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庶如果没有推荐诸葛亮给刘备,刘备会放徐庶离开吗?为什么?

遇到徐庶以后,是刘备事业崛起的新时期。可是同时刘备也面临着人生的重大挑战,当时新野被烧,刘备携民渡江,老婆、孩子、兄弟全都被打散了。

这个时候徐庶向刘备提出辞呈,我想刘备是认可的。一家公司已经到了破产清算的地步了,你还指望着员工跟着你继续混?你连员工的社保都交不起,拿什么承诺他们的未来呢?

01人生起落的过程,也是筛选团队成员的过程。

刘备的人生,可以说是大起大落。早在徐州的时候,刘备就曾经成为过一方诸侯,手下兵马五六万,甚至敢跟曹操叫板。

当时陈圭陈登父子,一直追随着刘备。可是曹操击败刘备以后,陈圭陈登父子果断背弃了刘备,转而投向曹操。

这不是人家的错,你刘备一败涂地,而人家曹操手握天子和雄兵数十万,瞎子也知道选择谁,所以陈登这样的人才,也被排除出了刘备的创业团队。

  1. 不过这一次的落难,也使得刘备更加坚信兄弟之间的感情。关羽、张飞包括赵云,对刘备绝对是赤胆忠心。尤其是关羽,就算投降了曹操,也愿意放弃所有功名利禄,千里寻兄。
  2. 糜竺糜芳兄弟,在这个时候对刘备依旧不离不弃,可见他们也是合格的团队成员。只有这帮人重新回到刘备身边,刘备才能有想法继续创业。
  3. 火烧新野的时候也是一样,当初蒯家和刘备的关系非常好。他们家也是人才辈出,其中蒯越、蒯良是刘表的谋士,智勇双全。结果刘备落难后,他们蒯家基本都选择投降了曹操,唯独蒯越的侄儿蒯祺依旧留在刘备身边,成为了刘备创业团队中的一员。

当时刘备带着10万百姓一起渡江,躲避曹操的追杀,严重拖慢了逃跑的进程。徐庶肯定不止一次劝说过刘备,可惜刘备就是不听。

刘备心里想些什么我们不得而知,应该就是舍不得百姓被曹操屠城。可是他将自己的文武大臣们也都置身于危险之中。

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三国志》

在这种情况下,徐庶选择离开,那就是放弃了刘备创业团队成员的身份。我们必须要理解徐庶,因为换你比他走得还要快。不是每个人都能像诸葛亮那样忠义无双的。

02徐庶就算不推荐诸葛亮,刘备也没有理由留下人家。

在演义中,有这么一段,徐庶的老母亲被曹操挟持,所以他不得不选择离开。临走前,刘备对他是依依不舍。

后来徐庶跑回来给刘备推荐了人才诸葛亮,这才放心离去。刘备有了诸葛亮的消息,也就不再坚持留住徐庶了。

先主在樊闻之,率其众南行,亮与徐庶并从,为曹公所追破,获庶母。庶辞先主而指其心曰:“本欲与将军共图王霸之业者,以此方寸之地也。今已失老母,方寸乱矣,无益於事,请从此别。”遂诣曹公。---《三国演义》

而实际上,诸葛亮和徐庶曾经一起共事过,即使他是徐庶推荐的,也不是在徐庶走的时候推荐的。

而且徐庶走的原因和时间不对,徐庶不是因为老母被曹操挟持而走,而是因为火烧新野以后,找不到老母,心乱如麻之下,选择北上寻母的。那么他的老母就一定北上了吗?其实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这是徐庶离开刘备的借口罢了。

徐庶受命而行。至樊城,玄德、孔明接见,共诉旧日之情。庶曰:“曹操使庶来招降使君,乃假买民心也,今彼分兵八路,填白河而进。樊城恐不可守,宜速作行计。”玄德欲留徐庶。庶谢曰:“某若不还,恐惹人笑。今老母已丧,抱恨终天。身虽在彼,誓不为设一谋,公有卧龙辅佐,何愁大业不成。庶请辞。”玄德不敢强留。---《三国演义》

虽然这是事实,可是演义里的情节的确非常精彩。不仅彰显了诸葛亮的高深,也体现了徐庶的忠义。那么如果徐庶不推荐诸葛亮,刘备就不放他走了吗?

