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大才子解缙不贪、不坏,还有才华,为什么会被处死?

解缙被称之为明朝三大才子之一,专门负责各种史书的修订。从小就被人称之为神童,可是在47岁那年,却被朱棣杀害。他是否担得起才子的名头呢?这位才子到底是因为什么得罪了朱棣?

01解缙饱读诗书,却没有忠义可言。

明惠宗朱允炆时期,也不是每个人都像铁铉、方孝孺这些忠臣,为了故主舍身就义的。解缙就是其中一个,当时解缙是朱允炆的首辅大臣,虽然是刚刚被提拔上来,却也已经有了辅佐朱允炆的石锤。

既然是建文帝的旧臣,是朱元璋留给朱允炆的大臣,解缙按道理应该要向朱允炆誓死效忠才对。

可是解缙毫不犹豫地就投入了朱棣的门下,一点也没有留恋朱允炆的意思。我觉得从这件事就能看得出,解缙纵然才华盖世,却没有任何忠义可言。

缙幼颖敏,洪武二十一年举进士。授中书庶吉士,甚见爱重,常侍帝前。一日,帝在大庖西室,谕缙:“朕与尔义则君臣,恩犹父子,当知无不言。”缙即日上封事万言,略曰:臣闻令数改则民疑,刑太繁则民玩。国初至今,将二十载,无几时不变之法,无一日无过之人。尝闻陛下震怒,锄根剪蔓,诛其奸逆矣。未闻褒一大善,赏延于世,复及其乡,终始如一者也。---《明史》

很多人故意忽略这个历史细节,可是我觉得这件事不应该被忽略。当时解缙到底是什么态度?为什么朱棣一进城,解缙就成了朱棣的大臣?他到底有没有反抗过呢?

  1. 让一个文人反抗,的确是有些为难了,可是他的气节在哪里?我们看不到任何记载。如果他曾经反抗过,我认为历史上不可能没有留下一点记录。

  2. 由此我们可以相信,解缙肯定是主动投降了朱棣。可以说他在政治上是一个没有什么主张的人。

  3. 儒家讲究忠君爱国,既然解缙是大才子,这些道理应该是读得滚瓜烂熟了?可是解缙却没有任何忠君爱国的表现,实在是可惜。

我认为解缙此刻的表现,其实跟他的死也是有关联的。正是因为他现在没有任何气节,所以才会被朱棣所看轻。

我们看李世民是如何对待魏征的呢?魏征当年可是李建成的部下,后来宁死不降,在李世民的多番劝说下,才变成了李世民的谏臣。而解缙压根就没打算成为魏征这样的人,也就享受不到魏征的待遇了。

02朱棣嗜杀如命,跟他老爹一个德行。

朱棣完美地遗传了朱元璋嗜杀如命的性格特点,我们会发现,那些在南京曾经阻挡过他的人,全部被他给诛杀了。

曾经写过讨伐朱棣檄文的方孝孺,全家十族都被朱棣杀得一干二净。铁铉曾经在济南保卫战多次击败朱棣,迫使朱棣绕道而行。等到朱棣打下南京以后,回过头来把铁铉全家诛杀,铁铉本人更是遭受酷刑而死。

可以说朱棣杀的人,完全不比朱元璋少,他也相当于是个开国皇帝了,这个江山也算是他一手打下来的,难免会沾染不少血迹。

十三年,锦衣卫帅纪纲上囚籍,帝见缙姓名曰:“缙犹在耶?”纲遂醉缙酒,埋积雪中,立死。年四十七。籍其家,妻子宗族徙辽东。---《明史》

对于解缙,我很难找到一个理由,朱棣会不杀他。因为他稍微触怒了朱棣一下,被杀也是很正常的事情。

当时朱棣认为解缙是在挑拨他儿子朱高炽和朱高煦的关系,所以将他关进了大牢。过了足足五年时间以后,朱棣忽然想到了解缙,就顺口问了一句,解缙还活着呢?

