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临终之前,为何将兵权交给李严,而不交给诸葛亮?

你觉得可能吗?如果诸葛亮没有得到兵权,那他能够权倾朝野?在永安托孤的时候,李严确实被任命统领军队,难道这就是把全国的军队都交给他了吗?大错特错,只是永安这一处的军队他有实质上的调动权力。我是你们的老朋友,江湖小晓生。这件事必须要分几点来看。

第一,李严的地位在当时看来到底怎样?

李严最初是刘表手下的一名官员,因为曹操的大军杀来了荆州。不少支持刘琮的臣子都投靠了曹操,而部分支持刘琦的大臣则逃亡了刘备那边。李严属于没时间逃往刘备那边的那一种,所以他直接去了西川,成为了刘璋手下的一员大将。当刘备攻打益州的时候,李严也曾经做出过抵抗,不过只是轻轻抵抗了一下,便主动投降了。

李严是既有荆州人的头衔,又在益州做过官,他是联络两边感情最好的人。所以刘备不仅要重用李严,还要把他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上。这样一来荆州人和益州人都不会觉得难受。这个时候李严的地位那是比较高的,但是刘备真的信任他吗?

第二,刘备将李严留在永安带兵,却让诸葛亮入主成都,意思已经很显然了。

刘备在夷陵之战中吃了大亏,到了白帝城这边以后,基本上就不行了,只好在这里托孤。他首先想到的人当然是诸葛亮,因为这个时候只有诸葛亮是值得信任的人。不过为了维持益州和荆州两个集团的势力,刘备必须要做出让步,只能让编外人员李严进入内阁,成为核心成员之一,关于这一点,江湖小晓生甚至认为,是诸葛亮主动提出了让李严进入核心圈的,这才是当时正确的选择。

李严是武将,所以刘备只能让他带兵,而且还不能少了,少了就没有份量了。但是又不能让他带多少兵马,所以刘备的旨意是,让他在永安统领内外兵马。名义上是统领了整个蜀汉的兵马,其实只有永安这一带是听他的。

第三,李严最终因为小肚鸡肠的事情被罢免,可见刘备有先见之明。

那李严却不知道这其中的内情,还真的认为自己是刘备看中的人,所以处处跟诸葛亮作对,希望分一半权力过来,甚至希望像诸葛亮一样独揽大权。结果自然是被罢免了,罢免他的原因也不是私人恩怨,主要就是李严这个人公私不分,为了个人利益,牺牲了北伐大军所有人的利益,不杀他就算是好的了。你还认为刘备是用李严来防备诸葛亮的吗?只有傻子在那个时候还防备诸葛亮,真的只有傻子才这么干。

刘备临终之前,为何将兵权交给李严,而不交给诸葛亮?

刘备这个人最大的优点就是知人善任,比如他很了解诸葛亮这个人善于战略规划和行政管理,但在变化多端的战场上缺少应变能力。

所以在汉中之战中刘备让诸葛亮坐镇成都,却让法正在自己身边出谋划策。

汉中之战刘备在和曹操的对抗中取得大胜,夺取了汉中这个战略制高点,为接下来向关中北伐创造了条件,而成都在诸葛亮的管理下也走上正轨,成为稳固的大后方,不得不说刘备在用人上还是非常棒的!

(刘备影视形象)

刘备临终之前,为何将兵权交给李严,而不交给诸葛亮?

首先,刘备临终之前将兵权交给李严,而不交给诸葛亮,是刘备在用人方面又一个极为经典的案例。

诸葛亮这个人一直想当三国时期的管仲,知人善任的刘备很清楚,刘禅的性格和齐桓公很像,是典型的甩手掌柜,如果诸葛亮真有管仲的能力,还真会让蜀国做大,甚至统一天下!

