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宪宗朱见深为何要为受到自己父亲打压的叔叔朱祁钰平反?
朱祁镇和朱祁钰之间,本身没有必然的矛盾。朱祁镇是朱瞻基的嫡长子,继承皇位是理所当然,作为庶出的朱祁钰,自然也不会跟自己的哥哥抢夺皇位。
朱祁镇只有这么一个兄弟,所以他对朱祁钰也是百般呵护,刚登基就册封弟弟朱祁钰为郕王。可问题是土木堡之变以后,朱祁镇被瓦剌人给抓走了。
大明王朝不可一日无君,在于谦和孙太后的协助下,朱祁钰被推上了皇位,成为了大明天子。可以说,朱祁钰登基是迫不得已。
因为朱祁钰从来没有任何心理准备登基称帝,哥哥朱祁镇还活着,所以他登基,势必就会造成兄弟之间的感情破裂。事后朱祁镇重新夺回皇位后,废掉了朱祁钰的所有称为,甚至不承认他做过大明7年天子。
可是朱祁镇的儿子朱见深,对自己的这位叔叔,倒是充满了同情心。他恢复了朱祁钰的所有称谓,依旧尊奉他为皇帝,这又是为何呢?
01朱祁钰登基以后,并没有对朱见深和朱祁镇下毒手。朱祁钰登基以后,朱见深依旧是皇太子。当年朱祁镇要前往前线打仗,孙太后死活不肯。无奈之下,朱祁镇只好把年仅3岁的儿子朱见深立为太子,自己才能放心去前线。
郕王方摄朝,廷臣请族诛王振。而振党马顺者,辄叱言官。于是给事中王竑廷击顺,众随之。朝班大乱,卫卒声汹汹。王惧欲起,谦排众直前掖王止,且启王宣谕曰:“顺等罪当死,勿论。”众乃定。谦袍袖为之尽裂。退出左掖门,吏部尚书王直执谦手叹曰“国家正赖公耳。今日虽百王直何能为!”当是时,上下皆倚重谦,谦亦毅然以社稷安危为己任。---《明史》
朱祁镇如果战死的话,那朱见深直接登基,这是一点问题都没有的。可是朱祁镇是被瓦剌人抓走的,如果朱见深被扶上皇位,那大明朝依旧要受到瓦剌人的挟持。
在这种情况下,于谦只好建议孙太后,改立朱祁钰作为皇帝。朱祁钰刚登基那会儿,还是比较拘谨的,他依旧将小侄子朱见深封为皇太子。
- 当时朱祁钰本人是没有儿子的,所以他没有这方面负担。但是随着年纪的增长,朱祁钰也有了属于自己的孩子,那就是朱见济。
- 朱见济出生以后,朱祁钰心里就有小心思了。因为他认为自己是皇帝,应该让自己的儿子成为太子,继承皇位。
- 于是朱祁钰就把朱见深的太子之位给废掉了,转而将自己的儿子朱见济改立为太子。不过朱见济小命不长,隔了一年时间就夭折了。
- 这件事给朱祁钰的打击很大,不过他再也没有回复朱见深的太子之位。为什么呢?因为他始终坚信,自己还很年轻,一定可以再生一个儿子。
结果到死他都没有再生出一个儿子来,那么为什么说朱祁钰对朱见深还不错呢?其实我们从朱见深的状况就能知道答案。
朱祁钰就算是不想让朱见深做太子,可是也没有对朱见深下毒手。这一件事朱见深必须要感谢自己的这个叔叔。
当时朱见深只是被废为沂王,生命安全得到了保证。此外,朱见深的母亲周皇后、祖母孙太后全都安安全全,丝毫没有遭到朱祁钰的打压,甚至朱祁镇被关了7年,朱祁钰都没有下毒手,可见朱祁钰还是一位心胸宽广之人。
02朱祁钰治理大明朝,是有很大功劳的。心胸宽广的人,治理天下的能力,一般都是比较强的。朱祁钰也是这样,他除了有一点自己的小心思以外,对大明朝的治理,是比较有方略的。
- 朱祁钰在北京保卫战的时候临危登基,重用贤臣于谦,鼓舞士气对抗瓦剌人,最终取得了这场保卫战的胜利,避免了大明朝南迁的危险。