当然不可能,不管徐庶有没有推荐新的人才,落败的刘备,都没有理由干涉徐庶的自由,原因有三。

  1. 第一,刘备自身创业失败,已经没有钱给员工发工资交社保了。他哪里还会舔着脸,继续讲述企业文化,让大家凭借一股精神留下来呢?
  2. 第二,徐庶就算被强行留下,他也会心生抱怨。人家的理由是老母丢了,你刘备不放他走,岂不是导致徐庶背负不孝之名?
  3. 第三,刘备强留徐庶也没什么作用,毕竟公司快倒闭了,而且徐庶在心生抱怨的情况,不会献出一计,跟进曹营一样。就算献计,可能也是害自己的毒计,还不如放了。

人才的心不在这家公司了,要么是受了委屈,要么是钱给的不够。其实还有一种可能,那就是公司要倒闭了。既如此,为何还要强求呢?

03徐庶认为自己有脑子有才华,远大前程不能耽误在刘备这里。

徐庶对自己的职业是有规划的,期初辅佐刘备,那是看出了刘备有雄才大略,将来可以成就大业。

俄而表卒,琮闻曹公来征,遣使请降。先主在樊闻之,率其众南行,亮与徐庶并从,为曹公所追破,获庶母。庶辞先主。---《三国志》

可是当时有雄才大略的诸侯非常多,曹操、孙权、马超、刘璋这些人都可以说是一方雄主。刘备不是唯一一个,但是却是最弱小的一个。

为此徐庶虽然加入了刘备集团,却一直在观望。本打算兢兢业业好好为刘备建功立业的,可惜刘备经营能力不善,导致公司濒临破产。

  1. 不少人都收拾东西回家了,赔偿金也是一分都拿不到,不少人还在咒骂刘备。在这种情况下,徐庶给刘备恭恭敬敬地打了一份辞职报告,并且鞠了一躬才走,这已经是够意思的了。
  2. 徐庶终于明白,光有雄心壮志还不够,必须要有足够的实力才行。放眼天下,曹操绝对是绩优股,虽然上升空间有限,但是可以在里面熬出名堂来,而且持有比较稳妥。
  3. 刘备这一支濒临停盘的潜力股,可能会一直这么潜下去了。在刘备这里,徐庶实现不了自己的人生目标,所以他的离开,是明智之选。

徐庶到了曹操那里,虽然不是创业团队之一,拿不到原始股。但是他可以过上稳定的日子,凭借自己的才智,逐渐成为集团的重要人物。

总结:诸葛亮的选择,未必就真的有徐庶好。

现在我们看诸葛亮从一而终,从刘备落魄时就跟着他,一直到刘备做了皇帝,诸葛亮始终不离不弃。甚至在刘备死后,诸葛亮还是尽心尽力地辅佐他的儿子。

从而诸葛亮为自己赢得了千古名相的美名,同时进入了文武双庙,赢得了生前身后名。相比较而言,徐庶的名气就太小了,到了曹魏基本上是被埋没了。

可是我们能说诸葛亮的选择就一定比徐庶的好吗?当然不能。因为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人生的权力。徐庶不愿跟着刘备东奔西走,食不果腹。所以他选择安逸的生活,进入曹操集团。

而诸葛亮是个有闯劲的人,安逸的生活反而不适合他,所以他选择跟随刘备创业。这本身就没有好与不好之分,毕竟每个人都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

参考资料:

《三国志》

《三国演义》

徐庶如果没有推荐诸葛亮给刘备,刘备会放徐庶离开吗?为什么?

