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刘备夷陵之战击败陆逊,吞并东吴,能北伐曹魏一统天下吗?
当然可以,因为刘备是乱世枭雄,他缺的只是实力和背景而已。在刘备一无所有的情况下,他能够凭借自己的个人水平,为自己打下蜀汉江山,这是普通人能做到的吗?就算是曹操也未必能够做到这一点,所以刘备在三国人物中当属第一。
在吞并东吴以后,刘备必须要加强防守工作。其实蜀汉跟东吴互相残杀,这是一种非常愚蠢的做法。但是刘备为人仁义,必须要为自己的兄弟关羽张飞报仇雪恨,所以这一战是不可避免的。
天底下最大的义气也莫过于那国运来报兄弟之仇了吧。刘备明知道其中的危险,明知道曹魏正在北方虎视眈眈地看着蜀汉和东吴,可是他还是执意要这么做,这只能说明刘备是一个忠义之人。
在惨烈的战争中,刘备要想吞并东吴并不容易,所以大战过后,即使东吴被灭国,刘备本身也会损失惨重。这个时候他唯一需要做的,那就是防守工作。只要能够抵挡住曹丕南下的进攻,那么刘备必然可以再次翻身。
其中几个比较重要的防守地点,第一个就是荆州地区,这里是南下最合适的地方,其次就是合肥地区,这里是进攻建康的必经之路,再则则是刘备的根据地益州地区,防守益州,必须要防住汉中。
我认为刘备应该牺牲汉中,换取江东地盘。以战后刘备的实力,要想完全防守住这三个地方,是不太现实的。因为刚刚打下的东吴尚未完全臣服于他,他本身的兵力也损失惨重。所以在这三个地方当中,必须要牺牲一个,我认为应该牺牲汉中地区。
汉中是益州的缓冲带,只要双方不断在这里增兵,那就能拖住曹丕的主力军队。只要拖住两年时间,即使汉中丢失,那么刘备在江东地区也就缓过来了。这个时候他再集中江东地区的兵力,加上益州地区的兵力,足以防守住自己剩余的底盘。
汉中地区虽然是益州的门户,可是要想从汉中打进来,也需要很长时间,时间就是刘备最有利的条件,因为曹丕时间并不够多。不出意外的话,刘备战胜了孙权以后,不会那么快就死去,所以他还有一些日子可以做准备工作。
刘备暮年发起对曹魏的讨伐,当时曹丕已死。曹丕的寿命是很短的,40岁就死了,这可跟刘备不同,他不是因为战败忧愤而死的。所以曹丕死后刘备说不定还没死,趁着曹魏主少国疑的时候,刘备恰好可以北上。曹叡即使比较英明,可是他刚刚登基,一切都还在筹备当中。
大权掌握在曹爽手里,这家伙是个没什么用处人的,只想着做富家翁的家伙怎么可能战胜刘备呢?于是曹魏集团内部会出现一大片想要投降刘备的人,不管是从汉中那边,还是合肥这边,都会有大量蜀汉集团的兵马出现,尤其是荆州地区,以关羽的儿子为首的一帮荆州兵,必然要为关羽北伐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三路大军一起进攻曹魏的三个地方,曹魏还有救吗?
司马懿果断夺取权柄,可惜为时已晚。即使当时天才的造反家司马懿统同志,在这个时候夺取了曹魏的军权,开始指挥曹魏反攻,其实也已经来不及了。战争就是瞬息万变的事情,司马懿不知道自己到底该着重防守哪一个方面。
- 第一路军合肥地区刘备亲自带兵北上,突击徐州,一片平原无险可守,自然是唾手可得。这里是刘备的伤心之地,毕竟年轻的时候,刘备是在这里被曹操赶走的。
- 第二路军汉中地区是诸葛亮亲自带兵,十万益州兵足以再次夺取汉中地区,以此斩断陇西地区和洛阳的联系,从而直逼长安而来。
- 第三路军由赵云、关兴、张苞为主将,从荆州出发,引兵直逼南阳郡。这里是曹魏赋税重地,人口众多经济发达,一旦南阳郡失守,那么曹魏就失去了最重要的经济来源。
三路大军齐发之下,司马懿只能应对其中一路,一旦分散兵力,没有更合适的将领可以对付其他两路大军。
总结:刘备会一统天下,但是代价也是可怕的。刘备如果能够形成这样的局面北伐的话,一定可以一统天下。但是真的打下整个北方,对刘备来说,代价是惊人的。因为北方什么都不多,就是人口众多。
这里是中原腹地,即使没有像司马懿那种顶尖的军事将领,可是兵马是非常多的。曹刘之间的大战必然是血战,到时候山河重整,人口锐减,其实未必就是一件好事。曹魏是不会投降的,结局只有惨胜而已。
假如刘备夷陵之战击败陆逊,吞并东吴,能北伐曹魏一统天下吗?