- 此外,朱祁钰对大明朝的吏治、经济都做出了一定的改革,虽然因为时间短,没有创造太出名的盛世,却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 再者在军事方面,朱祁钰更加注重战斗力的提升。他不希望土木堡之变的惨剧再次发生,所以军队改革迫在眉睫。
可以说,朱祁镇留下来的烂摊子,全都是朱祁钰给收拾好的。朱祁镇虽然被朱祁钰关押了7年时间,可是这是在为他犯下的错赎罪。
要知道当年朱祁镇带去攻打瓦剌的将士们,死伤无数,这些人才是最无辜的。让朱祁镇吃点苦根本就不算什么。
八年春正月戊辰,免江西被灾税粮。丁丑,帝舆疾宿南郊斋宫。己卯,群臣请建太子,不听。壬午,武清侯石亨、副都御史徐有贞等迎上皇复位。二月乙未,废帝为郕王,迁西内。皇太后吴氏以下悉仍旧号。癸丑,王薨于西宫,年三十。谥曰戾。毁所营寿陵,以亲王礼葬西山,给武成中卫军二百户守护。---《明史》
有于谦这样的贤臣辅佐,再加上朱祁钰本人励精图治,大明王朝渐渐出现了中兴的状态。如果朱祁钰不给力的话,大明朝可能在这个时候就会成为第二个南宋。
所以说朱见深能够在北京登基称帝,或多或少,都要感谢朱祁钰的努力。他的子孙后代们,也必须要感谢朱祁钰为大明做出的贡献。
03朱祁钰极有可能是朱祁镇毒杀,朱见深是在赎罪。夺门之变,是景泰年间最大的一场宫廷政变。整个政变的过程非常短暂,可见朱祁镇的手段是比较凌厉的。
在石亨、孙太后等人的帮助下,被关了7年的朱祁镇,终于走出后宫,再次抢夺到了皇位。这个时候的朱祁镇一直忙着做皇帝,居然把朱祁钰给忘了。
那么朱祁钰在干些什么呢?他已经病入膏肓了。这当然是后来历史上的记录,至于朱祁钰的身体状况到底如何,其实我们是不清楚的。
成化十一年十二月戊子,制曰:“朕叔郕王践阼,戡难保邦,奠安宗社,殆将八载。弥留之际,奸臣贪功,妄兴谗构,请削帝号。先帝旋知其枉,每用悔恨,以次抵诸奸于法,不幸上宾,未及举正。朕敦念亲亲,用成先志,可仍皇帝之号,其议谥以闻。”遂上尊谥。敕有司缮陵寝,祭飨视诸陵。---《明史》
朱祁镇做了一个月皇帝以后,似乎才察觉到了情况的变化。所以这个时候朱祁钰莫名其妙就死掉了。
当时朱祁钰只不过才30岁,身体虽然不怎么好,也不至于离奇暴毙。所以用脚丫子想想,朱见深也能知道,叔叔是被他老爸给害死的。
朱祁钰对他们父子仁慈,可是朱祁镇对朱祁钰却毫不留情。朱见深看到此情此景,心里很不是滋味。再加上朱祁镇杀掉了于谦,成为了大明朝的罪人,所以朱见深为了树立自己的美好形象,必须要和朱祁镇保持一定的对立态度才行。
总结:如果朱祁钰行将就木,那夺门之变岂不是一场闹剧?据说当时朱祁钰身体非常不好了,所以朱祁镇才会发动这一场政变。可是如果朱祁钰身体真的不好的话,那么朱祁镇还有必要发动这一场政变吗?
发动政变,那是需要付出代价的。如果失败了,朱祁镇极有可能会被流放,而他的那些手下必须是被杀头的厄运。
而朱祁钰没有儿子,他病重的时候,一旦要去世了。傻子都能想到,将来继承皇位的,铁定是朱祁镇或者朱见深。
因为他们是朱瞻基的嫡系子孙,所以说朱祁镇发动政变的时候,朱祁钰的身体绝对没有差到要死的地步。一切都是后来朱祁镇为了掩盖杀死弟弟,而做的手脚罢了。
参考资料:《明史》
明宪宗朱见深为何要为受到自己父亲打压的叔叔朱祁钰平反?
