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城之战,项羽真的能以3万打败56万刘邦联军吗?有没有太夸大了?

导语:

刘邦56万大军都不敌项羽3万骑兵?这到底是不是真的呢?司马迁有没有在这件事情上过分夸大了?其实刘邦的战败,是情有可原的。

当时的历史背景是项羽带兵前去平定赵、齐反楚的叛乱,所以项羽的都城彭城防守空虚。而刘邦趁此机会,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以最快的速度平定了关中三秦之地。

顺带着拿下了河南王申阳、殷王司马卬、韩王郑昌以及著名的魏王豹。所以说这个时候的刘邦实力大增,集结了56万大军直奔彭城而来,一战拿下楚国都城彭城。

01项羽忙着收拾赵、齐叛乱,没时间管刘邦的发展。

秦朝是刘邦给灭了的,刘邦率先带兵进入关中,秦王子婴出城投降。可惜因为刘邦实力弱小,不得不将关中之地让给项羽。

项羽入主关中以后,在这儿烧杀抢掠了一番,随后分封天下诸侯,自称西楚霸王。这个时候的刘邦被赶到了当时的不毛之地汉中。

荣与彭越将军印,令反梁地。陈馀阴使张同、夏说说齐王田荣曰:“项羽为天下宰,不平。今尽王故王於丑地,而王其群臣诸将善地,逐其故主赵王,乃北居代,馀以为不可。闻大王起兵,且不听不义,原大王资馀兵,请以击常山,以复赵王,请以国为扞蔽。”齐王许之,因遣兵之赵。陈馀悉发三县兵,与齐并力击常山,大破之。张耳走归汉。---《史记》

而关中之地,被项羽一分为三,分别由雍王章邯、翟王董翳以及塞王司马欣来掌管,项羽本人则带着江东子弟回到江东。

项羽定都彭城以后,天下依旧是诸侯混战的局面。尤其是北方地区,田荣一统整个齐国,宣布与楚国决裂。此外,赵王张耳又被陈馀给赶走了,也宣布反对楚国的统治。如此一来北方几个重要的诸侯国都反叛了项羽。

  1. 项羽心里当然着急,所以他带着大军亲自前往齐国和赵国,希望尽快平定这些地方。按照项羽的杀伤力来说,这只是小菜一碟。
  2. 可是当时的北方已经处于一片混乱的状态,项羽又在这里坑杀不少降卒,导致全民叛乱,短时间内根本无法解决所有问题。所以项羽算是被拖住了。
  3. 趁着项羽被拖住的功夫,刘邦从汉中偷偷溜了出来。他第一个面对的对手,当然是在关中看住他的三秦各王。好在刘邦得到了能人韩信的帮助,很快平定三秦,又相继收服了中原诸国,形成了一个相对强大的诸侯联盟。

得了大军56万以后,刘邦这才有了灭亡楚国的野心。他是不敢跟项羽正面较量的,趁着项羽在齐赵之地忙于应付的时候,刘邦已经挥师进入彭城,宣布攻占楚国核心位置。

这一振奋人心的消息,项羽当然也是得知了。他没有感到懊恼,而是迅速制定了作战方针,决定一次性彻底解决刘邦的力量。

02项羽的3万骑兵行军迅速,战斗力爆棚。

项羽没有被失败冲昏头脑,而是紧急挑选了3万骑兵,在最短的时间内,杀回了彭城。按照刘邦的估计,项羽即使要回援,那也需要很长时间。

可是万万没想到项羽是带领骑兵回来的,而且数量并不多,所以行军速度非常快。他们早上开始进入汉军的势力范围,中午就打到了彭城。

汉之二年冬,项羽遂北至城阳,田荣亦将兵会战。田荣不胜,走至平原,平原民杀之。遂北烧夷齐城郭室屋,皆阬田荣降卒,系虏其老弱妇女。徇齐至北海,多所残灭。齐人相聚而叛之。於是田荣弟田横收齐亡卒得数万人,反城阳。项王因留,连战未能下。---《史记》

