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有哪些严重被低估或高估的人?
三国时期是英雄辈出的年代,诸葛亮可谓是英雄中的代表人物。我们谈谈他儿子诸葛瞻吧,这大兄弟从小就被套上了诸葛亮的主角光环,所以刚出生开始,蜀汉臣民们就坚定不移地相信,他就是第二个诸葛亮!
可是现实是比较残酷的,诸葛亮在诸葛瞻很小的时候,就出去打仗了。因为诸葛亮也没有篡位的打算,压根就没打算好好培养自己的儿子,所以诸葛亮常年呆在家里。
瞻字思远。建兴十二年,亮出武功,与兄瑾书曰“瞻今已八岁,聪慧可爱,嫌其早成,恐不为重器耳”年十七,尚公主,拜骑都尉。其明年为羽林中郎将,屡迁射声校尉、侍中、尚书仆射,加军师将军。---《三国志》- 这就是说诸葛亮从来没有将他的学问,系统地传授给诸葛瞻。等到诸葛亮去世以后,蜀汉的臣民们就日思夜想,希望诸葛瞻快点长大,好继承丞相的衣钵。
- 甚至连刘禅也是这么想的,每次朝中有重大的事宜,刘禅都会叫武乡侯诸葛瞻过来一起参谋参谋,诸葛瞻全程都在点头,似乎得到了他老爸的真传一样。
- 诸葛瞻8岁的时候,其实诸葛亮就上天了。纵然诸葛瞻再聪明,那没有一个好老师教育他,他也难以成就大业。然而在这种臣民吹捧的氛围中,诸葛瞻居然情不自禁地认为自己的确很牛。
可是一个血淋淋的例子告诉我们,诸葛瞻和蜀汉群臣的这种错觉,几乎把蜀汉直接推向了灭亡。
01诸葛瞻战死绵竹,把蜀汉最后的一股元气给断送了。邓艾从阴平小道溜进来的时候,其实他心里也没底啊。蜀汉到底有多少精锐,他压根就不知道。后来打下了江油以后,在叛徒的详细解释下,邓艾才明白,原来蜀汉还剩下9万大军在成都镇守,这可不是一个小数目。
邓艾一时间也不知道该如何是好,要是领军之人是个将帅之才,那可咋整。所以邓艾只能慢慢往前打,一路小碎步打到了绵竹这个地方。
刘禅得知这件事以后,立刻把聪明睿智的武乡侯诸葛瞻请到了宫中,表示目前这个形势,只有派诸葛瞻前去才能镇得住邓艾。
瞻工书画,强识念,蜀人追思亮,咸爱其才敏。每朝廷有一善政佳事,虽非瞻所建倡,百姓皆传相告曰“葛侯之所为也”是以美声溢誉,有过其实。---《三国志》诸葛瞻满头大汗,背脊上都湿透了。但是他不敢说不啊,毕竟他是诸葛亮的儿子,打仗应该也是一把好手。他不断给自己足够的心理暗示,然后就带着蜀汉8万大军出发了。
不过诸葛瞻临走前可是留了个小心眼,他把自己儿子诸葛尚也给带在了路上,因为他认为可能诸葛尚会遗传一点诸葛亮的本事。
结果他也是一路小跑到达了绵竹,邓艾和诸葛瞻第一次较量,所以心里没底。而诸葛瞻是第一次带兵,心里更没底。结果双方大战一场,诸葛瞻和诸葛尚全都死在了这一战当中。
他们死的的确壮烈,关键是,他们把蜀汉唯一有希望的8万大军也都带进了坑,结果导致邓艾收拢残兵败将,一路大跨步直奔成都而来,最终刘禅选择投降。
02诸葛瞻从小就被人夸聪明,这不是一件好事。由此可见,诸葛瞻的才能的确是言过其实了。这些人对他的期望太大,导致了诸葛瞻自己也觉得自己很牛,其实他什么都分不清,忠奸不分的人,能是什么人才呢?
- 他临死前说,自己内不能治黄皓,外不能阻止姜维,没有脸面去见他老爸。这可真是天底下第一大笑话,黄皓他治不了是他能力有问题,可是姜维对蜀汉忠心耿耿,为什么要压制姜维呢?