徐庶如果不推荐诸葛亮,刘备也会让他走,因为徐庶的母亲在曹操大营,徐庶不能安心在刘备这里。古语有:强扭的瓜不甜!徐庶到曹营也不会为曹操出谋划策,在赤壁之战中,徐庶已经看破诸葛亮要用火烧曹操大船的计谋,但是没有言语。

徐庶如果没有推荐诸葛亮给刘备,刘备会放徐庶离开吗?为什么?

谢谢邀答;徐庶不推荐诸葛亮,‘刘备也会放徐庶去曹营。

一,当时提倡孝道,刘备爱民如子,推崇仁孝,兵败势危之季都不愿丟弃百姓,何况朋友母被挟身危。

二,刘备虽惜恋人才,而后又有三請诸葛之举,但从不强行,仅凭自愿,为君深知时不能为,而强为之,于事无益,于稷无补后有‘徐庶进曹營一言不发,一谋不设’”为证。

三,这正是刘备人仁,和曹操的奸诈形象之对比。

徐庶如果没有推荐诸葛亮给刘备,刘备会放徐庶离开吗?为什么?

刘备是以仁义著称,曾对关羽丶张飞说:当今天下曹操最为枭雄,他奸诈,我就要仁义;他爱杀人,我就要善待人。大忠大奸,立马凸现。

关羽当既抱拳发誓:吾仍浪迹天涯,四海为家。今日幸遇刘皇叔匡扶汉室,誓死追随,万死不辞!

后来徐庶因老母被拘,无奈弃刘奔曹。张飞欲路上拦截,不能泄密啊。刘备转而望关羽,关羽对张飞说:阿弟,曹操不仁,皇叔大哥不能不义。天要下雨,娘要嫁人,成全吧。

在徐庶转身欲离之时,仍会感激刘备恩遇,大叫一声:刘皇叔,我师兄司马徽邀你一见。挥泪而别。

刘关张一顾司马徽,司环顾左右,悄悄对刘备说:伏龙丶风雏,只要得一,可以定天下。

后来刘备还是要三顾茅庐,再回老路。

徐庶如果没有推荐诸葛亮给刘备,刘备会放徐庶离开吗?为什么?

《三国演义》中,有“徐元直走马荐诸葛”的故事,说的是徐庶因为母亲被曹操用计软禁,模仿徐母笔迹,给徐庶写了一封信,将徐元直诓骗到了许都。徐庶不忍离开刘备,但为了尽孝而不得不辞别英主。

徐庶打马离去,刘备十分不舍,在马上翘首观望。不见了徐庶身影,刘备便叫随从砍掉树木,说这片林子遮挡了我目送元直。正当刘备依依不舍之时,徐庶却回来了。刘备以为徐庶改变了主意,徐庶却说,老母相招不得不去,因为走得太匆忙,忘记了一件大事。

徐庶所说的大事,就是给刘备推荐诸葛亮。交代完这就事情,徐元直唯恐诸葛亮不愿意出山,还专程到卧龙岗打了个转,叮嘱孔明辅佐刘备。没想到,却遭到诸葛亮一通抢白。徐庶羞愧满面,转投许都而去。

罗贯中妙笔生花,这段故事写得极其精彩。遗憾的是,徐元直并不是正史中的徐庶,走马荐诸葛故事的所有情节几乎都是虚构的。

徐庶是什么时候举荐诸葛亮的

本回答导语中,便提到了徐庶走马荐诸葛这件事,很明显,即便是虚构的故事,也是刘备放行之后,徐元直回马推荐的诸葛亮。所以,似乎也就不存在题主问题,如果徐庶没有推荐诸葛亮,便有可能走不脱的事。但是,若从正史看,却又不是这么回事了。正史中刘备放徐庶,却倒与推荐诸葛亮有关。

