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一帝秦始皇为什么不给子孙封地呢?

秦始皇曾经想过这样做,但是被李斯等人否定了。

秦始皇在统一六国之后,也在面临一个转型的问题,从秦国上升到秦朝,未来的路该怎么走,未来该怎么管理这么大的天下,有一天就召开群臣开会。

丞相绾发言了,他说像燕,齐,楚地都是最后被攻破的,那里的老百姓对秦国的认同感不足,可以封诸子在那边镇守。

这是有道理的,当时交通并不发达,镇守封地有利于临机决断,否则出现什么事情,等送到咸阳,再回到驻地,汤也冷了,事也凉了。

秦始皇觉得很有道理,这个时候李斯发言了。

李斯说,有前车之鉴啊,你看周朝,分封天下,结果呢?周王室被架空,最后周朝被我们取代,所以不能实行分封制。

现在天下好不容易回归统一,不能再分出去了,如果分封会造成周王室这种局面。

秦始皇觉得有道理,所以就不再分封子孙去各地为王。

又过了十几年,在一次酒会上,博士齐人淳于越等人又一次提出分封秦公室子弟到各地为王。这一次不再提丞相绾的理由,而是改为称如果秦内部一旦有难,这样各地也可以回来勤王,说白了就是鸡蛋不能放在同一个篮子里。

这一次听上去也是有道理,秦始皇也有些心动了,此时李斯又一次发话了。

李斯直接给这帮人戴高帽,认为这群人在胡说八道,迷惑百姓,然后他顺势推动了“焚书坑儒”的想法,最后秦始皇又一次听从了李斯的建议。

因为实现郡县制,对于后来纳于版图的齐,楚之地,这些百姓率先起事,项羽和刘邦这群人就是从这些地方来的。

各地的报告被赵高拦住,咸阳根本传不出正确的应对方案,因为秦二世认为天下太平。后来各地反秦,灭秦,却不见秦的公室有任何动作。虽然秦公室大多死于项羽之手。

秦统六国,六国起兵作乱,项羽灭秦之后,秦却选择刘邦,而不是选择秦始皇之后人。这也是超前使用郡县制的漏病。

从历史的角度看,李斯的决定是对的,但从秦国的实际看,丞相绾与博士淳于越的决定是最合适的。

也许秦始皇自己取名始皇帝,想传千万世,所以他就站在历史的眼光看待这件事情,结果太超前了,反而给秦带来了灾难。

这就是为什么秦始皇没有分封子孙的原因。

千古一帝秦始皇为什么不给子孙封地呢?

谢谢邀请!秦始皇没有给子孙封地恐怕有两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秦始皇废除周朝一切体制,采用郡县制,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体制,把权利集中到中央,由中央统一管理,分级管辖节制,这样不利于地方造反。这样节制的办法,也是在多方争论后,秦始皇才采纳的,当时还在试用阶段。

二是秦始皇不会不考虑给子孙封地的,连太子也没立,主要是他没有想到会死得这么早,那时有炼丹术,他认为吃“仙丹”可以长生不老,还没有来得及考虑封地、太子的事,就被吃“仙丹”药死了!

我估计,可能就是这两个原因。如果秦始皇寿命再延续20年,儿子肯定多几个,这时肯定考虑地封!

千古一帝秦始皇为什么不给子孙封地呢?

我是雪上长留马行处,见字如见面。

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对于到底实施分封制、还是郡县制,曾有过两次激烈的讨论。

第一次是在公元前221年,丞相王绾认为,秦帝国刚刚统一天下,国家统治还不稳定,原有六国又远离统治中心,一旦发生动乱,秦朝恐鞭长莫及,应给诸皇子和有功之臣封地,让他们替秦朝镇守四方。

廷尉李斯认为,先朝西周就是实行的分封制,分封诸侯不过百余年,就发生相互攻击和侵吞现象,最终周天子的威信荡然无存,秦朝吞并六国就是最好的例子,李斯向秦始皇建议“今陛下统一天下,应该废除封建制,实行郡县制”。秦始皇权衡再三,最终采纳了李斯的建议,将天下分为三十六个郡。

第二次是在公元前219年,博士淳于越向秦始皇进言,殷商和周朝统治达千年,其主要原因就是实行了分封制,而今陛下虽然统一了天下,但皇子们却仍然是白丁,若出现前齐田常、前晋六卿夺权篡位这样的事情,谁来解救陛下?李斯反驳道,田氏伐吴,三家分晋,就是因为天下没有一统,诸侯并立造成的,如果分封岂不又会出现诸侯并立现象?,秦始皇依然采纳了李斯的建议,采取了郡县制。

秦始皇不给子孙封地封侯,就是为了防止子孙的后代重蹈前朝各诸侯国互相攻伐的老路,目的让秦朝一代一代传下去,他自己是秦始皇,然后秦二世、秦三世、秦一百世…,没想到只有短短14年,秦二世而亡。

谢谢阅读

千古一帝秦始皇为什么不给子孙封地呢?

秦始皇说 我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刚把中国地图拼成一块,你们又想让我自己亲手割开?

