淝水之战为何能以少胜多?

导语:

东晋十六国的历史,其实大家比较生僻,原因两个。首先因为当时太乱了,你方唱罢我登场,比三国混乱得多。再则是因为晋王朝存在的时间比较短,大一统时间就更短了,只有50年左右。

所以我们常常搞不清楚这一段时间里到底发生了什么故事。不过有一场战役,应该是每个人都听说过的,那就是淝水之战。

01淝水之战是一场典型的以少胜多的战役。

淝水之战的双方代表是前秦的天王苻坚,以及东晋的实际领袖谢安。在西晋发生了八王之乱以后,北方胡人便进入到了中原地区。

在这危难之际,琅琊王司马睿在长江以南地区建立了东晋王朝。不过此刻只剩下了半壁江山,长江以北的地区,成了胡人们的势力范围。

这可真的是一场民族浩劫,汉民族在北方的百姓,基本上死伤殆尽。五胡乱华的悲剧就此发生,当然了现在叫做促进大融合。

坚后率众,号百万,次于淮肥,京师震恐。加安征讨大都督。玄入问计,安夷然无惧色,答曰:“已别有旨。”既而寂然。玄不敢复言,乃令张玄重请。安遂命驾出山墅,亲朋毕集,方与玄围棋赌别墅。安常棋劣于于玄,是日惧,便为敌手而又不胜。安顾谓其甥羊昙曰:“以墅乞汝。”安遂游涉,至夜乃还,指授将帅,各当其任。---《晋书》

一直到北方前秦天王苻坚一统大北方以后,这才出现了少有的稳定局面。而苻坚的志向不仅仅是一统北方,他更想要一统江山。

所以苻坚开始了南下的准备,此前已经占领了汉中和益州地区,东晋王朝只有东南半壁江山可以依靠,基本上就是东吴帝国当时的地盘大小。

剩下三分之二的领地,都在苻坚手里。这么来看,东晋王朝的灭亡似乎是铁板钉钉的事实了。可是没有人想要灭亡,这不是阻止统一的事情,而是需要活下来的事情。

所以当前秦天王苻坚带着号称112万大军南下的时候,东晋王朝这边也开始整军备战。他们的人马虽然没有那么多,但是要知道,这是一场防御战,东吴地区的防御战有几次是打输了的呢?

只要君主贤名,将士用命,以长江为天堑,东吴地区的防御战就没有输过。这次也不例外,苻坚百万大军毁于一旦,他本人也因此在两年后被杀。北方再次处于混乱不堪的局面,而东晋趁此机会夺取了黄河以南长江以北的部分地区,一时间居然有中兴之望。

02淝水之战的战败,内部矛盾其实起到了主要作用。

在我看来,前秦虽然是一统北方的政权,可是内部的矛盾并不少,并不是每个将领都愿意听从苻坚的调遣,这是比较致命的地方。

当时苻坚号称拥兵112万之多,其实这里面一多半的人都不会听从苻坚的统一号令,他们都是各族人的领袖,只是暂时屈服于苻坚的强大武力,一旦有机会他们自然会自立为王。

既而苻坚尽国内侵,冲深以根本为虑,乃遣精锐三千来赴京都。谢安谓三千人不足以为损益,而欲外示闲暇,闻军在近,固不听。报云:“朝廷处分已定,兵革无阙,西籓宜以为防。”时安已遣兄子玄及桓伊等诸军,冲谓不足以为废兴,召佐吏,对之叹曰:“谢安乃有庙堂之量,不闲将略。今大敌垂至,方游谈不暇,虽遣诸不经事少年,众又寡弱,天下事可知,吾其左衽矣!”---《晋书》

  • 比如说鲜卑族的慕容垂,他所带领的大军,其实就有自己的小心思。以至于淝水之战打完了,他手里的人马一个都不少,完好无损地给带回来了。

要知道当初苻坚可是让慕容垂的人马作为前锋作战的,前锋如此害怕自己的力量受到损伤,这仗还怎么打呢?慕容垂是前燕皇室后裔,他当然不会服气苻坚的统治,所以他催促苻坚发动讨伐东晋的战争,其实也是为了复国做打算而已。

  • 还有一个羌族首领姚苌,他是羌族首领姚弋仲的儿子,魏武王姚襄的弟弟。魏武王被前秦击毙以后,姚苌只好选择投降前秦。可问题是苻坚也多次重用姚苌,这前秦真的没有人才了吗?半路上随便捡一个人回来,就敢重用?

