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忠贤的生祠为什么被拆了?
导语:
魏忠贤之所以能够有那么多生祠,跟他建立的派系是分不开关系的。他有一个庞大的派系组织,被称之为阉党,这帮人充斥在明朝末年的官场之中。
他们有的是朝中重臣,有的是地方大员,甚至总督巡抚之类的地方高官,都是魏忠贤的手下。这帮人为了拍魏忠贤的马屁,自然是要想各种办法。建立生祠,就是他们想出来的一个好办法。
魏忠贤心里那叫一个美,甚至有国子监生陆万龄上书把魏忠贤和孔子相提并论。由此可见,在不久之后魏忠贤倒台时,这帮人也要遭逢厄运,而且他们所建造的生祠,都要被一一捣毁。
01魏忠贤是奸臣,这是毫无疑问的。东林党是什么人?他们背后有怎样的势力?其实我们不需要去考虑。不管东林党是怎样的一群人,诛灭东林党的魏忠贤都是奸臣。
试问一个忠臣,会让地方上的封疆大吏们做他的干儿子干孙子?一个忠臣,会称自己为九千岁吗?如果真的有,这种忠臣也是只忠于自己,不会忠于天下。
当此之时,内外大权一归忠贤。内竖自王体乾等外,又有李朝钦、王朝辅、孙进、王国泰、梁栋等三十余人,为左右拥护。外廷文臣则崔呈秀、田吉、吴淳夫、李夔龙、倪文焕主谋议,号“五虎”。武臣则田尔耕、许显纯、孙云鹤、杨寰、崔应元主杀僇,号“五彪”。又吏部尚书周应秋、太仆少卿曹钦程等,号“十狗”。又有“十孩儿”、“四十孙”之号。而为呈秀辈门下者,又不可数计。自内阁、六部至四方总督、巡抚,遍置死党。---《明史》
魏忠贤就是这么一个人,他是从微末之中崛起的,为了稳固自己的地位,他收了不少干儿子,身边又有不少帮手,比如说五虎、五彪、十狗等等。
东林党的人的确有些可恶,可是魏忠贤是怎么对付他们的呢?一般都是抄家灭族,手段残忍前所未见。
所以这不是在为国家处理奸臣,而是在为自己处理政敌。只要支持自己的,魏忠贤都给高官厚禄,但凡反对自己的魏忠贤都要想办法把他们给搞掉。
- 当时镇守辽东的孙承宗,那是大明朝能够对付后金为数不多的干将,可是因为他不愿意给魏忠贤当马仔,所以只能选择辞官回家。
- 后来魏忠贤推荐上来的人,把辽东搞得一塌糊涂。在这种无奈的情况下,就连袁崇焕都曾经给魏忠贤建立了生祠,这才得到了镇抚辽东的机会。
- 一个把个人利益凌驾于整个帝国之上的人,他也能算忠臣?那些不是东林党的大臣,只要是不愿意依附于魏忠贤,那都会被魏忠贤打成东林党。
这帮人是最惨的,他们想不站队,谁也不依靠,结果现实是,你必须要做出选择。本来这帮人应该可以躲过一劫,可是魏忠贤跟过去的奸臣不同,他坏到了极致。这帮人也不免遭了殃,成为了东林党人。
02魏忠贤被杀后,生祠也随之被捣毁。魏忠贤如此行径,肯定是有人看着的。天下人都在看着魏忠贤会有怎样的下场。当时魏忠贤独掌朝政,天启皇帝什么都交给他来掌管,就连天启的弟弟崇祯皇帝,都要看魏忠贤的脸色行事。
所以魏忠贤的所有恶行,崇祯皇帝都看在眼里,他本打算逃出京城,随后远走高飞,不问朝中事务,可是天启忽然病重,把江山交给了崇祯皇帝。
七年秋八月,熹宗崩,信王立。王素稔忠贤恶,深自儆备,其党自危。杨所修、杨维垣先攻崔呈秀以尝帝,主事陆澄原、钱元悫,员外郎史躬盛遂交章论忠贤。帝犹未发。于是嘉兴贡生钱嘉徵劾忠贤十大罪:一并帝,二蔑后,三弄兵,四无二祖列宗,五克削籓封,六无圣,七滥爵,八掩边功,九朘民,十通关节。疏上,帝召忠贤,使内侍读之。---《明史》