汉军压根就武力抵挡项羽的强大攻势,结果项羽斩杀十多万汉军,又在睢水淹死了十多万汉军。其余汉军一片散乱,刘邦仅仅带着十多个人逃出生天。

这一战对刘邦的打击实在是太大了,如果是一般人,还真的会一死了之,反正不会想着卷土重来了。可是刘邦迅速收拢残兵,又得到了萧何在关中地区的兵源补给,这才勉强抵挡住了项羽的灭国攻势。

那么项羽为什么凭借3万骑兵,就将刘邦56万大军给击溃了呢?我认为至少有三个原因,可以决定这场战争的胜负。

  1. 首先,项羽的骑兵战斗力彪悍,归属项羽一人指挥。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点,项羽的余部都留在北方平定齐国叛乱,而他本人只是带领骑兵回来,所以不管是行军速度还是战斗力,都是非常可观的。
  2. 其次,刘邦的56万大军,其实就是一个凑拢班子。说是实力强大的56万大军,其实是各路诸侯联合起来的军队,一旦出现混乱,这些人马压根就不知道该听谁的指挥。而且在面对强敌时,到底谁冲在最前面?
  3. 再者,项羽的军队是回来夺回家乡,赶走侵略者的,所以每一个士兵都非常亢奋。而刘邦的大军到了彭城吃喝玩乐,把这里当成了消费场所,自然就没有固守的打算。

由此可见,刘邦就算有再多的人马,没有精心的调度,没有万众一心的准备,没有固守家园的打算,那也是白搭,失败是必然的了。

03刘邦失败后没有气馁,项羽失败后却感到绝望。

刘邦和项羽这两个人最大的不同,其实就是坚持的程度不同。我们看刘邦打仗虽然也很厉害,但是遇到项羽总是失败。可是刘邦没有气馁过,就算是56万大军战败了,他依旧可以卷土重来。

而项羽就不同了,他一辈子几乎没有尝到过失败的滋味,不管打谁都能够做到百战百胜。所以项羽经受不起一次失败。

春,汉王部五诸侯兵,凡五十六万人,东伐楚。项王闻之,即令诸将击齐,而自以精兵三万人南从鲁出胡陵。四月,汉皆已入彭城,收其货宝美人,日置酒高会。项王乃西从萧,晨击汉军而东,至彭城,日中,大破汉军。汉军皆走,相随入穀、泗水,杀汉卒十馀万人。汉卒皆南走山,楚又追击至灵壁东睢水上。汉军卻,为楚所挤,多杀,汉卒十馀万人皆入睢水,睢水为之不流。---《史记》

在最后一次决战的时候,项羽并没有回到江东的打算,其实这是非常不明智的。因为只有活下来,才有机会卷土重来,可惜项羽不懂这个道理,他认为这是老天爷要他灭亡,而不是他自己不努力。

刘邦就不同了,都是面临死亡的决战,刘邦不慌不忙地逃出生天,又将残兵给收拢了起来,顶住了压力,这样才能获取最后的成功。

56万大军失败了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刘邦内心的崩塌。一旦领袖人物放弃了,那这个集团可就真的完了。

总结:项羽总在坑杀降卒,最终因此而败亡。
  • 为什么项羽的主力大军被困在齐国呢?那是因为项羽在平定田荣叛乱的时候,抓到降卒就坑杀,一连杀了好几批降卒。

这下子齐国所有人都不敢投降项羽了,几乎做到了全民皆兵的状态。所以项羽的兵马就算再多,也必须要花费很长时间来填这个坑。

  • 而他打下咸阳的时候,为什么不入主关中呢?其实也是因为当初坑杀了太多秦军,他在关中之地根本就待不住。

他回到彭城老家,足见他的格局有多小。关中乃天下富庶之地,他就这么交给了别人来镇守。如果项羽稍微学习一点仁慈之道,或许根本就不会丢失天下了。

参考资料:《史记》

彭城之战,项羽真的能以3万打败56万刘邦联军吗?有没有太夸大了?

