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清朝康熙停止修长城?
首先我要说一个事情,长城是修来干嘛的?战国时期,中原的七位雄主纷争天下,靠在北方的那些诸侯,担心游牧民族南下抢掠,所以修筑了长城。所以长城最初的作用就是防止游牧民族南下抢掠的,秦始皇时期,将几个国家的长城连成了一片,万里长城的雏形就出现了,到了汉朝长城则是用来抵挡匈奴的进攻,不过只能作为缓冲带,完全挡不住匈奴。一直到了明朝时期,朱元璋将蒙古人赶回了草原上,再次修建了长城,其实这个时候的长城主要作用就是防备蒙古人重新南下。那么为什么康熙停止修长城呢?
第一,修长城劳民伤财,得不偿失。在康熙年间,劳动力依旧是以人力为主,不像现在很多都数控化了,所以重新修筑长城的代价,未必就比秦始皇时期低多少。秦始皇修筑长城消耗了那么多的人力物力,最终是为他人做嫁衣裳,反倒是把老百姓给逼反了,自己的国家被人家给灭了。看过如此多的兴衰荣辱,康熙皇帝不是一个傻瓜,所以他自然是不想成为劳民伤财的秦始皇第二,也就放弃了修筑长城。万一哪天把老百姓给逼反了,满清被赶出了关外,这道长城反倒是成为了自己的障碍,岂不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第二,长城是防备关外民族入侵的,而满清本身就是从关外来的。跟前面提到的一样,满清本来就是从关外打进来的,从哪个关?就是长城在东边的端头山海关。当时大明朝主要就是依靠山海关作为屏障,挡住了满清大军的进攻,长达几十年之久,所以满洲人对长城是比较痛恨的。现在他们已经打进关内了,为什么还要留着长城呢?有人说,关外还有蒙古族在虎视眈眈地看着中原,这的确是出现的,但是光靠长城守得住吗?康熙皇帝是什么人呢?他是戎马一生的皇帝,他知道最好的防守就是进攻。只要蒙古这边有叛乱,那他必然会主动出击,绝对不给对方越过长城的机会。
第三,长城是民族融合的障碍,当时康熙皇帝希望满蒙汉融为一体。在康熙皇帝看来,国家已经是一统的国家了,那么民族之间也不应该再有隔阂。如果有矛盾,大家可以坐下来商量,完全没有必要闹到非打不可的地步。再说了这个国家是康熙在统治,他希望大家能够融合在一起。虽然满人在满清事情是高贵一些,但是不妨碍跟蒙古人还有汉人和平相处。康熙觉得长城成为了民族融合的障碍,完全没有必要再修理了。如果现在再修长城,那就是对蒙古人的一种侮辱,就是不承认蒙古族在满清时期的地位。早在努尔哈赤时期,就已经跟蒙古人达成了和平协议,签订了盟友条约,所以现在更加没有必要防备着人家了。
第四,长城在那个时候,已经成为观赏性景点,留下的是历史。可能很多人在看电视剧《康熙王朝》的时候,就已经注意到了这一点,在长城上,遍布文人的笔迹。这些大多数都是当时的文人留下的诗句。其中有比较著名的就是张廷玉曾经留下的那一句:“万里长城万里空,百世英雄百世梦。”这可不是一句简单的诗句,直接点醒了康熙皇帝,他也知道修筑长城其实就是一个笑话。而当时的长城,保持原来的模样,似乎比修建起来更加有意义,这里可以让文人们时常登临,让他们记住历史,记住那些烽火岁月,与此同时,珍惜和平。我是江湖小晓生,坚持原创,必出精品,欢迎大家品鉴。
为什么清朝康熙停止修长城?
