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国被吴国打败后,秦国出兵相助,有伍子胥和孙武的吴国为何失败?

导语:

伍子胥从楚国逃到了吴国,在吴国成为了吴王阖闾的重要帮手。此外孙武也加入到了吴王阖闾的阵营当中。这对阖闾来说,简直如虎添翼。

伍子胥负责整体战略的谋划,而孙武则负责具体的战术布局。这两个人帮助吴王阖闾击败楚国,楚昭王逃亡在外,楚国几乎灭国。

在这个档口上,秦国出手相助。拥有伍子胥加孙武的黄金配置的吴国,依旧还是退了回去,使得楚国得以复国。那么是什么阻挡了吴国灭亡楚国之路呢?

01申包胥入秦求救,秦王出兵救楚。

楚昭王简直哭瞎了,伍子胥和孙武实在是太强大了,眨眼之间楚国大军溃败而逃,吴国军队长驱直入进入楚国国都郢都。

楚昭王立刻带着妻儿老小逃了出去,这个时候能够搭救楚国的,可能只有秦国了。因为当时的秦哀公是现在楚昭王的外公,有这么一层亲戚关系,秦国应该不会袖手旁观。

二子对曰:“楚将子常贪,而唐、蔡皆怨之。王必欲大伐,必得唐、蔡乃可。”阖庐从之,悉兴师,与唐、蔡西伐楚,至於汉水。楚亦发兵拒吴,夹水陈。吴王阖庐弟夫概欲战,阖庐弗许。夫概曰:“王已属臣兵,兵以利为上,尚何待焉?”遂以其部五千人袭冒楚,楚兵大败,走。於是吴王遂纵兵追之。比至郢,五战,楚五败。楚昭王亡出郢,奔郧。郧公弟欲弑昭王,昭王与郧公奔随。而吴兵遂入郢。---《史记》

所以楚昭王派遣申包胥前往秦国求援,结果秦哀公却拒绝了申包胥的请求,因为秦国并不希望得罪强大的吴国。

这个时候申包胥展现出了他的忠义,他在宫殿大门口哭了七天七夜,终于打动了秦哀公。于是秦哀公派遣了子蒲、子虎率领500辆战车前往救助楚昭王。

  1. 但是秦军从来没有跟吴国打过仗,所以这两位将领也不知道吴国的战术。于是他们打算先让楚军和吴军交战,他们在旁边观战。
  2. 当时吴王阖闾派遣他的弟弟夫概追击楚军,本是必胜的战役,结果半路杀出了一支秦军。秦军和楚军合作,将夫概彻底击败。
  3. 此后吴国的军队虽然再次击败楚军,可后发制人的秦军又击败了吴军。这场战争,孙武和伍子胥都没有参与其中,所以他们俩的作用并没有发挥出来。

当时伍子胥正在楚国国都为他的父兄报仇雪恨,而孙武也没有赶往前线,这才给了秦国和楚国得以喘息的机会。

当然秦国的出手,不是决定这场战役最终胜败的关键所在。真正的关键,其实还在楚国人自己身上,他们自己不努力,谁也救不了他们。

02吴国内部叛乱,越国偷袭吴国,阖闾无暇顾及楚国。

秦军和楚军联合起来,实力的确不小,不过强大吴国并不会感到害怕。可这个时候吴国出现了新的情况,迫使阖闾必须要回去解决问题。

  • 当时越国的国王允常觉得阖闾大军正在楚国,他们国内比较空虚,所以允常就吩咐越国的人马进攻空虚的吴国,希望能够拿下吴国。
  • 阖闾志得意满,压根就瞧不起越国的进攻,索性只派遣了一支人马去对付越国,自己依旧留在楚国。
  • 可是另外一件事的发生,使得阖闾不得不动身回去。当时阖闾的弟弟夫概被秦军击败以后,不告而别,带着自己的人马提前回到了吴国。

他回去不是为了抵抗越国,而是为了在吴国自立为王。这件事非同小可,毕竟夫概是阖闾的亲弟弟,是有继承权的。

如果夫概在吴国的地位稳固了,那阖闾可就无家可归了。所以阖闾不得不带领大军回到吴国,平定这场内乱。

十年春,越闻吴王之在郢,国空,乃伐吴。吴使别兵击越。楚告急秦,秦遣兵救楚击吴,吴师败。阖庐弟夫概见秦越交败吴,吴王留楚不去,夫概亡归吴而自立为吴王。阖庐闻之,乃引兵归,攻夫概。夫概败奔楚。楚昭王乃得以九月复入郢,而封夫概於堂溪,为堂溪氏。---《史记》

也就是说吴国的外患其实并不能阻挡阖闾灭亡楚国的决心,但是内乱是阖闾最担心的事情。其实强大的对手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跟你不是一条心的队友。

