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汉灭亡时,东吴如何采取了军事自救?

东吴一向以背信弃义的角色出现在历史上,在诸葛亮当政以后,蜀汉和东吴重归于好,再次建立盟友关系。而蜀汉被围攻的时候,东吴压根就没打算前来搭救,他们是想在曹魏和蜀汉争斗的时候,自己捞点好处,所以再次无耻地入侵蜀汉。

邓艾即将打下蜀汉,东吴却在攻打永安。

经历了一次偷袭荆州以后,蜀汉上下再也不相信东吴人会讲诚信,所以在边境也有驻军把守。不过后期东吴和蜀汉的关系还算不错,所以在边境的守军数量不多,而当邓艾攻打蜀汉的消息传来以后,东吴也是积极备战,他倒不是想要去救蜀汉,而是想着如何分一杯羹。

在孙休的指挥下,东吴大军向永安进发,可惜没本事打下来,只能坐等曹魏前来接手了。这就是作为一个盟友该做的事情,蜀汉还是太耿直了,一直没有夺回荆州,这才让东吴如此无耻。十七年以后,东吴终于迎来了灭亡,这个时候再也没有盟友可以帮他解围了。

蜀汉被灭时,东吴在处理内乱问题。

蜀汉被司马昭攻打的时候,东吴这边也没闲着,当时交州发生了严重的叛乱,不少人都想着要投靠曹魏,因为那边的赋税比东吴轻松得多。这件事引起了东吴高层的注意,因为蜀汉即将灭亡,如果交州再次出事的话,那东吴可就麻烦大了。

蜀汉和交州都成了曹魏的地盘,这对东吴来说是致命的。三方面围攻东吴,那东吴哪里还有什么活下去的机会呢?所以孙皓当机立断,开始了对交州的平叛工作。这工作一做就是十多年,消耗了东吴的实力不说,也没有能力再赶往蜀汉救援,直接导致了蜀汉灭亡后,局势一发不可收拾。

东吴三路大军前往营救,两路在找机会捞好处。

完全不能理解东吴当时的指挥系统,孙休是派出了三路大军前去营救蜀汉。丁奉这一路是直奔曹魏而去,想要围魏救赵,可惜收效甚微。而其他两路,走到荆州就不动了,他们的意思很明确,看前方的战事如何。果然蜀汉被灭亡了,这两路大军趁机而入,想要趁着蜀汉灭亡的时候,多打下一些蜀汉的地盘。

而蜀汉边境的那些有生力量,就这么被东吴给消耗光了。结果东吴啥也没打下来,只能说他们的战斗力太菜了,人家都是亡国的军队了,你们还打不过人家。打不下蜀汉的寸土,东吴只能退守荆州,加强防备,以防曹魏顺势攻打东吴。

罗宪孤守永安,挡住东吴三路大军的进攻。

永安是蜀汉东部防线的主要力量,打破这里,就能够进入蜀汉内部。可是这里的守军此刻已经被调走大半,只留下了两千人给守将罗宪。孙休忙着吩咐人前来攻打永安,想趁着蜀汉灭亡,好多占点便宜。没想到罗宪却十分愤慨,他认为蜀汉此刻危亡之时,东吴不思救援,却还要趁火打劫,早晚也要灭亡。

东吴也自知理亏,但是他们可顾不了那么多,厚着脸皮发动了三次进攻,尤其是第三次是大都督陆抗带着三万人马围攻永安。永安城内死伤大半,只有几百人在拼死抵抗。这件事最终感动了司马昭,曹魏那边下来援军,这才化解了永安的危机。到最后,居然是曹魏救了永安,实在是令人唏嘘。

东吴自救行动失败,等待他们的似乎只有灭亡。

东吴攻打永安,其实也是战略上的一种部署。他们认为蜀汉既然已经灭亡了,那就没有联盟价值了。所以他们想要占领蜀汉的部分领土,以此跟曹魏对峙。可是他们没想到的是,居然连一个小小的永安都打不下来。连续发起的三次进攻都失败了以后,东吴彻底放弃了占领蜀汉的计划。

从此东吴被曹魏两面合围,差点交州那边也成为曹魏的地盘。在孙皓的努力下,交州叛乱被平定了,不过东吴已经被曹魏所包围,而且内耗消耗了大量的实力。他们再也没有机会北伐和西征,只能等待曹魏前来吞并了。

