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仪是英雄还是小人?为什么?

张仪是不是小人?这个问题我觉得应该相对来看待。对于楚国、魏国来说,他们肯定觉得张仪是小人中的人渣,可是对秦国来说,张仪却是大英雄。

战国时期,是人才辈出的时代。为什么呢?因为那是一个贵族已经无法垄断上层权力的时期,只要你有才华,就能够实现华丽的转身。

底层的人才在自己的国家,基本上都不受待见,因为本国的贵族集团都极力想要垄断官场。所以战国时期出现了跨国任职的现象。张仪本是魏国人,他却终身为秦国献计献策。

01魏国臣服于秦国,张仪功不可没。

张仪是魏国人,而且还是魏国贵族后裔,可是他为何要给秦国效力呢?早年他在鬼谷子学习纵横之术,本打算投奔自己的师兄苏秦。

奈何苏秦当时一心想着自己的合纵之术,所以他在说服赵国以后,故意怠慢张仪,使得张仪以为苏秦看不起他。而当时能够与赵国相抗衡的国家,只有秦国。所以张仪果断前往秦国,希望能够说服秦王击败赵国,一雪前耻。

苏秦乃诫门下人不为通,又使不得去者数日。已而见之,坐之堂下,赐仆妾之食。因而数让之曰:“以子之材能,乃自令困辱至此。吾宁不能言而富贵子,子不足收也。”谢去之。张仪之来也,自以为故人,求益,反见辱,怒,念诸侯莫可事,独秦能苦赵,乃遂入秦。苏秦已而告其舍人曰:“张仪,天下贤士,吾殆弗如也。今吾幸先用,而能用秦柄者,独张仪可耳。然贫,无因以进。吾恐其乐小利而不遂,故召辱之,以激其意。子为我阴奉之。”---《史记》

等到张仪稍微有点成就的时候,这才知道,原来当初苏秦所用的正是激将法。从此张仪闭口不谈攻打赵国的事情。

不过他既然已经在秦国了,当然是要为秦王做事。而秦国最讨厌的诸侯国,那就是魏国。虽然是自己的母国,可是张仪依旧毫不心慈手软。

  1. 首先,张仪与公子华合作,在秦惠王的指派下,攻占了蒲阳。不过张仪劝说秦惠王,不仅将蒲阳还给魏国,还顺道把公子繇送到魏国做人质。张仪又跑到魏国那边,劝说魏国将上郡15个县送给了秦国。此后秦惠王便任命张仪为相国。
  2. 其次,张仪拥戴秦惠王正式称王,但是他希望诸侯能够臣服于秦惠王,所以亲自前往魏国担任相国,期间不断劝说魏国臣服于秦国。魏惠王不听从,秦惠王只好发兵攻打,暗地里张仪又收受了秦惠王的不少好处。
  3. 再者,魏惠王死后魏襄王继位,张仪再次劝说魏襄王,希望他退出合纵盟约,主动臣服于秦国。虽然后来魏国再次背叛秦国,却被秦惠王打得接连选择臣服。

张仪为了秦国的利益,果断出卖了自己的母国。从秦国的角度来说,张仪的确是英雄,可是对魏国来说呢?他就是个人渣。

02张仪戏弄楚王,使得后世的我们失去了合同精神。

合同精神其实是国际上非常重视的一种精神,因为合同一旦签订,约定一旦达成,那么事情就算是谈妥了。

可问题是,我们现在很少有人去尊重这种精神,为此不少老外不愿意跟我们做生意。那么为什么我们现在有那么多失去信用的状况呢?

