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扮演捉刀人,为什么匈奴使者能看出曹操是真英雄,怎么能培养像曹操一样的气质气场?
曹操捉刀人的把戏,其实根本就是历史书骗骗人的。如果历史书真的有一半可信的话,那么这世上也不会有这么多骗子了。
所以说,与其想着培养曹操那种与生俱来的霸气,倒不如着手自己的事业,给自己做一个长足的计划。
每个人如果能够在自己的事业上坚持做上个二三十年,在这个行业内,你自然就是非常有霸气的人。相反,如果单纯去模仿学习这种霸气,那只会成为外强中干的黔之驴,实在是不可取。
01捉刀人的故事,想想的确有点可笑。其实这个故事非常简短,当时曹操已经一统北方,也已经建立了自己的魏国,自称为魏王。这个时候他才是北方的实际统治者。
匈奴这边要和汉朝接洽,自然是派使臣来见曹操。曹操忽然想起来,他觉得自己的长相实在是太丑陋,形象不好,无法震慑匈奴人。
所以曹操就让崔琰代替他做魏王去接见匈奴的使臣,而曹操本人则拿着刀站在魏王宝座旁边。崔琰和匈奴使臣聊完一会儿以后,便让人送匈奴使臣走了。
魏武将见匈奴使,自以形陋,不足雄远国,使崔季珪代,帝自捉刀立床头。既毕,令间谍问曰:「魏王何如?」匈奴使答曰:「魏王雅望非常;然床头捉刀人,此乃英雄也。」魏武闻之,追杀此使。---《世说新语》
这个时候曹操让间谍偷偷去问这个匈奴使臣,魏王看起来怎么样?匈奴使臣当然要夸一夸魏王,他认为魏王风雅威望跟普通人自然是不同,不过魏王旁边站着的那个捉刀人,这才是真正的大英雄。
曹操听说了这件事以后,觉得大吃一惊,立刻派遣手下人去追杀这个匈奴使臣。至于追杀的原因,是有很多种说法的。
为什么我觉得这个故事有点可笑呢?因为这个故事实在是太假了,而且逻辑上本身就说不清楚。还有,曹操有那么不自信?开玩笑!
- 首先匈奴使臣如果看不出捉刀人是曹操的话,他怎么敢说这个捉刀人是真英雄?这么说把崔琰扮演的魏王,放在了什么地方?因为他不知道身边这个人是间谍?
- 其次匈奴使臣如果看出了捉刀人就是曹操的话,那么他为什么还偏偏要说这种话呢?因为他知道身边的人是间谍?想要拍曹操一个马屁吗?
- 再者曹操为什么要询问匈奴人的态度?他对崔琰的形象非常在意?如果匈奴人只在乎当时的魏王,不在乎捉刀的曹操,那这么去问岂不是白费?
所以说这个故事之所以存在,纯粹就是为了体现出曹操个人的英武之气,是为了告诉后世的人,曹操这个人不光做事牛,这不怒自威的形象更牛。
02捉刀人的故事,最早出现在南朝《世说新语》之中。这个故事没有可靠性,还有一个比较靠谱的证据,那就是这个故事最早的版本出现在《世说新语》之中。
编纂这本书的作者刘义庆,是南朝宋国的临川王,他本人或许是没什么功夫去搜集这些名人趣事的,所以一般认为是由他的门客搜集整理除了这本小说集。
我一提到小说集大家估计就能明白这本书的性质了,其实这本书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史书,而是一本专门记载名人趣事的故事集。
所以说在这本书里出现的故事,如果没有相关史料作为佐证的话,就算再有趣,其实也拿不上台面,或许真的就是哪个嘴里含着毛笔的穷书生胡乱想出来的。
此外,在《世说新语》之前,不管是《三国志》,还是《后汉书》,都没有捉刀人这个故事的相关记载。
可以说这个故事就是在南朝宋的时候,突然就出现了。随后被后世各种书籍所沿用,甚至被编排成了戏曲,成为了重要的一出戏。
而南朝宋和曹操那个时期,相隔了一百多年,这就好比我们今天去写道光皇帝怎么怎么样一样,根本就没有什么根据可言。
所以我的推论是,这一故事的真实性不可考,当个趣事来听一听就可以了。千万不要就里面的内容较真,毕竟原作者都未必搞得清这里面的逻辑。
03人的气质和气度,真的不是靠模仿就能学来的。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曹操的特征,那就是外表看起来就气度不凡。其实说老实话,我真的不清楚匈奴使者从打哪儿看出来的,难道因为曹操个子矮不说话,就真的是英雄吗?