刘备也深知诸葛亮虽然在治理军队,治理国家这方面是有本事的,但在作战谋略方面确实很一般。

《三国志》中这样评价诸葛亮:"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才,优于将略"

刘备之所以将兵权交给李严,而没有交给诸葛亮,就是这个原因。

刘备看人的眼光还是很准的,就军事才能这方面来看,李严确实要胜过诸葛亮。

李严字方正,是蜀汉重要的将领,他办事干练利落,年轻的时候就以才干出名了,在很多地方任职都深受器重。

(李严影视形象)

在刘备伐蜀期间,李严带着自己的部队投降了刘备,后来不管在什么位置,李严都是最出色的一位,因此深受刘备的喜爱。

在军事上,他曾两次平定叛乱。公元217年,新道县被高定率军围攻,李严前往解救并大胜高定。更值得称赞的是公元218年,刘备和曹操准备在汉中开战,马秦、高胜召集了数万人的队伍准备起兵对付刘备,情况十分危急,如果不能将马秦、高胜打败,汉中之战刘备就不能集中全力与曹操作战,不光打不下汉中,搞不好还得被曹操打进蜀地来。

就在这个紧急时刻,李严带领自己的5000多士兵前去镇压,面对几倍于自己的敌人,李严不仅将马秦、高胜军队击溃,平定了这次大动乱,还斩杀了马秦、高胜等人,为刘备解除了后顾之忧。

从这可以看出李严的军事才能是很杰出的,以少胜多,在关键时刻能首当其冲,绝对是位将才。

所以,章武三年(公元223年)春,刘备在永安病危之际,将诸葛亮和李严召回来托付后事。

刘备任命诸葛亮为丞相,并对诸葛亮说:"你很有才华,一定能完成统一国家的大业,如果刘禅可以辅佐,你就辅佐他,如果他实在是扶不起来,你就取而代之"。然后,任命李严为中都护,统管内外军事,将兵权交给了他。

(刘备托孤)

可惜,刘备并不能左右自己身后之事,到最后,诸葛亮还是把持了军政大权。

但在战场上,诸葛亮确实没有指挥的才能,他参与的战役大部分都以失败告终。

比如,公元228年的1月,诸葛亮第一次出祁山,由于过于相信直觉,认为马稷可担重任,不听刘备的遗言,结果后来失街亭而退兵;

公元228年的12月,第二次出祁山,攻打陈仓,打了20余日,却因粮食不足而退兵;

公元231年2月,诸葛亮再次率军出祁山,也因打着打着断粮了收兵。

可见,军事指挥方面确实是诸葛亮的短板。

(诸葛亮经典影视形象)

除了以上原因,还有一个原因不能忽视,那就是后主刘禅的无能,让刘备不得不在临终前为他的儿子谋划。

当时的诸葛亮已经是丞相,权利很大了,如果再将兵权交给他,必然会出现一人专政的局面,自己打下的江山搞不好做了别人的嫁衣。

所以将兵权交给李严,靠着相互制约的关系来维持着阿斗的皇位,刘备也算是用心良苦啊。

刘备临终之前,为何将兵权交给李严,而不交给诸葛亮?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要先知道这两个人在刘氏政权中的地位,因为诸葛亮已是妇孺皆知,所以在此我就不再赘述,我们重点来看看李严。

李严与诸葛亮同为刘备临终前的托孤大臣,但是李严和诸葛亮不一样,他以前在刘表手下干活。后来投奔刘璋,虽然换了主子,但是刘璋非常器重李严,甚至还任命他为护军,在绵竹一带对抗刘备。

但是李严直接投降再次认刘备为主,同刘备一起平定成都。刘备拿下益州之后,李严和诸葛亮、法正、伊籍、刘巴五个人一起制定了《蜀科》,改变了益州法不威、德不举、刑不严的祸根。

可以说李严是构建蜀汉法律体系的基础的重臣之一。刘备在和曹操争夺汉中的时候,李严坐守后方,盗贼马秦、高胜起兵谋反,声势浩大参与人数过万,一路攻取打到了资中县。此时刘备战事吃紧,没有余力顾及镇压之事,而李严仅仅率领半数于对方的五千士兵前往讨伐,直接将谋反的马秦、高胜等人一并擒杀。事情平息了不久,越嶲郡高定也率军围攻新道县,救火队长同样是李严,高定兵败逃走以后,刘备加封李严为辅汉将军。

我们可以看出李严有很强的军事才能,但是如果你认为李严仅仅是一个将才那你就错了,他在犍为任职太守的时候,凿通天社山,修筑沿江大道,大兴土木,把郡城整修一新,以致“吏民悦之”。可以说李严在内政方面也有些许的才华。