项羽三万破五十六万,这不是研究历史的人推算出来的,而是在《史记》中有明确的数字记载的。

汉王部五诸侯兵,凡五十六万人,东伐楚。

关于这五个诸侯,后世学者有多种说法。

不管是哪种说法,总之不出司马欣、董翳、司马卬、申阳、魏王豹、张耳、韩王郑昌这几个人。他们都是被刘邦打败之后才投降的。

这些诸侯在刘邦被打败之后,就都脱离了汉王刘邦,直接投到了项羽的阵营。可以说除了张耳,其他人都是墙头草。

韩王郑昌是在项羽杀死韩王成之后,被项羽立为韩王的,据说很久以前就和项羽关系不错。

塞王司马欣,很久以前就解救过被逮捕的项梁。后来又劝说章邯向项羽投降。

如果这五个诸侯里面有这么两个人,那么刘邦被打败也就没有什么稀奇的了!

司马迁在写鸿门宴前夕时,也有过一段兵力的记载:

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号百万。沛公兵十万,号二十万,力不敌。

项羽也是领着诸侯去打刘邦,当时只有四十万人,却喊着有百万人之众。刘邦只有二十万人,不可能喊得太多,最后只能喊成二十万。

刘邦领着诸侯去打项羽的彭城,是不是和那时候很像。

根据司马迁前面的记载,那么刘邦这个五十六万也很有可能是诈称。当然这点儿只是本人的猜测!

汉皆已入彭城,收其货宝美人,日置酒高会。

这帮人攻进了彭城,就开始抢劫金银财宝和美女,就和当初进入咸阳时候一样。

因为项羽被拖在了齐国,所以这帮人就开始天天饮酒、日日高歌。完全没有想到项羽却率领精兵三万长途奔袭过来了!

项羽虽然是以勇猛著称,但是也是很讲究策略的。

项羽选择在凌晨的时候发起进攻,天天喝酒的刘邦等人估计还没有醒酒呢!

大家小时候打过群架吗?打群架取胜有一个招法,只要自己所有人照着对方一个人使劲打,很快就能把他们打败。只要领头的一跑,对方就彻底地失败了!

项羽集中所有的兵力,对着刘邦的营地猛攻。刘邦的营地一乱,其它营地的士兵也就跟着乱。

项王乃西从萧,晨击汉军而东,至彭城,日中,大破汉军。汉军皆走,相随入穀、泗水,杀汉卒十馀万人。汉卒皆南走山,楚又追击至灵壁东睢水上。汉军卻,为楚所挤,多杀,汉卒十馀万人皆入睢水,睢水为之不流

看到了吗?这就是典型的被打炸营了!大家都是慌不择路地抱头鼠窜。一部分人被项羽的楚军所追杀,更多的人是被自己人挤进河水里淹死。

项羽战术运用得出色,再加上刘邦等人的麻痹大意,才成就了这一场经典的以少胜多的战例。

【我喜欢以连续的眼光看待历史上的节点。】

【非常感谢您的阅读、点赞、转发、评论。如果喜欢敬请关注@寄暇学宫】

彭城之战,项羽真的能以3万打败56万刘邦联军吗?有没有太夸大了?

关于彭城之战,太史公在《史记》中记载的比较详细的,几乎勾画出整个大战的过程。

1.刘邦军队确实有56万之多,但组成复杂,又没经整合,没有团结一致、同仇敌忾的气概,缺乏凝聚力和向心力!

刘邦大军的主要来源,除刘邦嫡系外,还有常山王张耳、韩王郑昌、南王申阳、魏王魏豹、殷王司马卬的诸侯军队;这些军阀中如申阳、郑昌、魏豹、司马卬不久前还是刘邦的敌人,对刘邦无忠诚之心,只是与刘邦对垒得战败之后,才迫不得已才跟随刘邦作战,甚至是刘邦裹挟他们上战场;这样的杂牌军队是标准的乌合之众,战斗力并不强。好像一个患有脑溢血的肥胖巨人,根本不能给对方以有效沉重的打击!