明英宗一生造孽太深,明宪宗继位后,要给他老爸“擦屁股”。
明英宗这个人,一辈子都是糊里糊涂,恩怨不分,敌友不辨,是非不明。给明宪宗留下了一个“巨坑”。
首先、他是土木堡之败的真正罪魁祸首。
1449年,英宗率数十万大军出征瓦剌,惨败于土木堡。此战,20万明军战死7万,伤者约10余万,衣甲兵器辎重尽失,几乎是全军覆没。
按照传统史学观点,均认为此战大败的元凶是朱祁镇宠幸的宦官王振,是因为他犯下了各种匪夷所思的低级错误,才导致二十万大军全军覆没。
但是众所周知,明代宦官仅仅只是皇帝意志的代言人,王振也不例外,他本身并没有足以左右英宗的权柄。因此土木堡之战的真正罪魁祸首,实际上就是明英宗。而王振的罪责,很大程度上只是为他的进退失措、指挥不当背锅罢了。
比如说,明朝大军先取道紫荆关回京,欲经蔚州,而后行走四十里,又改道东行,向宣府行进,如此诡异行军路线的决策者,难道是王振吗?他只能提建议罢了,最后拍板的人只能是明英宗自己。
至于说土木堡之变带给明朝的影响,那都不用多说了。整个大明王朝的文武中枢几乎被一扫而空,洪武、永乐、洪熙、宣德四朝的所有成果也几乎被一扫而空。如果不是明代宗、于谦君臣的通力合作,大明王朝估计都活不到276岁。(最让人痛心的就是老将英国公张辅,堂堂平越名将竟然为明英宗的昏庸殉了国)
其次、英宗复辟之后,弊政不断,给宪宗遗留了很多祸患。
如果说土木堡之变前,明英宗的种种弊政还可以推给王振,那么复辟之后,没有背锅侠王振了,英宗的所作所为,就只能怪在他自己的头上了。
那么,英宗复辟之后,他干了哪些遗祸后世的错事呢?小事咱都不论了,就说六件影响比较大的事。
①:大规模清洗朝堂,迫害有功之臣。比如于谦、王文被斩于市;总兵范广被凌迟;内阁辅臣陈循、江渊、俞士悦被发配流放;萧镃、商辂、王直、殷谦罢职。这些人都是大明的栋梁之才,英宗仅仅只是因为他们为明代宗效力,就把他们给一并清洗掉了。
②:平反王振,建庙祭葬招魂。这个不多评价了,明英宗到死都认为王振是忠臣。
③:重用奸臣。石亨、徐有贞、曹吉祥等人因为在“夺门之变”有功,英宗便对他们全部委以重任。
很可笑的是,英宗重用的这些人,最后都被他干掉了。比如太监曹吉祥与其侄曹钦更公然在京师举兵造反,被英宗杀掉;石亨与其侄子骄纵不法,图谋变乱,被英宗杀掉;而徐有贞因为跟石亨有仇,被英宗流放。也就是说,英宗用的这批“功臣”,其实一个好玩意都没有。
④:处置流民不当,激起重大民变,导致后来百万荆襄流民造反。
⑤:轻信蒙古“换道入贡”的谎言,导致蒙古打着入贡名义顺利进占河套平原,然后蒙古人就赖着不走了。朱祁镇惹出大祸,无力驱逐,于是这一水草丰美的国土,从此沦丧于蒙虏。
⑥:容纵建州女真壮大,养虎为患,差点遗祸后世。
复辟之后的明英宗,在位仅仅八年就把皇帝当成这个样子,给他儿子明宪宗留下了这么多祸患,也真是难为他了。
既然老爸如此昏聩,明宪宗继位后,自然要给老爸“擦屁股”了。
首先,宪宗以雷霆扫穴之势灭了女真,将建州女真的崛起推迟了一百年。
其二,宪宗花大力气平定了荆襄流民。
其三,宪宗为英宗统治后期受迫害的贤臣一致平反。比如于谦被平反昭雪,赦免其亲族并加恩;商辂被召回,任命为内阁首辅。
其四,宪宗在商辂的力主之下,追复叔叔朱祁钰以帝号,以帝皇之礼重修其陵寝。
通过宪宗的这些努力,因英宗后期种种弊政导致的社会问题得到了一定的解决,士大夫阶层的惶恐不安之心也得到了安抚。
至于说宪宗为什么要给叔叔朱祁钰平反,原因很简单——明代宗于社稷有功,且平反明代宗对宪宗的皇位法统没有威胁。
明英宗造孽,导致大明江山差点玩完。如果不是明代宗临朝听政,粉碎了瓦剌军对北京的入侵,大明江山还有没有,明宪宗这个皇位还能不能继承,都很难说。所以说,明代宗对大明江山有功。既然宪宗已经为于谦等人平反,那么明代宗也应该平反。
并且,给叔叔朱祁钰恢复皇帝身份对于明宪宗来说,也没有没有任何影响,没有人会说他这个皇位不合法(代宗无子,宪宗是唯一的继承人)。相反,他的此举还可以收买民心和士大夫之心。士大夫和老百姓都会夸赞明宪宗是一个了不起的好皇帝,这样他的统治才能够更加稳定。
当然了,明宪宗也不能直接给叔叔平反,这样会打他老爸的脸。所以,宪宗就说这是英宗临终前的遗愿,希望他们办好,他只是秉承老爸的遗愿。有这样的好儿子,英宗上辈子也是积了德。
明宪宗朱见深为何要为受到自己父亲打压的叔叔朱祁钰平反?