李严功劳不小,但是远远没有到达和诸葛亮齐名的地步,但是为什么刘备要托孤于他呢?并且军事重权交给了李严,只让诸葛亮主持内政。有很多人猜测是刘备不信任诸葛亮,怕诸葛亮取刘禅而代之,但是我认为恰恰相反,刘备其实是非常信任诸葛亮,反而不信任李严,你且听我慢慢说来。

刘备入蜀以后,以刘备为核心的荆州集团取代了以刘璋为首的东州集团(法正、李严、孟达、吴懿等人)。除了以上两个政治团体以外,还有本地贵族豪绅所代表的益州集团。东洲集团和益州集团一直就不对付,但是刘璋靠着法正、李严等人维持着统治。

刘备作为第三方进入益州,致使刘璋的东洲集团出现分化,有的人服他,有的人不服他,而李严、法正等人是前者。刘备夺取西川后还听取法正建议娶了吴懿的妹妹,这是为了拉拢东洲集团的人心,以稳住自己在这里的脚跟。但是他毕竟是一个外来统治者,人家本地的贵族豪绅本来就对刘璋虎视眈眈,刘备取代刘璋根基不牢,人家肯定也有想法,要不然为何还会有人频频造反呢?

所以遏制这些人就得靠常年和他们打交道的东洲集团,事实也证明刘备是对的,李严的确阻止了多起反叛实力。

所以刘备之所以托孤给李严,一是为了拉拢东洲集团的人心,二是要靠李严这些人解决内患。

但是刘备用他却不信他,我们可以看出来表面上是两位托孤大臣,但是两个人的分量是不对等的。诸葛亮无论是权利地位还是人心所向都压着李严一头,刘备都想好了,如果李严有谋反的意图就让诸葛亮及时扼杀在摇篮中。

自古以来的确有君王为了维护自己的宗室统治,托孤多位大臣让他们互相牵制,但是被托孤的大臣往往应该是权利地位相等的,要不然根本起不了相互制衡的作用。我们上面也说了诸葛亮稳压李严一头,这正说明刘备压根就没想让他们互相牵制,就是让诸葛亮看住了当时以李严为代表的东洲集团。

诸葛亮陪着刘备一路走来建立蜀国,为了兴汉鞠躬尽瘁,而李严是背叛刘璋的降臣,刘备是做君王的人,该防着谁他肯定心里能没有底吗?诸葛亮扳倒李严以后独揽大权,直到死也没有逼刘禅让位。

话说到这,我们回到问题

刘备临终前为何将兵权给李严,而不是交给诸葛亮?

我认为有以下几条原因:

一、刘备夷陵败给陆逊,国力虚弱,外患虽重,内忧更甚,怕自己死后国内矛盾爆发,万一反叛势力再次兴起,要靠李严等东洲集团的人协助遏制。

二、蜀国后期人才凋零,能承担重任的人没有几个,而李严算是一个军政全才,可以利用。

三、安抚东洲集团的刘璋旧部,尽可能缓解东洲集团和自己本家的矛盾,统一战线。

四、诸葛亮治国虽强,但是领兵能力不如李严,刘备又想用李严,就得以诸葛亮为手、以李严为枪,让手得握住枪。

刘备和曹操孙坚他们相比,起势太晚,根就没有扎牢,蜀国后期内部关系错综复杂,各个派别相互争斗,诸葛亮也是苦苦支撑,通过战争转移内部矛盾。

诸葛亮死后,姜维继承衣钵企图力挽狂澜,可惜已经无力回天,蜀国作为汉朝的代表,率先退出三国争霸的历史舞台。

刘备临终之前,为何将兵权交给李严,而不交给诸葛亮?

