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曹操已经杀了孔融三族,为何后世各朝各代还有“衍圣公”?

孔融的确是孔子的后代,是孔子的第二十世孙。在三国时期,孔融因为得罪了曹操,所以被灭三族,那么为什么衍圣公还能流传至民国时期呢?

三国时期灭三族的定义是什么,都包含哪些人呢?

三国时期所承袭的,其实也是汉朝的制度。所以应当是按照汉朝的灭族制度来处理孔融。曹操灭了孔融三族,指的其实是孔融本人的父亲、母亲、还有妻子这三个人所相关的直系亲属。所以我们可以发现,从孔子那一代算起来,一直到孔融这一代,其实已经经历了二十代,这二十代下来,到了他父亲孔宙这一代的时候,能有多少直系亲属呢?

所以杀孔融三族,压根就不会影响到孔子子孙后代的继承问题,因为孔融不代表整个孔家,孔家也不只有孔融这么一支。再说了孔融在孔子后世子孙当中,压根就不是什么正统,早就是旁枝中的旁枝了。所以他也不是当时传承孔家地位的人,杀了他三族,并不影响孔家的传承和繁荣。

初,曹操攻屠邺城,袁氏妇子多见侵略,而操子丕私纳袁熙妻甄氏。融乃与操书,称“武王伐纣,以妲己赐周公”。操不悟,后问出何经典。对曰:“以今度之,想当然耳。”---《后汉书》

孔融的朋友遍布天下,当时他也是非常著名的名士,自然有不少人愿意出面帮助孔融的子孙后代逃脱罪责。这件事曹操想必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毕竟孔融的影响力很大,惹急了可不是好事。所以孔融说不定有后代传承下去,即使他是孔门正统传承人,那也有机会有后代活下来。

什么是衍圣公?是在什么时候设置衍圣公这个职位的呢?

这就不得不说一说孔子的厉害之处了,他的学问得到了古代帝王的认可,成为历朝历代治理国家的典范思想。所以每个朝代对孔子的后代都推崇备至。

从汉高帝刘邦开始,就已经开始册立孔子的后代爵位,当时被封为奉祀君的是孔子的第八代传人孔腾。此后孔子后人的世袭封号,不断变化,但是地位大致持平。

到了1055年的宋朝,正式确立了衍圣公这个称呼,一直延续到1935年民国时期,民国政府将最后一任(第31任)衍圣公孔德成,也是孔子的第77世孙,改成了大成至圣先师奉祀官,衍圣公的称呼才算终止。

虽然衍圣公的称号被取消了,但是孔门世袭的制度却依旧延续了下去。所以说衍圣公是从宋朝才开始有的,而且三国时期,孔家的后人实在是太多了,压根就没办法杀干净。曹操压根也不敢对全部孔门后人下手,所以奉祀君在那个时候是传承了下去的,只是不是孔融这一支而已。

孔融运气不好,曹操杀他是为了给士族们立威。

曹操是靠哪些人起家的呢?都是一些有才能但是家族地位力不怎么高的人。曹操毕生唯才是举,使得很多出身贫寒但是有能力的人,都走上了为官之路。

所以曹操的这种举动是对士族集团的一种无形伤害,寒门入朝为官,势必会减少士族子嗣为官的机会。这是曹操对士族集团的一次挑战,所以汉献帝身边那些士族集团的人,对曹操是深恶痛绝。

又融为九列,不遵朝仪,秃巾微行,唐突官掖。又前与白衣祢衡跌荡放言,云“父之于子,当有何亲?论其本意,实为情欲发耳。子之于母,亦复奚为?譬如寄物缶中,出则离矣”。既而与衡更相赞扬。衡谓融曰:“仲尼不死。”融答曰:“颜回复生。”大逆不道,宜极重诛。书奏,下狱弃市。时年五十六。妻、子皆被诛。---《后汉书》

