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东吴“家兵”问题严峻,孙权在位几十年为何没能改观?

东吴是怎么建立起来的呢?当然是靠孙策的武力统一,才有后来的东吴地盘。可是他的武力并不能完全解决所有问题,因为当时他的实力不够强大,只是个人能力比较出众。所以想要像曹操那样全部靠武力夺取政权,那是很艰难的。所以这个时候就必须要依靠另外一帮人的力量,那就是世家大族们的力量。从很多方面可以看得出,豪族在三国时期,是掣肘一统天下的主要原因。

第一,曹操征讨乌丸的时候,刘表和孙权都不敢北伐。

我们读过三国的人,一定会注意到这个细节。当时曹操带领大军前去征讨乌丸,本来还在犹豫,可是郭嘉却给了下定了决心。他告诉曹操,刘表和孙权绝对不可能北伐。其实他没有讲出他们不可能北伐的真正原因,或许是历史记录者不愿意这么记录罢了。当时的荆州真的只是刘表一个人的天下吗?孙家真的可以为整个江东的未来做决定吗?显然是不可能的。最近刘表被吹嘘的如何厉害,他确实是一个厉害的角色,但是他在荆州豪族面前,也不得不低头。黄祖、蔡瑁这些人都是当地的豪族,表面上是依附于刘表,实际上他们手里都拥有雄厚的兵力,而这些人马只听从黄祖和蔡瑁本人的命令。为什么?因为这些人马是人家的家兵。

所以刘表就算想要北伐,都必须要把这些人都请到自己的府上,一个个商量着问一问,这些人是不是都愿意出兵呢?刘表本人这些年的积攒,确实也拥有了一定的实力,但是跟地头蛇们相比,他还是太弱小了。如果想要北伐,就必须要集结全部荆州的人马才行,可是刘表光开会,可能就得开个大半年,到那个时候好机会早就错过了。

第二,家兵的现象不止在荆州出现,东吴这边也十分严重。

提到家兵这个词,很多人想起了宋朝时期的岳家军。当时岳飞带领的军队被大家亲切地称为岳家军,其实主要原因就是这些人马特别听从岳飞的调遣。但是三国时期的家兵跟岳家军是有本质区别的。岳家军说到底还算是国家正规军,最高统帅始终都是皇帝赵构。而三国时期的家兵可就完全不同了,他们只属于自己的主人所有,跟国家领导人是没有直接关系的。他们所有的吃穿用度全都需要主人来提供,也不需要国家出一分钱。这就直接导致了地方豪强们手里拥有数量相当可观的军队,这是非常可怕的一件事。

孙权刚上位的时候,一直在哭,他到底在哭什么呢?他哭的是没有人支持他。后来四大家族之一的张家领袖张昭主动站了出来,表示支持孙权,其他人才纷纷倒向孙权这一边。不过这只是开始而已,因为孙权手里的权力仅限于孙家的军队,其他豪族们的军队他调动不了。在刘备攻打东吴的时候,孙权连十万大军都调动不了,可见他当时的窘境。他想要出兵可以,必须要跟豪族们商量,没有这些人的同意,孙权压根就没办法带兵出征。

第三,皇权受阻,四大家族弄权,孙权本人也是无可奈何。

孙权登基称帝以后,其实也没有很好解决这个问题。当时的四大家族,每一家都拥有非常强大的军队作为支撑,在记载中每一家都有超过一万人马的私人部队。这是非常可怕的一件事,所以张昭就算是想要投降曹操,人家也是有底气说这个话的。张昭后来被孙权冷淡,但是他的地位是没有降低的,因为孙权没办法把他们家族的力量抹去。陆逊的遭遇就没有那么幸运了,因为陆逊插手了不该插手的事情,那就是孙权立嗣的问题。陆家是四大家族之一,一旦陆家插手了立嗣的问题,那么下一任皇帝一定会对陆家格外亲近,这对孙家来说不是一件好事。

所以陆逊最终被逼自杀,而陆逊死后,孙权主动找到陆逊的儿子陆抗承认错误,并且将陆逊的家兵全都交给陆抗来掌管。后来陆抗又做到了东吴大都督的职位,其实这都是家族在背后支撑的原因。顾雍这个人属于比较中庸的人,他没什么优点但也没有什么缺点,这种人居然被孙权立为丞相,这是所有人都不能理解的,其实回头想想很好理解。孙权就是打算用四大家族之一的顾家,去平衡另一个豪族张昭的张家。孙权虽然是一代明君,可是在处理家兵的问题上,他确实无能为力,一旦处理起来,那就是动摇了东吴的根本。

三国东吴“家兵”问题严峻,孙权在位几十年为何没能改观?