无奈之中,崇祯皇帝接过皇位。他要做的第一件事,当然是搞定魏忠贤。可是魏忠贤并不好对付,他的党羽众多,而且兵部尚书崔呈秀,也是魏忠贤的人。
也就是说魏忠贤手里不仅有政权,而且还有军权。为此崇祯皇帝想了很久,最后决定麻痹魏忠贤的同时敲打魏忠贤。
这一招果然奏效,结果魏忠贤完全看不透崇祯皇帝。崇祯皇帝用御史弹劾掉崔呈秀以后,魏忠贤这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 不过这个时候崇祯皇帝已经掌控了天下兵权,魏忠贤是无能为力的了。所以魏忠贤的倒台,几乎是一瞬间的事情。
- 魏忠贤被逼死以后,清算阉党的活动再次兴起,东林党余部重新振作,开始了打击阉党的活动。阉党是奸臣,可东林党未必就是忠臣。
- 这帮人也好不到哪儿去,因为被魏忠贤打击得太狠,所以他们报复起阉党的时候,也毫不手软。
地方各级官员们开始相继捣毁他们所建立的生祠,以此销毁与魏忠贤有关系的证据。这是一个好办法,的确逃掉了不少人。
这个时候东林党故技重施,把那些不是阉党的人,但是跟东林党有嫌隙的人,也都打成了阉党。明朝末年最大的悲哀,那就是党争。
03杀掉魏忠贤是对的,明朝灭亡是不可阻止的。不少人认为魏忠贤能力突出,杀掉魏忠贤是明朝灭亡的主要原因,那你也未免太瞧得起这个太监了。他的确是有能力,不过只是弄权的能力。
- 真正处理事务的,还是他那些手下人。这帮人大多数是地方封疆大吏或者朝中重臣,这些人是真正有能力的,虽然缺少德行。
- 魏忠贤的能力的确是被各种夸大了,他治国能力一般,弄权能力特别强,比较喜欢结党营私。所以大明王朝末年的结党案,基本都是魏忠贤造成的。
- 而且魏忠贤一直大权独揽,几乎架空了天启皇帝。崇祯皇帝杀掉他,是有利于将皇权掌握在自己手里的。
不过明朝的灭亡,绝对跟杀掉魏忠贤没有任何关系。明朝灭亡有很多种原因,比如说吏治腐败问题,已经到了无法愈合的阶段。还有进入了小冰河期,粮食严重减产,民不聊生等等。
忠贤大惧,急以重宝啖信邸太监徐应元求解。应元,故忠贤博徒也。帝知之,斥应元。十一月,遂安置忠贤于凤阳,寻命逮治。忠贤行至阜城,闻之,与李朝钦偕缢死。诏磔其尸。悬首河间。笞杀客氏于浣衣局。魏良卿、侯国兴、客光先等并弃市,籍其家。客氏之籍也,于其家得宫女八人,盖将效吕不韦所为,人尤疾之。---《明史》
这些才是明朝灭亡的重要原因,一个小小的魏忠贤,翻不起什么滔天巨浪。所以说魏忠贤被杀,是合情合理的。
总结:魏忠贤的生祠,那就是私欲达到极点的象征。什么样的人,需要在他活着的时候,就要接受香火供奉呢?很多人都不太理解。可怕的是各地生祠建立起来以后,百姓们还真的前去祭拜魏忠贤。
魏忠贤还活着,为什么要去祭拜他呢?难道说他一个活人就能够保佑老百姓们吗?所以说这种生祠,简直就是愚昧无知的典型代表。
魏忠贤坦然接受这种无知,其实也看得出他这个人到底有几斤几两。他的私欲达到了极点,以至于想要享受活人无法享受到的待遇,所以崇祯皇帝满足了他,所以让他下去了。
参考资料:《明史》
魏忠贤的生祠为什么被拆了?