假如刘备击败陆逊并吞东吴能不能北伐一统江山。我的解答是不能,因为蚱螂捕蝉,黄雀在后。后面有坐等鱼蚌相争,鱼翁得利的曹魏大军,在等着美味大歺呢。
其理由是,陆逊与对备作战的部队也就是吴国部队的部分人马,这跟蜀汉一样,刘备不可能把全境的兵力全用到夷陵之战中,例如像赵云这样的上将就留下来守益州等地,随时应急,事实证明以后救了刘备一命,孙权一样然有大部军队守在各个军事要道,原因是还防着魏军的突然袭击,若刘备击败陆逊,以陆逊的军事才能会有计划的撒退,让蜀军深入腹地,到了外敌入侵的时刻,孙权会调动所有部队参战,保家卫国,这无需怀疑任何人都会这样做的。
那刘备必须拼力奋战,相互胶状作战,拼消耗最后还是刘备险胜拿下东吴,这仅是比方,东吴人口部队远比蜀汉多,就算刘备胜利了,蜀汉总兵力不到六万人,这一仗下来所乘军力有限,冷兵器时代可没有核武器,是刀对刀,枪对枪的硬拼,蜀汉留守兵远在成都等关口把守,离东吴很运,骑兵奇缺,道路难行穿插困难,而吴国境内兵力空虚,刘备无时间休整部队,伤员,此时的曹魏大军会猛虎一般的乘虚而入,一举消灭再无战斗力的刘备残军,远在益州有限的兵力鞭长莫及,曹魏拿下东吴,乘下益州那点地方是不攻自破,经不起折腾了。反而加速曹魏的统一天下的机会。
军事家陆逊早就看到这一点,所以刘备兵败本可追击擒之,东吴境也有请求追击的,可以陆逊为首,潘璋,朱然极力反对追击,报孙权批准,火速撤兵防御曹魏大军,事证明曹魏的几处攻吴都被吴国挡住,也只有孙吴联盟寸能多延长亡国的时间,更谈不上刘备有北伐一统江山的机会了。
假如刘备夷陵之战击败陆逊,吞并东吴,能北伐曹魏一统天下吗?
刘备能建立蜀国,很大程度是有运气成分的,再加上谋臣的策划,武将的勇猛,才让蜀国得以三国鼎立。
如果蜀国想一统天下,刘备真有此大志,应该是能忍常人不能忍之事。关羽之死,是魏吴两国为各自的目的,斩刘备的臂膀,故意做下的,是为了限制蜀国的发展。
刘备作为一国之主,不顾大局,任性而为,不思蜀国的未来,一门心思只想报私仇,才有了后来的夷陵之败,致使蜀国国力大减。
想当年张绣对曹操还有杀子之仇,比刘备失关羽的恨只多不少。官渡之战前,张绣又来投曹操,曹操不记前嫌,挽着张绣的手,还让自己的儿子娶了张绣的女儿,两人成为儿女亲家,平辈论之。
若拿刘备和曹操相比,两人高下立现。成大事者不拘小节,魏国有曹操的谋划,才成为三国中实力最强的国家,最后才能一统天下。
蜀国能不能吞并东吴?这一题是一个假设题,提问者提出了一个假设,就是刘备能够击败陆逊,吞并东吴。但从当时蜀国的情况来看,这个假设不太可能成立。
一、当时蜀国和东吴的国力差不多。
蜀国当时兵多将广,但地广人稀,缺粮少钱,当时并没有做好讨伐东吴的准备,而且蜀国国内大部分的将领不同意去攻打东吴。
刘备以国主的身份,强压国内的声音,不顾天下,以一己之私,誓要报关羽之仇,最后陷蜀国于泥沼。
而东吴地处富庶之地, 经孙坚、孙策、孙权三人的经营,根基稳定。虽然东吴的将领没有蜀国的勇猛,但是地势易守难攻,而陆逊采取坚守不出的策略,刘备拿东吴一点办法都没有。
