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杨修之死是谁之过?
导语:
杨修之死,杨修爸爸杨彪之过错也。杨彪是杨修的父亲,也是四世三公的代表人物,可是他却不求上进,没有雄霸之心。以至于儿子被曹操宰了,他连一句埋怨的话都不敢说。如果杨彪混的好一点,他儿子会有这样的下场吗?
同样是四世三公,人家袁家出了两位诸侯,无不是依靠家族力量和遍布天下的门生故吏。杨彪有着相同的资源,为何不去利用呢?他对大汉朝还有痴心,这说明他压根就不懂得什么叫做时事。
平庸的父亲却生了一个不平庸的儿子,杨修的确要比杨彪聪明很多。他明白天下大势已经倾向于曹操,所以果断加入曹操阵营。结果呢?落得个身首异处的下场。聪明反被聪明误,大概指的就是他这样的。
01鸡肋的说法有些牵强。当时曹操正在跟刘备打汉中之战,一天晚上曹操正在吃鸡,真的是在吃鸡。就有人进来问今天晚上的巡夜口号是什么,曹操恰好吃到鸡肋,所以就让他以鸡肋作为口号。
- 这个时候的曹操正在遭逢刘备集团的猛烈反攻,此刻已经没有什么逗留的意思了,因为再打下去,依旧还是无法夺回汉中。
- 此刻的汉中对曹操来说,那就是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所以当巡夜的口令传出来的时候,杨修听到这一口令,立刻让大伙收拾行囊,准备为回家。
- 为什么呢?因为鸡肋就是没意思的意思,看来曹操觉得汉中之战已经索然无味,准备回家了。等到曹操出来看到大家在收拾包袱,心里咯噔一声。
他询问这是怎么回事,原来是杨修过分解读了曹操的心意。所以曹操才会把杨修给杀了,杀他的理由很简单,那就是在军中造谣生事。
事情发展到这一步,似乎没什么不对劲。可问题是,曹操没多久果然就撤退回家了,这个时候曹操才想起了杨修的话,心里倍感愧疚,给杨修风光大葬。
及操自平汉中,欲因讨刘备而不得进,欲守之又难为功,护军不知进止何依。操于是出教,唯曰“鸡肋”而已。外曹莫能晓,修独曰:“夫鸡肋,食之则无所得,弃之则如可惜,公归计决矣。”乃令外白稍严,操于此回师。修之几决,多有此类。修又尝出行,筹操有问外事,乃逆为答记,敕守舍儿:“若有令出,依次通之。”既而果然。如是者三,操怪其速,使廉之,知状,于此忌修。且以袁术之甥,虑为后患,遂因事杀之。---《后汉书》
那么这件事是真的吗?显然没什么道理。毕竟杨修是天下大才,他不会 不清楚军中规矩。而且提前收拾行装,若是被敌军知晓,可是有被偷袭的危险。
所以杨修干不出这种蠢事。唯一可以解释的是,曹操早就看杨修不顺眼了,这次随便找了个借口,就把他杀了。那么曹操为什么看杨修不顺眼呢?
