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关羽打个樊城,降个于禁,杀个庞德就能威震华夏?

三国前期,因为荆州的庸主是刘表,所以樊城的地理位置显得没有那么重要。可是等到刘备一统荆州、益州包括汉中以后,樊城就成了曹操在南方的最后一块根据地。

一旦樊城有失,那么南阳、洛阳这些曹魏重镇都会有被吞并的危险。所以曹操心里着急,忙着商议迁都的事情。

关羽攻打樊城,是在刘备全盛时期的重要军事行动。

现在不可考的是,刘备到底有没有命令关羽北伐,所以这极有可能是一场关羽急功冒进的战争。他在荆州窝了六年半的时间,早就想要一展身手。

对于这位战神级别的猛将,你让他一直在家里养尊处优,那是不现实的。关羽在荆州待着的六年半的时间,张飞赵云等人伴随刘备入川,逐渐打下了益州和汉中,甚至连小将魏延都被提拔为汉中太守。所以这个时候关羽能不着急吗?

这个时候的刘备坐拥荆州、益州、汉中包括上三郡,俨然可以跟曹操平起平坐,再也不用流离失所了。而关羽攻打樊城,正是响应刘备全盛时期的这一态势。

二十四年,先主为汉中王,拜羽为前将军,假节钺。是岁,羽率众攻曹仁於樊。曹公遣于禁助仁。秋,大霖雨,汉水汎溢,禁所督七军皆没。禁降羽,羽又斩将军庞德。---《三国志》

在全盛时期做出北伐的打算,是振奋军心最好的时候。所以关羽的这次行动按道理来说是没有错误的。就算不是刘备主动命令的,那也是关羽在前线随机应变的表现。

从后来刘备没有提出反对,也可以看得出,刘备是希望关羽北伐的。只不过他对北伐成功的信心,似乎也不是很大。

关羽要北伐,使得曹魏和东吴都震动了。因为刘备此刻势力如此强大,现在又要北伐,俨然打破了三国平衡。所以才会出现曹魏和东吴联盟对付关羽的局面。

关羽水淹七军,吓得曹操打算迁都。

曹操知道樊城的重要性,所以他绝对不会让关羽北伐成功。所以一方面让曹仁坚守樊城,另一方面开始调遣援兵前往支援樊城。

这次的援兵是五子良将之一的于禁所统领,在曹操看来,曹仁加上于禁,如果再不是关羽的对手,那活该樊城被破了。而且曹操还未于禁配了一名副将庞德,庞德虽然是刚刚归降,但是他是西凉马超手下的猛将。

庞德手里的一支西凉军,必然可以成为于禁的重要帮手。曹操对这样的阵容显得十分满意,他认为这样不仅能够抵挡关羽,说不定还能占领荆州的地盘。

梁、郏、陆浑群盗或遥受羽印号,为之支党,羽威震华夏。曹公议徙许都以避其锐,司马宣王、蒋济以为关羽得志,孙权必不愿也。可遣人劝权蹑其后,许割江南以封权,则樊围自解。---《三国志》

可是于禁带着大军来到荆州以后,恰逢荆州下起了大雨,结果关羽乘势放水把于禁的援兵全都给淹了。于禁压根就没能够跟关羽交手,就被关羽给抓了。

同时被抓的还有曹魏大量的士兵,包括副将庞德。庞德英勇不屈,最终被关羽所杀,而于禁作为曹操最信任的五子良将之一,居然为了活命而投降了关羽。

曹操派遣的两员大将都被关羽击败,数万大军也都成了关羽的俘虏。这一战还没开始,就战败了。曹操能不着急吗?这就预示着曹仁再次成为了孤军,此刻如果他放弃了樊城,那关羽立刻就能挥师北上。