秦欲伐齐,齐楚从亲,于是张仪往相楚。楚怀王闻张仪来,虚上舍而自馆之。曰:“此僻陋之国,子何以教之?”仪说楚王曰:“大王诚能听臣,闭关绝约于齐,臣请献商於之地六百里,使秦女得为大王箕帚之妾,秦楚娶妇嫁女,长为兄弟之国。此北弱齐而西益秦也,计无便此者。”楚王大说而许之。---《史记》

其实追溯根源,那要追溯到战国张仪时期。当时秦国打算攻打齐国,可是楚国和齐国这两个大国是结盟的。

为此秦惠王便派遣张仪去劝说楚怀王,希望楚怀王和齐国断绝往来。张仪给出的条件,那是真的非常厚道。

这里根本不能提张仪的口才,因为光靠口才是完不成这一次的任务的,所以张仪戏弄了楚怀王。相关条件如下:

  1. 第一,如果楚怀王断绝了和齐国的交往,那么秦国就会将商於地区一共六百里的土地,全部送给楚国。不费一兵一卒就能得到这么大的地盘,想想就开心。
  2. 第二,如果楚怀王听从张仪的建议,那么秦国会赠送大量美女给楚怀王,送给他做侍妾。楚怀王应该是个好色之徒,正中下怀。
  3. 第三,除此之外,秦国和楚国结盟成为永久的兄弟国家,互相通婚,这要比跟齐国结盟要好得多了。楚怀王觉得的确是个好办法。

这些条件实在是太诱人,楚怀王当然一口答应,马上断绝了和齐国的关系。那么张仪此刻是怎么做的呢?

他回到秦国以后,故意从马车上摔了下来,给自己放了三个月的假。楚怀王认为是自己和齐国断绝关系不够彻底,于是派人去齐国骂了齐宣王一通,这回算是彻底玩完了。

楚王闻之,曰:“仪以寡人绝齐未甚邪?”乃使勇士至宋,借宋之符,北骂齐王。齐王大怒,折节而下秦。秦齐之交合,张仪乃朝,谓楚使者曰:“臣有奉邑六里,原以献大王左右。”楚使者曰:“臣受令于王,以商於之地六百里,不闻六里。”还报楚王,楚王大怒,发兵而攻秦。---《史记》

齐国选择和秦国结交,张仪终于在这个时候上朝,宋了6里土地给楚国,差点没把楚怀王给气死。可惜打也打不过,讲道理人家是无赖,这件事也只能算了。

03张仪也只是秦惠王手里的一颗棋子罢了。

秦惠王多次击败楚国以后,打算得到黔中地区的土地,希望用武关以外的地方跟楚怀王交换。可是楚怀王一肚子的气都没地方撒,他表示,只要把张仪送来,那楚国无条件奉送黔中之地。

秦惠王哈喇子立刻流了出来,跟黔中之地比起来,张仪的确不算什么。秦惠王装着比较为难地告诉了张仪这个条件,并且表示拒绝。

张仪心里咯噔一声,顿时凉了半截,因为如果秦惠王真的拒绝,是不会犹豫再三的。所以张仪主动前往楚国,成了阶下囚。

秦要楚欲得黔中地,欲以武关外易之。楚王曰:“不原易地,原得张仪而献黔中地。”秦王欲遣之,口弗忍言。张仪乃请行。惠王曰:“彼楚王怒子之负以商於之地,是且甘心于子。”张仪曰:“秦强楚弱,臣善靳尚,尚得事楚夫人郑袖,袖所言皆从。且臣奉王之节使楚,楚何敢加诛。假令诛臣而为秦得黔中之地,臣之上原。”遂使楚。楚怀王至则囚张仪,将杀之。---《史记》

张仪脑子很好,他立刻利用手里的人际关系,找到了楚国大夫靳尚,通过靳尚联系上了楚怀王的夫人郑袖。

靳尚告诉郑袖,秦王打算用上庸之地和大量美女来换取张仪。上庸之地郑袖不懂,但是美女她是知道的。所以在郑袖的软磨硬泡之下,张仪总算是被放了出来。

此后张仪游说各地诸侯国,希望他们能够臣服于秦国,从而使得秦国成为最强大的国家。秦惠王对张仪如此薄情,可张仪却从来没有忘记过秦国的利益。

总结:张仪是天下人的小人,唯独是秦国的英雄。

无疑张仪的脑子非常聪明,一般人根本跟不上他的步子。楚王郑袖这些人被张仪完全掌控在股掌之中。

可是张仪失信于人的行为,却让人非常恼火。在张仪游说完各路诸侯国,回到秦国的时候,秦惠王已经死了。新上台的秦武王是个武夫,他讨厌张仪这聪明的脑袋瓜子,认为他失信于人的行为,不符合他的面子。