趁着吴国带兵回到了自己的国家,秦国的大军也长驱直入,将吴国残留的人马全都赶跑了。秦哀公帮助楚昭王重新恢复了自己的国家,楚国这才得以复国。

不过经此一役,楚国元气大伤,国内损坏十分严重,民不聊生的状态持续了很长时间,楚国自此失去了争雄天下的能力。

03伍子胥太缺德,灭楚之战天怒人怨。

伍子胥父亲和兄长的死,的确令人感到比较凄凉,毕竟他们是忠臣孝子,却遭遇了如此不公平的待遇。

  1. 不过伍子胥后来报仇的手段,实在是令人感到胆寒。他带兵攻入楚国国都以后,将杀害他父亲的楚平王给挖了出来鞭尸,这在当时来说,是很令人惊讶的一件事。
  2. 不仅如此,他强烈建议吴王阖闾,必须要彻底消灭楚国,所以一定要将楚国的宗庙给全部捣毁了。所以当时阖闾将楚国祭祀先贤的宗庙尽数捣毁,楚国失去了相应的根基。
  3. 对死人如此残忍,那也就算了。伍子胥对楚国的活人也豪不手下留情。伍子胥进城以后,完全放纵手下的士兵对楚国国都内的百姓烧杀抢掠,无恶不作。

阖闾本人霸占了楚昭王的夫人,伍子胥甚至将楚国大夫的家人们全都抓了过来,按照男女分成了两队。大夫的女眷们,全都被吴国将士们给糟蹋了。

他们对楚国造成的伤害是无法弥补的,以至于楚国复国以后,不少女子因为失身自缢而死,楚昭王的夫人更是觉得失身于阖闾,对不起楚昭王,所以自尽谢罪。

如此行径,长达三月有余。阖闾为什么不愿意那么早回到吴国呢?他在楚国的小日子过得实在是太舒服了,他舍不得回去。

郧公之弟怀曰:“平王杀吾父,今我杀其子,不亦可乎?”郧公止之,然恐其弑昭王,乃与王出奔随。吴王闻昭王往,即进击随,谓随人曰:“周之子孙封於江汉之间者,楚尽灭之。”欲杀昭王。王从臣子綦乃深匿王,自以为王,谓随人曰:“以我予吴。”随人卜予吴,不吉,乃谢吴王曰:“昭王亡,不在随。”吴请入自索之,随不听,吴亦罢去。---《史记》

因为他们对楚国造成了如此大的破坏,所以引起了楚国百姓的群情激奋。几乎所有楚国百姓,都开始反抗吴国。吴国军队也承担着巨大的压力,一时之间无法应付楚国百姓们的反抗。所以在这个时候,阖闾选择回国,这也是一个原因。

总结:孙武看不惯伍子胥和阖闾的所作所为。

整个过程当中,阖闾骄奢淫逸,伍子胥发泄出气,所有主人公当中,只有孙武是沉默不语的。他完全没有想到,自己帮助阖闾战胜楚国以后,居然会出现如此残忍的事情。

也是在这里,孙武看清了吴国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人性到底又是怎么一回事。所以孙武在回到楚国以后,毅然决然选择辞职。

即使阖闾将灭楚的最大功劳给了孙武,孙武还是表示拒绝。和肮脏的官位比起来,孙武似乎更喜欢归隐山林的生活。

所以从这儿以后,孙武选择归隐山林。也是在他归隐以后,他写出了旷世名作《孙子兵法》。

参考资料:《史记》

楚国被吴国打败后,秦国出兵相助,有伍子胥和孙武的吴国为何失败?

公元前506年,伍子胥下令刨开了楚平王的坟墓,将他的骸骨拖出来,用钢鞭狠狠打了300下,尸骨尽碎,手起刀落,楚平王的头骨咕噜噜地滚了下来。

《史记·伍子胥列传》曰:“及吴兵入郢,伍子胥求昭王,既不得,乃掘楚平王墓,出其尸,鞭之三百,然后已。”

伍氏一族发迹于楚国,到底是什么样的深仇大恨。让伍子胥如此不顾礼仪,挖坟掘墓鞭尸,做出如此过激的行为呢?

一、伍子胥的深仇大恨导致楚国差点覆灭

伍氏一族发迹于伍子胥的曾祖父伍参,到楚平王时期,伍子胥的父亲伍奢被任命为太子建的太子太师。

太子建非常尊重伍奢,却厌恶另一位太子少师费无极。费无极暗自生恨。

楚平王为了联秦制晋,将太子建与秦国公主孟嬴联姻,费无极作为迎亲使者,被派往秦国迎亲。

没想到费无极看到孟赢国色天香,竟然怂恿好色的楚平王娶了孟赢。他再买了一名女子,冒充孟赢,嫁给太子建。

一年后,孟赢为楚平王生下儿子。不知道怎么回事,隐瞒了一年的楚平王强娶儿媳妇的丑行暴露了。

费无极害怕太子建的报复,极力鼓动楚平王,让太子建去齐楚边界戍边。

之后,费无极又派人散布谣言,声称太子建和伍奢要造反。楚平王竟然信以为真,将伍奢押进天牢,并派人追杀太子建,太子建被逼逃往宋国。

费无极担心伍奢的两个儿子会报复他,于是对楚平王说:“伍奢有二子,皆贤,不诛且为楚忧。”楚平王以伍奢为人质,让他的两个儿子赶快回郢都。

伍子胥认为这是楚平王的阴谋,是为了将伍家一网打尽。伍子胥劝兄长伍尚一起逃跑,伍尚却不忍见父亲独自受难,决意殉死。

伍子胥只好连夜独自逃跑,父兄的死讯传来时,他一夜白头。

伍子胥在逃亡路上多次陷入绝境,身无分文,饥寒交迫。他拖着病躯,沿路乞讨,终于逃到吴国。

他在吴国认识了一个非常有野心的人,当时吴王僚的堂兄,公子光,也叫阖闾。

伍子胥给公子光推荐了一个刺客,成功刺杀吴王僚,公子光取而代之,成为著名的吴王阖闾。

《春秋.昭公二十七年》中记载:“夏四月,吴弑其君僚。”

