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战国时期为什么最弱的燕国都能把匈奴打趴下,到了西汉时期那么费力?
四个观点可以说明这一切。
第一,你的财富不多的时候,管理起来会轻松很多。当你富可敌国的时候,或许就没有那么容易了。弱燕和西汉的对比正是如此。
第二,弱燕只是相比较于战国七雄的配置来看待的,燕国好歹也是七雄之一,其实实力跟匈奴比还是强大的多。
第三,双拳难敌四手,多个帮手出手,总比一个人单打独斗强。战国时期燕国、赵国、秦国对匈奴都有防范打击,西汉却只有西汉政权。
第四,固守城池和劳师远征的差距还是非常大的,燕国属于固守,而西汉是主动出击,这两者难度系数不同。
西汉是大一统王朝,手里的资源、兵力包括人口,都不是弱燕所能相比较的。可是如此大的国家机器,想要平稳运转,其实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西汉广阔的领土,注定了它也需要承担更多责任。但凡是它的边境,都需要派兵把守。这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消耗大量的钱。
钱从哪儿来?当然是赋税中得来。所以说人口多了,赋税多了,可开销也相应增加了。反倒是在战国时期,诸如弱燕这样的国家,他们的地盘比较小,所需要防范的地方也就相应减少了。
弱燕之所以能够承担起对付匈奴的重任,主要是因为,他们只有一小部分领土是直接跟匈奴接壤的。
他们只需要应付这一块的匈奴,那就可以了。此外还有强秦、强赵等国家也在对抗匈奴,这就是弱燕最大的优势。
相比较西汉,弱燕的资产比较小,管理起来也就比较轻松了。而西汉政权的庞杂性,不是弱燕所能相比的,管理难度自然也就不可同日而语了。
02弱燕并不弱,比匈奴还是强不少的。为什么我们称它为弱燕?难道它真的很弱吗?其实当然不是这么一回事。弱燕之所以被称之为弱,那是因为参照物的问题。
跟强大的秦国、赵国、魏国、齐国相比较,燕国的确是太弱小了。毕竟中原大国在诸多方面,都要比燕国强大。
首先就是地理位置偏僻,属于北方寒疆。其次就是人口稀少,相比较中原大国,弱燕的生存环境更加艰苦,人口自然也就少的多。最后就是生产力低下,人口和环境,决定了燕国的生产力。它是不可能赶超中原大国的。
由此可见,燕国的确弱小。可是跟匈奴比起来燕国又怎样呢?这个时候的燕国可就显得相当强大了。燕国是战国七雄之一,之所以能够入列,那是因为他们的文化跟中原文化是相同的。
生产力虽然落后,可是生产技术是没有太大差别的。而匈奴那边,除了抢掠和放牧,压根就没有什么生产技术可言。
相比较匈奴来说,燕国的生产力那是相当强大了。再说就是军事实力,燕国在战国七雄当中,军事实力垫底。不过他们所有的兵种配置,跟其他六个国家也是相类似的。
至少要比匈奴人的兵种丰富的多。匈奴人离开了马背,那就没什么特长了。这就是燕国比匈奴人强大的地方。
03对付匈奴,可不只是燕国一家人的事情。战国七雄,有秦国、赵国、燕国这三个国家的边境是跟匈奴的地盘接壤的。所以说这三个国家都需要着手对付匈奴。
他们都不希望自己的领土被匈奴人占领,不希望自己的百姓被匈奴人抢掠,所以他们不断地修筑长城,开始对匈奴人的防御和进攻。
秦国和赵国那都是非常强大的国家,在战国七雄当中,排得上前两名的位置。所以跟着这两位老大哥混,燕国的优势自然是不可或缺的了。
战国时期,需要对付匈奴的国家有三个。每一个都是独立的军事集团,相当于三个集团军在边境对抗匈奴,这可比一个集团军指挥要来的更加机动灵活一些。
而西汉时期,问题就显著了。只有西汉这一个政权需要对抗匈奴,盘子大了,所要防守的地方不但没有减少,反而增加了好几倍。
就算你的军事实力再强大,也不会有当时三个国家共同对抗匈奴时来得猛烈了。毕竟西汉时期单打独斗的情况下,一损俱损。而战国时期,三方面作战,就算某一方面吃了亏,另外两方面力量,还能够补足。
04燕国属于防守型对抗,西汉是主动出击。战国时期,中原内部混战不休。谁都想把中原这一块大蛋糕给吃了,所以没有人会把太多精力放在对抗匈奴之上。