这个问题很尖锐,直接反应了刘备的个性。他既不是许多人想象的那么仁德,也不是不少人认为的那么不堪。刘备作为一代枭雄,比曹操是差一些,但远在其他诸侯之上。曹操所言“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不为虚也。

01

刘备不仅仅有帝王之心,还深得帝王之术。

李严(?-234年),后改名李平,字正方,南阳人。

李严是南阳人,应该是曹操的势力范围。但李严却跑到荆州牧刘表手下做官。当时的南阳还属于荆州,可以理解。但曹操进入荆州后,李严却跑了,进入益州,在刘璋手下混事。

李严的能力是没有问题的,很得刘表、刘璋赏识,也做出了很好的政绩。

曹操珍惜人才,按理说李严在曹操手下,一定会有更大的发展,为何抛弃曹操而投奔刘璋呢?唯一的解释就是,李严此人野心太大,想做大事。

曹操人才济济,李严不会有出头之日。进入益州,其目的就是要掌控刘璋,实现自己的野心。

但李严的目标还没有实现,刘备就进入了益州。李严已经没有退路,只得依附刘备。

建安十八年(213年),刘璋任命李严为中护军,在绵竹一带抵抗刘备。李严就率领众将及军士,投降了刘备,被任命为裨将军。

刘备平定成都后,李严被任命为犍为太守、兴业将军,李严这步棋走得还是很高明。

同时,李严还是东州派系的领袖,刘备需要重点依赖。

刘备临终,把李严同诸葛亮一同作为托孤之臣,而且把内外军事全部托付给了李严。

尽管刘备口口声声说,如果刘禅不能辅佐,就让诸葛亮自代。

地球人都清楚,”如果“一词,那就是一个套话,刘备已经为刘禅做了全面的安排。但刘备也清楚,这个安排是不会有多大作用的,就看诸葛亮作何选择了。

不管有没有作用,但刘备的安排已经向所有的臣僚、将领都表明了其态度,那就是好好辅佐刘禅。

不是说刘备不信任诸葛亮,哪一个帝王会相信任何一个人呢?会把国家、子孙的命运押在一个人身上,而给与绝对的信任呢?

诸葛亮之所以备受推崇,就是没有取而代之,这几乎是绝无仅有的。

但也不必全部归结于诸葛亮的品德,也有客观的原因:

第一,诸葛亮取代了刘禅,他也不能统一天下。帝王也好,丞相也罢,充其量就是一个益州牧。但在后世的历史评价,却大不一样了。

第二,诸葛亮取代了刘禅,死后传给谁呢?蜀汉那帮人有谁会辅佐诸葛亮的继位者呢?

刘备自立为汉中王、继而是蜀汉皇帝。如果刘备不称王称帝,仅仅是一个益州牧的话,他死后还会有人那么侍奉刘禅吗?这就是刘备之所以被称为枭雄的原因所在。

这是诸葛亮没有自代为帝的客观原因,不排除诸葛亮高尚的政治品行。

02

李严贪欲过重,令刘备很是失望。

李严就是一个投机分子,而且贪婪无度。不仅贪图财物,而且贪恋权力。

刘备把内外军事全部委托给李严,而且屯重兵于永安,靠近曹魏、东吴最前线。如果李严投靠了曹操、孙权,可以卖个好价钱。

这个问题的严重性,诸葛亮不可能不会考虑,这是刘备的高明之处。李严全部家眷、积累的家当都在成都。如果李严能够抛弃这些,那么谁也控制不了他。

贪婪的人,不仅对未得到的东西孜孜以求,对于已经得到的东西也会倍加珍惜。这就是刘备要与李严赌一把的资本所在。

只有军队,没有后勤保障,李严是调动不了这些将士的。这就是刘备以诸葛亮为丞相,全面负责蜀汉行政、经济的目的所在。

虽然关羽、张飞、马超、黄忠等战将都已去世,但蜀汉的军事力量还是以他们的部将、子侄们没核心,李严如何统制的了呢?

诸葛亮与东吴重新修好,永安驻军及战略作用减弱,一招就解决了李严的军权。

李严也清楚,他根本就不是诸葛亮的对手,立马就跟诸葛亮妥协,趁机想捞取好处。

这其中最明显的建议是请诸葛亮加九锡,怂恿诸葛亮进爵称王,遭到诸葛亮严厉斥责。

李严政治品行很差,几乎与所有大臣处的不好。于是,被逐步边缘化。

同时,李严更缺乏政治智慧,玩弄权术,最终被贬为民。诸葛亮死后,李严清楚再也没有人会利用他为官,郁闷而死。

总之,李严太令刘备失望,本想利用李严做政治制衡,但他不仅倒向了诸葛亮,反而是让诸葛亮独揽了军政大权。

这不是刘备期望的结果,但也是无奈的选择。

刘备临终之前,为何将兵权交给李严,而不交给诸葛亮?