当然不是,退一万步讲,就算这个故事真的发生了,匈奴使者也真的看出来捉刀人就是曹操,那也不是因为曹操身上的气度,而是因为崔琰恍惚不定的眼神。
- 使者和假魏王崔琰在聊天的时候,一定会问到一些有关国家利益的事情。这个时候崔琰自己肯定是做不到主的,那么他会怎么办呢?
- 他肯定会不由自主地朝着曹操的方向瞥两眼,也就是说,因为崔琰在动作上露馅了,这才给了匈奴使者识破这件事的机会。而不是因为曹操长相上有多么气度不凡。
- 要真说有英雄气概,那曹操军中那帮将领,可真的是拉出来一卡车都有使者眼中的英雄气概,毕竟人家也是一方猛将,甚至有封疆大吏,都不可小觑。
所以从气度上来分辨一个人,是基本不可能的。当然了,人肯定是有相应的气质和气度的,这需要从这个人的言行举止上去慢慢体会。
曹操当时只是一个捉刀人,他一不能在魏王面前胡乱说话,二不能在魏王面前胡乱做事,匈奴使者是不可能从这些方面看出曹操是个英雄的。
总结:学习、实践,或许会让你拥有相应的气质和气度。曹操身上优良的特性,难道是天生的吗?当然是天生的,这一点还别不服气。有些人天生就是聪明,就是有志向。
不过天生只能决定一部分,如果不好好学习历练,再好的人才也会废掉。很显然曹操就是那种爱学习的人。他从小读书很多,结交的朋友也都是有智慧的人,所以他的气质是这么一点点熏陶出来的。
除此之外,他还久经战阵,在战场上基本一辈子,这也是他那种气质的由来。为此我们会发现,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以及不断的实践努力,才有可能具有一种特别的气质。当然了和曹操一模一样是不可能的,毕竟每个人的经历都不同。
参考资料:
《三国志》
《世说新语》
曹操扮演捉刀人,为什么匈奴使者能看出曹操是真英雄,怎么能培养像曹操一样的气质气场?
曹操扮演捉刀人的故事,网上到处都是,这里就不多说了,我们就直接说说匈奴使者为什么会一眼看出站在崔琰身边的持刀者就是曹操呢?
首先,气质
王者气质不是演出来的,他是平时生活习惯沐浴出来的。王与臣在一起,王有王的样子,臣有臣的样子,这是本能反应。
自公元205年曹操打败袁绍一来,崔琰就跟随曹操,常年的臣服使崔琰已经习惯了对曹操恭敬和尊崇。这种恭敬和尊崇是融进血液里的,他会在崔琰接见匈奴使者过程中不自禁的流露出来。
打个不恰当的比喻,古代比较讲究家教的人家,孩子和父亲之间是有等级区别的。做儿子的在父亲面前说话都不敢大声。比如一个人正在正常说话,父亲突然出现,儿子会很自然放低声音,这不是装出来的,而是本能的反应,也可以理解为在父亲面前做儿子的就不会大声说话。
其次,眼神
匈奴使者来访,必然会有一些有关双方外交方面的事宜。小事崔琰自然会拿主意,但大事崔琰必然希望得到曹操的指使示,所以就会不自禁的望向曹操。
同时,在面对使者所提出的问题时,曹操的表现一定是十分坚定,但崔琰的眼神必然会出现飘忽不定的情况,哪怕是一瞬间。对于直接交流的使者是一定会感受到的。
就像是一个小孩子,在跟他说话时,如果小孩子答不上来,他会不自禁的望向自己的父母寻求帮助,身子还会自然的朝着父母的方向缩。
崔琰不是小孩子,他自然不会朝曹操缩身子,但望向曹操寻求决断,还是会有的。
如何能够养成一股子霸道气质呢,这主要取决于平时说话和习惯,是需要环境的熏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养成的,也不是能够装出来的。
在此可以浅谈一下如何培养成熟气质。
首先,在遇到事情的时候不要急于回答,而是要想明白事情的实质,说话要简洁,直中关键,不说废话,不要做太多的铺垫。
简单来说就是,你想表达的核心是什么就说什么,不要为了解释这个核心而说了一堆无关痛痒的话。
其次,说话前吸口气,语速不宜太快,声线平稳(有人说话声线尖锐,给人一种心虚或急躁的感觉),无论说什么话题,都要不喜不忧,不卑不亢,眼神始终看向对方。
再其次,不要轻易开玩笑,可以幽默。玩笑会使自己在别人心中减少敬畏,有事说事,说完就离开。
有人常说人需要和大家融合到一起,这是对的,但这只限于平级之间,上下级之间太融合了,被管理者心中对管理者就会少些敬畏,不利于培养管理者自身的气质。
最后,敢担当。
王者的气质对于一个小集体来说就是领导气质,领导就要有所作为,敢于担当,有事拿主意,而不是一味向下级求救。错了就错了,有什么关系。有一条要记住,我是领导我就说了算,错了也得听我的。
一上就是骇浪无波澜的拙见,希望对大家在日后的工作学习中有所帮助。
喜欢@骇浪无波澜 的回答还请朋友们关注,谢谢!