总结:东吴不顾盟友之情,只想着占便宜,结果反而受挫。
  1. 邓艾打下成都以后,东吴并没有立刻救援蜀汉,而是采取了占便宜的方式攻打永安,希望能够多抢夺一些蜀汉的地盘。
  2. 蜀汉被曹魏消灭的时候,东吴内部也出现了叛乱,他们忙着处理交州的问题,也没有多少心思花在蜀汉身上。
  3. 东吴三路大军前往救援蜀汉,这里面就有两路在找机会捞点好处,并未离开荆州半步,实在是让人心寒。
  4. 蜀汉永安守将罗宪孤军奋战,抵挡住了东吴三路大军的进攻,彻底挫伤东吴的自信心,让他们分一杯羹的计划落空。
  5. 没有抢到半寸蜀汉的地盘,反而遭到全天下人的耻笑,东吴已经失去了争夺天下的能力和机会,只能等待灭亡了。

蜀汉灭亡时,东吴如何采取了军事自救?

蜀汉灭亡后,吴国根本就没有自救,而是不断作死,吴末帝孙皓完美诠释了什么叫亡国暴君。

孙皓即位前蜀汉已经灭亡,没有了蜀汉联盟,东吴孤木难支,灭亡只是时间的问题,这点孙皓心里应该比谁都清楚,所以即位后就开始了他的疯狂人生。

首先杀了有拥立之功的吴景帝时期宰相濮阳兴和左将军张布,接着又杀了景帝的皇后和四个孩子中年龄较大的两个。孙皓贪酒好色,每逢宴会群众,都要逼大臣喝得烂醉,稍有不从,就剥脸皮、挖眼珠,简直丧心病狂到极点。

有一种说法,说孙皓刚即位也是想当个明君的,曾一度施展仁政,一时被誉为“令主”。但阿Q认为这只是孙皓的伪装,因为景帝孙休是有子嗣的,只是大臣们觉得以吴国当前的局势,幼帝是无法应付的,所以才会选择成年的孙皓。孙皓初期的仁政,只是麻痹那些大臣,等大权在握,才完全暴露自己的本性。

也有人说,孙皓虽然是暴君,但能力还是有的,而且并未对晋国妥协。在他在位期间,平定过交趾、九真郡、日南郡和西陵郡的叛乱,后期也对晋国发动过好几次小规模的战争。

但阿Q认为这些只是孙皓绝望之下的疯狂,拿将士的性命当儿戏,并不代表他有与晋国决一死战的决心。蜀汉刚灭亡的时候,司马师派从吴国投降过去的徐绍和孙彧去劝降孙皓,司马师的诏文是这样写的:“是故大必字小,小必事大,然后上下安服,群生获所。”意思是说孙皓应该识大局,早点臣服晋国。身为吴国皇帝的孙皓,当时并没有义正言辞的驳斥徐绍等人,说明他心里说其实已经屈服了。

到了最后几年,孙皓明白自己在军事上已经无法战胜晋国,开始热衷于神鬼一道。当时寿春流行童谣“吴天子当上”,孙皓听了大喜,领了母亲妻妾和宫女数千人浩浩荡荡出宫,说要去洛阳,完全陷入了歇斯底里的状态。在他的安排下,吴国各地到处都是“祥瑞之兆”,每当消息传来,他就会更改年号,天册、天玺、天纪这些年号都是那个时期的产物。

蜀汉灭亡时,东吴如何采取了军事自救?

谢邀!

公元263年,魏将钟会、邓艾伐蜀,同年,蜀汉灭亡,魏蜀战争结束。

在这期间,东吴也派出了大将前来救援蜀国并牵掣魏国的兵力,可惜蜀国没有坚持到援军的到来,很快灭亡了。

《三国志》记载:六年夏四月,泉陵言黄龙见。五月,交阯郡吏吕兴等反,杀太守孙谞。谞先是科郡上手工千馀人送建业,而察战至,恐复见取,故兴等因此扇动兵民,招诱诸夷也。冬十月,蜀以魏见伐来告。癸未,建业石头小城火,烧西南百八十丈。甲申,使大将军丁奉督诸军向魏寿春,将军留平别诣施绩於南郡,议兵所向,将军丁封、孙异如沔中,皆救蜀。蜀主刘禅降魏问至,然后罢。

当时,东吴一是派出了大将丁奉率领大军假意攻打魏国寿春;二是派出将军丁封、孙异带兵救援蜀中,可惜还没到,刘禅就投降了。

镇军将军陆抗、抚军将军步协、征西将军留平、建平太守盛曼,率众围蜀巴东守将罗宪。

第二年,东吴又派出4员大将,围攻原蜀国巴东地区,想占领要地,以防魏军快速突袭东吴。

蜀汉灭亡时,东吴如何采取了军事自救?