所以我们会看到一个非常奇特的景象,秦国、赵国、燕国都相继建造了长城。长城最初是用来干什么呢?这就跟城墙一样,用来防御敌人的。
他们所建造的长城,其实所对抗的敌人只有一个,那就是匈奴人。由此可见,当时这三国对付匈奴的战略方针,都不是远征追袭,而是固守防御。
防御所需要消耗的军事力量相对来说要少得多,他们需要把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放在争夺中原地盘上来。
燕国谈不上把匈奴打趴下,只是用长城的优势,让匈奴人不敢犯境罢了。匈奴人活不下去了,自然还是要犯境的,这是生存规律。
而西汉时期则不同了,长城太长,完全防守是根本做不到的事情。唯一的好办法,那就是主动出击。
当时西汉已经把中原给全部收复了,内部矛盾完全解决的情况下,他们自然是有这个实力和资格去对付匈奴了。
所以出现了汉武帝追击匈奴,一路把他们打到了贝加尔湖以北的地区。这是因为西汉具备了长途奔袭的实力。
相比较防守而言,西汉的主动出击,就显得代价更大了。所以说看起来更加费劲,汉武帝花费了一辈子的精力,都没能把匈奴给吃干净,这就是现实。
总结:强大与弱小,永远都是相对的。没有真正的强大,相比较秦国赵国而言,燕国的确是非常弱小的。可相比较那些被吞并的小国家而言,燕国又是无比强大的。
能够在战国这个大熔炉中生存下来,足以证明燕国不是等闲之辈。卫国、郑国、中山国这些春秋时期的诸侯国逐渐消失,其实正是一种优选淘汰的局面出现。
燕国生存了下来,而且生存的还很不错,这就足以说明,燕国是有它特别之处的国家。当然了,燕国跟西汉是没得比的。这也就注定了燕国只能防守,而西汉可以主动进攻。
参考资料:《史记》
在战国时期为什么最弱的燕国都能把匈奴打趴下,到了西汉时期那么费力?
战国时代的匈奴与西汉时期的匈奴,本身就不是一个概念。
战国时代的匈奴只是草原众多游牧部落中的一支,综合实力在草原部落中不拔尖,军事实力也一般。有时不时骚扰秦、赵、燕的能力,但也就仅此而已了。
秦朝统一中原时,匈奴实力所有加强,与东胡和月氏三分漠北。不过此时的匈奴,仍然是实力相对最弱的。
用《史记》的话说,当时匈奴如同弱鸡。东边是强大的东胡,西边是凶悍的月氏,匈奴人可怜兮兮夹在中间。秦朝大军一压境,匈奴头曼单于干脆就带着老婆孩子跑路了。直到名将蒙恬含冤而死,天下大乱,中原顾不上北方,才敢偷偷跑回河南地。(也就是河套地区)
当是之时,东胡彊而月氏盛。匈奴单于曰头曼,头曼不胜秦,北徙。十馀年而蒙恬死,诸侯畔秦,中国扰乱,诸秦所徙適戍边者皆复去,於是匈奴得宽,复稍度河南与中国界於故塞。——《史记·匈奴列传》不过到了楚汉争霸时期,匈奴从弱鸡瞬间变成了野狼。因为当时匈奴部落出了一个百年难得一见的枭雄——冒顿单于。
冒顿出生于公元前234年,与项羽、韩信是同龄人,并且他与项、韩一样,是当时罕见的军事天才和组织天才。
他的父亲头曼单于想杀他,他暗中培养杀人不眨眼的死士,直接就把父亲杀了。(早年冒顿在月氏做人质,头曼发兵打月氏,差点害死冒顿。至这之后父子关系破裂。另外从冒顿做月氏人质也可以看出匈奴当时的实力不如月氏)
东胡想欺负他,先跟他索取宝马,又跟他索取老婆,冒顿一忍再忍,激发了匈奴人对东胡人的仇恨,最后直接把东胡给灭了。
收拾完东胡,匈奴实力暴增,月氏自然不值一提,冒顿顺手狠狠收拾了月氏一通。而在横扫月氏之时,他顺便还横扫北夷,只用了七年时间便一统漠北草原,使匈奴的军事力量达到巅峰状态,拥有控弦之士三十余万。
就在匈奴统一漠北时,中原也重新一统。汉廷和匈奴互看不爽,于是双方在公元前200打了一仗。这一战就是白登之战。
关于白登之战,历史上有很大争议,有人认为汉军是惨败,被迫和亲于匈奴;也有人认为汉军与匈奴打平——匈奴从草原来,最后又回到草原去。尽管刘邦在白登山吃了亏,但汉军挫败了匈奴灭亡汉朝的企图。
不过,不管汉军是惨败,还是平手,刘邦最后被迫求和的结果是一样的。汉朝上下被匈奴人羞辱了。
当时刘邦不是不想报复,但一方面,汉军缺乏大规模骑兵,无法深入漠北打击匈奴;另一方面,汉朝也穷,用《史记》的话说,宰相上朝坐牛车,连皇帝出行都找不到四匹同样颜色的马。国力如此虚弱,别说组建骑兵了,就连正常出征都难,这怎么打?