刘备是一位具有雄才大略的主公,他虽大器晚成,但政治智慧不可否定。在用人上更是玩转了东州派、本土派、荆襄派、元老派这四大蜀汉政治派系,临终托孤的人事安排也是综合了诸葛亮与李严的能力特点,以及派系之间的制衡约束,说白了就是给后主刘禅留下一个更好的政治环境。可以说刘备托孤是一本政治家的教科书。

近水楼台说

其实说刘备托孤将军权交给李严主要是要先于诸葛亮的,这个军权的交付是否带有“近水楼台先得月”的因素呢?章武三年,刘备“以严为中都护,统内外军事,留镇永安”是因为李严本身就任职永安,刘备病卧永安宫一年之久,在感觉时日不多的最后关头,一面召诸葛亮前往永安宫,一面先将军权交付李严,这是其近水楼台的猜测。但李严在一年前就刘备被拜为尚书令,这可以看作刘备对李严的考察,为之后的交付兵权埋下伏笔,可以说这是刘备预先就已经思虑再三的谋划,并非是李严的近水楼台。

那么为何将军权交给李严呢?

首先李严的能力值得肯定,特别是军事能力,他在建安二十三年的时候以本部五千兵马平定了马秦、高胜五万之众的叛乱,还成功斩了这两位叛乱头领;之后的高定作乱也是李严加以平定,也是这两次出色的战场发挥,让刘备拜其为辅汉将军,只不过李严的军事才能并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因为这时候蜀国的军事一哥是法正!

  • 派系是主要原因

说到法正,就不得不说一下蜀国的政治派系,其实法正是蜀汉政权东州派的核心大佬,这个派系是刘焉入蜀的时候带过来的,成为刘焉政治集团的骨干,其中还有李严、吴懿、黄权、许靖、刘巴、孟达、董允这些名臣,从这些名单中能看出刘备是有多么倚仗这个政治派系了吧。

而在此之外,蜀汉政治体系中还有元老派,以关张赵、简雍、孙乾、糜竺等为代表;荆襄派以诸葛亮、黄忠、魏延、庞统、马良、马谡、蒋琬、费祎、杨仪等为代表;益州本土派以谯周、周舒、杜琼、张翼、张嶷、马忠等为代表。

“诸葛亮与正,虽好尚不同,以公义相取。亮每奇正智术。”——《三国志.法正传》

从这个派系划分就能看出刘备的用人思想非常具有智慧。元老派是刘备最亲近的势力,文挂高层虚职,武挂高层实职,这是保底的人事安排。高层文职的实权分属荆襄派与东州派,这其中穿插着“军事高参”,典型的例子就是入川之战的军事高参庞统与法正以及汉中之战的绝对军事灵魂法正。而益州本土派无论是刘焉时期还是刘备时期,都成为打压的目标,他们代表着益州士绅利益,又相对保守,故而只是用作维护地方团结,如张翼这种名将也在刘备时期都没有较高建树。

在权衡各派系的政治博弈中,刘备最想倚仗的就是东州派,无论是军事还是政治,因为元老派与荆襄派暴露出很多问题。元老派属于早衰问题,关张死后军事无所依靠,元老派后辈们集体衰落,出现人才断层;荆襄派属于没落与不和并存,诸葛亮是荆襄派的代表,但似乎人缘并不太好,早期的黄忠、魏延等一系列武将对他并没有亲近,文臣倒是都成为诸葛亮的心腹,这与刘备的人事安排也有一定的关系,治内之臣确实无法与各军事官僚骨干达成默契,毕竟一个是赚钱的,一个是花钱的,这种情况自古皆是一对天然的矛盾体,而人才断层于关羽被杀之后,荆襄地区的招贤纳士人、才引进计划宣告永久性破产。

“靖虽年逾七十,爱乐人物,诱纳后进,清谈不倦。丞相诸葛亮皆为之拜。”——《三国志.许靖传》

元老派先于荆襄派没落,故而蜀国政权各大要职中都由荆襄派占据,这是一个政权统治者最不愿意看到的,这样的政权架构也是其他派系最难以接受的,故而东州派与荆襄派的矛盾逐渐产生。刘备为何娶刘章的寡妇嫂子吴氏为皇后,就是为了稳定东州一派,赢得吴懿、吴班等东州大族的支持,并且许靖、刘巴这些人的官职虽皆为虚,但名分上都高于诸葛亮,这就是刘备的制衡手段,名与权是分离而设的,自古以来的厚黑政治家都是这么干的。

