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起坑杀20万降卒,他有什么难言之隐?是范睢的阴谋诡计还是秦昭襄王的权御之术?
谢谢邀请,白起号称杀神,这可不是闹着玩的,他一生指挥的战斗中,杀害的人数超过一百万人之多,可见白起的可怕之处。
但是被他主动坑杀的,却只有长平之战这一次,这一次坑杀人数多达20万人,白起为什么要坑杀这些人呢?
首先,这件事跟范睢一点关系都没有。范睢是秦昭襄王的相国,为秦昭襄王提出了远交近攻的政策。但是范睢这个人心眼小,白起在长平之战获胜以后,已经要打下邯郸城了。
眼看着赵国就要亡国,一旦赵国被灭,那么秦昭襄王自然就有实力称帝了。这个时候范睢认为,如果白起灭了赵国,一定功盖天下,到时候自己这个相国可能就要让给他来做了。
所以范睢就给秦昭襄王出了馊主意,建议白起罢兵还朝,甚至还污蔑白起有可能造反。这件事直接导致秦昭襄王错过了唯一一次可以问鼎天下的机会。
可见范睢虽然是有才能的人,但是为了自己的私利,而断送秦国的前程,可以说他这样的谋士非常不厚道。
但是你非要把范睢和长平之战扯上关系,其实是没有必要的。在长平之战前中期,范睢的出镜率非常低。他名为相国,其实就是秦王的一个谋士,所以他压根就没有能力调动秦国的军队和粮草。
长平之战的后备力量,全都是秦昭襄王亲自调用的。在白起击败了赵括,俘虏了20万赵国降卒的时候,范睢也没有多少说话的权力,所以这个锅范睢不背。
秦昭襄王必须要为这20万降卒买单。为什么说秦昭襄王要负责任呢?因为秦昭襄王当时完全知道所有战况,白起已经击败了赵括,而且俘虏了20万赵国降卒。
但是白起手里的粮食,只够秦军吃喝的,赵国的粮草也已经被秦军切断,赵军军中早就出现了人吃人的惨况。这个时候秦昭襄王不可能意识不到,该如何处置这20万大军。
要是全放回去,那这一战等于白打了,赵国铁定还会卷土重来。要是留在这里,那么20万人每天的粮草,可就是一个非常巨大的问题。如果不给粮草,又让他们活着,早晚会引起军中哗变。
所以这个时候白起向秦昭襄王提出申请,是不是要拨付粮草。这已经说得十分明显了,意思就是20万大军必须要养活才行。
对于这件事秦昭襄王的态度是漠然的,他丝毫没有增加粮草的意思。也就是说,这20万人他不负责养活,他只养活秦国的军队。
那摆在白起面的可就不是一道选择题了,而是一道必做题。20万人放在军中,又不给他们吃的,会造成怎样的后果,难道秦昭襄王没有想过?他当然想过,只是他不想下达屠杀的命令而已。
这个坏人必须要白起来做,白起在没有后继粮草的情况之下,只能杀掉这20万人。在当时的情况来看,白起也不是救世主,他不可能让这些人活着回到赵国,然后整军再战。
所以说秦昭襄王虽然没有下达屠杀的命令,但是杀掉这20万人的罪魁祸首,其实就是秦昭襄王本人。
白起在这场屠杀中充当着刽子手的重任。屠杀20万降卒是一件小事吗?如果没有秦昭襄王的旨意,白起是不可能愿意这么做的。首先他这么做回背负上人屠的罪名,永生永世都无法洗刷。其次他这么做必然会引起六国震动,到时候六国同仇敌忾对抗秦国,这样的后果,白起担得起吗?