02杨修有意扶持曹植,夺嫡失败是他必死的原因。当时曹操的儿子当中,能够继承大位的,其实有两个。一个是曹丕,也就是魏文帝。还有一个则是曹植了,也就是后来的陈王。
- 曹丕那边有司马懿作为谋臣,所以曹植为了争夺大位,也必须要有一个谋士,那就是杨修。杨修的才华绝对不输司马懿,尤其是在谋略方面。
- 当然了,司马懿在军事上的成就是杨修远不可及的。同样的道理,曹丕在各方面虽然都不突出,可是每一样都能拿得上手。
- 而曹植则完全不同,他是一个偏科的孩子,在文学方面,几乎是天下无敌。可是在军事和政治上却显得十分幼稚,完全不是曹丕的对手。
国家不需要一个只懂得舞文弄武的人来统治,而是需要一个文治武功样样在行的人来管理。曹操心里是有一杆秤的,他虽然也喜欢曹植,可是未必就放心将天下交给曹植。
反观曹丕为人,深沉内敛,极有城府。当时天下还没有稳定下来,很多事情都是未知之数。选择曹丕对曹家的未来来说,更加稳妥,这是无疑的。
植既以才见异,而丁仪、丁廙、杨脩等为之羽翼。太祖狐疑,几为太子者数矣。而植任性而行,不自彫励,饮酒不节。文帝御之以术,矫情自饰,宫人左右,并为之说,故遂定为嗣。二十二年,增置邑五千,并前万户。植尝乘车行驰道中,开司马门出。太祖大怒,公车令坐死。---《三国志》
嘴上没毛办事不牢,曹操还是希望找个说话办事都谨慎小心的人来继承自己的大位。所以多年的比拼过后,曹植自然是掉队了。而支持曹植的杨修,将来必然会成为曹丕上位之路上重要的障碍。
以曹操的为人,睡个觉都会起来杀人,更别说如此心腹大患了。所以杨修的死,自从曹植失去夺嫡希望的时候,就已经注定了。
03杨修和曹操的政治观点是完全相反的。别看杨修是曹操的秘书,其实这两个人的思想是完全不同的。我们需要注意杨修的出身问题,这非常重要。
- 首先杨修的父亲是杨彪,四世三公弘农杨氏的代表人物。其次杨修的母亲是大司徒袁安的曾孙女,按照辈分算是袁术的妹妹,又是一个四世三公的豪族家庭。
- 杨修是强强联合的产物,是东汉最强大的两个士族家庭的联合体。所以杨修的特殊身份,就注定了一点,他一定会为了维护士族集团的利益,跟曹操做斗争。
我们都知道,曹操是一个唯才是举的人,但凡有才能,就能够在朝中做官。你杨修就算是双重四世三公的身份在手,如果没有才能的话,我曹操还是看不起你,还是不会用你。
曹操的目的很简单,那就是废除士族集团世袭制的传统。凭什么你们家族的人,不管有没有本事,都能够做官?在曹操眼里,四世三公那不是一种光荣的传统,而是一种耻辱,一种特权主义的象征。
由是重诸侯科禁,而植宠日衰。太祖既虑终始之变,以杨脩颇有才策,而又袁氏之甥也,於是以罪诛脩。植益内不自安。二十四年,曹仁为关羽所围。太祖以植为南中郎将,行征虏将军。欲遣救仁,呼有所敕戒。植醉不能受命,於是悔而罢之。---《三国志》
曹操觉得这世上应该是有才能者的天下,而不是有虚名者的天下。显然杨彪袁术包括袁绍这些人,都是有虚名之人,而他曹操才是那个有才能的人。
所以面对要废除家族前程的曹操,杨修会无动于衷吗?换句话来说,眼看着四世三公的杨家,又出现一位旷世奇才了,那曹操会无动于衷吗?当然不会。唯才是举,就必须要从他自己做起。所以曹操杀杨修的目的很简单,那就是为了捍卫自己的政治观点。
总结:举孝廉到了东汉后期,基本上就是贵族们进入官场的敲门砖了。举孝廉在西汉时期实行的还算不错,正直的官员比较多,这就造成了当时举孝廉出来的官员质量都比较高。
可是后来情况发生了转变,因为那些已经做了官的人,希望让自己的儿子孙子也能够做官,可是举孝廉的条件太苛刻,所以他们开始找关系。
这么一来大家就举荐自己的子弟做官,后来怕朝廷追查起来不好解释。所以各大家族就换着举孝廉,你举我家的儿子,我举他的儿子,他再举你家的儿子。这么一来朝廷也不好说什么了。
所以到了东汉后期,也就出现了贵族集团垄断官场的状况。官员们的子孙全都在朝中做官,而且有些甚至每一代人都能做到三公级别。
这就是杨修家和袁术家出现四世三公的原因。因为贵族集团的互相扶持,所以他们把东汉官场垄断。曹操想要做出改革,那就必须要对他们这些贵族迎头痛击,杀杨修包括杀孔融,那都是这个目的。
参考资料:
《三国志》
《后汉书》
三国时期杨修之死是谁之过?