在三国末期的时候,曹操派遣20万大军去进攻蜀汉。当时蜀汉所拥有的实力完全无法和曹操相抵抗,所以刘禅在成都出城投降。没过多久,蜀汉就正式的灭亡了。在三国时代,这三股势力中曹魏最为强大,但有一件事情令大家十分的疑惑,就是曹魏在率领大军攻击蜀汉的时候,东吴这股庞大的势力在做什么?难道他不知道在蜀汉被消灭之后,下一个就是自己吗?

其实在历史当中蜀汉被曹军进攻之前,东吴已经拼尽全力去解救蜀汉了。三国志当中就有一段是说这件事情的,蜀汉当时知道曹魏要向自己进攻的时候就派人去东吴搬救兵,当时东吴知道这件事情之后,集结了三路大军,一路去寿春,一路入川,还有最后一路到达汉中救援。从东吴的军事部署上可以看得出来,已经非常努力了,他们用了所有的军事力量,想要挽救蜀汉灭亡的事情。虽然没有直接出现在战场的中,但是通过这种方式去减缓蜀汉所要面对的压力。不过最终的结果我们都知道,刘禅投降了。

东吴为什么会这样安排,而不是直接派兵入蜀,两家合并一起攻击曹魏,很可能直接把曹魏的大军一口吃在蜀汉。但是东吴却没有来得及这么做,这一点要怨蜀汉,谁也没有想到他会灭亡的如此之快。东吴是在十月份左右接到蜀汉派人来求救的,但是没想到在11月份的时候刘禅就已经投降了,东吴方面根本没有时间去部署和救援。

我们都很清楚,蜀汉地界虽然不是很大,但是占据地势却非常的好,易守难攻,而且当时的蜀汉也有10万大军,怎么这样不经打,短短一个月就被曹魏消灭呢。这要说到两个人,一个就是刘禅,而另一个是当时蜀汉当中最有能力的一名将领姜维。刘禅自然不用多说,我们都知道他是怎样的一个君主,蜀汉交到他的手中就是一步一步在走下坡路。他的责任,我们在这儿就不多说了,今天着重说一下姜维,他是蜀汉当中最有能力的一名大将,但是蜀汉的消亡跟他有着巨大的关系。

首先,姜维是一个主战派,常年穷兵黩武,整个蜀汉在他的手下国家实力一步一步的衰退。而这么做的后果也导致了军队当中很多士兵没有了士气,没有打仗的积极性,所以在面对曹魏大军的时候,自然无法与之匹敌。其次是他改变了蜀汉一直以来的战略政策,之前的将领一直在使用的都是注重防御的政策,通过自身的力量阻挡曹魏的进攻,整个蜀汉在他们的维护下,犹如一块磐石一样。但是姜维却改变了这种政策,使用诱敌深入,也是他的这样一个政策,让蜀汉迅速的丢失无数土地,最后消亡。这样的将领和士兵有如何于虎狼之师一般的曹魏想抗衡,所以很快蜀汉就失守了。

曹魏的军队能有如此强悍的战斗力,姜维要付非常重要的责任。就是因为他屡次出现错误,才导致了蜀汉犹如一张宣纸一样,一击就破。假如他可以凭借自己的能力多撑一会,那么东吴的救援部队马上就会赶来形成合击,即使无法击败曹魏也能保住蜀汉。

蜀汉灭亡时,东吴如何采取了军事自救?