范睢的建议是远交近攻,这个原则也是得到秦昭襄王认可的。所以白起没有理由会为了这20万人,破坏秦昭襄王的大计。
由此我们可以得知,这是秦昭襄王的一次失策的命令,他没有考虑到,坑杀20万降卒将会引起天下震动。后果自然是不堪设想,六国当然都要为自己的未来考虑,秦昭襄王如此狠毒,必然会引起六国公愤。
- 白起在这件事当中,只是一个刽子手。他下达了最后一道坑杀的命令而已,至于决定权,他是没有的。
- 因为坑杀了这20万降卒,导致魏国和楚国联军共同向邯郸进发,最终保住了赵国,这就是连锁反应。
- 反过来看,如果当时白起没有坑杀这20万降卒,那么魏国和楚国是不是就不会救赵国了呢?应该是这样,他们也不愿趟这趟浑水。
所以秦昭襄王的两次失策,导致了他不能灭亡赵国。第一次就是命令白起坑杀20万降卒,第二次就是将正在攻打邯郸的白起给调了回来。
白起坑杀20万降卒,他有什么难言之隐?是范睢的阴谋诡计还是秦昭襄王的权御之术?
战争是残酷的,而歼灭战更是残酷的,歼灭战的目的就是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破坏敌国的战争潜力。春秋时期的战争是争霸战,当时有八百诸侯国,所谓争霸就是把你打服,你认我为大哥,我就不杀你,可以灭你的国,但是不屠戮你的人民。战国时代只剩七大战国和十多个小诸侯国,战争发展成了歼灭战,为了灭一个根基雄厚的国家,不得不大开杀戒,杀降兵,屠戮百姓就经常发生了。
长平之战是秦赵两国的国运之战,是决定谁统一天下的抉择之战,秦赵两国都发动了国家最大的战争动员潜能!不能仅仅看到长平之战赵国伤亡了45万人,其中20万人的降兵被坑杀;还应看到秦国阵亡3了0万大军,史记载“秦卒亡者过半”!还应看到秦国为了取得战争的胜利,15岁以上的男丁皆被征召入伍,秦国本土特别是河东郡的存粮都被输送到了前线。秦国的粮食只够秦军吃,赵国20万人吃什么?
释放赵国20万士兵归国,那么这仗白打了。将20万赵军编入秦军,这是一个巨大的风险,毕竟赵军家人都在赵国。将20万赵军化整为零编入秦国民籍,这样风险同样巨大,国内动荡不可避免!秦昭襄王深知,这20万赵军的命运只有死才最符合秦国的利益;但是作为秦王,他不能发布这样的命令,毕竟秦国要统一天下,秦王会成为天下的王,他不能屠戮子民!大秦丞相范睢可以下令坑杀20万赵军,但是范睢作为天下名士,他不能给自己抹黑,那有名士当屠夫的?
秦昭襄王、丞相范睢将这个难题抛给了武安君白起,他们下达的指令是“战场之事,武安君全权处理,可不汇报”!白起明白了秦王和丞相的意思,他得背下人屠的称号,受后世万千国人唾骂!白起为了秦国的最大利益,勇于担当,他下令给赵军吃一顿饱饭,然后趁夜全部坑杀。杀了20万人后,白起并没有懊恼,他下令全军休整十日,然后一举灭赵,白起要完成一次灭国大战,结束他辉煌的军争生涯!但范睢却出来阻止白起的灭国大功,以赵国六城接受秦赵议和。
一年后赵国不献六城,秦昭襄王发兵三十万击赵,赵、魏、楚、韩四国结成同盟抗秦。魏国信陵君魏无忌亲任统帅,四国同心协力全力进攻秦军,此战秦军阵亡30万人,丢失函谷关以外所有领土。白起背负杀降人屠之恶名,不肯领军作战,最终被赐死杜邮,死前白起大呼“赵军将士,白起还命来矣”!历史上对长平之战、邯郸之战战死的60万秦军可以一丝同情?大家都将注意力放在了赵国20万降卒被杀上面了。秦国的统一战争难道不正义吗?
秦国百姓认为白起无罪而死,皆怜之,建祠祭之。赵国百姓恨白起杀夫屠子,将白起化为孺子牛,生而耕地下力,死而分食其肉!白起的千秋功过,任后人评说。唐太宗李世民评价:白起为秦平赵,乃被昭王所杀…乃君之过也,非臣之罪焉。宋太祖赵匡胤评价:此人杀已降,不武之甚,何受享于此?