结果他的手下就明白了朱棣的意思,回头把解缙给做了。难道是手下人会错了意?当然不是,其实朱棣杀解缙,跟捏死一只蚂蚁一样容易,这就是朱棣的本色。

他完全没有必要为解缙这种人大发慈悲,可以说朱棣压根就没有所谓的慈悲心肠。解缙这是撞到了朱棣的枪口上,给他多活几年已经是万幸了。

03解缙本以为站好队了,结果出了事。

经历了建文帝以后,解缙似乎明白了政治是怎么一回事,跟对人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所以解缙进入朱棣集团以后,立刻就站在了太子朱高炽这一边。

可是让人万万想不到的是,朱棣居然更加偏爱皇子朱高煦。因为朱高煦在战场上屡立战功,是个优秀的皇子。

这个时候解缙发挥了他站队的水平,他告诉朱棣,太子朱高炽是个贤德的人,而且朱高炽有一个好儿子,将来可以成为下一代优秀的君主。

朱棣听了以后非常高兴,也就确定了让朱高炽登基的打算。可是新的问题随之而来,这件事被朱高煦给知道了,解缙也就成了他的眼中钉。

缙少登朝,才高,任事直前,表里洞达。引拔士类,有一善称之不容口。然好臧否,无顾忌,廷臣多害其宠。又以定储议,为汉王高煦所忌,遂致败。先是,储位未定,淇国公邱福言汉王有功,宜立。帝密问缙。缙称:“皇长子仁孝,天下归心。”帝不应。缙又顿首曰:“好圣孙。”谓宣宗也。帝颔之。太子遂定。高煦由是深恨缙。---《明史》

当时朱棣将朱高煦的待遇提拔得跟太子朱高炽一样高,这是那些善于玩弄权术的皇帝,都喜欢做的一件事。

解缙得知以后,立刻再次发挥了自己站队的水平,跑到朱棣面前严厉斥责朱高煦不应该这么做,应该比太子待遇低才符合规定。

几次牢骚过后,朱棣实在是忍受不了了,就把解缙打发出城了。等到解缙下次回来以后,却直接去太子府上汇报工作,随后才到朱棣这里来。

这件事被朱高煦给得知了,他立刻去告解缙的状。一告一个准,解缙就这么被朱棣给关进了大牢,后来就悲惨地死去了。他没有等到太子登基的那一天,实在是可惜。

总结:解缙最大的错误,就是卷入了继承人之争。

我们看看解缙日常的工作是什么,负责编纂《永乐大典》,修补历代史书,基本都是跟文字打交道的事情,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文人。

这么一个文人,其实对政治的敏感程度,压根就不高。所以解缙根本就不可能感受到争夺皇位的残酷程度。

历朝历代,但凡参与夺嫡的臣子,一般都没有好下场。其实朱棣时期皇子的争斗,跟孙权的儿子们争斗是很相似的。

孙权也是立了太子,又把鲁王孙霸给扶持得地位很高,跟太子相抗衡。结果陆逊掺和进来,为太子说话,被孙权被逼死了。

解缙自然远没有陆逊的能力强,不过解缙也是遭遇了相同的政治危机。他误以为效忠太子那就是效忠朱棣。其实朱棣所需要的就是两个皇子之间的平衡,也就能够达到朝中大臣们的一种平衡。

解缙这个只会读书的家伙,当然看不懂朱棣的这波操作,最终掉进这个政治旋涡之中,也就不奇怪了。如果解缙当初就一心修订史书,可能会成为司马光那样的史学大家,可惜好才华用在了错误的地方。

参考资料:《明史》

明朝大才子解缙不贪、不坏,还有才华,为什么会被处死?

谢谢邀请。

明朝有官方认证的三大才子,也有民间自封的江南四大才子。奇怪的是到现在,几百年过去了,我们提起明朝江南四大才子,大部分人都能很快的说出:唐伯虎,祝枝山,文征明还有周文彬。