先说说一个太监为何有人给他建生祠。
魏忠贤是晚明天店年间的司礼监兼东厂总督太监,他利用当朝皇帝明熹宗的宠信与昏庸,把持朝政,网罗亲信,结成政治帮派。
时有“五虎”“五彪”“十狗”‘十孩儿“四十孙”等以魏为中心。正如《明史》所言:
自内阁六部至四方总督巡抚,遍置死党。在这样的情势下,各地官员趋炎附势,形成了对魏忠贤的个人崇拜。朝廷内外众多的官僚掀起了为魏忠贤造生祠的运动。
这场运动,可以说是祭者和被祭者各自的政治利益所向,并不能一味算在魏忠贤个人头上。
该运动的始作俑者为浙江巡抚潘汝桢。天启六年,他向皇帝提议:
东厂魏忠贤,心勤体国,念切恤民,鉴此两浙岁遭灾伤,顿蠲茶果铺垫诸费,举百年相沿陋习积弊一旦厘革,不但饥户翻然更生,凡属兹土莫不途歌巷舞,欣欣相告,戴德无穷,公请建祠,用致祝厘。潘巡抚这样一说,正中魏忠贤下怀,然后,回旨来了,当然,这个回旨基本也是魏的意思:
宜从众请,着于地方营造,以垂不朽。然后,熹宗还给题写祠额——普德,算是给这个事定了调。
可以说,是魏忠贤的权势,官咒们的善于钻营,以及皇帝的首肯,让太监魏忠贤以开天辟地的态势在历史长河中开了建造生祠的先例。
人为的高峰终要垮塌凡人被推上圣坛神坛,都难免被洗刷无存。想一代英杰狄仁杰,因为儿子不肖,生祠尚县域被毁,道学家朱熹,还要被人扒出纳妾,更何况魏忠贤的势,根基更为软塌。
一朝换主,魏忠贤风光不再,落井下石者,见风使舵者,都会纷纷毁祠以示忠心。所以,遍布全国的魏忠贤生祠一时被拆被毁,也不算稀奇事。
只是世上之人,超火附势如此之神速,也堪感叹而已。
还是武则天当年想得明白,是非功过,各有评论,留下无字碑任人想象。
魏忠贤的生祠为什么被拆了?
想知道的历史,不得不说的真相。大家好!我是史道驿站x,感谢关注与点评。
很多人说明朝是个说不清道不明的朝代,明朝皇帝也个个都是奇葩。明太祖朱元璋从一个讨饭,经过努力逆袭成为万人敬仰的皇帝,本身就是一个奇迹。他的子孙后代沿袭了他的风格,书写各自的传奇人生。不过有一点,我们不得不承认明朝的伟大,那就是明朝276 年的历史中,从不和亲,也从不割地,大家说是不是很值得称赞。
明太祖朱元璋去世前,留下祖训:宦官不得干政。按说子孙后代都会遵守这一制度,可怕鬼有鬼,明朝宦官干政的倒是不少,如王振、刘瑾、魏忠贤等太监,一个比一个猖狂。王振鼓动明英宗御驾亲征,把明英宗朱祁镇当作礼物送给了瓦剌,闹出了一个不小的历史笑话。
在这些专权的宦官当中,名气和权势最大的应该要算魏忠贤,魏忠贤倚仗明熹宗的宠信,又有明熹宗的奶妈客氏的支持,一步步的走进权力的中心。魏忠贤虽然没有文化,但智商和情商都很高,非常讨人喜欢,嘴甜心细,做事严谨,有条理,明熹宗喜欢,明熹宗奶妈客氏也喜欢,并和魏忠贤对食。作为木匠工艺大师的明熹宗,有魏忠贤打理朝政,也是乐于其中。魏忠贤把自己的亲信安插到各个权力部门,党羽遍布全国各地,排挤打压异党,迫害对手。
权力就是一剂毒药,很多人为了得到权利,都百般的讨好献媚魏忠贤,魏忠贤也能满足这些人的愿望,大力提拔他们,为己所用。于是他的手下出现了什么‘’五虎‘’、‘’五彪‘’、‘’十狗‘’等爪牙,这些人又不断的扩充自己的势力,他们倚仗魏忠贤,横行霸道,无恶不作。
魏忠贤成了千岁,还是觉得不过瘾,于是又被手下人奉称九千岁,甚至还有人称他为九千九百九十九岁,比皇帝万岁只差一岁。俨然就是皇帝第二,明熹宗只顾自己的木匠活,毫无顾忌的信任魏忠贤。魏忠贤干得也是风生水起,兢兢业业。满口伦理道德的东林党人,在他的打压下,也是瓦崩土解,溃不成形。
