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是穷兵黩武吗?为什么?
谢谢邀请!所谓穷兵黩武,那就是动用所有的军队,随随便便就发动战争。我认为这个词最关键的一个字眼是黩字。黩也就是随随便便,滥用的意思。那么诸葛亮是随随便便就发动战争的人吗?他没有做出过合理规划和布局吗?
穷兵黩武用在诸葛亮身上,其实并不合适。诸葛亮继承了刘备的遗志,在蜀汉最危难的时候,接过了权柄。这个时候诸葛亮直接北伐了吗?当然没有,他知道蜀汉当时并不具备这种实力。
那么这个时候的诸葛亮在干什么呢?平定内乱。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刘备的死,直接导致了蜀汉变成了一个四分五裂的政权。
南方的叛乱不断,荆州和上三郡的丢失也让蜀汉损失惨重,刘备东进讨伐东吴失败,对蜀汉的打击几乎是致命的。
这一系列的问题摆在诸葛亮面前,如果换做是你,可能早就缴械投降了。可是诸葛亮没有,每一件事他都做得井井有条。
首先派人扼守边境,以防曹魏和东吴趁虚而入。其次吩咐使者进入东吴,与东吴互通友好,并且承认孙权的合法地位,从而解决蜀汉与东吴的纠葛。
再后来,诸葛亮南下平定叛乱,将四分五裂的蜀汉帝国,从死亡的边缘给拉了回来。而这一段时间,诸葛亮都没有动用大规模的兵马。
也就是说,诸葛亮给了蜀汉长达三年修生养息的机会,这对蜀汉帝国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在这一切都准备好了以后,诸葛亮才表示要兴兵北伐,你能说他是穷兵黩武吗?你能说这是随随便便就发动战争吗?当然不能。
诸葛亮六出祁山的同时,注重开源节流。很多人对诸葛亮最大的诟病,那就是六出祁山一无所获。其实这种说法是不对的,我们只能说最终结果是一无所获,而过程中,对曹魏的打击,那是相当惨烈的。
尤其是第一次北伐的时候,几乎拿下了长安城,整个大西北就完全成为诸葛亮的地盘了。要不是司马懿袭击孟达,那诸葛亮恢复中原的志向完全可以在那个时候实现。
可惜那次北伐的一个致命失误,那就是马谡丢了街亭。在这之后,诸葛亮多次努力,其实也就是希望从街亭找出突破口,挽回这次的失误。
很可惜的是,不管诸葛亮强攻街亭,还是假装攻打其他地区以此要夺回街亭,都没能成功。这等于是从一开始就把诸葛亮北伐之路给封死了。
在诸葛亮六出祁山的时候,为什么他一直想要从祁山这里北伐呢?这里是非常偏远的地区,按道理是不利于北伐的,唯一的原因那就是诸葛亮为了方便运输粮草。
用水路运输粮草,要比陆路节省大量时间,同时也就减少了极大的消耗,这是诸葛亮最重要的目的。
而且诸葛亮的北伐,是在精密部署下不断寻找机会。这是难能可贵的,如果说穷兵黩武的话,可能早就把蜀汉的那点老底给打光了。
我们看诸葛亮去世以后,其实蜀汉小日子过得还不错,这跟他治理蜀地有方是分不开关系的。
诸葛亮治理蜀汉,有自己的办法。六出祁山的诸葛亮难道就什么其他的事情都不做了吗?当然不是。诸葛亮作为蜀汉的丞相,那是军政大权一把抓的角色。
除了在军事上有比较突出的才能外,诸葛亮在政务上的能力,就显得更加突出了。比如说他依法治国的理念,几乎是超脱了千年封建思想的束缚。
不管是谁犯了法,都需要受到惩罚。比如说马谡犯了法,那就必须要杀了,不管马谡是不是诸葛亮最钟爱的徒弟。
诸葛亮本人也因此而受到惩罚,这就是依法治国的严格程度。有这样的执行者,那么蜀汉内部的政治当然就比较开明了。