千古一帝秦始皇为什么不给子孙封地呢?

你好!品茗君将为你解答这个问题。

秦始皇为何不给子孙封地呢?品茗君认为主要原因两个,一个是“前车之鉴,后车之师”,另一个则是秦朝的军政制度。

前车之鉴,后车之师

周朝分封制

众所周知,秦朝通过夺取周鼎而一统天下,周朝作为败亡者,它所实行的根本制度也就是国策必然会被秦朝拿出来进行反思,分封制就是如此。当然,不可否认,分封制在周朝建立之初确实产生了较大的积极作用,诸如开发边疆,巩固中原等等。但是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井田制的崩溃,诸侯逐渐强大,周天子则不断衰弱,此消彼长之下分封制所维持的秩序实质上已经名存实亡。这种情况下,各诸侯国们开始相互兼并,揭开了春秋无义战的历史序幕,而令人讽刺的是,这些发起兼并征战的诸侯大多是姬姓子孙。这是因为周朝在分封之初也是更相信自己人,史载:“立国七十一,姬姓独居五十三人”,结果却因为同宗之间的相互征伐,最终丢了姬姓天下。前车之鉴,后车之师,面对周朝这样的结局,我想秦始皇想给子孙封地的心就算有十分也得散去七分。

秦朝的军政制度

秦始皇

除了周朝殷鉴不远这个原因之外,秦朝的军政制度和军政体系也不允许秦始皇随便给子孙封地。为什么这么说呢?首先,秦朝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地方上实行郡县制,没有封国生存的土壤。(当然这还是因为周朝的教训);其次,稍微了解一点秦国历史的人都知道,它之所以能够称霸天下,是因为制定了二十级军功爵制度,这极大的提高了平民参战的积极性。同时军功爵制度还规定“宗室非有军功者,不得为属籍”,明确了唯有军功才能授爵这一前提。秦国的军功爵制得到了非常严格的执行,就连商鞅本人也不是通过变法之功获得封地的,而是通过公元前340年率秦军击败了魏国公子昂,夺回河西之地而受封,也就是说商鞅本人也遵守了“军功”这原则。那么说回秦始皇的子孙,他们能领军打仗的估计都没有几个,况且还要立大功,因为只有最高一级的爵位才能拥有封地,由此可见,秦始皇不给子孙封地,是有原因的。

汉高祖刘邦

有趣的是在秦朝灭亡之后,汉高祖刘邦反思秦朝灭亡的原因时,就把未给子孙封地当做一条重要的原因,他认为如果秦始皇给子孙封地,并予以军政权力的话,各地叛乱时各诸侯王必然能够出来帮助中央平乱,维护统治。于是没啥文化的老刘便将郡县制与分封制结合,搞出了一个不伦不类的政治体系,结果可想而知,“七国之乱”差点把孙子坑死,直到汉武帝发布推恩令,才逐步挖出了老刘当年给子孙埋的雷,实在令人无语。

千古一帝秦始皇为什么不给子孙封地呢?

翻遍历史典籍,确实发现秦始皇没有给他的子孙后代封地称王,这足以说明秦朝作为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王朝名副其实,原因很简单,奴隶制和封建制最大的区别就在于是否有封地,而秦始皇在天下设36郡县,封建制实行的最彻底。

秦始皇建立秦朝后,为了推崇郡县制,和奴隶分封制划清界限,他必然要做出表率,那就是不给自己的子孙封地,只给他们头衔和待遇。

自从武王伐纣,建立西周天下后,周天子开始大封有功之臣,周天子把土地以及居民分赐给受封的诸侯,叫他们在自己的封地内建立诸侯国,诸侯必须定期向周天子朝贡,义务为天子勤王派兵,而诸侯在自己的封国内权限很大,可以任免官员、征税、建立军队。

在西周初期,由于周王室威望高,各诸侯国不敢作乱,可到了西周晚期,由于周天子的不作为,加上各诸侯国的实力上升,王权衰弱,分封制遭到破坏,大国兼并小国,而且一些实力较强的诸侯国开始公然挑战周王室的权威,例如楚王问鼎,到了战国末年,周王室完全丧失了分封大权,地方不再受中央的节制。

而正是因为分封制的弊端太大,到了春秋战国时期,一些诸侯国摸索出了一种新的行政区划,那就是郡县制,他保证了诸侯国的朝廷和封国内的地方之间政通令达,各县之间不得各自为政,地方必须服从中央政府的一切命令。

到了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他看到了郡县制的种种好处,为了维护封建地主阶级的政治和经济利益,决定废除分封制,在全国推行郡县制,郡县制的推行强化了皇权,从此普天之下的一切都是皇帝说了算,他直接操控着全国官员的任命,并且官位不得世袭、官员只有俸禄没有封地,避免了一些地方官员的拥兵自重。

作为封建制的积极拥护者,秦始皇是不可能自己打自己脸,开历史倒车,给他的子孙封地称王的。

可惜秦朝国祚太短,二世而亡,后继的西汉王朝没有完全继承秦制,在行政区划上选择实行“郡国制”,开了历史倒车。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