白起坑杀20万降卒,他有什么难言之隐?是范睢的阴谋诡计还是秦昭襄王的权御之术?
“社稷功臣数白起,长平一战定乾坤”无论后人何如评价,我始终觉得,在白起下令屠杀赵卒的时候,其内心应该非常的淡定而从容。因为,身在局中,有些事是他不得不做的。如果非要说什么难言之隐的话,无非就是彼时彼刻的他不得不替秦昭襄王背下“杀降”这口大锅。一:胜负虽分而后患未除
经过一年有余的对峙,秦赵两国都已经疲惫不堪,国不堪命~当此之际,秦赵纷纷易帅以求速战速决。公元前260年,秦军在白起的指挥下终于险胜赵国。至此,这场旷日持久、意义非凡的天命之战才有了结果。
近似于“亡国之战”的“长平之战”将赵国数十年“胡服骑射”的成果毁于一旦。当年“称雄中原,睥睨天下”的霸主至此成了“任人宰割的鱼肉”。秦赵成了真正意义上的“生死仇敌”,再无和缓的余地。
二:于情于理赵卒必须死
而同样已经奄奄一息的秦国自然深悉此理。所以在面对泱泱四十万众的赵国降卒时。如何妥善处理成了秦国上下最关心也最操心的问题:
1、如果把赵卒全数带回秦国为奴隶,这绝然是不可能的事情,毕竟,同样国力耗损国都的秦国要想钳制住“心怀怨恨,伺机报复”的四十万赵卒,使其“俯首帖耳,唯命是从”几乎是不可能的事。而这种行为无异于“曝心腹于虎口”随时都有“祸起肘腋”的危机。
2、如果将赵卒全数放回,这更是不可能的事情。所谓“哀兵必胜”原就败的屈辱、不甘的赵降卒,一旦回到赵国,势必会秣马厉兵、枕戈待旦。再加上赵孝成王又非昏聩无能之主(历史证明,孝成王不仅不昏聩,而且非常英明,知错能改的勇气并不是任何君王都具备的,而他恰恰有此品质)。再说,此类养虎遗患、纵虎归山的事情在历史上也是数见不鲜的。譬如公元前627年在秦晋“崤之战”中被晋国俘虏的“百里孟明、西岂术,白乙丙”三帅在被晋襄公释放回秦国之后。重新受到秦穆公的重用,而终于在公元前625年“王官之战”中一雪前耻并最终挟战胜之势,转道崤山“封尸而还”。
所以,综合当时的实际情况,赵卒的问题无论放在哪个国家都是难以解决的一大难题。当此之际,想必秦国上下所面临的心理负担远远大于战胜攻取所带来的快感。
而身为大战略家的白起,对此困境又岂会一无所知?所以,在秦国政令尚未下达之前,他便国果决的活埋了四十万赵卒。有趣的是,即便白起行事如此专擅,枭果阴鸷的秦昭襄王却不曾有过任何责骂。由此可见,“坑降事件”并非白起一人所为,而是秦国上下心照不宣的政治命令和军事行动。白起不过是具体的执行者罢了。
三:天下诸侯的反映——白起成了垫背的
都说战争是政治的延续,随着秦国的胜利,天下诸侯岂能坐视“唯一雄主”的崛起?初期的“作壁上观”本是打着“卞庄刺虎,一举两得”的如意算盘。如今战局跌宕转变的如此突然,未免不会给天下诸侯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和恐慌。他们必须竭力压制“一强独大,睥睨天下”的秦国。而这也就是为何“长平之战”后天下诸侯纷纷率军襄助赵国解困“邯郸之围”的缘故。所以说,秦国的危急并不在长平,而在于朝堂之上,樽俎之间。
秦昭王在战国时代的整体形象还是不错的,因为在攫取“长平之战”的胜利果实后,限于国力损耗,元气大伤的客观现实,秦昭襄王不能不偃旗息鼓,一方面争分夺秒的休养生息、养精蓄锐。所以,自“长平之战”后,终秦昭襄王一生,秦国再未发动过大规模的对外讨伐兼并战争。
另一方面,为了和缓与天下诸侯的矛盾,也为了权利消弭楚国贵族在秦国的政治势力。昭襄王又找了借口将白起逼死。所谓“冤有头债有主”眼见坑杀降卒的白起毙命(白起对天下诸侯的威胁极大),而秦昭襄王又拿出了足够的实力。天下诸侯自然也就释然了。与秦国恢复“大战没有,摩擦不断”相对和平的状态。
四:当权势利益和君臣情谊发生矛盾时……
自古君臣相知、相得、相守,坦然无私极尽“鱼水之情”的何其之少?向昭襄王和白起之间的矛盾纠葛、利害交错的又岂在少数?