老百姓们也生活在相对公平的环境当中,诸葛亮并没有忘记老百姓。他改革水利,帮助老百姓们改革农作技术,这些都是诸葛亮促进蜀汉农业生产的重要事件。
所以说,诸葛亮绝对不是执迷于打仗,他是为了能够完成刘备的遗愿,才会走上这条北伐之路。他真正感兴趣的,其实是治理国家。
他从来不以军事统帅著称,而是以丞相自居。其实这已经说明了一切,他压根就是个文官,也不想管着打仗的事情,如果能够只让他治国,他求之不得。
总结:没有诸葛亮的执着,也就没有蜀汉四十多年的历史。不管多少人黑,蜀汉在历史上的地位是永远无法抹杀的。尤其是他长达43年的历史,这是非常浓墨重彩的一笔。
两朝开济老臣心,作为蜀汉帝国重要的支柱,诸葛亮的人格魅力几乎达到了巅峰。这也是为什么诸葛亮在大家心目中地位那么高的原因。
他用北伐打怕了曹魏集团,用内政将蜀汉治理得井井有条,这就是诸葛亮最大的功劳。不管后来费祎休养生息还是姜维九伐中原,其实都离不开诸葛亮为他们垫底的基础。
所以说认为诸葛了穷兵黩武,实在是有些过分了。你只能说他是一个执着的人,是一个没有忘记誓言和忠心的人。
参考资料:《三国志》
诸葛亮是穷兵黩武吗?为什么?
当然不是!
丝语认为:要判断诸葛孔明主导蜀汉发动“北伐”之战是不是穷兵黩武,首先就得弄明白什么是穷兵黩武,并且根据蜀汉“北伐”之战的性质,发动“北伐”之战的目的以及这场“北伐”之战对国家、社会和普通百姓的影响等进行综合评估,才能作出历史的、客观的评价和判断。
穷兵黩武是指不考虑国家的实际情况,违反民情民意、好武穷兵,恣意发动战争,其结果通常是国亏财贫,社会动荡,民不聊生,历来都是兵家不主张和反对的。
那么,诸葛孔明主导蜀汉发动“北伐”之战算不算、是不是穷兵黩武?我们应该从以下方面进行分析和判断。
1、战争性质刘备是“汉室之胄”,从这一点上说蜀汉属于“汉室”正统,匡扶汉室乃蜀汉本分;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有欺世盗名之嫌,曹魏名不正言不顺。所以,蜀汉为了恢复“汉室”讨伐曹魏是“民心”所指,“大义”所向,从某种程度上上说是名至实归,讨伐曹魏之战属于“正义”之战。
2、战争目的荆州和益州虽然土地肥沃,物产相对丰富,但是,毕竟土地和人口资源等有限,不利于蜀汉的长期稳定及发展,而且随着当时蜀汉治下的“政通人和”,这种资源上的不足对蜀汉发展的制约作用也不断体现和日益明显。蜀汉想要恢复汉室,成为真正可以“代表”汉室大统之存在的目的,就必须完成刘备讨伐欺世盗名的曹魏、汉室一统天下的夙愿,这不仅是蜀汉存在的价值与意义,更是诸葛孔明应该有的责任担当。
3、蜀汉当时面对的国内国际情况“今南方已定,甲兵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当时蜀汉面对的周边情况是南方已经平定,并且已经外联孙吴,形成与孙吴相互依托和支援的局面;国内更是“甲兵已足”,“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呼声及愿望越来越强烈,正是顺应“民意”讨伐曹魏、北定中原的大好时机和时候。
4、战争的规模及对蜀汉国内的影响诸葛孔明先后对曹魏进行过五次讨(北)伐,都是在巩固后防、稳定国内形势、财力完全可以支撑的前提和基础上展开的规模都控制在一定范围内的局部战争,没有对蜀汉国内造成什么不良影响。
因此,说诸葛亮主导展开的蜀汉讨(北)伐曹魏的战争是穷兵黩武没有事实依据,也是站不住脚的,是对那段历史缺乏基本的了解,甚至是误读误解的表现。
诸葛亮是穷兵黩武吗?为什么?