以前豹眼回答过类似的问题,主要是多从杨修自身的作为,来说明其被杀的原因。
现在,豹眼抛开杨修自身主观的原因,从客观上说一下杨修之死,曹操应该承担的责任。
对待历史问题,除了娱乐,还有就是感悟,汲取经验教训,提升分析问题的能力。
任何一个问题,都不是三言两语说得清楚的。豹眼之所以有时会重复类似的问答,就是想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待同一个问题,或者说对同一个问题有不同的感悟。
只有这样,才能品出味道。友情提醒喜欢历史的友友,完全没有必要去探寻唯一、正确的答案。因为很多时候,是不存在这样答案的,但这不妨碍从中得到教益。
01
曹丕被立为魏太子的过程
《三国志·武帝纪》记载:
十六年春正月,天子命公世子丕为五官中郎将,置官属,为丞相副。建安十六年(211年)春正月,献帝命曹公世子曹丕为五官中郎将,设置官属,作为丞相的副手。
裴松之在此作注:封曹植为平原侯,曹据为范阳侯,曹豹为饶阳侯,食邑各五千户。
在这里,陈寿将曹丕称为世子,这个该如何理解呢?
正如这里说的曹公一样,这时曹操还不是魏公,这出于对曹操的尊敬。
世子是对王公侯嗣子的称谓,曹丕是嫡长子,一般应该作为世子继承曹操爵位。但都清楚,曹操迟迟没有确立世子。陈寿这么记载是不准确的,也恐怕是出于对魏文帝的尊重。
但献帝以曹丕为五官中郎将,为丞相之副,没有封爵。这很明显,就是以曹丕作为第一继承人,不封其爵,就是将来继承曹操的爵位,这是惯例。
大家也清楚,如果没有曹操的首肯,献帝是不会如此封爵的。
按照一般的游戏规则,曹植等人都封了县侯,作为嫡长子的曹丕,就是作为继承人来对待的。这一点是一个明确的信号,曹丕就是将来大家的主人。
五月丙申,天子使御史大夫郗虑持节策命公为魏公建安十八年(213年)五月,献帝派遣御史大夫郗虑持节册封曹操为魏公。之后,开始设置魏国社稷宗庙,置尚书、侍中、六卿。
建安十九年(214年),天子又令魏公位在诸侯王之上。
二十一年春二月,公还邺。夏五月,天子进公爵为魏王。建安二十一年(216年),献帝进封曹公为魏王。
冬十月,天子命王冕十有二旒,乘金根车,驾六马,设五时副车,以五官中郎将丕为魏太子。建安二十二年(217年),立五官中郎将曹丕为魏太子。
到这时候,曹操才算正式确定了曹丕为继承人。这离曹丕被任命为副丞相已经六年的时间,离曹操被封魏公也过去了四年的时间。
02
曹操迟迟不立太子的原因
从曹丕被任命为五官中郎将、丞相之副开始,曹操就有意立曹丕为继承人。
如果曹操真的想立曹植为继承人的话,还会如此安排吗?
在之前的历史中,有许多的官吏作为丞相的副手从事职责,但很少有明确的副丞相职位。曹操的丞相官职也已经是被废除的职位。
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废掉了三公,恢复丞相制度,曹操自任丞相。
之后,曹操授意献帝封曹丕为副丞相,这是有很明确目的性的。
但是,狡猾的曹操却放出了烟幕弹,几次想立曹植为继承人,这迷惑了很多的人。其中,经不起考验的就包括杨修。
杨修是犯了为臣的大忌,一是揣测主公的心思,二是无原则地卷入了立储之争。
说起来是杨修自己不知深浅,根本原因还是曹操的责任。
曹操的意图很明确,一是想看一下大臣们如何站队,二是考验一下曹丕的政治智慧。
在豹眼看来,给曹丕一些压力是必须的。具备先天优势条件尚且不能取得太子之位的话,将来如何能够掌控朝臣,如何能够征服天下?
