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是吴三桂,你会投降李自成还是多尔衮,还是死守?
这还真是一个难题,因为投谁那都会被骂。
首先投李自成,在咱们后人看来,自少都是汉人天下,无疑时一条明路。但事实上,明朝时李自成灭掉的,崇祯皇帝还吊死在了煤山上。而吴三桂身为明朝将领,崇祯臣子,如果不想被骂,他就应该去讨伐李自成,给崇祯皇帝报仇。
那么投清朝呢?其实也不对,自努尔哈赤自立一来,明朝与满洲就已经时敌人,常年征伐。吴三桂作为镇守山海关的主将,其所有的军功几乎都来自于与后金的战斗。而且当时的后金属于敌国、属于异族。吴三桂如果投降清朝,那就只能说被称为汉奸了。
当然了,从中华传统的道德角度来看,如果我是吴三桂,我还是要选择投降李自成。
原因很简单,因为自己的一家老小都在李自成手里啊。自古忠孝难两全,北京城已经破了,崇祯已经死了,尽忠的对象没有了。那选择投降李自成,至少也算是“弃暗投明”,而且保全了自己的家人。
但吴三桂显然不是一个孝子,他选择了投降清朝。那么是因为他是一个忠臣,想要为旧主报仇吗?那更不靠谱。
因为按照历史记载,最初吴三桂是准备投靠李自成的,那样一来可以保全家人,而来自己还是山海关的总兵。但在路上,吴三桂得到消息,李自成部下刘宗敏强占自己的女人陈圆圆,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转而投向了多尔衮的怀抱。
事实上,这里有点英雄主义的美化。吴三桂为陈圆圆而和李自成反目的可能性其实不大。因为陈圆圆只是别人送给吴三桂的一个妾室,地位一般。吴三桂难道会为她去和李自成作对吗?要知道吴三桂的一家老小还在李自成手里啊,这不现实。
其实吴三桂更多的是通过这件事情,意识到了李自成对于自己的态度。自己这都还没有正式投靠呢,李自成部下就敢如此的欺辱自己家人,很明显是不把自己放在眼里。那么日后自己在李自成手下,很难得到优待。
反之,当时多尔衮已经多次对吴三桂抛来了橄榄枝,许下优待,再者当时吴三桂的舅舅祖大寿已经是投降了清朝,而且混得还不错。包括洪承畴这些人,也是如此。有如此之多的“先驱”在那里,吴三桂自然会有所倾向。
更何况,当时他吴三桂作为明朝将领,还可以举起复仇的大旗,师出有名,可谓是名利双收。
而历史也证明,吴三桂这个选择,确实给他带来了荣华富贵。帮助清朝问鼎天下之后,他获封平西王,坐拥西南,为三藩之首。甚至于后面一度拥有和清朝分庭抗礼的实力。
所以,从功利角度而言,如果我是吴三桂,我也选择清朝。
如果你是吴三桂,你会投降李自成还是多尔衮,还是死守?
吴三桂,字长伯,今江苏高邮人,出身将门,他的父亲吴襄就是辽东参将,在父亲的影响下,吴三桂很早就开始了军旅生涯。
在松锦大战中,吴三桂跟随洪承畴增援锦州,在松山被清军围困后,吴三桂擅自突围,最后吴三桂逃过了逃兵的处罚,仅降三级。
由于洪承畴全军覆没,锦州沦陷,明军在山海关外仅剩下宁远孤城无人防守,吴三桂因此很快又复职继续担任宁远总兵。
李自成兵临北京城下,崇祯令吴三桂全军回防北京,从山海关到北京200里的路程,由于携带家眷及辎重,吴三桂足足走了11天,等他接近北京外围时,崇祯早已经在煤山自缢身亡。吴三桂只好率军返回山海关。
被李自成先派遣往山海关劝降的唐通最先接触了吴三桂,唐通携带了白银4万两,“遗书三桂,盛夸新主礼贤,啖以父子封侯”。
于是吴三桂召开了军事会议,向手下将领表达了:闯王势大,我军孤立,不如投降的意图,手下军官均表示愿意听命,于是唐通接防山海关,吴三桂率军向北京进发,准备入城朝觐李自成。
不料部队刚走到永平时,遇到了从北京不堪农民军迫害的百姓和官员,得知了自己父亲的府邸也受到抢掠的消息,吴三桂十分愤怒,但考虑到,自己此时也没有别的退路,自己还可以进京亲自与李自成辨明。
可不久,他又听说陈圆圆被刘宗敏抢占的消息,不禁怒发冲冠,并且得知北京城内爆发鼠疫,吴三桂立刻率军返回山海关,打跑唐通。
于是,李自成率军出征山海关,吴三桂被迫降清。
吴三桂审时度势,投降满清,推动了明末清初国家的统一进程和民族的融合,有一定的历史贡献。在明、顺、清三方的势力角逐中,最终由最强大的清统一中国却是不可逆转的历史发展必然趋势。
假如吴三桂两不依靠,在山海关独立,失去后勤补给,请问他凭什么能和李自成和多尔衮长期相持呢?
综上,李自成志大才疏,区区一流寇尔,不值得投靠。死守山海关,死路一条,投降清朝是当时最优选项。如果能联系上南明,又有船队的话,从海路撤回江苏,继续保卫大明江山,该有多好!
