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把刘邦写成小混混,把项羽写成了大英雄,汉武帝为何不生气?

司马迁在《史记》中如此评价刘邦,“好酒及色也!”,说白了,就是“骂”刘邦乃酒色之徒。 而司马迁却对刘邦的老对手项羽不吝赞美之词,项羽残暴不失温情,像一个任性又单纯的大男孩,而刘邦则像一个猥琐阴暗的老男人。 要知道,司马迁是汉朝人,他所处的时代是汉武帝时代,刘邦是汉武帝的曾祖父,汉武帝怎能忍受司马迁如此“埋汰”祖上啊?置皇家威严于何地啊?

导语:

《史记》在汉武帝时期是禁书,和清朝时期的《红楼梦》一样,都曾经被封禁了一段时间。为此司马迁防止该书被禁,所以他写完这本书以后,将《史记》给藏了起来。

具体藏在什么地方我们现在不得而知,不过应该是在司马迁女儿那里。汉武帝时期,《史记》压根就没有问世,在司马迁死后,一直到汉宣帝时期,《史记》才被公之于众,所以汉武帝根本就没有机会销毁这本书。

01《史记》能够问世,司马迁的外孙杨恽功不可没。

司马迁在报任安书里曾经说过,因为这本书里写了不少批判当时社会情况的事情,而且写实的情况居多,肯定不会那么顺利被发表。情况严重的话,甚至会被销毁。

为此司马迁认为,这本书应该藏在深山之中,等到合适的机会再发表出来,留给后世。可是谁又能在深山让大家看到这本书呢?而司马迁的女儿家中恰好有一份《史记》,所以我认为司马迁在写完这本书以后,将这本书传给了自己的女儿代为保管。

忠弟恽,字子幼,以忠任为郎,补常侍骑,恽母,司马迁女也。恽始读外祖《太史公记》,颇为《春秋》。以材能称。好交英俊诸儒,名显朝廷,擢为左曹。霍氏谋反,恽先闻知,因侍中金安上以闻,召见言状。霍氏伏诛,恽等五人皆封,恽为平通侯,迁中郎将。---《史记》

可怜的司马迁一命呜呼后,他的女儿成为了《史记》的唯一传承人。不过他的女儿比较幸运,嫁给了杨敞,而杨敞在汉朝做到了丞相的高位。

《史记》能够被保存下来,杨敞的功劳是不小的。杨敞和司马迁的女儿生了俩儿子,其中有一个叫杨恽。

  1. 杨恽从小就喜欢读《史记》,而且常常读得落泪。当时也看不到什么狗血虐心的剧,杨恽被《史记》感动是很正常的。
  2. 可是杨恽被感动了还不够,他认为其他人也应该被《史记》所感动。所以杨恽就上书汉宣帝,当时已经是汉武帝的重孙刘询做皇帝了。
  3. 杨恽希望汉宣帝批准将《史记》公开发表。在汉宣帝的推动下,这本书才公之于众。所以如果说真正对《史记》的发表有重大贡献的君主,应该就是汉宣帝。

汉宣帝自幼生长在牢中,后来又做了一段时间平民,他对老百姓是更加亲切的。相反,对汉武帝比较陌生,他的爷爷刘据、父亲刘进全都是被汉武帝间接杀害的,所以刘询对汉武帝的感情相当复杂。

《史记》的问世,包含着刘询对公道人心的一种态度。他似乎觉得真实的东西不应该遮遮掩掩,《史记》就是最好的见证,这是非常不容易的一种选择。

02汉宣帝未必会因为刘邦被写成流氓而感到愤怒。

在《史记》当中,刘邦的形象是相当滑稽的,简直就是一个市井流氓的典型代表人物。他的成功,似乎是在为流氓们证明,他们才是这个世界上的最强王者。

要知道,刘邦是汉朝的开国皇帝,刘询也是他的子孙后代之一。为什么刘询就会默许刘邦的这种形象问世呢?我认为有这么几个原因。

  1. 首先,刘询认为《史记》中的记载,是比较真实可信的。司马迁在撰写《史记》的时候,参考了大量的资料和民间传说,所以相对来说比较可靠。
  2. 其次,刘询觉得司马迁为了《史记》付出了太多。司马迁是一个值得敬佩的人,他为了公道甚至不惜被处以死刑,为了《史记》忍受了宫刑这样的奇耻大辱,应该值得后世铭记。
  3. 再者,当时没有哪一部历史著作能够跟《史记》相抗衡。这本书是二十四史之首,被后世誉为无韵之离骚,文学价值和史学价值同样高,实在是不可多得,汉宣帝舍不得封禁。

