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雍熙北伐之后,北宋转为对辽国实行全面防御?
宋太宗赵光义才能不及其兄,卑鄙却无与伦比。雍熙北伐便是宋太宗指挥的一场失败的北伐战争,从此北宋就被辽国摁在地上各种摩擦,直到寇准与辽国签订澶渊之盟后,才获得了少许安宁。
01阴谋篡位后的宋太宗,做了一波笼络人心的事情。很多人都在纠结雍正皇帝是不是康熙钦定的继承人,其实跟这件谜案比起来,宋太宗的皇位来的才更加玄乎。
这一年宋太祖赵匡胤刚刚50岁,正是要一统天下的好时候。因为赵匡胤在军事上的成就非常高,北宋的疆土大部分都是他打下来的。
赵光义这天晚上去找哥哥赵匡胤喝酒,晚上两人发生了激烈的争吵,也就是著名的斧声烛影。第二天赵匡胤就驾崩了,可是赵匡胤驾崩以后,不是他儿子继承皇位,而是他弟弟赵光义接替了皇位。
赵光义在赵普等人的安排下,拿出了当年赵匡胤跟老太后的约定,也就是所谓的金匮之盟。这上面清清楚楚地说明了一件事,赵匡胤在老太后临死前,决定将来要把皇位传给弟弟,而不是儿子。
太祖即位,以帝为殿前都虞候,领睦州防御使。亲征泽、潞,帝以大内点检留镇,寻领泰宁军节度使。征李重进,为大内都部署,加同平章事、行开封尹,再加兼中书令。征太原,改东都留守,别赐门戟,封晋王,序班宰相上。---《宋史》
其实这是早就窜通好的事情,不出意外赵匡胤也是被他弟弟给害死了。为了皇位的稳固,赵光义将哥哥昔日的部下们基本都打发出了朝廷,转而换上了自己的亲信。
此外赵光义开科取士,这一年录取的人数比赵匡胤活着的时候翻了一番。目的只有一个,让天下人都知道,新上任的皇帝比过去那位要好。
当然了谁做皇帝,对其他人来说没什么关系,只要他们得到好处了就行。可怜的是赵匡胤的那些儿子们一个个相继死去,死得不明不白,瞎子都能知道这是怎么回事。
为了彰显自己的文治武功,宋太宗赵光义打算带兵南下,结果还没打,吴越、闽地的诸侯们就投降了,所以很多人就吹嘘宋太宗的军事能力很强,其实他们投降还不是因为宋太祖留下的北宋基业非常庞大么?
不过在潘美等大将的努力之下,倒是将北汉给灭了,这是宋太宗可以吹嘘一辈子的丰功伟绩。由此北宋在形式上完成了内部统一,这是宋太宗的功劳。
02雍熙北伐毫无胜算,宋太宗不敌辽国萧太后。这个时候辽国的皇帝刚刚死了,宋太宗觉得是时候北伐了。所以就不顾群臣的反对,一心想要收复燕云十六州的土地。
自从儿皇帝石敬瑭把这块地盘送出去以后,就再也没有回到中原王朝的手里。所以赵光义想要完成这样的壮举。
当时辽国的皇帝刚死,小皇帝登基什么都不懂,执政的萧太后是个年轻的女人。他们娘俩刚上台,就遭遇了北宋北伐的危机。
萧太后当然非常慌张,但是没有退却,而是勇敢地迎了上去。当时赵光义安排了20万大军,分为三路进军。其中主力大军惨遭重创,运粮的路线被敌人切断,最终死伤无数。
主力大军遭受惨败以后,其他两路人马自然是无法北伐成功,所以他们只好撤退。可惜在撤退的过程当中,著名的杨家将领袖杨业在途中被敌人俘虏,无奈之下选择绝食而死。