《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中,徐庶进曹营的情节十分简单:刘表去世后,曹操进兵荆州,刘琮闻知,便派使臣去曹营请降。驻扎在樊城的刘备听说这件事,便领兵南下:

亮与徐庶并从,为曹公所追破,获庶母。庶辞先主而指其心曰“本欲与将军共图王霸之业者,以此方寸之地也。今已失老母,方寸乱矣,无益於事,请从此别”遂诣曹公。

原来,徐庶还没有离开刘备的时候,诸葛亮已经出山了。以陈寿的记载来看,诸葛亮排在徐庶之前,应当是第一军师,徐庶退居其后。更为重要的是,徐庶离开刘备的时间,是在刘表去世之后,荆州归于曹操之前。

《三国志》中说,徐庶的母亲大概也在刘备军中,母子俩在一起。刘备南下时,是“率众”而出,与后来“携民渡江”是一回事。曹操追击刘备,乱军之中俘获了徐庶的母亲。曹操也没有伪造徐母的亲笔书信使诈,而是徐庶因为母亲被曹操所获,从而主动的舍刘备而去。陈寿没有写刘备是否不舍,大概是成全了徐元直,任他前往曹营尽孝罢。

那么,徐庶有没有推荐过诸葛亮呢?这个倒是有。但是,却不是在徐庶离开之时,而是在新野遇到刘备的时候,就向刘玄德荐贤了。

《三国志·诸葛亮传》中说,徐庶在新野见到了刘备,便对刘备说:“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刘备敷衍了一句,那就请他一起来吧。徐庶说,“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于是,刘备去了三次,才见到了诸葛亮。刘备一见诸葛亮,便领教了《隆中对》。一回到新野,就把自己与诸葛亮的关系视为“鱼水”。当时,徐庶尚在,肯定要腿而居其次了。

从正史的记载看,徐庶推荐了诸葛亮,刘备才得此大才。这也说明徐庶是一个很有心胸之人,明明知道诸葛亮的才能比他高,却还很负责任的举荐贤能。由此想到后来的庞统,为人孤傲,稍微得势,便露出与诸葛亮争高低的迹象。徐庶若继续留在刘备这边,恐怕会成为诸葛亮非常得力的助手,也会发挥很大的作用。

刘备为何放走徐庶

从《三国志》的记载看,刘备放走徐庶,与诸葛亮有关。假若此时诸葛亮还没有出山,刘备在最危急的关头,恐怕不会轻易放掉一个军师。即便是要放,似乎也会挽留一番,过了困难时期再放徐庶走。这种可能当然不能排除,但从陈寿的记载来看,另一种可能更合乎情理,那就是徐庶推荐诸葛亮,诸葛亮也已经出山,刘备得了一个更厉害的军师,便放徐庶进了曹营。

徐庶的故事在《三国演义》中很精彩,一出场就气度不凡。刘备驻扎新野时,一人于街市上“葛巾布袍,皂绦乌履,长歌而来”。这个人的歌吸引了刘备,便想到水镜先生提到的卧龙凤雏,于是,就把此人请进了县衙。一番谈论后,刘备得知此人名叫单福,因所论甚高,刘备便任命他为军师。

不久,曹仁、李典率领吕翔、吕旷共三万兵马来攻取樊城。单福用计,大败曹仁,赵云、张飞分别斩杀吕旷、吕翔。李典兵败回曹营,曹操立即意识到,刘备军中得了高人。曹仁证实,这场战斗对方的谋划者是一个名叫单福的人。曹操不知此人,程昱说,这个人不叫单福,真名叫徐庶,并说:

此人幼好学击剑;中平末年,尝为人报仇杀人,披发涂面而走,为吏所获;问其姓名不答,吏乃缚于车上,击鼓行于市,今市人识之,虽有识者不敢言,而同伴窃解救之。乃更姓名而逃,折节向学,遍访名师,尝与司马徽谈论。