- 难道说姜维带兵抵抗曹魏,诸葛瞻是表示反对的?他没有表示过反对,当时的诸葛瞻已经统领蜀汉全国的军政,完全有资格调度军队。可是诸葛瞻啥都没做,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他压根就没有这个能力。
- 在宫中他没有能力对付黄皓,毕竟黄皓这么多年呆在刘禅身边,早就成了刘禅的亲信,诸葛瞻是动不了的。在军中诸葛瞻丝毫威信都没有,虽然是诸葛亮的儿子,可是却不懂得如何调度军队,这也是挺无奈的。
这跟他从小被大家夸着长大是有很大关系的。诸葛瞻8岁丧父,此后周围所有人都把他当成第二个诸葛亮。所以久而久之,内心也会骄傲起来。
在治学方面自然就没有诸葛亮小时候那么扎实,而且他的智慧是没办法跟诸葛亮相比的。所以长大以后的诸葛瞻自然也就没办法成为有才能的人。小孩子可以鼓励,但是千万不能夸,一旦夸的过分了,那反倒是事倍功半。
总结:诸葛瞻虽有节气,但是却是被虚荣笼罩着长大的孩子。我们发现诸葛瞻最后壮烈牺牲是非常有节气的,这一点跟他老爸很像,一辈子都没有背叛过蜀汉王朝。可是诸葛瞻却没有足够的才能,却要硬着头皮充当将帅。
结果导致蜀汉最后的一批人马,被诸葛瞻带入了坑中。就连久经战阵的姜维似乎都忽略了这一点,他没想到刘禅会把8万大军都交给诸葛瞻去迎敌。
如果诸葛瞻能够固守成都,等到姜维大军杀回来,那蜀汉还是有希望的。可是在刘禅的坚持下,诸葛瞻居然接了这么大一项工程。
关键你有接工程的本事,却没有做好工程的能力。就算是分包给有能力做的人那也是好的啊,为什么要自己单干呢?
参考资料:《三国志》。历史上有哪些严重被低估或高估的人?
被低估的黎塞留
大约是受大仲马那本《三个火枪手》的影响,法国宰相黎塞留一直是个奸诈小人的形象。但其实这真的是个错觉,对法国来说他大约是个诸葛亮式的人物,而且很多人小看他了。
首先多数人小看了他的能力,这货在路易十三统治期间把法国的王权强化到无以复加的水平,几乎可以类比咱们华夏的郡县制。凭着一己之力压制美第奇家族出来的太后、驱逐普罗旺斯省长、杀掉蒙莫朗西元帅,这绝不是只靠鬼蜮手段能办到的。
在对外方面这家伙更了不得,差点颠覆哈布斯堡王朝的三十年战争几乎就是他一手策划,不停资助哈布斯堡王朝的对手,让他们添柴式的一个个跳出来火拼,战争开始近20年法国才跳出来全面参战,一举取代了哈布斯堡王朝的陆上霸权。这绝对是一个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战略级谋士,比起后来德国的俾斯麦也不让分毫。
其次很多人小看了他的人品,这老兄虽然手段狠辣,但确实不是个操蛋的家伙。他以枢机主教加首席大臣的身份执政,算是做到专权而未擅权,对国王路易十三保持了足够的尊重,即使早点他曾经被流放过。
他也没有怎么栈恋权位,意识到自己的生命无法挽回,他立刻把权力移交给下一任宰相马萨林。而且这哥们在临终之前留下了一句逼格很高的名言,神父问他:“你要不要宽恕你的敌人?”
他答:“我只有公敌,并无私仇。”
被高估的宋仁宗宋仁宗赵祯在史书中颇有贤名,传说他驾崩的消息传到辽国,辽帝耶律洪基痛哭失声,还对左右侍从说“我若生中国,不过与之执鞭持盖一都虞侯耳”。《宋史》中更是对他大家褒扬,评赞曰“为人君,止于仁。帝诚无愧焉。”
吐槽机到不是热衷翻案的细节考据派,充其量也就是个大号逗逼,但在我看来,他的评价该是“为人君,只剩仁”而已。他亲政三十年,外战基本没胜过,宋夏战争被李元昊给糊了一脸,最后拿钱买人家称臣。
“庆历和议”约定每年赐西夏绢十三万匹、银五万两、茶二万斤,换来半个世纪的和平。辽国也跟着兴兵南下,陈兵边境,最后还是以增加岁币的形式维持了“澶渊之盟”,史称“重熙增币“。
好不容易出了个能打的狄青,还被折腾的忧惧而死。
内政方面更是一塌糊涂,王夫之评价他是“无定志“半点没错,两府官员走马灯一样的换,前后换了40多人。庆历新政不足两年就夭折,最后只能坐视冗官冗兵越演越烈,土地兼并无可挽回。
在当朝就有人说“当仁宗四十二年,号为本朝至平极盛之世,而财用始大乏”。换言之,宋仁宗其实和乾隆有点相似,因为前人铺路,帝国在他手里达到盛世,但因为自己无能,帝国由此而衰,这人确实被高估了。
历史上有哪些严重被低估或高估的人?