朕昨者兴师选将,止令曹彬、米信等顿于雄、霸,裹粮坐甲以张军声。俟一两月间山后平定,潘美、田重进等会兵以进,直抵幽州,然后控扼险固,恢复旧疆,此朕之志也。奈何将帅等不遵成算,各骋所见,领十万甲士出塞远门斗,速取其郡县,更还师以援辎重,往复劳弊,为辽人所袭,此责在主将也。---赵光义
可悲的雍熙北伐,使得辽国坚定了对北宋的作战信心。不仅是萧太后变得更加坚强了,就连辽国的臣民们也认为北宋就是一只羊,没什么好害怕的。
宋太宗北伐的志向的确是好的,可是他被灭亡北汉的胜利冲昏了头脑,以至于遭遇惨败。从此断送了北宋北伐的信心。
后来北宋的局面就非常尴尬了,一直被大辽欺负。什么杨门女将其实就是在赤裸裸滴嘲讽北宋没有人能挡住大辽的进攻。
一直等到寇准主政以后,他跟辽国签订了澶渊之盟。这才为北宋换取了和平的年代,宋太宗简直一塌糊涂。
03不服输的宋太宗,还想着跟党项人对着干。宋太宗完全不知道自己有几斤几两,他就是没有他哥哥厉害,这是千真万确的事情。可以说就算没有宋太宗,赵匡胤照样可以灭了北汉,一统江山。甚至可以击败辽国,收复燕云十六州。
雍熙北伐战败以后,宋太宗还是不知死,又跑去西边跟人家西夏党项人打仗。西夏那是个弹丸之地,可是宋太宗的军队过去,那是屡战屡败,压根就没有任何胜算。
这又是一次失败的战争教训,我想南方的吴越等国,在知道这些事情以后,一定非常后悔当初为什么没有跟宋太宗打一仗,说不定中原就是他们的了。
西夏不屈服,所以宋太宗就没办法大败西夏,同样大理、大辽也是一样。由此可见宋太宗的军事能力实在是太次了,他管管内政也还凑合,打仗是真的不行。
急传宫钥开端门,召开封王,即太宗也。延入大寝,酌酒对饮。宦官、宫妾悉屏之,但遥见烛影下,太宗时或避席,有不可胜之状。饮讫,禁漏三鼓,殿雪已数寸,帝引柱斧戳雪,顾太宗曰:‘好做,好做!’遂解带就寝,鼻息如雷霆。是夕,太宗留宿禁内,将五鼓,周庐者寂无所闻,帝已崩矣。太宗受遗诏于柩前即位。”---《续湘山野录》
历史上一直责怪北宋重文轻武,其实这是头号为宋太宗开脱的理由。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宋太宗时期,打算重用武将,可是他的那些武将亲信全都是酒囊饭袋。
而宋太祖赵匡胤原来的那帮人,宋太宗打死了也不会用的。毕竟江山是抢的哥哥的,万一这帮人为了给哥哥报仇,那宋太宗反而是得不偿失。
所以宋太宗宁可用一些酒囊饭袋,也不重用有能力的将领。所以才会造成了北宋军事实力弱小的原因。这件事最初跟文人没有半毛钱关系,没必要往文人身上泼脏水。
毕竟文人带兵,在很多时候,比武将还真的要出色一些。比如著名的北宋大臣范仲淹,那是敌人听了就会闻风丧胆的人物。
总结:北宋军事一塌糊涂,宋太宗需要负主要责任。雍熙北伐失败以后,宋太宗并没有吸取教训,而是继续西征,他是想要把所有败仗都凑齐了才敢退位。
因为宋太宗不懂军事,可他偏偏要在军事上有一番作为。这就是为什么北宋初期的军事实力就非常弱小的重要原因。
他将优秀的将领全都撤职,换上那些没什么用处的亲信,这些人除了贪赃枉法,哪有什么能力去打仗呢?最后导致北宋军队上层一直都由这帮人把持着,很难有开拓进取的局面,所以不处于被动状态,那也是怪事了。
参考资料:
《宋史》
《续湘山野录》
为什么雍熙北伐之后,北宋转为对辽国实行全面防御?