阖闾上位后,任用伍子胥为相。伍子胥胸怀仇恨,恨不得食楚王的肉而食之,他极力鼓动阖闾伐楚,也为此做了很多准备。

伍子胥将孙武推荐给阖闾,让他训练吴国的军队。在孙武严格和系统的训练下,吴国军队令行禁止,纪律严明,将领们的军事才能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不过,吴国和楚国的实力对比依旧非常悬殊,楚国大概有20万士兵,而吴国仅仅只有4万士兵。

而且楚国势力极强,周边很多小诸侯国都是它的盟友。吴国与楚国一旦开战,这些小诸侯国不可避免会相助楚国,使得吴、楚之间的实力差距进一步拉大。

孙武提出两个战略,一是“疲楚战略”。他将吴国的军队分成小股,轮流骚扰楚国的边界。采用“敌弱我进,敌强我退”的策略,导致楚国军队疲于奔命。

另一个是针对楚国周边的诸侯国,吴国采取或吞并、或联合的策略。斩断这些诸侯国与楚国的联系,让他们与吴国站到一边。

公元506年,吴国出兵伐楚。

经过孙武的精心的部署和周密的作战计划,吴军三次讨伐楚国都大获全胜,一路杀到了楚国的都城郢都,逼得楚昭王仓皇逃离。

伍子胥将楚平王的尸身从坟墓中挖出鞭笞,报了血海深仇。

楚国眼看到了亡国灭种的边缘,可是令人万万想不到的是,元气大伤的楚国竟然还能逆势翻盘,收回了沦陷的大片土地。

伍子胥和孙武都是杰出的人才,为何有他们助阵的吴国竟然把吃进嘴里的肉吐了出来呢?

二、吴国为何反胜为败?

伍子胥挖坟鞭尸,大呼痛快。却不料犯了众怒,种下了祸根。再加上楚国有外力相助,而吴国内力相耗,此消彼长,吴国的大好形势功亏一篑。

1】伍子胥暴虐,激起民愤

中国历来信奉死者为大,人死后一了百了。无论是恩还是仇,都随着死亡而消散。

伍子胥刨开楚平王的坟墓,鞭尸砍头,楚国人看在眼里,恨在心中。

不仅如此,伍子胥还占据了楚昭王的王妃和其他妃嫔,将宫中的女子赏赐给士兵们淫乐。这些行为几乎是把楚国宗室的颜面踩在脚底。

《左传》中记载:“庚辰,吴入郢,以班处宫。”

吴军深入敌腹,却并不收敛,非但不安抚民心,反而烧杀劫掠。

楚国贵族和民众感觉受到了极大的屈辱,对吴国的反抗十分坚决,此起彼伏。

《淮南子·泰族》中记载:"昭王奔随,百姓父兄携幼扶老而随之,乃相率而为致勇之寇,皆方命奋臂而为之斗。"

吴军在伍子胥的带领下,主动招惹民怨,当楚国民众群起反抗时,吴军就陷入了战争泥沼。

2】申包胥哭秦,得到外援

申包胥是楚国大臣,吴国进攻楚国时,申包胥远在封地。

楚国被攻陷后,申包胥决定挽救国家于危难之中。距离楚国最近的诸侯国是秦国,当时执政的秦哀公和楚昭王还有亲戚关系。因此申包胥决定前往秦国求救。

最初秦哀公并不想与吴国为敌,因此婉拒了申包胥。

申包胥在秦国王宫外绝食,连哭了七天七夜,以表示自己的决心。

秦哀公认为楚国还有申包胥这样的臣子,不应该灭亡。而且根据他打探的消息,楚国军民正在奋起抵抗。

于是,秦哀公被申包胥打动,决定派兵救援楚国。秦哀公派出五百辆战车并三万多士兵,浩浩荡荡地进入楚国,誓与楚国同仇敌忾。

吴军还没有从楚国民众的反抗中挣扎出来,秦国大军又气势汹汹地扑了过来。

而此时,越国趁吴国军队主力远离国土,进攻吴国,吴王阖闾不得已只能分出一部分兵力返回救援。

兵力分散后,吴军显然无法与秦楚联军抗衡。更糟糕的是,吴国内部出现了内讧。

3】阖闾之弟争夺王位,后院起火

阖闾之弟,吴国公子夫概在吴楚之战中,多次击败楚军。

与秦楚联军碰面后,夫概没有清楚地认识到秦国的力量,而是仍旧将他们当作自己曾经屡战屡胜的楚国军队。

因此,夫概轻敌冒进,直接导致自己麾下的人马全部覆灭。

夫概被打败后,带着几个心腹狼狈地逃回吴国。他不知道从哪里听说阖闾也被打败,而且身受重伤。

于是,夫概大喜,在封地内自封为王,准备一举夺取吴国政权。

阖闾听到消息后,大怒,率兵返回吴国诛杀夫概。

《吴越春秋》上记载:"阖闾闻之,乃释楚师,欲杀夫概。"