所以曹操急得想要迁都就是这么一回事,他担心曹仁守不住,也害怕关羽气势如虹的盛况。能够把曹操吓成这样,关羽不威震华夏才怪。

关羽灭了于禁庞德,孙权也吓得面无人色。

这场战争看似是蜀汉和曹魏的战争,压根就没有东吴什么事儿。其实这个时候的东吴才是最心惊胆战的。

试想一下,孙权刚遇到刘备的时候,刘备手里只有两三千人马,还是寄居在刘表帐下的人,可是伴随着赤壁大战的胜利,刘备逐渐做大,实力俨然已经超过了东吴。

於是权阴诱芳、仁,芳、仁使人迎权。而曹公遣徐晃救曹仁,羽不能克,引军退还。权已据江陵,尽虏羽士众妻子,羽军遂散。权遣将逆击羽,斩羽及子平于临沮。---《三国志》

此刻如果关羽再北伐成功的话,那么东吴岂非就成了刘备的盘中餐?这件事孙权当然不答应。这些年以来,刘备逐渐做大,而孙权一点长进都没有。

东吴的臣子们对孙权也是非常失望,认为跟随的是一个守成之主,丝毫没有雄心壮志。所以孙权此刻必须要拿出态度来,才能重新夺回属于自己的权威。

所以关羽这场大战震惊的不仅仅是曹操,更是孙权。一旦关羽北伐成功,那孙权的江东可就完全处于被动状态了,到时候刘备是否还能瞧得上自己这个盟友,可能还是另外一种说法了。

关羽攻打樊城,也让刘备吃了一惊。

我估计北伐樊城是关羽自作主张的一场大战,如果不是的话,刘备不可能一支人马都不派往荆州。而且当时的刘备刚刚经历完汉中大战,内部损失非常大。

所以刘备当时压根就没有实力支援关羽,当关羽北伐的消息传来的时候,刘备自然是心惊胆战。这是什么操作?难道不知道我刚刚损失惨重吗?

刘备心里犯起了嘀咕,如果关羽战败了,那该如何是好。所以关羽在荆州的每一次行动,都牵绊着刘备的心。

刘备远在成都,压根就来不及去帮助关羽,所以关羽能够水淹七军的时候,刘备心里也是非常惊讶的。

刘备吃惊有这么几个原因:

  1. 第一,刘备没想到关羽能够北伐成功,曹魏政权对樊城的重要性,是看得非常清楚的,关羽能够在这种情况下重创曹魏大军,说明荆州兵的实力强悍。
  2. 第二,刘备担心关羽腹背受敌,遭到东吴的暗算。当时的关羽全军出动,后方却没什么人马防守,这是刘备非常关系的一个问题。
  3. 第三,关羽如此急功冒进,接下来该如何收场是刘备最担心的问题。按照关羽的性格,不拿下樊城是绝不会罢休的,而关羽和刘备当时的军力支持他这么做吗?

所以说关羽水淹七军以后,同时震惊了曹操、孙权和刘备,这难道还不是威震华夏吗?

参考资料:《三国志》。

为什么关羽打个樊城,降个于禁,杀个庞德就能威震华夏?

如果没有襄樊之战,关羽声望不会超过张飞。在襄樊之战前,张飞是拼命勇三郎,而关羽只是忠诚的二哈。

关羽很有能力,但也只是刘备知道、曹操知道、孙权知道。我们看史书,也只是看到这三个枭雄在互相吹关羽、互相捧关羽、互相争关羽。但关羽却一直没有向历史证明自己的能力。

襄樊之战前,关羽的功绩主要是在曹营中立的,河北之战斩大将颜良、解白马之围,受封汉寿亭侯。

再后来,关羽就没啥武功了,能有的就是义薄云天,即背弃曹操而还归刘备。关羽的武功,只在河北之战,但河北之战还是帮着曹操打的。

这时候的张飞呢?长坂坡之战,断桥喝退曹操百万军,为刘备的成功撤退赢得了时间。益州之战,攻略江州、义释严颜,与赵云和诸葛亮共同挽救了刘备益州败局。汉中之战,击退曹魏猛将张郃,确保巴西郡封疆无虞。