整个三国时代,虽然群雄割据,天下大乱,但英才辈出,不乏一流的政治家和军事家。曹操和诸葛亮自然是其中鹤立鸡群和出类拔萃的杰出代表。曹操头角峥嵘,权谋超人,凭借杰出的军政才能挟天子以令诸侯,很早就成就了自己的事业,位居丞相,成为三国前期最有影响的实力派人物,也成为诸葛亮的主要对手之一。诸葛亮的前半生籍籍无名,基本上过的是躬耕田亩的隐居生活。由于刘备求贤若渴,三顾茅庐,他有感于刘备的诚心,于是倾心吐胆,于陇中谋划天下大势,让刘备心悦诚服,倚之为心腹,从而使他有了施展抱负的政治军事平台。后世历史学家惊叹于诸葛亮敏锐的政治洞察能力:未出茅庐而已知天下三分。初出茅庐之后,更是不负众望,火烧新野;出使东吴,舌生风雷,折冲樽俎,建立吴楚联盟;巧借东风,大败曹军;借助荊州,夺取西川,平尽云贵苗夷终于实现三分天下的战略宏图。这一切做得顺风顺水,可谓是诸葛亮人生的高光时期。
惜乎天不佑西蜀。由于关羽大意失荆州,夜走麦城,死于非命,刘备倾举国之力发起夷陵之战,意欲消灭东吴,报仇雪恨。但事与愿违,结果一败涂地,刘备在弥留之际急召诸葛亮托孤,然后在悔恨交加中溘然长逝。
尽管诸葛亮凭借杰出的能力“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实现了三足鼎立的愿望,但他始终清醒地认识到,三国之中“益州疲惫,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刘备驾崩之后,诸葛亮审时度势,在强敌环伺的偏鄙之地,采取了以进为退的军事方略,以兴复汉室,讨伐叛逆的名义六出祁山,向曹魏发起了主动进攻,一度收到了震悔敌人,安定后方的效果。正是由于诸葛亮的北伐行动,才招致了后世学者的微词。
从表面上来看,诸葛亮以小击大,以弱攻强,无异于穷兵黩,以卵击石,得不偿失。难道诸葛亮真的看不到其中的利害得失吗?回答当然是否定的。其实他有着难以言说的苦衷。他深知对手的强大,与其采用保守的政策,被动等待敌人进攻,倒不如化被动为主动,反客为主,给对手造成麻烦,冀可获利于万一。如果一味地消极避战,只能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正所谓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害相权取其轻。由此来看诸葛亮的北伐是无可奈何与别无选择的。从另一种角度来看诸葛亮的北伐行动,则带有明显的听天命、尽人事的意味。因为诸葛亮具有浓厚的忠君报国思想,一生都在感念刘备的三顾之情和知遇之恩,为了报答刘氏父子宁愿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唐代诗人杜甫在《蜀相》一诗中曾高度概括了诸葛亮的一生:“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呈春,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沾襟。”对诸葛亮北伐初心的评价可谓一语中的。
诸葛亮是穷兵黩武吗?为什么?