曹操问,这个人的才能与程先生比,如何?程昱答道:“十倍于昱。”于是,曹操极想得到徐庶,便设计软禁了徐母,把徐庶诓骗进了曹营。

程昱的这段话,不见于《三国志》,而是引用裴松之的《魏略》。《魏略》可不可信,另当别论,但在徐庶打败曹仁这件事情上,却与《三国志》一样,并无记载。因而,程昱在《三国演义》中说,徐庶的才能胜过自己十倍,也是不可靠的,完全是为徐庶进曹营做的铺垫。

查阅《三国志·魏书·夏侯曹传》,在曹仁的记载中,根本就没有与李典一同去攻打驻扎在樊城的刘备这一节。同时,李典的传记中,也没有相关记载。上文讲到的诸葛亮传记,同样没有徐庶樊城击败曹仁的事。也就是说,徐庶到新野见刘备只做了一件事,就是举荐诸葛亮。大概是徐庶的才能并不如《三国演义》所夸张的那样,所以,刘备在得到诸葛亮的前提下,兼顾两面,便放走了徐庶。

也就是说,刘备认为,徐庶的才能很一般,留下了也没有多大意义,不如成全其孝义之名。这大概应当是徐庶顺利离开刘备,投奔曹操的主要原因。那么,徐庶的才能到底如何呢?

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

《三国志·诸葛亮传》中讲到,孔明少年时代在即高卧隆中,自比管仲、乐毅。诸葛亮很清高,只与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有很深的交往,这两人也很佩服孔明,说他确实有管仲、乐毅之才。这是正史中,唯一提到的徐元直到新野前的事情,至于程昱所言,是裴松之的《魏略》而并不见诸《三国志》。

裴松之说,诸葛亮除了与崔州平、徐庶交往密切外,还与石广元、孟公威、徐元直一起游学,这三人学业也很不错,但诸葛亮却“独观其大略”,对三人说:“卿三人仕进可至刺史郡守也。”

诸葛亮料事如神,这三人后来的成就果然不能与诸葛亮相比。徐庶去了曹操那里,一直没有音讯,曹丕篡汉做了皇帝,定年号黄初。此时,《魏略》中才提到徐庶的情况,曹丕任用他为右中郎将、御史中丞。中郎将这个官衔讲得简单点,就是介于将军与校尉之间的一个武职。御史中丞在曹魏时期,其职责是纠弹百官朝仪,与此前此后的御史中丞官职责与职权不太一样,并不是御史台的长官,级别大概没有超过诸葛亮所言的刺史郡守。

无论从官职来看,还是史书对徐庶的重视程度来看,《三国演义》明显的夸大了徐元直的才能。以徐庶的表现来评判,陈昱说徐庶之才胜自己十倍,是罗贯中的夸张之词,纯粹是为故事服务的。

《三国演义》说,徐庶不得不去曹操帐下,为报答刘备的知遇之恩,发下誓言,终身不为曹操设一谋。果然,书中除了在赤壁之战前与庞统商议退身之策时,按照庞士元的建议,散布西凉西凉州韩遂、马腾谋反的消息。然后,主动去曹操那里请求去镇守散关。曹操采纳了徐庶的建议,与臧霸两人带兵前往,逃脱了赤壁之祸。从此,书中便再没有徐庶的事情了。

罗贯中这样写徐庶,后来演绎成一句歇后语: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其实,徐庶在三国时期表现平平,连陈寿都没有专门为他立传。裴松之不服,在《魏略》中讲了一大段徐庶的故事,但依然是没有多少可以书写的历史。