夫概看到阖闾好端端的,根本没有受伤。大惊失色,知道自己不是阖闾的对手,仓皇出逃,竟然投奔了自己的老对手楚国。

阖闾重整旗鼓,再次与秦楚联军进行攻战,经过几次折腾,吴军消耗太大,接连战败,只能班师回国。

楚昭王得以在秦国的帮助下返回郢都,楚国虽然元气大伤,却没有被吴国吞并,而是慢慢休养生息,蛰伏起来,伺机东山再起。

吴国之所以没有能够守住胜利果实,让楚国卷土重来,反败为胜。最主要的原因有三个:伍子胥由于仇怨太深,导致吴军残暴激起民愤;楚军有了秦军做外援;吴国内讧。

即使孙武再有军事才能,也无法解决复杂的政治问题,只能空有一身本领却徒呼奈何了!

三、伍子胥之死

公元前496年,吴王阖闾趁越国皇位交换之机,出兵攻打越国。

没想到越军采用了偷袭战术,阖闾中箭,大脚趾被斩下,伤重一命呜呼。

阖闾临终之时嘱咐儿子夫差为父报仇,夫差上位后,大肆招兵买马,日日辛勤练兵。

越王勾践听到这个消息,决定在吴国还没有练好兵的时候就先发制人,打吴王夫差一个措手不及。

夫差接到信息后,钦点精兵回击越军,两军大战后,越军惨败。

吴军乘胜追击,将勾践及越军包围在会稽城(今浙江绍兴)。

勾践采纳了投降建议,以美女、财宝贿赂吴国大臣,请其劝吴王夫差准许越国附属于吴。

伍子胥竭力劝谏夫差不要接受勾践的投降,他说:“越国不是真心想与吴国和好,是害怕我国兵力强盛。应该尽快斩杀勾践,灭绝后患。”

但是夫差并没有听从伍子胥的建议,而是同意与越国和解,并且准备起兵攻打齐国。

伍子胥详细分析其中的利害关系,认为吴国即使战胜齐国也不能适应当地的地理环境,攻打越国才是首要,力劝夫差放弃攻打齐国的想法。

夫差却固执地不肯听从伍子胥的意见,反而接受了越国献上来的美女财物,沉迷于其中不可自拔。

勾践在吴国待了三年,伍子胥多次劝夫差斩草除根,夫差却将勾践放回了越国。

他越来越厌烦伍子胥,大臣伯嚭趁机在夫差面前进谗言,诬陷伍子胥要造反。

夫差大怒,赐死伍子胥。伍子胥悲愤交加,死前留下遗言,要将自己的眼睛定在城门上,亲眼看着吴国灭亡。

《史记》中记载:“伍子胥仰天叹曰:‘嗟乎!谗臣嚭为乱矣,王乃反诛我。我令若父霸……然今若听谀臣言以杀长者。必树吾墓上以梓,令可以为器;而抉吾眼县吴东门之上,以观越寇之入灭吴也。’乃自刭死。”