不是说关羽还据守荆州吗?刘备阵营里,也就关羽能担当这个大任。

但是,当历史的细节被掩盖之后,你怎么知道刘备不是任人唯亲呢?因为关羽守荆州,守得并不好。公元215年,东吴大将吕蒙袭夺三郡,即长沙、零陵和桂阳。

赤壁之战后,刘备占据荆州四郡,后来又借了孙权的南郡。然后,关羽守荆州,一下就被吕蒙收回三个。你这就不算什么成功了。

这件事不能埋怨关羽,因为刘备的荆州力量太弱,举兵四川后荆州力量就更弱。但是,吕蒙取荆州三郡这件事,还是能够证明关羽守荆州、守得并不好。

恰恰就在这个时候,襄樊之战爆发了。关羽有了机会向历史证明他才是三国乱世当之无愧的猛将。

襄樊之战前的刘备集团,在四川很高光但在荆州很至暗。汉中之战,刘备取得了完胜,打得最强诸侯曹操只能据秦岭自守。而得到汉中这个缓冲地带的四川,就完全具备了战略后方的意义。简单说,就是刘备不用担心别人觊觎四川,而且能够以四川为后方兵出天下,而兵出天下还有汉中这个北向的跳板。

但是,荆州的形势就真心不好了。

一个是公元215年的时候失去了荆南三郡,荆州力量只剩下一个武陵郡和半个南郡(孙权当时只是借了一部分)。后来,孙权把零陵郡有还给了刘备,但没啥意义。武陵郡全是蛮夷,零陵郡位置太偏,都发挥不到支援南郡的作用。

另一个是公元217年的时候鲁肃死了,鲁肃这个人很重要,因为孙刘联盟就是他一直在主导的。没有鲁肃,那些目光短浅的江东门阀就肯定会惦记荆州这块美地,才不管什么孙刘联盟共同抗曹。

所以,荆州的窘迫就是南郡独木难支、孙曹虎视眈眈。曹操想也别想,对南郡既有贼心又有贼胆,只是一时忙活不过来。

而就是在荆州的这个至暗时刻,关羽突然发威了,直接带着兵去跟曹操抢地盘,攻占南襄隘道的南端要地襄阳。

襄阳肯定不好打,曹操的大将曹仁就守在这个地方,驻兵樊城。而且,曹仁也不是什么善茬,根本不会在襄樊这地方老实呆着。曹仁一直玩命折腾,就是要整军备战,势必要在孙权之前把刘备的南郡给抢过来。

但是,曹仁用力太猛,又是征钱又是征丁,直接搞出了一个宛城叛乱。侯音、卫开这两个家伙直接在宛城造反了,而且还勾结关羽。

这就是机会啊。关羽坚决不能放弃这个机会,于是立即带兵杀向了襄樊,而且攻势凌厉:我关羽不仅要抢你曹操的荆州,而且还要顺势北伐。

你关羽的野心这么大,曹操肯定不答应。于是,庞德来了,不仅雷霆解决了宛城叛乱,而且与曹仁一起加强了襄樊的防守。所以,关羽北伐的时候,曹操的襄樊力量已经得到了加强。

但是,这时才是关羽向历史证明自己能力的时候。你曹操增援也不怕,关二爷把曹仁和庞德捆在一起打,关羽军团开始包围樊城,目的就是要锁死而后消灭曹操在荆州的有生力量。

但同时,还有于禁率七军三万精兵,也来支援襄樊战场了。先是一个从来就不老实的曹仁,后是一个非要马革裹尸的庞德,这还没完就又来了一个五子良将于禁。你关羽这还怎么打?

关羽包围樊城,但还没有实现彻底包围。曹仁在樊城里面死守不退。庞德的援军和于禁的援军就驻扎在樊城北边。所以,这时候的关羽应该是腹背受敌,进不能取城、退不能全身。

但是,关羽却利用大雨水涨,先把于禁的七军给包围了,逼得五子良将举兵投降。然后,再借水势又把庞德所部也给困住了,庞德不投降,但不投降就杀。

曹操的两员猛将,一个是铁杆老将于禁,投降了;一个是新秀猛将庞德,干死了。这时候,襄樊之战想也不用想了,关羽肯定能打胜了。

而且,襄樊以北的南阳地区,流民、土匪以及百姓,已经准备箪食壶浆以迎王师了。关羽的别部先遣队都杀到了许昌周围不到百里的地方。

所以,关羽北伐,真得是威震了华夏。

你这个时候再说关羽就是刘备帐下的一只忠诚二哈,就真心说不过去了。关羽以一个至暗时刻的荆州,打得曹仁要弃城逃跑、打得于禁跪地求饶、打得庞德马革裹尸。这哪是什么二哈,简直就是一头猛虎。