天子不能均驷,大夫或乘牛车。——《史记》所以在这种大背景下,刘邦也就只能是把一肚子火气全憋下,韬光养晦,等待中原经济恢复之后再与匈奴人一决雌雄。
刘邦之后,惠帝、吕后、文帝、景帝,连续五代统治者都遵循这种策略,休养生息,无为而治,用60年时间,给汉武帝攒下了满仓库的资源。武帝手里有了资本,他自然就动了与匈奴开战的想法。
不过汉朝在休养生息,积蓄力量,匈奴人也没有闲着。冒顿单于死后,他儿子老上单于继续扩张,攻灭大月氏,把月氏人赶到了中亚。而由于被打怕了,月氏人自此也就再也不敢与匈奴人争锋(月氏王的脑袋被老上单于砍了做酒杯),西域各国也相继臣服。所以此时的匈奴也不是汉初时期的匈奴了,而是一个军力更强大的庞然大物。
也就是说,从这个时候开始,汉朝的北方就只剩下了匈奴。汉军要反击,没有盟友,只能凭一己之力单挑匈奴。
没有盟友就不能打匈奴人了?这对于有条件要上,没条件也要上的汉武帝来说,当然是不存在的。
为此,他筹划了“马邑之围”。想以30万步兵围歼10万匈奴骑兵。
然而马邑之围很失败。这一战后,汉武帝意识到凭现有汉军北击匈奴,难度很大。他必须要从根基开始,让汉军脱胎换骨。于是雄才大略的他便组建了汉朝自己的骑兵部队。
我们知道,匈奴难对付的原因在于塞外面积巨大,匈奴人又居无定所,人口分散,没有大规模骑兵,根本不可能歼灭匈奴的有生力量。而现在有骑兵了,自然就有了与匈奴人一决雌雄的资本。
不过光有兵也还是不行,因为千军易得,一将难求,汉朝有了骑兵后,却没有能统御这些骑兵的大将,这也导致了汉军骑兵组建后的第一战,仍然是以吃亏收场。
这一战发生在于公元前129年,当时匈奴大举入侵,武帝遣四路汉军,每路一万,共四万骑兵迎战。结果最后三路都失利,只有卫青一路得胜而归。
这一战后,汉武帝进行了反思。他认为汉军老将受到汉地作战习惯的影响,战法战术都有局限性,只会攻城拔寨、包抄、伏击和打援之类的,不善骑兵野战。继续重用这些老将领,没法反击匈奴。于是武帝果断的提拔了卫青,在顶着非议的大环境下(司马迁就很看不惯汉武帝重用卫青这种外戚),把最精锐的汉军交给了卫青。
公元前127年,风云再起。匈奴骑兵大举入侵东北方向的上谷、渔阳、辽西,先杀死辽西太守,又打败渔阳守将韩安国,劫掠百姓两千多人。
汉武帝得到消息后,声东击西,扬言要救援上谷,但汉军在卫青率领下,中途折返,突然偷袭河套,最终歼灭匈奴军数万,活捉数千,夺取匈奴人牲畜数百万之多。
事实证明,武帝的眼光是正确的。卫青没有辜负他的期望。
拿下河套地区后,武帝直接从内地迁徙十万人到河套定居,并修筑要塞,正式把河套列入汉朝的管辖范围内。自这开始,武帝决心以河套为跳板,大规模反击匈奴。
不过,汉军只有卫青,也还是不够,因为卫青的战术仍然偏传统。他每次出征,虽然是骑兵行进,但每到打仗时,却要设营,然后以大本营为圆心,侦察匈奴主力,然后试图包抄、诱敌之类,步步为赢、稳扎稳打,打下一个地方后再向另一个地方进攻。而在塞外作战,没有城寨,只是一些帐篷或者定居点,且匈奴人又太过分散,跑得快。所以卫青的战法很难对匈奴有致命性打击。
汉军这个时候其实需要一个无后勤保障,能以匈奴人的打法打击匈奴人的将才,才能彻底打垮匈奴。
看到这里,你肯定知道谁要出场了。
是的,这个人就是霍去病。
公元前123年,卫青再次出征,霍去病率八百精兵跟随卫青出战。