穷兵黩武是无奈之举诸葛亮的确是穷兵黩武,诸葛亮自己也意识到这个问题,只是时不我待,没有办法。诸葛亮二出祁山,在《后出师表》中,对群臣的质疑做过解答: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固知臣伐贼,才弱敌强也。然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
诸葛亮认为,北伐中原是势在必行的,如果不能尽快灭亡曹魏,则西蜀必为其所灭。
所以尽管西蜀面临着民生凋敝,经济困难,兵力不足,内政不稳等等诸多困境。诸葛亮依然力排众议,执着的六次北伐。
关羽丢失了荆州,彻底打乱了诸葛亮的战略部署诸葛亮在隆中对中和刘备说:
……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在诸葛亮的战略构思中,荆州有举足轻重的战略意义。其重要意义有三:
- 从荆州北上,一马平川,易攻难守。哪怕一支偏军,用好了可以牵制敌军主力,减轻秦川主力的进攻阻力。
- 荆州乃富庶之地,渔米之乡。以荆州之粮草足以做为北伐的军资。
- 当时荆州人口虽不能和北方比,但也相当可观,能够为北伐提供大量的兵源。
当时魏国占据了约十个州,且均是当时中国最繁华的地区。而西蜀只有一个州——益州。虽然益州很大,但大多是不毛之地。
据现代学者考证,当时西蜀总人口约90余万,魏国人口440万人,约是西蜀的五倍。
魏国拥有的地域是当时全国的经济文化中心,聚集着各个领域的人才。而西蜀在刘备时期虽然也收拢了很多人才,但是随着岁月的流逝,这些才俊逐渐老去。西蜀本地却没有多少人才的补充,所以西蜀出现了人才的断代。
诸葛亮去世,邓艾阴平渡险,带着几千疲兵出现在成都平原时,西蜀竟无人能挡。从这一点就能看出西蜀人才缺失的严重性。
刘备逐鹿天下,以汉室宗亲的名义,打着恢复汉室的旗帜。这面旗帜曾经给蜀汉政权的建立带来了许多便利。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人心思定,汉王朝的正统观念正逐渐失去号召力。
综上所述,时间拖的越长,蜀魏之间实力的差距就越大,这就是诸葛亮说的“然不伐贼,王业亦亡。”
诸葛亮是穷兵黩武吗?为什么?
- 个人认为诸葛亮不算穷兵黩武。
- 三足鼎立时,魏国最强兵多将广;吴国虎踞江东,也算是国力充足;蜀国在当时综合实力最弱。
- 首先说穷兵黩武这四个字字面意思:“随意使用武力,不断发动战争,形容极其好战。”在三国时期个人认为真正适合这四个字的只有曹操。
- 为什么说诸葛亮不算是穷兵黩武呢!
- 第一不攻魏国,蜀国必亡。
- 主动出击以攻为守,打乱魏国的防御部署。联合吴国国夹击魏国。魏国实力在两国之上,如果魏国单一攻打蜀国吴国任意一方,都是他们所不能防御的,如果一方被灭另一方离亡国也不远了。但是蜀国和吴国联手,魏国防御情况就不同了。
- 第二防止内乱。
- 刘备死后托孤于诸葛亮,诸葛亮虽然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但蜀国内政并不稳定,益州派和荆州派争议不断,需要战争稳固诸葛亮手中的兵权,防止派系争斗空耗国力。
- 第三为完成故主遗愿。
- 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说:“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今南方以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诸葛亮是穷兵黩武吗?为什么?
诸葛亮在历史上的地位一直很高,被誉为智慧的化身。不过,他也并非神人,也会有办不到的事,比如他穷尽一生也未能完成北伐任务。
为了北伐大业,诸葛亮六出祁山,五次北伐,然而时不我待,最终也只能饮恨五丈原,空留一世遗憾。
蜀汉在三国时势力最弱,而诸葛亮却五次发动北伐战争,因此许多人认为他是穷兵黩武。但是当时的蜀人却不这么认为,反而在诸葛亮去世后为他披麻戴孝,十分敬重他,真实情况究竟如何呢?
