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曹老板”差点被袁绍打崩盘的时候,曹操是怎么想的?
导语:
提前招揽了那么多人才,其实曹操早就有跟袁绍一决雌雄的打算了。只不过实力不允许,袁绍起家的时间比曹操早,速度又比曹操快。
曹操占领兖州的时候,袁绍已经夺取了冀州这一富庶的地盘。曹操拥有兖州和徐州的时候,袁绍已经拥有了青州、幽州、冀州和并州这四大地盘。
这个时候要么是曹操吞了袁绍,要么就是袁绍灭了曹操。因为北方大地之上,除了西北地区,就只剩下这两位枭雄之间的斗争了。
01曹操的实力只有袁绍的三分之一,不慌是假的。不管是人口,还是地盘,包括军队数量,曹操的实力都远不及袁绍,勉强只能达到袁绍的三分之一。而且曹操内部支持袁绍的人,居然比支持曹操的还要多,这是非常可怕的一件事。
不少曹操的手下,都在暗地里写信给袁绍,希望袁绍在击败曹操以后,他们能够效忠袁绍。后来曹操拿到了这些信,足足有一箱子那么多。
太祖与袁绍久相持於官渡,绍遣刘备徇隐强诸县,多举众应之。自许以南,吏民不安,太祖以为忧。仁曰:“南方以大军方有目前急,其势不能相救,刘备以强兵临之,其背叛固宜也。备新将绍兵,未能得其用,击之可破也。”太祖善其言,遂使将骑击备,破走之,仁尽复收诸叛县而还。绍遣别将韩荀钞断西道,仁击荀於鸡洛山,大破之。由是绍不敢复分兵出。---《三国志》
他自己也吓了一跳,不敢打开去看,因为他害怕所有人都投靠了袁绍。在这种情况下,他只好把箱子里的信当着大伙儿的面给烧了。
曹操当时说了一句话,来化解这场尴尬。他说当时他自己都不知道能不能战胜袁绍,更不要说大家了,所以一概不再追究了。其实是不敢去看这些信,怕引起激变。
说袁绍有百万雄兵,那是一点都不夸张的。跟曹操对决的时候,他手里就带了60万大军。而曹操满打满算都不到20万人马,这两者之间的差别是非常大的。
袁绍的任何一个儿子,都能够跟曹操的实力相提并论。所以我们会发现,其实曹操击败袁绍以后,这场战争远没有结束。
因为袁绍的三个儿子一个女婿,手里都有很多人马。完全击败袁家,曹操用了足足8年时间。所以说拖垮曹操的不是刘备和孙权,而是袁家一门。
在决战之前,曹操心里当时慌乱的。但是他不能表现出来,因为士气非常重要。为此他各种宣传袁绍不足虑的夸张戏份,以至于后来大家都觉得袁绍不足虑,实在是高明。
02曹操没有退路,只有想各种办法击败袁绍。从拿到汉献帝的那一天起,其实曹操就已经没有退路了。他被汉献帝封为丞相,总领全国政务,所有的命令都是代替天子行事。
这件事严重触碰了袁绍的利益,因为袁绍也希望能够成为下一个董卓,挟天子令诸侯,可是机会却被曹操给抢先了。
荀攸说公曰:"今兵少不敌,分其势乃可。公到延津,若将渡兵向其后者,绍必西应之,然后轻兵袭白马,掩其不备,颜良可禽也。"公从之。绍闻兵渡,即分兵西应之。公乃引军兼行趣白马,未至十馀里,良大惊,来逆战。使张辽、关羽前登,击破,斩良。---《三国志》
所以袁绍必然是要击败曹操,夺取汉献帝的。既然曹操想要做老大,就必须要扫除所有不让他做老大的障碍,袁绍就是那个最大的障碍。
我们还记得青梅煮酒论英雄的时候吧,刘备说了很多英雄,曹操都不足虑,唯独把刘备和自己看成英雄。
难道曹操真的是这么想的吗?当然不是,曹操这么做有两个目的:
第一个目的是为了抬高刘备,从而希望能够将刘备收为己用。刘备的能力很强,对待兄弟的忠义之情也让人感动。