作为一名英明的汉朝皇帝,汉宣帝有理由将这么好的书保存下来,流传后世。恰逢杨恽大力推广这本书,汉宣帝自然是要卖他一个面子的。

当时杨家已经两代公卿,世代侯爵,在朝中虽然没有一手遮天,却也是世家大族的代表人物。杨恽更是被汉宣帝各种提拔,显然是比较受重视的。

至后元二年,武帝疾,往来长杨、五柞宫,望气者言长安狱中有天子气,上遣使者分条中都官狱系者,轻、重皆杀之。内谒者令郭穰夜至郡邸狱,吉拒闭,使者不得入,曾孙赖吉得全。因遭大赦,吉乃载曾孙送祖母史良娣家。---《汉书》

一本书的问世并不能掀起什么滔天巨浪,汉宣帝当时也想要在霍光去世以后,尽快稳定朝政,手握大权,自然要拉拢这些世家贵族。

03司马迁偏向项羽,贬低刘邦,也是情有可原的。

项羽在《史记》中的形象非常光辉鲜亮,以至于后世若干文人都要以项羽作为自己的榜样。相反的是,刘邦在《史记》当中的形象,却如此的不堪。

群臣皆罪陵,上以问太史令司马迁,迁盛言:“陵事亲孝,与士信,常奋不顾身以殉国家之急。其素所畜积也,有国士之风。今举事一不幸,全躯保妻子之臣随而媒蘖其短,诚可痛也!且陵提步卒不满五千,深輮戎马之地,抑数万之师,虏救死扶伤不暇,悉举引弓之民共攻围之。转斗千里,矢尽道穷,士张空拳,冒白刃,北首争死敌,得人之死力,虽古名将不过也。身虽陷败,然其所摧败亦足暴于天下。彼之不死,宜欲得当以报汉也。”---《汉书》

如此大的反差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其实大致的实情,应该正如司马迁所描写的那样,实情的真相并不会有太大出入。只不过司马迁也是人,他在写书的时候,应该是加入了不少个人的情感在里面。

  • 当时司马迁为李广的孙子李陵求情,因为李陵在打了败仗以后投降了匈奴,司马迁认为这是假投降,希望汉武帝给他一个机会。
  • 结果汉武帝不仅没有听从司马迁的建议,反而将李陵全家诛杀,司马迁也被打入牢中,等待死刑的裁决。
  • 在汉朝有一个规定,如果被判了死刑不想死的话,就让家里给点钱,改成宫刑。按照司马迁的性格,宫刑是不可能的。

结果司马迁偏偏接受了宫刑,为什么?就是为了这本《史记》。他这辈子就希望完成父亲司马谈的遗志,将这本《史记》给编写完成。

这不是司马迁一个人的事情,而是父子两个人一生的努力结晶。司马迁不能自私地一死了之,毕竟父亲为之奋斗了一生。

所以司马迁对汉武帝是有怨恨的,在写书的时候,不自然地当然会添油加醋一些。所以与史学严谨性相比,《史记》的文学性更强。从法律角度来说,司马迁跟汉武帝有私仇,他的证据不足以被采信。

总结:汉武帝未必那么小气,《史记》说不定会在他手里流传后世。

汉武帝是千古一帝,是封建时代最伟大的皇帝之一。他有着雄才大略,有着宽广的胸襟。当然也会犯下不少的错误。

汉武帝是一个知错就认错的皇帝,在我们看来,他如果得知《史记》的存在,或许会幡然醒悟。他也是一个爱才之人,有如此传奇的著作问世,他又凭什么会毁掉呢?