孙武目睹伍子胥之死,便心灰意冷,赶紧辞官回乡归隐避祸。

勾践回到越国后,继续以低姿态向吴王讨好称臣,不断进贡金银珠宝和美女。暗中发奋图强,誓要报仇雪耻。

经过12年的卧薪尝胆,励精图治。勾践在公元前482年,率领大军大败吴军。夫差仓促之间连连惨败,不得已与越国议和。

公元前478年,勾践再度率军攻打吴国,在笠泽之战中三战三捷,大败吴军主力。

公元前473年,越军包围吴国都城,夫差先后八次派人请和,都被勾践拒绝。

夫差甚至跪下请求勾践饶自己一命,可惜勾践丝毫没有手下留情,直接逼迫夫差自尽而亡。

夫差在自杀前,心中无比后悔,特意交代属下要将自己的双眼用白布蒙上,这样他到了另一个世界就不用面对伍子胥了。

伍子胥不愧为春秋第一狠人,九年前发的毒誓,一语成谶。

四、结束语

吴国能够得到伍子胥、孙武,是吴国的大幸事。

可惜明珠蒙尘,千里马却没有遇到伯乐。夫差杀伍子胥,逼走孙武,乃吴国之殇。

若伍子胥能够继续得到夫差的信任,与孙武联手,越王怎么可能有机会反击成功呢?

~~~~~~~~~~~

欢迎关注@福小猫。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楚国被吴国打败后,秦国出兵相助,有伍子胥和孙武的吴国为何失败?

在孙武、伍子胥等人的支持下,吴军上演了三战入郢的神迹,成就霸业。

可是,由于“不修其功”,吴最终退出了楚国。

对此,孙子本人似乎进行了一些反省。

隐患

三战入郢,堪称神迹。

不过,神迹下,仍留有隐患。

1、楚实力尚存。

吴军千里奔袭,连续大败楚军,但三次大胜,都是击溃战,楚军虽遭重创,但有生力量尚强

楚虽败,但毕竟是立国数百年的大国,基础雄厚。散落于各地的贵族,如果团结起来,实力仍十分强。

2、外交环境渐渐变化。

孙子一贯主张“上兵伐谋,其次伐交”。

吴军的奇迹,正是在伐交胜利的基础上展开的:战前,吴与晋同盟,成功争取到唐、蔡等小诸侯的支持,也争取到齐、鲁等国保持中立。

不过,对诸侯们来说,他们乐见吴打击他们的老对手楚,但并不愿意看到吴成为新霸主!

另一方面,吴越矛盾是不可调和的。吴的强盛,引起了越人的恐慌,他们正蓄势待发,等待时机。

这些隐患,都是吴君臣必须面对、解决的。

暴行

吴楚征战数代人,彼此仇恨是不小的。因此,吴攻入郢都后,发起了疯狂的报复。

首先是伍子胥,他重新定义了“复仇”。

伍子胥父兄都死于楚王斧钺,自己背井离乡,尝尽人间苦涩,如今苍天有眼,岂能放弃报复之机?

伍子胥掘开楚平王的坟墓,鞭尸三百!

伍子胥的行为,还只是与楚王的“私人恩怨”,而吴王君臣的行为,则是对所有楚人的侮辱了!

他们在郢大肆烧杀,捣毁楚国宗庙,将宗庙能搬走的都搬走,搬不走的“九龙之钟”就砸毁,烧掉了楚国粮仓“高府”。

与此同时,为了侮辱楚国贵族,吴竟下令“以班处宫”!吴王自己住进楚王后宫,“尽妻其后宫”,而伍子胥、孙武等主要将领也进入楚大臣囊瓦、司马戍之府,占其财宝,霸占其妻女。

暴行,使原先的小小隐患开始变成大危机!

形势大变

不修其功,使吴人的形势严峻起来。

1、楚人坚决反抗。

楚人纵然不满楚王,但又怎能容忍吴人如此羞辱呢?

于是,“各致其死”,纷纷起来反抗吴军。

2、诸侯态度转变。

吴人的暴行,让诸侯也傻眼了!

以前觉得楚人野蛮,不守规矩,现在看来,吴人才是真的恐怖呀!

一些诸侯开始同情楚!

申包胥到秦痛哭七日,请来了秦军。

不久,秦军与散而复聚的楚军集结到一起,开始了复楚战争。

3、暮气。

是故朝气锐,昼气惰,暮气归。——《孙子兵法.军争篇》

当初,吴军千里奔袭,连战取胜,正是“朝气锐”。

如今,吴军在楚迁延近年,“暮气以生”,已不复当年锐气。

总爆发

1、前线战败

秦人的援军,是兵车500辆。

此前,吴军三战破郢时,任何一战的规模,都比这个数字大!

秦、楚联军的实力,原不是可以改变大局的。

可是,暮气沉沉的吴军却连遭败绩。

当初所向无前的夫概,在沂、军祥等地,连续败绩!

2、后背遭击。

后方的越人,一直在等着吴人倒霉。

吴人在楚陷入僵局,给了越人机会。

越人不断骚扰、进攻吴地。

3、后院起火。

夫概在沂败给秦楚联军后,不敢去见阖闾,就回到了吴地,自立为王,发起反叛!

后院起火,这还了得?阖闾大惊,立刻率主力回吴,只留下孙武、伍子胥继续在楚。

4、退出楚国。

吴军入楚,本就是以少胜多,兵力并不占优。

如今,吴军主力撤出,实力更为羸弱了。