二、三国中,魏国最强,蜀国与东吴差不多。若蜀国与东吴大战,双方必然大受损伤,到时魏国再派兵攻伐,坐收渔翁之利,可以一举拿下两国。
蜀国伐吴,魏国之所以没有动静,就是想让蜀吴两国相斗,魏国坐收渔翁之利。
不管是蜀国赢,还是东吴赢,最后的结局将只会是魏国获利。因为魏国国力最强,而且以逸待劳,这场胜利果实,只可能会被魏国获取。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有强魏在侧,刘备不可能吞并东吴。
再者,即使刘备击败陆逊,吞并东吴,也未必能北伐曹魏,一统天下。若刘备击败陆逊,吞并东吴,在他即将成功之时,魏国肯定会趁他虚弱,挥军南下。
魏国根本不会给刘备喘息的机会,刘备能不能摘取东吴这颗果实?还要看魏军的脸色。
即使刘备收服东吴,手下的将士早已疲弱,面对魏国的虎狼之师,很难说有一战之力。
若刘备抵挡不住魏国,即使吞下东吴,也要吐出来。
最后,这场战争,也就是为魏国做了嫁衣裳。
蜀国有没有可能一统天下?我觉得有。若蜀国在刘备称帝之后,打算向东吴进军之时,东吴孙权派诸葛瑾来蜀国陈说厉害,刘备能接受东吴的求和,蜀国可能会是另外一派景象。
“今吴侯令臣为使,愿送归夫人,缚还降将,并将荆州依然交还,永结盟好,共灭曹丕,以正篡逆之罪。”这是东吴开出的条件,交还荆州,缚还降将,送归夫人。对于当时的蜀国来说,荆州很重要,这也是诸葛亮三分天下的基础。
且荆州人口众多,可以给蜀国增添大量的税收及将士,有助于蜀国国力的增强。
刘备也应该知道,他此次东征,吞并东吴不太可能,最大的可能就是抢回荆州。
现在东吴来求和,把荆州直接奉上,不费一兵一卒,就可以得到荆州。刘备作为一国之尊,应该为国家考虑,为将士考虑,接受东吴的求和,使利益最大化。
然后以荆州和益州为基础,休养生息,韬光隐晦,凝聚国力。
待时机成熟,东吴或曹魏露出破绽,再带兵攻伐,扩大疆土。
这样慢慢计划,蜀国未见没有一统天下都可能。
假如刘备夷陵之战击败陆逊,吞并东吴,能北伐曹魏一统天下吗?
夷陵之战的结果是刘备集团惨败,元气大伤,回天无力。历史诚然不能假设,但可以分析回味。看待这样一个问题,我们需要从本质入手,就是分析拥有蜀汉和东吴的整体实力能否击败曹魏集团。个人将基于这一出发点,从以下两方面分析,最终得出一个结论,以飨读者。
第一个维度,是即使蜀汉和东吴的实力联合,也只能和曹魏构成均势。《三国志》诸葛亮传第五有言:
操军破,必北还,如此则荆、吴之势强,鼎足之形成矣。这是诸葛亮在赤壁之战前说动孙权联合刘备抗击曹军的进言。孙权听过孔明先生的言语,当即大悦,“即遣周瑜、程普、鲁肃等水军三万,随亮诣先主,并力据曹公。”
赤壁之战是三国鼎立的关键节点,作为时局的洞察者,孔明先生认为,此一役击败曹操,就可以形成鼎足之势。这不仅是刘备集团起势的开始,也是江东集团能够保全的生存之战。这一战后,刘备占据荆益二州,朝着《隆中对》的天下三分格局而走。要注意,这里诸葛亮没有说曹操兵败后要北进灭掉曹魏政权,为什么灭不掉呢?