长城是中国古代的军事防御工程,它的修筑历史可上溯到西周时期,主要是为了抵御少数民族对中原的侵袭,著名的典故“烽火戏诸侯”就源于此。春秋战国时期列国争霸,也互修长城。秦统一天下后,连接和修缮了战国长城,始有万里长城之称。自秦始皇以后,凡统治中原的朝代,几乎都要修筑长城,明朝是最后一个大规模修筑长城的朝代,今天人们所能看到的多是明朝修筑的。
明朝之所以要大规模地修长城,是因为要抵御蒙古族的侵扰,明朝推翻了元朝,元朝是蒙古人建立的朝代,元朝只是失去了中原的统治,元顺帝继续在蒙古高原建立了北元,虽然北元以后分化成瓦刺和鞑靼两部,但仍然对中原构成了威胁,明英宗在土木堡就是被瓦刺俘虏的,再说后来满清在东北崛起,严重威胁到了明朝的统治地位,所以大明一朝一直在修筑长城。
清朝不大规模修长城的原因是因为边患已经解除,不存在蒙古骑兵侵扰的问题了,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满清入主中原前的1635年,北元最后一任可汗林丹汗已死,他的妻子和儿子交出了可汗印信,率部向满清投降了,整个漠南完全纳入了满清的版图,清朝的建立是自带着蒙古土地的嫁妆来的,再说,东北本就是大清的老家,所以不必再劳命伤财地大规模修筑长城了。
康熙三十年,康熙帝确实下达过“不修长城”令,当时古北口总兵蔡元向朝廷提出维修长城的请求,康熙帝说过这么一段话:“自秦以来,各朝代都修筑长城,可边患也并没有解除,我看,守住国门的根本,还是在于维护好民心”。
虽说康熙帝下过“不修长城”令,但也不是说清朝就一点也没修长城,只不过没有像明朝那样大规模地修筑,清朝修长城的目的,不是为了防御,而是为了禁止汉人进入蒙古和东北,所以大家不要错误地认为,清朝就一点也没修长城,实际上清朝修筑的跨度也是很大的,包括淮河以北的所有省份。
谢谢阅读
为什么清朝康熙停止修长城?
明修长城清修庙,在大型历史剧《康熙王朝》中有这样一个片段,康熙率领文武百官游览长城,也可以说是考察长城时,在一处烽火台里发现了一首被抹去一句的诗,最后找来诗的主人张廷玉,得知那一句被抹去的诗是“万里长城万里空,百世英雄百世梦”,康熙十分感慨的说这满墙的诗词都不如这两句有气势,其他的那些都是些歌颂今朝的俗诗烂剧,唯独这一句是最有力量的一句,之后康熙下令清朝永远不修长城,并诏令子孙后世。虽然这是电视剧里的演绎,但历史上的确在清朝康熙年间康熙皇帝下令清朝永不加税,永不修建长城。而作为大清的三朝元老清朝唯一配享太庙的汉臣张廷玉也确实写过这么一首诗,如下:
南来北往走西东,人生杳杳在其中,天也来空地也空,换了多少主人公; 夜静听得三更鼓,翻身不觉五更钟,从头仔细思量起,便是南柯一梦中; 一场辛苦一场空,死后还归泥土中,身归泥土气随风,一片顽皮化臭胧; 在身置得万倾田,死后只得三步地,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万里长城万里空,百世英雄百世梦,沉舟侧畔轻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首诗站在客观的立场上没有像前人一样无限的歌颂长城的伟大和壮丽,而是叙述历朝历代中长城能真正发挥的作用,还是要看国力强盛和帝王作为,如果单靠一条长城就想永保太平是万万不可能的,长城修的再坚固,历朝历代的人也不过是长城面前匆匆过客,倒是和“秦时明月汉时关”有曲艺同工之处。明朝时期不惜动用大量人力物力修筑长城,企图阻挡住北方的游牧民族,如此耗费民力榨干国库修建的长城发挥了多少作用呢?土木堡之变,瓦剌也先跨过长城,兵锋直指内陆,最后在怀来城外的土木堡生俘大明天子明英宗朱祁镇,更是围困京师,幸得于谦力挽狂澜保卫京师,不然华夏大地又要遭受生灵涂炭。庚戌之变鞑靼俺答跨过河套,围困大同,在京师附近烧杀抢掠一通逼迫明朝开放边关贸易,明朝美名其曰“俺答封贡”,这时候长城在哪里?1644年之前女真人五次入关,烧杀抢掠最后还大摇大摆的回到关内,这时候长城在哪里?而明朝永乐年间明成祖朱棣五伐漠北,让漠北各游牧民族提心吊胆,生怕下一刻明军就到了他们帐外,由此可见,长城真正的发挥的作用并没有那么大,国力衰弱,武力荒废,即使有一万条长城也不过是一条外表华丽雄伟,实则不堪一击的纸城墙。这长城下堆积的累累白骨不过是些付出生命却没有换来应得报酬的冤魂!只不过是统治者自娱自乐,自欺欺人罢了!
