱才逐渐分明化。

小诸侯国逐渐被吞并,大诸侯国不断强大。有钱人越来越富有,穷人连后代都不会有,这就是现实。

02商鞅、孔子都是在母国不受重用,这才想到出走。

当时有才能的人很少很少,官场基本上都被贵族子弟给承包了,而这帮人很多都是酒囊饭袋。可是他们弄权是有一套的,看到有才能的人可能会抢了他们子孙的官位,那他们当然不会袖手旁观。

他们不会去管什么国家利益,那是国王该管的事情,贵族们都只会考虑自身家族的利益,为此不少有才能的人,是被迫离开自己的母国。

  • 孔子:

孔子在鲁国其实就遇到了类似的问题,当时孔子在鲁国也做了很多年官了,做到了大司寇的职位,算是大夫里比较高的位置了。

可是孔子在帮助季桓子打击当权家臣的时候,同时摧毁了三桓的根基,这件事是贵族集团所不能忍受的。于是季桓子就把孔子给赶走了。

孔子遂適卫,主於子路妻兄颜浊邹家。卫灵公问孔子:“居鲁得禄几何?”对曰:“奉粟六万。”卫人亦致粟六万。居顷之,或谮孔子於卫灵公。灵公使公孙余假一出一入。孔子恐获罪焉,居十月,去卫。---《史记》

在母国待不下去了,孔子这才开始了常年周游列国的事迹。由此可见,不是孔子想要背叛母国,而是母国不愿再用孔子。

  • 商鞅:

商鞅所面临的问题就更加尖锐了,他所得罪的人,居然是魏惠王本人。当时公叔痤不断向魏惠王推荐商鞅,说他是天下奇才。

可是魏惠王却不屑一顾,公叔痤见推荐不成,担心商鞅出逃,所以就让魏惠王将商鞅给杀了,否则他出去必然要帮助其他诸侯国。

这件事魏惠王依旧没有采纳,因为在魏惠王看来,商鞅不过是一个不起眼的小角色,根本不值得他为此大动干戈。

在这种情况下,商鞅只能是离开魏国,因为一旦魏惠王回过味儿来,一定会找商鞅麻烦。与其辅佐这么一个昏庸的君主,不如出去寻找一位真正值得辅佐的君主。

03孙武投靠吴国,并没有出卖母国齐国。

孙武是齐国人,而且是齐国的贵族。可是孙武在齐国显然也没有得到重用。他在齐国并没有比较出色的战绩,至少缺少相关史料。

孙子武者,齐人也。以兵法见於吴王阖庐。阖庐曰:“子之十三篇,吾尽观之矣,可以小试勒兵乎?”对曰:“可。”阖庐曰:“可试以妇人乎?”曰:“可。”於是许之,出宫中美女,得百八十人。---《史记》

在这个时候,他的好友伍子胥,将孙武推荐给了吴王阖闾。伍子胥是楚国人,可是他们全家都被楚国给杀掉了,只有他逃到了吴国。

为了给自己家人报仇,伍子胥没有哪一天不在厉兵秣马。可是在军事层面上,伍子胥毕竟没有什么特长,于是他想到了孙武。

  1. 为此孙武便从齐国来到吴国,帮助吴王阖闾训练士兵,并且帮助吴国军队进攻楚国,在消灭楚国以后,孙武并没有再为吴国效力。
  2. 孙武选择归隐山林,不再为吴国训练军队。这里有很多种原因,有可能是因为伍子胥被杀,有可能是因为孙武看到吴王阖闾和吴国贵族们在楚王宫的暴行,感到不齿。
  3. 还有一种可能,那就是不愿意帮助吴国去对付自己的母国齐国。因为吴国北上就与齐国接壤,这两个国家常常会发生一些小规模的争斗。

如果孙武继续为吴国效力,说不定就会成为自己母国的对手。孙武还有一个庞大的家族在齐国,他是不可能与齐国为敌的,所以他选择归隐山林。

由此可见孙武投靠吴国,纯粹是为了实现自己的抱负,绝对没有背叛齐国这一说。在齐国不得重用,难道还不能出去打工了?