这需要从三方面去衡量,统治者的水平,战斗实力和天下形势。曹操虽然赤壁之战大败,但是并没有一战失去所有。之所以败,一是对时局的判断不利,那时并不能灭掉东吴集团,再者北方士兵不习惯水战,失去了作战优势。退回北方的曹操,依然是那个“一代枭雄”,根基稳固,不是轻易能够撼动的。三国君主此时都可以算是“明君”,有能臣辅佐,不像后期分化的那么明显。
而战斗实力方面,曹魏始终占据了中国最富庶之地,冀、幽、青、兖、豫、徐等都是曹操的领地。中国在东晋后渐渐经济重心开始向南方迁移,在之前的岁月,北方的经济实力是远超过南方的。打仗真正拼的不是人数有多少,而是有生力量和经济实力。这一点曹操一直占优。
而天下形势方面,《三国志》诸葛亮传第五记载:
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曹操占据最大的一个优势是政治优势,他终其一生没有称帝,而是假借汉室正统旗号,威慑四方。这是曹操最有智谋的一点,这样天下群雄没有讨伐曹操的口实,而曹操仿佛才是那个“维护汉室”的卫道者。曹魏集团在这三方都是占据优势的。即使曹操于公元220年逝世,没有赶上公元221年发生的夷陵之战,曹操一手打下的江山还是被曹丕顺利的继承了。
第二个维度,夷陵之战即使刘备能赢,也是两败俱伤,反而容易被曹魏黄雀在后。《三国志》吴书鲁肃传中鲁肃对天下形势的判断:
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卒除。为将军计,惟有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衅。鲁肃在正史中堪称东吴的诸葛亮,对于时局的判断极为敏锐。从他给孙权的建议中我们可以看到,曹操不是轻易能够除掉的,而东吴的优势是可以立足江南富庶险要之地,“待天下之有变”。
而诸葛亮对于东吴这个盟友的评价是“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本来是联吴抗曹,才能和曹魏构成一种均势。现在刘备要打破这个均势,主动使联盟的实力降级,他就已经失去了先机。
夷陵之战后,魏国马上就进攻吴国了,幸好陆逊早有准备。但是如果刘备拿下了江东的沃土,一他无法收江东俊杰的心,二他无法在双方火拼之后还有实力对抗隔岸观火的曹魏大军。《三国演义》开篇所讲“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三国正好是这“合久必分”的历史拐点。
公元220年,孟德死后,其子曹丕称帝;公元280年,晋灭东吴,三国终于一统。曾经魏蜀吴鼎立的局面转眼成为历史风尘,载入厚重的史册,任后人评说。曾经都想统一天下的三方势力,最后谁也没能问鼎华夏,司马家族成为了最终的胜利者。刘备做不到的,最后曹魏和江东集团也没能做到。“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故事在历史上一次又一次的重演着,仿佛在诉说着什么。
睿智的读者,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呢?
欢迎关注,讲述三国故事,了解那段鲜为人知的历史。
假如刘备夷陵之战击败陆逊,吞并东吴,能北伐曹魏一统天下吗?
文/元说历史
文章原创首发,请勿转载。
我认为,假设刘备夷陵之战成功击败了陆逊,并吞并了东吴,也不一定能北伐曹魏统一天下。
注意我用的词,是“不一定”。也就是说也许能,也许不能。
为什么是不一定呢?下面我将根据史料的有关记载,为大家仔细分析这个问题。
我们都知道,关羽失去了荆州后,就只剩下益州这块地盘了。不久后,也就是章武元年(公元221年)四月,刘备在成都称帝。三个月后,刘备讨伐东吴,发动了“夷陵之战”。结果兵败如山倒,陆逊一把火,烧毁了刘备八百里连营。蜀汉经过这一次失败后,势力大大减弱,成为了魏、蜀、吴三国中,实力最弱小的国家。
诸葛亮接手蜀汉政权后,开始多次北伐曹魏,然而每次都无功而返,最终病逝于五丈原。
很多人在讨论蜀汉北伐失败的原因时,都说以蜀汉的实力,北伐曹魏,无异以卵击石,是不可能成功的。
其实,就算刘备发动的夷陵之战成功了,击败了陆逊,并吞并了东吴,也不见得能统一曹魏。
为什么这么说呢?