清朝为何不修长城清朝入关后迅速问鼎天下,清朝皇帝在继承明朝大体制度的同时又总结明朝灭亡的种种教训,在不触犯自身利益的情况下废除了一些不利于统治或者说是会造成民变的因素。大规模修建长城就是其中之一。
二来在努尔哈赤时期后金便与蒙古诸部族结盟联姻,皇太极时彻底征服了成吉思汗黄金家族的后裔也是漠南威望最高势力最大的察哈尔林丹汗,在后续的很多年里,清朝对蒙古恩威并施,联姻拉拢,列如清朝著名的孝庄太后便是蒙古人,所以清朝与当时北方的蒙古已经联为一体,况且清朝就是游牧民族入关,这种情况下就没有防守的必要了,防谁?沙俄吗?三则清朝当时入主中原,根基尚且不稳,经过“剃发令”后民间对清朝多有怨言,如果这时候再大肆派遣民夫修建大型工程,有可能会爆发民变,西北准噶尔部虎视眈眈,如果这时候后院起火,清朝可能要退居关外了。四就是清朝统治者的大智慧了,清朝前期即使对外用兵也没有把军饷粮草强行摊派的百姓头上而是从正常上缴到国库的赋税里用银,康熙更是下令清朝只减赋不加赋,并且规定后世子孙不能修建长城,这一条政策可是让那些受历朝大型工事和从百姓头上盘剥军饷的百姓松了一口气。
最后补充一下,清朝虽然没有大规模修建长城但是后续的缝缝补补还是有的,况且柳条边工程也不是什么小工程。长城在古代真正的作用不过是一条高速公路上的减速带罢了,而明朝的大修长城不仅没有抵挡住游牧民族反而把自己的疆域框定在长城之内,也是可笑!所以康熙下令不修筑长城是很正确的一个决定。在今天看来,长城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是民族复兴道路上向世界亮出的一张值得所有华人骄傲的名片!
为什么清朝康熙停止修长城?
清朝建立后,康熙没有修建砖石长城,但他修建了一条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以宗教文化为基础,并被历代清帝贯彻实行的“血肉长城”制度,即修建寺庙,推行藏传佛教!
康熙三十年(公元1691年),康熙帝在多伦和蒙古各部会盟时明确指出,他不再效仿秦汉修建长城,大清国的北疆安危交给蒙古喀尔喀部守卫,以此形成帝国制度而推行。
“昔秦兴土石之工修筑长城,我朝施恩喀尔喀,使之防备朔方,较长城更为坚固。”为此,清王朝于康熙五十二年在承德避暑山庄修建了两座藏传佛教的寺庙,溥仁寺 、溥善寺,这同时开启了清王朝打造“文化长城”的先河!
事实求是的说,康熙走的这一步棋确实很高,而这也是清王朝的先天优越性所决定的!
为什么呢?
中国古代王朝修长城不是用来旅游的,是用来抵御北方游牧民族入侵的,秦汉如此,明朝亦如此!
毕竟在一个王朝建立初期,为了巩固内部统治的稳定,无法及时调动军力和游牧民族展开决战,只能先靠长城起到一定的防御作用!