从后来徐庶任职情况来分析,徐元直去了曹操那里,肯定是发言了的,否则,就不会在曹丕手下做官。试想,三国时期的人才十分紧缺,谁又会浪费资源养一个闲人呢?裴松之引注《崔氏谱》,也为徐元直定了调,其才能只能做到刺史郡守而已。陈寿的记载也证明了这一点,曹操不是因为徐庶有才便软禁了徐母,而是把徐母当做了樊城百姓抓了去。古代人口缺乏,这等“俘虏”不需做大量的移民工作,便能增加户籍,曹操抓徐庶母亲再平常不过。徐庶是因为母亲在曹操那里,为了尽孝而“自投罗网”的。徐母也没有像《三国演义》中写的那样,因为徐庶的明珠暗投而自尽。同样,徐庶在刘备手下似乎也并没有得到施展才华的机会,主臣之间的知遇之恩还没到那种程度。因而,双方更无约定,也不会产生相互之间的信誉约束,徐庶发不发言,都不涉及道德人品问题。

所以,徐庶一定是要发言的,曹丕的官印绝不会那么不值钱,让一个装聋作哑的人担任御史中丞。也因为如此,即便是徐庶没有推荐诸葛亮,刘备也有可能放行。

综上所述,徐庶无论推不推荐诸葛亮,刘备都会放他走。这其中,除了刘备的仁心外,还有徐庶的才能并不一定为刘备所欣赏的缘故。

徐庶如果没有推荐诸葛亮给刘备,刘备会放徐庶离开吗?为什么?

徐庶如果没推荐诸葛亮,刘备会放徐庶走吗?

这问题可笑,明明是徐庶走到半路,想起刘备恩惠,这么一走了之,有点不太妥当,虽然也知道诸葛亮的志向,是淡泊名利,乐享田园,还是忍不住,不顾可能的怒怼,返回卧龙岗,极力劝说诸葛亮出山,帮助刘备。虽然最终碰一鼻子灰,徐庶仍无怨无悔,自认倒霉,并没有发啥脾气,默默前往许都,寻找老母。

当然,在《三国志.先主传》中,没有水镜的神秘,故弄玄虚,是徐庶先推荐诸葛亮的。看《三国志.先主传》:【 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 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这里说的是,刘备屯扎新野时,徐庶投奔刘备,受到刘备器重,徐庶给刘备推荐好朋友诸葛亮,刘备说,那你叫他来吧!,徐庶说这个人志向远大,不是随便能叫就来的,需要上门礼请。于是,刘备先后前往卧龙岗三次,才请来了诸葛亮,成就一段传颂千古的君臣佳话。

如果这还不能说明问题,后来,徐庶还曾经主动来过,还不是一次,是两次。第一次是曹操派徐庶,前来当说客,劝说刘备主动归顺,徐庶明知以刘备志向,这是绝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仍不推辞,就是为了再会刘备,以及老朋友诸葛亮。三人相见,寒暄已毕,徐庶告辞时,刘备曾欲留徐庶效力,徐庶回复说 : “如今某若不回,空惹人耻笑,今老母已丧,抱恨终天。身虽在彼,誓不为设一谋。公有卧龙辅佐,何愁大业不成?庶请辞”。

在此情况下,刘备不好再挽留,事实上,徐庶在曹营,次后不但没出过好主意,到是帮了一些倒忙。比如第二次,赤壁之战前夕,徐庶识破庞统的连环计,为了脱离战场,徐庶故意让心腹散布谣言,说西凉马腾、韩遂就要攻打关中,曹操不放心,派人回救时,徐庶积极请战,曹操就派徐庶、臧霸带三千兵,星夜前往散关,把守隘口。这些时候,刘备都没有强行留置徐庶。因为强人所难,似乎不是刘备行事风格。比如,诸葛亮曾劝刘备,乘刘表病逝取荆州,庞统也曾劝刘备,在涪关宴会上,杀掉刘璋,都被刘备拒绝了。所以,徐庶如果没推荐诸葛亮,刘备不会知道诸葛亮,徐庶已经走曹操那里,只剩下徐庶会不会重新返回,不存在刘备会不会放徐庶走的问题。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