历史上最喜欢翻案的皇帝当属乾隆了,崇祯说袁崇焕投敌叛国,他说袁崇焕是明朝忠臣,是自己老祖宗搞得反间计;太爷爷顺治说多尔衮意欲谋逆,他说多尔衮忠勇无双;爷爷康熙说鳌拜擅权,他说鳌拜劳苦功高;老爹雍正说张廷玉应配享太庙,他却命张廷玉归还所有皇家赏赐,回家等死,最后不得已才让张廷玉配享太庙;雍正朝受重用的李卫,乾隆早年间也认可李卫的功绩,上了年纪就改口说李卫任性骄纵,并非纯臣,幸亏李卫死的早,不然也有够受的了。
乾隆翻案有拨乱反正,也有他胡搅蛮缠,可是明宪宗朱见深为叔叔朱祁钰翻案绝对是弥补过错,为其父朱祁镇犯下的过错赎罪,且他做的还远远不够。
为什么纵横对他们之间的是非如此笃定?就让我们回到明朝,看看他们父子兄弟之间有着怎样的恩怨是非。
土木堡之变,明英宗被俘明宣宗朱瞻基去世后,年仅九岁朱祁镇继位,老爹给留的辅政大臣他不喜欢,唯独对看着自己长大的太监王振言听计从,这个王振也是个不简单的人物,他寒窗苦读多年混了个学官,因想要出人头地,便决定舍弃妻女,自己切了一刀,入宫当了太监,因为文化水平高(因为其他太监基本都是文盲,只有这位仁兄有家有业有文化主动阉割)成了太子伴读,朱祁镇继位后,他凭借皇帝的宠信打压内阁,独掌大权,鱼肉百官,可谓是风光无限。
可他并不满足于此,想当年入宫他是背负着巨大心理压力和舆论压力的,所以他一直渴望建功立业、衣锦还乡,机会终于来了,明朝的老对头蒙古在边境的倾销贸易赔了本,开始发兵威逼明朝边境,不同于朝臣们的惊慌,王振非常兴奋的鼓动明英宗亲征,不是因为爱国,纯粹是王振自己想跟着耍耍威风。
出人意料的是,明英宗竟然力排众议,真的御驾亲征了,皇帝亲征听着很威武,可是不是谁都行,明英宗就不行。
二十二岁的明英宗带着王振以及许多大明精英们,率领明朝全部精锐二十万大军,浩浩荡荡的向大同挺进,蒙古人本就擅长打游击,见这阵势马上避其锋芒,收拾了明朝在阳和的部队,几乎全军覆没,一路舟车劳顿没有收获又听闻蒙古队伍强悍的王振心里打鼓了,下令班师,如果真的就此收兵不会有任何问题,蒙古人不清楚二十万大军的底细是不敢贸然行动的。
可是王振却提出自己的故乡蔚县就在附近,想邀请皇帝去他家坐一坐,朱祁镇也很乐意为王先生装门面,欣然同意了,于是大军掉头去蔚县,其实这么走也没啥问题,顺路就从紫荆关回京城了,可是走了五十里,队伍却接到命令掉头原路返回,因为王先生说怕大军踩坏庄稼,明英宗夸他体谅民情,便下令掉头从来时的居庸关回京城,本来京城已经很近了,回去了就安全了,可是王振和明英宗生动的演绎了不作死就不会死,蒙古人在后面已经看清楚这支军队就是废物,于是果断发起攻击,又是全军覆没,王振被明军将领樊忠斩杀,明英宗被俘。
朱祁钰临危受命,扛起了大明的万里江山土木堡之战,明军惨败,皇帝被俘,明朝上下人心惶惶,南迁派(逃跑派)蠢蠢欲动,那情景像极了北宋的靖康之难,总之当时的明朝一片灭国之相,这时候于谦站了出来,平地一声吼“建议南迁者,该杀”,在争取了太后的同意后,遥尊朱祁镇为太上皇,拥立成王朱祁钰为皇帝,以朱祁镇之子朱见深为太子,说白了国不可一日无君,就是让朱祁钰代哥哥做皇帝,完事了还要还给朱祁镇一脉。
古代新皇帝登基都会象征的推辞两三遍,在众人的恳求下才能登基,但朱祁钰是真心不想干,因为当时明朝已无强兵悍将,外面瓦剌一直在叫嚣,这个皇位就是烫手的山芋,明英宗的遭遇已经摆在那了,最后朱祁钰确实被赶鸭子上架,无奈当上了代理皇帝,他重用于谦,调用各地藩王进京勤王,调集粮食,清除王振余党平息众怒。