但是,让大臣们选边站队似乎是有些太过。曹操不能尽早确立太子,才导致了大臣们不得已而选边站。每个人都希望为将来寻求出路,这没有错。
如果曹操早一点确定了继承人,大臣们也需要选择。但选择的原则就不一样了,要么是拥护,要么是反叛。
但在继承人未确定以前,从道义上说,支持任何人都没有错,潜规则是另一回事。
曹操的策略,看似为曹丕的将来清除敌对势力,实际上削弱了曹魏集团本身的势力。
就杨修来说,如果曹操没有立曹植的意思,他绝对不会进行惊天豪赌。即便不能全力辅佐曹丕,起码不会选择孤注一掷,把宝全部押在曹植身上。
因此,杨修之死,主观而言是咎由自取,但客观而言,是因为曹操迟迟不立太子导致的。曹操杀掉杨修,有一千个理由,但曹操自身依然存在责任。
这是杨修之死,留给后世的教训。
三国时期杨修之死是谁之过?
杨修在东汉末年的那段历史中的确是非常的有才华,这一点是所有人都无法否认的,除此之外杨修还出自于一个大世家。杨修这个人有才是真的,只不过恃才傲物,喜欢揣摩曹操的意图,曹操也喜欢考人,他每次口无遮拦的直接说出来,这就让曹操心生反感。可以想象杨修或许每次都是第一个猜到曹操意图的人,或许不是,但其他人永远不会说出来。
《三国演义》中关于杨修之死,有一段十分精彩的描述,他后来也因此成为“聪明反被聪明误”的典型人物,而广为流传。话说,曹操出兵攻打汉中,连吃败仗,想要进兵,却被马超据守险要之地,想要收兵回许都,又恐被蜀兵耻笑,因此处于一个进退两难之地。
当晚,曹军大将夏侯惇来向曹操请示夜间的口令,曹操当时正在吃鸡腿,于是随口说了一句,“鸡肋”。杨修当时也在军中,他听到口令之后,便开始收拾行装。夏侯惇见此,十分惊讶,就来问他原因,杨修说:“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丞相必定是要班师了,我现在收拾行装,免得到时候慌乱”。 夏侯惇听后,觉得十分有道理,大为佩服,于是军中士兵都开始暗中收拾行李,等待收兵的命令。曹操晚上巡查,看见士兵们都在收拾东西,听说杨修的主意,大为愤怒,以扰乱军心罪将杨修斩首示众。
本来曹操长子曹昂死后,对后继选择就难于定夺,杨修并不是像贾诩那样为曹操提供正常的思路,而是介入了太多不该参与的事,扶助曹植夺嫡,利用自己能窥测曹操心思而指导曹植进行应对,加剧曹家兄弟暗斗,扰乱了曹操的正常判断,打破了曹操的容忍底线,杨修在作死的路上越走越远,当曹操心中即定了曹丕后,杨修必定不可活了。要知道,曹操对选谁当接班人是犹豫不决的,正在深入地观察阶段,杨修经常帮助曹植出谋划策、摇旗呐喊。这些都深深地触犯了曹操的政治底线。
三国时期杨修之死是谁之过?