但是对于明朝政府官方认证的三大才子:解缙,杨慎和渭却很少有人能一口气说出来。是不是很奇怪。

自古文无第一,武无第二,敢称大明第一,那就是真有大才。大明第一才子解缙 ,《永乐大典》的主编。大明王朝第一任首辅。

最后结局:得罪了永乐帝朱棣,被扔到了雪地里冻死了。

博览群书是个褒义词。有这么个牛人,他看了太多的书,以至于他获得了“明朝博览第一”的光荣称号,他叫杨慎。

《滚滚长江东逝水》的作者。主要功绩:官二代,他爹是杨廷和(大明首辅),后来得罪了嘉靖帝,被贬官,后来就博览群书了,72岁的善终。

文武双全:大明第一军师徐渭。配合胡宗宪,戚继光等人干挺了倭寇。

最大特点:能文能武。写字画画,出谋划策。都有自己不凡的建树。

大明三大才子,除文学外,在政治上都很有建树。在朝堂上,声望颇高。 今天不多说,只说说这个大明第一解缙。

解缙在明洪武年间是极受太祖朱元璋重视的。甚至在明成祖朱棣登基后,依然收到重用。他做主编修了《永乐大典》。解缙也对朱棣忠心耿耿,他不贪财,不擅权,还有才华。按理说这样的恩宠是不应该被朱棣杀得了。

明朝大才子解缙不贪、不坏,还有才华,为什么会被处死?

解缙,明朝三大才子之一,江西吉安人,出生书香门第,从小受到良好教育,并展现出非凡的才华,有“神童”美誉,18岁中乡试第一名,洪武21年进士,朱元璋很器重他,常侍左右,由于年轻得宠,解缙有点目空一切,狂妄自大,逮事就奏,遇人就参,且言语带刺,朱元璋对他的评价一语中的“缙以冗散自恣耶”,认为他年轻气盛,缺乏涵养,打发他回家了。

图为解缙画像。

在老家闭门8年,解缙并未思过,他后来的结果也因此而致,洪武31年朱元璋去世,时解缙的母亲去世未葬,他父亲也年近90,可解缙冒着不孝之身进京为太祖皇帝吊丧,以展示自己忠君获得新皇帝认可,结果以守丧未满为不被建文帝贬到甘肃,4年后才回到翰林复职。

解缙自书诗卷。

朱棣登基后,解缙来拜,一代才子表忠心,朱棣当然高兴,升他为侍读学士,其后又主编《永乐大典》,可见才华横溢,2年后解缙晋升为内阁首辅,火速提拔的解缙忘了官场的虚心谨慎,在立太子一事上,朱棣喜欢的是次子朱高煦,朱棣询问解缙的意见,解缙直言长子朱高炽,于是得罪了次子朱高煦,从此朱高煦一直把解缙视为眼中钉。

图为江西吉安解缙墓。

起初朱棣还不以为然,谁料不知哪根筋搭错的解缙跑去检举朱高煦,说他的礼秩超过了嫡亲标准,有僭越行为,其实朱高煦的待遇都是朱棣给的,这完全是打朱棣的脸,要知道朱高煦是皇子,就算有荒唐行为,也轮不到一个臣子去管,朱棣大怒,认为解缙挑拨骨肉亲情,被扔到了广西,朱高煦看准机会找些不痛不痒的问题嫁祸解缙,再被贬到化州。

几年后,解缙进京述职,恰巧朱棣北征未归,解缙觐谒太子朱高炽后,就回去了,这下被朱高煦逮到了机会,再次猛参解缙一把,原因是朱棣北征,虽然由太子监国,但不允许官员私见太子,旁边必有其他官员在场才行,解缙私见太子,然后不声不响就回去了,把朱棣放在哪里了,无君臣之礼,为此朱棣震怒,以“无人臣礼”将解缙下狱,几年后解缙死于狱中,总的来说,朱棣是看不惯恃才傲物的解缙,认为才子只配乖乖服务君主,编编书,改改历史即可,敢有非分之想,直接打入谷底。

明朝大才子解缙不贪、不坏,还有才华,为什么会被处死?

我是日航君,为您分解。

最近热播的大剧《大明风华》之中为我们展示了诸多栩栩如生的历史人物,其中解缙就是这么其中一位。虽然他出场不多,但是编写《永乐大典》,画《猛虎图》点化朱棣等情节均能显现出这位才子的大智慧,那么如此一位大才子为什么最终下场悲惨呢?下面请听日航君为您分解。

一、解缙的下场是怎样的?