瓦剌本以为手握明英宗这张王牌,便可以无限的索取大明的财产,可是多次谈判一分钱没见着,谈判不成就开战,瓦剌屯兵京城外,企图用明英宗去叫开紧闭的城门,兵不血刃的进入明朝都城,这次也未能如愿;
这彻底激怒了瓦剌,对明朝宣战,城外是瓦剌五六万的精兵,城内是二十万于谦从各地征来的备用兵,看上去明朝占据优势,可惜这二十万部分是备用兵,许多还是刚刚放下锄头的农民、甚至是老幼病残,这已经是明王朝能筹到的全部兵力,用于谦的话说“二十万方可一战”,事实上这一战打得确实很勉强,于谦衣不解甲的指挥战斗,最艰难是朱祁钰站在了城门上鼓舞军心,不管怎样,明朝奇迹般的获胜了。
英宗归来,夺门之变拉开帷幕瓦剌最后都没想明白自己怎么会输了,不过他们想到了一个让明王朝从内部瓦解的损招,把明英宗还给明朝,让他们内斗去吧。
明英宗归来,明朝的朝堂之上又炸锅了,有人主张还位于英宗,有人主张由朱祁钰执政,以后传位于英宗之子,代理皇帝朱祁钰肯定是不想还政,你闯的祸,我冒着生命危险干替班,你回来我就让位,天下哪有这样的道理,再者享受到了皇帝的滋味谁也不愿意下岗,要不古代皇帝都喜欢寻求长生不老之术呢,于是朱祁钰将太上皇朱祁镇圈进在南宫,不久后废了太子朱见深,立自己的儿子朱见济为太子,可惜他这个独子只当了两年太子就一命呜呼了。
此后朱祁钰的身体也是每况愈下,有意思的是囚居的朱祁镇在大将石亨、宦官曹吉祥、高干子弟张軏以及坐冷板凳的徐有贞的帮助下,复辟了,过程简单的离谱,没有刀光血影,就是逃出南宫的宫门以及打开大内的宫门,南宫门是蛮力推倒的,大内的宫门是守门人给开的,之后就是宣告群臣明英宗复辟了,于是历史上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一幕出现了,朝堂上同时出现了两个皇帝。
功过是非,说与后人听当时的朱祁钰已经缠绵病榻,听到哥哥复辟的消息没有震惊及恐惧,而是释然了,在生命的最后,将皇位还给兄长也是最好的安排,一个月后朱祁钰去世,死因成谜。
明英宗重掌朝政后,杀了功臣于谦等人,下旨痛斥朱祁钰不忠不孝、不仁不义,废黜其皇帝封号,赐其恶谥“戾”,史称"郕戾王",这也是朱祁钰未能入明帝陵的原因。
明宪宗登基后,朝中出现了为朱祁钰鸣不平的声音,称其临危受命、保国平乱、击退外敌、治国有方,如不是他,英宗也无法安然归来,大明江山能否保住尚未可知,有功之人怎能落得如此下场?
朱见深虽然因为叔叔废黜其太子之位,童年不幸,但还算讲道理,也认同叔叔对明朝作出的功绩,下旨恢复其帝号,谥号"恭仁康定景皇帝”,按照帝陵规格修建陵寝。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按照明朝的祖制,皇帝的谥号是十七个字,而朱见深只给了朱祁钰五个字,而且没有庙号,也就意味着他不能享受后世的香火与祭拜,只能说明宪宗只是在一定程度上承认叔叔的功绩,可能心中对叔叔废太子之事还是介怀的吧!
直到大明朝亡了,南明弘光政权才给了朱祁钰明代宗的庙号,将谥号增到了十七个字,算是给朱祁钰一个交代了。
明宪宗朱见深为何要为受到自己父亲打压的叔叔朱祁钰平反?
毫无疑问,这是一个发生在古代的高管群体联手斗小老板的故事!本来谁输谁赢,显而易见!但是这个故事里,小老板孤身面对一群高管,不仅没亏,而且稳赚不赔!