背景介绍
雍熙北伐,指986年,北宋为收复辽占领下的燕云十六州(辽称南京,宋称幽州,本文统称为燕京地区),宋太宗派遣出近二十万大军分兵三路伐辽的历史事件。
先来介绍下大背景,宋辽战争。看历史地图可以发现,燕京地区的地理位置对于中原王朝来讲,极其重要,一来,燕京地区是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之间的力量缓冲地带,它起一个门户、屏障的作用;二来,此地是一个多次境域伸缩与多民族融合形成的政治领属空间,而辽又属于一个块头和宋一般大的国家,故而在战略竞争上,如果谁想压过谁的话,就要看此地的力量对比了,进而导致宋对此地的归属,十分看重。
公元的936年,石敬塘为达到自己在政治上的诉求,不耻地用燕云十六州换取了契丹(辽)的帮助,在北宋建立以后,宋辽之间对燕京地区的争夺,就成了一种必然。而拿回燕云十六州,对赵匡胤来讲,同样是一种必然的追求,这里面有以下的几个原因。
- 政治影响:赵匡胤必须补齐大一统王朝的疆域版图,这样北宋政权的合法性才会得到更多人的认可。
- 地理影响:燕京地区一日不收,辽就像一把竖立在宋朝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一样,要命的很。
- 帝王的武功,就在于领土的巩固、开拓上。
但在赵匡胤执政期间,一是处于战略优先级的考量,当时的战略大方向是先南后北,先消灭南方的割据势力,对北方的辽国则是采取一种战略守势的策略,回过头来再收拾北方,最后完成定天下于一的历史使命。
“中国自五代以来,兵连祸结,帑廪虚竭,必先取西川,次及荆、广、江南,则国用富饶矣。”
二则是宋辽之间的中性关系,早在五代时期,后汉与辽就经常遣使交聘、庆吊相通,双方的关系尚可,到了后周,959年,世宗伐辽,双方关系破裂,因为北宋算是他俩政治遗产的继承者,所以两国的关系就算中性,加上两国实力相差不大,辽方亦不像日后的既有南侵之意,更有南侵之举。
所以武力夺取燕京地区就是不可行的。
在这种情况下,宋太祖赵匡胤折中地作出了夺回燕京地区的政治姿态。
- 利用和平手段:宋太祖专门设置了名为封桩库的机构,积极储备赎金,力求赎回燕京。客观来讲,宋太祖此举,绝不是有些人臆测的软骨头,因为五代十国的兵连祸接给当时的人民和农业生产带来了巨大的苦难,人民厌恶了战争,希望和平,而燕京地区又是以合法手段被石敬堂卖给辽的,故而宋太祖想要以和平手段赎回燕京地区,还是很合理的。
- 二就是宋辽对峙前沿设置了几个力量桥头堡,原因一就是宋欲在燕京地区保持一种政治存在,原因二就是宋与辽在潜流下进行着政治搏奕。
结果最后终其一生,宋太祖也未完成自己的志愿,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到了宋太宗赵光义即位后。
因为赵光义的上位,肯定是属于不正常的,故而他就需要急切地做一些事情,用来稳固自己的皇位,太祖赵匡胤的先南后北政策,里面的南方早己纳入本国的疆域,那么,对于赵光义来说,就只剩下北方的北汉可供操作了,紧接着,赵光义就选择了对北汉动手。
太平兴国四年,宋伐与辽交好的北汉,辽景宗遣使来问原因,宋的答复是:“河东(北汉)逆命,所当问罪,若北朝不援,和约如旧,不然则战”
在这份外交辞令中,有这么几点需要我们注意
- 宋将北汉称为河东,一来是为自己的军事行动找借口,二来就是视北汉为下一级行政单位,而不是与之平等的邦交国。
- 撕破了与辽的和平局面,因为是宋先动的手。
- 宋辽的直接对决,就是在辽南下援汉之际。
这下,双方的予盾朝着一个不可挽回的地步爆发了,宋在攻灭北汉之后,意欲一鼓作气,夺回燕京地区,六月初,宋伐辽,六月中旬,宋太宗亲自出征,同时间内,宋的兵锋即达到了燕京城郊,宋军看到的情况,就是城内空虚,辽守军自分无幸,紧接着双方大战于城北沙河,辽军败。
六月下旬,宋军围攻燕京主城,战事失利,七月上旬,宋辽之间决战于高梁河,战况激烈,屡有反复,宋太宗在幸哉西北隅、督诸将攻城的过程中,被箭射中,随即宋太宗便带着宋军,开始了大溃败,一直逃入宋境方才安歇。
两个月后,辽军即在燕王韩匡嗣的统下,侵入宋境,意图报复!在这之前,恰好宋太宗重新安排了北方的对辽防务,故而导致辽军寸功未建,大败!最后只得匆匆溃走。
太平兴国五年,辽景宗为报仇,亲自领兵侵入宋境,一连串战斗下来,辽军再败,太平兴国七年九月份,辽景宗架崩,辽圣宗即位,日后鼎鼎大名地萧太后摄政。
雍熙北伐雍熙三年、赵长义第二个年号的倒数第二年,他再次尝试以武力手段夺回燕京地区,于是派出了近二十万大军分三路伐辽,这就是题主问题中的雍熙北伐,但在最后却失败了。
同年冬天,新朝新气象的辽圣宗、萧太后二人决定报复,这次战争的结局依然是辽军败,由此,宋辽之间进入到了长达十年的和平期,双方也在为下一次战争的来到作准备。
可以这么说,雍熙三年之前的宋辽战争,从它的总体来看,双方的战略态势呈现一种此消彼长的状态,而雍熙之后宋对辽的战略防守姿态,就是源于这种此消彼长。
正如基辛格在他的《论中国》中说道:“中国人是实力政策的出色实践者”中国的统治者认识到“不是所有的问题都能解决,过分强调对具体事件的架驭可能会打乱大同世界的平衡”
当时宋辽之间的军事实力,其实差不多,在战略上,就是谁也吃不掉谁的状态,就像下围棋一样,关键在于占空,从地理上来看,辽的地形占了一个攻击上的强势,因为它掌握有燕京地区,踹开了我们的门,而宋则是占了一个防守上的便利,因为它的国力比辽要雄厚,加之其军事上的防御理念比辽要先进,故而,双方的战略竞争是均势的,宋朝几次想把辽踹出自己的家门,反复拉据了几次,都没成功,那么接下来肯定就要防备对方的报复了。
为什么雍熙北伐之后,北宋转为对辽国实行全面防御?
