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的城比白起多,杀的人比白起少,蒙骜为何与战国四大名将无缘?

谢邀!蒙骜是秦国著名将领,历经秦国四代君王。在秦国鼎盛的秦昭襄王时期起家,一直到了秦始皇时期。为秦国打下了100座城池,战功卓著,为秦始皇一统天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那么蒙骜这样的名将,为何没有入选战国四大名将呢?战国四大名将指的分别是白起、王翦、廉颇、李牧。前两位是秦国将领,后两位是赵国将领。

战国四大名将的说法,到底是怎么来的呢?

其实战国四大名将,可不是当时人所说的,一直到了南北朝之前,都没有这种说法。直到南朝时期,出现了一片神奇的文字《千字文》的时候,这四位的名号才算是彻底打响了。《千字文》中是这么记载的:

起翦颇牧,用兵最精,宣威沙漠,驰誉丹青。---《千字文》

这里所说到的起翦颇牧指的就是战国四大名将。而这片文章,号称一千个字没有一个字是重复的,所以跟三字经和百家姓一样,是古代基础教学的经典教科书。

既然是教科书,那历朝历代的文人都要学习背诵,这么一来战国四大明将的说法也就出现了。其实这种说法,只是作者为了让文章更加押韵。

在隋朝之前不押韵的文章只能被称为笔,只有押韵的才能称为文。而且这只是作者周兴嗣的一家之言,未必就是权威说法。其中廉颇本身就是被强行拼凑上来的,无论是赵奢还是蒙骜,其实都要比廉颇强得多。

蒙骜有怎样的战绩,对秦国的贡献如何?

蒙骜本来是齐国人,秦国变法以后,逐渐变得强大,所以蒙骜选择投奔秦国。在秦庄襄王和秦始皇前期,蒙骜先后占领了韩国十几座城池,又击败赵国,占领了赵国三十多座城池。

随后攻伐魏国,攻打魏国的战争,应该是蒙骜的成名之战,占领了魏国五十多座城池,使得秦国疆土跟魏国首都大梁接壤。所以蒙骜一生攻占的城池足有100座左右,甚至超过了战神白起攻占的70多座城池。

使蒙骜伐韩,韩献成皋、巩。秦界至大梁,初置三川郡。。。二年,蒙骜攻赵,取三十七城。。。三年,蒙骜攻魏高都、汲,拔之。攻赵榆次、新城、狼孟,取三十七城。。。始皇三年,蒙骜攻韩,取十三城。。。五年,蒙骜攻魏,取二十城,作置东郡。。。---《史记》

蒙骜可不是没有计划的攻城,他这么做的目的是为了分化赵魏韩的势力,蒙骜打下的疆土一直连接到了最东方的齐国,隔断了赵国和韩魏两国的联系,使得韩魏两国时刻处于秦国的笼罩之下。为后来秦始皇灭掉这两国国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蒙骜兴义兵,不讲究杀敌,只在乎攻城略地。

白起是非常著名的战神,一辈子没有打过败仗。可是白起有一点常常为人诟病,那就是滥杀无辜。死在白起手里的人数,据统计足有一百万人之多,难怪后世会封他为杀神。

所以到了晚年的白起,时常都会自责,甚至被赐死的时候,也认为这是滥杀无辜的报应。而蒙骜跟白起就属于完全不同的两种类型,蒙骜不喜欢杀人。

蒙傲乃往见应侯,曰:“傲欲死。”应侯曰。”何谓也?”曰:“秦王师君,天下莫不闻,而况于秦国乎?今傲势得秦为王将,将兵。臣以韩之细也,显逆诛,夺君地。傲尚奚生?不若死。”应侯拜蒙傲曰:“愿委之卿。”蒙傲以报于昭王。自是之后,应候每言韩事者,秦王弗听也,以其为汝南虑也。---《战国策》