明熹宗时期,魏忠贤不再是一个臣子,更不像一个宦官,他仿佛就是明朝的主子,很多得到他恩惠的人,甚至把他和圣人孔子相提并论,这些人在他们的统治地,纷纷为魏忠贤建立生祠,对魏忠贤顶膜跪拜,因此魏忠贤的生祠在全国各地,犹如雨后春笋般的拔地而起,数量十分庞大。
魏忠贤的功过自有历史定论,我们后人大多认为魏忠贤是大奸臣,他利用明熹宗的宠信,独断朝纲,残害忠良,通过东厂等特殊权力机构,干了不少坏事,说他是坏人,也不过分。但他打压代表大地主和豪门利益的东林党人,却实实在在的给广大人民带来了好处,让日落西山的明朝阶级矛盾得到了缓和,应该说魏忠贤的功绩还是值得肯定的。
可惜的是明熹宗朱由校,没做多久的皇帝就去世了,由于没有子嗣,明思宗朱由检继位,即崇祯皇帝,从崇祯的作为来看,他应该是个有理想、有担当的好皇帝,继位后本想大干一番,想力挽狂澜,拯救大明。可是他在继位后,做了一件让他自己都后悔不已的事,那就是诛杀魏忠贤,重新起用了东林党人,但东林党人的不作为和腐败,直接导致了明朝的灭亡,可以说东林党人是明朝灭亡的罪魁祸首。
东林党人上台后,对魏忠贤的阉党势力进行了疯狂的报复。树倒猢狲散,魏忠贤的党羽、亲信很快就被清算殆尽。曾经的辉煌和风光都被雨打风吹去,作为魏忠贤神话的生祠,也被东林党人及其支持者拆除、毁坏。
魏忠贤的生祠为什么被拆了?
说到这个问题,我们不妨先看看这魏忠贤是个什么东西。魏忠贤,河北肃宁县人。原名李进忠,是个街头的小混混。因赌博输了钱,被債主逼的走头无路,只好自施宫刑,混入宫中充当太监。
那时明光宗在位不到一年,因服红丸丧命。十六岁的朱由校即位,史称熹宗。改元天启(公亡一六二0七)年。此时清兵攻取沈阳,窥视燕京,江山己经不稳。
当时熹宗年幼丧母。由妈妈客氐抚养,这期间客氐与魏忠贤勾搭上了关系。熹宗即位,封客氐为奉圣夫人。因客氐的权势,魏忠贤乃矫诏杀死了司礼太监王安,进而得到熹宗的宠信。这明熹宗年幼贪玩不理朝政。却喜欢木工做业,善用斧锯凿刨自造房屋,不断的盖了拆,拆了盖乐此不疲。魏忠贤见有机可乘,总是趁他盖房最忙时进奏国事。弄的熹宗手忙脚乱,不厌其烦。最后干脆告诉魏,以后有事別找我,你们用心去干就行了。就这样大权旁落,使魏忠贤能在朝中作威作福。不到两年时间,朝中除了东林党人外,其它庭臣皆依附于魏忠贤的淫威之下。
天启三年(公元一六二三)年正月。顾学谦,魏广微为大学士,皆谄事魏忠贤。五月客氏联合魏忠贤杀光宗选侍赵氏,幽裕妃张氏于别宫,进而杀之。冬十二月魏忠贤提督东厂,括天下库藏输京师,跋扈日甚。四年六月左付都御史,楊涟举劾魏忠贤二十四大罪,降旨切责。庭臣相继上疏弹劾魏忠贤者七十余人,帝皆不听。魏广微及崔呈秀,乃导魏忠贤兴大狱,迄五年。楊涟,左光年,魏大中,赵南星,高攀龙,袁化中,周朝瑞,顾大章王文言等十二人先后被诬下狱惨死。魏忠贤並废毁国内所有书院,榜示东林党人姓名永久禁锢。朝庭善类为之一空。其余庭臣皆忠贤党羽。
你看这熹宗有多荒唐,不但好坏不分,反而在同年九月加赐魏忠贤,客氏二寸方金印,第二年又给魏忠贤加爵为上公,给魏忠贤从子魏良卿加封为公爵。赐田千顷。熹宗号令天下,为魏忠贤建生祠,凡进生祠不拜者处以死刑。魏忠贤所到之处,官民遮路伏首,口喊千岁。更有甚者要喊九千九百岁。昏庸的熹宗如此胡闹,弄的朝庭内外只知有魏忠贤,不知有皇帝。
幸而八月熹宗驾崩,遗诏由皇五弟朱由俭即位,是即崇祯帝。崇祯帝即位的十一月第一件事就是放逐魏忠贤于凤阳道,继而下诏寸磔其尸,並罢诸边镇的太监,至于其生祠,人亡祠废。借用赵本山一句话,还要什么自行车呢?