东吴亡于公元280年,蜀汉亡于公元263年,较之蜀汉东吴多苟延残喘了17年之久,但命运往往在毁灭之前就已经注定了。

炎兴元年冬天,魏军大将邓艾在绵竹大破诸葛瞻,随即兵临成都,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后主刘禅出城投降,随即下令各处蜀军放弃抵抗,此时蜀军主力除了在剑阁阻挡钟会的姜维大军,还有在南中地区霍弋所部以及东线驻扎在永安的蜀军。北线姜维大军在同样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决定诈降,南中霍弋则持观望态度,一直等到后主东迁消息后才正式投降,唯有东线永安因临近东吴而形势复杂。

“东线无战事”与一直战事频发的北线和不断开拓的南中不同,夷陵之战后吴蜀之间再无战事,蜀汉的东部防线也嫌少被关注,但对蜀汉政权来说,东线可谓是一道重要的生命线。古代入川道路无非只有两条,一条是自北通过金牛道翻过秦岭,过剑阁、葭萌,再经绵竹,古人云:“蜀道难,难如上青天”就是指这条道路;其二便是沿长江逆流而上至重庆再入四川。虽然也不轻松,但终究比上一条路好走的多,刘备即从荆州出发通过这条道路入川,东汉开国皇帝刘秀也是通过这条道路讨伐割据川蜀的公孙述。

据蜀之后,因荆州问题和孙权势力关系越发紧张,东线的防御愈发重要,刘备立刻着手加强东线的防御。首先是扩大了当地的防区,原有川蜀东部边界为巴东郡,刘备将原属荆州的巫、北并两县并入巴东郡,称为固陵郡,极力延长其战略纵深;其次提高当地守将的等级,恢复鱼复地区江关都尉的编制,统兵驻守。

夷陵之战后刘备退至鱼复,为了安慰自己改地名为永安,此时荆州尽失孙权大军逼近川蜀,甚至一度想活捉刘备(《三国志·陆逊传》记载:““徐盛、潘璋、宋谦等各竞表言备必可擒, 乞复攻之”),强撑身体的刘备一方面与孙权停战,安排后事;一方面继续加强永安地区的防御,先是增兵驻防,并命托孤重臣之一的李严留守永安,为永安都督,为蜀汉“四大都督”之一,至蜀汉末期永安都督成为东线最高指挥官。

终蜀汉一世也在不停的加固永安地区的防御,除了旧有的白帝城、赤甲城堡垒之外,刘备修建永安宫城,《水经注》记载称“城周十余里,背山面江”规模远超原来所建的堡垒,李严时期以此为核心修筑大量的“围戍”(小型堡垒),构成了坚固的工事体系。兵力上,诸葛亮去世后以及蜀汉延熙二十年蜀汉又两度增兵永安,每次规模皆在万人之上,永安地区的防御力大大的增强。

吴蜀交战成都陷落之后,消息很快传至永安,顿时树倒猢狲散,《晋书·罗宪传》记载永安城内:“寻闻成都败,城中扰动,江边长吏皆弃城走”,镇守永安城的罗宪(关于罗宪现在是否为永安都督存在争议)果断杀鸡儆猴,“立斩称成都乱者一人”,这才安定城内形势。但内乱方安,外祸又来,意识到唇亡齿寒但又明白蜀汉无药可救的东吴开始尝试自救,和自己的命运抗争。

了解情况后,东吴立刻假借救援之名派出大将盛宪领兵袭击永安,但这层遮羞布明显不管用,罗宪一眼就看出其中猫腻,很明确的表示“本朝倾覆,吴为唇齿,不恤我难而檄其利,背盟违约。且汉已亡,吴何得久”,东吴蜀汉本是一根弦上的蚂蚱,蜀汉忘了东吴也活不了多久了,何况还不讲义气,我才不投降!于是“保城善修,告誓将士”,虽然永安城内大部分军队在之前被都督阎宇带走支援成都,此时只有两千余人,但蜀汉将士知道东吴背信弃义各个气愤,莫不用命,把亡国之气一口气撒到东吴军队身上,凭借蜀汉几十年来经营的堡垒,竟然一口气击败吴军。

东吴虽然暂时失败但恰好钟会叛乱,趁一片混乱之际,东吴再次派大将步协领兵进攻永安,打通通往川蜀腹地的通道,这次罗宪率领士兵在江边阻击吴军,但吴军规模比上次大得多,罗宪不能抵挡,一面退城固守,一面派参军杨宗往安东将军陈骞处求救。取得初步胜利的吴军加紧进攻,直抵永安城下,可惜吴军陆战素来战五渣,罗宪出城与围城吴军死战,再次击败吴军。这下东吴脸上挂不住了,两次大败,快赶上当年合肥之战了,消息传至健康孙休大怒,为了把拔掉永安城这颗钉子,孙休派出东吴最强大将—陆抗率领三万大军直接攻打永安。

