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诸葛亮能在吴蜀两国成死仇的情况下还能促成两国同盟?

偷袭荆州杀关羽,火烧夷陵灭刘备,孙权在这一段时间里,可谓是得罪透了自己的这位盟友。他不仅夺取了刘备集团的荆州重地,而且将关羽的脑袋割了送给了曹操,将刘备大军杀了个片甲不留,导致刘备郁郁而终。

在这种情况下,孙刘联盟还有可能重新建立起来吗?如果是两家人之间如此争斗,那是绝对不可能重新联合的,但是孙刘两家是两大集团,是两个诸侯国,考虑层面就完全不同了。

01孙权有重新结盟的迫切希望。

孙权做了这么多对不起盟友的事情,他心里到底是怎么想的呢?其实很简单,先把肉吃到嘴边,到时候该道歉道歉,该挨揍挨揍,至于肉嘛,想让我吐出来,那是不可能的了。

他也曾经担心刘备会举国亲征,到时候孙权还真的没办法对抗。所以孙权为此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准备工作。

  1. 首先,孙权将关羽的脑袋送给了曹操。他的意思很明确,这脑袋是曹操让我砍的,我孙权不过是曹操手下的一个打手,希望以此转移祸水,导致曹刘两家斗争,他坐收渔翁之利。
  2. 其次,孙权将都城迁移到武昌地区。从建康到武昌,这是把自己和整个东吴朝廷的身家性命,全都放到了前线。意思很明白,如果打起仗来,荆州没了那东吴也就亡国了,这是为了激励大家的士气。
  3. 再者,孙权不断写信给刘备,一边打算归还荆州,一边打算把妹妹重新送回去。目的很简单,不是真心这么做,而是为了让刘备的身边人觉得事情可以缓和,继而劝告刘备不要东征,以此分散刘备军心。军心不齐的军队,是不可能打胜仗的。

这么一系列操作以后,孙权就可以放心大胆地与刘备厮杀了,结果我们都知道,陆逊火烧连营,刘备惨败而归。

此后的孙权再次担惊受怕了起来,因为曹丕大军反其道而行之,不打衰败的蜀汉,反而朝着东吴杀了过来。

夏四月,权群臣劝即尊号,权不许。刘备薨于白帝。五月,曲阿言甘露降。先是戏口守将晋宗杀将王直,以众叛如魏,魏以为蕲春太守,数犯边境。六月,权令将军贺齐督糜芳、刘邵等袭蕲春,邵等生虏宗。冬十一月,蜀使中郎将邓芝来聘。---《三国志》

30万大军分为四路杀向刚刚夷陵获胜的东吴,即使这一仗孙权答应了,可是他意识到一个问题,那就是自己没有曹魏强大。唯有与刘禅结盟,才可能化解这种危机。

所以孙权是发自肺腑想要重新结盟的,一个巴掌拍不响,如果孙权不愿意,诸葛亮就算是说破天,也不可能达成结盟。

02诸葛亮深知蜀汉实力衰败,为求存活只能选择结盟。

刘备集团在荆州丢失之前,达到了巅峰状态,刘备坐拥荆州、益州、上三郡、汉中等地。可巅峰之后,迅速滑坡,至少出现了三大损失。

  1. 第一,关羽把荆州给弄丢了。关羽在荆州蛰伏了6年半的时间,迫切希望建功立业。所以不顾众人的反对,坚持北伐,结果被孙权从后面偷袭,从而丢了性命,又丢了荆州。
  2. 第二,刘备夷陵之战,损失惨重。关羽被杀,紧接着张飞被杀。刘备再也无法忍耐,必须要找东吴算账。所以他不顾赵云等人的劝告,直奔荆州而去,结果在夷陵之战中被陆逊击败,损失惨重。
  3. 第三,刘备的义子刘封丢了上三郡。在打下汉中的同时,刘封和孟达还夺取了上三郡。可惜关羽被杀,孟达投降曹丕,刘封支撑不住,把上三郡给丢了,回来就被刘备宰了。

这么一来我们就会发现,刘备集团这一段时间,相继丢了荆州、上三郡的土地,以及大量将士们的性命。损失惨重之下,蜀汉内部又爆发了大量的起义,尤其是南方少数民族,根本不服气刘禅和诸葛亮的统治。

在这种情况下,诸葛亮想要保住蜀汉集团,就必须要做出让步和妥协。与曹魏交好是不可能的,因为曹魏篡汉,是原则上的敌人。

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先主又为诏敕后主曰“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建兴元年,封亮武乡侯,开府治事。顷之,又领益州牧。政事无巨细,咸决於亮。南中诸郡,并皆叛乱,亮以新遭大丧,故未便加兵,且遣使聘吴,因结和亲,遂为与国。---《三国志》