谢邀,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一、雍熙北伐,宋太宗举全国兵力惨败而归,北宋从此患上“恐辽症”雍熙三年(986年),宋太宗派三路大军,共计20万人,第二次北伐契丹。
东路军以曹彬、米信为统帅,中路军以田重进为主帅,西路军以潘美,杨业为统帅。三路大军的统帅都是当时大宋最杰出的将领。
宋太宗吸取第一次北伐落得乘驴车逃亡的教训,这次没有御驾亲征,但是坐镇开封遥控指挥。
顺便说一下,宋太宗第一次北伐惨败于高粱河,让后世子孙一直都没有忘记。
宋神宗曾对大臣滕发说道:“太宗自燕京城下军溃,北虏追之,仅得脱。凡行在服御宝器尽为所夺,从人宫嫔尽陷没。股上中两箭,岁岁必发。其弃天下竟以箭疮发云。”
宋太宗大腿上中了两箭,每年都发作,不敢在亲自上前线了。
但辽朝萧太后和辽圣宗御驾亲征,最终宋军主力东路军惨败岐沟关。
“宋师望尘奔窜,堕岸相蹂死者过半,沙河为之不流。”
这一战,东路军十万人几乎损失殆尽。
“岐沟之蹶,终宋不振”,从此,“宋人不敢北向”。
自岐沟关大败后,宋人患上了“恐辽症”,对契丹采取防御态势,再无半点主动进攻的念头。
二、宋太宗开始执行“守内虚外”的政策第二次北伐失败后,从此宋朝在军事上几乎没有主动性的行动。
宋太宗专注于构筑河北三道防线,又疏浚河道,种植林木,在自家境内想尽各种办法来阻止契丹铁骑。
还警告边将不要妄生边事。
他对近臣说:“国家若无外忧,必有内患,外忧不过边事,惟奸邪无状,若为内患,深为惧也。帝王用心,常须谨此!”
外敌契丹是次要的,国内的统治才是皇帝最关心的。
由此北宋开始走“守内虚外”的道路。
为什么雍熙北伐之后,北宋转为对辽国实行全面防御?