第二个目的就了不起了,那就是为了贬低袁绍和袁术这些人,让曹操集团内部,逐渐形成一种自信的氛围。
天底下只有两个英雄,一个曹操一个刘备,全都在曹操集团内部,那谁还能战胜曹操集团呢?所以曹操手底下的这帮人自然会为曹操卖命,毕竟跟对了主人。
其实这种事情还有很多,曹操想到了各种削弱对手增强自己的办法,唯一的理由就是,他的集团不够强大。
袁绍就不喜欢搞这些花花肠子,因为他在当时堪称最大的一个诸侯,完全有一统天下的可能。他对曹操也是各种不屑,自然不会想办法诋毁曹操。
03曹操在最后只能孤注一掷,想做老大不容易。曹操有必胜的把握吗?可以说是一点都没有。因为他跟袁绍比起来,没有任何优势。当然了在打仗之前,为了鼓舞士气,他说了一系列优势,而且还让郭嘉给自己上了十胜十败的理论,这都是为了鼓舞士气用的。
他当真如此了解袁绍集团?袁绍集团的军队纪律当真就有那么差吗?我认为这并不实际,两军之间的差距肯定有,可一定是在某个范围之内才对。
是后,太祖拒袁绍于官渡,绍遣人招绣,并与诩书结援。绣欲许之,诩显于绣坐上谓绍使曰:“归谢袁本初,兄弟不能相容,而能容天下国士乎?”绣惊惧曰:“何至于此!”窃谓诩曰:“若此,当何归?”诩曰:“不如从曹公。”绣曰:“袁强曹弱,又与曹为仇,从之如何?”---《三国志》
因为袁绍手里的人才也非常多,人家也都知道怎么去治理军队,这天底下不光曹操一个人懂得如何治军。
所以说曹操这是利用一切机会,壮大自己的士气,因为他明白,自己不是袁绍的对手。不是对手,难道就可以不用奋斗了吗?
当然不行,不奋斗那就只有一个死字,就算苟活着也没有任何意义。所以曹操必须要去奋斗,必须要想办法战胜对手。
诩曰:“此乃所以宜从也。夫曹公奉天子以令天下,其宜从一也。绍强盛,我以少众从之,必不以我为重。曹公众弱,其得我必喜,其宜从二也。夫有霸王之志者,固将释私怨,以明德于四海,其宜从三也。愿将军无疑!”绣从之,率众归太祖。---《三国志》
就算明知道打不过,那也只能硬着头皮往前冲,因为曹操没有退路了。往前走或许还有一丝希望,可是往后退肯定是万丈深渊。想要成为天下霸主,那不光是计划好就行的,肯定是有各种复杂的原因掺和在里面,包括运气也很重要。
可以说,曹操面对强大的袁绍,其实所依靠的那就是运气。没有运气的曹操,真的打不过袁绍。
总结:虽千万人吾往矣,只有九死一生,才能达到金字塔顶端。成为乱世枭雄,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其实我们细心观察三国的三位领袖,没有哪一个的成功是随随便便的。
刘备奋斗20年,屡败屡战,从未放弃,所以他能够迎来人生的巅峰,创立三分天下的局面。可是在成功之前,出生入死的场景,那基本上是家常便饭了。
孙权不到弱冠之年便成为东吴之主,面对内忧外患,他能够在战战兢兢中挺住。抵挡住了曹操、刘备和曹丕三次强烈的猛攻,守住了自己的集团,这也是相当不容易的了。
曹操就更不用说了,三国第一枭雄,从太监的孙子,逐渐成长为北方最大的诸侯。曹操九死一生的场景,简直数不胜数。
所以没有谁的成功是随随便便的,可能在某一场战役中,你就会战死,从而失去问鼎天下的机会。那些成功的人,都是靠着努力和几率才走到了最后。
这些人的人生,都值得我们去缅怀。再穷不过要饭,不死终会出头。只要坚定信念,坚持下去,最起码有看到曙光的机会。
参考资料:《三国志》
当年“曹老板”差点被袁绍打崩盘的时候,曹操是怎么想的?