而与孙权交好,倒是有可能的,毕竟孙刘联盟曾经也是国策。虽然与孙权有不共戴天之仇,可是诸葛亮和刘禅选择了忍耐,为了存活下去,这也是无奈之举。

03诸葛亮承认二帝并存,缓和了不可缓和的矛盾。

刘禅继承皇位,成为了蜀汉帝国的第二任皇帝。但是实权在诸葛亮手里。不得不说,诸葛亮的气魄是很少有人能够比肩的。

孙权是抢了你的地盘,杀了你的将领,顺道还害死了你的皇帝。可是诸葛亮依旧选择一再忍让,最终再次促成了孙刘联盟的关系。

但是不久以后,新的情况再次出现了。孙权这个人一直在挑战诸葛亮的底线,绝对是不怀好意的,他公然称帝的消息传入了蜀汉。

蜀汉一直以自己为正统,过去臣子们接受东吴这个盟友,那是因为东吴好歹没有像曹魏那样公然篡汉。

可是现在不同了,孙权本人也篡汉自立了,这一突发状况,诸葛亮到底是怎么处理的呢?我们必须要膜拜一下。

丙申,南郊即皇帝位,是日大赦,改年。追尊父破虏将军坚为武烈皇帝,母吴氏为武烈皇后,兄讨逆将军策为长沙桓王。吴王太子登为皇太子。将吏皆进爵加赏。初,兴平中,吴中童谣曰“黄金车,班兰耳,闿昌门,出天子”五月,使校尉张刚、管笃之辽东。六月,蜀遣卫尉陈震庆权践位。权乃参分天下,豫、青、徐、幽属吴,兖、冀、并、凉属蜀。其司州之土,以函谷关为界,---《三国志》

诸葛亮不仅没有表示反对,而且派人前去送礼表示祝贺。诸葛亮的意思是,承认二帝并存的情况,并且打算与孙权中分天下。

很多蜀汉大臣表示不能接受,因为他们之所以如此团结,就是因为他们认为自己是正统,可是现在这个正统不仅成了最弱小的,而且还要公然认可其他人的篡逆行为。

不过诸葛亮采取高压政策,强行表达了这一态度,久而久之,蜀汉臣民也就承认了这一事实。孙权感佩诸葛亮的胸襟,与蜀汉再也没有矛盾纠纷。

总结:挽狂澜于既倒,说的可能就是诸葛亮吧。

刘备败亡以后,刘禅的实际控制范围有多大呢?其实很小很小,除了没什么人的汉中郡,只有成都城周围的一点地盘。南方大部分地区都相继独立了。

诸葛亮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如果不委曲求全,那么刘备这么多年的努力,可就付之东流了。所以蜀汉的重建,完全是诸葛亮一手促成的。

他一方面平定内部起义,一方面处理外交事务,与东吴交好。这才使得蜀汉有了喘息之机。后世那些专家说诸葛亮类比曹操这样的权臣简直没有良心可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绝对不是说说而已。

参考资料:《三国志》

为什么诸葛亮能在吴蜀两国成死仇的情况下还能促成两国同盟?

水到渠成!

为什么诸葛亮能在吴蜀两国成死仇的情况下还能促成两国同盟?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从古到今,这句话被不断的重复着,天下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

张仪剧照

秦国张仪玩的“合纵连横”,其本质就是利益的交换和平衡,是国与国之间,为了利益放弃争端的最好案例,经过大汉四百年的历史积淀,这种方法已经沁入到东汉末年所有人的骨子里面,诸葛亮作为三国时期的士人,四书五经给他建立了国家的框架,先秦的典故让他明白,所有的利益团体都是为自己利益而战斗,天下没有解决不了的事情,只有没有足够的利益罢了!

吴蜀两国之间的矛盾,从赤壁之战开始,两国因为赤壁之战后的分账不均,导致东吴和蜀国利益矛盾开始加剧,尤其是周瑜在其中添油加醋,让两国之间的矛盾不断的升级,东吴一直想从荆州拿回属于自己的利益,但是忌惮刘备集团的势力,在地形和外围部队上东吴不占优势,因此导致这个问题在不断的演化,东吴先后让鲁肃三次索要荆州,还采用周瑜的办法,用孙权的妹妹来骗刘备结婚,以此来要挟刘备集团归还荆州,但是都没有实现自己的愿望。

孙权和东吴的矛盾爆发点出现在樊城之战,东吴大都督吕蒙称病,麻痹关羽,陆逊玩了一手白衣渡江,趁关羽后方空虚之际,拿下关羽的大后方,同时与曹操联盟,斩杀关羽!此时孙权和刘备之间貌合神离的关系彻底撕裂,没有了缓和的余地。