三国乱世里面,几乎没有哪个人物能以一支军队对抗三支军队、以一己之力对阵三大名将的。而关羽则可以,还把三大名将打成了乖乖猫。

但就在关羽的高光时刻,不讲政治的孙权集团开始偷袭荆州了。本来刘备集团和孙权集团的策应配合非常好,刘备兵入关中、关羽兵入樊城、孙权兵入合肥,而且孙权还一直惦记着徐州。所以,最强诸侯的曹操就是破鼓万人捶,而孙刘两家即将改变一强二弱的格局,真正实现所谓的三足鼎立。

但是,鲁肃在公元217年的时候就死了,所以孙权集团就没有什么格局天下的人物。战略家不说话了,那就军事家说了算,于是吕蒙倡议灭关羽、取荆州。

吕蒙的立论很简单。

一个立论:徐州这地方就是打下来也守不住,因为地处平原、交通便利,曹操的骑兵想收回来就收回来。

另一个立论:彻底占定荆州以后,孙权就能利用长江航道快速调动军队,所以根本就不用依靠刘备也能确保江东无虞。

再一个立论:刘备和关羽肯定一直惦记着彻底占据荆州,只不过他们都没腾出手来,所以现在还没动手。

在吕蒙这三点立论的支持下,孙权集团就背信弃义了,也不管什么孙刘联盟,就开始抄关羽的后路了。

在公元215年吕蒙计取三郡以后,刘备的荆州就已经是至暗时刻了。所以,孙权取荆州,主要是取南郡,根本就不用吕蒙白衣渡江玩套路,带着兵直接抢就可以了。而且此时的荆州主力兵团又都跟着关羽北伐,于是孙权抢荆州就是大人大小孩儿,怎么打怎么赢、怎么抢怎么是。

但是,孙权和吕蒙这么操作就是完全地不讲政治。自此以后,孙刘联盟已经发挥不出什么威力了。因为蜀汉支援东吴只能在秦岭搞事情,但秦岭大山足抵十万大军,就是诸葛亮也搞不出什么大事情。曹魏的西线基本没啥问题。东吴确如吕蒙所言可以利用长江航道确保无虞,但这只能防守,无法实现对曹魏的进攻。于是,孙吴就是到死也基本上打不到淮河边上。

孙吴背信弃义,确实占了一时的便宜。但长远上看,孙刘联盟已经失去了意义,曹魏独强、孙刘两弱的格局彻底成行。而最可惜的应该就是关羽,高光时刻只是昙花一现,之后败走麦城、殒命疆场。

但是,关羽通过襄樊之战向历史证明了自己的能力,他是三国乱世中当之无愧的名将。

为什么关羽打个樊城,降个于禁,杀个庞德就能威震华夏?