谢邀。
杨修,字德祖,担任丞相主簿,太尉杨彪之子。弘农杨氏是当时有名的世家大族,出了不少人才。杨修为人,恃才傲物,不知收敛;贸然参与了曹操的世子之争;在汉中之战更是扰乱军心;这些原因导致了杨修短命,可以说,他是死在自己手里。
恃才傲物杨修很聪明。
《三国演义》中,列举了许多杨修的事例,来展现他的聪明。比如:曹操在门上写了一个“活”字,杨修就知道,曹操这是嫌门太宽了,因为“门”里面加一个“活”,就是“阔”。再比如:曹操称自己好梦中杀人,故意把睡觉时给自己盖被子的近侍杀了,很多人都以为曹操是真的会梦中杀人,杨修却知道曹操是故意的,还在葬礼说:“丞相非在梦中,君乃在梦中耳!”
一个人聪明不是坏处,但不能在领导面前显摆你的聪明,更不能抢领导的风头。因为你这样做,就显得领导不聪明,让领导在下属面前丢了面子,实在是大忌。特别是曹操这种自傲之辈,你必须得捧着他,强行秀智商,真的很容易受伤。
参与世子之争世子之争,对任何上位者而言,都是禁区。
杨修是支持曹植的。当初曹操特意出题考较曹丕和曹植,杨修直接告诉曹植该怎么做,曹植表现得非常完美,结果有人把这件事透露给了曹操,曹操当时就大怒,加深了对杨修的不满,也更疏远了曹植。
世子之争,本质上属于曹操的家务事,外人不得乱参与。这点上,杨修就要好好学学贾诩了,当初曹操问贾诩,贾诩先不回答,后来曹操实在追问,贾诩才借助袁绍、刘表的前车之鉴,委婉地劝曹操不能废长立幼,这等小心谨慎的态度才是正确的。
扰乱军心汉中之战时,是进是退,曹操犹豫不决。
其实汉中这个地方,对益州而言,是门户,生死攸关,所以刘备拼命争夺;但是对曹操而言,这个地方没那么重要,并且地形险要,不好进军。
曹操十分犹豫,他心里已经有退心,但是自己带这么多人马亲征,没有什么战绩,又很不甘心。汉中这块土地有如鸡肋,所以在纠结中,曹操下达了口令就叫“鸡肋”。
当听到这个口令时,杨修再次发挥了他的聪明才智,一下子就领悟到了曹操的本意,马上开始收拾行囊,准备撤军。
要是说他一个人收拾行囊,倒也没啥。但是杨修还告诉了别人,结果整个军营都开始收拾行囊了,军无战心。这还了得?这是妥妥地扰乱军心啊!因为你一句话,大军都无心战斗,开始想回家了。
所以这件事成了曹操的爆发点,结合之前的种种事情,曹操一怒之下,就斩了杨修,杨修死时,年仅34岁。杨修的教训告诉我们,祸从口出,小聪明耍不得,作为成年人,有些事情,我们要看破但不说破,这才是人生大智慧。
三国时期杨修之死是谁之过?
杨修作为的丞相主簿,太尉杨彪之子,又是弘农杨氐家族的主要代表人物。杨修持才傲物爱耍个小聪明,又善于展现自己的聪明。
作为曹操的主簿又爱揣摩曹操的心思,不懂得隐秘,也不懂得收敛容易炫耀,时常做出聪明抢了曹操的风头,搏了曹操的面子。尤其是参与曹操的世子之争,教唆曹植犯错,诬陷曹丕。又常和曹操持相反立场,曹操记恨在心已久,借汉中之战扰乱军心之策,操动了杀机,这就是杨修被杀的主因。