被误会,算是亘古不变的“人间疾苦”之一。不少古人,有些人表面上风光无比,实际上举步维艰;有些人表面上威风凛凛,实际上有吃软饭的嫌疑;有些人乍一看勇猛果敢,实际上是个逃兵……
相比于中国皇帝的一家独大,中华文化圈里的其他皇帝处境就不那么乐观了。“天皇”,这个在中国都妇孺皆知的角色,在日本的实际生活却远没有中国皇帝安逸,其真实的地位,也不是我们所想的那种普天之下对其绝对服从。
拿大家相对熟悉的日本幕府时期来说,幕府的存在,实际上将天皇拉下了神坛。光脚的可以不怕穿鞋的,但是手无寸铁的却怕拿刀的。在武士刀剑的胁迫下,以天皇为首的公卿势力不得不承认武家、幕府的存在。本来“征夷大将军”是个特别时期才设立的最高官职,但是由于武家想要,天皇也不得不下令将这一官职世代赏赐给幕府的执政者。
不仅武家的男人可以压天皇一头,就连武家的女性,也能逼迫天皇做出既不乐意又有违旧例的事。德川幕府第三代将军德川家光的乳母阿福夫人,就是这么一位打破了旧例的女人。
阿福,本名斋藤福,是明智光秀的家臣斋藤利三的女儿。在阿福生下第三个孩子后不久,她得知了将军家正在物色乳母的消息。阿福也是武家之女,但她的父亲,曾在本能寺之乱中背叛了主君织田信长,被世人视作叛徒。而她的丈夫,也只是亲戚家的养子,一个普通的武士。
就是这么一个出身低下,身份卑微的女性,在成为将军继承人的乳母,并成功帮助将军即位以后,受命前去京都朝拜天皇。当时的惯例是,天皇只接见有朝廷官职的人。而阿福不过是一个武家叛臣的女儿,一个乳母,根本没有觐见的资格。但是,她就是去了。靠着武家撑腰,阿福以征夷大将军德川家光的名义,以自己谋来的贵族三条西实条妹妹的身份,朝见了天皇。
在大河剧《大奥》中,阿福朝见时上演了天皇被气到撂担子走人的一幕。而在现实里,不仅天皇很生气,公卿们也很生气。但生气又有什么用呢?胳膊拧不过大腿,天皇最终接受了现实,还赐给阿福“春日局”这一从三位官职的称号,以肯定她哺育将军的功劳。
憋屈如日本天皇,其身边不仅有位高权重的关白等一众重臣,远处还有手握实权的幕府。事实上,不仅天皇日子不好过,就是幕府之中,也有表面风光的人物。而这其中的代表,非源赖朝莫属。
源赖朝,镰仓幕府建立者,幕府时代的开创者。然而这么一位枭雄,实际上却是个惧内的男人。他对正妻北条政子的畏惧,根本上来自于他对岳父家权势的依赖,直接表现为他对脾气火爆的妻子的畏惧。
源赖朝幼年时便被仇家平家发配到伊豆,过着流放生活。一穷二白的源赖朝,为了一雪前耻为父报仇,打起了找个好岳父,利用岳父家的主意。而北条家,在一番折腾之后,就成了和源赖朝拴在一起的蚂蚱。毫不夸张地说,源赖朝能逃离流放地,能起兵进而得到父亲旧部的支持,能很快站稳脚跟,都离不开岳父家的支持。因而源赖朝对北条政子,也是尽可能地拉拢和忍让。
在之后的战争中,战场上的大功实际上是由源赖朝异母弟源义经建立的。因而身无战功但属于嫡系正统的源赖朝,就更依靠岳父的势力。他惧怕惹恼岳父一家人,尤其害怕妻子不给自己留情面,甚至到了只敢把情妇藏在家臣家,要找借口才能去见情妇的地步。
而在宋元之际,还出现了另一位让人更是啼笑皆非的人物。他就是南宋著名常败将军范文虎。一说起常胜将军,大家脑海里大概会浮现不少人的身影。然而要论“常败”,则正是范文虎“独占鳌头”。
然而就是这么一位靠拍马屁获得升迁,结果在战场又退又逃,替南宋打完数场败仗的将军,却在投降元朝后做起了两浙大都督、中书右丞。至元十五年(1278),范虎成又官迁行省参知政事,同年官至左丞。至元十八年(1281),范文虎竟然以日本行省右丞的身份参与第二次元日战争。