为了斩杀关羽,曹操放弃了赤壁之战中惨败的痛苦经历,选择和东吴联盟,这充分说明了,两个武装集团之间,没有永远的敌人,也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

夷陵之战后,刘备大败,损兵折将,退守蜀国,自此东吴和蜀国从对立,开始进入了和平时期,诸葛亮征南蛮之前,派使者和东吴谈判,出让利益,达成了和平发展备忘协议,两国从此走上和平发展的道路。

两国达成同盟关系,主要有以下因素:

一是仇恨关系发生了转变,这是诸葛亮能够和东吴达成和平共处原则的基础。

纵观东吴和蜀国的矛盾冲突点主要是:东吴杀了刘备的兄弟关羽!夷陵之战后,刘备白帝城驾鹤西去,向东吴报仇的主体刘备消失了,给关羽报仇的人,没有了,后主刘禅、诸葛亮对于关羽的感情,并没有像刘备那样兄弟情深,因此关羽被杀这件事,在他们两个看来不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主要矛盾变成了次要矛盾,因此也有了周旋的余地。

二是蜀国的实力不济,这是诸葛亮能够和东吴达成和平共处原则的根本原因。

夷陵之战后,蜀国的兵力损耗殆尽,基本上到了诸葛亮说的:“益州疲备”的阶段,蜀国所处的境遇是北方有曹操、东方有东吴,整个蜀国处于一个死战之地,已经没有多少机动兵力用于作战,即使诸葛亮向打东吴,也是没有条件的!此时诸葛亮选择利用道德条件(不追究荆州地盘和关羽被杀两件事)和东吴达成和平条件,是有资本的!东吴此时也是只能见好就收,乐的一个快意!

三是东吴的处境尴尬,需要蜀国这个帮手,这是诸葛亮能够和东吴达成和平共处原则的重要原因。

赤壁之战前,诸葛亮说服孙权出兵,一起对抗曹操,是由于东吴的势力比较弱小,根本不足以抵抗曹操,选择和刘备合作,才对抗住了曹操,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取得赤壁大胜,虽然经过数年的发展,势力有了很大的提升,但是单独对抗曹操,条件还是不具备的,东吴的志士仁人,这一点都有清醒的认识,刚刚经过夷陵之战,地盘有了新的增加,地盘扩大了,但都属于新依附势力,人心不稳定,统治还顺畅,正是东吴稳定国内局势的关键时期,此时诸葛亮提出蜀国和东吴联盟,正符合东吴的战略意图,因此东吴就顺利地答应了诸葛亮的请求。

综上所述:诸葛亮能够顺利说服东吴两国联盟,是诸葛亮准确把握时机的结果:东吴需要蜀国这个盟友对抗曹操,同时东吴需要时间来整顿新获得的荆州地区,这个有利的战机,才一举达成了两国联盟。两国的现实情况决定了他们必须联盟,两国的利益均衡点达到了一致,取得关键性的合作是必然的!既是大势所趋,又是现实需要!因此,国家之间,只有利益,没有朋友!无论多么重的仇杀,都架不住利益。

为什么诸葛亮能在吴蜀两国成死仇的情况下还能促成两国同盟?

这个问题,用那句已经被用烂了但是却依然是真理的名言就可以概括——没有永远的敌人,也没有永远的朋友,永远的只有利益。

很多人觉得刘备打孙权是失策,其实未必。刘备在战争中所犯下的问题,更多的是战术上的问题,而非战略上的问题。

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换成你当蜀汉皇帝,你也忍不了——荆州的丢失绝不仅是关羽一人的死亡,更意味着国家一半的国土、人口和税赋来源的沦陷。如果就这么一口气吞下去,你还怎么当这个老大?

因此,刘备的问题在于他战争的发动或许过于贸然,而且架势拉得太大,最终扯着淡了。但是作为一个军事集团乃至一个国家,吃了这么大的亏,你让它完全不表态,那确实太不可能了。

那么在夷陵之战惨败以后,诸葛亮为什么要立刻和孙权修复关系呢?也很好解释,还是利益问题。

蜀汉本身根基就不甚牢靠,在三年内连打两场大败仗、皇帝都死在了永安的条件下,其内外环境已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了。《出师表》里那句“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不仅是在形容二十一年前的荆州之战,用来体现猇亭之战后的蜀汉局势也未尝不可。

在这个时候,如果诸葛亮再头铁着要和孙吴决一死战,那就不仅仅是不识时务的问题,是根本没有政治头脑了。作为国家的执政,他能做的只有和孙权结好(和曹魏没这个可能),好好休养生息。

那么孙权为什么就同意和蜀汉修好呢?原因也很简单,尽管孙吴的实力已经超过蜀汉一截,但是在曹魏面前还是个铁弟弟。而就在夷陵之战结束后不久,曹丕就派出三路大军进攻孙权。面对这样的局面,孙权也不能托大,必须保证自己西部边境的稳定。

因此,两个三国时期最优秀的政治家就在刘备死后迅速达成一致,实现了吴蜀两国之间四十年的和平局面。

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青言论史”,也欢迎您的批评指正。

为什么诸葛亮能在吴蜀两国成死仇的情况下还能促成两国同盟?