永安城里本来兵就不多,经历两次大战,面对东吴大军进攻这次罗宪怎么也不敢出战只能退回城内固守,陆抗则将永安团团围住,双方就这样僵持了六个月,长时间的围困使永安城内“疾病大半”,形势十分危急,有人劝罗宪弃城逃命,但被严辞拒绝,就在这危急存亡之时。此前突围求援的杨宗见到了陈骞 ,陈骞又告急于司马昭,为了防止东吴威胁川蜀内地,也是被永安将士所感动,司马昭派荆州刺史胡烈率兵两万攻打西陵以支援罗宪,这一围魏救赵之计果然奏效,陆抗军队顿时腹背受敌不得不撤退。

至此东吴再未能染指永安,更不要说川蜀内地,也不得不接受魏国控制长江上游的现实。控制川蜀等于控制长江上游,这让东吴一直以来所倚重的水军优势荡然无存,无论是地理形势、人口兵力,魏对吴均是压倒性的优势,东吴所能做也只有等待顺流而下的“楼船”了,无论之后的统治者是不是像孙皓一样残暴不招待见,统一已成定局。也难怪面对势如破竹的晋军,东吴丞相张悌悲观说出“吴之将亡,贤愚所知”的丧气话。

蜀汉灭亡时,东吴如何采取了军事自救?

为何在蜀汉灭亡之时,东吴不营救?看了才知道。东吴当时应该深知,如果蜀汉灭亡了,接下来就轮到自己了,可为何当时东吴不前去营救呢?是东吴觉得自己的实力已经比大魏要强很多了吗?显然不是这样,当时的东吴领导人又不是傻子,怎么会如此的自高自大呢?其实主要原因是东吴也不知道蜀汉没坚持多长时间就投降了。确切的说东吴也没料到蜀汉会如此快的投降。 其实当时东吴已经派遣人马去支援蜀汉了,当时东吴兵分两路,一方面去蜀汉直接救援,另一方面去攻打大魏,让大魏减缓进度。但是没想到蜀汉投降的太快了,东吴根本就没反应过来,在刘禅投降之后,东吴也就撤军了,因为这个时候再去支援已经没有什么用处了,而且刘禅已经投降了,自己的人马在那里还会遭到攻击,就这样东吴撤军了,回来防守自己的领土。在那不久之后,蜀汉的内部发生了极大的动乱,多名将士被杀害,益州此时已经空了,东吴想吞并益州,但是夜视仪失败告终。而不光是蜀汉发生了动乱,东吴在孙权死后也是发生了很多的动乱的。在孙权死的时候,东吴的内乱刚刚结束,此时的东吴还没有站稳跟脚,没有经历去支援蜀汉。而就在魏国攻打蜀国之前被,东吴边界的将领煽动士兵,发生了兵变,杀死了当时的太守,并且投入了大魏的怀抱。这使得我们货物收到了两面的夹击。东吴此时已经是忙得焦头烂额了。也没法去关注蜀汉的存亡了。而因为关羽的自大,孙权派人攻打荆州,并且把荆州打了下来,用关羽的人头作为结盟的信物开始,蜀汉和东吴的结盟关系就已经是破裂的。在蜀汉为了关羽复仇的时候,孙权也曾派人求和,但是刘备此时那里还听得进去,一心想的都是关羽死了,自己要复仇,结果将东吴彻底的推向了敌方。就这样,东吴和大魏结盟了,刘备的蜀汉两面夹击的情况下很快就走向了衰败。如果当时刘备和孙权结盟,还是很有可能继续对抗大魏的。

但是信誉已经失去了,原本可以结盟的两个势力因为关羽的自高自大而产生了裂痕,因为关于觉得孙权的儿子配不上关羽的女儿,孙权恼羞成怒。因为关羽的死亡而彻底的决裂。就这样原本可以存活更长时间的两个势力相互进攻,不断残杀,大魏就坐收利益了。两个势力也就这样的渐渐地走向了灭亡。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