小老板,自然是明英宗那有恋母情节的小儿子明宪宗朱见深,朱见深从小长在深宫妇人之手,一出生就是天潢贵胄,万里挑一的皇位继承人,可是一不小心,爸爸在土木堡之变中被瓦剌俘虏了,而自己的叔叔朱祁钰被大臣们推上台,成为大明王朝家族企业的新一任大老板。
当上大老板之后的叔叔就不是叔叔了,因为是唯一的皇帝,皇帝不仅没有亲情,还可能因为感到威胁,时刻有可能干掉自己的兄弟和侄子,所以朱见深这个继承人也就不是继承人了。
而因为老爹朱祁镇生死未卜的缘故,小小的朱见深也跟着遭殃,被圈在深宫大院之中,没有父母,太监也欺负这个失去了光环的皇子,陪在他身边的只有一个年龄能当妈的宫女万贞儿。
这样环境下的小皇子朱见深自然养成了留守儿童的特质,懦弱,缺爱,自卑,恐惧,和极强的依赖心。所以万贞儿是当时孤单皇子的唯一能抓住的稻草,这才有大明史上赫赫有名的万贵妃独宠一朝的故事!
皇家兄弟的那些事当然,我们今天并不是要说明宪宗和万贞儿的那点故事,而是要说,在景泰帝朱祁钰在位的数年时间里,他和他那出了家的父亲,其实都承载着极大的心理负担,生怕动不动就被景泰帝咔嚓了!
明英宗还好,毕竟是一个大风大浪见惯了的成年人,但是朱见深却只是个孩子,时刻担心着人头落地的风险,会给这个孩子造成多大的的心理障碍啊!
所以他爸朱祁镇再次复位之后,对弟弟朱祁钰进行的疯狂的报复,把朱祁钰重用的大臣全部打压,甚至把忠臣于谦也斩首,对待朱祁钰,他毫不留情的禁止他埋在皇陵,他给朱祁钰的谥号是“戾”,把朱祁钰的妃子全部诛杀!足见恨之入骨!
所以,爸爸死后,明宪宗又怎么可能会轻易将这位给他造成童年阴影的叔叔平反呢?
显然,这背后是一个权力博弈的故事!毫无疑问,给朱祁钰平反绝不是出自明英宗父子的意思,而是在于那些曾经将朱祁钰抬上帝位的文官集团们!
可能有人问,为何文官集团非要给朱祁钰平反?首先,就是大家都知道,有明一朝,士大夫群体特别活跃,什么动不动疯狂死谏的监察御史,什么敢言敢说的东林党人,其实就是在争取士人阶层的群体利益,如果朱祁钰的不被平反,那么曾经在土木堡之变推举朱祁钰的文官群体就是乱党分子,这些乱党分子的门生故吏也就成了乱党的继承人,这可就不只是名声问题那么简单,仕途和下一代前程也会成为问题,甚至没有出头之日!
其次,对于文官群体而言,如果不给朱祁钰平反,也就是说很大程度上就否定了景泰年间的一切成就,否定朱祁钰的合法性,否定对明朝有力挽狂澜之功的救时宰相于谦的功绩!
也就是说他们要违心的认同景泰帝和于谦集团是彻头彻尾的叛乱分子,那么这会让天下百姓如何看待自诩清流的文官集团,又如在历史书中这些文人毫无骨气!
在以风骨死谏为荣的明朝清流心中,这种污名是万万难当的!所以他们一开始就存着为景泰帝平反的心!谁不想做丹心照汗青的男人!
但是朱祁镇在世的时候,一方面文官集团知道其实景泰帝对待这位太上皇做法让太上皇很不舒服,所以文官们对待受苦的旧主也有一定同情和愧疚,他如何对待朱祁钰也都说得过去,第二点,朱祁镇毕竟是当了很多年皇帝的人,有威望,有正统性,在大臣中也不乏支持者,否则也发生不了夺门之变,第三点,明英宗朱祁镇对待紧随朱祁钰的臣子进行的残酷打压也使得文官集团风声鹤唳,不敢冒尖出头!
所以在英宗一朝,并没有人敢于提及为景泰帝平反,但是大老板去世后,懦弱的小老板朱见深上台了。高管们一看,机会来了!小老板可是新君初立,一没人气,二没实力,三没充分政治斗争经验!
在个个都是老油子的文官集团面前,那还不是一碟小菜!怎么办呢?欲问怎么办,当然先试探!
文官集团先利用深有民意的于谦来试探明宪宗,果然由于于谦功绩丰硕,为人耿直,在官员和百姓心中都深由威望,而且有一个问题很重要,当时景泰帝并不愿以把朱祁镇从瓦剌迎回来,是采纳了于谦的建议才勉强做的,从这一点上来说,于谦虽然拥立新君,但是也救了他们父子俩!
所以明英宗虽然杀了于谦,但在晚年对于谦还是很怀念的,最后在曹石之乱后,就已经将陷害于谦的人全部罢免梳理,只是身为皇帝,总不能自打自脸不是,所以不能为于谦平反!但是可能对儿子已经有过暗示,可以上位之后通过平反于谦来收民心!