都说“国与国之间没有永恒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纵观数千年封建史,无论古今中外,君臣之间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在我眼中,秦昭襄王对于白起,实在辜负良深~
我是狐笔春秋,欢迎大家批评指教,谢谢~
白起坑杀20万降卒,他有什么难言之隐?是范睢的阴谋诡计还是秦昭襄王的权御之术?
白起坑杀20万降卒最主要因为是因为没有粮食吃,而且自己的军队也不多,根本控制不住士兵哗变。和范睢和秦昭襄王之间没有太多关系。
首先得说明一下,白起打赢长平之战,除了赵括纸上谈兵和白起军事才华的缘故之外,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断了赵军的粮草,断粮四十六天的赵军已经崩溃。大量的士兵饿死,或者自相残杀,互相吞噬,因此赵括突围失败之后,赵军四十万人还剩下二十万全部投降。
可这是二十万头饿狼,而秦军断了赵军粮道,自己就有粮草吗?显然秦军实际上粮草是有的,但也不多,要知道长平之战前期廉颇坚壁清野,固守不出,秦军也无可奈何,而且也面临巨大的粮草运输压力。
赵国非常缺粮食而且虽然看似是本土作战,但运输粮草却比秦国还困难赵国长平之战本身就非常缺粮,这也是赵王不顾蔺相如和赵括之母的劝说,换下廉颇的根本原因。
赵国本身就不是一个农业大国,《史记·货殖列传》就说,“齐、赵设智巧,仰机利”。说明当时赵国商业发达,但农业相对滞后的状况。而商鞅变法后的秦国却是一个鼓励耕战的国家,甚至耕一字还在作战的前面,关中平原沃野千里,又夺得魏国河东之地,这一时期的秦国早不是春秋时期的穷苦秦国,秦国的粮食储备远超赵国,按照《史记》的说法,“秦富十倍天下”。
足足三年的作战,连秦国粮草都告急,底子更薄的赵国已经更加不堪,因此赵王强令廉颇出击,廉颇不听话之后,赵王一方面中了反间计,另一方面也无力支撑长久的作战,这才换帅赵括。
赵国还像齐国借粮草,但是被拒绝,早些年赵国连同其他五国欺负齐国太惨,再加上范睢远交近攻的策略,齐国和赵国不太对付。
赵国运输粮草到前线最近路线不过200里,但是却需要翻阅太行山,劳民伤财,结果还被白起用计谋奇兵断了粮道。秦昭王得知赵军主力的粮道被截断,就亲自到河内郡(今河南沁阳及附近地区),加封当地百姓爵位一级,并征调全国十五岁以上的青壮年集中到长平战场,拦截赵国的援军和粮运。
反观秦军粮草,是从河东运输而来,虽然距离和赵国运输路线差不多,但是秦军粮草可以走河运,更加安全和快捷,但实际上也是捉襟见肘的,也就和赵军相比粮草更充足,不至于面临断粮的危机。
但要接受二十万嗷嗷待哺的饿狼,秦军也是难以消化的,不给俘虏吃饭,显然是不行的,与其饿死肯定不如再和哗变,因此白起很大程度上无计可施。
秦军惨胜,死伤也高达二十万,无力控制降卒长平之战,虽然完全重创赵国,几乎让赵国从此一蹶不振,但是秦军也付出了很大的代价,需要休养生息一段时间才能有把握控制这么多降卒。而显然白起没有这么多时间,没有粮草是一方面,实力也不足以控制降卒,人心向背也短时间很难让刚刚战败无奈投降的赵军归心。
更何况白起还有更为重要的军事计划,这些降卒就更没精力来处理了,如果没有范睢进谗言要白起回军的话,白起是要继续进攻赵国的,是要灭国的。这样的军事行动之中,哪有时间和精力以及粮草来照顾二十万降卒呢?
