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光砸缸,你知道他救出的小孩是谁吗?是怎样的故事?
司马光,《资治通鉴》的编写者,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和宰相。不过他在我们印象当中,一直是那个砸缸救人的小朋友,他救的那个小孩儿叫做上官尚光。
司马光为什么要砸缸?
这天司马光跟一帮小伙伴在追逐打闹,跟平常孩子一样,司马光也喜欢跑出来跟小伙伴们一起玩耍,不怎么喜欢窝在家里看书。
可问题是司马光在追逐打闹的时候,听到了有小孩在呼救的声音。好奇心强的司马光带着小伙伴们一起找到了呼救的来源。
原来是菜园子里的一口缸,这口缸里的小孩儿在呼救,他们知道这孩子肯定是溺水了。小伙伴们都哭成了泪人,完全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只有司马光果断地拿起了地上的石头,朝着缸砸了过去。
缸被砸破了,小孩儿终于也得救了。这本身就是一件好事,问题是那小孩儿被吓傻了,压根就忘记了发生什么。
于是乎赶来的孩子父母,一口咬定,肯定是司马光把他家孩子推下去的。这孩子身体本来就不好,这次溺水肯定是要感染什么肺病了。
所以孩子父母强烈要求司马光带着这孩子去医院做全面检查,否则不放司马光走人。司马光本来就是个孩子,哇哇大哭了起来不知道该怎么办。
这个时候有好心的邻居提醒道:别拿这孩子撒气,去他家找他父母才是。于是上官尚光的父母就拎着司马光到了他家。
一到他家,上官尚光的父母就哭诉自己的孩子被司马光给推下了缸里,现在身体非常不好,一定要到医院全面检查,最好再住半年院观察一下。
司马光的老爸盛怒之下,先给了司马光俩耳光,司马光的哭声更大了,一直在说自己没有推他下去,不信可以问跟他一起去的小伙伴。
小伙伴们去了哪儿?司马光的这个提议倒是不错,看来也是他急中生智想出来的。上官尚光的父母立刻意识到可能没的赔了,所以赖在司马光家里嚎啕大哭起来。
为什么你的小伙伴那么多,没有一个出手相救,就你好心肠要救我们家尚光?肯定是你把他推下去才会这么做!
上官尚光的父母这么一闹,司马光的脸上又多了两个巴掌印。那么这个时候司马光的小伙伴们都去了哪儿呢?
为什么这些小伙伴不出来帮司马光证明呢?原来这些孩子的父母把他们的孩子全都关在家里,不准他们趟这趟浑水。
因为只要有孩子去说明情况,那就有可能跟这件事扯上关系。这年头谁还敢随便惹个事情啊,稍微一个小事儿都能把这个家给毁了。
再说了如果上官尚光的父母一口咬定,这孩子是司马光的同伙,那事情又该如何是好呢?所以说这些小伙伴们就算有心要为司马光作证,也都被他们的父母给拦住了。
没有小伙伴的帮助,上官尚光的父母又在那里哭闹,司马光只好沉默不语了。这个时候他们两家商量了一个赔偿办法,最终给了上官尚光父母一大笔钱才了事。
至于上官尚光到底有没有去医院检查呢?当然是没有,因为他父母早就发现儿子没什么问题,只是为了拿一笔钱罢了。
缸的主人不依不饶地又来了。上官尚光的父母前脚刚走,后面排队的菜园子老爷爷就跑来了。司马光的老爸刚赔了一大笔钱,心里正疼着呢,这个时候看到老爷爷来了,他知道一定又出什么事儿了。
老爷爷的孙子指着司马光说:就是他把咱们家的缸给砸了。老爷爷立刻嚎啕大哭了起来:这孩子也太淘气了,怎么把我们家的缸给砸了啊!