汉朝是一个比较严谨的朝代,而汉武帝是一个懂得认错的皇帝,轮台罪己诏就是最好的见证,所以我认为生气归生气,汉武帝如果知道这本书的存在,应该也会将《史记》保留下来。

参考资料:《汉书》

司马迁把刘邦写成小混混,把项羽写成了大英雄,汉武帝为何不生气?

西汉史官司马迁是我国历史上成就最高、口碑最好的史官。《史记》是史学界公认的可信度最高的史学著作,并且《史记》既可当作史书来读,又可当作文学佳作来读。语言生动,绘声绘声、简约明快、通俗易懂,是文学成就最高的史学巨著。最能体现《史记》史学价值和文学价值的,主要篇章非《高祖本纪》莫属,简直把刘邦写活了,刘邦起兵前,作为沛县泗水亭长的基层小吏,娶吕氏之前,作为40多岁的光根与多名寡妇有染,沛县县令请客,礼金千金以下者,只能坐下位,刘邦礼贴写上礼金万金,实际一文不名。对官阶高于刘邦的萧何、曹参,常戏弄之,在家中且不务农事,混迹于酒肆之中,一个乡间流氓形象跃上纸上。致于汉武帝为什么不生气,《史记》成书后,经过讨伐匈奴大获全胜之后,国力损耗极大,汉武帝亦对自己过度用兵有所醒悟,同时汉武帝这时已进入晚年,年青气盛禀性已有所收敛,且司马迁已受过“宫刑”,汉武帝不太可能因司马迁如实写刘邦起兵前乡野本性予以追究。而且从《高祖本纪》整体上看,赞誉之词写的非常精彩,一是刘邦雄才大略,善于用人之长,善于倾听张良、萧何、曹参、韩信等文臣武将的建议,从善如流,刘邦自我总结:夫运筹维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

此三者皆人杰也,能为吾用之,此吾之所以取天下也,此足以说明刘邦雄才大略、知人善任的优势。在儿女私情方面,刘邦更不同于常人,项羽为迫使刘邦投降,用大锅欲烹其父刘老太爷,刘邦说,你我拜把兄弟,吾翁乃尔翁,莫忘分我一杯羹。彭城之战,刘邦战败,只车逃命,眼看追兵逼近,刘邦亲自将子女丢下车,是车夫将孩子又抱上车子,继继逃命,这绝非常人所能做得到的。总之,司马迁作为史官,据实而为,汉武帝没理由生气,更没理由一怒之下杀死司马迁。

司马迁把刘邦写成小混混,把项羽写成了大英雄,汉武帝为何不生气?

汉武帝文治武功双全,是一代明君。在封建社会的帝王中,是唯一最具实事求是的朴素唯物主义精神的。刘邦的人品,不是司马迁写成那么糟,实际有过之而无不及!司马迁在《史记》编写刘邦的那部分内容时,能不照顾一点刘彻的颜靣吗?他的著作《史记》能否完成和保留取决于对汉武祖先的褒贬比分,更在于刘彻总审编和出版人的愉悦心境。古人讲,历史事实还是后人笔下靠谱,当代忌讳太多,可信度不大。古今中外大凡都是。刘彻能容忍司马迁在巜史记》中写入少许其祖宗及他的不垢史实,并允许出版,确实是难能可贵的,在历代帝王中鲜见。所以说,明君雄才大略的刘彻同志,是一个武能扩疆安邦、文能治理天下的伟大帝王,也是一个超然的朴素历史唯物主义者!

项羽夲身就是一个狭隘的旧诸侯国集团利益维护者。他目光短浅,在政治上只求得反秦复楚。但是,在人品上,绝对是上乘人物。他率领楚地八千子弟为主的起义兵,消灭了秦军八十万主力,一举推翻了秦王朝。而刘亭长同志在项羽大战章晗等秦军主力时,领着他的那点经不起打的人马,绕道趁虚进关中入咸阳宫城,捞钱夺粮藏宝后,假惺惺的封了皇城库府,去霸上鸿门见到项羽恭恭敬敬地说:"咸阳秦宫库府已封存照旧,等着大王您验收呐!"。多么无耻狡诈!