由此可见,前秦表面上是一个统一的政权,其实里面全都是一些心怀鬼胎的家伙。这帮人压根就没打算长期给苻坚打工,他们每个人有自立为王的心思。

后来的确也是这么一回事,苻坚在淝水之战中战败以后,各大族的领袖们都开始保存实力,有些公然开始叛乱。苻坚更是被姚苌给绞杀,实在是令人唏嘘。

03东晋指挥得当,北府兵战斗力强大。

东晋其实也没有什么太好的状况,从司马睿建立东晋开始,其实皇权就已经旁落了,这是比较尴尬的一件事,开国皇帝没有实权,很少见了。

  1. 当时的东晋政权一直在王导、桓温和谢安等人的掌控之中,旧时王谢堂前燕所指的就是王导、谢安这两家人。

  2. 谢安比王导要晚两代,王导辅佐司马睿称帝,而谢安则直接指挥了淝水之战。至于桓温,那就是个有野心没贼胆的野心家。

  3. 这么多出色的政治人物都集中在东晋王朝,唯独司马家的皇帝是没有权力的。这么一来东晋内部其实一直都不够安定。尤其是当时谢安和桓家之间的斗争,几乎达到了白热化的地步。

谢安是个老成持重之人,他为了能够集中精力对付苻坚的前秦大军,稳定住了桓家力量。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如果谢安当时还忙着跟桓家斗的话,可能结局就是东晋亡国。

秦兵遂退,不可复止,谢玄、谢琰、桓伊等引兵渡水击之。融驰骑略陈,欲以帅退者,马倒,为晋兵所杀,秦兵遂溃。玄等乘胜追击,至于青冈。秦兵大败,自相蹈藉而死者,蔽野塞川。其走者闻风声鹤唳,皆以为晋兵且至,昼夜不敢息,草行露宿,重以饥冻,死者什七、八。初,秦兵小却,朱序在陈后呼曰:“秦兵败矣!”众遂大奔。---《资治通鉴》

东晋一旦亡国,谁都没好果子吃,谢家、王家包括桓家都会败落,所以他们必须要拧成一股绳才行。这一点恰好跟前秦完全相反,前秦的将领们是希望前秦快点完蛋,他们好拥兵自立,而东晋的将领们则是希望保住东晋王朝,他们这些贵族家庭才能保全荣华富贵。

如果东晋的皇帝有实权的话,可能东晋也是前秦的后果。那个时候的人跟现在很类似,没有什么信仰,有的只有保住荣华富贵的心思。

在谢安的指挥下,侄子谢玄带领战斗力强悍的北府兵对前秦施以猛烈打击,最终保住了东晋的一亩三分地。

总结:士族不希望称帝,但却是最可怕的力量。

千古以来,王朝不断更迭,皇帝是轮流上台,可是士族的力量始终都在传承,很少有消亡的那一天。

比如说司马家族,其实早在西汉时期司马家族就已经是世代为官,一直到东汉末年司马懿依旧还是朝中重臣。后来曹丕改朝换代,司马家族依旧繁盛,甚至取代曹魏建立了晋王朝。

王家、谢家和桓家其实也是这么个情况,他想要长久地把持朝政,但是也不想篡位做皇帝。因为做皇帝一般都没有好处,后来桓温的儿子桓玄篡位,不久就被灭了。

他们都明白,做个士族大家才能保证世代繁荣。谢安谢玄的选择其实是比较明智的,所以说淝水之战,其实就是团结的士族集团和面和心不和的各族力量之间的斗争,胜负早就已经注定了。

参考资料:

《资治通鉴》

《晋书》

淝水之战为何能以少胜多?

淝水之战东晋能够以少胜多的原因很多,天时地利人和都占了很多恰逢其会的优势。

首先,东山再起的谢安,团结了一切可以对抗前秦的力量。

东晋最强大的两股军事力量,是桓氏一直掌控的荆州“西府”,以及由谢玄重建的“北府”,这两股势力团结起来一起对抗前秦,是谢安的重要作为。在对抗前秦南下的过程中,西府和北府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其次,东晋以少胜多,是正统王朝对部落联盟的胜利。

东晋最后能够以少胜多,以区区数万兵力就能够打赢了最后的淝水之战,是在政权统治方式上的胜利。因为符坚的前秦,归根结底还是由一个个被统御部落组成的松散部落联盟。

相对于东晋拥有健全统御机制的军事力量,单靠凶残和血性的胡族军队实力,双方在与前秦南下的数次作战当中,都可以看得出来孰强孰弱。

前秦浩浩荡荡的八十万大军,其实真正能够同时发挥有效攻势的,寥寥无几。双方一对比,北府兵和西府兵的强势,就更加凸现。

最后,战机的把控上,符坚太自以为是

直到淝水决战之时,符坚都自大地以为能够轻松赢下这场战役,也就自以为是地放任东晋一方渡河。谁想到渡河一半时,之前假降的朱序在后方大喊“前秦败了”。要知道,几十万大军,没有健全统御机制的情况下,一旦发生混乱,就是一溃千里。

于是,列阵淝水之前,想要等晋军“半渡而击之”的前秦大军,被一下子打乱了 阵脚,溃逃开始,符坚也无力阻止。因为大部分的各部落成员,只听从自己部落族长的命令,不是符坚的直属。

结果可想而知,谢玄等人趁胜追击,活捉符融,淝水之战大胜!