在这场关乎日本存亡,关系元在亚洲最东方势力的战争中,范文虎再次演绎了他“常败将军”的称号。率领军队出海,他居然不提前检查船只这么重要的物资,任由军队乘坐河船出海。
这场战争在日本留下了“神风”的传说,在中国却只有些闲言碎语。无他,只是范文虎瞒报能力无人能及。尽管之后他还是因为这个过失被处罚,但他很快就靠溜须拍马补回了损失。
有玩笑话说,“范文虎”这个名字出现在史书上,不是和“升官了”连在一起,就是和“又升官啦”连在一起。他的为官之路,看起来一帆风顺。可实际上,那就是一张爬满了虱子的华丽丽的袍子。
“高估”,现代汉语里指“过高的估计”。由于历史总是过去式,史料随着时间的推移可能越来越少,因而我们很难真正全面地去了解一个历史人物。随之而来的,便可能是我们对他们的高估。无论是日本天皇、幕府将军,还是范文虎,我们看到了他们的不同面,却还没能看清他们真实的模样。长路漫漫,学史路上与君共勉。
历史上有哪些严重被低估或高估的人?
飞将军李广吧,就因为王勃写了“冯唐易老李广难封”这句话,后世谈起这位悲情将军的时候,总是充满了惋惜,但他被“高估”了。
当然,李广确实是一位牛人,不论从个人实力还是作战经历来说,都值得肯定。但是,必须承认的是,李广打了大半辈子仗,除了运气不好之外,带兵水平确实不怎么样。
咱们先看看李广最著名的一次操作:匈奴入侵上郡,中贵人被匈奴的三个射雕手差点弄死。李广知道以后,立刻带着一百多人骑马追赶,一口气追了几十里路。最后终于杀掉两个,俘虏一个。然后,大家就惊喜的发现,不远处就是匈奴的骑兵大军……
匈奴看到这情况,也觉得很“惊喜”啊:这什么情况?主动送上门的肥肉?不对,一定有诈,汉人都很狡猾,不可能有这么傻的操作——嗯,正是匈奴统帅的过分小心,让李广死里逃生。
李广利用匈奴人的疑虑,干脆让人下马休息,一直到晚上才回去。
你们猜猜城中的留守士兵,以及百姓们会怎么想?匈奴大军压境,随时可能攻城,堂堂一个守城将军,竟然为了追三个匈奴兵跑这么远。更关键的是,人家匈奴都知道害怕,万一遇到伏兵就麻烦了。李广就这么追了几十里路,追到了人家大军面前……这要不是匈奴人谨慎小心了,李广指定被灭了。
再看看李广带兵,也是让人无语。按照记载,“及出击胡,而广行无部曲行陈,就善水草顿舍,人人自便,不击刁斗自卫,莫府省文书……”看吧,李广带兵非常随意,不安排巡逻的军阵,士兵们想干嘛干嘛,晚上扎营也不安排示警,行军的相关记录更是含糊而过……这样带兵,能保住性命就不错了。
也确实是,你看李广仗打的很多,自己也很勇猛。但是,经常打败仗。为啥呢?李广这样带出来的兵,战斗力差是正常的……
咱们再看看李广对作战的要求:“其射,见敌急,非在数十步之内,度不中不发,发即应弦而倒。用此,其将兵数困辱,其射猛兽亦为所伤云。”嗯,这个操作就让人不好理解了:两军对阵,非要等到敌人冲到数十步之内才放箭,因为这样才能射的准……唉,李广对阵的可是匈奴的骑兵部队啊,数十步的距离,冲锋状态的骑兵眨眼功夫就能杀过来!
这么看的话,李广部队的命中率高,是因为把敌人放到了跟前才射箭,一轮齐射之后,估计匈奴骑兵就冲到面前了。
还有一件事,更显示了李广有些小心眼儿。原文就不上了,说是李广有一次出城,回来的时候天已经晚了,霸陵尉喝多了,也没认出李广。于是就不让他进城了,还告诉李广:现在是晚上,就算是将军也不能进城!