所以说,项羽在人格上是一个英雄好汉大丈夫,说到做到!司马迁对项羽的记载不能太过褒扬、更不能记得太多太全。因为,他一要考虑遵旨编义,二要考虑自己性命,三要考虑能不能编写成巻出版的大问题!

司马迁把刘邦写成小混混,把项羽写成了大英雄,汉武帝为何不生气?

《史记》中的刘邦形象,肯定不是酒色之徒,项羽也不全是阳光。这就是司马迁的伟大之处,他笔下的人物既饱含个人的情感色彩,同时又不失真实性,怎么解读,全凭读者个人把握。自古读《史记》者,虽不全然赞同司马迁的立场,但是无人不为其中的精彩而大呼过瘾。

这就是《史记》的魅力,位列二十四史之首,受追捧两千多年,名不虚传。

汉武帝为何不生气,因为汉武帝大概率没有看过《史记》!我相信即便汉武帝看了,也不一定真的毁掉《史记》。

汉武帝极有可能与《史记》失之交臂

首先要知道一个前提,《史记》并非官修史书,而是司马谈、司马迁父子的私家著作。

古代修史,分为两类,一类是由朝廷出资组织的官修史书,一般由学术水平很高的官员担任负责人,由史官、学者等共同参与,主要针对前朝史,这类史书编修过程复杂,皇帝是肯定要审阅的。另一类就是私人作品,从编撰到刻印、流行,都是个人行为,知名度非常低。

《史记》就是私家著作,司马迁在世时,这本著作几乎无人知晓,直到汉宣帝时期,司马迁的外孙杨恽,第一次将他献给了朝廷,并在极小的范围内流传。

即便到东汉、魏晋南北朝,《史记》的价值和地位,都没有得到社会公认。直到唐宋,在以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等一批文学家的推崇下,《史记》才渐渐获得了至高无上的尊崇地位。

司马迁继承父命,编修《史记》是从汉武帝太初四年开始,历经十四年,至征和二年终止。之所以说是终止,而不是说完成,是因为征和二年很可能司马迁就去世了,《史记》很可能并没有最终完成,某些章节是由后人增补的。

征和二年是汉帝国最不平凡的一年,那一年爆发了著名的巫蛊之祸,那一场灾难,导致全国十几万人丧生,案件审理一直拖到四年后的汉武帝驾崩,也没有定论。

史书上没有任何关于汉武帝与《史记》的交集记载,也就是说,年老体衰,被巫蛊之祸搅得头昏脑涨的老皇帝,恐怕根本没有精力去看这么一部煌煌巨作。更大的可能是,司马迁直到临终,也没有完全辍笔,他也没有时间考虑《史记》的流传问题。

从《史记》记载的内容来看,司马迁应该不会自找麻烦,将这本书献给晚年喜怒无常的汉武帝。

《史记》中的刘邦和项羽不能狭隘地理解

《史记》中,司马迁的个人情感偏向是非常明显的。按理来说,修史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则:中立。偏偏司马迁打破了这个禁忌,《史记》中人物的饱满形象,就是来自于司马迁强烈的爱憎。

不过,我们不能因此认为司马迁失去了公允,情感偏向在他的作品中只是调味剂,司马迁秉承了一个基本原则:保留事件的真实性。这才是《史记》被认为是史书,而不是单纯的文学著作的原因。