襄樊之战关羽几乎是把当时在世的名将都揍了一遍,还都是曹魏和东吴精锐中的精锐。

就这么说吧,如果不是东吴在背后使坏,那么关羽的这次北伐就极有可能打到许昌。

襄樊之战算是三国中最经典的战役之一了,原因无他,此次战役出了一个威震华夏的关羽。

但是反观襄樊之战的战果,关羽也只不过是围了襄樊两城,招降了于禁而已,关键是襄樊两城就是到结束都还没打下来,至于招降的于禁,也并无太大用处。

面对这样的战局,很多人都认为称关羽威震华夏有所不符,虽有战功但却不至于如此。

为什么会有人有这样的想法?这都是因为对于关羽的水淹七军了解的太片面了。

一个打一群

我们看一下过程啊,在北边刘备拿下汉中之后南边据守荆州的关羽也出动了,目标就是襄樊二城。

关羽带上三万左右的人马出征,老家应该还有一两万左右的人守城。

当时襄阳的守将是吕常,樊城守将是曹仁,虽然守城兵力不多,但两人都是名将,尤其是曹仁,以守城在三国威名远扬。

在曹操得到消息后也是直接派曹植前去支援,不过曹植喝醉了,只好于禁顶上。

跟随于禁一同前往的还有庞德,带领的兵马是中原的精锐七军。

此时关羽的对手已经是三大名将了,曹仁、庞德、于禁。

两人在支援樊城后,曹仁就让他们守在樊城附近的低洼地带,以防不测。

只是没想到关二爷有如神助,直接把于禁和他的七军给淹投降了,庞德则是先走一步。

注意,是投降,也就意味着这支中原最精锐的部队很快就会变成敌人的势力。

这时候曹操慌了,前几天北线刚折损一个夏侯渊,这都每天担惊受怕的,如果现在樊城丢了,那可就真不用活了。

于是曹操就一边下令让最近的徐晃靠过去支援,一边让远一些的张辽、张郃、夏侯惇也尽快赶过去,如果不是乐进病逝,那么五子良将就聚齐了。

这还不算完,最后曹操还准备迁都,因为樊城一旦丢失,那么关羽接下来到许昌就会如入无人之地一般,但凡许昌有个高点的建筑,恐怕阁樊城就能看见。

随后司马懿算是好说歹说才没搬家,并告诉曹操,如果这时候联合孙权,将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孙权也听取了吕蒙的建议,放弃趁这个时机拿下合肥,让吕蒙带人攻打关羽后方。

现在关羽的对手就变成了三国名将群,分别有:于禁(被捕前)、庞德、曹仁、满宠、徐晃、张辽、张郃、夏侯惇、吕蒙、陆逊、朱然、潘璋、蒋钦。

一个人跟一群人打,并且如果要不是吕蒙等人捣乱的话,关羽依旧是不落下风,徐晃来支援的时候依旧是被打退了。

在都是一群对一群或者一对一的大环境下,关羽以一对一群,还都是当时名将,这还不够威猛吗?除了关羽,当时还有谁能做到?

战果太大

还有就是水淹七军的战果,这在当时几乎是不可能出现的水平。

几乎不费一兵一卒的威力,仅仅借迎天时就获得三万兵马。

这三万兵马可不是闲兵散将,都是曹操手下精锐中的精锐,就这样都归了关羽。

如果关羽收复这三万人后带他们回去一趟并且安顿好,那关羽破樊城就是指日可待了。

震慑曹魏

在关羽水淹七军之后曹操就准备搬家邺城了,这震慑效果我是觉得够了。

毕竟在整个三国历史中,只有曹操想过要搬家,还是因为逃难。

可能大家对于震慑曹魏的理解并不太明确,我换个说法。

这就相当于张郃攻破汉中,赵云被包围,关羽投降,魏延被杀。你刘备怕不怕?

也相当于张辽攻破江夏,吕蒙被包围,甘宁投降,太史慈被杀,你孙权怕不怕?

而这就是关羽所达到的效果,威震华夏,说的不假,关二爷真乃神人也。

感谢阅读,如果觉得不错的话,点点关注也是可以的~

(网络配图,侵权删除)

为什么关羽打个樊城,降个于禁,杀个庞德就能威震华夏?

关羽发动了襄樊战役,降了于禁,斩了庞德,其影响的确巨大。

想了解其原因,还是从当时魏蜀吴三国的局势来分析。

从赤壁之战延续到湘水划界,荆襄九郡被三家瓜分:

曹操占据了南阳、襄阳、章陵三郡及江夏郡的江北地区;

刘备占据了南郡、武陵、零陵三郡;