2.刘邦攻下彭城后有骄傲情绪,他根本没料到项羽短时间会回军救老巢,他军事准备不足,防线也不稳固。

而项羽率3万铁蹄尽为楚军精锐,攻伐迅速,没给刘邦调整军事布署的时间!项羽从攻破樊哙防线、到绕到汉军背后、再到击败彭城守军是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时间极为短暂,刘邦只有丢盔弃甲的份。

3.项羽在彭城之战中充分发挥了骑兵机动灵活的作战特点,战役布署得当。

项羽从刘邦的薄略环节———汉军背后进攻,而刘邦的主力如樊哙等几乎全部部署在了项羽由齐回援彭城的正面战场上;刘邦背后来敌,身边的诸侯联军只作象征性的扺抗,没有人统一指挥军队,更没人来救刘邦,汉军溃败就不难理解了。

4.项羽一鼓作气,保持持续追击,不给刘邦喘气的机会,刘邦难以收拾残兵、重振旗鼓。

陷入溃败的汉军在这种追击之下根本无法形成有效的战力,连各自为战的格局都无法形成!这样,士兵都成为了无头的仓蝇,就算数量再多,也不能给予对方打击,所以,彭城之战,最后演变为项羽军单方面的屠杀。

因而,彭城之战对刘邦来说还没开始便结束了!刘邦只有抛妻弃子、抱头鼠窜的份!在当时的情况下,军队的数量已无法充分反映出两军的实际战力,刘邦的56万大军是乌合之众,而项羽的3万大军是虎狼之师,项羽犹如孙悟空钻进了刘邦这个牛魔王的肚子,掌握了战场上的一切主动权!

彭城之战,项羽真的能以3万打败56万刘邦联军吗?有没有太夸大了?

项羽一生最值得骄傲的两场战争,一场是击破秦军主力的巨鹿之战,另一场就是面对刘邦56万诸侯联军的极限反杀。巨鹿之战因为对历史进程的巨大影响力而被大家熟知,但是彭城之战一点也不逊色于巨鹿之战,项羽的武勇也是发挥的淋漓尽致。

彭城之战的背景经过

彭城之战发生在公元前205年,项羽以3万精兵半日击溃刘邦率领的56万联军,一举扭转楚军的不利态势。

  • 田荣起兵:项羽分封诸侯之后,诸侯罢兵回国。但是与项羽有私人恩怨的田荣不满自己未能受封,于是在齐地率先起兵,公开反对项羽的分封。项羽在齐地分封的三个诸侯王都不是田荣的对手,很快田荣就一统齐鲁之地。

  • 刘邦出川:同样不满分封结果的汉王刘邦在韩信的建议下,利用项羽忙于解决齐地的田荣、赵国的陈余的反叛,无暇西顾。采取“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计策从汉中突入关中秦地,并迅速击败项羽分封在关中的三位秦国降将。

  • 汉王出关:刘邦假意欺骗项羽自己只想夺回本该属于自己的关中地区。随后乘项羽亲自出兵齐地,刘邦领兵东出函谷关,很快就逼近项羽的老巢彭城。期间河南王申阳、韩王郑昌和魏王豹等人纷纷投降。而此时项羽的主力仍被田荣拖在齐地无法抽身,面对防御空虚的彭城,刘邦在洛阳誓师讨伐项羽,率领56万诸侯联军轻易攻占彭城。

这就是项羽在彭城之战前的背景,当时的项羽已经到了非常危险的境地。从军事上来看,楚军主力被拖在齐地迟迟不能彻底消灭田荣。而回师救援本土则可能被齐军和汉军夹击依然陷入腹背受敌的困境。从政治上看,项羽已经陷入非常孤立的态势,天下群雄除了燕王臧荼等少数人中立之外,几乎都上了刘邦的战车成了自己的敌人。而且项羽本人的老巢彭城已经被刘邦占据,楚军已经没有后方根据地,完全成为孤军。

  • 腹背受敌、盟友尽失且后方被占的危险处境比当年巨鹿之战时更加困难,毕竟巨鹿之战还有楚地作为后方。但是项羽的天才仿佛非常适合这种绝境之战,正如巨鹿之战中一样,项羽选择殊死一博,他将楚军主力大部留在齐地,自己亲率3万精兵回援楚国。