总结:位卑未敢忘忧国。

其实从我们现在的角度去看这些人,他们都是出卖了自己的母国,没有为自己的母国效力。这就好比现在的学生出国留学,就再也不愿回来,甚至会帮助国外研究设备对付我们一样。

这个时候和春秋战国时期,可就不一样了。我们所面对的,也不是那个顶着同一个周天子的时代,所面对的是实实在在的外国。

不能做对自己母国不利的事情,这是最起码的道德底线。你可以天高任鸟飞,可以享受超高的待遇,但是请记住这唯一的底线。最后用陆游的一首诗,奉送天下英豪。

病骨支离纱帽宽,孤臣万里客江干。 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 天地神灵扶庙社,京华父老望和銮。 出师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灯更细看。---陆游。

商鞅,孔子,孙子,诸葛亮是不是都是叛国之徒?

军事家一一孙膑(孙子)

政治、军事家一诸葛亮(孔明)

政治、经济家一一商鞅

教育家一一孔子(名丘、字仲尼)

商鞅,孔子,孙子,诸葛亮他们四人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改革家、教育家,军事家。他们为所处时代的国家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同时也为中国发展史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尤其是《孙子兵法》在世界军事理论上的影响力和实用价值,达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还有孔子教育理念,都是人类的共同瑰宝。

一, 商鞅是先秦时期的政治家,改革家,(公元前396年一一339年),秦国人。(也称战国时期,秦、齐、楚、燕、韩、赵、魏,战国七雄)。

主要成就:通过改革变法,使秦国的经济实力得到提高,为秦国统一六国奠定了物质基础。

公元前359年,秦国受到赵国率先改革变法(李悝变法)的影响。于是,秦孝公任用商鞅开始变法,商鞅先后颁布了二次变法令,主要内容是:

(一)、土地所有制方面。掘开井田制遗留下来的阡陌界限,承认土地私有权,准许土地买卖。

(二)、政治方面。奖励军功,按军功受爵,废除奴隶主贵族世袭特权;建立县制,全国设置三十一县,由国君直接委派官吏治理;编制户口,五家编为一“伍”,十家为一“什”,使民户相互监督。

(三)、经济方面。奖励耕织,禁止弃农经商。

经过商鞅的变法,秦的旧制度被废除,封建经济得到发展。秦国逐渐成为七国中实力最强的国家。

其实,商鞅的变法是比较晚的。七个诸候国均有变法。从商鞅变法开始,战国时期经历了一百多年,新的封建制度在各国逐步建立起来。

所以说,商鞅变法不但是经济发展的改革,在一定程度上说,是废除奴隶制社会,开拓封建制社会的开始,具有划时代的变法。二、 教育家,孔子千年礼乐归东鲁 人杰地灵话曲阜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目一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名丘,字仲民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尼山)人,是春秋未期的大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生于尼山昌平乡鲁源村,因其母为了生子,而祷于尼丘山,而得名一一孔丘))

主要功绩: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

孔子一生重视“礼“,要求人们严格尊守“礼”所规定的君臣父子、上下尊卑的等的秩序。强调“仁“,他说仁就是爱人。他要求统治者要爱惜人民,不要过于压迫人民,以缓和阶级矛盾。

孔子又是一个很著名的教育家。他开创了私人讲学堂的讲学风气,扩大了受教育的范围。传说中有学生共三千多名。最学有所长的学生为七十二名。((记住学生与孔子岁数相等))一一总结出教学经验,提出了许多有益的见解,若“因材施教“,“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教与学的科学方法。晚年编订了古代文化典籍《诗经》、《尚书》、《春秋》等书。其中:

(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三百多篇,绝大部分是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诗经》里业大部分篇幅的《国风》是当时()诗官()从民间采集来的民歌,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2)《尚书》是一部古代历史文献的汇编(历史)。

(3)《春秋》是孔子根据鲁国的史料编写的一部编年史。(日记式)

而《论语》是由孔子的学生,根据他的言论搜辑编集成书,而得名《论语》。孔子和信奉他学说的人,形成了儒家学派。孔子就是儒家创始人。三、政治家、军事家孙膑(孙子)