魏忠贤的生祠为什么被拆了?
祠,即祠堂,原本是祭祀死去的祖先或先贤的宗庙。为活着的人建造的祠堂,则称为“生祠”。
只有那些真心为百姓谋福祉的人,百姓才有可能为其建生祠。苏东坡在杭州为百姓做了令百姓感恩的功德,他离任时百姓为他建了生祠。为活人建生祠,这样的事在历史上并不多见。然而,明朝的大太监魏忠贤就有人为其建生祠,而且是建在全国各地,数量也相当的多。
明熹宗在位期间纵容
奶娘客氏,重用客氏的“丈夫”—宦官魏忠贤。这二人勾搭在一起,胡作非为,在朝则陷害忠良,在后宫则荼毒妃嫔。魏忠贤在历史上绝对可以说是臭名昭彰。他权势熏天,翻手为云覆手为雨,他培植的党羽遍布朝堂内外,朝廷上下差不多都是魏忠贤的死党。当时,顾秉谦、冯铨等人主宰着内阁。其下文臣则有崔呈秀、田吉、吴淳夫、李夔龙、倪文焕主谋议,号“五虎”;武臣则有田尔耕、许显纯、孙云鹤、杨寰、崔应元主谋杀,号“五彪”;如尚书周应秋、太仆寺卿曹钦程等,号“十狗”;此外尚有“十孩儿”、“四十孙”之类的人物。在地方大员中,更是有不少追随者。《明史》中说:“自内阁六部至四方总督巡抚,遍置死党。”就是这帮宵小之徒内外呼应上下结合,擅权乱政,打击异己,把天启年间的政治局面搞得恐怖不堪,后人称之为“阉党专政”。
对这些人而言,魏忠贤就是他们的再生父母、政治靠山,他们的荣华富贵都是魏忠贤给的,所以自是要死心塌地肝脑涂地追随魏忠贤,还要在行动上做些什么表示自己的忠心。
于是,朝廷内外众多的官僚掀起为魏忠贤建造生祠的运动。
为魏忠贤建生祠这件事的始作俑者是浙江巡抚潘汝桢。明熹宗天启六年(1626年)闰六月初二,潘汝桢这位大员向皇帝提议:为魏忠贤建立生祠。他的奏疏这样写道:“东厂魏忠贤,心勤体国,念切恤民,鉴此两浙岁遭灾伤,顿蠲茶果铺垫诸费,举百年相沿陋习积弊一旦厘革,不但机户翻然更生,凡属兹土莫不途歌巷舞,欣欣相告,戴德无穷,公请建祠,用致祝厘。”这篇奏折通篇都是阿谀奉承拍马溜须之词,为魏忠贤歌功颂德,还说大明之所以“途歌巷舞”、国泰民安,这一切都归功于魏忠贤。
明熹宗这个“八级木匠”昏君,他的心思根本不在国家大事上。《明史卷二十二·天启帝本纪》评价说:“(熹宗)在位七年,妇寺窃权,滥赏淫刑,忠良惨祸,亿兆离心,虽欲不亡,何可得哉?”