第一,曹魏在蜀汉、东吴两国火并时,之所以不动手,是因为早就做好了“坐收渔翁之利”的准备。
若蜀汉拿下了东吴,曹魏会立即出兵蜀汉,趁蜀汉空虚之际,一举拿下蜀汉。并且趁刘备还没有在东吴站稳时,给刘备军队以致命的一击。反之,若东吴赢,曹魏则会攻打东吴。总之,不管谁胜谁输,获利最大的都是曹魏。
所以我们会发现,当刘备提出要讨伐东吴时,蜀汉几乎一片反对声。就是因为蜀汉文臣武将,都知道蜀汉最大的敌人不是东吴,而是曹魏。“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道理,大家都懂。
第二,曹魏不可卒除。
当时,曹魏占领了冀、幽、青、兖、豫、徐等州,民殷国富,猛将如云,战斗力是相当强悍的。
对于这一点,诸葛亮和鲁肃都知道。诸葛亮给刘备提出的“三步走”战略,第一步是占领荆州;第二步是占领益州,第三步,两路出兵,北伐曹魏,进而统一天下。诸葛亮一开始没有把目标指向曹魏,就是因为他知道“曹魏不可卒除”的道理。《三国志·诸葛亮传》相关论述如下:
“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因此,诸葛亮才说要联合东吴,共同对抗曹魏,先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再图霸天下。
鲁肃给孙权提出的“二不走”的战略,也认为曹魏不是一下子就能灭掉的。《三国志·鲁肃传》相关论述如下:
“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卒除。”也就是说,曹魏的实力是很强大的,蜀汉和东吴联手,也才只能勉强对抗曹魏,而不能灭掉曹魏。
这一点,蜀汉和东吴心知肚明,所以刘备夷陵之战后,陆逊没有乘胜追杀,攻打四川,一举拿下蜀汉。诸葛亮当政后,还得继续跟东吴结成盟友,这才保证了两国几十年的和平。要不然,恐怕曹魏早就统一天下了。
如果蜀汉和东吴联合,能够对抗曹魏的话,为何他们不一起进攻曹魏呢?也这从侧面上证明了一点,那就是假如刘备占领了东吴,也不一定就能战胜曹魏,统一天下。因为东吴兵力主要善于在水面作战,即使到了曹魏的地盘上,发挥不了多少作用。
那么,大家对此事有何看法呢?欢迎在下方留言和评论!假如刘备夷陵之战击败陆逊,吞并东吴,能北伐曹魏一统天下吗?
假如刘备在夷陵之战击败陆逊,也无法吞并东吴,充其量只能收回荆州。假如刘备真的吞并了东吴,刘备一统天下的概率也非常低。在刘备伐吴之前,蜀汉的大臣几乎一致投了伐吴的反对票,诸葛亮和赵云带头反对伐吴,唯一支持伐吴的张飞被人刺杀,以至于刘备伐吴的时候身边没有一个可靠地名将,没有一个靠谱的谋士。曹魏的大臣也不看好刘备伐吴,曹丕曾经同大臣们讨论刘备是否会伐吴,大臣们纷纷认为蜀汉是一个小国,刘备为了彰显武力肯定会伐吴,但是曹魏的大臣都不看好刘备。
陆逊认为刘备虽然征战一生,但是打的仗大部分都是败仗,肯定不会成功。而且刘备伐吴时期,蜀汉的人口只有东吴的一半,东吴的人口只有曹魏的一半,刘备即使在夷陵之战全歼吴国军队,孙权仍然有预备队可以上阵,而刘备带领的蜀汉军队,已经是蜀国的全部主力,根本没有后备力量可以用。因此刘备即使击败了陆逊,最多只能夺回关羽丢失的荆州,却无法灭亡东吴。
即使刘备能够长驱直入灭亡东吴,曹丕也肯定会乘虚而入。曹丕一直在坐山观虎斗,夷陵之战结束后,曹丕便发动了对东吴的战争。假如蜀汉消灭了东吴,曹丕肯定会趁机攻击蜀汉。刘备的军队人数比较少,孙权在江东已经扎根二十多年,刘备灭亡东吴后,既要对付东吴地区的叛乱,又要防备曹丕的进攻。根据《三国志》记载,刘备带在身边的士兵只有4万人,靠着如此少的军队,守住东吴都比较困难更何况北伐中原。
即使刘备抵挡住了曹魏的进攻,并且成功的平定了东吴境内的反对势力,将东吴彻底收归蜀汉,刘备想要一统天下也比较困难。夷陵之战结束后,曹魏一直都在同时对付蜀汉和东吴的联合夹击,但是最终仍然灭亡了蜀汉和东吴。在冷兵器时代,人口就是战斗力,蜀汉和东吴的人口加起来还不如曹魏多。刘备固然是一个英雄,但是他已经六十多岁,在夷陵之战不久便去世。
东吴和蜀汉能够同曹魏三足鼎立,靠的是地形险峻,蜀汉处于大山环绕之中,曹魏数次进攻,都因为地形原因被迫退军。东吴有长江天险作为掩护,曹魏多次击败东吴,都因为长江天险的阻挡,没能够扩大战果。刘备即使攻占了东吴,充其量只能像东晋十六国一样南北对峙。东晋十六国时期,东晋占领了蜀汉和东吴的土地,北方地区四分五裂,东晋地区能臣悍将众多,也没能一统天下。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