东汉末年的190年到200年,经过十年的诸侯混战,形成了两个势力最大的集团,就是曹操集团与袁绍集团。袁绍拥有冀州,青州,幽州,并州四州的土地,雄踞北方。
曹操的势力西达关中,东到兖州,豫州,徐州,控制了黄河以南与淮河以北大多数地区。与袁绍形成了黄河中下游南北对峙的局面。
此时,杨奉已灭,吕布也被杀了,张绣投靠了曹操,孙策霸占江东,刘表在荆州自守。曹操的势力明显不如袁绍,但是这一场决战是势在必行了。这一战就是问题里所说的,袁绍差点让曹操崩盘的官渡之战。
官渡之战初期,袁绍进军黎阳,派颜良攻打白马。曹操用荀攸之计,声东击西攻打延津,袁绍果然派兵去救延津。曹操又分兵出击白马,袁绍明白上当后,派刘备与文丑去阻挡。结果,颜良被关羽刺马下,文丑被曹操伏击而亡,刘备逃回袁绍大营去了。
曹操虽胜利,但他知道自己实力不如袁绍。他只有不足三万人马,袁绍有十万大军,曹操知道白马与延津不能守,便退回官渡布防。
袁绍安营与曹操对峙,双方互相用箸高台射箭和拋石块等方法,消耗对方有生力量,不分胜负,却疲惫不堪。
尤其曹操,粮草接济不上,军队没有粮食使军心不稳。曹操自己也不想打了,一是没有粮草,二是自己人少还疲惫不堪。
曹操在快坚持不住,几近崩溃时,写信给在许都的荀彧说明情况局势。荀彧回信说,这个仗到这个时候,不想打也得打,不能打也得打了。袁绍十万精兵都出来了,就是要决战的,我们退,袁绍是要进的,我们没有路可退了,只能抵住。
曹操心里想,我抵不住了啊。他又去问贾诩,贾诩更是鼓励曹操说,你的智慧超过袁绍,用人超过袁绍,勇敢超过袁绍,决断超过袁绍。打了半年不胜,是你顾虑太多了。
曹操粮草殆尽,士卒疲乏,袁绍带大军虎视眈眈,心生撤军的想法,却又不甘心。这时荀彧与贾诩的意见,好比强心针一样,使他下定决心坚持下去。
事实证明,荀彧与贾诩的意见是正确的。曹操在两军对峙阶段的坚持,终于等到了袁绍内部的矛盾升级,直接导致了曹操官渡之战的胜利。
首先,刘备脱离了袁绍,尽管影响不大,但却是和征兆。其次,许攸的投靠,使曹操得到了巨大利益。第三,张郃,高览的反水。使曹操胜券在握。这些巨大的利好,曹操是始料未及的。
当年“曹老板”差点被袁绍打崩盘的时候,曹操是怎么想的?
谢邀。
曹操:内心慌的一匹,外表强作镇定。
官渡之战时,表面上曹操一直在打胜仗,靠着荀攸的出色谋划,连斩颜良、文丑等上将,但这些改变不了双方的强弱对比。打到最后,曹操军力疲乏:
太祖与绍相持日久,百姓疲乏,多叛应绍,军食乏似乎已经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但曹操表面上不动声色,他对运粮的将士们表示,看我十五天之内打败袁绍,你们就不用辛苦了!作为一名统帅,任何时候都不能露怯,在部队面前要保持镇定,从这一点来讲,曹操是非常合格的。
在最后关头,曹操坚持不住了,想要放弃官渡,他向留守后方的荀彧征询意见,荀彧拿楚汉相争来举例,劝曹操继续坚持,找机会出奇制胜。
彧曰:“今军食虽少,未若楚、汉在?荧?阳、成皋间也。是时刘、项莫肯先退,先退者势屈也。公以十分居一之众,画地而守之,扼其喉而不得进,已半年矣。情见势竭,必将有变,此用奇之时,不可失也。”于是曹操没有放弃官渡,但是仗怎么继续打呢?曹操又咨询身边的贾诩。贾诩认为,现在不是想万全之法的时候,以弱敌强,要找机会拼一把。
诩曰:“公明胜绍,勇胜绍,用人胜绍,决机胜绍,有此四胜而半年不定者,但顾万全故也。必决其机,须臾可定也。”所以,曹操最后的奇袭乌巢,其实是一步险棋。因为淳于琼本身就有一万多人,再加上袁绍的援军,曹操靠着区区五千人打赢了这仗,并且本营还有丢失的危险。但是正如贾诩所言,曹操这个时候不冒险不行,这已经是最好的决胜负机会了。
所以,曹操的真实想法应该是:反正都这样了,不拼是等死,拼一把还有可能赢,那就拼了吧!
最终,曹操赌赢了。这里也不得不佩服,荀彧和贾诩的厉害,没有他们两个,曹操恐怕真的死在黎明前的黑暗了。
当年“曹老板”差点被袁绍打崩盘的时候,曹操是怎么想的?