孙权占据了长沙、桂阳及江夏郡的江南地区。

在荆州这一地区,三国势力犬牙交错,摩擦不断。但都是小打小闹,互有胜负,在一段时期内,基本没有改变大的战略格局。三方势力处于暂时均衡状态,保持着相对的军事默契。

汉中之战,从217年刘备主动发起,到219年五月曹操主动撤兵结束,持续了两年的时间。

刘备方面虽然取得了胜利,但已经到了“男战女运”的程度;曹操方面大将夏侯渊阵亡,损失更大。可以说,双方都到了筋疲力尽的时候。

刘备取得胜利,自然十分高兴,急急忙忙进位汉中王,庆祝一下;曹操退兵,也想休养生息,准备做一下彻底的休整,疲劳、紧张的神经想放松一下。

孙吴方面,由于湘水划界,暂时达成了战略妥协,可以说不费一枪一箭就要回了长沙、桂阳二郡,与刘备保持着唇亡齿寒的战略默契。曹操从汉中撤兵,重新保持了对孙吴战略压力,致使其暂时不敢有大的战略行动。

在三方都想喘一口气的时候,关羽突然发起了襄樊战役,这出乎魏蜀吴三方首脑的意料,让他们都极度紧张起来。特别是曹操,是万万没有想到的。

关羽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进攻到了襄樊城下。旗开得胜,水淹七军,擒获于禁、斩杀庞德。震惊了魏国上下,逼迫曹操有了将许都迁移的想法。

关羽此举,可谓威震华夏。

就当时的势力而言,曹魏无疑是最大的,势力最大,地域宽广,但也面临着四面防御的压力。

曹操并不惧怕阵地战和军事对抗,怕就怕关羽这样孤注一掷的单方面突破。

就当时曹仁驻守襄樊的势力而言,并不足以抵挡关羽的进攻。

襄樊一旦失守,关羽乘势进军许都,的确后果很严重。

但此时,曹操已经从汉中撤军,可以腾出手来调兵遣将,围歼关羽。

同时,曹操采纳司马懿的策略,联合孙吴抄了关羽的后路。关羽军最终做鸟兽散,襄樊战役前期的成果犹如昙花一现,很快就衰败了。

总而言之,关羽没有遵守战争的规则,不宣而战,在所有人都没有想到的时机发起了战役,闪电战取得了辉煌的开局;同样是因为违背了战争的规则,在不具备实力的情况下,冒然挑起了事端,随着时间的推移,其结果是以失败而告终。

华丽的开场,不如低调的谢幕,笑到最后才是胜利者。

为什么关羽打个樊城,降个于禁,杀个庞德就能威震华夏?

你以为二爷打的只是樊城,降的只是于禁,杀的只是庞德吗?不是,他是打出了三国最漂亮的战役之一,直接打得曹老板要搬家。

汉末三国时期有几场战役,是被人们津津乐道的,首先三巨头: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夷陵之战,这三场战役是最出名的,官渡奠定曹老板的基本盘、赤壁确定三分天下、夷陵是季汉几乎全军覆没,先主仅以身退。

中间有汉中之战,是先主真正看到称霸机会的一战,是季汉走向巅峰的开始。

以上几场战役,都对三国时期的格局起到了决定性作用,襄樊之战虽然在整体格局上不如前面几场战役重要,但影响也非常巨大,襄樊之战又被称作关羽北伐,你看这个定义就知道,一定程度上来说,是曹刘两句对峙的延续。

战争前夕

这一战的时间非常微妙,建安二十二年(217年)曹刘开始了汉中争夺,2年后也就是公元291年5月,曹老板退出争夺,刘备入主汉中,7月称汉中王,然后没过几天,同7月关羽就开始北伐,展开了襄樊之战。

关羽为什么要急着北伐呢?原因很简单,我们先看一下拿下汉中之后的刘备军团是怎样一番景象。

五虎上将黄忠斩了夏侯渊、张飞怒怼张郃,差点毁了这位爷一生英名、赵云在汉水一战后被赞一身是胆。文官这边,法正深受刘备信任风头正盛,丞相这边也实现了隆中对所说的横跨荆益。

刘备论功行赏,关二爷当之无愧成了武将之首。面对大哥的信任和奖赏,二爷心里想着不赶紧立个大功,似乎有点对不起大哥啊。

另一方面,曹操虽然退出了汉中,但他并没有放弃对汉中施压,刘备虽然应了战争,但这一战太过惨烈,损伤也非常惨重。在这种情况下,虎视眈眈的曹操始终是心头大患,汉中之战明面上结束了,实际上暗潮涌动。