这一战,霍去病一战成名。他的无后勤式打法让人眼前一亮。八百汉军在他率领下,疯狂袭扰匈奴人,一路上就是抢劫,杀人,就地补给给养,然后再窜到下一个地方重复这个过程。
霍去病大胜回朝后,汉武帝非常欣慰。公元前121年,武帝决定赌一把,他任命19岁的霍去病为骠骑将军,让他领一万精兵,单独出击河西走廊。
这一战,霍去病杀神附体,以一万精锐骑兵一路奔,一路杀,抓到俘虏不留,直接就地全部射死;打下的地盘也不要,杀完一个地方就换一个地方;抢到的东西也不要,只要自身的补给够就行了。匈奴人在他这种极其迅猛的打击下,死伤数万人,亦有四万匈奴军被打怕,举旗投降。
霍去病的成功,证明了匈奴人能做到的,中原汉人也能做到。从这个时候开始,汉匈之间的战争其实就已经没有悬念了。在悬殊的国力差距下,尽管武帝后期还有吃亏,被匈奴入侵内地的情况发生。但匈奴人被打垮注定只是时间问题。
总的来说。战国时代的匈奴与西汉时期的匈奴是两个概念。前者不值一提,而后者则堪称是大帝国。西汉之所以打匈奴打得如此吃力,一方面在于匈奴实力不弱,汉朝需要积蓄足够的资本才能反击;另一方面就是汉朝之前没有对付草原民族的成熟战法,汉军需要在摸索中找到最优方案。
在战国时期为什么最弱的燕国都能把匈奴打趴下,到了西汉时期那么费力?
西汉初期不打匈奴,一是因为此时匈奴单于冒顿天纵奇才,把以往四分五裂的匈奴部落统一成一个巨无霸,匈奴势力大增;二是因为西汉建国,天下已经经历了七年全面战争,国民厌战,匈奴远在北方,征伐太费钱粮;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西汉建立之初政权并不稳定,内有夺嫡之争,外有异姓藩王虎视眈眈,汉朝宫廷的主要精力花在了内斗。
匈奴复强楚汉相争时,匈奴冒顿弑父篡位,成为单于。他带领匈奴东破胡,西败月氏,南并楼烦、白羊河南王,重新夺取河套地区。冒顿还对匈奴的组织结构进行重新调整,立诸王和24“万骑”,匈奴一跃成为北方最强大的部落,拥有超过30万的战士。
汉初面对的匈奴部族,是战国时代各国根本无法想象的庞然大物。战国时代燕、赵击败的只是东胡、匈奴民族中的一个或几个部落,刘邦和他的子孙面对的是整个北方游牧民族。
游牧民族侵略农耕民族,是为掠夺财物。游牧民族拥有大量马匹,聚众而来,呼啸而去。汉族步兵很难追上匈奴骑兵。汉人因为耕种田地,分别定居在边境线的各个城市;匈奴入侵的时聚众攻城,易在局部形成对汉军的绝对优势。汉军边境防守压力巨大,强弱悬殊下很难反击。等汉军征发、赶到边境,匈奴人已经劫掠后逃离。
相比汉朝来说,燕赵国土面积小,赵国拥有大量骑兵,燕国本身地处边境,他们能很快征调国内民众从军抗击匈奴入侵者,国民也饱受草原人掠夺之苦,从军意愿强烈;汉朝土地广袤,大部分时间里,被匈奴侵略的只是边境地区,中央王朝征调士卒花费时间长,消耗巨大,而汉初国家财政非常紧张,无力长时间组织对匈奴的反击战,不得已采取和亲政策。
到汉朝建立时,中原民众已经经历了长时间战争,需要休息公元前236年,始皇帝亲政,平定嫪毐叛乱后,重新开始征讨六国。秦军经过十五年鏖战之后,始皇帝一统天下,建立了前所未有的功业。但他并没停下战争,向北派蒙恬驱逐匈奴,修建长城;向南征讨百越。他还打算在渭水南岸营建新都。