比如,司马迁对刘邦的描述,除了说他好酒色,但是不难看出刘邦的胸怀大志,高超的用人技巧,不屈不饶的奋斗精神,和胸怀天下的大仁大爱。

也就是说,司马迁对刘邦的态度是:不喜欢痞性十足的自然人刘邦,但是非常崇敬伟大政治家的社会人刘邦,同样对项羽也是如此。

其实列朝列代大有作为者,基本都逃不掉这个规律,完美如刘秀,也足可以挑出一大堆毛病。我们不能以偏概全,只看到其中的一面,就下结论说司马迁贬低刘邦,褒扬项羽。

立场问题,让《史记》面目全非

实际上,我们今天看到的《史记》,已经不是原汁原味的《史记》了,自西汉末年《史记》流传开始,它就经历“刀劈斧砍”的命运。据列代史学家考证,《史记》从西汉末年到东汉,历经数次删减、修改和增补。从官方第一次流传出来的《史记》版本,就缺了十章,最严重的一次删减发生在东汉,史学家杨终奉命,将五十二万字的《太史公书》,删减成了只有十万字的微缩本。倘若司马迁在天有灵,真的恐怕欲哭无泪。

《史记》为何遭遇这个待遇,最主要的原因是司马迁的立场,被儒学家批判为离经叛道。司马迁受董仲舒影响,继承了公羊学派的思想,大力宣扬“汤武革命”,甚至替儒家所不齿的“货殖”立传。

无疑司马迁的这个思想,对统治阶级来说不利,也不符合儒家思想的标准。司马迁的思想贯穿于整个著作,要想修改难度极大,这就是《史记》遭遇了多次大规模删减和增补的原因。

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原版的《高祖本纪》和《项羽本纪》,恐怕比现存的还要辛辣!

假如汉武帝见到《史记》也未必是《史记》的末日

电视剧《汉武大帝》中有一个镜头,汉武帝看了《史记》后,勃然大怒,将书简扔进火堆,不一会儿又让人赶紧从火堆里捞出烧着的竹简。后来汉武帝特地找司马迁做了一次交谈,说,你的这本书让我气病了,即便如此我还是决定让它留存,它只是你的一家之言,所有功过是非留待后人说。

这段情节虽不是史实,但是比较符合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实情。汉武帝此人很暴虐,但绝不是昏君,假如他看到《史记》,可能会暴跳如雷,甚至可能杀了司马迁,但是应该不至于毁掉《史记》。最大的可能,他会封存,甚至让人删改。

征和二年的巫蛊事件后,汉武帝也对自己做了一次深刻的反思,并改变了很多施政方针。这说明汉武帝为人虽暴虐,但是却不失为一位伟大的政治家。面对前无古人的煌煌巨作,千古一帝的他不可能认识不到它的价值,他可以杀掉司马迁泄愤,断然不会让著作毁掉。

其实,即便没有司马迁,宫中的史官们也会如实记录下每一件历史事件。按照规矩,皇帝是不能看史官记录的本朝史,汉武帝如果想掩盖真相,靠烧掉《史记》其实是徒劳无功的,这一点他不会不明白。

司马迁把刘邦写成小混混,把项羽写成了大英雄,汉武帝为何不生气?

前言:刘邦和项羽,一个是秦朝末年崛起的平民代表,一个是六国后裔的贵族代表。可以这么说,两个人相互交锋是迟早的事。

结果也正如大家所知晓的那样,刘邦在楚汉战争中获得了胜利,建立了汉朝,而项羽则是在乌江自刎,永远留下了“霸王”之名。

按照成王败寇的理论,刘邦应该是被后人无限称颂,项羽则应该被无限抹黑才对。然而事实上,对项羽的歌颂者却数不胜数,类似“生当为人杰,死亦为鬼雄”的诗句都是称赞项羽的。甚至在司马迁的《史记》中都表达了司马迁对项羽的赞美之情。而司马迁对刘邦则是类似“好酒及色”的评价。

而司马迁身为汉武帝时期的人,难道不害怕汉武帝怪罪吗?