所以张仪失去了秦国的重用,可以说这是张仪一生最大的悲剧。他为秦国努力了一辈子,结果却落得这样的下场。

就算他是秦国的英雄,那又怎么样呢?就连秦国都开始讨厌他了。难道英雄就只能在死后才被人们所祭奠吗?可怜的张仪在年老之时,再次回到了魏国为相,算是落叶归根了。

参考资料:《史记》

张仪是英雄还是小人?为什么?

很荣幸看到这个问题,也很高兴给大家分享我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和想法,也希望我的分享能给大家带来帮助和快乐,同时也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我的分享。

张仪是小人吗,估计100个人中有99人说他是。但是,当你把战国历史里里外外弄透彻后,你就会发现,张仪绝对不能说是个小人。因为张仪从来没有背叛过雇佣他的秦国,也从来没有做过对不起秦国的事。虽然他曾两面三刀,欺骗与狡诈并用,折腾楚国,凌辱魏国。

在为之服务的、效劳的秦国面前,他始终是恭顺的,勤勉的,兢兢业业的,任劳圌任怨的。他错了吗?他是小人吗?他做了哪些可以让他能够称为“小人”的事情?

不可否认,在处理对外关系上,他使用了卑鄙的、非道义的手段,但是,懂历史的人,你能讲出,历史上的那些成功者有几个没有使用卑鄙的、不道义的手段?

越王勾践没有使用过吗?汉武帝刘彻没有使用过吗?明太祖朱元璋没有使用过吗?唐太宗李世民呢?元太祖忽必烈呢?等等,等等。翻开史书,这样的人还有好多。可是,为什么小人的名号没有落到这些人的头上,而是落到了张仪的头上?历史到底掩盖了什么?宣扬了什么?

张仪,一个永远的时代传奇,手无搏鸡之力,却对百万军中夺人首级的猛将不屑一顾;身似浮萍,却以一己之力挑战天下英雄,笑傲八方诸侯。他的多彩外交手段出神入化,无人能够超越;他的仕途游走技术炉火纯青,无人望其项背。

他的一生,始终是流氓习圌气与英雄豪气并存。有些时候,他做的比英雄更英雄;另一些时候,他做的比流氓更流氓。他的存在,是个喜剧,从秦国的角度;也是个悲剧,对他个人来说。因为,他以个人的耻辱造就了秦国的辉煌。

以上分享是我关于这个问题的个人想法和观点。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我的解答,大家如果有更好的关于这个问题的解答与看法,望分享评论出来,共同走进这话题。有喜欢我的记得关注下哦,每天为大家分享与解答我的想法与见解哦。

张仪是英雄还是小人?为什么?

张仪是可耻的市井小人,毫无道德底线可言。他是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外交家和阴谋家,通俗来讲就是善于忽悠,口吐莲花,满嘴跑火车,让人不知道他说的话,哪句是真哪句是假?别人凭双手创业,他凭嘴皮子起家。

有道是:“猪往前拱,鸡往后刨——各有各的食路”。凭本事吃饭无可厚非,但做人做事要有底线。不得不说张仪很聪明,但他是一个不讲原则,没有底线的小人,为一己之私,竟然出卖母国,最后落得身败名裂。

张仪是战国时期的魏国人,也就是今山西省万荣县王显乡张仪村人。他和另一位大忽悠苏秦是师兄弟,同拜鬼谷子为师。

毕业后二人各奔前程,不久苏秦做了燕国的宰相,燕国是战国七雄中的小国,苏秦为了保住燕国,开始推行“连纵抗秦”计谋,通俗来讲就是联合六国群殴秦国。

张仪就没有师哥顺利了,好不容易在楚国找了份工作,做了楚国宰相的门客。但好景不长,有一次张仪随相国出使诸侯国,在出席宴会的时候,相国丢了一块玉佩,怀疑是张仪偷了。张仪死活不承认,被众人痛打一顿轰出了相府。