始皇帝死后,天下揭竿而起,中原大地经历了最残酷的七年血战,士民肝脑涂地,妻离子散者不可胜数。到刘邦击败项羽,无尽的战争和劳役已经持续了30多年。
刘邦得胜后,总结前秦灭亡的原因时,将始皇帝盲目征发内地民众前往边疆参加战争而引发民乱看作非常重要的一条。平城失利他确定匈奴强盛且不能轻易击败后,果断采纳了刘敬和亲的策略来缓和双方关系,没继续武力对抗。他不希望继续对外战争引发国民反对。
汉朝初年形势复杂,政治斗争残酷刘邦击败项羽成为皇帝时,帝国境内有韩信、彭越以及英布等强悍的诸侯王。这些人在楚汉战争中立场不稳定,刘邦不能信任他们。刘邦借贯高、陈豨等人谋反的时机除掉张敖(废为宣平侯)韩信彭越的人,英布惶恐下公然谋反,被刘邦带兵剿灭。刘邦不久也因为伤势过重去世。
即位的惠帝刘盈年少,外戚吕氏势力强大。惠帝死后,吕雉独掌大权。她残杀高帝子嗣,大肆分封自家子弟,刘氏诸王以及开国功臣人人自危。吕后薨,功臣和刘氏诸王合谋将吕氏斩杀殆尽,迎立文帝登基。
刘邦登基后到文帝即位期间,汉朝中枢权力斗争剧烈,无暇组织军队对抗匈奴。
总结:楚汉相争时,匈奴完成统一后成为北方霸主,势力范围东到大海,西到昆仑山,非常强盛。刘邦胜利之后帝国内部权力斗争依然剧烈,无暇发动对外战争。燕赵等国自身身处边境,组织征战更加便利,汉朝因为国土广阔,士卒征调距离过远,消耗更大,因而汉初对待匈奴比战国时各国难度更大。在战国时期为什么最弱的燕国都能把匈奴打趴下,到了西汉时期那么费力?
感谢邀请。
匈奴在战国时期就很菜么?我想还不至于。《史记》记载,在战国之前,东西周王朝以及它的众多“小弟”曾经多次受到来自北方的游牧民族,也就是后来的匈奴的侵扰。西周的祖先大王亶父就是因为受到犬戎的侵扰而南迁到了岐山下,逐步建立西周。西周的灭亡就是因为周幽王宠爱褒姒,而褒姒的儿子和周幽王长子争夺太子之位,幽王长子的外公申候勾连犬戎伐灭西周。
东周建立之后,燕国、卫国、周襄王都曾经被来自北方的犬戎、山戎等游牧民族侵扰,周襄王甚至被撵的无处可居,卫国更是国破家亡,后来得到齐桓公、晋文公这两位霸主的支援,才得以幸存。
即便到了战国,游牧民族的侵扰依然是一个大问题。赵国经过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变革,似乎骑兵很强大了,但是为了防备草原部落,依然修建了赵长城,同时期的还有秦国和燕国这两个北方国家,都修建了长城。即便如此,赵国北方受到的侵染依然很严重。《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讲到,当时李牧被派去防守赵国北部边疆之前,赵国边疆屡次受到侵扰,不断有牲畜、人口被掳掠。李牧到了之后采取一系列措施才使得游牧民族望而却步,十几年不敢再次寇边。所以小小燕国,军事实力始终没有达到赵国的地步,对于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也就是个被动防御的主。
为什么匈奴会逐渐变得强大?匈奴匈奴,其实不是某一个部落的名称,是一个北方游牧民族的大聚合,到了西汉前后,从匈奴单于冒顿开始完成了匈奴各部落的统一,才使得匈奴势力变得空前势大。