既然说到了下场悲惨,那么就要具体地说一下解缙的下场究竟是什么样子了。史书上如此写的:

“纲遂醉缙酒,埋积雪中,立死。年四十七。籍其家,妻子宗族徙辽东。”

当时的锦衣卫指挥使纪纲请解缙喝酒,解缙喝着喝着就酩酊大醉,然后纪纲将解缙埋在了雪地之中,不久后解缙就冻死了。大家想想,北京那个冬天如此寒冷,下了大雪将你埋在雪地之中,那种感觉真的是太让人崩溃了。

就这样,才47岁的才子解缙就这样死了。死后他的家产被抄,妻子宗族也被发配辽东,一代才子沦落到如今的下场真是令人感慨。那么为什么解缙会沦落到如此一个下场呢?

原因一:解缙得罪了权势滔天的朱高煦

说实话,从《大明风华》之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当时的立嫡之争是多么激烈。其中以太子朱高炽和汉王朱高煦两派更是争得不可开交。解缙作为太子党,必然是不可避免地卷入了这场战争之中。在这种战争之中,解缙既然要帮助朱高炽当上太子,就难免要得罪朱高煦等人。

例如说下面此事:

“帝不应。缙又顿首曰:“好圣孙。”谓宣宗也。帝颔之。太子遂定。高煦由是深恨缙。”

在立太子的时候,一开始朱棣是犹犹豫豫的,直到解缙说了一句,皇太孙十分优秀。然后朱棣马上改口立了朱高炽为太子。就这样朱高煦就忌恨上了解缙。朱高煦这个人说实话肚量极小,既然忌恨上了解缙那就要去报复他。

而且朱高煦常常自诩为李世民,不得不说朱高煦此人在朱棣心中的地位或许真的就像李世民一样。史书上记载:

“高煦宠益隆,礼秩逾嫡。”

也就是说朱高煦非常受到朱棣的喜爱,甚至享受的待遇超过了太子。这简直就是一个李世民的翻版啊。随后朱高煦的报复就来了,朱高煦先后给解缙网罗罪名多样,具体如下:

解缙曾经将自己和朱棣的聊天内容泄露出来;朱棣当科举考试的考官之时多有不公正的时候;朱棣对于皇上有怨言……

这些罪名一出来,马上解缙就被流放到了交州一带。被流放了还不说,汉王朱高煦要继续补刀。这一次的罪名简直就是大杀器,是历代皇帝最不能容忍的,那就是:

“汉王言缙伺上出,私觐太子,径归,无人臣礼。”

也就是说,朱高煦状告解缙私自觐见太子,眼中没有皇帝,只想着巴结太子。要知道解缙无论怎么是太子党,他的最终身份还是朱棣的臣子,朱棣自然不能容忍自己的臣子这样,于是将解缙关进大牢之中,最终解缙惨死。

在朱高煦的这一套组合拳之下,解缙毫无还手之力可以说是。

原因二:解缙失去了朱棣的宠爱

说实话,最后能决定解缙命运的人还是朱棣,只要朱棣不想让解缙死,不论朱高煦使出什么手段都没有用;但是如果朱棣想要解缙死,那么解缙就绝对没有活命的余地。这个事情还是要看朱棣的意思。

解缙究竟是如何一步步失去朱棣的宠爱的呢?最开始解缙投靠朱棣的时候,朱棣曾经说过这样的话:

“天下不可一日无我,我则不可一日少解缙。”

从这句话中我们就可以看到朱棣对于解缙的那种情感如何了。当时的朱棣可以说是对解缙言听计从,也因此朱高炽的太子位置虽然摇摇晃晃但是一直没有倒下。说实话,皇帝信任一个大臣,一定不是因为什么私人友谊,而是皇帝觉得这个大臣有利用价值或者能够讨好自己,一旦这个大臣失去了价值,那就没什么用了。

后来朱棣想要出兵安南,解缙坚决反对,结果出征安南大获全胜。如果你是朱棣的话,我想你这个时候也觉得解缙这个人不太行。此后涌现出了二子夺嫡,解缙虽然在其中极力周旋,但是给朱棣留下来的印象就是:

“帝怒,谓其离间骨肉,恩礼浸衰。”