张仪到底偷没偷谁也不知道。满身是伤张仪狼狈不堪回了家,他媳妇儿一看,讽刺道:“有文化管卵用,还不是被人打了出来”。

张仪对媳妇说:“你看看我的舌头还在不在?”他媳妇说谁能打到你的舌头?张仪说:“只要舌头在,我就不怕”。

张仪拿自己开涮,但他的心在滴血,就在郁闷的时候,师哥苏秦找到了他,表示要资助他到秦国去做官。苏秦的意思是让张仪做官后,阻止秦国进攻其他六国。张仪想不到天上掉了个馅饼,于是就在苏秦的资助下去了秦国。

当时秦惠文王在张仪的忽悠下,加上苏秦从中帮忙,很快拜张仪为宰相。从此以后,俩师兄弟就开始大忽悠,苏秦推行“联纵抗秦”,张仪推行“连横破纵”。说白了就是用“左拳打右拳,右拳打左拳”,受伤的是别人,得实惠的是苏秦和张仪。

张仪任宰相不久,秦国要攻打齐国,秦惠文王考虑到齐国和楚国是盟友,攻齐楚国必救,当务之急是拆散两国联盟。

这时张仪请缨前往,去楚国说服楚怀王归顺秦国。张仪到了楚国对楚怀王说:“大王如果听从我的意见,和齐国断绝往来,解除盟约,我请秦王献出商於一带六百里的土地,秦、楚结为兄弟国家”。

楚怀王一听,能和秦国结为同盟,还能得到土地,没有比这更好的事了。于是楚怀王满口答应了。

当时文武大臣都很高兴,唯独谋士陈轸劝道:“大王,我听说张仪说话向来满嘴跑火车,不能轻易相信”。

楚怀王不高兴地说:“你懂什么!等我得到了土地你就知道了,给我闭嘴”。

就这么着楚国和齐国就断了关系,废除了盟约。

为了感谢张仪,楚怀王赠送了他大量的财物,临走时派了一位将军,跟着张仪到秦国去接收土地。

等到了秦国以后,张仪一拖再拖,始终不说给土地这件事。将军追着要,逼急了张仪,他说我给你写一份地契吧,张仪就把写好的地契交给了楚国将军。

将军一看傻眼了,原先说好了给600里土地,现在改成了给六里地,简直是开玩笑,一个国家要你六里地有什么用的?

当时将军说:“先生你是不是记错了,说给六百里地,咋成了六里地?”

张仪睁着眼说胡话:“没记错,是你记错了,当初我说的就是给6里地”。得!张仪耍赖,说话不算数,将军也没辙,只好回去禀告了大王。

楚怀王一听气得差点吐血,他也没办法,已经和齐国断交了,土地又没得到,就这样楚怀王被张仪耍了猴。

这笔账就算记在了张仪的头上。

转眼多年过去了,秦惠文王去世,他的儿子嬴荡继位。嬴荡就是历史上的秦武王,武王崇尚暴力,力大无穷,重用的都是大力士,最看不起的就是那耍嘴皮子的谋士,因此像张仪这样的人被冷落、边缘化。

这时候,楚怀王认为报仇的机会来了,因为秦武王不再重用张仪,楚怀王就向秦武王发了一道文书,说只要交出张仪,楚国愿意割让百里土地作为答谢,武王有点迟疑,

此时张仪得到的消息,觉得自己难逃一劫,现在的张仪已经把秦国当成了他的母国,哪怕秦武王对他如此不厚道,罢了他的相位,张仪依然对秦国肝脑涂地。

这时候张仪向秦武王献计说:“楚怀王千方百计要报复我,这样吧,就让我回我的国家魏国,我躲到魏国,楚怀王必定要进攻魏国,这样他们的六国联盟就会解体,当楚国进攻魏国的时候,大王可趁机攻取韩国”。

张仪的意思是把战火引到自己的母国,让楚国和魏国掐架,然后让秦国趁火打劫吞并韩国。

这是多么险恶的一招,张仪为了击破“连纵抗秦”,竟然突破道德底线出卖自己的母国,这种人不会有好下场!