但是这一切的成因,有一个方面便是中原地区农耕文明的逐步发展。从中原地区第一座真正意义的“城市”建造完成开始,中原地区进入一种城邦文明时期。农耕人口为了寻求生存的安全,绝大多数都是围绕着城市打转的。包括当时的西戎,也是受到秦国影响,开始逐渐建造城市作为生存和防守的根据。这时期的很多游牧部落,其实是和城邦文明交叉混杂在一起的。比如晋的旁边有翟,燕旁边有林胡、山戎等诸多部落等等。
随着城市的扩展,到了春秋末期,各大诸侯国开始抢夺优质土地资源,晋国甚至付出大量努力,消灭了翟,吞并了代国,而齐国东边的东夷等部落也逐步被齐国吞并。游牧部落为了生存,开始向北转移。在北方的游牧民族各部落也逐步发展,有的部落势力大一些,人口多一些,需要的草场等资源便也就多,所以逐步扩张,逐步吞并蚕食,形成几个大的游牧部落,这些游牧部落最终又形成一个松散的部落联盟——匈奴。
而西汉初期的匈奴又一次变得强大,却是因为匈奴内部出现了质变:冒顿单于对匈奴进行了军事化改革,《史记匈奴列传》记载,冒顿置左右贤王,左右谷蠡王,左右大将,左右大都尉,左右大当户,左右骨都侯。
如果说过去的游牧民族还只是为了生活打打猎,抢抢东西,那么这个时候的匈奴,便已经是一个有组织的军事强盗团了。如果南方的农耕文明没有准备,势必被打个落花流水。
西汉时期对匈奴的弱势究竟为何?西汉成立,刘邦信誓旦旦的北上讨伐韩王信,便酿成了一出“白登之围”,刘邦自己被冻得都差点死掉。猛一看起来,西汉真弱啊。
但是西汉为啥开始打不过匈奴呢?
首先把,西汉太穷了。经过战国后期的征战、秦朝时期的南征北战、秦朝末期的一系列大战,整个国家都可以说是赤地千里了。西汉初年,很多大臣甚至连马车都坐不起,他们的车,都是牛啊什么的牲畜拉的,马成为稀罕东西了。可是曾经的秦国、赵国,动不动就是可以出动数万骑兵征战的,光马匹得多少呢?曾经的楚霸王项羽的王牌,就是一支三万人的骑兵部队。到了西汉初年,这一切原有的优势都因为连年的征战不复存在了。而骑兵可不是一蹴而就的,后来的汉武帝为了培养骑兵,专门在北方划定几个地区养马,在那里培养骑兵,还成立羽林军,便是培养精锐骑兵部队的。
其次把,西汉初年还没有恢复秦朝及之前的“戍边”制度。秦朝成立之后,至少迁徙了三十万人口到北方长城一线,这些人平时种地为生,一旦有北方游牧民族入侵,便就地成了士兵,可以对游牧民族的入侵发动一场“人民战争”,让匈奴知趣返回。没有戍边,一个方面是西汉刚建立,人民确实需要休养生息,一个方面便是人口太少,小心政策太急迫反而容易导致民变。
第三把,西汉还没有修筑好自己的长城。秦朝末年,原来属于蒙恬的三十万大军跟着王离前去赵国平定诸侯国叛乱了,北方被迁徙过来戍守的农民们一看这全国一锅粥的乱象,早跑的不知何处去了。而匈奴趁机向南侵扰,缺少人员看护的秦长城此时期很多地段受到了破坏,以方便匈奴的南下。但是西汉财政紧张,汉文帝为了省钱都要穿打补丁的衣服,可想而知。当然这也和西汉的一些经济政策有关。所以汉长城的修建,都是从财政经费里一点一点扒拉出来,一点一点修建的。
没有成熟的骑兵,没有以往的长城及屯边军民,使得西汉很长时间里都难以对匈奴形成什么优势。而匈奴骑兵打了就跑,丝毫不以逃跑为耻辱的特点,也注定西汉难以有什么收获了。西汉在匈奴面前,自然始终显得柔弱不堪,打起匈奴来也往往费力不讨好。在战国时期为什么最弱的燕国都能把匈奴打趴下,到了西汉时期那么费力?