曹操扮演捉刀人,为什么匈奴使者能看出曹操是真英雄,怎么能培养像曹操一样的气质气场?
这个故事见于《世说新语》。
曹操一统北方之后,塞外异族派出使节前来晋见,以表臣服之心。
曹操认为自己身材矮小,形相丑陋,担心难于取到震慑异族的效果,便找来崔琰,要他假扮成自己来接见异族使节,而曹操本人则提刀在手,站在崔琰的坐榻边上假扮侍从。
接见完毕,曹操私下派人去问使节:"你觉得魏王这个人怎么样?"
使节淡淡一笑:"魏王谈吐风雅,举止有度,颇有威仪。但是和他身边的那个卫士比起来,却少了三分英雄之气"。
曹操闻言大惊,立马派人追杀异族使节。怎奈这使节早己逃之夭夭,不知去向。
关于曹操为何要追杀异族使者?一直流传着多种说法。我个人认为比较可靠的,一是杀人灭口,曹操并不想让自已因为自卑而找人替代的事情宣扬出去。二是曹操认为这名异族使者眼光锐利,是个人物,既然不能为我所用,那就杀之以绝后患。
其实曹操大可不必如此谨慎小心。异族使者一眼辩得真英雄,也许这破绽并非是出在曹操的霸气侧漏上。
我们可以试想一下,假如你是崔琰,当你的顶头上司要你假扮成他去接见贵宾,而他却在你的身边侍侯你,在这个时候,我想任何一个人都会多多少少显得不自然。更何况这个上司一向以狡诈多疑,心狠手辣而闻名。
这异族使者多半也是从这一方面识透了真相,是以才有惊人之语。
说到英雄气质,说到王者风范,它们往往是渗入骨子里的东西,精气内敛而不流于表面,泰山崩于前而神色不变,所谓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曹操扮演捉刀人,为什么匈奴使者能看出曹操是真英雄,怎么能培养像曹操一样的气质气场?
曹操扮演捉刀人的故事,又被称之为“床头捉刀”。说的是曹操统一北方后,声威大振,各游牧民族部落纷纷前来依附,就连不可一世的匈奴也派出使者送来大批奇珍异宝,并请求能够亲自面见曹操。
但曹操觉得自己的长相有点丑陋,无法有效震慑匈奴人,所以他就将声姿高扬、眉目疏朗的崔琰召来,要他代替自己接见使者。于是在接见时,崔琰就扮演曹操正中端坐,接受匈奴使者的拜贺,而曹操则扮作侍卫模样,手握钢刀,挺立在坐榻旁边。
等到接见完毕后,曹操派间谍去问匈奴使者对曹操的印象如何,使者不假思索地说:“魏王俊美,丰采高雅,而榻侧捉(握、提之意)刀的那个人气度威严,非常人可及,是为真英雄也!‘’曹操听说了这件事以后,觉得大吃一惊,立刻派遣手下人去追杀这个匈奴使臣。
对于这个故事,很多人肯定会好奇,为什么匈奴使者能看出曹操才是真英雄呢?表明上看,这是因为匈奴使者慧眼识英雄,毕竟当时曹操扮演的是一个拿刀的侍卫,加上他的形象又不太好,估计全程也不会说话,但匈奴使者却能够一眼看出他是真英雄,自然要点识人的能力。
但其实呢,这位匈奴使者识别出曹操才是真英雄,根本都没有什么太大难度。因为,曹操虽然扮演一个拿刀的侍卫,而崔琰扮演曹操,问题是,崔琰作为臣子已经跟随曹操很多年,早已经习惯听曹操发号施令,而曹操也已经习惯对他发号施令。从某种意义上说,崔琰和曹操站在一起,就和咱们现在的员工和老板站在一起是一个道理。
在这种背景下,当他们两个一起与匈奴使者见面时,虽然崔琰扮演的是曹操,但当他与匈奴使者沟通时,尤其是回答匈奴使者的一些重要问题时,必然会习惯性的瞧一眼身旁扮演侍卫的曹操,因为很多问题,绝不是他能够轻易回答的,所以这种时候他必然会不由自主先看一看旁边的曹操,通过曹操的脸部神情来做出答案。
这就好比咱们和客户谈判时,如果自己的上司或者老板在一旁,即便他们故意扮演一个全程不说话的陪同者,但很多时候,尤其是当客户提出一些你根本做不了主的问题时,你必然会习惯性的抬头看一看身边的上司或老板,这是一种本能。
至于匈奴使者,他能够代表匈奴拜访曹操,说明他至少不是一般的普通人。在这种背景下,当他在与崔琰沟通时,必然会捕捉到崔琰这个无意识的动作。