耍聪明给曹操添堵曹操喜欢把一些繁琐的小事交给杨修去处理,他懂得杨修的一些小聪明,正好使用在这一方面比较适用,每次让他处理过的事情都让他满意。这样的好感在曹操心里维持没多久。
原因是:每次曹操喜欢出字谜,让大家和将士们猜解,杨修总是提前把字谜猜透早早展现出来,比如:曹操检查建造花园时,出了一个哑谜,在门上书一“活”离开,打了一个哑谜,让工匠们猜测,早早却让杨修给点破。曹操收到塞外赠送的酥一盒,便亲书“一合酥”三字置案头,杨修却自作主张,和同事们分而食之。杨修的这些做法一时扫了曹操的雅兴,又在众人面前搏了曹操的面子,这样的事情发生的久了,曹操会记恨杨修,杨修有时间觉察到了,却不懂得收敛,不隐藏自己的聪慧。
作为曹操的主簿更应该办事,说话小心谨慎,待应脾气暴躁、自傲强势、疑心偏激的曹操,就得顺应曹操的心思去做,时不时还得捧着他,杨修的做法只是按自己的性格去做,有时曹操提出观点杨修却持相反的态度,杨修的这些做法已加深曹操对他的反感。
世子之争引祸端每个朝代对于权力之争,就有两个不同的立场和结果,要么是胜出,掌握权力跟着升官发达,要么是落败,被清除斩杀。
贾诩和司马懿选择了支持曹丕,曹正做事稳重、城府深隐,还巧妙借助司马懿的军事优势,每次在和曹植的比拼中都占了上风。贾诩和司马懿才智谋略远胜于杨修,做事很谦虚,懂得隐避自己的锋芒。杨修就却不同,偏偏选择了曹操不太待见的曹植,在曹操对曹丕和曹植的测试中,杨修会把曹操测试的议题提前猜透教给曹植,这样让曹操知道曹植作假更加疏远了他,也对杨修加深了猜忌。
建安二十二年立曹丕为太子,曹操为了保证死后政权的稳固和顺利,清除对太子形成一定的威胁的人,逐渐在削弱曹植的势力范围。这时候杨修更应该选择疏远曹植,却依然跟曹植保持着亲密关系,曹操知道后大为不满,这时期曹操已经对杨修动了杀机。
《三国志》太祖既虑终始之变,以杨修颇有才策,而又袁氏之甥也,于是以罪诛修。
汉中之战时期,曹操把夜巡口令鸡肋传出去,正好让杨修知道后又把猜侧的意思过度放大,想到曹操不继续打汉中了,要早早收拾行李回家,把这个消息私自宣传出去,引起军队的混乱,曹操知道情况后大为不满很气愤。
因此,这次事件叠加的引起曹操对杨修以前极为不满的记恨,再加上曹操本就对士族要削弱势力,就拿杨修开刀,借口鸡肋事件最终杀死了研修。杨修的死因都是由参与世之争引起的,不懂得收敛性格,隐藏锋芒,及时避讳。反倒是应了那句古语,“聪明反被聪明误”。
三国时期杨修之死是谁之过?
杨修,东汉末年的名士。在中学课本里你一定见过他。
他是个极聪明的人物。出身弘农杨氏,杨家自杨震到杨彪,四世三公,德业相继,与汝南袁氏都是当时的名门贵族,正儿八经的簪缨世家。
杨修自己是猜谜十级爱好者,恃才傲物,经常在作死的边缘反复横跳。
杨修之死说他聪明反被聪明误,恃才傲物也不是他最大的缺点,或者说造成他悲剧收场的根源不在于此。
杨修真正的致命伤是什么呢?