这时候关羽就站出来了,实际上对关二爷来说,只需要给曹操施加压力,让他对汉中私心,让蜀汉有喘息之机就够了。

襄樊之战

二爷气势汹汹就把大军开往襄樊。

曹老板这边什么情况呢,曹仁稀里糊涂就被二爷的军队围起来了。曹操赶紧派于禁督七军带3万人马前往支援,晚上做个梦的功夫,七军就被水淹了。

你纵观历史上防水淹城的战争,几乎都是有现成的大江大河,直接决个口子水就来了,比如曹操水淹下邳。但樊城这边是平地,要用水必须从远处引水过来,而且还要那么大的水才能淹城,这是谁也想不到的。

就这么出其不意,于禁的三万人马扑街了。

更要命的是什么呢,二爷进攻的时候就带着水军装备,于禁那边稀里糊涂被淹了,还在想办法逃命呢,关羽开着船就进城了。

水陆两军都来了,要不是时代所限,估计空军也不会少。

水淹七军后,于禁投降晚节不保,庞德大将军站出来,又被关羽砍了,庞德有多少人就不知道了,只知道他不是七军部队,而是一开始就跟着曹仁的。

这里需要注意,关羽斩庞德用了个“又”字,史书也这么记载的,就是说除了庞德之外,还斩了其他大将。

关羽这一战,降了于禁(五子之一),斩了大将庞德以及其他或有名或无名的将领,还杀死或俘虏曹军几万士兵。

后来徐晃带兵来跟二爷打,史书上是这样说的:

“晃所将多新卒,以羽难与争锋,遂前至阳陵陂屯”。

军队人数是有限的,曹操确实是几十万军队,但几万人也不是说丢就丢的,士兵和将士的培养都是要花时间和金钱的。就更别说这一战失败对曹军士气打击有多大了。

曹老板被吓到什么程度呢,一方面,他把远在合肥的夏侯惇、张辽都拉过来帮忙抵御关羽,这两位可是镇守淮南防线的大将啊,曹老板都可以放弃淮南,但是要抵御关二爷。

另一方面,他正在酝酿迁都,打不过就跑啊。

而关羽这边呢:

梁、郏、陆浑群盗或遥受羽印号,羽遣别将已在郏下。

你看,关羽一人率军,打得曹操这边:五子良将降的降、败的败,大将死的死、伤的伤,军队被全歼、一败涂地,曹老板主动要求搬家,周围不论白道黑道,主动前来投靠。

这一战不威震华夏,还要怎样才能威震华夏?

要不是孙十万背刺,照关羽的势头打下去,还真不好说是个什么结果。

为什么关羽打个樊城,降个于禁,杀个庞德就能威震华夏?

这是事实,并非是关羽粉的吹嘘之言。

首先,据说关羽的前锋部队已经攻至颍川郡的郏县附近,严重威胁到了许都安危。

汉末三国时期的郏县,就是现在的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许都就是现在的许昌市,当年是汉献帝御驾所在之处。

郏县距离许都只有百余里。现代人从郏县到许都,开车差不多要个把小时。古代人骑马的速度会慢一点,我就拿现代人的电动车来比,也只要四个小时。

试问,关羽的前锋杀到了郏县,而从郏县到汉献帝所在的许都又只要四个小时,如果你是曹操,你实话实说,你怕不怕?

基于此情况,所以当曹仁提出撤出樊城的想法时,满宠当即提出反对。而他反对的理由非常现实:如果我们现在不能在樊城挡住关羽,恐怕事后洪河(发源于伏牛山,淮河的支流)以南的地方都会丢!