每次曹操出去打仗的时候,这帮人都会说曹操必败,以此来动摇朝廷人心。尤其是在曹操打袁绍的时候,这种谣言直接导致,曹操手下几乎所有人都给袁绍写了投诚书。这件事对曹操来说打击不小,所以曹操在击败了袁绍以后,决心要跟士族集团斗争一把。

这个时候孔融就成了打击士族集团最好的靶子,孔融是孔子的后代,更是汉朝士族集团的代表人物,曹操杀了孔融,那就表明他唯才是举的方针是永远不会改变的,任何人想要反对这件事,都必须要付出代价。

杀了孔融以后,士族集团暂时被镇压了下去。不过他儿子曹丕为了让自己的皇位稳固,所以故意笼络士族集团,废除了唯才是举的方针,算是彻底否定了曹操一生的努力。

总结:孔融的死,跟衍圣公的延续压根没关系。

孔融虽然是孔子的后代,但是并不是世袭爵位的那一支,所以孔融的死,并不影响当时孔门爵位的延续。而且灭孔融三族,这三族只是包含了父亲、母亲和妻子这三族的直系亲属,大多数都是男性为主,不排除孔融有后人传承后世。衍圣公从宋朝才开始设立,一直到了民国时期废除,历经接近一千年,是中华历史中的一项奇迹。不

不管哪朝哪代什么人做皇帝,衍圣公的职位始终是传承下来了。所以不得不赞叹中国人对传统文化思想的敬畏之心。杀孔融只是曹操一时的决定,他并不想彻底得罪孔门后人,所以绝对不会对孔家人赶尽杀绝的。

三国曹操已经杀了孔融三族,为何后世各朝各代还有“衍圣公”?

这个问题很好理解,孔融是孔子的后裔,这是没有疑义的,但孔融不是孔子的直系继承人,仅仅是旁支。

灭了孔融三族,不影响孔子直系传承。因而自从有了“衍圣公”的封爵,历朝历代也就沿袭下来,直到民国终止。

01

孔子家族是遵循嫡长子世袭制

孔子十九岁的时候,娶了宋国人亓官氏为妻,一年后生了个儿子。鲁昭公派人送来了鲤鱼表示祝贺,孔子深感荣幸,就给儿子取名为鲤,字伯鱼。

孔鲤是孔子唯一的儿子,在孔子去世之前就死了,生有唯一的儿子孔伋。所有正统孔家后代都是孔伋的后裔。

孔子去世后,鲁哀公作诔文吊唁他,他的弟子们都来为他守墓。由于孔子的德行,受到了人们的祭祀,但这些都是来自于民间自发的奉祀活动。

汉高祖十二年(前195年),刘邦来到鲁地祭祀孔子,封孔腾为奉祀君,这是古代帝王册封孔子后裔的开始。

孔腾是孔子第九世孙,有资料介绍孔子九世孙还有孔鲋、孔树,孔腾是不是嫡长子没有记载。汉惠帝时,孔腾被征为博士,后迁长沙王太傅。

孔腾被确立为官方奉祀官之后,就延续嫡长子继承奉祀官的爵位。

02

孔子第十三世孙孔霸,汉元帝时封为“褒成侯”,赐食邑八百户。

孔霸就是孔融的七世祖,汉元帝的师傅,官至侍中。

根据孔子家谱,看一下之后几代孔氏家族的爵位继承人:

十四代   孔福,汉成帝绥和元年封为“殷绍嘉侯”。

十五代   孔房,褒成侯

十六代   孔均,褒成侯

十七代   孔志,褒成侯

十八代   孔损,褒亭侯

十九代   孔曜,奉圣亭侯。

二十代   孔完、孔赞,褒成侯。有资料说孔融是孔子十九世孙,有的说是二十世孙。

根据孔霸是孔子十三世孙,是孔融七世祖来看,孔融应该是二十世孙比较确切。

把孔子作为第一世,孔霸就是十三世,孔融就是二十世。

孔融与孔子第二十世爵位继承人孔完、孔赞(褒成侯)的亲疏关系已经比较疏远。

孔融的父亲空宙,祖父孔贤都不是十九世、十八世继承人,再往上就查不到孔融三世祖、四世祖、五世祖、六世祖的具体资料。这很可能是孔融与孔氏继承人关系已经很疏远。通俗的话说,就是孔融与同辈继承人已经是出了五服的兄弟,他们共同的七世祖是孔霸。