换句话说,匈奴使者肯定能注意到,崔琰会时不时的抬头瞧一瞧床头拿刀的侍卫,而且眼神中还透露出某种请示的态度;更重要的是,这个站在床头拿刀的侍卫,面对崔琰投来的目光,非但没有惊慌失措,也没有下意思的低下头,反而是直视目光,神情更是一脸坦然。
在这种背景下,匈奴使者即便现场不能完全猜出这位拿刀侍卫的真实身份,但至少也能够判断出,这位拿刀侍卫的身份,要比坐着的那位更有分量。接下来他只要通过一番简单的推理,就应该能够大致能够猜出,这位拿刀侍卫才应该是真正的曹操。
至于说如何能培养像曹操一样的气质?其实就是培养所谓的大哥气质。拥有大哥气质的人,走到哪里都想居中而坐,而且总想指挥别人。
与之相对的,就是所谓的小弟气质,也就是走到哪里,都习惯性的听令于一个强势的人物,而且愿意协助这个强势的人物维持一定的秩序。
再通俗点讲,拥有大哥气质的人,就是首领欲望特别强烈,还有着常人没有的组织、领导才能,更拥有常人没有首领魅力的人。他们所关心的事,永远是茫茫人海,谁才是真正的千里马呢?至于拥有小弟气质的人,他们所关心的事,永远是我这匹千里马,什么时候才能遇到赏识我的伯乐呢?
再现实生活中,普通人像拥有大哥气质的最快最有效的办法,就是通过自己的组织和领导才能,不断提高自己职位、地位和财富。这样一来,你身后自然会有一群全力配合你、以你马首是瞻的手下或者员工,到时你就自然会在你的圈子里,形成一种习惯居中而坐、对众人发号施令的大哥气质。
曹操扮演捉刀人,为什么匈奴使者能看出曹操是真英雄,怎么能培养像曹操一样的气质气场?
曹操是汉末军事家、政治家,是当时出类拔萃的英雄,有人评论他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曹操扮演捉刀人会见匈奴使者这则故事以匈奴使者对曹操的评价,从侧面写出了他身上的英雄气质,即使是装扮成小卒,也不能掩盖他的英雄本色。
至于怎么样才能培养曹操这样的英雄气场,个人觉得应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第一、自信。自信是一种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一种坚定的自我价值体现。
第二、胸怀天下。先天下之忧而忧,先天下之乐而乐的境界作为一个英雄应该心怀天下。
第三、求真务实。追求事物的本质,掌握事物的规律,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第四、善事气质。善事包括善学、善思、善谋、善断、善处(处理实际问题)等多个方面,它反映的是一种智慧,一种能力,一种超越于“自发”的“大自觉”
第五、倔强气质。倔强就是性格的刚强不屈
它展示的是一种执着,一种坚韧,一种毅力
从这几个方面着手,慢慢就会把自己培养成具有英雄气质的人物。
曹操扮演捉刀人,为什么匈奴使者能看出曹操是真英雄,怎么能培养像曹操一样的气质气场?
这篇文章出自《世说新语》。原文如下。魏武将见匈奴使,自以形陋,不足雄远国,使崔季珪代,帝自捉刀立床头。即毕,令间谍问曰,魏王如何?
匈奴使答,魏王雅望非常,然床头捉刀人,此乃英雄也。魏武闻之,追杀此使。文字明白如话,不用解释了。
记得我看过此文,曾作了两首小诗,评论此文,诗如下。
一。
孟德夲色正當行,假扮卫士也豪强。
挺身捉刀雄霸气,北使一望此魏王。
二。
魏王雅望耐观瞻,英气不比捉刀人。
北使眼慧思慮少。看破英雄被杀身。
你看曹操固然英雄,但匈奴使者也不是傻瓜,那平生带来的雄霸之气,那是掩饰不住的,
可惜这匈奴使者,百慮一疏,一句(然床头捉刀人,此乃英雄也),招来了杀身之禍。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