仁曰:“今日之危,非力所支。可及羽围未合,乘轻船夜走,虽失城,尚可全身。”宠曰:闻羽遣别将已在郏下,自许以南,百姓扰扰,羽所以不敢遂进者,恐吾军掎其后耳。今若遁去,洪河以南,非复国家有也;君宜待之。——《三国志·满宠传》

第二,魏国连遭惨败,全员士气低落,优质兵源紧张。

从汉中之战到关羽北伐,我们来替曹操和他的魏国算一笔账:

汉中之战,曹操损失了夏侯渊,兵力损失也是不计其数。后来曹操亲征也没打赢,退出汉中时又是仓惶而逃,部队损失严重。比如王平就率部投降了刘备。

襄樊之战,依据《华阳国志》记载,已知于禁七军约有三万人,关羽水淹七军,这三万多精锐就全报销了。

围樊城之战,庞德又被斩(庞德兵败是在于禁兵败之后的事,庞德不归于禁管辖,而是归曹仁节制。《三国演义》中庞德归于禁节制是错误的历史),魏军肯定又损失了一些人马。

把这些七七八八的损失总的一算,曹操当时最少损失了七八万人,而且还都是精兵。

纵然说,曹操家大业大,这点零碎损失他输的起。但是他的仇人也多啊。

比如说,东北的公孙恭要不要防?那也是拥兵八万的大军阀;东南的孙权要不要防?东吴可是拥兵十几万的超大军阀。并且,刘备还在汉中虎视眈眈关中,他手上起码还有十三、四万精兵。曹操要不要防他?

另外当时北方还有一些零零碎碎的叛民,比如孙狼起义,这都不提了。

把防御这些死敌的兵力全部扣除,可以看出曹操当时真的是没什么机动兵力。不然,他也不会让徐晃率新兵去救樊城。

(徐)晃所将多新卒,以羽难与争锋,遂前至阳陵陂屯。——《三国志·徐晃传》

徐晃到了樊城后,小挫关羽,在局部逆转了战局。但关羽有水军,他盘旋不退,徐晃拿他也是一点办法都没有。

最后,曹操被逼得没办法了,才想到了联络孙权偷袭南郡,再调防守孙权的张辽驰援樊城,这才算是彻底逆转了关羽威震华夏给他造成的颓势。

然而,让孙权偷袭荆州瓦解关羽的攻势,这无非就是拆东墙补西墙,把刘备的地盘送给孙权而已。这对志在统一的曹操来说,这是无奈之举,是下策,没什么好吹嘘的。

第三,曹操当时年纪大了,心态保守,这是导致关羽威震华夏的因素之一。

关羽被杀于公元219年12月,曹操病死了公元220年3月15日。也就是说,关羽和曹操是前后脚见阎王,关羽死后没多久,曹操就病死了。

曹操年纪过大,会给曹魏政权带来了什么负面影响?

很显然的——就是政策偏保守。

当时的曹操已经没有年轻时的那种冲劲和意志力了。说的不好听一点,年迈的曹操有点听风就是雨,遇事畏首畏尾。

如果曹操再年轻个十岁,他或许就不会有迁都的念头,而是整军备战,亲自到前线跟关羽死磕到底。如此一来,或许就不会有关羽威震华夏的史籍记载了,而是曹孟德大战关云长的史籍记载。但是,历史没有如果。当时的曹操就是年迈,就是保守。

听说关羽无敌,他立马就想跑(陈群劝阻了曹操)。而他的保守差一点就毁了“一强两弱”的局面。

PS:若是孙权不偷袭关羽,曹操大概率会退守河南,力保河北核心区域。刘备和孙权也会分别取关中和淮南,将豫、兖、青、徐四州变为拉锯区域。如此一来,一强两弱的局面将被打破,成为名副其实的三足鼎立。只不过孙权打破了这种可能性,维持了一强两弱的旧格局。

总结。

汉末三国时期,人口锐减,精锐兵力是稀缺资源。曹军先败于汉中,再败于樊城,死伤七八万人,这是非常巨大的损失。此种情况下,关羽围攻樊城,前锋甚至直抵离许昌只有百余里的郏县,说他是威震华夏,一点都不过分。

后来刘备兵败夷陵,也就死了四万多人,蜀汉差点亡国;曹休兵败石亭,也只是损失了数万人,结果魏攻吴的局面居然被逆转。从这两个案例可以倒推,关羽生擒于禁,击破庞德,其实是一个不小的胜仗。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