攻城略低哪有不杀人的呢?当然是有的,但是蒙骜兴义兵,只讲究攻占对方的城池,对于百姓和降卒,从来不滥杀。

正是蒙骜的这种举动,很多城池攻打起来也就比较顺利了,毕竟守不住只要投降就能活下来,所以蒙骜攻城更加便利。而且他这种行为使得山东诸国的百姓对秦国也稍微有了一些好感,在破城以后,没有过多抵抗。

跟白起不同的是,蒙骜是打过败仗的。

白起一辈子没有打过败仗,所以成为战国四大名将,是无可厚非的。不过蒙骜跟白起这一点也不一样,他是打过败仗的。

当年魏国的信陵君魏无忌常年居住在赵国,蒙骜由此开始攻打魏国,魏国不得已之下,只好请求魏无忌回来帮忙。魏无忌联合了五个诸侯国的联军,在黄河南边击败了蒙骜的军队,使得蒙骜大军一路退入了函谷关,长期不敢再出来作战。

所以蒙骜在这一战中是战败的,而且失去了秦国的大片土地。或许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所以后人对蒙骜的评价是褒贬不一的,认为他担不起战国四大名将的称号。

可是我们不要忘了,四大名将中的廉颇,一辈子也不是没有败过。长平之战前廉颇就被秦国的王龁数次击败,损兵折将。所以我认为一时的成败不能断言蒙骜的一生,在魏无忌死后,蒙骜卷土重来,不还是立下了大功吗?

蒙骜没有奇谋战例,一般都是顺利攻城,所以常常被人忘记。

  1. 白起之所以出名,还要算他那一场长平之战,不仅坑杀了四十万降卒,而且是通过谋略致胜,将对方赵括引入了坑中。
  2. 王翦领兵六十万,南下灭楚,声威大震,为秦始皇打下半壁江山。
  3. 李牧北抵匈奴,西战秦国,让秦国寸步不敢入侵赵国,是赵国最后的希望。
  4. 至于廉颇,对抗齐国、燕国虽有战绩,不过跟蒙骜好像还不能比,所以我认为应该把廉颇给踢出去。不过人家有个好搭档蔺相如,让他跟着出名了,你说有什么办法呢?

而蒙骜打仗,总是十分顺利,攻城略地的过程非常平稳,没有称奇的战绩,可能这也是他被人容易遗忘的重要原因吧。

总结:蒙骜一门三代忠烈,是战国时期的名将世家。

蒙骜本人是非常厉害的一员猛将,我认为他是有资格进入战国四大名将的范围之列的,将廉颇踢出去是绰绰有余的。其实老蒙家都是著名的武将,蒙骜的儿子蒙武跟随王翦一起进攻并且灭亡楚国。

蒙骜的孙子蒙恬和蒙毅更是秦始皇时期,所倚重的著名大臣。而战国四大名将的其他几位,只是自己比较牛而已,后世子孙并不出名。所以我认为蒙骜就算不列入战国四大名将之一,也不比这四位差。

攻的城比白起多,杀的人比白起少,蒙骜为何与战国四大名将无缘?

秦国统一六国的百年中,涌现许多优秀的将领。蒙骜就是其中一个,当然蒙骜的儿子蒙武,孙子蒙恬都是更加赫赫有名。

蒙骜原是齐国人,在秦昭襄王时期来到秦国,一生经历秦国四个君王,攻城掠地,战功赫赫。

《秦始皇本纪》开篇描写秦王继位之初的国家形势时,写道:“吕不韦为相,封十万户侯,号曰文信侯。招致宾客游士,欲以并天下,李斯为舍人。蒙骜、王齮、麃公等为将军。”

可以看出,秦王继位之初,的文臣武将班底,蒙骜在武将中居首,他算得上秦昭王时代继白起之后,秦国崛起的新秀。

秦王嬴政继位之初,吕不韦当政期间,蒙骜一直是秦国东出的主攻手。

看《秦始皇本纪》记载:

元年,平晋阳反。

三年,功韩取十三城。

四年,拔魏国畅、有诡两城。

五年,拔攻魏,拔二十城,置东郡。

六年,击败五国联军。

七年,蒙骜死。

再看《蒙恬列传》的记载:

秦庄襄王元年,蒙鹜为秦将,伐韩,取成皋、荥阳,作置三川郡。二年攻赵取三十七城。始皇三年,攻韩取十三城。五年攻魏,取二十城,作置东郡。

算下来,蒙骜为秦国拔取了七十多座城。可谓功勋卓著,可是蒙骜为什么没有成为战国四大名将呢?

大家可以看看战国四大名将:白起、王翦、廉颇、李牧。

他们四个有个共同的特点:一生无败绩!还有生前都凭战功封侯拜相——白起封为武安君,李牧也封武安君,廉颇封信平君,王翦封武成侯。可见他们四个对于国家的功劳之大,贡献之大。

而蒙骜呢?他只是官至上卿,这是为什么呢?

蒙骜在秦庄襄王在位的两年间,攻取的三四十座城,都在庄襄王三年,魏公子无忌带领的五国联军的袭击下,几乎全部失陷,秦国的势力重新被压回函谷关,直到信陵君死后,秦国才又大举东出。

蒙骜和信陵君之战,是秦国东出遭遇的一次大败战,身为主帅的蒙鹜自然难辞其咎。

因此,相比白起、王翦的功劳来说,蒙骜自然逊色很多。而廉颇和李牧是战国末期,六国中,唯一抗击秦国没有败北的将军,长平之战赵王要是没有换下廉颇,秦赵两国的拉锯战,最后鹿死谁手不可知,即便败,赵国也不会败得那么惨。

就在赵国长平之战后元气大伤,廉颇依旧能带几万赵兵,把燕国打得跪地求饶。

再说李牧,他在边境打匈奴,“杀匈奴十余万骑,灭襜褴,破东胡,降林胡,奔单于,其后十余年,匈奴不敢进赵边城。”李牧跟秦国对阵,打败过秦国,致使秦国将领桓齮逃走,有专家考证这桓齮,可能就是后来荆轲拿来人头见秦王的樊於期。

白起跟廉颇对阵过;李牧跟王翦对阵过,在战场上他们一直是势均力敌,廉颇和李牧所在的赵国,如果是赵武灵王和赵惠文王时期,单论军事才能,四个人可以在一个品级上对阵。

相对来说,廉颇、李牧、王翦都是持重型,都擅长稳打稳扎,而白起突击站、围歼战、防守战,战略战术更加灵活多变,是个全才加天才型军事大家。

因此来说,蒙骜相比四位,还是逊色了一些。

攻的城比白起多,杀的人比白起少,蒙骜为何与战国四大名将无缘?

所谓战国四大名将,是指白起、廉颇、李牧、王翦,确切地说,应该称为战国末期四大名将。其实这种说法,也不过是一家之言,在战国后期,至少还有两个人,也可以算得上是顶尖的名将,一个是魏国的信陵君,另一个是秦国的蒙骜。

在史料记载来看,蒙骜战绩颇著,攻城略地,为秦国立下赫赫战功。但是,他的名气显然比起白起、廉颇、李牧、王翦四人要略逊一筹,这或许是后来评判四大名将,没有把他列入的原因。为什么蒙骜的名气会比较低呢?