三国东吴的军制有问题,最容易培养军阀,造成尾大不掉的现象。

史载,晋国灭吴国时,接收的军队是23万人。这里面有多少是“国军”?有多少是“家兵”?国家是指国家直接控制的军队,家兵是指家族私人部队。

吴国实行世袭领兵制。就是老爸是将领,死了,儿子接管部队,儿子走掉,由孙子接管部队。

吴国四大家族:陆逊、顾雍、朱然、张昭。

查《三国志》吴国陆逊史料,有这么记载:陆逊死后,他儿子陆抗入京拜见孙权。孙权很后悔,知道自己冤枉陆逊,导致陆逊忧郁悲愤死去。所以孙权诚恳向陆抗认错,并说已经将所有诬陷陆逊的案卷都烧毁了!不会再留下祸根。孙权痛惜陆逊,起用陆抗,让他将陆逊灵柩运回江东安葬,并将陆逊手下五千兵交给陆抗统领。

不懂吴国军制的读者,会看不明白:陆逊手下五千兵?啥意思?陆逊是镇守荆州的大将,手下何止五千兵?

可是历史记载就是五千兵!

也许有人说,这五千人应该是陆逊的亲兵?

对了!不仅是亲兵,就是陆逊家族的家兵(私人招募供养的部队)。

那就很厉害了,陆逊家族有五千家兵,归陆抗接管。

那么其他大臣、大将的家兵呢?

正史《三国志》有透露,朱然家族拥有“部曲万口”。就是说,朱然家族的私人武装达到一万人。

这是什么概念?一万部队掌握在一个将军(家族)手里,他一旦造反,谁能控制住?除非事先知道他造反!

史料记载,东吴大将全琮带领几千兵去剿匪,打败山越,收编山越精壮上万人补充到自己家族部队中。

剿匪,把山贼打败,将山贼队伍收编,这也是吴国的大家族扩军最好的方法!从史料透露这一情节,就知道全琮家族至少有一万部队。

一个大家族,拥有一万部队,当然要吃要喝要住、要解决生活、要生儿育女,那么国家就必须给这个家族封地,给他们大片土地种粮。

当时的东吴,豪门拥有大量人口,成为这些大家族的私人部队。而国家打仗需要征兵时,却不能按期完成,更不能准时集结起来!

这样一来,对外战争,很多时候就要依靠各大家族的私人部队拼命杀敌了!

吴国王室的力量能扩大吗?很难。朝廷征集军队,首先要有兵员,有钱粮。而各大家族势力不断壮大,拥有兵员和土地越多,王室的势力就被削弱了!

讲到军制的作用,吴国是最差的,比不上曹操,比蜀国也落后。

就因为国家(王室)的势力被削弱瓜分,所以吴国一直没有去北伐中原!

皇帝就算有这个志向,有这个想法,很坚决,也没用,他必须征求各大家族掌门人的意见!大家都同意出兵打仗,那就打!有过半不同意,就无法出兵了。

吴国的各大家族瓜分王室的情形,其实跟战国时期晋国“魏赵韩三家分晋”的情形差不多!

孙权强势,他在世能控制住局面。等到孙权死后,各大家族就不听中央的了,管你孙峻专权,孙琳霸道,都无所谓,你爱咋弄就咋弄,只要不触碰到我家族利益都行!

没看到孙权死后,孙吴宗室一直在内讧,斗争!本来就是四大家族及其他较大家族分割王室的权力和兵员,孙氏王室家族还内讧不断,你杀一阵,我杀一回,都想做一把手,做领导人。这样,孙氏王室家族能不削弱吗?