公元200年,曹操已经陆续了平定袁术、吕布、张绣等势力,袁绍也吞并了北方最大的敌人公孙瓒,两大势力正式进入官渡巅峰对决。
袁绍虽然以十一万大军对曹操不足两万的兵力,但曹操认为袁绍志大才疏,所以一直不惧怕于袁绍开战,中期因为在官渡相持日久曹操倍感压力并有了退回许昌的想法,但最终曹操却没有放弃官渡,最后曹操釜底抽薪打败袁绍。
大战初期初期曹操打算与袁绍开战时,他的许多手下认为袁绍势大,不该轻易开战,曹操却认为袁绍志大才疏,并不可怕,决定与袁绍一战。
袁绍初期曾让陈琳书写讨贼檄文痛骂曹操,并派颜良文丑等将渡过黄河袭击曹操,曹操采纳谋士荀攸之计,在白马延津两地连续斩杀颜良文丑。
大战中期袁绍虽然前期遭遇兵败,但实力仍然远胜曹操,兵力多出曹操近十倍,后来袁绍又率进兵官渡,官渡是许昌屏障,就这样袁曹两军一直在官渡相持达三个月。
曹操和袁绍在官渡相持三个月,虽然双方互有胜负胜负,但曹操却因为粮草缺乏等原因倍感压力,并准备撤兵回许昌再做打算。
曹操向荀彧征求意见,荀彧劝曹操:“虽然袁强曹弱但袁绍却始终没有占到便宜,这时无论哪方撤兵都是向对方示弱,袁绍内部派系众多,如果拖延日久,内部肯定出现变故,到时候我们就可以见机行事了。”曹操听后打消了撤退的打算。
大破袁绍曹操听荀彧劝谏后,继续坚守官渡坐等袁军变故。果然袁绍谋士许攸因为袁绍不听他的计谋,又因为他的家人贪赃枉法被袁绍责怪,一气之下投降了曹操,并向曹操献策偷袭袁绍屯粮处乌巢。
对于偷袭乌巢曹操手下有许多人反对,认为太过冒险,但曹操力排众议,并亲率五千精兵袭击乌巢,并生擒了乌巢守将淳于琼。后来曹操又趁袁绍军丧失粮草后军心大乱的机会,一举打败袁绍,袁绍率几百人渡过黄河逃回了北方。
当年“曹老板”差点被袁绍打崩盘的时候,曹操是怎么想的?
答:曹操想退了……
袁军初战失利,但兵力仍占优势。七月,进军阳武(今河南中牟北),准备南下进攻许都。八月,袁军主力接近官渡,依沙堆立营,东西宽约数十里,曹操也立营与袁军对峙。九月,曹军一度出击,与袁军交战不利,退回营垒坚守。
袁绍构筑楼橹,堆土如山,用箭俯射曹营。曹军制作了一种抛石装置的霹雳车,发石击毁了袁军所筑的楼橹。袁军又掘地道进攻,曹军也在营内掘长堑相抵抗,粉碎了袁军的计策。
双方相持三个月,曹操外境困难,前方兵少粮缺,士卒疲乏,后方也不稳固,曹操几乎失去坚守的信心,一日见运粮士兵疲于奔命,于心不忍,不禁脱口而出,“却十五日为汝破绍,不复劳汝矣!”曹操写信给荀彧,商议要退守许都。
曹操当时就是这么想得。
当年“曹老板”差点被袁绍打崩盘的时候,曹操是怎么想的?
官渡之战(200年)中曹操身为防守方,虽然只有三万兵力对阵袁绍的十万兵力,但是凭借防御设施以及出色的指挥能力依旧是能够给袁绍造成杀伤,估计下来若袁绍赢得这场战争以及收拢来自曹操方面的残军人数也不会超过七万人。
之后袁绍可能会选择修生养息,以图恢复兵力,然后应该会在几年后发动官渡之战(205年左右)那么刘表与孙权势必要组成联军对抗袁绍(袁绍能否活这么久也是个未知数,毕竟史料记载袁绍病逝在202年),这样的话三者又会重新回到赤壁之战中,只不过主人公不在是曹刘孙而已。虽然当时周瑜军事才能尚未成熟,但是袁绍兵力也不会有很多而且加上袁绍 的军队比曹操更不善于水战,而且军部内部也会有利益纠纷(这个从袁绍的子嗣都有自己的势力,而有人势必会有利益冲突,可以看出一二)所以很大可能还是重现赤壁之战的结局。
总结一下,若官渡之战曹操败给袁绍,三足鼎立的局面依旧可能会重现。当然具体情况还是要根据实际来看,只靠纸上谈兵是行不通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