果不其然,楚怀王在谋士陈轸的劝说下,取消了进攻魏国的计划,张仪的破纵计谋失败。

张仪躲到魏国以后,秦武王并没有放过他,派杀手追杀,张仪侥幸逃脱,他的一家妻儿老小悉数被杀,失去一切的张仪,最后凄惨死在了街头。呜呼,奴颜婢膝的卖国贼永远不得好死!

文/秉烛读春秋

张仪是英雄还是小人?为什么?

张仪断然不是小人,是名副其实的英雄。

首先,张仪属于纵横家,本来就是靠着一张嘴,游说诸国而自足。如果职责他巧舌如簧,那么先秦诸子基本都有这样的缺点。况且张仪,连横之策,帮助秦国邦交事务,使得秦国得以东出。

况且,外交本就讲究,尔虞我诈,“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张仪可以承认自己是名利之徒,不正是坦坦荡荡的表现吗?可见张仪虽然好名利,但却并非不是真英雄。

张仪出身本就不好,甚至受到了他妻子的嫌弃,他却说,只要我的舌头还在,我就有机会扬名天下。最后他做到了,他凭借着三寸不烂之舌,使得各国对他闻风丧胆,甚至超过了对于秦国军队的畏惧,这不是英雄的表现吗?

有人指责他背叛母国,其实这是不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战国之时,爱国的思想还没有产生,每个人都可以去别国另谋生路,大家都在名义上的周王室天下,并不区分具体国家。例如商鞅也不是秦国人,乐毅不是燕国人,田文还是齐国公子还是来了秦国。屈原是爱国诗人不假,这是他的伟大,但不能因此指责张仪是小人。

生逢乱世,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求生之道。能够在这乱世天下中有一番作为,青史留名,又问心无愧,那么就算得上英雄。

张仪是英雄还是小人?为什么?

张仪是一个褒贬不一,争议很大的人,要是一定要评论个功过是非,那张仪无疑是秦国的民族英雄,小人的话就是对六国来说了,让咱们从张仪的事迹中来看看张仪到底是个怎么样的人?

1.张仪对秦国的贡献

张仪作为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借助苏秦的帮助到达秦国,赢得了秦惠王的信任与重用,从此发挥自己的游说策略,连横破纵,风云一时。

张仪当上了秦国的相国,第一件事就是想出一个破坏合纵的策略,当时苏秦的合纵趋势已经形成,而且对秦国来说,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史记也记载,苏秦合纵六国盟约达成,秦国十五年不敢出门东进。可见当时秦国迫切需要连横破纵之人。张仪就以齐、楚两大国为关键,以邻国魏国为突破口,逐一破坏六国合纵,张仪为了让魏国先臣服于秦国,不惜辞去秦国丞相,来到魏国四年,专门劝说魏王,魏王不答应,就先用运用威逼、利诱的策略,然后在去攻打魏国,魏国最终断了合纵盟约,臣事秦国。

张仪对韩、楚、齐、赵、燕国都是运用同样的方法,一边威逼、一边利诱的策略,先后破坏了六国的合纵趋势,为后来秦国能统一大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六国对张仪恨之入骨

拿张仪对楚怀王的欺骗来说“六百里土地变六里”,张仪去楚国游说楚怀王,当然也是威逼加利诱,跟楚怀王说如果跟齐国断交,秦国就拿六百里土地赠送给楚国作为回报,楚国和齐国都是当时强大的国家,领土雄伟,都是号称拥有百万雄狮的国家,楚怀王一听六百里土地,立马同意与齐国断交,张仪的目的完成后就回到了秦国,楚怀王的使者去秦要土地,张仪就闭门不见,弄得楚怀王还以为张仪是认为自己没有与齐国断交彻底呢,就派人又去齐国骂了一通,这下算跟齐国彻底玩完了,成了仇敌,张仪一听便出来见楚怀王使者,说,张仪愿意献出自己的六里地送给楚王,还错怪是楚王把六里听成了六百里,。接下来的事只有兵戎相见了,就是这样一件利用欺骗的手段完成的任务,成为张仪抹不去的黑点,从此张仪的不讲信义,气量狭小为世人所不齿,被后世贯以小人之称。张仪的不守信义是出了名的,后来各国点名只要得到张仪可以不要土地,看出各国对张仪真是恨之入骨。从此失信于天下。