淝水之战以少胜多的原因,其实包含了很多,即便知道打赢消息的谢安,也踩断了木屐后根,可知“高卧东山”过的谢安,其实原本对于淝水之战的胜利,原本心里也是没底的。但好在,最后东晋打胜了,江东又安稳了几十年。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淝水之战为何能以少胜多?

淝水之战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役,后人分析东晋得以取胜的原因时,往往着眼于前秦皇帝苻坚骄傲轻敌,队伍心底各异,降将朱序阵前反水等更偏向运气的因素,从而忽视了东晋主将谢玄的能力和其军队的战斗力。

我们都知道,宋朝有一直岳家军,让敌人发出“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的感慨,谢玄的手下也有这样一支部队,叫作“北府军”。

北府军是谢玄一手建立起来的,当时东晋的丞相谢安预见到秦晋两国之间必有大战,便开始物色可领军作战且忠心爱国的统帅级人物。本着“举贤不避亲”的心思,他推荐了自己的侄子统帅江北的兵马,兼任广陵相。

谢玄到了广陵之后,感受到了北方流民间洋溢着的复仇雪恨、收复失地的激昂情绪,感动之余,他决定从流民中招募勇士组建一只新的部队。

这支部队大部分将士和胡人都有着血海深仇,他们同仇气忾,日夜操练,时刻准备上战场一雪前耻。

公元378年,前秦军队兵分两路入寇东晋,西路军来势汹汹,不久就攻陷了洛阳,擒获了朱序;东路军则包围了重镇彭城,东晋北部边境陷入前所未有的告急态势。

谢玄组建的新军在这样的危急时刻开赴前线,解了彭城之围。前秦军不甘心战争就这么结束,绕道向三阿发起了猛攻,之后又攻占了三阿附近的盱眙城,东晋各地援军都到消息纷纷撤退,只有谢玄的部队依旧毫不畏惧,勇往直前。

在谢玄的带领下,这支部队一路高歌猛进,势如破竹,所向披靡,先解了三阿之围,又收复了盱眙城,然后再白马、君川等地几次大破敌军。在谢玄军队的打击下,侵入淮南的前秦军几乎全军覆没。

谢玄组建的新军一战成名,名动天下,因为此后谢玄驻守的京口又称为北府,故这支军队被尊称为“北府军”。

所以说,淝水之战的胜利不单单有运气的因素,谢玄和其部下的硬实力也是淝水之战胜利的重要原因之一。

淝水之战为何能以少胜多?

实际上肥水之战以少胜多的原因是靠吹牛! 历史文献已经证明了,双方军力差别不大!但为了突出英雄形象,七出七进都有了。

淝水之战为何能以少胜多?

东晋在淝水之战中击败前秦号称百万大军可从天时、地利、人和等方面分析。淝水之战前前秦虽然统一了北方建立了大帝国,但北方各族还没有真正臣服前秦。鲜卑、羌族等少数民族首领对前秦王符坚虚与委蛇、心怀鬼胎,在待机而动。符坚只看到表面统一,而没有看到治下各民族没有经过整合,谈不上对他的忠心归附。事实上前秦许多大臣认为灭晋时机未到,反对对晋用兵,其中重要人物包括前丞相王猛,其弟符融等大臣,符坚刚愎自用不听劝阻发动了对东晋的统一之战,埋下了失败的祸根。此天时也。反观东晋,北方战乱人民大举南迁同当地人一样民心向本族政权反对战乱,而把符坚看作侵略者,从而大力支持东晋政府抗击前秦入侵。此人和也。前秦拒江淮之险,以逸待劳迎击远来的前秦军,此地利。东晋军队虽少只有八万人,但都是由淮河两岸善战的农民组成,同仇敌恺。更有精锐的北府军勇猛善战。在洛涧消灭了前秦的前锋军队,挫动了秦军锐气,增了晋军必胜信念。东晋大将谢玄利用秦军内部不和诱其后退决战,在秦军后退时又令间谍在后方大喊秦军已败,导致秦军混乱分崩离析,晋军乘胜追击以以少胜多大败前秦,后来前秦瓦解,北方又陷入混战中。

淝水之战为何能以少胜多?

都说No zuo No Die,虽说前秦号称百万大军,但各军尚未汇集时苻坚就带着八千骑兵跑到了前线,从双方一线对垒的人数上来说东晋和前秦差不太多,然而更要命的是降将朱序把苻坚在前线的消息透给了谢玄,让东晋下定决心要敲掉这个大头。前秦这边的军队大多是苻坚亲卫,没什么作战能力,而东晋那边是精锐的北府兵,原本苻坚想着把东晋的军队赶下河,可偏偏朱序这时候又在军中作乱,喊秦军败了,后面对故事大家都知道了。但谢玄事实上只是打掉了前秦的先锋部队,所以也不敢深入追击,毕竟慕容垂、姚苌、吕光都还在,真打成焦灼战,恐怕就该东晋哭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