杨修出生名门,在家族培养下,定是个好学的人。青年才俊一枚,东汉文坛的活跃分子。祢衡说:
“大儿孔文举,小儿黄祖德,余子碌碌,莫足数也。”
言下之意就是他的特别关注只有孔融和杨修,其他人不足为道。
这三人也交情甚好,才气学问相当,志趣相投,常在一起交谈。孔融称祢衡“颜回不死”,祢衡称孔融是“仲尼复生”,也是真的敢夸。
祢衡三易主君,从曹操到刘表再到黄祖,终因出言不逊于建安元年(196年)被黄祖所杀。孔融,建安七子之一,孔子二十世孙。名重天下,自负才气,对曹操多侮慢,于建安十年(208年)被曹操所杀。
古人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一个人是什么样看他的朋友就知道了。祢衡和孔融都是因恃才傲物所杀,所以杨修的结局也好不到哪里去。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杨修被曹操所杀,曹操给杨彪写信道:
“足下贤子,恃豪父之势,每不与吾同怀。顾欲直绳,顾颇恨恨。”
弘农杨氏杨德祖这个名声要比才子杨修大得多,杨修沉迷于自己才子的人设,屡次在不恰当的时机显示自己的才华。看,我杨修说得没错吧。
人贵有自知之明。杨修是典型的不自知,想要证明自己有多聪明,却选择了错误的时机错误的场合,结果自然是悲剧收场。
杨修在建安年间被举孝廉,后担任曹操的主簿。杨修才华横溢,曹植、曹丕等人都愿意与他交友。杨修送曹丕王髦剑,曹丕对此剑很珍惜。杨修跟曹植更投缘,曹植的《洛神赋》,杨修的《神女赋》,两人意气相投。丁仪兄弟和杨修都是支持曹植的,多次在曹操面前称赞曹植的文才,劝曹操立曹植为嗣。
杨修还多次帮助曹植通过曹操的考验,提前帮曹植做小抄。曹植是日加骄傲,杨修本想和他疏远却不能,亦不敢。考太多次满分曹操都奇怪,知道是杨修在背后搞鬼,愤恨不已。
曹植,是清河崔琰兄长的女婿。崔琰因立嗣之事对曹操进言:
“《春秋》之义,立子为长。加五官将仁孝聪明,宜承正统,琰以死守之。”
建安二十二年,曹丕被立为太子。两者选择,高下立见。
杨修犯了为臣大忌,作为下属参与立嗣之争,还揣测主君心思,干扰测试。
曹操此时没除掉他全看他弘农杨氏的面子上了。
建安二十二年,曹植与杨修醉酒乘车行驰道,擅闯司马门。曹操大怒,管理守卫宫门的官员被处死,曹植经此事逐渐失宠。
“植妻衣绣,操登台见之,以违制命,还家赐死。”
曹操赐死崔氏亦是对曹植的警告。
史书上对杨修之死的记载是
“操亦以修袁术之甥,恶之,乃发修前后漏泄言教,交关诸侯,杀之。”
“鸡肋”事件在历史却有其事,汉中之战,杨修从暗语“鸡肋”推测曹操有意撤兵,遂传播此事。曹操还是在犹豫是否撤兵,出帅帐就看到士兵在收拾东西。自己还没有下令撤兵,杨修猜出自己的意图,并泄露传播,导致军心涣散。杨修又一次成功解密,可曹操看不爽他很久了,借此事直接解决掉他。
为什么史书中提到杨修是袁术的外甥这个原因呢?
开头说弘农杨氏和汝南袁氏是当时的名门贵族。汝南袁氏凭四世三公的名望,招贤纳士,成一方诸侯。而杨家也是四世三公,杨修的父亲杨彪是忠于汉室的老臣加上杨修的名气,曹操不会轻视杨家的影响力,放任杨修这个后患。曹操为了打击大族的势力,杀掉杨修是必然,也是为曹丕扫除了障碍。
杨修死后,曹操在见到杨彪时问:“你为何如此消瘦?”
杨彪回答道:“愧无日磾先见之明,犹怀老牛舐犊之爱。”
看看这回答,姜还是老的辣。杨修比起他父亲杨彪还差得远。
人最可怕的是不自知。杨修出生名门,聪慧敏捷,学识过人,身边有的是恭维的人,也许有提醒他的人,可杨修偏偏不自知。杨修是东汉末年的文学家,而不是政治家。杨修在政治上的表现跟他在文学上的成就相比确实有失水平。
主簿宜守,需要的是精明,低调。杨修却行事高调,和领导对着干。
第一,参与到立嗣之争,站错队
第二,揣测曹操心思,在曹操眼皮子底下帮曹植作弊
第三,知道曹操的意图,还大肆宣扬
所以说一个猜谜十级的才子不等同于一个合格的谋士。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