说实话,朱棣这一生赶走了自己的大侄子,违背了自己父亲的意愿,自己的生母还不敢认,对于朱棣来说最为珍重的就是亲情就是和自己的几个儿子的感情了,因此朱棣就想像李渊一样尽可能地一碗水端平。但是却给了朱高炽和朱高煦两个人错觉,一个认为父亲不喜欢自己,一个认为父亲偏爱自己,实际上都是错觉。

因此朱棣不允许别人再来掺和自己父子间的最后一点感情了。但是这个时候解缙偏偏还要掺和进来,拼命说朱高煦的不好,这在珍视父子情的朱棣的眼中是不被允许的,因此解缙也逐渐失宠。可以说解缙没有读懂朱棣的潜台词,以至于触犯了朱棣。

因此要我总结的话,那就是解缙一方面卷入了立嫡之争,最终成为了这场争斗中的牺牲品;另一方面就是解缙虽然懂政治,但是解缙不懂人心,不懂潜藏在朱棣心中那最后一丝不能触碰的红线。“龙有逆鳞,触之必死”,朱棣的红线就是自己的亲情了。

可惜解缙一代才子,如此惨死,真是令人感慨。

文:日航通鉴 图:来自网络与站内,侵删

明朝大才子解缙不贪、不坏,还有才华,为什么会被处死?

谢邀,我来谈谈我的看法!

由老父从朝堂带走的第一人

说起解缙这个人,我的第一感觉是口无遮拦。人人尽皆知朱元璋的文化水平低,在认识李善长之前,是属于那种扁担倒了不知道是一的文盲。至正十二年,在定远人李善长的悉心教导下,这才知晓汉高祖刘邦是自己隔壁县的人,这才为自己的人生找到了榜样!

——有明代萧何之称的李善长

洪武二十一年,解缙以进士的身份,有幸得到庶吉士的职位。在其位不谋职则是尸位素餐,这一点与解缙不仅无缘还是对面。有一日他在御书房,看到书桌上放着《说苑》、《韵府》等娱乐书籍。一股恨铁不成钢的怒气喷薄而出,苦谏朱元璋道:“《说苑》是西汉刘向所写,内容为战国阴谋家的言论,《韵府》为元代阴姓人所编,记录的是妖魔鬼怪。均对治国毫无用处,如果陛下想看书,我愿意搜集明君良将的故事给您看。”

——口无遮拦的解缙

对朱元璋他都是毫无顾忌,至于其他的大臣则是随心所欲。他曾去兵部拿人,与兵部尚书沈溍吵得是面红耳赤。其后又胆大包天竟用王国的身份,为李善长写了大部头的辩白。那时的明朝规定,天子近臣的父亲皆能入宫朝觐。长期为解缙口无遮拦所累的朱元璋,借口他属于大器晚成之人,十年后再来必定堪任国家栋梁。最终只得脸上无光的与老父回乡,不想这一走就是八年!

解缙是内阁预机务的第一批

接上文的说,掰着指头数日子,总算是熬过了八年能回京城,可惜的是母亲不幸走了孝服还没脱,再加上老父已是九十岁高龄的人,委屈的被贬谪到了河州担任卫吏一职。话说当时明惠帝的身边有一人叫董伦,早年与解缙是掏鸟捉虾的玩伴。抓住空闲时间写了分奏疏,内容有两点:一自己愿意为国奉献,二指出削藩必须抓紧。董伦将奏疏转交给了朱允炆,看完奏疏的那一刹那,茅塞顿开的感觉飘向全身,大笔一挥将解缙提拔为翰林待诏。

——明成祖朱棣

文渊阁早先是皇帝的秘书机构,主要负责打印文件等事项。可在永乐二年,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这一年首先是朱高炽被立为皇太子,其次是他与黄淮、杨士奇、胡广、金幼孜、杨荣、胡俨俱被赐文渊阁大学士,并加入了权力决策圈。

冰天雪地冻死大学士由他始

可谓是“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此话用来形容解缙相当准确。朱棣有三个儿子,长子是朱高炽大腹便便,二子是朱高煦身材魁梧,三子是朱高燧无甚名气。永乐朝的太子争位主要发生在长子与二子之间,靖难之役时朱高炽屡次救朱棣于危难之中,胜利后曾表示想立朱高煦为储君,只因解缙的一句好圣孙而落空,从此两人的梁子就算结下了。

——汉王朱高煦

毕竟外人不间骨肉亲情,在朱高煦的谗言轰炸下,朱棣越发觉得儿子们的不合,都是解缙从中挑唆的缘故。永乐八年,朱棣北征是给了朱高煦报复的机会,他污蔑解缙见太子不跪拜无人臣礼,怒火中烧的朱棣将解缙打入了死牢。永乐十三年,锦衣卫首领纪纲将在押犯人的名单交朱棣审核,不想看到了解缙,责问他怎么还活在世上,纪纲遂将他灌醉埋入雪里冻死,年四十七岁,家人被发配辽东为奴!