第一,蒙骜没有代表性的战役

史书虽然记录蒙骜的一些战绩,但都是属于流水帐,比如攻破赵国城池多少,攻破魏国城池多少等等,只有数字,没有细节。也就是说,蒙骜所取得的这些胜利,应该说赢得还是比较轻松的,因为对手实力比较弱。史书没有记录他任何一个有代表性的战役,这就使他的谈资不够多。

而相比之下,白起,廉颇、李牧、王翦,史书不仅对其代表性的战役所述颇详,而且生平故事比较丰富多彩。我们对蒙骜的生平细节,并不了解得很多,没有太多故事。我们也只知他的一些战绩,并不了解他的指挥艺术与用兵之法。

第二,蒙骜曾被信陵君击败

实际上,“战国四大名将”名单上的人,都是保持不败纪录的,至少在史书里,找不到他们重大的的失利。白起指挥的战役最多,百战百胜,无一败绩;廉颇并非全胜,在长平之战,他与秦军打了个平手,除此之外,也差不多都是全胜。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赵国衰败时,他以八万击破四十万燕兵,确实算了不起的胜利;李牧围歼匈奴十余万骑,仅凭这个就赢过卫青、霍去病了,何况两度以弱势兵力打败强秦,实是英雄级人物。相比之下,我倒觉得王翦比较幸运,因为他绝对是以强击弱,如果不是有李信的失败当陪衬,他本不应该有那么高的军事地位。

与以上四人相比,蒙骜有过一次大败。那就是他在指挥攻魏时,信陵君返回魏国,组织诸侯合纵,打败了蒙骜,把他赶回函谷关。我想这次失败,是他并没选入四大名将的一个重要原因。

第三,蒙骜攻克的城池虽多,但很多是得而复失

如题者所言,蒙骜攻克的城池是不少的。但我们也要仔细研究一番。据史书,蒙骜攻克的城池,包括韩国十余座,赵国三十余座,魏国五十余座。其实这个数据,是有些水份的。为什么呢?

在战国时代,有“城”跟“邑”两个概念,大者称为城,小者称为邑。齐国最强大的时候,乐毅伐齐,攻下七十余城,只剩两城未下。也就是说,齐国称霸时,总共也就是七十几座城,显然这是没有把小的“邑”算进去。而蒙骜攻克的城,很可能是包括大城与小邑。

同时,蒙骜攻克的这些城池,很多是得而复失的。我一直说,秦国史料是典型的报喜不报忧,只说打赢的,从不说打输的。比如说公元前247年,蒙骜攻下赵国狼孟等三十七城。可是到了公元232年,史书记载,秦军又一次攻克狼孟。很明显,在此过程中,赵军是收复了狼孟城的,但史书却只字不提。这种例子是非常多的,有很多城池是反复易手的,因此,我想史书说蒙骜攻略多少城池,估计是不少城池是多次统计。因此,不能简单认为,蒙骜攻下的城,比白起要多。

攻的城比白起多,杀的人比白起少,蒙骜为何与战国四大名将无缘?

白起和蒙骜同为战国末期名将,都为秦国统一天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后来白起成为了战国四大名将,而蒙骜却未能入选的原因我认为主要有两方面,一蒙骜寿终正寝得以善终,白起被逼自刎。二是战国四名将的来历《千字文》仅为一家之言,并不全面。

二者结局不同

看《战国策》和《史记·蒙恬列传》我们可以了解到,蒙骜是一个非常厉害的秦国将领,他经历了四位秦王,官拜上卿。为秦国夺取了90多座城池,还设立了三川郡和东郡。在领土上就为秦国统一提供了优越条件。

他的儿子蒙武,孙子蒙恬和蒙毅都是秦国优秀的军事将领,整个蒙氏家族当时都是秦王室信任之人。所以蒙骜虽然功高震主,但他家族忠诚让他得以善终,公园前240年寿终正寝。

相之比较的白起,他担任秦国主将30余年,善于野战,坚持战必求歼。为秦攻下城池70多座,受封为武安君。最后因君王逼迫和【我坑赵降卒,固当死】而自刎。

白起能入选战国四将,我觉得主要是因为古代文人善感,比较在意悲壮一些的人物事迹,所以,白起的遗憾比起蒙骜的圆满,更偏重于白起。更倾向于白起在世时没有得到的嘉许,我们后人为其补上的意思。