  • 刘备的理念

问题回到李严这里,刘备托孤之时,李严是先被授予了军事大权,随后诸葛亮到达永安宫被托付了政治大权,并成为首辅。有人说这是刘备为了扼制诸葛亮一家独大,其实我更认为是为了扼制荆襄派与东州派结党。

刘备给予诸葛亮的权力已经不是李严能够节制的了,因为诸葛亮的为人刘备心里很清楚,不然也不会说出取而代之的肺腑之言,那么他最担心的不是诸葛亮本人,而是诸葛亮代表的派系。一个忠义之人也许不会对政权根基造成威胁,但其身后的团体利益就不好说了,毕竟诸葛亮身后还有蒋琬、费祎、杨仪等力量,这些人如果逐步将东州派聚拢成一个更大的利益集团,后果将难以想象。事实上诸葛亮在开府治世之后确实是在拉拢东州集团,诸葛亮首次北伐便开始任用东州派吴懿、吴班、李严等人为骨干,这是蜀汉对于人才需求的客观现实,所以说刘备对诸葛亮没有什么疑心,只是极具政治眼光的看到了未来人才发展的趋势。李严在此战中表现了不愿意配合的一面,这也是刘备托孤分权的一个直接影响。

诸葛亮在刘备去世以后其实也致力于整合蜀汉政权各势力派别的工作,这是刘备未尽的而又必须完成的事业,但这个工作如果是刘备来做就顺理成章,如果是诸葛亮在做就成为后主刘禅的威胁。故而刘备整合未达成,便也不想让诸葛亮达成,如果诸葛亮达成这项工作,也许他本人没有野心,但难保后来者依然能本本分分,所以刘备整合不成,那就分化吧,这才是刘备临死前军政分离的内涵。

“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才,优于将略”——《三国志.诸葛亮传》

这个军政分离又恰到好处,因为李严本就是军事能力更强一些,诸葛亮也更善于内政,再者是刘备占据益州的根基就是荆襄派与东州派,这二者中,前者是为刘备起家做出贡献,后者是迎刘备入了益州,两者是中流砥柱,故而在分化的同时又安排各司其职,各尽所能,这是合理的。参照曹丕托孤时也是如此,四位托孤大臣中,曹真、曹休是宗亲,司马懿、陈群又代表了士族门阀,这两者也是曹魏政权的根基和中流砥柱。

“大事未定,汉室倾危,伐平(李严)之短,莫若褒之”——《三国志.李严传》

刘禅的庸弱刘备心知肚明,这种人事安排的出发点也都是为刘禅留下一个稳定的班底,各大派系中老谋深算者众多,刘禅搞不定这些人是板上定钉的,诸葛亮治内,李严治军,至少两派的核心人物能够为刘禅稳定局面,且又不会结党营私。这一点上,李严的政治野心被刘备看的非常透彻,李严掌兵权就是刘备激发其政治野心的另外一手,后来李严要求设巴州,并怂恿诸葛亮“加九锡”足以显示他的内心世界,这就是东州派与荆襄派不会结党的理由,这种政治局面也许是刘备觉得最理想、最安全的。

综上,刘备托孤以李严掌军,一是看重其军事能力,二是维护派系之间的稳定,最终所要达到的目的就是为刘禅提供良好的统治环境。刘备作为一个政治家,权谋并不逊色,他在临死之时仍将政治体系安排的如此得当,对的起一代枭雄之称。

刘备临终之前,为何将兵权交给李严,而不交给诸葛亮?