白起的少有的歼灭战鼻祖白起是很少攻城的,认为攻城不如消灭有生力量重要,所以白起作战经常出现非常高的斩首比率。有杀神和人屠的称号的白起,据据梁启超考证,整个战国期间共战死两百万人,白起据二分之一。
这是和白起的军事思想有很大关系,白起是认为人口和士兵是国家存亡的要素,灭国就是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要任务,不得不说白起的军事思想是非常超前的,后来的贾裕也是非常善于打歼灭战。
白起坑杀20万赵军,未尝没有彻底消灭赵国实力的原因,毕竟无法消化,又没能力关押,放了的话,这些士兵实际上已经和秦军有血海深仇,战死的同袍之中未必没有赵军士兵的亲人朋友,因此白起可以说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坑杀了二十万降卒。
所以后来,白起先是认为自己无罪,为何落得如此下场,后来又说自己坑杀二十万降卒,早就该死。
白起坑杀20万降卒,他有什么难言之隐?是范睢的阴谋诡计还是秦昭襄王的权御之术?
这典故是指长平之战。
在秦赵长平之战中,赵国军队除了战死5万,被俘队伍中二百余年纪幼小之人被放回外,剩下的40万降卒都被坑杀。
此处坑杀,并非是“活埋”。而是秦军以黑巾蒙面,先杀再埋的。由此可推断第一种可能:
秦军杀赵国降卒,应该是分批为之。如此众多数量,先控制住,然后再分成几个部分进行,比较稳妥,否则容易引起赵军哗变。
另外,这种事在赵兵饥饿,无力反抗时,难度要低一些。
不排除秦军故意不给降卒吃饱的可能。但秦军远在国外,自身的粮食供应也“捉襟见肘”,自然也拿不出多余的粮食来供养他们。
因此第一种可能是“缺粮”。
关于战国时期如何处理俘虏的地方军士,没有详尽的史料记载。但可以肯定的是,当时并没有“思想工作,争取反正”这一说。因此,除非赵军主动投降,只有两种办法,要么放,要么杀。
而且当时的战国中,赵国是唯一能和秦国对抗的“超级大国”。作为这样国家中的军士,其心理状态自有其骄傲,并不会唯唯诺诺以对秦军。还有一点很重要,赵国是七国中,唯一农耕、游牧并存的国家,而且深受胡族文化的影响。而胡族那种彪悍的气质,至少是存在于部分赵军将士身上的。
这就造成了被俘赵军不甘为囚,有反抗意图的状况或可能。
放也不行,等于“纵虎归山”,仗就白打了。
第二种原因是“消除隐患、保证安全”。
之后项羽把“杀降”又重演了一次,将“巨鹿之战”俘虏的二十万秦军坑杀。最主流的说法,是因为秦军有哗变的危险,也可以作为依据。
最后一种原因就是“杀降立威”
在和各国的交战中,秦军也并非是绝对碾压的优势,打的一样很艰苦。在长平,包括之后的邯郸,同样也是死伤三十万。
而灭杀敌国的士卒,可以从心理上震慑对方,造成他们的恐秦心理。也告诉敌方:和秦国作对,只有死路一条,促使他们放弃抵抗的心思。至少能降低秦军攻城的阻力。
此事和范睢、昭襄王有没有关系呢?目前没有证据证实和范睢有什么关系。范睢本是魏国人,他跑到秦国是求富贵,并不是造杀孽去的,和赵国也没有什么深仇大恨。不至于为了搞阴谋害白起,策划出坑几十万人这么大动静。
但此事必须和秦昭襄王有关系。
坑个数百、几千,这种小规模白起自己可以做决定。但是这么巨大的数量,即使“杀人如草芥”的白起,心里也需要掂量一下,这事必须向上请示。
到了昭襄王这里,他也会衡量,放是不可能的,好不容易拿住赵国主力,放回去拿上武器又和我大秦为敌。关起来养着,空耗国家粮食。那干脆斩草除根吧!