司马光的老爸松了口气,不过是一口缸,花几十块钱也就能办妥了,总比前面上官尚光家里好处理一些。
没想到老爷爷却摇摇头:几十块钱想了事?你想什么呢?我这口缸可是祖上传下来的,是汉朝时期的古董,少数要值十几万,这么着,你赔个10万块钱就算了。
司马光的老爸差点没昏过去,这老大爷是不是疯了?一口破缸要赔10万块钱?司马光的父亲当然不答应。
那老爷爷就拉着司马光要去报官,赔偿谈不拢就让他坐牢去。小小年纪的司马光哪里吃得消这一来二去的折磨,早就哭得不成人形了。
这个时候司马光的老爸总算是叹了口气,答应赔偿1万块,把这件事给了了。老爷爷看司马光家里也没什么值钱的玩意儿,也就无奈地答应了这件事。
从此以后司马光闭门读书,不管窗外事。砸缸救人本来是一件好事,可是偏偏却把自己家里赔了个底朝天。老爸赚点钱也不容易,辛辛苦苦攒了这么久的钱,一天之内全都赔偿出去了。
司马光心里很难受,他不知道什么是对的。为什么学堂里先生教育大家要友好互助,到了现实中要付出如此大的代价呢?难道先生错了吗?
司马光完全想不通这些事情,不过从这儿以后,司马光再也没有跟那帮小伙伴一起出去玩,一心就在家里读书写字。
从而考上了进士,成为了北宋的著名历史学家。如果没有小时候这么一段比较特别的经历,司马光可能就不能安心读书,也就无法编写出《资治通鉴》这本如此伟大的著作了。
结局:等到他成为北宋宰相的时候,回想起这段经历时,便去寻找当年被他救了的孩子。上官尚光得知司马光当上了宰相,立刻在自己的家乡为司马光修建了一座感恩亭,意思很明白,当年救我的那个人就是宰相司马光。
而且他非常自豪,遇到人就说,当年宰相司马光跟我可是好哥们儿,要不是司马光砸缸救我,可能我就活不下来了。
我跟司马光家里的关系,那是相当好的,当年我们家为了感谢司马光,还特地请司马光的老爸老妈吃了一顿饭,从此我们两家的关系别提多好了。
那口缸的所有者老爷爷早就过世了,不过他孙子还活在世上。他告诉周围邻居,当年宰相司马光砸的就是我家的缸。
那个时候我爷爷特地跑到宰相家里,跟宰相父母表示感谢,要不是司马光把缸砸了,那他们家可就要承担刑事罪名了。后来我跟宰相司马光还成了好朋友了!
司马光得知以后,只是笑了笑,也就没有过问后来的事情了。宰相肚子里能撑船,果然是真的。
附:本故事纯属玩笑之谈,别拿来跟正史做比较。司马光砸缸,你知道他救出的小孩是谁吗?是怎样的故事?
司马光是历史上著名的史学家、政治家、文学家!一提到他相信很多人想到的就是“司马光砸缸”。
大家小学语文课的时候就读过这篇故事,都知道他砸缸是为了救人,但是很多人不知道他救的是谁? 其实他救的人叫“上官尚光”是司马光童年时期的伙伴。长大之后成了北宋有名的宰相,不过正史中没有明确记载!只有在族谱中有过记载。
而且司马光砸的也不是缸而是瓮
(宋史)记载;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也。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指。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译: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司马光7岁时,已经像成年一样特别喜欢听人讲《左氏春秋》,了解其大意后回来讲给家人听。从此对《左氏春秋》爱不释手,甚至忘记饥渴和冷热。一群小孩子在庭院里面玩,一个小孩站在大瓮(非缸,瓮属于陶器,口小,缸是瓷器,口大且年代更晚)上面,失足跌落瓮中被水淹没,其他的小孩子都跑掉了,司马光拿石头砸开了瓮,水从而流出,小孩子得以活命。有了解的朋友欢迎留言讨论!
司马光砸缸,你知道他救出的小孩是谁吗?是怎样的故事?