加之四面受敌的吴已军心涣散、补给困难,伍子胥、孙武虽强,也难以持续。

最终,孙武、伍子胥退出了楚国。

凡战胜攻取,不修其功者,凶。明曰费留。——《孙子兵法.火攻篇》

孙武、伍子胥,都是“大神”。

不过,所谓“大神”,只是更擅长把握规律而已。

违反规律,纵是孙武、伍子胥,也无力回天。

《孙子兵法.火攻篇》指出:凡战胜攻取,不修其功者,凶。明曰费留。

或许,这正是孙武自己对这段历史的反思吧!

楚国被吴国打败后,秦国出兵相助,有伍子胥和孙武的吴国为何失败?

柏举之战后,楚昭王得知前线兵败,不顾主战大臣子期、子西反对和全城军民存亡,自己带着少数人先逃了。

他跑了之后,楚军全军溃散,子期率兵赶去保护楚昭王,子西率领残兵后撤。而吴军则顺势杀进楚国的郢都。

吴军入主郢都之初,楚国老百姓由于痛恨奸臣费无极祸乱朝政,弄得民不聊生,因而纷纷夹道欢迎吴军。

但楚民不曾想,吴军可比费无极之流要可恨的多。入城之后,就犹如鬼子进村似的,到处洗劫民脂民膏。

而且吴王阖闾还带头破坏规矩(春秋时代刑不上大夫,贵族妻女亦受保护),带兵闯入楚王宫,想要睡楚国王太后(秦哀公的小女儿,楚平王的夫人,楚昭王的母亲)。

幸亏楚国王太后有准备,拿剑自卫,并用一番很有道理且很有水平的话把阖闾骂走,才保住了晚节。

王太后倒是保住了晚节,可楚平王和昭王的其它妃嫔,以及当时郢都城内的楚国贵族妻室就倒霉了。

按史书记载,吴军“尽妻后宫,莫不战栗”。

正当吴王带头祸祸楚国妇孺的同时,伍子胥还带人掘了楚平王的墓,鞭尸三百,以报其父伍奢和其兄伍尚的被杀之仇。

由于鞭挞死人在当时也是有违礼法之举(相当于现在的反人类行为),楚国的军民瞬间不干了,忍无可忍,纷纷暴动。

伍子胥的好友申包胥与他决裂,前往秦国搬救兵。申包胥临走前发誓,搬不来救兵,自己就死在秦国,绝不苟且偷生。

可是申包胥到了秦国后,秦哀公认为楚平王父子无道,活该,不想救。申包胥只得抱着必死之心,于秦国宫门外痛哭。哭了七日七夜,也绝食了七天七夜。

这一事件被称为“秦庭之哭”。

这里插一句。关于伍子胥“鞭尸”一事,史料中的记载有很大偏差。

年代最久远的《左传》、《国语》、《春秋经》等史书,均没有关于伍子胥报复楚平王的记载。

后来的《吕氏春秋》、《淮南子》和《榖梁传》等史书,记载的是“鞭坟”或“鞭墓”。并没有记载伍子胥把楚平王的墓扒了,拉出尸体鞭打三百下。

真正记载“鞭尸”的,其实是成书年代相对最晚的《史记》。

唐代司马贞和明末清初的顾炎武,都对伍子胥“掘墓鞭尸”的记载提出过质疑。认为司马迁有夹带私货的嫌疑。因为司马迁所处的时代,复仇之风炽盛,人们普遍遵从有仇报仇,有怨报怨的理念。“鞭尸”以事,极有可能是司马迁杜撰的故事。

当然,“鞭坟”在当时也是很恶劣的行为。

楚人对此感到不满。当时包括申包胥在内的很多人并不反对伍子胥报仇,他们只是觉得伍子胥做的太过分了。没有适可而止。

听说楚人纷纷暴动,逃亡的楚昭王看到了复国的希望,他立马跳出来刷存在感,号召楚国军民团结在他的麾下,反抗“暴吴”。

不久后,收到征召的楚人陆续集结,楚军的旗号又打了出来。

与之同时,哭了七天七夜,饿了七天七夜的申包胥,终于感动了秦哀公。

秦哀公下令,调兵车五百乘发兵援楚。

春秋时期,兵车一乘,有甲士三人,随行步卒七十二人。因此,秦国这次援楚的五百乘兵车大概就相当于37500人。

这个兵力在当时,可不算少了。

秦军出征前,秦哀公对申包胥说:你们楚王的为人虽说不怎么样,但你是忠臣。楚国有你这样的人才,是不可能灭亡的。

“楚虽无道,有臣如此,可无存乎!”

并且,秦哀公还赠诗一首。这便是大家中学时学过的《秦风·无衣》。(是不是秦哀公本人创作的,还有待商榷)

秦国援兵进入楚国后,先与楚军会师。

随后,秦、楚联军在稷(河南桐柏)之战中大败吴军。吴王阖闾在此战也被击伤。

又不久后,秦、楚联军在沂(河南正阳)之战中再败吴军。

此战后,吴军主将夫概(阖闾的弟弟)畏惧兵败之罪,不敢回报阖闾。同时,又觉得阖闾身负重伤,吴军大势已去,便率所部一万精兵东归吴国,将留守的吴国王太子关押进大牢。自立为王。

吴王阖闾听说弟弟篡位,慌了,在咨询孙武等人的意见后,率吴军主力杀回,并一战击败夫概。

击败夫概,并将其流放后,吴王阖闾不敢再回楚国了。他委任伍子胥等人留守楚国,但又不派兵加强守备。(越国蠢蠢欲动,吴国兵力不够用)。

所以,此时在楚国境内的吴军相比于几个月之前,数量少了一大半。

伍子胥等人在审时度势后,认为鲸吞楚国的妄想已不可能。于是他们便收缩阵地,只求守住楚都郢城即可。