综上所述,解缙之死原因有三点:一说话口无遮拦,二卷入夺嫡之争,三朱棣粗枝大叶。如果他在向朱棣建议立储问题是,注意分寸不留话柄给朱高煦,说不定还能捡一条命!

——END——

明朝大才子解缙不贪、不坏,还有才华,为什么会被处死?

解缙之死,无他,乃死于“作”而已

洪武二年(1369),江西吉安府,一个男婴降生,这个男婴就是明初期大才子、《永乐大典》的总编撰官解缙。

洪武二十年(1387),十八岁的解缙第一次参加了江西省乡试,一举夺得头魁,当时人称“解解元”。第二年,解缙又进京赶考,参加会试,位列第七,再经过殿试后,被列为二甲进士。当时,他的哥哥解纶和妹夫黄金华也同榜登科,人称“一门三进士”,一时间在坊间传为美谈。

摆在解缙面前的,仿佛是一条光明大道,入朝为官,荣华富贵,似乎指日可待。可惜,命运给他开了一个玩笑,正在他志得意满之时,命运之手狠狠地把解缙打回了原型。事情的起因,源于朱元璋时代的后期,当时胡淮庸案已经爆发,时局错综复杂,很多人都在明哲保身,生怕言语有失,得罪了朱元璋,而解缙却干了一件大事。

他向朱元璋上书,呈上了很有名的文章《太平十策》。此文中,详细的概述了自己的政治思想和抱负,针砭时弊,斥责了朱元璋不必要的杀戮,同时对目前的一些政治制度提出了批评和见解。

结果可想而知,朱元璋虽然没有杀解缙,但是把他赶出了京城,送回了老家,并下令“解缙十年后方可再用”。

直到建文二年,解缙动用各种关系向皇帝上书,才使得建文帝再次启用他,但是也是一个小小的翰林而已。之后在经历了“靖难之役”后,解缙这次非常正确的站对了队伍,选择投奔朱棣,成为了朱棣的宠臣,开始了他传奇的一生。

永乐大典

朱棣之所以器重解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朱棣准确的判断出解缙就是那个能帮助他完成这个前所未有大典的人。于是在永乐元年(1403),朱棣将这个光荣而又艰巨的任务正式交给了解缙,同时,还安排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人来辅助解缙,明为辅助,实则是监工,这个人就是人称“黑衣宰相”、明朝的二把手姚广孝。

一时间,总编撰官解缙风头无两,天子宠臣,大明功臣等诸多称号集于一身,光辉和荣耀就在眼前,然而,对于解缙来说,这将是他最高光的时刻,之后,就要在一步又一步臭棋中葬送自己。

《永乐大典》这部涵盖经史子集数千种的经典,历经五年有余,在以解缙为首的明朝文人手中,于永乐五年十一月,终于完成,这部大典蕴含了无数人的心血和汗水,甚至一部分人为之付出了生命,无论怎样,这一步古往今来最伟大的著作终于完成。

投机者解缙

在当初尝过站对队伍的好处后,解缙仿佛发现了一条快速的发家之道,那就是押宝,押对继承人问题,而在朱棣初期,解缙就已经展开行动。

解缙是一个很有远见的人,虽说朱棣刚登上皇位,但是朱棣有一天也会老去,而要想保留自己的长期饭票,那就是要准确的选定自己的目标,这一次,解缙同样选对了目标,那就是朱棣皇长子朱高炽。

在朱棣没有立太子之前,朱高炽和他的弟弟朱高熙的矛盾就由来已久,大部分参加过靖难的武将,支持朱高熙当太子,毕竟是在一起战斗过,一起打过仗,这对于以后也有好处。而支持朱高炽的人比较少,还有一部分人是持中立态度。在这种情况下,朱棣也很矛盾,于是就发生后来历史上有名的一段对话,对话的双方,分别是大老板朱棣和高级经理人解缙,这场对话,直接决定了皇位继承人,同时也为解缙埋下了祸根。

著名的对话

对话的场合不重要,双方开门见山。朱棣直接问解缙:“你认为该立谁为太子?”