  • 项羽的战场感觉非常良好,他大胆的选择了从侧后方闪击刘邦大军的方式,他先是击溃在外围防御的樊哙等人,随后绕到彭城的侧后方对驻扎在彭城的刘邦主力进行闪击。仅仅半天时间就击溃了刘邦手下的56万大军。不仅夺回彭城,而且险些让刘邦直接丧命,一举扭转了自己的不利处境。

项羽如何绝境反击

如果说项羽在巨鹿之战中以弱胜强时还有诸侯联军的助力,在彭城之战时项羽已经是盟友尽失,反倒是刘邦率领着十倍于项羽的诸侯联军。项羽这一次又是如何绝境反击成功呢?

  • 精兵优势:虽然刘邦的诸侯联军人多势众,但是却鱼龙混杂,汉军是诸侯联军中的核心力量,但是在战斗力上与项羽麾下的楚军相比还是要稍逊一筹,其他诸侯的军队在战斗力上则更差。而且刘邦麾下的诸侯联军来自于各个诸侯,指挥系统层级繁多,相互之间没有信任和统属。而项羽率领的则是优中选优、强中选强的精兵(而且还几乎以骑兵为主,机动力和战斗力非常强),在战力上无疑是最强的一支军队。

  • 奇袭作战:刘邦等人一方面认为项羽不可能会率领少数人回援,毕竟自己带着五十多万人的大军,项羽应该会率领全部楚军回援。因此在知道楚军主力仍在齐地的时候,刘邦麾下的诸侯联军准备不足。而项羽偏偏率领少数精兵奇袭回援,达到了出其不意的战略效果。另外刘邦并非没有防御楚军回援,他在齐地和楚地之间的确安排了守军构筑防线,但是项羽却在突破外围防线之后,没有直扑彭城,而是绕到彭城的侧后方肖县,从侧后方突袭诸侯联军,在战术上又起到了攻其不备的效果。

  • 个人武勇:虽然项羽麾下的精兵战斗力强,而且采取了正确的战略战术,但是无可否认项羽的个人武勇有着巨大加成作用。毕竟刘邦等人非常熟悉项羽的个人武勇,而且诸侯联军中有太多人见识过巨鹿之战中项羽的神勇表现。所以当项羽再次神兵天降般出现在他们面前时,这些诸侯联军必然心惊胆寒,丧失斗志。

刘邦为何完败

虽然项羽带领的军队有着强大的战斗力,但是毕竟刘邦麾下还有五十多万人,套用《亮剑》里楚云飞的台词,就是五十多万头猪,项羽要想在半日内击败,也并非那么容易做到啊?但是在战争史上,这样的不可能却的的确确发生了几次。

  • 老毛病犯了:刘邦是个优缺点都很明显的人物,他从一个地位较低的亭长混到一方诸侯。他身上的小毛病还的确不少,比如好酒色就很明显,面对诱惑容易失去自制力。史称刘邦第一次攻入关中之时,就曾经沉溺于秦宫中美女财物,终日在秦宫中饮酒作乐,直到萧何、张良等人劝说之下才立刻改正。但是攻占彭城之后,刘邦面对项羽宫中的美色财物又一次老毛病犯了,毕竟从汉中出兵以来,刘邦一路进军都太顺利了,各地诸侯纷纷归降,没有遇到像样的抵抗就占领了项羽的都城。所以一时间就忘乎所以,以为自己胜券在握,于是又开始终日与诸侯们饮酒作乐,完全没有想到项羽还有能力发动奇袭,而且能这么快。

  • 指挥系统被完全打乱:诸侯联军的核心是刘邦的汉军,因此整个部队的指挥中枢就是刘邦的中军。但在此战中项羽的高明之处就是放弃一城一地的争夺,绕到彭城后方直接冲击坐镇彭城的刘邦,而且在一战击溃刘邦的中军之后,一直对刘邦穷追猛打,死死咬住刘邦。这就导致整个诸侯联军失去统一的指挥,很快就被楚军的威势震慑,于是纷纷倒戈投降。而刘邦被追的连父亲和老婆都顾不上,直接被项羽俘虏,可想而知他根本没有可能下达命令给汉军和其他诸侯。于是五十多万人的诸侯联军和汉军都在惶恐的四散逃亡,根本没有人有斗志战心,于是一场大战就演变成项羽不停的追,刘邦只顾逃的简单局面。