司马迁在《史记》中并没有贬低刘邦,反而是大加赞赏的

司马迁乃是汉武帝时期的人,也就是说他是汉朝的臣子。在古代,忠君报国的思想是十分流行的。哪怕是汉武帝对司马迁做了很过分的事情,司马迁也依旧要将这本史书写完,足可以他对汉朝的忠心。

而刘邦作为大汉王朝的缔造者,对这些汉朝臣子的意义则更加重大。因此,司马迁是不会对刘邦又任何不敬的。

事实也的确如此,在《史记·高祖本纪》中,随处都能看见司马迁对刘邦的尊敬。

高祖为人,隆准而龙颜,美须髯,左股有七十二黑子。仁而爱人,喜施,意豁如也。常有大度,不事家人生产作业。

首先,在司马迁对刘邦描述性格时提到其“仁而爱人,喜施,意豁如也。常有大度,不事家人生产作业。”古代民以食为天,一个人如果连自己都无法养活,那是会受人耻笑的。比如说韩信,因为其不会劳作,还骄傲自大,以至于被周围的人嘲笑,甚至遭受胯下之辱。

就算是到了现在,这种人也是为社会所不容的。结果到了司马迁口中,刘邦游手好闲的行为却被美化成了意豁如也,有大度。这足可见司马迁对刘邦的尊重。

再来看看司马迁在《史记·高祖本纪》对其不敬的地方。

好酒及色。常从王媪、武负贳酒,醉卧,武负、王媪见其上常有龙,怪之。高祖每酤留饮,酒雠数倍。及见怪,岁竟,此两家常折券弃责。

刘邦好酒及色,确实不是什么好词,特别是对于当时一事无成的刘邦。然而根据下文所描述的事情,就能看出司马迁这是对刘邦采用了先抑后扬的手法。

刘邦因为喜爱喝酒和美色,所以经常去王媪、武负那里欠钱喝酒。谁曾想只要刘邦来喝酒,她们店里的生意就会出奇的好,以至于她们自愿放弃刘邦的欠债。

刘邦的行为明明是十分无赖的,可偏偏在司马迁的笔下却成为了神迹。不得不说,司马迁对于刘邦是十分偏爱的。

司马迁在《史记》中虽对项羽有赞扬之词,但亦有贬低之词,可以说十分公正

看过史记的人都知道,司马迁在每一个本纪、世家、列传的后面,都会在最后协商对应的评价。项羽这里也不例外。《史记·项羽本纪》的最后,司马迁写道:

然羽非有尺寸乘埶,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

大概意思是说,项羽在毫无凭借的情况下,迅速地推翻了暴秦的统治,并自称为霸王,这是千古以来都未曾发生的事情。这一段显然是为了赞赏项羽的功绩。从这里也能看出司马迁对于项羽推翻秦朝统治的行为是表示赞赏的。

然而,在这之后,司马迁马上就起了个转折,那就是

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自矜功伐,……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

大概意思是说,项羽自持武力,背离天下,施行暴政,终于导致了自己的灭亡。而司马迁此举显然是对项羽的行为表达了极大的不满。

也就是说,司马迁对项羽的评价是十分中肯,没有偏颇的。

司马迁所撰写的史书被发现时,司马迁已经死了,而汉武帝根本没看见过《史记》

司马迁有一个女儿嫁给杨敞,而杨敞是汉昭帝时期的宰相。杨敞和司马迁女儿有一个儿子叫做杨恽。杨恽十分喜欢看司马迁所留下的《史记》,并一直想要将其公布开来。但是当时的大汉朝廷,一直被几大权臣们把持着。因此,杨恽一直没有将其献出。

迁既死后,其书稍出。宣帝时,迁外孙平通侯杨惲祖述其书,遂宣布焉。——《汉书·司马迁传》

直到后来汉宣帝即位,大汉逐渐呈现出政治清明的情形,杨恽才将这部史书公布。而《史记》也得以重见天日。

也就是说就算司马迁在《史记》中对刘邦真的不敬,那也不关他什么事了。当然,司马迁还是十分公正的,毕竟史书就是要这样。

结束语

司马迁在《史记》中并不吝啬自己对刘邦的赞美,也不过分的吹嘘项羽,可谓是十分公正了。

司马迁把刘邦写成小混混,把项羽写成了大英雄,汉武帝为何不生气?