解缙;“世子(指朱高炽)仁厚,当立为太子。”

仅仅凭这句话是不够的,朱棣不会因为这句话就拿定主意,此时,解缙说了三个字,奠定了大局。

“好圣孙!”

这里的好圣孙,指的是朱高炽的儿子朱瞻基,也就是后来的明宣宗,此人自幼聪明,深的朱棣宠爱,解缙抓住了这一点,直接一举确定局面。

永乐二年(1404),朱高炽被立为太子,在解缙和朱高炽欢欣鼓舞的时候,却不知背后一双眼睛,正狠狠地看着解缙。

朱高熙

这双眼睛就是朱高熙,在得知哥哥立为太子,解缙在背后的功劳后,就对解缙恨之入骨。不断的变着法子找解缙的麻烦,天长日久,朱棣逐渐对解缙心生厌恶,尤其是在解缙向朱棣上书参朱高熙越礼之事后,朱棣更是对解缙大为不满,认为他参与皇家之事,但是解缙却不明白当时的局势,还以为自己仍是天子第一宠臣,我行我素,不断向朱棣提出关于朱高熙种种不法行为,要知道,无论如何,这是老朱家内部的事情,哪里轮得到你一个外人多嘴。在不断的作死中,朱棣终于忍无可忍,将解缙赶出了京城,发配到广西当参议。

可是解缙依然不明白时局,以为这只是暂时的,因为之前他遇到过这种情况。还满怀期待的要东山再起。 如果他没有干后来那一件蠢事,还真有可能会东山再起。永乐九年(1411),解缙获得了一个难得的机会,进京汇报工作。按说,你进京汇报工作就好,能出什么事情呢?他汇报完后,去见了一个不该他当时见的人,皇太子朱高炽。

更为愚蠢和荒唐的在后面,解缙不但私自见了朱高炽,更重要的是没有去见朱棣(朱老板当时正带兵在蒙古砍人),不等朱棣回来,也不报告,就这么走了,回广西了!

这一切,逃不过背后一直盯着他的那双眼睛,果然,在驻地班师回朝后,朱高熙向朱棣报告这些一切,朱棣勃然大怒,下令将解缙逮捕入狱。

凄凉而死

至此,解缙所有的梦想、前程戛然而止。成为一个阶下囚。如果事情就此结束,也许解缙会在大牢里度过余生,或者有一朝遇到大赦出狱,成为一个普通人了此残生。但是上天似乎仍不打算放过他,为他准备了一种更为凄惨的方式来结束他的一生。

永乐十三年(1415),锦衣卫头子纪纲向朱棣上报囚犯名单,朱棣在翻看时,无意间看到解缙的名字,于是说了句水平很高的话:“缙犹在耶?(解缙还在吗?)”

这句话的意思很明显,就是问纪纲解缙还活着吗?但同时这句话的另一层意思就是,这个人不应该还活着。

纪纲回到大牢后,下令为解缙准备了一桌丰盛的饭菜,并准备了很多好酒,邀请解缙吃饭,解缙欣然接受了邀请,但是宴席开始后,纪纲却没有出现,解缙自斟自饮,回想自己如梦幻般的往事,不一会就喝的大醉,看他喝醉后,早已得到命令的锦衣卫打开大门,将解缙扔在了外面。

此时,正是正月,漫天大雪。

一代才子,就在这大雪纷飞中,结束了自己灿烂而又梦幻的一生。

无论如何,解缙的一生,是充满意义的,无论他在政治上的对错,依然掩盖不了他的功绩,由他主编的《永乐大典》,流传至今,使我们中华民族历史上,一件独特的宝贵的文化财富。当我们翻看这些宝典时,我们应该记得,有一个叫做解缙的人曾为此努力过。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