然而,秦、楚联军连战连捷,亦绝不能容忍吴军有喘息之机。

公元前505年,吴军在淮澨之战中,被秦楚联军再次打败。吴军尸横遍野,未死的残部在伍子胥率领下,狼狈窜逃。连收拾己方战死者的尸骨也来不及。

连战连败,伍子胥无奈,只得退出楚镜。

楚国借秦国之手,自此光复了所有领土。

公元前505年底,楚昭王在出逃一年后,回到满目疮痍的王宫。此时的他,非常懊悔自己当初的懦弱。

为了收拾人心以及报复吴国,他首先接受了被吴国流放的夫概,将他保护起来。

然后,他派人与越国联络,帮助越国在吴国南线搞小动作。(越国的范蠡、文种等人都是从楚国过去的。是不是楚王派去的,这就不得而知了。但他们的确都是楚国人)

受了楚国的扶持,又有楚国人才的辅佐。越国自此之后,国力蒸蒸日上。开始严重威胁到了吴国的安危。

公元前504年,吴楚又打了一仗。但这此战之后,由于越国的骚扰规模越来越大,吴国只得把主力战线转到越国方面。因此,吴楚自此之后,再无大的战事爆发。

几十年后,越灭吴。

又过了上百年,楚灭越。

楚国将原吴、越疆土尽数纳入版图。完成了对中国南方大部分地区的统一。

但不曾想,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楚国在向吴越之地扩张时,秦国亦也向楚国扩张。

公元前310年~前222年,秦国花了近百年时间吞并楚地,亦吞并了吴越之地。完成了对中国的统一。

但仅过了十几年,秦朝又被楚人推翻。

历史果然是世事难料,风水轮流转啊。

楚国被吴国打败后,秦国出兵相助,有伍子胥和孙武的吴国为何失败?

孙武虽然被称为“兵圣”,但他并不是神,攻入郢都之后,吴军彻底松懈下来,其所面临的困境,即使是孙武也无法将其起起来。

入郢之后的吴军,面临着四个方面的危机,一是楚人的反抗愈演愈烈。二是吴军的军纪逐渐败坏,影响战斗力。三是外部形势严峻,秦军救楚,越国攻吴,陷入两面夹击之中。

最后是吴国内部出现分裂,吴王阖闾的弟弟夫概趁机返回吴国称王,吴国内部陷入内忧外患之中,在这种兵败如山倒的大势之下,就像孙武所说的,这是“庙堂之败”,无法挽回。

吴楚之战,吴国攻入郢都,在于抓住了楚国虚弱的战机

吴王阖闾在伍子胥、孙武的辅政下,虽然率军攻入楚国郢都,但吴国国力相对于楚国,并没有压倒性的优势,甚至可以说,相较于数百年的大国楚国,吴国相对更弱一点。

楚国在阖闾时期,之所以能被吴国攻破国都,严格来说是吴国抓住了楚国最虚弱的时机,有心算无心,被打了个措手不及,才有了吴国破郢的机会。

吴王阖闾继位的前后,楚国在楚平王时期,任用奸臣,朝政出现混乱,费无极诬陷太子建,太傅伍奢受到牵连,全家被杀,只有次子伍员逃出楚国,立誓为父兄复仇。

楚平王去世后,楚昭王继位,因为楚昭王年幼,令尹囊瓦把持军政大权,囊瓦贪婪而又轻信谗言,杀害楚国大夫郤宛、阳令终、晋陈等三族,楚国内政较楚平王时期更加混乱。

楚国两世乱政,楚国的忠良之臣被残害殆尽,楚国国内民众反对楚国朝堂的情绪处于爆发的边缘。不仅如此,令尹囊瓦还公然欺压唐国、蔡国等小国,向诸侯索取财物。

使蔡国倒向晋国,请求诸侯会盟,共同攻伐楚国,公元前506年,晋国会同周朝、齐国的大夫,以及宋、蔡、卫、陈、郑、许、曹、莒、邾、顿、胡、滕、杞、小邾等国国君,商议讨伐楚国。

此次会盟,虽然因为晋国内斗越发激烈,以晋国荀寅的贪婪而最终流产,但是与会诸侯的数量众多,改变了晋楚两国盟友力量基本平衡的局面,楚国的附庸国基本都跑晋国那边去了,可以楚国的内乱早已招致各国不满。

由此可见,吴楚之战时的楚国已经陷入了严重的内忧外患之中,吴王阖闾率军攻楚,精妙的把握住了瞬息万变的战机,才得以攻入楚国都城。

吴军攻入郢都之后,为祸不断,楚国军民罕见的出现了同仇敌忾

楚国在吴楚之战中,一个很重要的失败原因就是“楚执政众而乖,莫适任患。”楚国是贵族执政,各方势力纠葛,往往政令不能统一,遇到事情,各执一词,难以应对。

吴军进入楚国郢都之后,“以尊卑班次,处楚王宫室。”瓜分楚国王宫和贵族的财产,使楚国王室和贵族,收到了极大的侮辱。而且伍子胥挖掘楚平王墓穴,鞭挞楚平王的尸体,也激发了楚人的怨气。

不久如此,在吴军入楚之后,楚国的军民也受到了残酷的盘剥和搜刮,一时间,楚国贵族和军民团结一心,发起了驱逐吴军,恢复楚国的斗争,以往的仇怨都抛开了,罕见的开始同仇敌忾。

楚国子期、子西收拾楚国溃散军民,在随国与楚昭王会合,开始了反击吴军的斗争,子期在居麇击败吴军。另外,楚国大夫申包胥,翻山越岭,独自来到秦国,请求秦国出兵帮助楚国,申包胥在秦廷痛苦七天七夜,秦哀公感动之下,派出秦军助楚复国。