孔融被曹操夷灭了三族,按照汉朝的律法,三族指的是父族、母族、妻族。

因此,曹操不可能诛灭孔子继承人的家族,也就不会影响孔子宗族的世袭传承。

03

“衍圣公”的由来及终止

宋至和二年(1055年),宋仁宗改称孔子嫡长孙继承人为”衍圣公“。从此之后,“衍圣公”就成为孔子嫡长孙世袭封号,历经宋、金、元、明、清、民国,直到1935年国民政府改“衍圣公”孔德成为大成至圣先师奉祀官为止。

由此可知,“衍圣公”是三国之后几百年才有的封号。因为孔融并不是孔子嫡长孙继承人,曹操虽然夷灭孔融三族,但并没有影响孔子家族嫡长孙世袭传承。

这也就是孔融被夷灭三族,但历朝历代依然存在“衍圣公”的原因。

三国曹操已经杀了孔融三族,为何后世各朝各代还有“衍圣公”?

对于题主这个问题,查一下《孔子家谱》就很清楚啦。

《孔子家谱》记载了孔子家族的起源、发展以及该家族名人事迹。

据此,我们查看一下《孔子家谱》前二十世的记载。

孔子(前551年-前479年):汉族,名孔丘,字仲尼,排行老二,春秋末期鲁国陬邑昌平乡(今山东省曲阜市南辛镇)人,。他首改"子姓"为"孔姓",是真正的孔姓始祖
1世孙(儿子)孔鲤
2世孙(孙子)孔伋
3世孙(曾孙)孔白4世孙(玄孙)孔求5世孙孔箕6世孙孔穿7世孙孔谦(又名孔慎、孔顺)8世孙孔鲋、孔树、孔腾(汉高祖刘邦封孔腾为奉祀君)9世孙孔忠(孔腾子)10世孙孔武(孔忠长子)、孔安国(孔忠次子)11世孙孔延年(孔武子)12世孙孔霸(孔延年子),被汉元帝封为褒成侯13世孙孔福(孔霸长子,被汉成帝封为殷绍嘉侯)、孔捷(孔霸子)、孔喜(孔霸子)、孔光(孔霸子)14世孙孔房(孔福子,褒成侯)、孔永(孔捷子)、孔放(孔光子)15世孙孔均(原名孔莽,孔房子),褒成侯16世孙孔志,褒成侯17世孙孔损,褒亭侯18世孙孔曜,奉圣亭侯19世孙孔完(孔曜长子,褒成侯,无子)、孔赞(孔曜次子)20世孙孔羡(孔赞子),宗圣侯


01

孔融的身世

《后汉书·孔融列传》记载,孔融字文举,鲁国人,孔子二十世孙。七世祖霸,为元帝师,位至侍中。

从《孔子家谱》来看,孔霸是孔子的十二世孙,如果孔霸是孔融的七世祖,孔融就不是孔子的二十世孙,有些资料说孔融是孔子的十九世孙,可能就是以孔霸为孔融的七世祖为依据的。

我们就以这个说法,来推算一下。

十二世孙孔霸:孔霸是汉元帝的老师,位至侍中。被封褒成侯。

孔霸于初元元年(前48年)得到关内侯食邑,他上书汉元帝请求为孔子奉献祭祀。

汉元帝下诏说:“准许老师褒成君关内侯孔霸,以自己的食邑八百户的租税祭祀孔子。”