孙膑(孙子、孙武)是春秋未期一位杰出的军事家。他总结了前人以及自已的作战经验,探索战争的规律,写成了一部闻名世界的古代兵书《孙子兵法》。书里系统地叙述了战略战术的原则,指出集中兵力打败敌人的重要性。并且强调指出:进行战争、要对敌我双方的情况作周密的调查,做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兵书共撰写了三十六计,集中历代”韬略”、“诡道”之大成。是我国文化也是世界文化的珍宝。

四.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孔明)

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伏龙),蜀汉时代(三国),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谥号:忠武候。是一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散文家、书法家、发明家。

留传于世的作品有:《诸葛亮集》《心书》《诫子书》《便宜十六策》《出师表》等等。一生治理蜀地,平定南蛮、助刘备夺取荆州、益洲,提出隆中对策,作出战略规划。发明木中流马、孔明灯、改造连弩,一弩可十箭齐发等等。

公元234年(建兴十二年),死于五丈原(今宝鸡岐山境内)。逝后,刘禅追谥他为忠武候,现在我们尊称诸葛亮为忠武候。

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所赞美的“忠臣”与“智者”的最佳代表人物。

出师末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分享于此,他们是否是奸、或者叛国,还是中国古代史上英雄人物。我认为他们是中华民族值得骄傲的伟大历史人物。

我是偷间闲谈,点个赞或评论

商鞅,孔子,孙子,诸葛亮是不是都是叛国之徒?

不是,商鞅 ,商鞅变法,商鞅提出了废井田、重农桑、奖军功、实行统一度量和建立县制等一整套变法求新的发展策略。

孙子,从胡公满开始,经过十代十二个国君的世袭传授,到桓公时,陈国发生了内乱。陈厉公之子完,因内乱不得立,而奔往齐国,他是孙武的直系祖先

诸葛亮 ,诸葛亮散文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曾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并改造连弩,叫做诸葛连弩,可一弩十矢俱发。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

商鞅,孔子,孙子,诸葛亮是不是都是叛国之徒?

呃?

他们都有哪些叛国卖国行为?他们叛变向敌国投降卖国求荣了?

商鞅,孔子,孙子,诸葛亮是不是都是叛国之徒?

不是。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先说商鞅,孔子,孙子

首先我们知道他们都属于周朝的春秋战国时期。周朝其实还是部落大联盟性质的,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国家。它实行的是分封制,对于个人来说,这种制度中家族祭祀才是最重要的。同时东周时期的战乱又让许多的王孙贵族都流亡于他国,沦落到士子的行列。在他们的思想中所谓的国家也只是某个家族的荣辱而已,士子主要目的还是想出人头地,光宗耀祖,发挥自己的才干。

其次再看三人的经历。商鞅本是出生于卫国,他认为卫弱没有作为,求于魏国相,做了公叔痤的家臣。却不受魏王待见,最后才去到秦国,大发光彩。

孔子祖上是宋国的大贵族,在宫廷争斗中失败,为避内乱逃到鲁国定居。如果孔子能站立鲁国朝廷,其实和在宋也无不同,当时国家概念不强,祭祀和家谱的光辉更深厚。如果说到国家,应该更多的是想到恢复西周的礼仪和天子的威严,而不是某一个诸侯国。

孙子的祖先是陈国人,陈国内乱时,其祖陈完逃到齐国,成为齐国的田陈氏。其后人有功,被齐景公赐姓孙氏。最后齐国却被田氏所取代,成为齐国的王室。

所以从这点上来讲 这三人并不是叛国之徒。

第二,诸葛亮也不是叛国之徒。

因为诸葛亮当时处于东汉末年,那时只有一个国就是汉王朝。他开始的时候应该是救国救民,后来选择了刘备,也只能说明是是立场观念不同,从现在来看,可以说为内、战,当时是各为其主,各有思想。

商鞅,孔子,孙子,诸葛亮是不是都是叛国之徒?

这些人都出自中原,有了中原的沃土才会出真正的大人才。但是,文明成熟了就会腐烂,中原文明的特征之一就是都想当老大,于是勾心斗角相互碾压的情况便出现了。这使许多人才去他乡寻找出路。上述人才就是这样的。天下概念已经形成,没什么叛国不叛国的。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这个理念也已形成成为合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