起初孙峻谋杀诸葛恪,专权。随后孙琳专权,霸道,好杀,他竟然狂妄之极,杀害吴国两员大将:吕据、朱异。

吕据是东吴大将吕范的次子,吕据就代表了吕范家族。

朱异是谁?东吴名将朱然家族的人,东吴四大家族之一。

孙琳昏头了,他杀死这两个强人,还得了?所以后来孙琳就被孙氏王室以外的将领丁奉杀死!丁奉为何能够如此顺利,就因为奉了皇帝孙休的旨意?当然不是,是有朱然家族和吕范家族的强有力支持,丁奉就趁势出头拨乱反正,武力解决孙琳了。

吴国的政局,始终摆脱不了各大豪强家族的左右,做皇帝也要看大臣的脸色行事。

大城公

在报刊发表文章原用笔名:东山尹,庄满,鸣白,营种。

1996~2005年在全国畅销杂志包括

广东省《共鸣》《家庭》《深圳青年》《佛山文艺》《江门文艺》《惠州文学》《同舟共进》《炎黄春秋》《家家乐》《金桥》

河北省《文史精华》

河南省《名人传记》《人生与伴侣》《时代青年》

湖北省《幸福》《治安纵横》《知音》《警笛》《今古传奇》

湖南省《康乐园》

广西《西江月》《灵水》

海南省《青年时代》

四川省《龙门阵》《分忧》《成都商报》

云南省《女性大世界》

陕西省《家庭之友》

内蒙古《这一代》

上海《青年一代》《文汇报》

安徽省《恋爱婚姻家庭》

北京《婚姻家庭》

吉林省《演讲与口才》《做人与处世》

黑龙江省《家庭生活指南》,等等杂志报纸发表各类文章160多篇;

创作

123万字长篇历史武侠小说《谁主天下》

60万字长篇历史武侠小说《还我河山》

39万字名人传记《北洋军阀列传》

武侠小说在《江门文艺》连载;

撰写《科学发展观》理论文章17篇;

创作历史题材电视连续剧本一部;

深入研究中草药治疗癌瘤学科20年

三国东吴“家兵”问题严峻,孙权在位几十年为何没能改观?

这个问题在东汉末年已经是一个普遍问题了,关东军阀讨董卓的时候,带的都是家族私兵,整个天下已经没有国家的军队了,曹操“散家资,聚义兵”,这个“义兵”就是曹操自己出钱养的兵,他手下的曹仁,曹洪,夏侯惇,夏侯渊都是带着自己的宗族私兵投靠曹操的,曹魏五子良将之一的李典,能力,功勋都比较平庸,但是他是山东的豪强,与叔父“合宗族数千家居乘氏”,也就是说李典家族控制着数千户人口,那么同时也就拥有几千人的私兵武装。蜀汉的孟达驻守上庸的时候,带了“部曲四千余户”,理论上他的私兵也就可以达到三四千人,后来司马懿擒杀孟达后,“迁孟达部曲七千余家于辽东”,由此可见孟达的私兵势力的强盛。

汉末三国时期的地方豪强和门阀士族普遍都是这样,拥有大量的土地和依附的人口,这些人口都不在国家的户籍之内,不是国家的“纳税人口”,他们只向自己的“宗主”纳税,服役,同时接受宗主提供的“保护”,从而形成了门阀士族和地方豪强左右地方政权的举足轻重的势力,而这些被政府称为“浮户”而不在政府“著籍”的人口,原则上就已经不是属于政府的人口了。诸葛亮对于刘备的重大贡献实际上就是协助刘备结交荆州的门阀士族,除了得到他们在钱粮方面的资助,还取得他们的同意,在他们控制的这些“浮户”,“部曲”中征兵,从而扩大了军队,成为跟刘琦,刘琮鼎足而三的军阀势力。司马懿发动政变,依赖的是司马家族“阴养三千死士”,这些“死士”实际上都是司马家族控制的部曲子弟,他们自己的家人都是受司马家族控制,种司马家的土地,受司马家族的庇护,所以才能为司马家族“效死”。

江东政权是由淮泗士族和江东士族拥立的政权,孙权和这些门阀士族之间类似于合作关系,孙氏政权就是门阀士族的代言人,在江东政权中,只要是叫的出名字的官员,都有自己的私兵部曲,比如凌统继承了父亲凌操的部曲,周胤继承了周瑜的部曲,连出身水匪的甘宁都有私兵300,陆逊,全琮都是江东望族,又是外戚,重臣,所以他们的私兵部曲达到了威胁朝廷的地步,孙权之所以极力压制陆逊,除了他卷入了立储的政治斗争,还因为陆氏家族的势力太大,不压制就会撼动朝廷的地步。

三国东吴“家兵”问题严峻,孙权在位几十年为何没能改观?

