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起真的心狠手辣吗?真的是坑杀40万降卒的始作俑者吗?

白起是战国四大名将之一,也是帮助秦昭襄王打服六国最重要的猛将。可是他一生中,犯了最大的一个错误,那就是坑杀了赵国40万降卒,这也使得他后半生一直笼罩在这件事的阴影之中,最终被秦昭襄王赐死的时候,白起认为自己杀了太多人,是死有余辜。

那么白起一生到底杀了多少人呢?据不完全统计,至少有100万人。当时战国末期,人口拢共2000万左右,白起就杀了20分之一,简直可怕。

赵国将廉颇换成赵括,秦国也将王纥换成了白起。

当时白起并不是主将,由于赵国将老将廉颇换下,换成了年轻的赵括前来统军,所以秦昭襄王也将主将王纥换成了白起。原本赵国的军力是20万,赵孝成王本来以为,以廉颇的能力,20万大军足以解决当前的问题,可是廉颇让赵孝成王彻底失望了,因为廉颇抵抗了足足三年时间,虽然没有让秦军占多少便宜,可也没有取得巨大的进步。

所以赵孝成王认为廉颇不适合再留在前线,赵国的国力也完全支撑不下去了。与其在这里干耗着,倒不如一鼓作气冲杀过去,彻底解决战争。所以赵孝成王将廉颇换成了赵括,而且还给赵括带了25万大军前去支援,准备一鼓作气击败秦国。

赵王既怒廉颇军多失亡,军数败,又反坚壁不敢战,而又闻秦反间之言,因使赵括代廉颇将以击秦。秦闻马服子将,乃阴使武安君白起为上将军。而王龁为尉裨将,令军中有敢泄武安君将者斩。---《史记》

理想是丰满的,现实却十分骨干,赵孝成王认为赵括是马服君赵奢的儿子,而且精通兵法,再加上有45万大军在手,足以消灭秦军。可是他不知道秦国的决心甚至比他还要打。

秦昭襄王不仅将王纥换成了白起,而且出动了60万大军,几乎倾国而出。在切断了赵军粮草以后,秦昭襄王认为时机已经到了,所以征召全国15岁以上的男子全部去往前线,拼死也要阻断赵军和援军的联系,阻绝赵军的粮草供应。

倾国之战秦军切断赵军粮草供应,40万赵军不得已投降。

此刻的赵军已经落入了白起的口袋,连续断粮46天以后,赵军阵营之内早就混乱不堪,甚至出现了人吃人的情况。赵括压根就没有办法带这帮人冲出去,无奈之下他只能选择强行冲锋,最终自己被秦军射杀。而赵国剩余的40万大军,此刻群龙无首,只能选择投降秦国。

这个时候,在处理40万降卒的问题上,出现了重大分歧。按照道理来说,降卒一般就地便可以编入自己的队伍,可是赵军的人数实在是太多了,足足40万人。所以白起建议秦王,认为赵国人反复无常,不能留着这40万人。而且之前秦国已经拿下上党地区,可是上党百姓不愿意做秦国的百姓,而想着归降赵国,所以杀赵国士卒是对上党地区的震慑。白起最终将这40万人坑杀,只留下了240个年纪小一点的士卒回到赵国报信。赵孝成王听到这个消息差点没被气死。

武安君计曰:“前秦已拔上党,上党民不乐为秦而归赵。赵卒反覆。非尽杀之,恐为乱。”乃挟诈而尽阬杀之,遗其小者二百四十人归赵。前後斩首虏四十五万人。赵人大震。---《史记》

所以从《史记》中来看,赵国被坑杀的士卒的确有40万之多,整个长平之战损失的士卒也有45万人,而且这些人的死,基本上都是白起一手造成的。

赵国40万降卒必须要杀,不管是不是白起的想法。

不过我们能说白起残忍吗?其实从秦国的角度来说,他们当时压根就不知道如何处置这40万大军,因为他们本身也损失惨重,这40万人不仅容易引起哗变,最大的问题就是有40万张嘴在等着吃饭,每天的开销是巨大的。秦国没有能力在这么小的地盘上再养40万大军,除非他们消灭了赵国。

可是消灭赵国的过程中,这40万降卒会无动于衷吗?邯郸住着的都是他们的家人朋友,他们难道会帮助秦国消灭自己的国家?显然是不可能的,那么他们会站在原地看着等待消息吗?自然也不可能。在秦国倾国而出消灭赵国的时候,赵国这些降卒一定会发生叛乱,反攻秦国。