战国四大名将仅为一家之言,不算全面

通过查询,我们都知道战国四大名将主要来源于《千字文》里的“起翦颇牧,用军最精。宣威沙漠,驰誉丹青”。战国名将有很多比如孙膑,孙武,王翦,李牧,白起,廉颇,吴起,王贲,乐毅,蒙恬等等。

作者只在其中选择了四位,而《千字文》来自南朝,讲究对仗和押韵。所以我觉得一方面是作者为了对仗和押韵,二一方面作者很有可能只选择了他那个时代普遍崇拜和喜欢的四位将领。

趣味小总结

每个朝代都有自己英雄,每个朝代都有自己喜欢的英雄,流传下来的文字真的有可能仅代表所在时代的思想感情,可以参考。英雄不论记载流传与否始终是英雄。

图片来自网络侵权必删。

攻的城比白起多,杀的人比白起少,蒙骜为何与战国四大名将无缘?

首先我们得说说这个“战国四大名将”是从哪里来的,这个说法来自《千字文》原文:

“起翦颇牧,用军最精。宣威沙漠,驰誉丹青。”

作为和《三字经》一样的古代启蒙文学,而非权威的史学论著,《千字文》将战国时期的白起、王翦、廉颇、李牧并称为”四大名将“,作为一篇识字开蒙读物,求押韵,易记是首位,并不代表没有入选名将名单就不如这四位,而我们今天说的蒙骜,我认为并不输于这四位中的任何一个人,甚至在战略眼光上,还略胜一筹。

蒙骜所在的时代是在秦庄襄王和秦始皇前期,《史记》记载,在蒙骜一生的征战中,一共攻占的城池多达100座,已经远超白起攻占过的70城。

蒙骜与白起最大的不同就是,以攻城为目的,降卒和百姓绝不滥杀无辜,而其选择的攻城目标,却大有文章。

蒙骜打下的城池是一条线,一直与最东边的齐国接壤,隔断了韩魏和赵国之间的联系。蒙骜在下一盘大棋,这盘棋便是天下,可以说,始皇帝统一六国,蒙骜的布局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为啥蒙骜的存在感不如那四位,其实主要还是一生过于平顺,除了被信陵君魏无忌打败过一次以外,基本上都是顺风顺水,也没啥大事让人们能记住,所以在写儿童读物《千字文》的时候就想不起来他了。

白起之所以出名,除了他能征善战以外,还有长平之战坑杀40万降卒的污点历史,除了”战神“,还有”杀神“的名号,连游戏里都是死神的扮相。

再说王翦,在小将军李信吹牛逼20万攻楚败北后,60万大军灭掉了秦国最大的心腹之患楚国,半壁江山都被他拿下了,所以功劳甚大,又有倒霉蛋儿李信的衬托,存在感肯定是杠杠的。

再说廉颇,其实战绩比较平庸,但是你架不住人家故事多啊,和蔺相如的”将相和“,还有千古一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别忘了,《千字文》的评选标准不是谁能打谁上,拼得是存在感!

最后说李牧,作为赵国的中坚力量,北抵匈奴,西拒强秦,《六国论》都讲”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这就是全国的希望啊,所以李牧也就出名了。

所以,这么一比较,蒙骜由于太过顺利,也没啥故事,自然不会被《千字文》作者记住,不过好在蒙骜的孙子蒙恬和蒙毅是始皇帝最为倚重的两个将领,存在感非常强,也算是给老蒙的补偿吧。

关注明离子,看更多历史故事。

攻的城比白起多,杀的人比白起少,蒙骜为何与战国四大名将无缘?