雍熙北伐,宋朝失败后,只是在河北区域转为战略防御,并非是全面防御辽。真正让宋朝全面对辽防御的,是君子馆之战后。
这里先说个题外话,有部分观点认为君子馆之战应该属于雍熙北伐的战役中。因为这时候只是攻守双方的一种转换,辽从防守反击转为全面攻击宋。
雍熙北伐的背景976年十月二十夜,”烛影斧声“后,宋朝的开国皇帝赵匡胤离世,二十一日,他的弟弟晋王赵光义即位,是为宋太宗。
宋太宗即位后,并没有选择诛杀宋太祖的直系以及其旧部,反而是通过一系类的加官进爵,迅速“安抚”了众人躁动的心,他甚至还将之前宋太祖”杯酒释兵权“而离开中枢的老将们都调回了开封府附近给予大量的财富和土地,就近“安置”起来。甚至是开科取士,人数比宋太祖时期还多出一倍之多,比唐朝时期多出几倍来。笼络了天下士子的心。给了大萝卜之后的赵光义就是润物细无声的小棒槌落下,在他的不断打击之下, 那些忠于赵匡胤儿子的旧部,均被清除出朝局之外。
经过两年的时间里,赵光义“稳固”好政权之后,就通过强大的武力作为后盾,政治外交手段逼迫了割据福建漳泉两府的陈洪进,割据两浙的吴越钱氏相继向宋廷纳土归降,然后率军覆灭了北汉,使得传统汉家区域再次统一起来。
在灭亡北汉时,一直都活在哥哥赵匡胤的武功背影的赵光义膨胀了,因为这次他亲率大军阻击了契丹来救援北汉的援军。
为了,他不顾文臣的劝阻,想趁机收复在安史之乱时就已经脱离中原政权一百多年的幽云区域。
这是北宋时期的第一次北伐,前期还行,“收复”了部分区域,但是在围攻燕京城时,赵光义和他的文武大臣们没有想到契丹的援军来的如此迅速,而且作为汉人的幽州男儿在燕京抵抗得如此激烈。
事实上,早在唐朝时期,幽云区域的种族人口比例已经出现不对等的现象,大量的突厥人(康族人)被安置在燕地,而安史之乱后,当地的居民所祭拜的是“二圣”(安禄山和史思明)而非中原的各个皇帝神像。
而且契丹人,在唐帝国衰亡的这段时间里,不断接纳逃难的汉人,并且给予他们土地,在今内蒙和山海关区域修建了大量的集市(或城池),使得契丹人迅速从游牧民族转换成了二元制度的文明体系。同时由于契丹人不懂得如何管理农耕文明,因此契丹政权给予了汉人集市(城池)大量的自主管理权利,使得它统治下的内蒙区域内的汉人和幽云区域的汉人集团的支持。
因此当赵光义的宋军在攻伐幽云时,他们在占领一些城市时,军纪并非是很好,劫掠城里居民以及奸淫的行为很快就传到了燕京城,燕京城决定决死一战,而且发出求援信。而同时契丹人也迅速摒弃了辎重,轻装轻骑快速迂回到宋军背后。
当宋军还在全面攻城时,它的粮道就被忽略的契丹骑兵给断了。随后在高粱河畔展开激战,赵光义中箭后摒弃军队,骑着毛驴逃回了宋境。
战后,宋人曾说“燕儿不识王道,协夷,实为助纣为虐”这类的话语。
但这战的失败,并没有让宋朝伤筋动骨。
十年后的雍熙北伐公元986年,契丹皇帝突然暴毙,只留下孤儿寡母。
宋朝边关将领探得到情报后,迅速上奏请求北伐——“契丹主年幼,国事决于其母,其大将韩德让宠幸用事,国人疾之,请乘其衅,以取幽蓟。”
宋朝其实想的确实是对的,契丹内部确实出现了问题。可宋朝依旧和第一次北伐时一样,忽略了北地汉人的能力。
正如前面提到的,唐末时期,大量汉人逃难,被契丹人收留安置,历经百年了。当辽景帝突然暴毙后,辽国确实出现了问题,二元政治体系中,以契丹族为本体的游牧民族对于下层汉人的崛起是怀着戒备之心,由于孤儿寡母,因此辽景帝的遗孀萧太后并不算找本族的帮忙,而是找到南院(汉人中枢)枢密使的韩德让,并哭着请求帮助。
泣言:"母寡子弱,族属雄壮(指契丹皇族势力),辽防未靖(宋军威胁),我可怎么办呢!"也就是说这时候的辽国内部,皇族的希望是寄托在北地汉人这,而非契丹本族。因此抵抗的决心最大也是北地汉人。
迄今对雍熙北伐,宋军失败的原因有两种说法:
一是:宋太宗赵光义事事亲为的遥控指挥。理由是在诸将出发前,嘱诫他们"持重缓行,毋贪小利以要敌",还有主将几人都是老将了,参与的灭国战争许多次,可这次在进攻路线上唯唯诺诺,而且也发现在出征时,赵光义竟然设置了一大批各种军阵图来,交予诸将,让他们在不同的地形面对骑兵时,运用这些阵法。这时的赵光义和九百年后的光头佬常凯申有得一比。