司马光救的小孩叫上官尚光。《宋史》对这一段是这样记载的:司马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中旨。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之,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这段历史说明,司马光砸缸救小孩时7岁,自己也是个孩子。一群孩子在院子里玩,上官尚光大概是太调皮,跑到瓮上站着,结果掉进去了。别的孩子都吓傻了,一溜烟跑光了,只有司马光急中生智,拿起大石头,砸破了瓮,水流出来了,上官尚光得救了。一个七岁的小孩子,能在紧急时刻急中生智,司马光确实不简单。
被救的上官尚光后来移居到村西住,他为了感激司马光当年的救命之恩,在城西龙堤南坡建了“感恩亭”。后人为了纪念上官尚光这一知恩图报的举动,把南坡改名为上官岗,或者尚光岗。
司马光砸缸,你知道他救出的小孩是谁吗?是怎样的故事?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其后京、洛间画以为图。”这是《宋史 司马光传》里面关于司马光砸缸事件的描述。
正史中描述的很清楚,一群孩子在院子里玩耍,其中一个熊孩子作死想表演跳水,没想到失足落水掉进了缸里,周围的小伙伴都打算用乌鸦喝水的方法往里头投石头救出落水者。正当他们绝望得没时间思考人生的时候,司马光出现了,一石头砸坏了缸,孩子被救出来了。然后长安、洛阳的各大媒体和报社纷纷来采访司马光,并给他直播,争相报道他的英雄事迹,小小年纪的司马光一下就火了。
当年那个热衷跳水运动的熊孩子叫上官尚光,也是一个比较勤学的孩子,只不过在历史上没能掀起什么波澜。后来,等他长大了以后,为了感谢司马光的救命之恩,还在山上建了作感恩亭。
历史上,被救的孩子并没有出什么名,他的主要作用就是衬托幼年司马光的聪明才智,是一个配角,因为司马光的主角光环太强大了。这个故事从此就用来教育孩子办事要勇敢果断,也告诉孩子们一定要注意安全。
司马光砸缸,你知道他救出的小孩是谁吗?是怎样的故事?
首先司马光砸缸这件事是真实的,见于正史记载。据《宋史 司马光传》记载:“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其后京、洛间画以为图。”可见司马光砸缸救人这件事情在当时就已经广为传播,京城洛阳等地甚至还把这件事情化成了图广为流传,颇有点现在社会摄影报道和年画的味道。
正史中,对于司马光砸缸救得人到底是谁是没有记载的。二十四史书中汉字一字千金,有名有姓的都是杰出人才,像这种为了衬托主角光环而出现的小儿肯定是不会留下姓名的。
司马光砸缸时候,他才七岁,当时司马光的父亲正在河南光山县做官,因此司马光救的小儿肯定是当时和司马光一起玩耍的小伙伴,而且是河南光山人。
现在能知道的,唯有这些了。
司马光砸缸,你知道他救出的小孩是谁吗?是怎样的故事?
司马光砸缸的故事虽然见诸于典籍,但它是否真实的史实,还有待于推敲 。
收藏家马未都先生在节目中,曾以这个故事为例,来说明历史的真实问题。就是说,对于历史典籍中所描述的史实,其真实性也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
马未都是著名收藏家,对文物比较有研究,据他考证,在司马光生活的年代,是没有烧制能盛下人的那样大缸技术的。既然没有那么大的缸,何来的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呢,它很可能是前人杜撰的故事。
马先生这个说法,其实是有一定道理的。
比如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诸多典故,如“孔融让梨,程门立雪,凿壁偷光,囊萤映雪,头悬梁椎剌骨”等故事,大都是以激励后人修身养性刻苦攻读的典故。历史上究竟是否确有其事,已经无从考证。但它带给人们的启发和意义,却是永恒的,是积极健康向上的。所以才能流传下来,并被后人所称颂。
鉴于此,对于司马光砸缸所救的那个人后来怎样了,真也就没有什么寻访的意义了。只要我们愿意相信有这样的故事,学习我们的祖先勤劳智慧勇敢顽强的精神,也就足够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