明熹宗对潘汝桢这个奏折“圣旨”的答复如下:“据奏,魏忠贤心勤为国,念切恤民……宜从众请,用建生祠,着于地方营造,以垂不朽”。明熹宗还为这个生祠赏赐匾额——“普德”,这不仅明白无误地表明皇帝完全同意为魏忠贤建造生祠,而且以题写祠额的方式为建生祠推波助澜。
那些混在官场善于钻营的官僚们立即敏锐地察觉到魏忠贤和皇帝对这件事的态度,立即积极响应,唯恐落后,纷纷在各地为魏忠贤建立生祠。应天巡抚毛一鹭在苏州虎丘建生祠,蓟辽总督阎鸣泰于蓟州、密云、昌平、通州、涿州、河间、保定一口气建了七座生祠,花费白银数十万两。这钱当然不是出自阎鸣泰的腰包,而是从军费中开支的。宣大总督张朴于宣府、大同建生祠,山西巡抚曹尔桢于五台山建生祠,如此等等,“忽如一夜春风来,天下各地生祠建”。一时之间,天底下最气派、最漂亮的新建筑大概都是魏忠贤的生祠。
魏忠贤的生祠不但遍布全国各地,而且建到了京城。工部郎中曾国桢建生祠于卢沟桥畔,巡视五城御史黄宪卿建生祠于宣武门外,顺天府尹李春茂建生祠于宣武门内,更有甚者将魏忠贤的生祠建到了皇帝祖坟边上,孝陵卫指挥李之才建生祠于孝陵前,河道总督薛茂相建生祠于凤阳皇陵旁。不到一年,各地一共建造了魏忠贤生祠四十处,建生祠之风愈刮愈猛,对魏忠贤的个人崇拜疯狂到了极点。
为魏忠贤争建生祠者不计其数。宗室如楚王朱华煃,勋戚如武清侯李诚铭(慈圣太后侄子)、保定侯梁世勋等,廷臣如尚书邵辅忠,词臣庶吉士李若琳等,部郎郎中鲁国桢,通政司经历孙如洌、上林监丞张永祚等,也都纷纷为魏忠贤建祠。
天津巡抚黄运泰为魏忠贤建生祠,迎接魏忠贤“喜容”的仪式隆重程度超过了蓟州。当时人如此写道:“五拜三叩头,乘马前导,如迎诏仪。及像至祠所安置迄,运泰列拜丹犀,率文武诸官俱五拜三叩头,运泰至像前万福,口称某名某年某事蒙九千岁(魏忠贤)扶植,叩头谢:又某年某月蒙九千岁升拔,则又叩头谢。致词毕,就班,仍五拜三叩头。旁观者皆汗下浃踵,运泰扬扬甚得意也。”礼仪之隆重比祭祀历代帝王有过之而无不及,阿谀奉承言辞之露骨、肉麻之极,简直让看到的人非吐了不可。
天津巡抚黄运泰还别有用心地将魏忠贤的“喜容”雕刻成“垂旒执笏”的帝王相。朱彝尊有具体的描绘:“祠以宏丽相尚,瓦用琉璃,像加冕服。有沉檀塑者,眼耳口鼻手足婉转一如生人,肠腑则以金玉珠宝充之,髻空一穴,簪以四时花朵。”
兵备副使耿如杞看到魏忠贤的“喜容”一副帝王相——“垂旒执笏”,颇有反感,只作长揖而不拜,因而遭到刘诏的参奏,魏忠贤立即派锦衣卫缇骑把耿如杞逮捕入狱。这就更加助长了宵小之徒对魏忠贤的崇拜之风。
对魏忠贤个人崇拜已到疯狂境地,人人唯恐落后。国子监生陆万龄没力量建生祠,他就别出心裁地向皇上提出以魏忠贤配祀孔子,以魏忠贤之父配祀孔子之父,在国子监西侧建立魏忠贤生祠。这个最高学府的“研究生”如同痴人说梦般信口胡诌什么“督厂魏忠贤提不世之贞心,佐一朝之乾断,披丹开导”,还说魏忠贤芟除东林党犹如孔子之诛少正卯,魏忠贤编《三朝要典》犹如孔子之笔削《春秋》,因此,“其功不在孟子之下”。陆万龄这个大才子引经据典将神话推崇魏忠贤达到了登峰造极无人可及的高度。
给魏忠贤建生祠如此丧失自己人格的人个个攘臂争先,唯恐落后。巡抚杨邦宪在南昌造生祠,为了扩充范围,竟悍然下令拆毁供奉周(周敦颐)、二程(程颐、程颢)的三贤祠,先贤偶像,尽被捣毁,让出地方来建生祠。没想到祠还没建,明熹宗就龙驭上宾了,接着魏忠贤也就倒了台。这位杨邦宪最后也因此被入了逆案。