顺水推舟,有进有退故而果然宪宗一上台,文官有人请求于谦事,宪宗也顺水推舟为于谦平反,两方初开始博弈,结果是宪宗得人心,文官试探出希望!但是对于文官的得寸进尺,可就没有那么好得手了。
时曾有大臣追论景泰废立事往,宪宗不悦的说:
“景泰事已往,朕不介意,且非臣下所当言。这时候的宪宗有点小生气了,这是我爸爸和我叔叔的争端,管你们屁事!
但只要试探出希望,对于文官集团而言,那就是胜利的前兆!接下来文官们可毫不灰心,他们开始造势,怎么造势呢?找喜欢挑事出名的小官,就是那种不怕死敢说话被认为正直的年轻文官,但其实他们就是文官集团的枪手。
成化3年(1467年),有个个湖北荆门州的小训导,给朝廷上书列举了景泰的功绩,希望朝廷给景泰帝平反,随后英宗虽然没有同意,但是也没有对这个官员进行惩戒,接着在成化6年(1470年),御史们开始进行规模化表演,纷纷上书求改景泰帝谥号,认为景泰的谥号”戾”不符合实际情况,
对于朱见深而言,他知道这把火肯定不好熄灭了。处理不当容易出大事是,至少对自己的形象很不利,下一步这些文官们肯定开始表演死谏了,逼迫为朱祁钰平反,这可是在大明历史上的常见情况!
太极玩的贼溜的成化皇帝为了不让事情发展到那一步,明宪宗必然要选择了。
孔子说:父死,三年不改其政,可谓孝矣!
如今已经好几年了,也算对得起老爸了,别人也不会说什么!既然当下景泰帝深得民心,为他平反也是潮流和趋势,如果自己不主动,到时候被文官逼着平反,就变成了被文官所压迫的皇帝了,只会给他们这些文官留下好名声!
不行!这个生意不划算,他该怎么办呢?
朱见深很明智的就玩了一手推手,借力打力,用这个对自己不利的局面成功提升自己的明君形象,他主动下诏为景泰帝平反,赢得了当时和历史的广泛喝彩!连明史都因此事说他:
宪宗早正储位,中更多故,而践阼之后,上景帝尊号,恤于谦之冤,抑黎淳而召商辂,恢恢有人君之度矣。聪不聪明,厉不厉害,小皇帝刚登基没几年,把文官集团们加给自己的危机就这样化解了,成功变被动为主动。当然文官集团也达到了自己的目的,那就是恢复景泰帝的名誉!
可谓双赢了!
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明宪宗朱见深,可是展示出来跟后世传言不同的皇帝风采,人家可不是一个只会跟万贞儿腻歪的昏君!
久在深宫混的这位宪宗皇帝,其实精明着呢!
那些因为他和万贞儿故事就以为他傻的人,才是真的傻……
明宪宗朱见深为何要为受到自己父亲打压的叔叔朱祁钰平反?
朱祁钰做皇帝,不是他自己钻营,篡位得来,而是在国家没有办法的情况下,必须有一个人站出来力挽狂澜。
所以说,他不是一个野心家,是国家环境发生了变化,不得已被推上皇位。
我们知道,明英宗时,发生了土木之变,明廷几十万大军全军覆没,明英宗被俘虏,敌军都打到了首都,当时的情况是极为严峻的。
是朱祁钰和于谦等人舍命一搏,才换来了国家的安定,避免了灭国的命运。
朱祁钰于江山社稷有功。
对朱见深来说呢?朱祁钰已经算是个不错的叔叔了,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朱见深都仍然是太子。就算被废了,也还是沂王。
从始至终,朱祁钰就没有想过杀他,历来对付有威胁的人,做皇帝的人没有几个会心慈手软。
秦二世登基,他的兄弟们几乎被杀尽,秦始皇儿子可不少,足有三十多个;李世民玄武门之变,把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儿子杀光;朱棣靖难之役,哥哥朱标的儿子们,没有一个活下来,当然,朱允炆是下落不明,而朱允炆的儿子,直接被囚禁到五十多岁,如同傻子一般。
朱祁钰也软禁了明英宗,这极有可能是保命的做法,他也没有对哥哥下毒手。
做过皇帝的人,不管你有没有野心,你就是再退下来,新皇都不可能不防范,父子之间都没有亲情可讲,更不说兄弟了。
他就是想归还皇位,都不可能了,这不是重新成为郕王那么简单,这一退,就有可能丢掉自己和儿子的性命。
我们看他废除朱见深,未尝也没有考虑到将来可能遭到朱见深的清算的原因,自己到时候死了,那么儿子朱见济呢?