这个时候他们还在包围圈内,而且都饿得不成人形了,所以他们不会去考虑这些事情。一旦他们恢复了体力,再面对国破家亡的时候,绝对不会无动于衷。所以白起在秦国的安危和赵国降卒的生命之间,必须要做出一个选择。其实他别无选择,总不能放这些人乖乖回去保卫赵国吧?所以只有坑40万降卒,才是最好的解决办法。

白起百战百胜的重要秘诀,其实是完美利用了商鞅的军功制度。

白起之所以能够百战百胜,其实依靠的也是一股狠劲儿。当年秦国在商鞅变法以后,实行军功制度,以砍敌人脑袋的数量来积累军功,所以秦国的普通士兵每一个都英勇作战,努力砍杀敌人的脑袋。

白起这次一口气斩杀了40万敌军的脑袋,其实也是为了给士卒们集体立功。有了爵位,有了功勋,他手下的人马才能越战越勇。

白起一生,确实杀了上百万人,被杀的人口之中,赵国的40万降卒是大头。其实在与楚国的鄢郢之战,白起也杀了很多人,光在鄢就放水淹了整座城,具体多少人,实在是无法统计,据说有几十万人之多,其中光楚国士兵就有十几万。可是这一战并没有统计具体死亡人口,因为楚国是宣太后的故国。

总结:我认为白起背锅,秦昭襄王才是幕后黑手。

司马迁距离白起的年代也有一百年时间了,所以他也很难搞清楚,当时到底是谁下的命令。不过如此重大的事情,难道秦昭襄王会不清楚吗?他是一代雄主,如果没有听从范睢的建议的话,早就能够灭了赵国,从而提前问鼎天下。

所以他没有理由在这件事上犯糊涂,更不可能将这40万降卒交给白起去处置。所以我认为,真正下命令坑杀40万赵国降卒的人,其实是秦昭襄王本人。

可是他们老嬴家是要一统天下的人,不到万不得已,是不会背黑锅的,这个黑锅只能交给白起来背了。亲昭襄王可不像项羽,坑杀了降卒还要自己来顶缸,自然就得不到天下了。所以秦昭襄王才是最大的幕后黑手。

白起真的心狠手辣吗?真的是坑杀40万降卒的始作俑者吗?

白起战功赫赫,善于将兵,史书记载他“料敌合变,出奇无穷,声震天下”。他一生征战37年,未尝一败,打得六国无人敢挂帅迎敌,为秦国的统一大业立下不世之功,却因长平之战中坑杀赵国40万降卒,而被正统史家永远打入“冷宫”,不得立于名将之列。

白起坑杀赵国降卒,理由是赵军反复无常,白起临死前也说自己是用欺诈手段坑杀赵军四十万,其详不可知,虽然也有人怀疑《史记》记载的这个数字,不过大多数人还是相信这种记载的。长平之战,白起稳狠刁,又得到秦国全力支持,不过坑杀降卒还是显得太过残忍,这一点白起难辞其咎,尽管这种行为对于彻底打垮赵国、统一六国发挥了重要作用,但这种做法未免太过狠辣。

白起自杀后,百姓认为此乃冤案,白起墓香火不断,更有人为其鸣不平,也有人认为白起不武,如宋太祖令人从庙中撤除白起画像。

 

白起真的心狠手辣吗?真的是坑杀40万降卒的始作俑者吗?

白起本来就是一个穷追猛打的性格。从赵胜对白起的描述和评价来看,“小头而锐下者,断敢行也。瞳子白黑分明者,见事明也。视瞻不转者,执志强也。可与持久,难与争锋。”也就是说白起是个很有主意的人,并且很有决断,什么事都敢做。所以说,坑杀赵军四十万这种别人想都不敢想的事,只有白起敢想、敢做。白起做这事是具有可能性的。

白起杀俘四十万的背景是:赵国当时粮道已断,军中杀人以人肉充饥。赵军在这种情况下不能突出重围,赵括被杀,赵军不得不向白起投降。这样的投降对秦军来说危险性很高。所以白起都不跟秦昭王打个招呼就下令把四十万赵军坑杀了。

坑杀四十万赵军说明白起确实是敢自专的性格,这也导致他给自己后来被赐死的结局埋下了原因。但白起的难处是,如果他等,等秦昭王命令怎么处理战俘,或是想其它办法怎么处置战俘,就像他自己说的,赵军变化无常,后果不可预料,所以很难说拖得时间久了饥饿而走投无路的赵军会不会反得到机会大肆杀戮秦军。

坑杀不会是无故的,应该是当时这四十万赵军给白起造成了巨大的压力。比如说军粮的支出,比如说造成了不安定因素等。如果不把四十万战俘这个可怕的因素处理掉,那就很难说结果会怎么样了。当然,白起的性格里确实有杀人狂魔的成份。

白起真的心狠手辣吗?真的是坑杀40万降卒的始作俑者吗?