孔霸便将长子孔福的户籍迁回鲁县,由他供奉孔子祭祀。

孔霸去世后,十三世孙孔福继承褒成君的爵位。

汉成帝绥和元年(公元前8年),孔福被封为关内侯。

汉哀帝封孔福为殷绍嘉侯。

孔福有二子:孔房、孔某。

十四世孙孔房继承了孔福褒成侯的爵位,成为供奉孔子祭祀的继承人。

孔霸有四个儿子:孔福、孔捷、孔喜和孔光。

孔捷,查不到其资料。

孔喜在汉哀帝时官至校尉、诸曹。后代子孙不详。

孔光,官至大将军、丞相、太傅、太师。

不知道看过我写的《史上男女那点事儿—甄宓之死》的友友们,还有没有印象。

这个孔光,就是甄宓的先祖甄邯的老丈人。

汉成帝时,孔光深受皇帝信任,孔光唯一的儿子孔放被任用为侍郎,加给事黄门。

孔光死后,孔放承袭了孔光的博山侯。王莽失败后,封爵被废除。

孔融作为孔霸的后世子孙,既然没有提到孔福和孔光这两位牛人,那很可能就是孔捷、孔喜的后代。尽管姓孔也很自豪,但已经平民化啦。

十五世孙孔均:孔房之子,褒成侯,孔子继承人;其他的子孙不再有记载。

十六世孙孔志:褒成侯。

十七世孙孔损:褒亭侯。

十八世孙孔曜:奉圣亭侯。

十九世孙孔完:孔曜长子,褒成侯,无子;孔赞(孔曜次子)

二十世孙孔羡:孔赞之子,宗圣侯。

孔融也是汉末的大儒,但没有记入孔子的家谱,就说明孔融在同代孔子世孙中,亲属关系较远。

孔融作为十九世孙,其父孔宙十八世孙,其祖孔贤十七世孙。

孔贤之上就查不到相关的历史资料啦。

孔融祖父孔贤作为十七世孙与十六世孙继承人的褒成侯孔志,看不出亲疏关系。

既然没有记载,就可能比较疏远。

从此可以看出,即便是曹操灭了孔融的三族,也不会影响到孔子家族的传承。

曹操再牛叉,也不会更不敢灭了孔子全族吧。

02

衍圣公的由来

衍圣公,是孔子嫡长子孙的世袭封号,开始于宋朝至和二年(1055年),历经宋、金、元、明、清,直到1935年,也就是民国二十四年,国民政府改封衍圣公孔德成为大成至圣先师奉祀官为止,世袭了八百八十年的衍圣公完成了历史使命,寿终正寝。

孔子去世之后,经过了战国时期,特别是秦始皇中央集权的法治之后,汉朝建立,开始重新采用儒家治国,作为儒家创始人的孔子,其地位就不断得到提升,具体体现就是册封孔子的后裔。

册封孔子后裔,开始于公元前195年(汉高祖十二年),刘邦封孔子八世孙孔腾为奉祀官,自此开始孔子嫡系长孙继承人便有世袭的爵位。

尽管在不同的朝代,其爵位和称号,屡有变化,但册封孔子后裔的制度一直延续下来。

宋至和二年(1055年),宋仁宗采纳太常博士祖无择的建议,“遂诏有司定封宗愿衍圣公,令世袭焉。”从此,便有了衍圣公的封号。

后来,曾一度改为奉圣公,但又改回衍圣公,后世一直沿袭此封号。

衍圣公是在中国享有特权的大贵族,孔子嫡系长孙继承人专享的爵位。在宋代时相当于八品官员待遇,元代提升为三品,明初又提升为一品文官,后来又“班列文官之首”,到了清代还特许衍圣公在紫禁城骑马,在御道上行走。

由此看来,尽管孔融也算是一时大儒,但比起其老祖宗来,究竟相差太远。

曹操诛杀了孔融,对于孔氏家族来说,不能动其九牛之一毫,根本就没啥影响。

孔氏家族,之所以经久不衰,除了统治者需要利用儒学加强统治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作为孔氏家族掌门人的孔子嫡系长孙,从来不与现政府对立。

作为孔融来说,就是一个奇葩。

这个话题,与本题相差很远,就不多说啦。

三国曹操已经杀了孔融三族,为何后世各朝各代还有“衍圣公”?