三国混战,并非只有诸葛亮发动了战争
可能是受《三国演义》的影响,在许多人都的印象中,只有诸葛亮在发动对外战争,而东吴和曹魏却并未如此。这种说法其实是错误的。
无论是诸葛亮,还是东吴曹魏,大家其实都有一个心思,那就是统一全国。根据史料记载,自夷陵之战三国时期趋于稳定,到234年诸葛亮去世为止,东吴对魏总共用兵六次,魏对吴蜀用兵五次(可能还有遗漏,大概数字)。只不过诸葛亮北伐太出名了,以至于大家都忽略了另外两国的用兵。
因此,三方用兵其实都属于正常的情况,只是不同之处在于诸葛亮是以弱伐强,在很多人眼中甚至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行为。
诸葛亮北伐分寸拿捏很准,规模不大,且损失极小
诸葛亮一共进行了五次北伐,虽说次数比较多,但实际上规模很小,但远远没有达到穷兵黩武的地步。
纵观五次北伐,前三次都集中在228年到229年这一年的时间里。而这三次中有两次的规模都极小,而且持续的时间都很短。后面两次北伐间隔的时间也比较长,分别是在231年和234年。
其中第一次和第五次北伐属于全面进攻,第四次是中型战争,而第二次和第三次则是局部战争。
总的来说,诸葛亮的五次北伐其实都是失败的,并未完成目标。不过,除了第一次因为马谡的失误导致蜀军损失较大外,其余几次的撤军其实都未造成什么大的损失。
于蜀汉而言,北伐是不得已而为之
有人说,蜀中有天险,如果固守,未必不能守住。但纵观历史,我们看到任何偏居一隅的政权,终究免不了被灭的命运。
就三国形式而言,蜀汉最为弱小,无论人口、兵力、国土面积都远远不如魏。与魏拼休养生息,最终也只能是坐等灭亡而已,蜀汉的经济增长远远不如魏国,时间拖得越长,对于蜀汉越不利。
同时,蜀汉内部并非铁板一块,各大势力之间相互矛盾不断。解决内部矛盾最好的方式就是将这种矛盾转移出去,这样才能让内部团结一心。
因此,无论对内还是对外,诸葛亮都必须北伐。
虽然连年北伐,但蜀汉的百姓生活并不差
《袁子》曰:亮之治蜀,田畴辟,仓廪实,器械利,蓄积饶,朝会不华,路无醉人。
《三国志》:军资所出,国以富饶。
《袁子》曰:亮之治蜀,田畴辟,仓廪实,器械利,蓄积饶,朝会不华,路无醉人。
《三国志》:军资所出,国以富饶。
以上皆是对诸葛亮治蜀的记载,说明在诸葛亮的治下,蜀人的生活水平相对很高。袁子的那句评价基本上算是古代治理国家的最高水平了!
因此,诸葛亮虽然连年北伐,但其实并非对蜀汉国力有所损失,反而国家是越来越富饶了!这才是后人尊敬怀念诸葛亮的真正原因。
当然,自诸葛亮去世后,蜀汉的国力就每况日下,没有人能够达到他的水平。到了姜维掌权时,才真正出现了穷兵黩武的现象。
历史上有这样一个故事,在诸葛亮去世后百年左右,桓温遇见蜀中的一位一百多岁的老者,是诸葛亮时期的一个小吏。桓温问他诸葛亮的水平,小吏却说,自诸葛公逝后,无人可及。
桓温征蜀,犹见武侯时小吏,年百余岁。温问:“诸葛丞相今谁与比?”答曰:“诸葛在时,亦不觉异,自公没后,不见其比。”
桓温征蜀,犹见武侯时小吏,年百余岁。温问:“诸葛丞相今谁与比?”答曰:“诸葛在时,亦不觉异,自公没后,不见其比。”
这个故事的真假性我们不得而知,不过可以肯定的是诸葛亮在蜀中百姓中的威望极高。
许多人都知道成都的武侯祠,但却鲜有人知道刘备的惠陵其实是与武侯祠一起的。由此可见诸葛亮在民间的威望。
因此,诸葛亮虽然五次北伐中原,但对于蜀汉而言,并未伤筋动骨。在诸葛亮的治理下,百姓生活富足,与“穷兵黩武”一词毫不沾边,这也就是蜀中百姓敬重和怀念诸葛亮的根本原因。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