白起是锋芒毕露的大杀器,以知己之心侍秦屠戮天下,但同时白起也恪守自己的底线仁义礼信,却在长平之战后心灰意冷一念成空。

最难是人心。白起与秦昭王,道出天下君臣或者职场的悲哀。一个倾囊相助,一个投鼠忌器;一个战功赫赫,一个如履薄冰。白起,不缺忠诚,但是缺的是尊重与绝对信任,秦昭王,不缺信任,但是信任是建立在对王权的绝对领导。

白起太过单纯和理想主义,只是遇上了秦昭王,王的威严之下是没有兄弟可言的,秦国也早已不是秦孝公时期的弱秦,秦的基业长青需要的是一代代强悍的君主。更何况,想走进秦昭王内心是件极其困难的事情,要知道他可是曾经为质于燕,多年的质子经历让他和之后的嬴政父亲,以及嬴政一样拥有一颗很难捂热的心。也许,在他的心里,白起是绝佳的武器,予取予求,只是他想怎么用,用在哪里。

他不理解,长平之战中白起作为前线最高统帅为何非要逼他去做那个艰难的决定?何况,他已经从国内抽调了一批批的男子奔赴长平,也已经从外围调集了所有的粮食想物资保证长平之战的输血。

他不理解,长平惨胜也搭进去30多万秦军,更可怕的后勤保证的艰难,没有进一步包围邯郸是真的错了吗?为何白起就一定是对的?如果被裹挟着按照白起的意愿走,谁还是王?屡昭不应,还能不能用的动白起?

他不理解,白起盛名之下会不会有贰心?如果有他该如何自处?

也许,他的答案白起心里有数,只是他也更多的是委屈:

白起委屈,一生戎马,正面杀敌哪怕百万,为何让他置身于人屠的领地,更何况他的妻子是赵人?杀便杀,为何厚黑的给到无字诏?他不明白,因何而战,为谁而战?

白起委屈,为大秦呕心沥血,为何处理不好和范睢的关系,反而秦昭王有平衡的心理,为何不是王的坦诚?他需要的是,为王而战,为共同的大秦而战,而不是高高在上却患得患失的王。

在秦昭王的心里,确实有对白起的顾忌,他不知道有什么可以满足白起,更不知道万一白起膨胀了该如何处理?他是艰难险阻一路爬上去的王,他不知道还能不能相信别人?白起确实战力无人能敌,但城府和治国外交却未必是上上之选,他为何不能给范睢机会,虽然没有廉颇蔺相如的将相和,但是他想自己还是可以控局,没想到长平之战却将这种信任破坏于无形。

也许,这就是共患难易,同富贵难。历来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皇权是潘多拉魔盒,一旦掌握,也就将要被掌控。很可惜,白起没有遇到秦孝公一样的君主,也许秦孝公放在后来的秦国环境下未必会有同样的心境也未可知。

历史不可推演,长平之后,赵国短暂休养生息后依然可以实现中兴,多次对秦国合纵用兵,如果长平之后围攻邯郸遭遇多国部队的联盟,秦会不会遭遇赵国在长平的惨败?我们都未可知。

白起真的心狠手辣吗?真的是坑杀40万降卒的始作俑者吗?

坑杀的可能性不大。按照某些专家的言论残余的赵军比秦军多,秦赵长平一战秦军伤亡过半也就是30万。40万赵军集中起来攻不破分散驻守的30万秦军?那么只有一种可能,40万赵军是被杀死后埋葬的而不是坑杀。

白起真的心狠手辣吗?真的是坑杀40万降卒的始作俑者吗?

四十万正规军估计不太现实,其中应该包括了民夫、老百姓,而且数额应该也有水分,四十万就是摆在那里让你砍也得砍一阵,怎么可能一下全部被坑杀了,而且还没有任何反抗?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