刘备白帝城托孤时,托孤大臣共有两位,一是李严,一是诸葛亮。刘备将内外兵权交给了李严。而诸葛亮作为刘备的得力谋士,却没有得到兵权,这是为什么呢?其实原因很简单,让我们接着往下看。

一、平衡丞相权力,防止伊霍之乱。

首先,根据《三国志·李严传》记载:(章武)三年,先主疾病,(李)严与诸葛亮并受遗诏辅少主,以严为中都护,统内外军事,留镇永安。

在白帝托孤之前,诸葛亮已经贵为蜀汉的丞相,总览内外政事,如果再将内外军权交给诸葛亮,就会使得丞相权力过重,后主刘禅就会大权旁落。这是刘备无论如何也不希望看到的。

另外,纵观前朝托孤的先例,若是将大权都集中在一个人手里,自然会对皇权专制造成威胁,因此,分权制衡,防止臣下权力过大才是稳固皇权的正确做法。

当年汉武帝托孤之时,正是由于托孤忠臣霍光的权力过大,得不到很好的制衡,才导致了霍光有了总揽朝政,甚至废黜皇帝的权力,海昏侯刘贺就是被霍光所废。刘贺再怎么昏庸无能,也是皇帝的顺位继承人啊!

才继位几十天就被一个权臣废黜了,霍光还算忠心,生前没有谋反,若是换一个野心勃勃的权臣,汉朝基业难免不保,后来的王莽就是一个例子,这是为后世王朝深深忌惮的。

刘备自然精通帝王之术,只有将大权分散才能保证皇位永续。诸葛亮掌握政事,却没有军权,李严掌握军权,却被安排在远离首都的永安,这正是刘备托孤的智慧所在!

二、李严军事才能突出。

李严本是刘璋部下一个护军,在刘备拿下益州之后,李严投降刘备,成为刘备的副将。在郪县盗贼马秦、高胜率军起义时,李严当机立断,仅凭自己手中区区5000人马击退了上万叛军,并击杀马秦、高胜。

几年后,越巂郡叛军高定率军围攻新道县,李严前往解围击退叛军。李严英勇果敢的军事才能被刘备所看中,于是被加封为辅汉将军,此后更是作为重点培养对象。

再加之刘备托孤之时,许多蜀汉老将如关羽,张飞等都以去世;夷陵之战刘备险些被擒,蜀军几乎全军覆没,蜀国的军事实力受到了不小的打击,军事人才有紧缺的趋势,因此,李严就逐渐走到前台,担当起掌管军务的重任。

难道说诸葛亮的军事才能不行吗?不好意思,在刘备眼里,诸葛亮的军事才能确实不行。在刘备入川时,重用的谋士主要是法正和庞统;在刘备进攻汉中时,跟随他的谋士主要是法正,此时诸葛亮只负责和关羽一起镇守荆州,在法正死后,诸葛亮才被调到前线,协理军务。

刘备曾经告诉过诸葛亮马谡打仗不行,诸葛亮不信,结果马谡失街亭,这正印证了刘备生前对诸葛亮的判断。在刘备生前,诸葛亮几乎很少统兵打仗,军事经验很少,主要管理的是内政和外交,因此,诸葛亮并不是管理军务的最佳人选,军权自然交到了李严手里。

三、照顾蜀地士族集团利益。

李严入选托孤大臣行列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照顾蜀地士族的利益。李严原本是蜀地军阀刘璋的部下,刘备入川后,原本刘璋的旧部主要以大臣李严为首。在刘备最初入川时,由法正制定《蜀科》,由于法律太严,一些蜀地本地的豪强士族的利益受到了打压,他们便消极抵抗刘备的统治。

为了照顾地方士族的利益,稳固并扩大自己的执政基础,刘备命令李严,诸葛亮等人重新制定《蜀科》,由于李严是刘璋的旧部,深知蜀地风土人情,因此,新制定的法律照顾到了蜀地豪强的利益,受到了他们的拥护。

在夷陵之战失败后,战略要地荆州失去,南郡太守糜芳叛汉归吴。刚刚稳定不久的蜀汉多地爆发起义和反叛,蜀国有摇摇欲坠之势。在托孤之时,刘备也考虑到了照顾刘璋旧部的利益和情绪,以便自己死后能够维持局势。

可刘备还是高估了李严的军事能力,低估了诸葛亮的忠心。刘备死后,李严在北伐之事上推诿怠慢,只想着升官加爵,后来因为管理粮草不力,被贬为庶人。而诸葛亮却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不忘先帝嘱托,尽管无力回天,仍被后人传颂!

作者:夏阳太史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