参与建生祠吹捧的官僚未必不知道魏忠贤原是个吃喝嫖赌无所不为的地痞流氓,倾家荡产之后自阉入宫,凭借阴谋与权术,一步步爬到了宫内太监的顶层。这样的无耻之徒对国家社稷有什么突出贡献,值得天下人膜拜?真是滑天下之大稽,实在是令人不齿之举。他们的名字也和魏忠贤的名字一起被刻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后来记载这段历史的学者对此无不感慨,李逊之针对官僚们阿谀魏忠贤的现象说:“疏语皆扬诩赞叹,几同劝进,旨亦骈语相答,称颂唯恐不至。”朱长祚也说:“窃观一刑余之人,而天下贡谀献媚,人心昧理之徒翕然附和而崇敬之,称其功如周召(周公召公),颂其德如禹汤(夏禹成汤),以致遍地立祠,设像而祝厘焉。呜呼,当此岁浸民匮之日,一祠之费奚若数万金哉! 飞甍连云,巍然独峙于胜境;金碧耀日,俨如天上之王宫。各题其额,则曰:崇德茂勋,普惠报功。两翼其坊,则曰:三朝捧日,一柱擎天。”
多行不义必自毙。恶贯满盈的魏忠贤自然逃不出历史对他的惩罚。
1628年10月,崇祯皇帝登基后,即罢免了魏忠贤,令其到凤阳守灵,崇祯觉得这样做不解气,干脆又令人在半路结果他,魏忠贤被迫上吊自尽。潘汝桢这个无耻之徒的命运也没有好到哪里,魏忠贤失势后,他自知没有好果子吃,带着儿女慌慌张张逃到西北,半路上死于强盗之手。
魏忠贤在各地所建的生祠全部被拆除,魏忠贤本人也受到百世万代人们的唾骂。
魏忠贤的生祠为什么被拆了?
您好,很高兴能回答您的问题,希望我的回答能帮助到您。
为什么魏忠贤的生祠被拆了呢?因为他的生祠会给后人带来不良的影响,一个无恶不作的人在皇帝眼皮底下让他市代享受香火的供奉么。再者皇帝愿意大臣们可愿意么,大臣们愿意百姓也不愿意,因为百姓也深受其苦,究其原因终是阉党霍乱朝政,肆意妄为,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影响,惹人得而诛之 。
我们来了解一下魏忠贤这个人,文化水平不高,早年连阉割的钱都出不起,自己阉割差点丢了性命,就是这样的无赖进去皇宫为了混口饭吃。靖难之役后,朱棣篡位。为监视群臣,加强集权,向地方派驻镇守太监,设立了东厂,恢复锦衣卫。太监的起初的作用是加强皇帝的权利,来让皇帝周旋百官,不至于造成哪个大臣一家独大的局面。结果厂卫勾搭成奸,沆瀣一气,自成一党,是为阉党。大家都知道朱元璋和朱棣都是工作狂为了什么?是为了把权利牢牢的抓在自己的手里面,但是在明朝创立的厂卫机构并未在新皇帝手中起到好的作用,蒙蔽皇帝的双眼,然后为非作歹。明朝出现了一大批的阉党乱政,比如王振、汪直、
刘瑾、魏忠贤等人。
朱由检继位后,打击惩治阉党,治魏忠贤十大罪,命逮捕法办,自缢而亡,其余党亦被肃清。
至于建立生祠,只是为了巴结魏忠贤的宵小之辈,为了得到好处和实惠才去做的。一个恶贯满盈的人留下生祠谁去祭祀?终究是墙倒众人推,深受其恶的百姓唾弃其人,终去毁掉生祠,这也是大势所趋。
好了,这是笔者的回答与观点,希望我的回答能帮助到您十分感谢,祝您生活愉快。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