而且曹彬作为主将、老将,之前轻军前行,不顾后方、粮道,只为了保证与其他两路军队构建成相互犄角形态,就很不符合一位久经沙场的老将本质。之后也不能控制军队,又反过来说明了这些老将不能控制住军队的,军队中的少壮派其实都是赵光义的人。
另一种说法则比较正规,是根据正史来推断的
如东路军主将曹彬,他本身就不是什么出色的名将,是最听领袖话的将领而受到皇帝的认可,如在攻打后蜀时,赵匡胤就告诫不要乱杀人;在攻打后唐时,基本就是按部就班式的、依靠绝对实力一路平压过去的。
所以赵光义才会用他作为东路军主帅,而这样的人在面对突发的骑兵突袭时,会选择一种固守的姿态,来等待救援(就和常凯申的军队一样,只会叫拉兄弟一把),而不是选择激进的突围或反击(步兵跑不过骑兵)。
其实这样做没有错,毕竟曹彬的任务就是吸引辽国来攻的诱饵,只要固守牵制住辽军就行。但是他忽略了一点,此时的宋军是继承了五代十国时期的军事性格,也就是唐朝时期的性格——进攻、进攻、再进攻。
当曹彬选择固守时,其内部的少壮派们就躁动起来了,而当粮道被断后,坚守了十多日时,燥兵出击("乃裹五日粮,再往攻涿州。"),被击败,使得战略失败,其他两路的粮道被展现在辽国面前。最终潘美一路被击败,杨业孤军奋战,负伤被俘,绝食而死。但是中路军却能平安退出了战场。
雍熙北伐后的君子馆之战宋军的东路军是惨败了——"为辽师冲击死者数万人,沙河为之不流,弃戈甲若丘陵"
而西路军的潘美,也败了,虽然损失了杨业,可那是北汉的旧部。
能给多点安慰赵光义的,还有中路军的田重进听话,带回了部队。至少没败得太凄凉。
因此宋朝开始从战略进攻转成了战略防守。
宋军撤至高阳(今河北高阳东)、定州(治安喜,今河北定州)、代州(今山西代县(一线布防。宋太宗赵光义命李继隆为沧州都部署,杨重进为高阳关部署,刘廷让为瀛州兵马都部署,田重进为定州都部署,张齐贤知代州,分兵扼守边郡要地,以御辽。而辽国呢?萧太后通过阻击宋朝的北伐成功后,获得了巨大的威望,制约住了辽国内部契丹本族的不同声音。并进行了反攻。
虽然没有直接证据显示萧太后、韩德让、耶律斜轸在借用反攻宋国时,在借刀杀人,除掉辽国内部的一些王族。但从军队的部分调配来看,有这类的情况出现。
如辽楮特部节度使卢补古,在之前阻击宋朝北伐时,并没有出现在辽军序列之中,可当
雍熙北伐后,这支部队就出现在攻击宋朝境内的序列之中了。楮特部本身就是契丹十三部中的一员。
所以当楮特部节度使卢补古在进攻失败后,"临阵脱逃"(其实更加相信是游牧民族常用的游走行战术)后,马上就被夺其告身,向全军宣布其罪状,其通判、都监一下一律施以杖责,并且以御盏郎君(皇室官员)化哥权楮特部节度使,等于这个部族成为萧太后的人了。
公元986年冬,经过之前的一系列试探性的进攻后,辽国发动了君子馆之战:
天大寒,宋师不能彀弓弩,辽兵围廷让数重,敬源战死,全军皆没,死者数万人,宋立国之初所培植的禁军精锐丧失殆尽,宋军河北防线彻底崩溃。也让一心要廓清北患的宋太宗差点蚀光了本钱,从此不敢再奢望收复燕云,转而在河北构筑以定州、真定、河间为重镇,以雄州、霸州、保州为据点的前沿防御体系,对辽采取守势此战,辽军在河北境内开始了烧杀抢掠,宋军心理防线完全崩溃。各个州县基本只能依靠平民守城,宋太宗封锁黄河,下“哀痛之诏”。
最关键是后面,当时的党项人李继捧迫于族内压力入朝,交出夏、绥、银、宥、静五州地给宋王朝管辖(公元982年),李继迁一恼火,带着十几个人就离开部族,去外面反宋。结果君子馆一战后,北宋从各地调遣军队、民壮到河北一带构建防御体系时,给予了李继迁机会,随后他四处征讨,为李元昊打下了西夏国的基础。
为什么雍熙北伐之后,北宋转为对辽国实行全面防御?
主观上,连皇帝亲征都不行,一下子被打断了脊梁骨。如果有人在赵光义在的时候,再北伐成功,那皇帝也有些不稳。
客观上,实力无法转为军力。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