清王朝是满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明末时期的满族(时称建州女真)本身处于半牧半耕的社会发展时期,在努尔哈赤(清王朝的奠基人)统一女真,并在脱离明朝统治以及和明朝争夺辽东控制权的过程中,和蒙古科尔沁部建立了联姻关系!努尔哈赤、皇太极、顺治、康熙,清帝国(后金)初期几位帝王的后宫之中并不缺乏蒙古女子;而从顺治开始,历代清帝的身上都流淌着蒙古女子的基因(顺治帝的亲生母亲就是孝庄太后,她是蒙古科尔沁部的公主),这种联姻及血脉的关联,让清朝皇室和蒙古各部的关系更是进一步拉进,从而彻底解决了自秦汉以来中原统一王朝和草原游牧民族之间的武力相争!
建州女真在没有脱离明朝统治时,信奉的是最原始的萨满教。但随着建州女真的逐渐开化和力量加强,他们开始转移自己的宗教信仰,转而信奉藏传佛教。
尤其是和科尔沁部联姻后,由蒙古王妃带来的宗教信仰改变了建州女真的男人们,改变了女真部落的文化信仰,而藏传佛教就是唯一的文化纽带(蒙古部落信奉藏传佛教)。
有了文化纽带,有了血脉相连,清王朝的最高统治者,如康熙,根本就不需要去修建长城,因为他面临的北疆最大敌人不是游牧的蒙古各部,而是来自西方的沙皇俄国,这个敌人靠修长城是抵御不了的!到了乾隆统治时期,清王朝除了在避暑山庄修建藏传佛教的寺庙外,还在多伦诺尔、盛京、热河、北京、归化、五台山、甘肃、青海等地建立寺庙,形成了一道“宗教长城”。
在这些寺庙中,最负盛名的当属乾隆年间在承德避暑山庄修建的普宁寺,安远庙,普陀宗乘庙,成为清帝国安抚准噶尔蒙古各部的工具。
正是通过藏传寺庙的建设,清王朝统治者和蒙古贵族之间的联系得到了加强。
而乾隆三十六年蒙古土尔扈特部的东归,更印证了清王朝打造“文化长城”的成效。
所以,砖石长城在清朝时期彻底失去了它自诞生以来最大的历史作用!
【我是江东汪郎,带给你不一样的历史视觉!坚持原创,喜欢我就请关注我吧!】
为什么清朝康熙停止修长城?
因为清朝用怀柔政策对待蒙古,满蒙联姻来控制蒙族贵族,再通过佛教来钳制蒙古人的思想。蒙古人原来的宗教是野蛮的萨满教,传播佛教让蒙古人的战斗力直线下降。已经失去对中原的威胁,再加上,清朝人从关外进入中原,自己清楚自己的地位,他们要压迫的不是蒙古人,而是汉人。与其钳制蒙古人不如钳制汉人,来维系自身统治。
为什么清朝康熙停止修长城?
我们今天所见到的长城,大多是明朝时修建的,秦始皇、汉武帝时修建的长城因年代久远,留存下来的极少。那么明朝之后,为何没见清朝修建长城呢?是清朝没钱吗?不是。从不缺钱的康熙皇帝为何抠门到不修长城呢?难道康熙不怕外族入侵吗?我们都明白,满清自己就是从关外入主中原统治中国的少数民族,康熙心里比谁都清楚长城在军事上的作用。但是,倔强的康熙不修长城自有他不修的道理。康熙认为,长城只是防御性武器,历史上吓倒过寡不敌众的少数民族,却从未阻挡过强盛民族进军的脚步。如今已坐稳紫禁城龙椅的康熙,对其他少数民族的几斤几两了如指掌,根本用不着再修长城进行防犯。聪明过人的康熙在塞外承德修建了一座避暑山庄,每年让各民族代表到那里开会讨论,化解各民族间的矛盾恩怨,从而在各民族心里建立起了真正的牢不可破的万里长城。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