然后,李广就记住这事儿了。后来匈奴来犯,李广受命带兵迎击,他就请求霸陵尉跟随大军一起上前线。然后,把霸陵尉带到军营,立刻就斩了……
这不是典型的公报私仇吗?人家霸陵尉就算得罪了你,也不是什么大事情,严格执行规定嘛,真要是优秀的将领应该喜欢这种人才对的……然而,李广就趁着打仗的机会,把人家叫到军营斩了,我们还能说什么呢?
李广这个人确实勇猛无比,是个人才,但他确实被高估了。以他的战绩和治军统兵能力,无法封侯也是正常的。
历史上有哪些严重被低估或高估的人?
因为我们无法回到那个时代,因此对以前的那些历史人物了解的不是很透彻,大多是从古籍和民间传闻中了解的那些历史人物。其实历史上有许多严重被低估或者高估的人物,他们远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么厉害或者坏。有的历史人物明明是正派的,但史官们为了迎合统治者的口味,撰写的史书中会使劲的贬他。罗贯中所写的《三国演义》,由于其精彩的文笔和丰满的历史人物形象,广受读者追捧。但是三国演义中对有些人物描写的十分失实,比如周瑜,人家本是翩翩如玉的温润君子,罗贯中非把别人写的小家子气。
㈠《三国演义》中被抹黑的周瑜,今天为他本人正名为了能够突出诸葛亮的神通广大,罗贯中是使劲的抹黑周瑜。在《三国演义》中的描写中,周瑜是一个很颇有才情但小气巴巴的人,他没有容人的气度。最后甚至是被诸葛亮给气死的,在死前还说出了“既生瑜,何生亮”这种话。其实我们翻开正史,我们就会发现人家是个温润如玉的翩翩君子,容人的气度大大的有。在史书《三国志》这里,对他作出了极高的评价,比如说“年少有美才”、“文韬武略万人之英”等。事实上他的真实才干是半点也不输于诸葛亮的,只是罗贯中把诸葛亮本人过于神化了。
㈡一代英雄曹操被黑的没法看,他真是好色成性吗?关于曹操,好多人都觉得他过于好色,酷爱人妻。有句话说的好,夺妻之恨不共戴天。你抢别人的妻子,那你真的有点十恶不赦了。曹操真的是这样的吗?其实历史上真正的曹操人家还真不是这样的其实算得上是个民族英雄。郭沫若先生曾说过,曹操在民族贡献这方面没话说。毛泽东也曾为他正名,让我们后人不要去轻信小说中曹操的描写。其实自古英雄爱美人,曹操作为一代枭雄,喜欢漂亮的女人也没错啊。
㈢飞将军李广其实带兵水平真的很一般首先我不否认李广是有真才实干的人,毕竟人家打了大半辈子的仗,没有功劳也有苦劳。他这个人作战经验丰富,但带兵水平真的很一般。这话从何说起?纵观李广打仗的次数,我们可以发现大多时候都是输的。然后从他手下带出来的兵的战斗力来看,战斗力好像有些弱鸡。本人的军事指挥一般,手下的战斗力也不强,怪不得会总打败仗。王勃曾经做出过这样一句诗,“冯唐易老,李广难封”。事实上人家真的没有这么厉害的,不过是我们追捧罢了。
历史上有哪些严重被低估或高估的人?
中华5000年文明史上,可谓名将辈出,只是有些将军虽然才华横溢,战功显著 冉闵
当时的北方地区,成为了异族武装的天下,没有一个汉人势力,汉人被成为“两脚羊”,悲惨无比。在这种环境下,汉人想要建立武装,何其难也,一旦存在即遭到异族打击!但是冉闵却建立了冉魏政权,可见冉闵的智谋和勇武。
让冉闵不被主流历史重视,估计有两个原因:(1)“杀胡令”(2)一介武夫。但后来文人或许不清楚,如果不是冉闵,或许华夏真要灭种了。
,谢玄
在中国军事史上,谈到精锐部队,就不得不提谢玄的“北府兵”;谈到战争奇迹,就不得不谢玄主持的“淝水之战”。如果不是淝水之战的胜利,中华要早1000年,彻底沦落于异族之手。
如今,有多少人知道“淝水之战”的巨大意义?当时秦王苻坚(氐族人)率军87万,准备灭亡东晋,当时有一个典故叫投鞭断流,说明秦王苻坚兵多。而东晋迎战的仅8万北府兵。但最终谢安率军取得大胜。试想一下,如果谢安失败,东晋还能存在吗?汉人或许最多只能成为小种族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