孔融的悲剧

汉献帝建安十三年(西历208年),统治中国北方的曹操为了杀人立威,于是以汉朝朝廷的名义诛杀了孔融三族,并也因此引发争议:有认为孔融误国,曹操诛杀孔融无可厚非;也有认为是孔融反抗曹操暴政,最终惨遭杀害,可歌可泣的。

不过,不管怎么说,孔融依旧被曹操杀害了三族。并且,按照汉代律法,三族的范围,包括了父亲家族、母亲家族和妻子家族。可以说,很多和孔融没什么走动的亲戚,也因为汉代的株连之法而遭到灾祸。这也彰显了封建法权的可怕性和残忍性。

千载孔府

电影《我的1919》里面,有过这样的台词:中国不能失去自己的耶路撒冷。所谓中国的耶路撒冷,可以理解成曲阜的孔子。

近代的中国遭遇三千年未有的危机。为了救亡,一代代仁人志士开始寻求救亡之路,并且提出了一些理论——虽然很多理论在当下看来较为可笑,但毕竟,养成正确的认知,寻找正确的救亡之路,是需要时间的。

在近代的救亡理论中,有过这样的主张:那就是中国人想要培养凝聚力,就要有一个共同的精神领袖,一个共同的信仰。这个信仰就是孔教,这个精神领袖就是孔子和孔子的后代(衍圣公)。甚至袁世凯称帝之前,还一度做出要把皇位让给孔子后人的姿态。

根据《史记》记载,陈胜建立张楚朝廷时期,孔子的后人就曾在张楚朝廷做官,之后汉朝文帝朝廷期间,孔家开始在汉朝做官。随着儒家思想成为汉朝的正统思想,孔家后人也有了爵位。到宋代,宋朝朝廷将孔子后人册封为“衍圣公”。自此,不管中原如何改朝换代,孔家都一直保留衍圣公的爵位——堪称铁打的衍圣公流水的朝廷。

这一切,都可以佐证一点:那就是对于传统中国来说,孔家太神圣了。

孔融是孔子的后人,曹操杀死孔融三族以后,为什么在之后的朝代里,还存在着孔家后裔?并且在宋代还会有孔家后人被册封为衍生公,并延续到民国?(末代衍圣公于2008年病逝于我国台湾地区)

五服制度

孔融虽然是孔子的后人,但是,从世系角度来说,古人传承子孙,讲究大宗和小宗,嫡系和庶出。

孔融并非孔子的嫡系子孙,而受到册封的孔子后人,都出自大宗和嫡系。从孔子时代到汉献帝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数百年时间,在这数百年时间里,孔融和孔子嫡系早已经有了很远的距离。

此外,我国古代,在伦理上,讲究五服制度——也就是同一个祖先,只要传下去五代,那么第五代的子孙,可以视为另外一个家族。

而所谓的株连,仅局限于五服范围内,出了五服,是不受株连的。

因此,孔融遭到株连,按照汉代法理,是影响不到孔子的嫡系后人的。

三国曹操已经杀了孔融三族,为何后世各朝各代还有“衍圣公”?

孔融三族被杀和历代“衍圣公”的传承是两个不相干的概念,孔融时代孔子家族的主要传承人是孔子十九世孙奉圣亭侯孔曜以及二十世孙褒成侯孔完,孔赞。可以这么理解,孔曜等人是孔子嫡亲血脉,而孔融虽然名为孔子之后,是旁系所出,又经过二十多代的变迁,早已不是孔子正统,所以三族被杀不可能影响到“衍圣公”的传承。