也正是在这一战之后,刘邦再也不敢轻视项羽的能力,此后刘邦几乎不敢主动进攻项羽,一直在荥阳一带构筑防线苦苦支撑。同时刘邦改变汉军军制,学习秦军的模式组建自己的骑兵。在大战略上继续坚持韩信的战略大迂回方针,同时通过连年的对峙消耗来从综合实力上拖垮项羽,最终等到韩信完成战略大迂回后,才敢于对项羽发起战略进攻。

彭城之战,项羽真的能以3万打败56万刘邦联军吗?有没有太夸大了?

彭城之战,项羽以三万骑兵击溃刘邦诸侯联军数十万,可以肯定的是项羽有三万骑兵,而刘邦的诸侯联军没有56万。项羽率主力大军远征齐国,刘邦则联合殷王司马印、常山王张耳、河南王申阳、韩王信、魏王豹五路诸侯,组成联军进击楚国都城彭城。刘邦的诸侯联军兵力应当在三十万左右,号称56万,自壮声势而已。比如曹操在赤壁之战时,真实兵力约20万,但是号称80万,目的就是威慑敌方。

项羽的武功威震天下,诸侯都没有单独对抗项羽的勇气。刘邦敢集结诸侯伐楚,原因有两点:其一、项羽主力正在伐齐,楚国空虚;其二、以为义帝报仇为名,帮手多,人多胆气就壮。刘邦的诸侯联军兵力约三十万左右,但是打出56万的数字,就是为了给自己壮胆。史书记载,项羽在彭城外围击杀汉军十余万,又在睢水击杀汉军十余万,也就是说总共击杀汉军二十余万。其余联军则作了鸟兽散,没有死,而是逃走了。

《项羽本纪》 项王乃西从萧,晨击汉军而东,至彭城,日中,大破汉军。汉军皆走,相随入谷、泗水,杀汉卒十馀万人。汉卒皆南走山,楚又追击至灵壁东睢水上。汉军却,为楚所挤,多杀,汉卒十馀万人皆入睢水,睢水为之不流。

为什么说汉军没有全军覆没呢?在《高祖本纪》中记载刘邦在十余骑兵的保护下逃出生天,在逃亡路上遇到到吕后的兄弟周吕侯,此时周吕侯还有数千汉军成建制。刘邦依靠周品侯的数千汉军,驻守在荥阳,不断的收集逃回的汉军,再次成功站住的脚。之后刘邦发关中老弱成军,固守关中,支援荥阳,在荥阳跟项羽打着了阵地战。刘邦又成功策反九江王英布,让英布在背后偷袭项羽,此举给了汉军了休整之机。

彭城之战,项羽真的能以3万打败56万刘邦联军吗?有没有太夸大了?

完全没有夸大。

第一,从理论上讲,以一当十,以一当百的战例在历史上是屡见不鲜的。一个统帅,运用军事谋略得当,完全能够做到这一点。

第二,项羽率领的是3万人的骑兵,机动性强,攻击力大,面对刘邦大军,选择一点进行攻击,然后扩大战果,是完全可以打败56万人的。

第三,刘邦率领的56万大军,要想防御敌人骑兵的冲击,最好的办法就是组织若干个方阵,方阵之间彼此配合协同作战,两侧在配置若干奇兵,这样,进攻和防守能达到最佳效果。我们从史料来看,刘邦并没有做这样的布置,估计战场也摆不开这样的阵势,项羽率骑兵迅速赶到彭城,刘邦也没有时间让大部队摆方阵,所以失败是必然的。

第四,刘邦的56万大军是几只混合部队,素质差别很大,几支部队的将领也缺乏协调配合,缺乏战略谋划,几只大部队也缺乏联合训练,遇到大的战役很难有效配合紧密支援,往往是战争中某一地段被突破后,全线崩溃。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