从有关的历史记载来看,蒙骜是比白起攻占的城池多,杀的人少。可是如果仔细去品味历史,白起攻战的城池并不比蒙骜少多少,杀的人也不一定有蒙骜多,之所以有这样的观念,那是在历史的记载中,关于白起杀人的记录比较详细罢了。战国四大名将的说法是人为的,并不能真实的反应武将的功绩,

白起属于开创者,蒙骜属于后来者

白起时期,秦国虽说通过实行商鞅变法已经强盛起来了,但秦国的强盛并不能力压关东六国。正史在白起的率领下,向东打败了韩魏联军,夺取安邑以东到乾河的土地,接着第二年发兵攻魏,一举夺取了魏国大小六十一座城池,才为秦的东出崤函奠定了基础。如果不是白起大破了韩魏联军封锁的崤函关,夺取了崤函移动的大片土地,即使秦国再强大,也东出不了,只能蜗居在关中。

白起向南攻伐楚国,经过丹阳、蓝田之战,伊阙之战后,楚国已经被打得没有了还手之力。随后又经过四年的征战,一直打到了湖北,楚国连都城都丢了,王陵也被烧毁,楚王都跑到河南去了。可以说经过白起率军的一连串打击,楚国已经是跨了。

接着白起长平之战,消灭了赵国四十万精锐,赵国也是元气大伤。可以说白起为将,率领秦军将秦国周围的国家打得都是只剩下了苟延残喘的命运。正史在白起的带领下,秦国的版图扩大了很多,占领了大片的领土,使得秦国的国力进一步强盛。

蒙骜是在白起去世几年后才来到的秦国,这时候的秦国更加强盛,关东六国除了燕和齐,其他四国在秦国的攻伐下更加的虚弱。可以说蒙骜是在白起奠定的基础上更进一步,但开创者总比后来者要困难得多,这是不可否认的。如果没有白起前面奠定的基础,蒙骜恐怕也取得不了那么大的成就。从这点说,白起就比蒙骜更有资格成为战国四大名将。

战国四大名将是后人所为,并不能证明其他人功绩就不如这四位

起翦颇牧,用军最精。宣威沙漠,驰誉丹青。这是最早出现的将战国时期的白起,王翦,廉颇、李牧列为四大名将的说法。可是这个说法是南朝时期的启蒙读物《千字文》的说法。《千字文》是儿童启蒙读物,是为了教授儿童识字和传授一些只是的基础读物,并不是历史书籍。

可能作者在写《千字文》用意根本不是为了给战国时期的名将排名,只是为了押韵,为了对仗整齐,并没有其他目的。四大名将之说也是后人根据千字文臆测的。由于是启蒙读物,所以《千字文》在 随后流传很广,这也使得人们误以为在战国时期这四个人就是战国的四大名将了。

这四个人作为战国时期四大名将真的名副其实吗?其实不然,白起和王翦这两个人可能没有人有争议。廉颇对于人们印象最深的就是典故“负荆请罪”,其他的廉颇的军事生涯中只讨伐过齐国、魏国,战胜过秦军和后来在长平和秦军对峙了三年,充其量只能说廉颇作为一个名将是合格的,如果是四大名将就有些勉强了。

李牧虽说有“李牧死,赵国亡"之称,但李牧一生只征战过匈奴,后来重创过秦军,就在秦国的离间计下被赵王给杀害了,李牧可以说虽有才华,但并没有能够施展就去世了,按其事迹来说也只能说是一代名将,称为四大名将也有些勉强。

要说当得起战国四大名的人有很多,除了白起,王翦外,吴起,乐毅,王贲,蒙骜,蒙恬等人都是战功赫赫,他们这些人哪个功绩比四大名将少了?只不过是由于《千字文》的影响,四人深入人心,才使人们熟知这四位,对其他在战国时期的名将了解少罢了。这就像《三国演义》一样,人们对刘关张很熟悉,可是对其他人却了解不多是一样的。

总结

战国四大名将只是后人的人为之作,并不代表这四个人就一定是战国时期的最杰出的四位将领。如果要评出战国四大名将,那就要从其历史功绩和战绩,以及兵法谋略哥哥方面进行综合评价,这样评出的战国四大名将才更有说服力和可信度。根据《千字文》来谁四人是四大名将并不准确和科学。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