如果你是吴三桂,你会投降李自成还是多尔衮,还是死守?
吴三桂降清,绝不止为了一个爱妾,因为古代官绅富户哪个不妻妾成群。虽然明朝效法宋朝官制,实行重文轻武,但战争年代武官地位却十分突出,象吴三桂这样的边关将帅,身边还缺少女人吗?那么他为什么选择投靠满清而对抗李自成呢?一句话,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的政策决定的。李自成建立大顺政权以后,继续推行“打土豪”,“吃大户”的方式来解决全军财政收入,进京以后抓捕明朝大批官吏,严刑追赃,没收官绅一切财产。虽然有一定积极作用,但毕竟不能长久,应当转为合理的税赋政策,才能巩固根据地。吴三桂的父亲吴襄和一家人住在北京,也被抄没家产。按说李自成失误了,没有做好应对关外清军的工作。吴三桂发觉满清倒能保住自己富贵爵禄,所以才降清的。任何人如处在当时位置,都会这么做的。
如果你是吴三桂,你会投降李自成还是多尔衮,还是死守?
投降李自成也是死路一条,成不了气候,如果最后放弃权利,估计可以善终
如果你是吴三桂,你会投降李自成还是多尔衮,还是死守?
在崇祯自缢身亡之后,除了吴三桂,当时主要还有李自成、多尔衮、张献忠以及明朝等多股势力存在。
李自成的大顺军,大致控制了黄河以北、山海关以南,总共包括了陕、晋、鲁、北直隶和约一半河南在内等区域。
虽然李自成的大顺并不是很大,而且控制地并不牢固,甚至可以说控制得还相当脆弱。
可是对于吴三桂来说,明朝和张献忠根本就无法选择。毕竟李自成的大顺把他们都给隔开了。
吴三桂的处境其实相当窘迫。吴三桂一是夹在李自成和多尔衮中间,二是当时的时间太过紧迫。
凭借自己的那点儿人马要想保持独立,那几乎就是不可能的。
李自成不可能让吴三桂保持独立,实际上李自成也是不断地给吴三桂施加压力。
多尔衮也不可能放弃这么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实际上多尔衮也一直在关在虎视眈眈。
如果李自成和吴三桂开战,多尔衮趁二虎相争之时适时加入,李自成和吴三桂都会无一幸免。
吴三桂处在这种情况之下,其实根本就没有别的选择。只能在李自成和多尔衮之间任选其一。
假如我就是吴三桂,即便是站在后人的视角上,我也是只能在李自成和多尔衮之间做出选择。
以我们后人的视角来看,还是加入多尔衮利大于弊。这和什么圆圆、扁扁无关,纯粹是权衡利弊做出的取舍。
加入多尔衮之后,利用多尔衮的力量,把李自成、张献忠等人剿灭。这样就突破了李自成的封锁,进入到了更广阔的空间。
到了那个时候,是归顺到南明,还是自我割据,还是要看当时具体的情况来做决定了!
唯一担心的一点儿就是,自己能不能摆脱掉多尔衮的控制。
【我喜欢以连续的眼光看待历史上的节点。】
【非常感谢您的阅读、点赞、转发、评论。如果喜欢敬请关注@寄暇学宫】
如果你是吴三桂,你会投降李自成还是多尔衮,还是死守?
这个问题很难回答,山海关吴三桂军团作为明末最精锐的军队,崇祯曾颁布诏书,要求其进京勤王,而吴三桂确实已起兵准备勤王,不过吴三桂却走了两个礼拜,直至崇祯吊死,吴三桂还在半道上晃悠,不过此时已是大顺军李自成的天下,面对吴三桂十几万的部队,李自成先是选择招抚,而吴三桂听闻大明大势已去,最初确是臣服,并继续回守山海关,防范清军入关。
李自成这陕西放羊娃,始终就没有脱离小农思想,先是宁武关找崇祯议和表示回家继续放羊圈地做土财主,后有入京推翻明朝,手下开始烧杀抢掠,作恶多端,女人那么多,最后居然玩了吴三桂小情人,而李自成又揍了吴三桂亲爹。你这不是找事嘛!吴三桂听闻急眼了,本来投诚的态度,突然一个大转弯,我要和你干,但是话又说回来,吴三桂如果于李自成开战,背后就是虎视眈眈的后金军,这可是腹背受敌,最关键一点是,吴三桂军团实力比李自成还差了点,打不过李自成农民军,显而易见,被逼无奈,无路可走,吴三桂咬牙跺脚,开门放后金军入关。
多尔衮压根就没想过能进关称帝,最多就在地图的鸡头那里搞点好处和地盘就知足了,没想到入关一看,皇帝都over了,居然还有如此庞大的一个军团,李自成还有百万起义军,还有各地方的组织集团,竟然各怀鬼胎,没有联合起来一致对外,于是乎各个击破,并利用吴三桂反手平反各地势力。最终艺高人胆大,统一关内中原。
对于吴三桂,无论是降清,降大顺李自成,亦或是自己死守大明两头扛着打,都是一个很难的抉择,最终,历史最后选择了吴三桂降清。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