我们不能说朱祁钰完全没有私心,但是他没有对兄弟和侄子下毒手,这是很难得的。
明英宗复辟,明代宗就死了,虽然重病,但是难以摆脱被谋害的嫌疑。
朱见深登基之后,对叔叔的遭遇应该也有同情的成分,而且他也需要笼络人心。
反正平不平反的,都是死后的一个虚名,给了还能显得自己宽宏大量,何乐而不为呢?
明宪宗朱见深为何要为受到自己父亲打压的叔叔朱祁钰平反?
大部分人觉得宪宗给景泰帝平反,有点无法理解,那是因为这个感觉是建立在宪宗是个昏君的认知上的,《明史》里面的宪宗,也是被抹黑得有点惨的,说起宪宗,就是专宠万贵妃,纵容汪直搞西厂,就是纸糊三阁老,泥塑六尚书,全是黑点,不是昏君是什么!一个昏君居然能做出给景泰帝平反的事情,让人无法理解,可是宪宗真是昏君吗?
其实宪宗也算是明朝少有的好皇帝,他刚即位的时候,因为英宗一伙乱搞,不但天下人心尽失,而且国内流民四起,边境的蒙古、女真诸部也是蠢蠢欲动,宪宗即位后,给于谦平反,给景帝平反,把人心收拾起来了,又创设郧阳府解决荆襄流民问题,在军事上镇住蒙古和女真,整个局势控制得很好。如果能理解宪宗不是《明史》里说的那种昏君,也就好理解他为什么要给景帝平反了。
- 各种画作中的明宪宗形象
当初明英宗,也就是宪宗的老爸在复位之后,对景泰帝的定位是“篡位”,发布的废景泰帝为成王的诏令中,说的是“景泰僭子为仍为郕王”,所以英宗朝对景帝的定位是篡位,景帝的身份是僭主。当了七、八年皇帝,挽救大明江山的皇帝,这样的下场,可谓千古奇冤啊。而且,从来只有蒙冤的臣子,大明却创造出了一个含冤莫白皇帝!
说实话,就连英宗一伙,也知道景帝是冤,因为他们打压景帝也是心虚的,本来按明朝法律,藩王篡位那是死罪啊,可是英宗一伙也不敢杀了景帝,甚至都不敢把景帝废为庶人,只是否定了他的皇位合法性,不承认他是大明的皇帝,但是仍然承认他是大明的郕王。这就有意思了,简直是自己打自己的脸嘛,那有藩王真的造反,是这么处理的!这说明英宗一伙人也不真的认为景帝是篡位,只是不这么说,英宗复位就没有道理。
- 明英宗坐像
试想一下,连英宗一伙自己都不认为景帝是真的造反,天下人谁会信,天下人又谁会服。景帝无论有什么缺点,他在危急时刻挽救了大明江山,这是没人可以否认的,英宗一伙这么搞,不得人心,人心不服,是推动景帝在宪宗时代最终恢复皇帝身份,并获得谥号的关键原因。
景帝的平反,不是朝廷推动的,更不是宪宗主动做的,而是民间掀起来的,最开始把这个事情挑出来的,是一个芝麻小官,湖北荆门州的训导,相当于一个县级市的教委主任,他在成化三年给朝廷上书说景泰帝平定祸乱,且在位七年,天下太平,老百姓安居乐业,功劳这么大,朝廷不应该这么对他。
这个事情被挑出来以后,大家都开始议论,宪宗自己也表态说,景泰帝的过失,他不介意,但这个事情不是臣子们应该说的。于是事情也就不了了之了。成化六年,御史从景泰帝的谥号下手,再次把事情挑出来,他们说成王受命于危急之时,削平祸乱,有大功啊,谥号却是戾,天下人都为他鸣不平(公论不平)。
这些要求朝廷给景帝平反的活动,此起彼伏,宪宗的态度比较有意思。他是不想讨论这个事情的,但是也不打压要求平反的人,宪宗也知道,景帝的遭遇让天下人寒心,所以对于给景帝平反的事情他虽然不想提,但也不打压,可不打压,这事就没完了,大家似乎看到了希望,舆论基本上都盼望景帝平反的问题能够解决。
最后,成化十一年,宪宗突然提出要给景帝恢复帝号,重新评价谥号,显然他已经感受到了人心,决定顺应人心,主动给景帝恢复帝号,重上谥号。此举给宪宗带来了巨大的人气,让宪宗圈粉无数,谈迁就说,“大哉宪皇帝追称景帝,所挽回元气多矣。”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