这显然是以现代的眼光来揣度汉朝的情况。

首先,汉朝是最有“规矩”的朝代

照我们现在的理解,你写历史的史官,首要的服务对象难道不是最高领导—皇帝?工作的最高原则难道不是一切以最高领导的意志为转移?汉朝时并不是这样。在汉朝政治稳定时期,无论是帝王还是各级臣子,都一致遵循相应的规则、不会为所欲为,举几个具体的例子:

关于庙号:后来有些朝代的皇帝,对自己死去的先祖巴不得尽量美化,不仅谥号要尽量选好的字眼,庙号那也一个也不拉下;而汉朝在这方面却异常认真、从不打哈哈。两汉时期,只有做出重大贡献的皇帝才配得上庙号,所以西汉享受这一殊荣的只有四位:刘邦—太祖、刘恒(汉文帝)—太宗、刘彻(汉武帝)—世宗、刘询(汉宣帝)—中宗。东汉有庙号的只有刘秀—世祖、刘庄(汉明帝)—显宗、刘炟(汉章帝)—肃宗。其他曾经上过庙号的,则被刘秀、汉献帝俩人先后撸掉了。

有实力的帝王,从来不要过多的词藻修饰,比如刘邦死后的全称:太祖高皇帝,多么低调、却有格调;再看看后世的,比如乾隆:清高宗,谥号法天隆运至诚先觉体元立极敷文奋武钦明孝慈神圣纯皇帝...

关于马屁精:皇帝也是人,总有些个人爱好,所以有些善于迎合之人往往能得宠;然而汉代的宠臣向来受朝野鄙夷,皇帝也深知这一点,所以将这些马仔视为取乐的奴才,只给予金钱、极少赐予官职爵位,在需要抛弃时更是从不手软。如汉武帝曾宠信董偃,时常让其陪着喝酒、游戏,但被东方朔以“败坏王制、带坏皇帝”为名怒喷之后,汉武帝默默认错,“董君之宠日衰”。

其次,司马迁对刘邦及项羽的记录比较客观

《史记》中确实记载刘邦“好酒及色”,但也说他“隆准而龙颜,美须髯......仁而爱人,喜施,意豁如也”;对于刘邦的成功,也从来不吝肯定之语,比如赞其“啸命豪杰,奋发材雄...威加四海,还歌大风”等;

而对于项羽,司马迁确实承认他“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为千百年少有的英雄人物;但也毫不掩饰他肆意屠杀无辜、背信弃义、妄自尊大等黑料:“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违约王汉,背关怀楚”等。

所以我们不能因为司马迁如实记载刘邦好酒好色,就认为是在黑他。况且对封建时代的英雄人物来说,喝酒爱美女,并不是什么大缺点,反之背信弃义才是要命的污点,从这个角度来说,莫非他在黑项羽?

其三,相对客观的《史记》,体现了汉武帝时期的时代观

《史记》记载了从传说中的三皇五帝一直到汉武帝时期的历史,每篇的末尾都会加上司马迁的评论,有褒有贬;对于西汉政权建立,书中花了大量篇幅描绘当时群雄并起、最终刘邦出身布衣却夺天下的过程,虽然带有个人观点,但从当时统治者及士大夫阶层对此书的反映来看,应该基本客观。

对于自家祖宗的出身,汉代的帝王们从不讳言;而汉武帝所在的西汉前半期,由于离楚汉相争并不遥远,更加不会给自己乱贴金。这份自信,其实源于当时的特殊时代变迁大背景。秦灭六国,本质是对贵族政治的终结;秦末起义,更多的是六国贵族的复辟。而刘邦出身秦朝基层公务员,最终却能战胜楚国贵族项羽、建立大汉;朝廷的勋贵,大部分也跟刘邦一样的出身。这一胜利,汉朝统治阶层及文人认为是“上应天道、下顺人心”,是值得自豪的一件事情。因此,对于项羽出身贵族所具有的一些英雄气魄,西汉朝野并不回避;对于当权阶层原本的出身,没必要、也无法寻根问祖拉贵亲。

对于形成汉民族的两汉王朝,我们应心怀感激;而对历史上最有节操、最有骨气的一波人—史官,我们更要致以最高的敬意。正是他们的舍身记载,让我们能详尽领略祖先几千年的生存与奋斗历程,见证中华文明的艰难而伟大的延续。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