燕国并不弱。对于秦楚等大国来说,燕相对而言确是很弱小,可对于韩宋等中小国来说,燕并不弱小。试问,能从春秋百国中杀出一条血路,并抵挡住强齐数十年的进攻,最后还能联合秦、韩、赵、魏等四国,在5年的时间内,打的齐国只剩下莒、即墨二城的国家,它就算是弱,又能弱到哪里去呢?
燕国可不弱,战国七雄就没有一个是善茬,皆是善战之国。
与此同时,与燕国处于同时期的匈奴,它也并非如西汉时期那般的强大。“各分散居谿谷,自有君长,往往而聚者百有馀戎,然莫能相一”,此时匈奴还只是一个松散的部落联盟,中央王庭、东部的左贤王和西部的右贤王,他们名为一体,实际上却是各自为政,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政权。试想,就是这么一个松散的部落联盟,他岂能打的过贵为七雄之一的燕呢?
而直到秦代,匈奴都还只是一个生存在夹缝中的部落联盟,“当是之时,东胡彊而月氏盛。匈奴单于曰头曼,头曼不胜秦,北徙”,此时匈奴是被北方两个强大的部落左右夹击着,东面是强大的东胡,西面是强悍的月氏,随时都有被吞并的危险。而后,再加上更为强大的秦代的虎视眈眈,最后匈奴单于被逼的都只能是带着一家老小远遁北方。
总得说,在秦代之前,匈奴并不强大,只能算是一个北方不弱不强的中小部落,基于“中原强,匈奴弱”的事实,这时匈奴顶多就是只能袭扰下中原,对中原地区造成不了多大威胁。
但是,到了秦末,随着冒顿单于这位北方雄主的横空出世,匈奴逐渐步入极盛时期。此时,匈奴在冒顿单于的带领下,是“西击走月氏,南并楼烦、白羊河南王。悉复收秦所使蒙恬所夺匈奴地者,与汉关故河南塞,至朝、肤施”,曾经夹击在匈奴左右的东胡、月氏先后被击溃,而后匈奴又相继吞并楼烦、白羊河南王等部落,及收复了秦代所夺的河南等匈奴地,同时占据了原属于中原的朝那、肤施等郡县。自此,匈奴成为了北方唯一的霸主。
而与匈奴走向极盛所不同的是,这时中原却是处于最为虚弱的时刻,此时中原刚刚经历秦末农民起义、楚汉争霸等几场波及全国的动乱,因此在西汉建立时,中原是“丈夫从军旅,老弱转粮饟,作业剧而财匮,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齐民无藏盖”,想想看,此时连天子出行都凑不齐四匹一样颜色的马,开国将相连马车都没有,只能坐牛车。从以上这段记载,我们可以看出,西汉初期,中原地区是处于何等虚弱的状态。
基于以上事实,在此消彼长下,汉与匈之间的关系开始有了些许微妙的变化。
此时,匈奴仗着“控弦之士三十馀万”的实力,是一改往日“不胜秦,北徙”的狼狈模样,不但是经常性的袭扰中原地区,甚至还插手中原事务,时常支持汉朝内部反叛势力,阴谋分裂中原。而反观汉军,虽然此时汉军是一支刚从秦末农民起义、楚汉争霸等一路杀出来的百战之师,且是文有萧何、张良,武有樊哙、韩信,但,汉初因骑兵的缺失(别说是组建骑兵,连开国将相乘坐的马匹都凑不齐),汉对匈奴的袭扰几乎是没有任何办法的,多数时候只能是眼睁睁看着他们来去自如。
而为了让匈奴不袭扰中原,汉初,汉廷只能是被迫的采取“和亲”、“纳贡”等屈辱式的求和政策,来让匈奴不要经常性的袭扰中原边疆地区,以此来获得与匈奴的短暂和平。
但是,我们需要注意的是,汉朝虽然是采取近乎是屈辱式的政策来求取与匈奴之间的和平,可这并非是因为汉朝打不过匈奴,实际上,以“白登之围”汉匈之间的表现来看,汉军并非是打不过匈奴,如若打不过,汉军怎可靠着数万的兵力就抵挡住匈奴数十万大军七天七夜的论番进攻呢?而从中我们亦可看出,匈奴人一旦离开了马匹,他的战斗力起码降了三分之二,对于汉军是造成不了任何威胁的。