谢邀,这个问题不是哪个强势帝王可以解决的,这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阶段,不因人的意志而转移。

《三国志·魏志·邓艾传》:“孙权已没,大臣未附,吴名宗大族,皆有部曲。”

汝南太守邓艾对司马师说:“孙权已经死了,大臣们尚未顺从新朝廷,吴国的名宗大族都有自己的部曲,拥兵仗势,足可以违抗朝廷命令。

当时东吴的门阀士族主要是顾陆朱张四大姓,他们势力庞大,在东吴盘根错节,孙权虽然在晚期通过两宫之争杀了一批士族,但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中国古代是农业社会,农业社会最大的社会资源就是土地(当然,现在也是),谁拥有土地,谁就有话语权。

汉承秦制,实行土地私有制,土地私有制就无法避免土地兼并,当农民失去土地,就由自由农变成了佃农,依附于地主豪强,成为依附人口,

当一个县的土地都是某一家人私有,这个县就实际上属于个人的了,

试想一下,如果整个县的土地都是你们家的,那么县里的人口也是依附于你们家,赋税也是交给你们家,然后你们家抽一部分交给皇帝,剩下的都是你的,这个县不就是你们家的吗?

而当一个县几千户人口都是依附于你,你又想保护你们家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必然会圈养保安,也就是私兵,当时叫“部曲”,每户抽一人当兵,也就有几千兵了。

新莽末年的农 民造反中,地方豪强曾以军事编制部勒所属的宗族、宾客、子弟等,组成武装力量,也就是部曲的开端。

刘秀联姻的阴丽华家族,阴氏家族是当时南阳新野的豪门大户。阴家所占有的土地达七百余顷,车马和奴仆的规模可以同当时分封的诸侯王相比。

《后汉书·樊宏阴识列传第二十二 》自是已后,暴至巨富,田有七百余顷,舆马仆隶,比于邦君。

刘秀刘演起兵后,阴识就带着宗族、宾客、子弟数千人跟着刘演,刘演就任命阴识为校尉。

及刘伯升起义兵,识时游学长安,闻之,委业而归,率子弟、宗族、宾客千馀人往诣伯升。伯升乃以识为校尉。《后汉书.樊宏阴识列传》

刘秀的哥哥刘演,发“舂陵子弟八千人”,这个也是部曲了。

于是分遣亲客,使邓晨起新野,光武与李通、李轶起于宛。伯升自发舂陵子弟,合七八千人,部署宾客,自称柱天都部。《后汉书.宗室四王三侯列传》

从西汉开始,豪强养私兵部曲就很常见了,刘秀他们家本身就是豪强出身,当然知道他们的危害,但是,无法解决这个问题,如果他敢动豪强,结果跟王莽没区别了。

到了东汉末黄巾和其后的军阀混战时,许多苦于战乱的农民都去请求武装的世族大姓保护,而世族大姓为聚众自保或出师作战,也需要充实武装力量。于是按照新莽末豪强的作法,更多地采用军事封建制来部勒自己的宗族、宾客、佃客、门生、故吏。

所以,汉末的各州郡实际上是垄断在地方豪强、士族手里的,州牧、郡守如果不跟豪强合作,是很难坐稳的。

地方豪强成了无冕之王,虽无诸侯之名,行诸侯之实,拥一州之人口、土地、赋税、军队、官吏,跟诸侯王无异。

这个问题皇帝又怎么解决呢?皇帝实际上是贵族拥立的人,只有部分人事权、军权、决策权,皇帝跟贵族共治天下,如果贵族不满意了,换个皇帝也不是不可能。

到了东晋,东晋开国皇帝晋元帝司马睿是王导、王敦兄弟联合江东士族拥立的傀儡皇帝,王敦造反了,王家依然屹立不倒,王导跟皇帝同坐龙椅,形成“王与马共天下”的格局。

皇帝如果只是杀士族某一个人,某一些人,是不太难的,但是,能有什么用呢?解决不了什么问题的

如果是想打倒所有士族,改变官场结构,士族就会产生联合,然后推翻你的,当然,没有哪个皇帝敢这样做,看看杨广的下场。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