因此,“坑卒四十万”应是秦国在权衡利弊后做出的“国家意志”,而白起是具体实施者,为这事,还背上了“人屠”的恶名。
白起坑杀20万降卒,他有什么难言之隐?是范睢的阴谋诡计还是秦昭襄王的权御之术?
结合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和秦国当时的实际情况,我认为白起在长平之战后坑杀20降卒没有什么难言之隐,是他自己权衡利弊之后的选择,也是秦昭襄王和秦国君臣的选择,更是秦法之下秦国万千士卒的选择,没有范雎的阴谋诡计,也没有秦昭襄王的权御之术。白起之所以这么做,为的只是在这场赌上国运的旷世大战中,让秦国得到最大的利益,让参战的士卒得到最大的利益。
一、坑杀20万降卒是白起自己的选择。
《史记·白起王翦》中记载,长平之战结束以后,“武安君计曰:前秦已拔上党,上党民不乐为秦而归赵。赵卒反覆。非尽杀之,恐为乱。”可见,是白起自己认为赵国士卒和上党百姓一样,有反秦归赵的可能,如果不杀,可能在秦军之中引起混乱,因此才决定“尽杀之”。同时,为了使坑杀降卒给赵国带来最大的心理威慑,白起还特意放回了二百多个年龄较小的赵军,也说明了杀降是他有预谋的一种行为。白起在自刎之时,亲口说“我固当死,长平之战,赵卒降者数十万人,我诈而尽坑之,是足以死”,也等于承认了杀降是他自己的选择。
二、坑杀20万降卒是秦法的选择。
秦国自商鞅变法之后,便出现了一个可怕的词汇“首功”,凡秦国士兵,上阵杀敌,斩下敌人头颅便可以获得爵位、田宅、财富和荣耀,这是秦国士兵参与公战的内在动力,也是秦军被称为虎狼之师的根本原因。从“首功”出现以后,秦国的对外战争便有了“斩首多少”的注解,无论是否必要,每战务求全歼。白起从士卒中成长,最能理解士兵对“首功”的渴望,因此更加注重歼灭敌人,因此杀降也就成了难免的事,比如,在华阳之战中,就有他将两万赵军沉入黄河的记载。对于苦战三年的秦国士卒来说,20万降卒就是20万“首功”,是无法拒绝的诱惑,就算白起也不能违拗。
三、坑杀20万降卒是秦国、秦昭襄王的选择。
长平之战是秦、赵双方赌上国运的一战,双方几乎投入了所能动员的全部人力、物力、财力甚至是智力,胜者可睥睨天下,败者当万劫不复。秦国在付出“伤亡过半、国库空”的代价之后,艰难地取得胜利,无论如何也不能将胜利的果实随手丢弃,必然要将赵国推向崩溃的深渊。对秦国来说,投降的20万赵军是无法处理的难题,没有收为己用的信心,没有供给粮草的能力,更没有放虎归山,使其再次成为自己大敌的打算,自然地,杀降成了秦国君臣最好的选择。
历史因真实而愈显残酷,坑杀20万降卒,白起并非无可奈何,也无难言之隐。从伊阙之战到长平之战,白起一生斩杀六国军民百余万,难道除长平之战外,六国将士每次与白起作战,都拼杀到最后一人,没有一人投降吗?显然不可能,只是这些降卒最后都变成了“首功”而已,鄢城的十余万无辜百姓,华阳之战里两万沉河赵卒,以及无数被“坑杀”的降卒,才是白起“人屠”之称真正的由来。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