3.张仪的功过是非

张仪的功过,“连横六国瓦解合纵”,与秦国的强大的军事实力相配合,运用雄辩的口才、诡谲的谋略,以三寸不烂之舌退六国百万雄狮,纵横捭阖,游说诸侯,建立了诸多功绩,他在风云多变的险恶环境中,凭借外交手段,采用连横策略,使秦国的国威大增,在诸侯国中产生了巨大的威慑作用。在秦国的政治、外交和军事上成为举足轻重的人物,为后来的秦国统一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张仪的是非,从他如何处理同事关系就可以看出来。当时与张仪共事的秦国名臣,有陈轸、公孙衍、樗里疾和甘茂等人。张仪为了排挤同事,竟暗地里对秦王说他们的坏话,所以司马迁在张仪传也评说,“夫张仪之行事甚於苏秦,然世恶苏秦者,以其先死,而仪振暴其短以扶其说,成其衡道。要之,此两人真倾危之士哉!”在当时能从一介布衣登上一国之相也是经历千锤百炼的,所以一代权臣能忠于自己的国君,就是英雄。那些功过是非就留给后世去评说吧!

张仪是英雄还是小人?为什么?

朋友们别抢,这个问题我来答:

英雄或小人,起码真是真性情,大丈夫;只要不是伪君子就好!大丈夫行事,光明磊落,心中坦荡,不管是褒扬或是贬斥,都有心里的信仰,是有原则的。不像伪君子,随风摇摆,屈膝卑躬,表里不一,这种人是没底线的。

张仪,一生忠一人,侍一国!这种人是真丈夫,大英雄!为了秦国,不辞辛苦,到处奔走游说各国缔盟。这份忠诚,足以当的起英雄二字。

为了秦国的利益,“大义灭亲”开刀魏国:

张仪,魏国人。秦王痛恨于魏,张仪于公子华攻占了魏国蒲阳,后又归还,并要求魏置地而换。后来任魏相,一直唆使魏国事秦结盟。身为魏人,确无半点为母国谋划之举。所作所为均是为秦做长远打算。

有人会说,张仪背弃祖宗,吃里扒外。其实不然,春秋战国时期,以才华事他国,比比皆是。有识之人,最屈辱的莫过于,怀才却无用武之地。大争年代,皆如此。这不是背弃,更不是叛国,只是要一施胸中抱复,实现个人的价值。

为了秦国的利益,背上“小人无信”的骂名:

曾经张仪,为破列国合纵伐秦!欺诈楚国结盟,后又不兑现承诺!因此,背上了小人的骂名。

实话实说,战争本来就是无所不用。阳谋固然令人信服,但阴谋也是一部分。尔虞我诈是常有的事。

以屈原为首的楚国大臣们,也劝说楚王不可信,陈述了各方主张。是楚王不所劝,如果战争都是说一就是一。那楚臣们也不会反对。所以,根本不能怪到张仪头上。

战场上有君子吗?没有,都是小人。这就是法则。

为了秦国的利益,孤身犯险入楚:

楚王认为被张仪戏弄,恼恨于心。秦惠王为了得到战略要地,与楚置换。楚王就一个条件,要张仪入楚。

张仪为免秦王为难,明知一去,有可能不回,还是主动入楚。虽说后来得以全身而退,那也是惊出一身汗的。

置个人生死不顾,只为秦国获得更大的利益,这份胆气魄力还不是英雄?一心一意侍秦,也换来了秦所有人的尊重!至于外人如何想,那也是无所谓的事!

英雄,有文有武,阵前的厮杀是,穿梭于各国间,冒着生命危险也是。不论文武,都得忠诚不渝,方配此殊荣。如若左右摇摆,贪先怕死,都不配叫英雄。宁背骂名,也义无反顾的忠于君主,这就是英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