简而言之,汉初,汉廷之所以收拾不了匈奴,主要是因为缺少骑兵这支机动部队,试想一支全步兵组成的部队,他如何追得上由全骑兵组成的匈奴军呢?人家打不过你就跑,打得过你就追,你是跑也跑不掉,追也追不上,你说这战还怎么打呢?因此,对于汉朝来说,虽然此时汉军未必就打不过匈奴,但若真是要收拾匈奴,这还真是很费力气。
不过,这种缺少骑兵的局面,在文景时期得到了根本性的改变。自汉文帝开始,随着汉朝的经济开始得到稳步的提升,及其统治也趋于稳固,汉廷开始注重发展骑兵部队。此时,为了改变建立骑兵部队所必需的马匹的缺少问题,文帝颁布了“马复令”:“令民有车骑马一匹者,复卒三人”,就是说民众饲养一匹能够驾车或者乘骑的马,就可以免除三口人的兵役。随着这条政策的发布,民间的养马业开始得到了蓬勃的发展,此时只要稍微有点经济实力的人家,都会饲养一匹马。
而随着民间养马业的兴旺,此时汉朝再不复往日“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的窘迫,汉军的骑兵部队开始与日俱增,直至汉文帝十四年,此时汉文帝已经是能调动十万规模的骑兵部队前往抵御匈奴的入侵。
此后,再经过景帝的继往开来,汉景帝又在边境地区设置国家养马苑,壮大国有养马业的发展。如此,在民间和国有养马业的双双加持下,至汉武帝初年,汉朝已是“众庶街巷有马,阡陌之间成群,乘牸牝者摈而不得聚会”,此时汉军已经是有足够的实力去组建数量庞大的骑兵部队。
而随着汉军拥有了与匈奴数量相当的骑兵部队,汉匈之间积压了七十余年的恩怨,也在此时彻底爆发了,一场长达百年的汉匈战争自此开启。此时,借助着庞大的骑兵部队,汉军收拾匈奴变得不再那么的费力,武帝经过“河南之战”、“河西之战”和“漠北之战”三场决定性的战役,不但占据了河南、河西等匈奴最为核心的区域,还将匈奴赶出了漠北、漠南这世居之地,自此“匈奴远遁,漠南无王廷”。
总得说,汉初,因缺少骑兵部队,汉军收拾匈奴却是很费力,因为他们根本就不可能能彻底消灭掉匈奴的主力部队。虽凭借着远超匈奴的武器装备,其未尝就打不过匈奴,但是碍于其骑兵太少,即使汉军能打得过匈奴,可一旦匈奴一心只想逃,汉军是绝对追不上的,只能是眼睁睁的看着他们逃离自己的视线。
到了武帝时期,随着汉军有了与之匈奴匹敌的骑兵部队,汉军收拾匈奴也就再也没有那么费力了。而事实上也的确如此,依靠着强大的骑兵部队,及远超匈奴的武器装备,武帝仅用十四年的时间,就将匈奴彻底打垮,并占据了匈奴赖以生存的河南、河北、漠南、漠北等地,逼的匈奴单于只能是远遁西北,不敢再与汉朝相争锋。
在战国时期为什么最弱的燕国都能把匈奴打趴下,到了西汉时期那么费力?
伟大革命导师教导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人类历史上无数的例证,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涅槃重生仅仅需要十数年光景。
从战国到西汉数百年间,燕国就能打败的吴下阿蒙,经过发展到汉朝早已成为一个超级帝国,今非昔比,怎能同日耳语。
纵观战国历史,中原诸侯遭受北方游牧民族侵扰的记载中东胡、林胡、娄烦等名字,出现频次和响亮程度都远超匈奴。
匈奴此时在北方游牧民族中排在末位,一个燕国便能暴打匈奴并不足为奇。
匈奴在北方草原的战国时代不断,吞并其他游牧民族,不断壮大自身力量。到秦始皇统一中原时,其东边老牌强国东胡,西方有实力不弱之月氏,南方秦始皇统一中原气势正盛。
三面受敌,即使被打也不妄敢弯弓而南向,太子作人质以求西宁,良马美妻恭送于东。
人不忘志,国不服弱,蓄势以待,天命何来?
秦汉之际,匈奴灭东胡,驱月氏运遁万里,南内乱自败。匈奴何以能敌?
汉朝建立百废待兴,匈奴正午之阳正当其时。事随事变,虽同为匈奴之名,其本已变,其时已改,怎能相提并论。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