孔融,我们大多是小时候从“孔融让梨”的故事中了解的这个人,其实他在三国时期是真正的名士,因触怒曹操被灭三族。“灭三族”的概念根据《周礼》记载,应该是父,子,孙三族,而且仅仅指的是孔融一家三族,并非明朝时期沾亲带故就杀的那种,即使在明朝,三族九族之说也是只杀男丁,女人一般是流放或者充作官妓。所以说孔融被杀三族并不意味着全家大小老少都被杀光,或许有怀孕,或者重孙一辈无法判罪的也是极有可能的,再加上孔融为当时名士,暗中援助的人恐怕也不少吧。

但是“衍圣公”一脉相传,千古不变是孔子嫡子一系无可置疑的,孔子家族到现在已经延续了76代,已经延续了2000多年,如果当前“衍圣公”无后则必须从其亲兄弟中择贤良之士充之,以保证这千年以来的血统纯正,这也正是孔子家族历经七十多代不绝续的主要原因,所以,孔融被杀三族也是对“衍圣公”的传承造成不了任何影响。

“衍圣公”自汉朝以后不断加封,从公侯到帝君,直到封圣,成为儒家的象征,被历朝历代褒奖,孔子后人们的身份地位也越来越高,影响力也越来越大,没有任何一个朝代敢对孔家不尊重,要想得到正统,必须得到“衍圣公”家的承认,这也是“衍圣公”家族在历朝历代都有着超凡地位的原因,“衍圣公”历经七十多代不绝想必也是这个原因所在。

三国曹操已经杀了孔融三族,为何后世各朝各代还有“衍圣公”?

孔融是孔子的二十世孙,由于得罪了曹操,被诛杀,妻子和儿女都被一起诛杀。

孔融并不是孔府嫡传的爵位继承人,当时也没有衍圣公,衍圣公是北宋仁宗时才封的爵位。

1,孔融三代都不是孔府的嫡系血脉

孔融的七世祖是孔霸,被汉元帝封为“褒成侯”,是孔府第一个封侯爵的。

根据目前的史料记载,孔融三代都不是孔霸的嫡传,都没有继承爵位。

孔融的祖父孔贤,默默无闻。

孔融的父亲孔宙,做官到泰山都尉。

孔贤到孔霸之间的谱系,历史已经失传,但可以肯定的是孔贤不是孔霸的嫡传。

孔府家谱记载的十九世嫡孙是孔完,封褒成侯,无子,由弟弟孔赞之子继承爵位。

孔府二十世嫡孙是孔羡,封宗圣候,和孔融平辈。

孔融一家被曹操诛杀,根本没牵扯到孔羡。

2,孔子之后七世单传

孔府的血脉存续,有两次危机。

第一个就是孔子之后七代单传。

孔子只有一个儿子孔鲤,还有一个女儿嫁给了公冶长。

一世孙(子)孔鲤

二世孙(孙)孔伋

三世孙(曾孙)孔白

四世孙(玄孙)孔求

五世孙孔箕

六世孙孔穿

七世孙孔谦

七代单传,绵绵不绝,是一个奇迹,也是家族的福报所致。

3,五代十国时,孔府差点被冒名顶替

唐末战乱,唐朝的皇帝也顾不上孔府了,孔府的嫡孙也没了爵位。

孔子四十一世嫡长孙孔光嗣没有继承文宣公的爵位,只当了一个泗水县县令。

这时出现了孔末乱孔事件。

孔林洒扫户孔末,本姓刘,因祖上世袭孔林的洒扫,改姓孔。

孔末趁唐末战乱,纠集一伙人,屠杀阙里的孔姓,并杀掉了孔光嗣,取而代之,当上了孔府的主祀。

孔光嗣的独生子孔仁玉,恰好被乳母张氏带回了家,幸免于难。

后唐明宗时,曲阜人告发了孔末,孔仁玉重新继承了孔府。

孔仁玉被称为孔府的中兴之祖。

本人是沂蓝书院赵月光,主要研究宋史和近现代史,继承章太炎学派唯识史观学说。本文为原创,如果觉得有点意思,敬请点一下关注并点赞。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