关羽大意失荆州之后的一系列连锁反应,张飞死,刘备夷陵之战失败,白帝城托孤。是吴蜀成为死仇的原因。但是逝去的人已经去了,活着的人要想办法活的更好的。那究竟是什么促成二次联盟呢?

1.首先当时形势上看就魏蜀吴来说,魏国各方面的综合实力大大强于蜀,吴两国。

蜀吴任何一国单独出来都不是曹魏敌手,只有双方合作起来,才可以抗衡曹魏,然而曹魏完全有实力一家打他们两家。所以矛盾分主次,敌人也分主次,联合不太厉害的敌人去打击厉害的敌人是乱世生存与发展的道理,这一点蜀国吴国的领导们都是明白的。出于现实考虑,暂时搁置彼此恩怨,联手寻求生存与发展是必然趋势,形势使然。

2.东吴的孙权也认识到与蜀汉合作的稳定度明显优于曹魏,更符合彼此利益。

东吴已经拿回荆州,而且刘备打东吴在夷陵之战中失败,曹丕去告诉孙权一起攻蜀,但是孙权心知肚明,知道蜀国被收拾完了下一个就该自己,所以决定联蜀攻曹。蜀国派邓芝出使东吴,东吴也派出了张温入川献礼。重归于好!

3.蜀汉的宗旨是北伐,就算孙权只观望也可让蜀汉东方无忧,魏国则需分兵

魏国一方面担心孙权打合肥等地,又要防止诸葛亮北伐,就不会倾一国之力,灭掉蜀国或者吴国任意一个国家,腾出手再去收拾另外一个国家。其实吴蜀关系更像唇齿相依的关系,一方灭亡,另一方势必就是案板上的肉,这种唇亡齿寒的关系。再者因为刘备在战败后已经和孙权讲和了,他们俩本来就是多年的合作伙伴。当时有这么一段话‘’孙权闻先主住白帝,甚惧,遣使请和。先主许之,遣太中大夫宗玮报命。‘’孙权当时很害怕,所以主动求和了,刘备都已经允许,那作为丞相的诸葛亮,没必要抗命。

所以孙权和诸葛亮都能明白,要想活的更加长久,只有放下仇恨,合作才是唯一的出路。

为什么诸葛亮能在吴蜀两国成死仇的情况下还能促成两国同盟?

个人认为:

诸葛亮能在蜀吴两国成死仇的情况下还能促成两国同盟,个人认为是在东吴眼里蜀汉已经不具备和自己争雄的能力了。

蜀汉和东吴都不想集结大军互相防御

蜀汉自夷陵之战失败后,军事能力跌至谷底,所剩兵力已经无力再出兵攻伐曹魏或东吴任何一方。无论蜀汉还是东吴,他们的战略方向是一致的,都是想先削弱曹魏或者覆灭曹魏再争夺天下。

东吴的兵力分散,主要兵力布防在曹魏这边,部分兵力部署在和蜀汉隔江相望的地方。而蜀汉虽然国力衰弱但一心想要攻伐东吴,东吴也要集结大军抵挡,若是曹魏趁机过江东吴的处境也会变得危险。

同盟是时势所迫

刘备去世后,刘禅登基蜀汉的政权相对不那么稳定,这时的蜀汉对东吴而言没有任何威胁。而答应诸葛亮修复蜀吴联盟,对东吴和蜀汉都有很大的好处。

蜀汉实力跌落谷底需要同盟,而东吴虽然强于蜀汉但是还远远不是曹魏的对手,有一个威胁不到自己的帮手何乐而不为。蜀汉可以一心伐魏,减少部分防御东吴的士兵,而东吴在受到曹魏攻击时时又可以邀请蜀汉出兵,减弱自己承受的军事压力。

总结:蜀吴结盟是时势的需要,互相的反叛也是各自的利益使然。诸葛亮深知这一点,所以什么时候联盟、什么时候堤防诸葛亮运用的炉火纯青。

感谢大家阅读,个人观点如有不妥之处请大家斧正。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