秦楚联军同仇敌忾,越国出兵攻吴,吴军势单力孤

吴军能够击败楚军,并非楚军力量不足,而是楚军的指挥不当,被吴国牵制各个击破。攻楚之战时,吴军的总兵力并不多,大致在三到五万,当然其精锐程度,肯定远超楚军。

但是楚国毕竟是大国,实力十分强大,纵然阖闾励精图治多年,也是很难拿下楚国的,因而在攻楚之前,吴国与怨恨楚国已久的唐国、蔡国联合出兵,同盟进攻楚国。

秦军救援楚国的时候,是非常讲究策略的,入郢之后,吴军内部,包括吴王阖闾,都已经开始膨胀了,必然与联合的唐、蔡诸侯产生了龌龊,所以秦军首先攻击唐国,迫使唐、蔡两国撤军,孤立吴军。

这样一来,吴军在楚国既要应付不断高涨的楚人反抗斗争,又要布置兵力,抵御救援楚国的秦国军队,吴军的兵力就开始捉襟见肘了。

同时,一直被吴国威胁的越国,也不愿意看着吴军占据楚国,使吴国进一步壮大,越王允常在秦国出兵之前,就已经发兵攻吴,迫使吴国分兵对抗越军,进一步削弱了吴军的力量。

秦军由子蒲率领进入楚国,会合楚国子期率领的楚军进攻吴军,力图恢复楚国。在与吴军对战中,秦楚联军采取了比较聪明的做法,由楚军率先与吴军交锋,楚军败退后,吴军正精疲力尽时,秦军在突然袭击,大败吴军。

秦楚联军,在沂邑之战和雍之战中,都是以楚军先行试探,战败后秦军乘敌疲之机进攻,大败吴军,两战之后,吴军大势已去,不久又接连被秦楚联军击败,吴王阖闾不得不退出楚国,返回吴国。

阖闾之弟夫概叛乱,吴国内忧外患,孙武也无力回天

吴国面临的形势,不仅仅是一边倒的列国对立,更有突发的内部叛乱,沂邑之战失败后,阖闾之弟夫概眼看阖闾被楚国的繁华迷住双眼,不愿返回吴国。

内心的欲望被波动,产生了自立为王的想法,于是偷偷跑回吴国,自立为吴王,吴王阖闾在兵败于秦楚联军,内又有夫概叛乱的情况下,不得不率兵返回吴国。

虽然吴军被秦楚联军击败,但是吴军并没有因此损伤太多,吴国依然强大,孙武训练的吴军依然战力强悍。此后吴楚交战,楚国依然是屡屡失利,被迫迁都到鄀,躲避吴国。

虽然因为《孙子兵法》的影响力,孙武被称为“兵家至圣”,但是他的战场指挥能力,其实是受到质疑的。作为他的代表作的柏举之战,吴军真正的主帅是吴王阖闾,孙武的作用,最多是像后来桂陵之战的孙膑一样,甚至还不如孙膑。

其次,孙武也并没有像吴起、白起、李靖等人一样,能够战必胜攻必克,在吴越的槜李之战中,吴军就遭遇惨败,吴王阖闾因此丧命,可见孙武虽是理论大师,实践方面还很不足。

楚国被吴国打败后,秦国出兵相助,有伍子胥和孙武的吴国为何失败?

楚国、秦国是传统大国,底蕴雄厚;吴国是爆发户,底子差。吴国以小搏大,且取得胜利,外部原因在于晋国的支持,内部原因则在于伍子胥和孙武的加持。吴国能攻破楚都,已经难能可贵了,要击败秦楚联军,吴国自身实力还差得太多,更何况吴国还有内乱和天敌!以谋略取胜,也是需要实力的,孙武再厉害,也无法以一敌百;更何况孙武并没有掌握吴国全部军队。

柏举之战时,吴国军队3万,楚国军队20万,吴军以小搏大,击溃楚军主力,攻入楚都,楚王逃奔随国。吴国军队在楚都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此举激起了楚国世族的反抗。楚国历来是世族分治,对外作战或许不齐心,但是反抗外国侵略还是很齐心。楚王虽然逃了,但是楚国世族还存在,他们集结各地楚军开始反攻吴军,且楚军数量远远超过吴军。另外楚国还支持越国在背后偷袭吴国,越国跟吴国是世仇,自然十分用心用力。

晋国是中原强国,他南阻楚国,西阻秦国,让秦、楚两国进入中原十分困难。秦、楚单独对抗晋国都力不从心,因此秦楚自然而然联合起来对抗晋国。为了减少楚国施加的压力,晋国扶持姬姓吴国对抗楚国,而楚国则扶持越国对抗吴国。在天下这盘大棋中,吴、越两国都是棋子。秦楚达成协议后(秦救楚,而楚割商于郡),秦国派五百乘兵力(约5万人)入楚伐吴。

秦楚联军在二十万左右,兵锋正甚,楚军更称得上是哀兵。吴军只有三万人且没有战心,因为吴军在楚国劫掠后,都成了有钱人,因此不想把命丢在楚国。秦哀公命大将子蒲、子虎率五百乘战车联同残余楚军南下帮助楚复国,败吴军于沂;楚将子西也率兵于军祥击败吴军,秦楚联军也灭亡了吴的属国唐国。此时,越国乘吴国内空虚发兵进袭吴都,夫概又企图夺取王位,吴王阖闾被迫于同年九月撤离楚地,引兵东归。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